《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译文分析
孟子见梁惠王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原文
《见梁惠王》原文和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原文: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原文: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译文: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
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
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
原文: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
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
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梁惠王章句上(五) —《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梁惠王章句上(五) —《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原文:孟子见梁襄王①。
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③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④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⑤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注释: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②语(yǔ):动词,告诉。
③卒(cù)然:突然。
卒同“猝”(cù)。
④与:从,跟。
七八月:这里指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夏历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时候。
⑤渤(bó)然:兴起的样子。
渤然兴之即蓬勃地兴起。
⑥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国君。
“牧”由牧牛、牧羊的意义引申过来。
⑦由:同“犹”,好像,如同。
译文:孟子见了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人说:“远看不像个国君,到了他跟前也看不出威严的样子。
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要统一才会安定。
’“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又答:‘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他又问:‘有谁愿意跟随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呢?’“我又答:‘天下的人没有不愿意跟随他的。
大王知道禾苗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天旱的时候,禾苗就干枯了。
一旦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哗啦下起大雨来,禾苗便会蓬勃生长起来。
这样的情况,谁能够阻挡的住呢?如今各国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
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
真象这样,老百姓归服他,就象雨水向下奔流一样,哗啦哗啦谁能阻挡的住呢?”。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译文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译文
孟子见梁惠王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原文: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原文: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译文: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
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
原文: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之第一节》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第一节》原文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公孙丑曰:“何谓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
《第一节》译文
孟子说:“梁惠王真是很不仁爱啊!仁爱的人把所喜爱的推及到所不喜爱的,不仁爱的人把所不喜爱的推及到所喜爱的上面。
”公孙丑说:“这是什么意思呢?”
孟子说:“梁惠王为了扩张土地,不惜让自己的百姓上战场流血牺牲,打了败仗,又想要报复继续打仗,担心不能获胜,因此驱使自己所喜爱的子弟去献身,这就称之为把所不喜爱的推及到所喜爱的上面。
”。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译文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译文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译文
孟子见梁惠王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原文: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原文: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译文: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
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
孟子全文及译文读解

孟子全文及译文读解《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1.《梁惠王上》1.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2.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
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2.《公孙丑上》1.原文: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梁惠王上原文及翻译注释

梁惠王上原文及翻译注释梁惠王上原文及翻译注释《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和《论语》一样,原无篇名,后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两三字为篇名。
《孟子》共七篇,东汉末赵岐为《孟子》作注时,将每篇皆分为上、下,后人从之。
下面店铺准备了梁惠王上原文及翻译注释,提供给大家参考!原文孟子见梁惠王(1)。
王曰:“叟(2)!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3)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4)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5)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6)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7)。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8)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9)。
未有仁而遗(10)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1)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2)叟:老人。
(3)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4)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5)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6)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7)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8)苟:如果。
(9)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原文翻译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孟子》全解全译:梁惠王上(缘木求鱼)

《孟子》全解全译梁惠王上缘木求鱼【原文】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⑴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⑵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
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辟⑶土地,朝⑷秦楚,莅⑸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⑹,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曰:“殆⑺有甚焉。
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曰:“邹⑻人与楚⑼人战,则王以为孰胜?”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
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⑽亦反其本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⑾,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⑿于王。
其若是,孰能御之?”【注释】⑴采色:即彩色。
⑵便(pian)嬖(bi):君王左右被宠爱的人。
⑶辟:开辟。
⑷朝:使动用法,使......来朝。
⑸莅(li):临。
⑹若:人称代词,你。
⑺殆:副词,表示不肯定,有“大概”、“几乎”、“可能”等多种含义。
⑻皱:国名,就是当时的邾国,国土很少,首都在今山东皱县东南的邾城。
⑼楚:即楚国,春秋和战国时期都是大国。
⑽盍:“何不”的合音字,为什么不。
⑾涂:同“途”。
⑿愬(su):通“诉”,控告。
【译文】孟子说:“大王的最大愿望是什么呢?可以讲给我听听吗?”齐宣王笑了笑,却不说话。
孟子便说:“是为了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吗?是为了轻暖的衣服不够穿吗?还是为了艳丽的色彩不够看呢?是为了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吗?还是为了身边伺候的人不够使唤呢?这些,您手下的大臣都能够尽量给您提供,难道您还真是为了这些吗?”宣王说:“不,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国,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及译文分析原文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ì)帛矣。
鸡豚狗彘(zhì)之畜(xù),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á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tì)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wàng)(称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也算)是尽心啦!黄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黄河以东,把黄河以东的粮食运到黄河以北;黄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
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请允许我用打仗比喻。
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刀锋已经相交撞击,扔掉盔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停下。
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嘲笑他人跑了一百步,(您以为)怎么样呢?惠王说:不可以。
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人民为公家服役)。
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禁止下池沼内捕鱼)。
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完。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满。
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满,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在五亩(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
畜养鸡、猪、狗等家禽、家畜(豚:小猪。
彘:大猪),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
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数:几)。
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庠序: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
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
’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
段解·第一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四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五~七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简要分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
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
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
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
《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父母,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是人民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高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运用各种驱诱论敌就范的手法,文辞铺张扬厉,时露尖刻,喜用排比、对偶句,笔锋咄咄逼人。
研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
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
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足。
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
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第二部分(第2-4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
王好战,请以战喻。
总提一句,然后举出两个逃兵弃甲曳兵而走的两种情况。
根据败逃距离的远近,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的反问,进一步启发,诱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说出否定自己论点的话: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最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这两句忽然转入正题,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
这里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由第二部分过渡到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第5-7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第5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
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三组排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
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接着又用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来小结前三组排句,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
作者在这里把三层意思、三方面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加多的问题跟行王道紧密联系起来。
第6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
这一段,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这三组排句又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
这三种措施与上文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
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作者在这里连用四组排句,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渲染得有声有色,为梁惠王展现出一幅美好的前景。
然后用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两句承上启下,顺理成章地得出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结论,与前文王道之始也相呼应。
第7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
孟子批评统治者的虐政,从反面证明自己主张的正确。
前两段已经把行王道的道理讲得十分透彻,这一段照应文章的开头。
梁惠王口口声声说于国尽心,可是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哪里谈得上尽心呢?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接着作者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驳斥: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最后两句,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言简意赅。
不归罪于年岁,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才能使他们归服。
斯天下之民至焉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
文章中表现出的孟子的思想与主张。
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其次,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国家不知满足的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
第三,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地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
不仅如此,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
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写作上体现出的孟子散文的特点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
谈问题先把主旨藏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人手,逐渐引向本题。
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设喻,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
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入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2.逻辑谨严,层层深入。
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
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词丰笔活,理足气盛。
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
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交错使用,笔势灵活,理直气壮,谈锋犀利,咄咄逼人。
文章极富雄辩的气势。
译文:齐宣王问道:“齐桓公、晋文公(称霸诸侯)的事情,可以讲给我听听吗?”孟子回答道:“孔子的门徒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事情的,因此后世没有传下来,我也就没有听说过。
一定要我讲的话,那就谈谈用仁德统一天下的道理好吗?”宣王问:“仁德怎样就可以统一天下呢?”孟子回答道:“爱抚百姓而统一天下,就没有谁能阻挡得住他。
”宣王问:“像我这样的国君可以做到爱抚百姓吗?”孟子说:“可以。
”宣王问:“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孟子说:“我在胡龁那里听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大王坐在堂上,有个人牵着牛从堂下经过,大王见了,问:‘把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要用它祭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