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考真题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真题练习(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古诗文阅读真题练习(含答案解析)

专题十三古诗文阅读典例精析古诗词的分类及鉴赏方法一、古诗词的分类古诗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

这是一种分法。

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长律一类。

宋代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类。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

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二、古诗词的鉴赏方法鉴赏诗歌时要注意作者、题目、注解。

要做到知人论世以察诗情;题目富含着诸多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平时多读一些名作或自己感兴趣的诗词,多研读一些关于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增强感悟能力,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要了解古代诗歌的一些基础知识,记住一些术语。

弄清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以便鉴赏时恰当选用。

(一)咀嚼诗歌语言反复诵读,养成逐字逐句品味语言,分析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表现技巧的阅读习惯是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欣赏时要重点关注诗中动词、形容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的作用。

诗词由于声律的要求或出于修辞上的特殊需要或这两者兼而有之,某些语序往往要颠倒,欣赏时要注意还原语序(主语后置、宾语前置、主宾换位、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才能准确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悟意境。

古诗词语言风格常用词语:平淡——又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全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又平易近人。

平淡不等于简陋和寒碜,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体现了诗人的真功夫,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等。

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

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辞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

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等,李清照后期的词。

中考语文古诗词的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古诗词的试题及答案

中考语文古诗词的试题及答案中考语文古诗词的试题及答案「篇一」(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

(8分)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上片中,“”,交代的是季节特征,“”是通过描绘日常起居生活来表达内心的哀伤。

(4分)2.全词是如何表现作者对故人的思念这份“浓愁”的?(4分)答案:(一)1.“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各2分,共4分)2.作者先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用形象的比喻(“载不动”的愁),抒发愁之重,重得无法承载。

(两层意思各2分,共4分)(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4分)淮上渔者(唐)郑谷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①船移江浦②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获③花中。

【注释】①逐:跟随。

②浦:水边,岸边。

③获:草本植物,形状像芦苇。

15.本诗第二句中体现渔家生活特点的两个字是▲、▲。

(2分)16.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怎样的情景?请用几句话进行描述。

(2分)答案:15.(共2分)逐移16.(共2分)诗的三、四句展现了欣喜欢快的情景:白发老人钓得一条尺把长的鲈鱼,儿孙们兴高采烈地忙着在获花丛中吹火煮鱼。

(意思对即可)(三)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16-25题。

(一)(4分)田园乐(唐)王维萋萋芳草春绿,落落①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②。

【注】①落落:松高貌。

②衣冠:士大夫的穿戴。

16.你是怎样理解第二句中的“夏寒”一词的?(2分)17.三、四两句描绘了一种怎样的生活?(2分)答案:16.这里的“夏寒”应该理解成松树葱郁、茂盛(1分),给人以阴凉之意(1分)。

评分标准:意对即可。

共2分。

17.描绘了一种闲适、平和、质朴的田园生活。

评分标准:点出“恬淡、悠然、平和、闲适”等其中一个,得1分,指出质朴或“淳朴”等,得1分。

共2分。

(四)移家别湖上亭戎昱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中考古诗词填空真题精选

中考古诗词填空真题精选

中考古诗词真题精选【2020年】1.【2020年中考安徽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日月之行,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2)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家》)(3)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4)_____________,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5)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写春天鸟类活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范仲淹以天下为已任、苦己为人的精神品格。

(7)龚自珍《己亥杂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动形象地诠释了中华民族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

【答案】(1)若出其中(2)忽如一夜春风来(3)往来无白丁(4)但愿人长久(5)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2020年中考福建卷】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道之行也,______________。

(《礼记·大道之行也》)(2)将军百战死,______________。

(《木兰诗》)(3)月下飞天镜,______________。

(李白《渡荆门送别》)(4)北风卷地白草折,______________。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5)______________,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6)浩荡离愁白日斜,________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7)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引用典故表达词人希望被朝廷重用的心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中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附解析版答案)

中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附解析版答案)

中考语文古诗鉴赏真题汇总(附解析版答案)古诗词鉴赏四大典型题(学生用)旅夜书怀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赏析】微风轻轻吹拂着江岸边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中孤独地停泊着。

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如垂地面,明月在水中滚涌,才见大江奔流。

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

唉,我这飘泊江湖之人像什么呢活像是漂零天地间的一只孤苦无依的沙鸥。

【试题】1.分析颔联中“垂”“涌”二字的好处。

2.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首联的画面,可以加上合理的想象。

3.诗的尾联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3.整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诗中“几处早莺争暖树”的“争”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这首诗处处紧扣初春的季节特征,把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请从诗歌画线句中选择一个体现季节特征的词语加以说明。

社日王驾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村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注】社日:古时祭土地神、五谷神的日子。

1.“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

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称为。

2.诗中哪两句描写了村外村内丰收、富庶的景象,并反映了农家安宁平和的生活情景?3.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家家扶得醉人归”的场景。

杂诗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1.本诗语言有何特点?2.“应知故乡事”中的“应知”一词用得好,为什么?桃花溪【唐】张旭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①据孙洙《唐诗三百首》介绍,本诗为盛唐时期张旭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启发而作。

②矶:水边突出的岩石。

1.“石矶西畔问渔船”中的“问”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2.本诗与《桃花源记》二者主旨是否相同?请简要说明。

河南中考古诗真题10篇(带答案)

河南中考古诗真题10篇(带答案)

中考古诗真题(带答案)2023年(4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下面诗句与“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暗含的感慨最接近的一项是()A.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C.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诗人的假设,这样假设有何用意?答案:(1)C(2)作者用这样的假设感慨周郎的取胜得益于机遇,曲折表达自己空有抱负而生不逢时、无从施展才华的无奈。

2022年(4分)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问题。

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将士们怎样的情感?(2)这首诗中的“秋色”应该理解为绚烂的景象还是肃杀的景象?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这首诗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尽忠报国)的决心。

(2)示例1:肃杀的景象。

从本诗中“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看,此时天气已非常寒冷,可以想见当时的边塞应是草木凋零,一片肃杀的景象。

示例2:绚烂的景象。

本诗多处使用描绘色彩的词语,形成一种浓墨重彩、雄浑悲壮的美,秋色的绚烂与整首诗的画面风格一致。

2021年(4分)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以下各题。

渔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有些同学在默写时会把“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写成“燕”,请向他们解释为什么这里用“雁”字。

中考语文古诗鉴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渡荆门送别》中考真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古诗鉴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渡荆门送别》中考真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古诗鉴赏《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渡荆门送别》中考真题含答案赏析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按要求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古诗的理解无误的一项是()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诗人用一个“望”字,即把目标从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移向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充满深情厚意。

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渡荆门送别》都是送别友人的诗,都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C.《渡荆门送别》颔联中“随”“入”二字用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写出了楚地平野开阔,江水奔腾之景。

这首诗流露出诗人行舟水上,离家渐远的无限伤感之情。

D.《渡荆门送别》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

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

(2)两首诗中画线的a、b两处都是作者情感的体现,请任选一处进行赏析。

【答案】(1)D(2)示例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既表现了作者和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又体现了作者的宽阔胸襟。

表达了作者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感情,给友人以莫大的安慰和鼓舞。

示例二:“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故乡水以人的情感,表面写故乡水不远万里来送“我”,实则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与依恋。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一个“望”字,即把目光从镇控三秦的煌煌京城,移向风烟迷蒙的巴山蜀水(五津),充满深情厚意。

本项说法错误;B.《渡荆门送别》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不是送别友人的诗。

本项中“都是送别友人的诗”说法错误;C.《渡荆门送别》颔联中“随”“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中考语文古诗鉴赏《定风波》中考真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古诗鉴赏《定风波》中考真题含答案

中考语文古诗鉴赏《定风波》中考真题含答案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序写时间,地点及词人出游的独特感受,交代写作缘由。

B.从“吟啸且徐行”中可以想见沙湖道上词人率性洒脱的情貌。

C.“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表达词人对权贵的蔑视与抗争。

D.这首词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写出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

2.“也无风雨也无晴”是词人对天气的态度,更是对生活的态度。

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风雨”“晴”喻指人生逆境与顺境,不论雨天晴天、逆境顺境,旷达的词人都能坦然接受。

【解析】1.本题考查词的理解与分析。

C.“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冒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豪迈之情。

本项说法错误;故选C。

2.本题考查作者情感的分析。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意思是: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但苏轼自己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萧瑟”“风雨”在此喻指作者人生中所遇的坎坷,喻指作者仕途不顺;联系“山头斜照却相迎”可知,风雨过后阳光自会到来,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风雨(磨难)”定会过去,“晴天(美好)”终会到来,作者能够积极地面对人生的磨练,表现出了词人胸怀旷达、性格开朗、积极乐观的性格。

中考语文古诗真题

中考语文古诗真题

中考语文古诗真题中考语文古诗真题「篇一」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完成19~20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不相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9.这首词的题是“记梦”,词人在梦中梦到了什么?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20.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结合这首悼亡词的内容,概述作者运用什么艺术手法表情达意的?答:答案:19词人梦见自己回到了故乡,妻子正像当年一样,凭窗梳妆,夫妻相见,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惟有相顾垂泪。

这表现了词人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

20.①层层递进。

第一句“两茫茫”是纲。

以下层层推进,虽茫茫而难忘。

进而千里相隔,无法对话。

进而相逢也不相识。

三层推进,把别恨提到无法再高的境地。

②虚实结合。

上阙写实,下阙从虚处设想,写梦中相逢,惊喜忧痛之情,万语千言无法表达,只有相顾泪流不止。

接着写梦醒痛定思痛,令人柔肠寸断。

中考语文古诗真题「篇二」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试题。

跋子瞻和陶诗黄庭坚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注】时宰:指当时的宰相章惇,他对苏轼一贬再贬,必欲致之死地。

彭泽:指陶渊明,他任彭泽县令后一百多天即弃官归隐。

出处:出仕和隐居1.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情怀?这两句诗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答案】(1)表现了苏轼随遇而安的乐观旷达的情怀,以及追慕古代隐士以诗自娱自乐的高雅情趣。

(2)这两句诗具有夸张和幽默的效果,生动地刻画了苏轼不畏强权,我行我素的精神品质。

2.千载人和百世士是什么意思?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答案】千载人和百世士都是赞美两位诗人的话,称他们是流芳千年百世的人。

【点评】(1)诗歌是一首表现苏轼随遇而安的乐观旷达的情怀,以及追慕古代隐士以诗自娱自乐的高雅情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中考真题演练一、中考真题(一)23、(2009年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城南宋•曾巩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注]路东西:分东西两路奔流而去。

(1)一、二句写出了"雨"怎样的特点?【考查点】:理解诗意,对景物特征的理解、概括。

【方法点拨】:理解诗意,紧扣诗中描写该景物的重点词语来理解,尤其关注修饰语和动词,或分析诗中描绘的情景。

本题要分析“雨过”的情景,从而概括“雨”的特点。

【答案】:(2)诗的三、四两句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都写小草,且有异曲同工之妙。

请就此作比较赏析。

【考查点】:诗歌名句赏析(限定赏析角度)【鉴赏角度】:异曲同工,相同的思想内容,不同的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见补充部分【方法点拨】:抓体现小草特点的关键词来理解思想内容,并判断两首诗的表现手法,以此构成答案。

【答案】:(二)23.(2010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元好问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一、二两句写出了“海棠树”怎样的特点?【说明】考查点与2009第1题一样,要抓关键词语答案:(2)“借花说理”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考查点】:表达技巧的鉴赏。

(限定赏析角度)要根据题干学会抓写海棠与桃李的关键词,理解这两种花的特点和手法,并根据这两种花的特点来体悟要说明的道理。

【答案】:(三)23.(2011·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春山夜月唐·于良史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

南望呜钟处,楼台深翠微。

(1)“欲去惜芳菲”中的“惜”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考查点】:对重点词语所蕴涵的情感的理解。

【方法点拨】:联系整首诗的意思,从诗人“赏玩”的兴致方面理解。

【答案】:(2)“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这两句诗妙趣横生,为后人传诵,请作赏析。

【考查点】:对优美诗句的赏析【方法点拨】:①把握全诗:这是一首什么诗?大致内容是什么?②理解诗意:写什么事物?写出什么特征?分析语言:用什么手法?运用哪些重要词语?③领悟情感:诗人具有怎样的情感?(四)23.(2012·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送友人之松江宋﹒俞桂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微雨过松江。

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注]袂:袖子。

诗中“分袂”是分别的意思。

(1)《送人之松江》所写送别的季节是,《别董大》所写送别的季节是。

【考查点】理解诗意【方法点拨】:要推断季节就要从环境描写入手(2)请赏析这两首送别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考查点】赏析情感(限定赏析角度)【方法点拨】①把握全诗:这是一首什么诗?大致内容是什么?②理解诗意:写什么事物?写出什么特征?分析语言:用什么手法?运用哪些重要词语?③领悟情感:诗人具有怎样的情感?【答案】:(五)23.(2013·杭州市)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金陵三迁有感①宋·梁栋憔悴城南短李绅②,多情乌帽染黄尘。

读书不了平生事,阅世空存后死身。

落日江山宜唤酒,西风天地正愁人。

任他蜂蝶黄花老,明月园林是小春【注释】①这首诗写于南宋灭亡前夕,当时作者因被谗在金陵(今江苏南京)屡遭贬官,有感而作。

②李绅:中唐诗人,身材短小,秉性性刚直,忠于朝廷。

诗在人此处以李绅自比(1 )五六两句中的“唤酒”“愁人”与开头两句中的“憔悴”“多情”相呼应,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状态?【考查点】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方法点拨】要把握题干的提示语(2 )结尾两句是全诗的点晴之笔,请作赏析。

【考查点】:名句的赏析(不限定赏析的角度)【方法点拨】①确定赏析的角度——手法、意象(形象)、语言、情感②把握全诗:这是一首什么诗?大致内容是什么?③理解诗意:写什么事物?写出什么特征?分析语言:用什么手法?运用哪些重要词语?④领悟情感:诗人具有怎样的情感?有背景介绍的一定要结合背景介绍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答案构成要素】手法1分,分析1分,情感1分【答案】二、【知识总结】:①考试内容:理解诗意,理解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和表达的思想情感②理解诗歌最关键:读标题了解诗歌类别,然后以关键词、关键句为突破口,理解其中的重点诗(词)句,明确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③赏析句子的不限定赏析角度的一般答题格式:手法+解析手法或解析诗句意思并点出特征+指出情感三、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留别明·郑之升怅望溪亭夕照明,绿杨如画罨春城。

无人为唱阳关曲,惟有青山送我行。

渭城曲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注】:罨,yǎn,覆盖①这两首诗都写了季节的景象,通过这一意象不难看出都是离别诗。

(2分)②请赏析这两首诗所表达的不同情感。

(3分)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归燕诗唐﹒张九龄海燕虽微眇,乘春亦暂来。

岂知泥滓贱,只见玉堂开。

绣户时双入,华堂日几回。

无心与物竞,鹰隼莫相猜。

①诗中所写的归燕有什么特点?②托物言志是本诗一大特色,请加以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野步宋·周密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①.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②.“烂醉”二字,语新意丰,试作简要分析。

(3分)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山居即事唐﹒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①颔联中的“遍”和“稀”字写出环境怎样的特点?(2分)②情景交融是本诗的一大特色,请结合诗歌后两联诗句作简要赏析。

(3分)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2)两小题。

(5分)夏日西斋书事宋﹒司马光榴花映叶未全开,槐影沉沉雨势来。

小院地偏人不到,满庭鸟迹印苍苔。

注:此诗写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退居洛阳时。

①诗的前两句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②本诗第三句有“地偏”二字。

晋陶渊明在辞官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其中亦有“地自偏”,但表达的情感迥异。

试简要分析两者情感的不同。

四、补充知识1、诗歌的表现手法不一而足,对于初中学生而言不用面面俱到,掌握常见的几大类即可,诗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等),诗歌的描写手法(衬托、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渲染、烘托、想象等),诗歌的抒情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等)2、体悟诗人情感的方法。

(1)分析结句。

诗歌有起承转合之说,所谓结句即诗句之“合”,它是诗人“感发意志”、“体物写情”的关键。

诗歌的结句,是诗人抒情、言志、阐理的重心所在。

如分析2009年湖州市中考古诗赏析第二题诗人的思想情感时,如果在整体把握诗句的基础上,重点分析《春日》的结句“争随流水趁桃花”,诗人那份惜春之情自然会随鹅鸭追逐零落的桃花之景恍然于心间。

(2)寻找诗眼。

所谓诗眼,指诗歌中揭示主旨或艺术内蕴的警策或精炼之语,是诗歌中最凝炼、最传神的字(句)。

诗眼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是含有某种哲理的字词句,是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字词句。

我们可以在此方法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去阅读2009年绍兴市古诗赏析的后两句:“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闲”字便是诗歌的诗眼,要读懂此诗,在于能准确把握“闲”的意蕴。

又如,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中“天涯一望断人肠”之“断”。

再如,杭州市2008年中考古诗赏析王令《送春》:“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如果能抓住诗歌中关乎主旨的“不信”这一诗眼的词,诗人那“顽强进取、执著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也能容易被我们分析而得。

(3)理解意象。

“意”,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意念。

“象”,就是物象、形象。

“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

在我国古典诗歌漫长的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如果我们能恰如其分地对意象进行分类,让学生熟悉这些意象,这样会给鉴赏诗歌带来很大帮助。

如菊花象征隐逸、高洁、脱俗、高雅等,梅花象征高洁、坚贞、脱俗等。

如此,学生就不会迷惑于王冕《白梅》一诗“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中透露出诗人那高洁脱俗的品格。

诗歌的主要情感田园诗: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写景诗: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送别诗:依依不舍的留恋;对友人的思念;劝勉安慰的豁达;坦陈心志的告白。

边塞诗: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

行旅诗: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咏物诗: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

怀古诗: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闺怨诗: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4、常见意象常见意象特征(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2)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3)以折柳表惜别,“柳”,“留”的谐音,折柳有相留之意。

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柳”带有伤离别的意味。

(4)以蝉喻品行高洁。

古人认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

(5)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6)菊花,隐逸、坚贞高洁的品质。

(7)梅花,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不畏严寒坚强不屈,高洁脱俗。

(8)松,坚贞高洁。

(9)莲,莲:高洁、爱的象征。

“莲”与“怜”音同,借以表达爱情。

(10)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

(11)鹃鸟,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

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12)鹧鸪鸟,离愁别绪。

(13)鸿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14)沙鸥:飘零、伤感(15)青鸟:书信的使者(16)芭蕉:孤独与忧愁(17)羌笛:凄切之声(18)月亮:思乡、人生得失(19)西风:落寞、惆怅(20)江水:忧愁、时间流逝(21)芭蕉:孤独与忧愁(22)乌鸦:衰败荒凉之兆(23)红豆:相思或爱情(24)芳草:离恨2009答案:(1)雨量之大,雨势之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