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精准扶贫 展现巾帼风采

合集下载

山洼洼里的“女书记”脱贫致富的领路人——记河北省涉县辽城乡党委书记霍丽云

山洼洼里的“女书记”脱贫致富的领路人——记河北省涉县辽城乡党委书记霍丽云

山洼洼里的“女书记”脱贫致富的领路人——记河北省涉县辽城乡党委书记霍丽云作者:暂无来源:《公民与法治》 2016年第13期她是2万太行山民的“女当家”,她是富民兴乡、绿色崛起的巾帼女将,她更是老百姓眼中的好书记,群众生活里的一粥一饭、冷热酸甜都记挂在她的心头,在她的带领下,一个偏居一隅的山乡小镇变成了远近闻名的魅力之乡、旅游重乡,走上了绿色发展、科学崛起的快车道。

她就是河北邯郸市涉县辽城乡党委书记霍丽云。

在革命老区涉县,提起辽城乡党委书记霍丽云,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哓。

作为优秀基层女干部的代表,对待工作,她果敢坚强、一丝不苟,是名副其实的“女汉子”;对待群众,她柔情似水、亲如一家,是知冷知热的贴心人。

自1995年9月参加工作以来,曾先后在住建、经贸、工业、乡镇等多个单位任职。

2003年9月,她更是主动请缨,到张家口坝上地区尚义县挂职锻炼。

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她积极发挥自己的技术特长,投身当地的建设发展,在工程测量、污水治理、道路施工、招商引资、国企改革等工作中表现突出,受到当地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2009年12月,她又主动向组织申请,调至涉县最偏远的乡镇——辽城乡担任乡长,开始了她富民兴乡的宏图大志。

辽城乡地处河北省邯郸市涉县西北部,西与山西省黎城县和左权县毗邻,辖30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属于涉县最偏远的乡镇之一,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城镇化进程远远落后于其他地区。

即使是身经百战的男干部都将其视为烫手山芋。

而她硬是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了辽城乡发全面发展的大旗。

善谋发展大计,争做带领群众致富先锋。

2009年上任之初,霍丽云就带领党员干部走村入户、进山入企,给辽城乡做了一次深入的“大体检”。

特别是2012年8月,担任乡党委书记后,她更是发挥辽城乡“一河两岸四条沟”的优势特点,提出以建设“美丽辽城、生态辽城”为抓手,重点打造“四大工程”的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发展绿色经济、坚持生态发展的“金路子”。

大力发展沟域经济、高效农业经济、沿路经济,初步形成设施蔬菜、农家旅游、中药材种植、核桃种植四大主导产业,培育“新桥蔬菜”、“污犊水果”、“冠康源鸡蛋”、“西涧农家游”等一批农业品牌,建成石门、峪里两个中药材经济沟,农民户均增收700元。

巾帼扶贫故事

巾帼扶贫故事

巾帼扶贫故事
在贫困山区里,有一些勇敢的女性,她们披星戴月走村串户,用自己的双手,通过发展产业、推广科技等方式带动当地经济,助力脱贫攻坚。

其中有一位叫王美丽的女性,她是当地村委会主任。

她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于是她带领村民种植脐橙,发展养殖业,并通过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增加了农民的收入,让村民们过上了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还有一位叫张桂芬的女性,她是一位退休教师。

她看到当地的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学,于是她自行组建了一个支教团队,到农村进行义务教育。

她用自己的爱心和知识,帮助当地的孩子改变了命运,让他们有了更加美好的未来。

这些勇敢的女性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贫困山区带来了希望和改变。

她们是巾帼扶贫的代表,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让我们一起为她们鼓掌,为她们点赞!
- 1 -。

脱贫攻坚的女汉子乡村振兴的“她”力量

脱贫攻坚的女汉子乡村振兴的“她”力量

脱贫攻坚的女汉子乡村振兴的“她”力量作者:梁友泉来源:《老区建设》2021年第05期巾帼何时让须眉,女性顶起半边天。

在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中,广大女性主动作为,甘于奉献,或发展产业带领村民致富,或引进扶贫车间“家门口”就业,或自立自强奋勇脱贫,或支持丈夫投身扶贫独自撑起一个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这些脱贫攻坚中的女汉子再启征程,成为推进乡村振兴的“她”力量。

她们是脱贫攻坚的贯彻实施者萬载县高村镇有12个村,其中9个贫困村,贫困人口679户2123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6.03%,是一个基础设施落后、脱贫攻坚任务极重的集中连片贫困乡镇。

2017年12月,王霞担任高村镇的党委副书记、镇长。

接过脱贫攻坚的重担,她跋山涉水步行山路深入到贫困群众家中了解情况,不畏炎热跑项争资改善基础设施和发展产业,不分昼夜抓细抓实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历经三年,高村镇穷貌换新颜,户户通了水泥路,家家住上安居房,玫瑰花变“致富花”,芦笋大棚成为贫困户的“绿色银行”,所有贫困村和贫困户实现摘帽退出,发展势头加速,正朝着乡村振兴大步迈进。

2021年2月,中共高村镇委员会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有了潘书记给我们编的《脱贫攻坚一本清》,不懂的都可以在上面查到。

”皂下村扶贫专干说。

潘洁是万载县赤兴乡的党委副书记,也是脱贫攻坚工作的分管领导。

她勤于调研,敢于创新,善于总结,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

依托山水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全产业链,让深度贫困村皂下村成了“明星村”,其经验模式在市委参阅件和省市各级媒体聚焦报道。

她创办“小康夜校”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建设3000亩茶叶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引进扶贫车间帮助贫困户家门口就业,成为赤兴乡贫困户脱贫致富和推进乡村振兴的三大引擎,在2018年国检中赢得好评获全市通报表扬。

其本人被评为宜春市2019年度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她们是致富产业的谋划带头人走进三月的新田村,处处生机盎然。

脱贫户张先桃正在橙柚基地护苗,村支书陈玲珠则拿着两会期间的人民日报在扶贫车间和村民家里宣讲乡村振兴新政策。

2023最美巾帼奋斗者事迹材料(优秀11篇)

2023最美巾帼奋斗者事迹材料(优秀11篇)

2023最美巾帼奋斗者事迹材料(优秀11篇)最美巾帼奋斗者事迹材料精选篇1“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去!”秉持这样的信念,北京姑娘路生梅,扎根陕西榆林市佳县人民医院,一干就是50多年。

为了让山沟沟里的老乡们及时看上病,她白天接诊、晚上点着油灯自学,迅速成长为全科医生;她多次放弃返京机会,为落后的小县城建起第一个正规儿科;她给患者开几毛几分钱的小药,巡诊走遍小镇乡村;她自愿“超期服役”,退休后拒绝高薪聘请,义务接诊患者超15万人次;面对疫情,年逾古稀的她写下请战书,递交1万元特殊党费……路生梅说,毕生坚守只为兑现誓言,“祖国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

群众心中,感念着她们的无私奉献;脱贫路上,活跃着她们的奋斗身影。

杨宁,这个“85后”大学生村官,放弃大城市就业机会,回到家乡带领乡亲们拔掉穷根。

作为广西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江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她的扶贫之路充满艰辛,却从未被困难挡住脚步——悄悄卖掉婚房垫付种子肥料资金,创新“稻+鸭+鱼”共作模式种植紫黑香糯,建设扶贫加工车间,成立“苗村倌”电商服务中心……依托原生态资源优势,走产业发展道路,江门村旧貌换新颜。

“发展产业关键要‘接地气’。

”兰州鑫源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建敏,带领企业积极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从实施产业扶贫计划,建设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生态循环农业产业园,到成立田间学校,帮助农户变身技术能手;从带动开展规模化养殖、种植,帮助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到助力乡村振兴,打造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农业第六产业园”……精准对接,深耕基层,她帮助农民走上致富路。

最美巾帼奋斗者事迹材料精选篇2“时代楷模”、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又获奖了。

这一次,属于她的荣誉是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2022年“最美巾帼奋斗者”。

而和过去很多次一样,吴蓉瑾对关于她本人的采访,总是能推则推。

关于校长的这点“小坚持”,卢湾一中心小学青年教师张帆再熟悉不过,“她总是把我们推到镜头前,每份稿件,她都会认真地校对我们的名字。

吴贵燕:脱贫防疫一线的“巾帼战士”

吴贵燕:脱贫防疫一线的“巾帼战士”

吴贵燕:脱贫防疫一线的“巾帼战士”作者:张安君来源:《四川党的建设》2020年第07期今年41岁的吴贵燕已经在金川县河西乡木居里村当了五年的第一书记了,在她的带领下,2019年底,木居里村建档立卡的28户贫困户112人全部脱贫。

她说:“这里就是我的家。

”自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吴贵燕从扶贫尖兵变身战“疫”先锋。

在家里,她是妻子、是女儿、是妈妈;在脱贫攻坚和防疫一线,她是能征善战的“女战士”,“巾帼不让须眉”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她是疫情防控的“战斗员”2月1日晚上,一个不寻常的电话打乱了吴贵燕的春节假期,正和家人团聚的她接到乡上电话:“吴书记,疫情严重,村里事务多,你赶紧回来吧!”放下电话,如坐针毡的吴贵燕打算马上返村,丈夫担心地问:“都这么晚了,明天再去嘛!”“我是村上的第一书记,越是困难时候就越要和大家在一起,我们连夜驾车回村,现在就走。

”吴贵燕对着丈夫坚定地说道。

回到村上,吴贵燕迅速与村“两委”拧成一股绳,第一时间召开木居里村疫情防控工作部署会,全面落实卡点设置、防疫值守、宣传指导、药物消毒等各项防控措施。

“报告乡防疫指挥部:我村两名从重点疫区返乡人员身体无异常,相关区域已消杀完毕;派出3名村干部在卡点值守,共劝返劝散邻居串门10起……” 战“疫”期间,吴贵燕每天都要向乡里汇报村里的防疫情况。

在她和村干部的组织带领下,木居里村设置了党员志愿岗,成立了党员突击队、青年志愿服务队,对春节期间走亲访友、外出赶集的村民及时劝返,对来往车辆做好排查、登记,及时构筑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

哪家有红白事,哪里有群众聚众打牌,哪里是卫生死角需要清理……村里的情况吴贵燕了然于心,在她随身携带的小本本上清楚地记录着村里的大小事。

她说:“疫情发生以来,从早忙到晚,工作量太大,怕有遗漏,就随时拿个本子记录,要不心里不安。

”特别是在疫情发生初期,村里缺乏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她组织驻村工作队队员、村“两委”成员通过网络、电话、微信群等紧急采购了一批防疫物资,第一时间分发给村民和工作人员,保障了防疫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妇联巾帼扶贫行动方案

妇联巾帼扶贫行动方案

妇联巾帼扶贫行动方案妇女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弱势群体之一,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妇女的贫困问题更为突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妇联巾帼扶贫行动方案应运而生。

一、项目背景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妇女在贫困中的地位和作用。

妇女扶贫工作已经成为中国反贫困事业的一个重要议题。

然而,妇女在中国的地位仍然比较低,把妇女村民的收入提高到国家贫困线以上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妇联巾帼扶贫行动方案旨在通过提高妇女自身素质,促进妇女的就业和创业,改善妇女村民的生活条件,实现贫困妇女的脱贫。

二、项目目的(一)提高妇女自身素质。

通过培训、技能提升等手段,使妇女掌握一些实用技能,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二)促进妇女就业和创业。

通过提供创业机会和就业培训,使妇女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增加家庭收入,实现脱贫。

(三)改善妇女村民生活条件。

通过提供基础设施建设、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方面的帮助,改善妇女村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生活标准。

三、项目实施为了实现项目目的,妇联巾帼扶贫行动方案将采取以下措施:(一)开展培训和技能提升。

组织各种技能培训、工匠技能等技术人才进行现场技能指导和传授,引导妇女村民投入到相关工作中,提高其职业技能和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网店、直播和家庭农业等新业态。

(二)提供创业机会和就业培训。

通过政府和企业提供的创业支持,为妇女提供创业机会和就业岗位,并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其从事相关工作的能力和经验,加强互联网思维,为以后拓宽妇女职业道路奠定基础。

(三)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电力、通讯等方面的困难,改善妇女村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从而加强其对生活和工作的信心和动力。

(四)提高医疗卫生条件。

加强妇女健康教育工作和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加强预防、治疗和保健服务,改善农村的卫生水平。

(五)推进文化娱乐事业。

扶贫路上的巾帼力量

扶贫路上的巾帼力量

扶贫路上的巾帼力量作者:***来源:《时代邮刊·上半月》2021年第03期▲ 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宝峰彝族乡杏家村驻村第一书记何文芳(右)和照片拍摄者毛晓初在参展作品前合影▲ 河北省张家口市沽源县闪电河乡黑山嘴村驻村第一书记王会敏中国女摄影家协会和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主办了“女摄影人眼中的脱贫故事”摄影展,用一个个镜头所捕捉的感人瞬间,记录了基层女干部在脱贫攻坚路上的动人故事。

这些故事既生动展示了中国在脱贫攻坚战中取得的丰硕成果,也彰显了中国妇女在消除贫困中发挥的“半边天”作用。

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宝峰彝族乡杏家村,连日都在下雨,杏家村驻村第一书记何文芳担心发生泥石流,就忙着在村里四处看看,组织村民转移。

冒着雨,中国女摄影家协会理事毛晓初艰难地托着相机,记录下了何文芳的生动镜头:她穿着高筒雨鞋,抱着村民的孩子走过小桥,水流湍急,孩子一脸信赖地趴在她的肩头,何文芳却早已淋得满身湿透。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毛晓初4次从成都开车200多公里,到何文芳工作的杏家村进行拍摄。

“我跟着何文芳在村里跑了多户人家,挨家挨户地坐下来聊,看着她帮村民寻找增收办法,或者是帮着解决生活难题。

”毛晓初说,令她印象最深的,是何文芳和村民间的真挚情感,孩子们都亲切地喊她“何孃孃”。

拍摄时,她们在村里遇到一户人家,孩子患有脑瘫,家中只剩下父亲照顾孩子。

“那孩子现在20多岁了,见到何文芳很是亲热,大老远就迎出来了,何文芳在他跟前,就像姐姐一样。

”毛晓初说。

何文芳的扶贫工作十分细致,她从一点一滴耐心地做起。

村里有一户彝族贫困户,以前一家10口人挤在一间木板房里,后来在政府资助下搬进了新房,但还没养成新生活的好习惯。

“我到他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教他们讲卫生,手把手教他们叠被子,理床单,叠好衣服放进衣柜,教他们进行垃圾分类,一次不行就教两次甚至更多,现在他们家的卫生环境大大改善,他大儿子还在我的推荐下光荣地入了党。

”何文芳说。

这样的故事举不胜举,在毛晓初眼中,何文芳在村里就是这样不时地转换着女儿、姐妹、母亲的角色。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白晶莹草原绣娘“绣”出幸福生活

“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白晶莹草原绣娘“绣”出幸福生活

10■社会组织领域最可爱的人“全国脱贫攻坚揩模”白晶莹:草原绣娘“绣”出幸福生活<3文I 涂兆宇图为白晶莹介绍蒙古族剌绣作品。

摄彩/梁永峰2月25日,在全国脱贫 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她身着带有刺绣图案的蒙古 族传统服饰上台领奖,让蒙 古族刺绣走进全国人民的视 野。

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她 带动2.6万名妇女参与蒙古 族刺绣产业,带领2895个建 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收入提 高2000多元。

在非物质文 化遗产传统技艺助力精准扶 贫、精准脱贫这件事情上,她功不可没。

她就是获得“全国脱贫 攻坚楷模”荣誉称号,内蒙 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 翼中旗人大常委会主任,科 尔沁右翼中旗蒙古族刺绣 产业专项推进组组长、蒙古 族刺绣协会会长白晶莹。

“巧手致富”入民心科尔沁右翼中旗(简称科右中旗) 属于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特困片 区,由于历史和自然环境等多种因素 制约,这里基础建设严重不足,长期 处于贫困状态。

2016年,科右中旗从精准扶贫出 发,把蒙古族刺绣作为特色产业扶贫 的重头戏。

A 晶莹主动挑担,成为 "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扶贫计划”的推动者。

科右中旗蒙古族刺绣,从宫廷走向民间,历经千年风雨,在当地具有浓厚的群众基础。

白晶莹出生于一个传统的蒙古 族家庭,姥姥和母亲都是刺绣高手, 她从小耳濡目染,练就了一手娴熟 的刺绣技艺,虽然刺绣在当地有深 厚的历史底蕴,但想把刺绣助力脱 贫的理念灌输进老百姓心里去也非 易事。

白晶莹告诉记者,“没有思想上的认识和统一,其他事情无 从谈起。

”只有真正了解群 众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才 能捕捉到痛点对症下药,所 以她每到一处讲课,第一件 事不是先教刺绣技术,而是 先从思想上解决她们的后 顾之忧,让她们相信刺绣真 能挣钱,能助她们增收、脱 贫。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许 多不会针线活的留守农牧 民妇女一批又一批地加人 刺绣行列,开始拿起绣花针 跟着白晶莹学习刺绣。

白晶莹利用闲暇时间 给农牧民妇女进行集中培 训,从炎炎夏日到数九寒 天,她多次走进全旗12个苏木镇、51个蒙古族刺绣产业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助力精准扶贫展现巾帼风采
加依达·沙哈提是一位哈萨克族女孩,2019年从长沙理工大学毕业后,来到石梯子乡阿苇滩村委会当了一名大学生村官。

自开展扶贫工作以来,她积极践行“立足岗位做贡献,争做合格党员”的要求,履职尽责,奔忙于阿苇滩村扶贫工作第一线,努力当好扶贫政策的“宣传员”、精准扶贫的“联络员”“服务员”,为脱贫攻坚工作做出了应有的成绩。

阿苇滩村的福安新村是全乡收入最低,残疾人比例最高的一个村,全村以哈萨克族为主共有32户119人,由于家
里的残疾人需要照顾,好多人无法外出务工,多年的习惯也使牧民们不愿从事放牧以外的工作,这严重制约了他们收入的提高,加依达·沙哈提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说如何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精准”。

为做到识别“精准”、必须信息数据要“精准”,为此加依达虽为一名年轻女同志,但她不
娇气,不懈怠,充分利用自己是少数民族干部,有语言交流的优势,坚持深入走访,一户一户的了解贫困户情况。

经过几次扎实细致的走访摸排,初步摸清了福安新村贫困户情况。

在走访过程中,加依达·沙哈提大力宣传党的富民政策,积极开展“不等不靠,幸福是自己奋斗出来的”、“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等思想引导,面对本村集中居住的30户
哈萨克族牧民语言理解上的困难,加依达发挥自己精通“双
语”的特长,把规范制式化的宣传资料转换为易于理解、通俗易懂的本民族语言,耐心帮助牧民如何正确认识扶贫,解释群众对扶贫工作中的误解,告诫她们扶贫不养懒汉、扶贫不是光发钱,脱贫需要每个人的辛勤劳动,在她的耐心启发下,大部分牧民都认识到了幸福生活是自己奋斗出来的。

在脱贫工作中,她深深的认识到脱贫的关键是要培育出适合本村实际的主导性产业,为此她经常去牧民家中听取她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诉求,积极向阿苇滩村驻村工作队反映福安新村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情况,和工作队多方联系,利用闲置的文化室,创办“巴合特”卫星工厂。

因工厂员工都是女哈萨克族,加依达成了工厂的翻译官和宣传员,经常去工厂了解工人的生产情况、困难诉求成了她每周的一项重要任务,但她不怕麻烦,始终把牧民的脱贫放在心里,那台缝纫机出了故障、那个员工技术不过关、那天的工作量没统计出来她都了如指掌,通过她辛勤的工作,切实帮助和解决了工厂职工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成绩。

默默无闻的她就像一枝俊美而坚韧不拔的梅花绽放在困难考验面前,继续成就着“奋斗的青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