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标要求
七年级历史学科课程标准

七年级历史学科课程标准
1. 古代文明,学生可能会学习古代文明如古埃及、古希腊、古
罗马和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
他们可能会了解这些文
明的政治组织、宗教信仰、科技发展和日常生活。
2. 中世纪历史,课程可能包括中世纪欧洲、亚洲和非洲的历史,学生可能会学习关于封建制度、十字军东征、黑死病等重要事件和
时期。
3. 世界探险与殖民化,学生可能会学习欧洲探险家的航海历史,探索者对世界地图的影响,以及欧洲殖民地对当地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4.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课程可能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
文学和科学发展,以及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和政治的影响。
5. 世界历史事件,学生可能会学习一些重要的世界历史事件,
如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工业革命等,以及这些事件对世界
历史的影响。
除了这些主题外,七年级历史学科课程还可能包括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历史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能力,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分析能力,以及历史事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等。
总的来说,七年级历史学科课程标准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世界历史的基本认识,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以及理解历史事件对当今世界的影响。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目标及其要求

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目标及其要求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1.1 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及其影响;1.1.2 了解古代各大文明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1.1.3 理解古代文明与现代社会的关联和影响。
1.2 能力目标1.2.1 能够阅读、理解和分析古代文献、图片和地图资料;1.2.2 理解并掌握历史概念及其应用;1.2.3 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目标1.3.1 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好奇心;1.3.2 提高学生对国家文化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1.3.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懂得尊重历史、积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要求2.1 知识要求2.1.1 熟练掌握古代各大文明古国的历史时代、地理位置及其政治、经济、文化特点;2.1.2 熟练运用历史名词及其相关概念;2.1.3 掌握古代文献、图片和地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
2.2 能力要求2.2.1 能够通过阅读文献、图片和地图资料,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和影响;2.2.2 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2.2.3 能够进行简单的历史资料搜集和整理。
2.3 情感要求2.3.1 具有对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积极向往和尊重历史;2.3.2 具备良好的国家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2.3.3 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和热忱。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与生活相通联的具体历史事例;3.1.2 采用互动问答、小组合作和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学习兴趣;3.1.3 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以多种方式教学,如图片、视瓶、实物模型等。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电子屏幕、电子白板等;3.2.2 各种历史地图、图片、文献资料等教学素材;3.2.3 教学实验材料及实验设备。
四、教学内容设置4.1 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4.2 周边大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4.3 古代文明对现代社会的影响七年级历史上册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国家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懂得尊重历史和积极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9课 秦朝的统一

第9课、秦朝的统一【课标要求】【学习目标】一、记住秦统一中国时刻、都城及最高统治者的称号。
二、明白得秦统一六国的历史意义。
3、归纳秦巩固统一的各项方法并明白得其作用【学习重点】战国七雄、长平之战”【学习难点】“合纵”与“连横”的含义。
【课前预习】【学法指导】【预习自测】1. 战国末年,国实力远远超过东方六国,的机会已经成熟。
2.秦王执掌大权后,制定克敌制胜的策略,从年至年通过10年征战前后衰亡六国。
3.六国中最后一个被秦国攻灭的是。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国家是。
我国历史上第一名皇帝是。
5.秦朝在中央设置的官员有、、,别离治理行政、军事和监察。
秦朝从中央到地址要紧官吏产生的方法是。
6.秦统一全国以后,全国通行的货币是,全国通用的文字是。
【我的疑问】【课内探讨】【学始于疑】一、秦朝的政治制度有什么特点?二、秦权是做什么用的?探讨问题一:试分析秦统一全国的主客观缘故及其历史意义。
探讨问题二: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教材51—53页的内容和回答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材料二秦琅邪石刻上的话:“器械一量,同书文字。
”材料三“秦并天下,币为二等。
黄金以镒为名,上币。
铜钱质如周钱,文曰半两,重入其文……”(1)材料一的“秦王”是谁?“扫六合”指的是什么?“秦王”在“扫六合”以后给自己了一个什么称号?(2)从材料二和材料三能够看出“秦王”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方法?这些方法有什么作用?(3)除材料二、三所提到的方法外,秦为了巩固统一在政治上还采取了哪些方法?有什么重要的意义?【当堂检测】1.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秦灭六国,诸侯西来的顺序是①韩国②赵国③魏国④楚国⑤燕国⑥齐国()A.①②③④⑤⑥B. ②③①④⑤⑥C.③④①②⑤⑥D. ④⑤①②③⑥2.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刻是()A.公元前230年B.公元前220年C.公元前221年D.公元前202年3.秦朝的都城在()A.咸阳B.洛阳C.邯郸D.临洮4.以下不属于秦朝中央政府官职的是()A.丞相B.太尉C.御史医生D.郡守5.由秦朝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对尔后近两千年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阻碍。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标及学习目标

七年级上册历史课程标准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内容标准: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1)说出元谋人距今的时间,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北京人遗址的位置,并知道元谋人遗址发现的重大意义。
(2)说出北京人的距今时间,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北京人遗址的位置,讲述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及生产生活情况。
(3)识读“中国原始人类主要遗址分布图”,了解我国原始人类遗址的分布及分布特点,了解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4)说出山顶洞人的距今时间,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山顶洞人遗址的位置,讲述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尝试从体质特征、生产工具、生活用具、火的使用等方面与北京人进行比较,了解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初步了解比较历史事件的方法。
第2课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内容标准: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
(1)初步了解聚落、氏族、农耕文化的概念。
(2)说出半坡聚落的距今时间,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半坡聚落遗址的位置,讲述半坡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3)说出河姆渡聚落的距今时间,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河姆渡聚落遗址的位置,讲述河姆渡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4)比较半坡聚落与河姆渡聚落的异同,进一步学习比较历史事件的方法。
(5)识读“中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分布图”,了解我国氏族聚落重要遗址的分布,学会识读历史地图的方法。
(6)说出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距今时间,能在中国地图上找出大汶口遗址的位置,讲述大汶口居民的生产生活情况。
第3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内容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1)知道什么是史实、什么是传说,知道传说与史实的区别并能辨别。
(2)知道炎帝、黄帝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们的主要活动。
(3)知道禅让制的含义,能说出尧、舜、禹之间的“禅让”。
(4)讲述大禹治水的故事。
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内容标准:(1)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变。
(2)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1.3中华文明的起源教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一课标要求)通过良渚、陶寺等文化遗存,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二素养目标)①历史解释:通过学习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知道国家的产生;通过炎黄部落的联合,了解华夏族的形成;思考和认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通过尧舜禹部落首领的传位,理解禅让制的含义。
②史料实证:通过学习早期国家,分析良渚、陶寺等文化遗存,认识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阅读炎黄联盟及炎帝和黄帝的发明,了解他们对华夏族的形成所作的贡献,了解尧舜禹的禅让和原始社会走向终结的史实。
③家国情怀:了解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体会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重点:国家的产生,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炎黄联合,禅让制。
难点:华夏族的形成;禅让制。
同学们,下图巨型雕像中的两位人物原型是谁呢?师:雕像中的两位人物原型是传说中的炎黄二帝,他们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考古发现证实中华文明有着5 000多年的历史。
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特征是怎样的?古老的传说中有炎帝、黄帝、尧、舜、禹的故事,这些传说反映了怎样的历史?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这段历史吧!板书课题——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
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师:国家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
PPT呈现下面图片及资料。
,牛河梁遗址的祭坛、积石冢)资料:牛河梁遗址属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距今约5 500——5 000年。
遗址中有祭坛、女神庙和埋葬着贵族的积石冢,反映了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师:牛河梁遗址的发掘,成为我们研究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重要史料。
阅读教材“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一目,找出早期国家产生的时间和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思考: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条件有哪些?生:时间:大约在5 000多年前。
标志: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师: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条件:(1)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较大发展。
初中历史七上教案新课标

初中历史七上教案新课标教学目标:1. 了解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背景,掌握相关知识点;2. 能够描述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3. 理解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4. 激发学生对古代中国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教学重点:1.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2. 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
教学难点:1. 对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进行深入理解;2. 理解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对古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教学准备:课件、教材、图片、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简要介绍夏商周时期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
二、讲授(25分钟)1. 介绍夏商周时期的起源和发展,让学生了解三代的历史背景;2. 分别介绍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3. 分析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让学生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
三、讨论(15分钟)1. 分组讨论夏商周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了解他们对中国历史的影响;2.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老师给予评价和点评。
四、练习(10分钟)1. 针对夏商周时期的知识点,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2. 收集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反馈。
五、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2. 展望下节课内容,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教授古代中国的夏商周时期,让学生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并理解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讨论和练习,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意识和文化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思维的训练,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介绍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陈其余桂元一、课时安排依据课程标准,中国古代史在初中一年级开设,每周2课时,共70课时。
上册用一学期,有35课时。
新教科书实际只编写了22课,每课教学为1课时,共需22课时。
其余课时由各地、各校灵活掌握,包括4节活动课和1节复习方法和技能训练课,以及讲授乡土史教材或民族史教材、校本教材等。
二、采取时序与主题相结合的体系新教科书根据课程标准,采取时序与主题相结合的体系,即根据中国古代史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自古至今地讲述历史;同时围绕表现每一历史时段突出特征、又适合中学生特点的主题进行叙述。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古代文明与其他文明古国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连绵不断、源远流长。
自夏朝以来的王朝体系,清晰地勾勒出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脉络,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中国古代文明连续发展的轨迹,这是一种国情。
考虑到初中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线索还缺乏了解,不易把握纵向脉络,因此,新教科书采取了以主要朝代的兴衰更替反映时序的办法,予以弥补。
本册的四个单元,对应了课程标准中的四个主题及其内容标准。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以后世发展的眼光来概述原始社会的历史。
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联系前后的知识,综合性的看问题,又因为侧重于文明的起源问题,其他问题可以少讲或不讲,就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第二个单元“国家的产生或社会的变革”,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科体系,回避了学术界近年来讨论比较激烈、争议比较大的社会形态的划分问题,同时又提示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的文明成就和社会变革。
第三个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侧重于秦汉统一国家建立与巩固的历史,而对于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发展与衰亡、东汉的兴亡等传统教科书必讲的内容,有的用楷体字简略叙述,有的干脆不涉及。
第四个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实际上是一个主题的两个方面。
政权分立是社会分裂动荡的反映,是消极的,但分裂动荡中又包含一些积极的因素,客观上为民族交往与融合提供了土壤。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一课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课标要求】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
【学习目标】1.知道祖国境内的三个远古居民代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了解远古居民的生活状况。
2.通过观察古猿、北京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像,说一说他们的区别,理解人类的进化。
3.认识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学习重点】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学习难点】对本课基本内容的理解需要科学合理的推断和想象【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自我检测(阅读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回答下列问题)1.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有哪些?分别生活在什么地方?距今有多少年了?2.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什么?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有着许多不同的特征,你可以试着列表比较,区别掌握。
二、交流展示,合作探究《韩非子》上记载:“上古之世……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这段材料生动的反映了我国原始居民的生活状况。
请回答:(1)这一材料反映了原始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的一个什么重要变化?(2)这个变化对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什么影响?三、拓展延伸,感悟历史材料一北京人生活环境恶劣,工具简单粗糙,只靠个人力量,无法生活下去。
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的生活。
材料二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按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
他们使用公用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居住在一起。
(1)根据材料归纳北京人与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方面的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山顶洞人比北京人进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四、知识整合五、巩固练习1.小华在阅读一本有关我国境内远古居民生活情况的历史书时,了解到有一群距今约三万年的远古人,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并已会人工取火。
你认为这群远古人应是()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原始居民2.据报道,安徽发现的繁昌人距今大约有180万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标要求
1.史前时期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2.夏商周时期
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了解青铜工艺静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识字。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过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变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谢造力。
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3.秦汉时期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戚。
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
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