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综合实验》实验报告1
内燃机实验报告

重庆大学研究生专业实验教学实验报告书课程名称:内燃机实验指导教师:张力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专业类别:机械设计及理论学号:姓名:实验日期:2013.11.21成绩:一、 实验目的1、了解柴油发动机的基本性能、实验所需的设备、基本的实验方法以及影响实验的主要因素;2、理解内燃机排放性能的重要性,了解内燃机排放主要指标的含义;3、实验通过在不同的转速、不同的节气门开度下,测量内燃机排放物的含量,并根据这些数据来衡量内燃机的排放特性。
二、 实验仪器设备内燃机、中央测控系统、测定器及其控制系统、排气分析系统、发动机试验条件检测系统三、 实验原理发动机性能试验:指发动机被测系统在指定的运行条件下,采用一定的方法,通过相应的设备、仪器等装置,对其所存在的相关参数进行测试和数据处理的全过程。
发动机转矩是通过测功机来测量的,因此,测功机应该具有吸收能量或传递动力及测量转矩,并且在任何工况下都能稳定工作性质。
功率由下面的公式计算出来:9549n T P tq e ⨯=e P —功率(KW )tq T —转矩(N ●m ) n —转速(r/min )CO 、HC 、和微粒是排放法规限制的排气有害成分,CO 是无色无味的、窒息性很强的气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使血液输氧能力大大下降,导致心脏、大脑等器官严重缺氧。
氮氧化合物包括NO 、O ,是酸雨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HC 包括未燃烧或未完全燃烧的燃油、润滑油及其裂解产物和部分氧化物;微粒的主要成分是碳、有机物物质和硫酸盐。
评价指标有浓度排放量、质量排放量、比排放量。
四、 实验内容1、实验前先观察发动机,确认安全性和油箱里的油量;2、通过中央控制系统,对内燃机进行预热;3、等预热满足实验条件后,在桌面上点击“发动机试验系统”图标后进入试验系统的主界面,程序已设置计算机启动后直接进入实验系统,通过点击界面上的按钮进行实验;4、参数的设置,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对参数进行适当的设置;5、进行实验,实验时可选择手动实验或者自动实验,本次试验采用手动试验,点击手动实验,进入实验窗口;6、根据实验要求,在恒定转速和恒定扭矩的选项中选择恒定转速,在调节节气门开度进行实验数据测量;7、包括手动记录CO,NO, HC含量和把部分数据记录在预先设置的文档里;8、改变转速,调节节气门的开度,进行下一组数据的采集;9、实验数据的导出;10、实验数据的处理:整理数据,把CO,NO,HC,T,P在不同转速下,不同节气门开度下的数据整理出来五、实验数据六、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由于实验误差,转速不是十分恒定。
内燃机实习报告心得体会

一、前言作为一名机械工程专业的学生,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一个月的内燃机实习。
这次实习让我对内燃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让我对机械工程领域有了更广阔的视野。
以下是我对这次实习的心得体会。
二、实习目的1. 深入了解内燃机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工作过程;2. 掌握内燃机的维修、保养和调试技术;3. 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4. 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三、实习过程1. 内燃机基本原理学习在实习期间,我们首先学习了内燃机的基本原理,包括燃烧过程、热力学、动力学等。
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我对内燃机的工作原理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2. 内燃机结构认识接下来,我们参观了内燃机的各个部件,如气缸、活塞、曲轴、凸轮轴、进排气系统等。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了解了各个部件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3. 内燃机维修与保养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内燃机的维修与保养技术。
包括如何更换机油、空气滤清器、火花塞等,以及如何调整气门间隙、检查冷却系统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这些维修与保养技能。
4. 内燃机调试在内燃机调试环节,我们学习了如何对内燃机进行性能测试,包括功率、扭矩、油耗等。
通过实际操作,我了解了调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如何调整参数以达到最佳性能。
5. 团队协作与沟通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分组进行项目实践。
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团队协作和沟通的重要性。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共同商讨、解决问题,最终完成了任务。
四、实习收获1. 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这次实习,我深刻体会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只有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才能真正掌握一门技术。
2. 提高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内燃机的维修、保养和调试技术,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3. 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团队项目中,我学会了与他人沟通、协作,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
4. 拓宽视野通过实习,我对机械工程领域有了更广阔的视野,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内燃机综合实验》实验报告1

七.思考题: 1. 柱塞泵油不均匀的原因是什么?
2. 如何调整供油间隔角?
2
实验二
一.实验目的:
高压油泵速度特性实验报告
二.实验设备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步骤及现象
3
五.测量数据记录: 表 2-1
油泵转速 nb
油门位
油泵的速度特性实验记录表
(r/min)
置与循环供 油量(ml/200 次)
100
200
表 3-1 油泵试验记录表 油泵型号: 试验者:
各分泵循环供油量(ml/ g1 g2 g3 次) g4 gb(ml/
日期:
不均匀性 H(%) 次)
整泵循环供油量
调 整 怠速 供油 量 调 整 后 前
调 整 起动 供油 量 调 整 后 前
调 常用 转速 供油 量 整 前
调 整 后
8
六.实验结果分析和计算: 1.计算各种情况下调整前后各分泵循环供油量 3 次测量平均值 gmj、整泵循环供油量的平 均值 gb 和供油不均匀性 H。
七.思考题 1.针阀升程和喷油规律的波形在同一个转速值时为什么不一样?
2.你认为做好该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11
实验五
一.实验目的:
发动机进气压力传感器静态标定实验报告
二.实验设备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步骤及现象
12
五.测量数据记录: 表 5-1 进气压力传感器静态标定实验数据记录表(负压实验) 正行程
4.传感器线性度 L
max 100% = Y FS
。传感器迟滞误差为
。
17
实验六
一.实验目的:
汽油机油气混合比调整特性实验报告
二.实验设备
内燃机实验报告

内燃机实验报告内燃机实验报告引言内燃机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交通工具和工业领域的发动机。
它以燃烧燃料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推动活塞运动,从而产生动力。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对内燃机的研究和实验,深入了解其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
一、内燃机的分类内燃机按照燃料形式和工作循环方式可分为多种类型,如汽油机、柴油机、气体轮机等。
其中,汽油机和柴油机是最常见的两种内燃机。
二、实验设备和方法本次实验使用了一台汽油机作为研究对象。
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对内燃机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测量,然后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操作,包括启动、调整负荷、测量转速和燃油消耗等。
三、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四个步骤: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
首先,活塞下行时,进气门打开,混合气进入气缸;然后,活塞上行时,进气门关闭,气缸内气体被压缩;接下来,点火系统引燃混合气,产生爆炸推动活塞下行;最后,排气门打开,废气排出。
四、内燃机的性能特点内燃机具有多个性能特点,包括功率、热效率、排放和可靠性等。
功率是内燃机输出的机械能,与转速和负荷有关。
热效率是指内燃机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比例,通常在20%到40%之间。
排放是指内燃机在燃烧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和废水等。
可靠性是指内燃机在长时间运行中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五、实验结果和分析通过实验,我们得到了一系列数据,包括转速、燃油消耗和排放等。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内燃机的性能表现和优化方向。
例如,转速和负荷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内燃机的最佳工作点,从而提高其热效率。
此外,燃油消耗和排放的数据也可以用于评估内燃机的环保性能。
六、内燃机的发展趋势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技术的进步,内燃机正朝着更加高效和清洁的方向发展。
例如,目前有许多研究致力于提高内燃机的热效率和减少排放。
此外,电动化技术的兴起也为内燃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对内燃机的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内燃机作为一种重要的动力装置,对于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内燃机综合实验设计书

序号(学号):学生实验报告书实验类别__内燃机综合实验__实验地址动力楼一楼内燃机实验室学院_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_专业_能源动力系统及自动化_班级_____姓名____指导教师_______2011_年_6_月_23_日实验报告实验课程名称:_内燃机学综合实验_实验项目名称推进特性,机械效率,负荷特性测定实验专业班级姓名学号:实验日期2011年6月23日预习成绩平时成绩实验报告成绩总成绩一、实验目的和意义:1、掌握耗油线法测定柴油机机械效率的方法。
2、得出机械效率随负荷变化的关系。
3、掌握柴油机负荷特性试验的方法;4、掌握柴油机按不同特性运行时,主要特性参数变化的一般规律;5、绘制柴油机负荷特性曲线图。
6、测取实验室台架条件下的柴油机推进特性曲线。
2、了解柴油机按推进特性工作的各性能指标和主要参数随转速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二、实验基本原理:1、油耗线法测机械效率基本原理:由公式:当发动机空转(无负荷),且不随负荷增减而变化时,可得:两式相除,得:式中,为发动机空转时的小时燃油消耗量,为预测取机械效率的工况的小时燃油消耗量。
所以只要测得空转时候的小时燃油消耗量以及对应各负荷下的小时燃油消耗量,就可求得各负荷所对应的机械效率。
2、负荷特性测试基本原理:柴油机负荷特性:保持柴油机转速n为额定转速不变;变动水利测功器的负荷,同时相应调节柴油机油门,达到负荷改变,转速不变;测量在不同负荷下的燃油消耗量B、燃油消耗率b e,排气温度rT。
3、推进特性测试基本原理:按下述方法确定推进特性试验时发动机之转速与功率:功率3PP⎪⎪⎭⎫⎝⎛⨯=额额nn转矩2⎪⎪⎭⎫⎝⎛⨯=额额nnTT通过水力测功器和(调速器)油门来分别调节外界转矩和柴油机转速,分别得到相应的工况点,稳定后开始测试相应的参数:排气温度,机油温度,冷却水温度以及主机消耗100g燃油所用的时间。
三、实验主要操作步骤1、油耗线法测机械效率(1)盘车检查发动机各部件与系统是否正常,然后启动,空车运转5分钟。
内燃机实验报告

工程一、内燃机拆装实习报告一、实习名称: 发动机拆装内燃机型号: 4Y--N51实习目的:1、掌握内燃机的总体布置。
2、掌握工具的使用方法及主要机件的安装调整方法二、实习结果:气门组气门顶形状: 凹顶弹簧固定型式: ___ 锁片________导管型式: 直立式凸轮轴轴承数: 5轴向定位方式: __ 止推式_________驱动方式: 链条式附:拆卸零部件图三、思考题1、根本术语及型号解释:气缸、排量、压缩比、内燃机工作循环、CA6102Q、BJ492Q气缸:引导活塞在其中进展直线往复运动的圆筒形金属机件。
排量: 活塞从上止点移动到下止点所通过的空间容积称为气缸排量, 所有气缸工作容积之和称为发动机排量。
压缩比: 气缸在下止点时的最大体积与气缸在上止点时最小体积之比。
内燃机工作循环:内燃机的工作循环由进气、压缩、燃烧和膨胀、排气等过程组成。
CA6102Q: CA一汽的简称,6102 表示6缸,每缸缸径102毫米,Q是自然吸气式内燃机的意思BJ492Q: BJ是汽车制造厂的简称,492表示4缸,每缸直径92毫米,Q是自然吸气式内燃机的意思2、阐述汽油机的根本构造组成及四行程机的根本工作原理。
发动机由启动系统、润滑系统、冷却系统、点火系统、燃油供应系统这五大大系统以及配气机构、曲柄连杆机构两大机构组成。
内燃机通过吸气、压缩、膨胀、和排气这一连续的工作循环来实现热能与机械能的转换。
但凡活塞往复四个单程完成一个工作循环的称为四冲程发动机。
四、实习感悟:这是我们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接触发动机,并且对其进展拆装的实验,令我们很是兴奋。
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我们组的成员齐心协力,各有分工,小心地按照顺序拆卸发动机的各个部件,并仔细地在地上有序地摆放。
通过一点点地深入拆卸,我们对发动机具体零部件的形状有了一个更加直观的了解,也注意到了许多发动机装配零件的细节,例如发动机缸体上部的密封垫是不能颠倒的。
当我们把活塞从气缸中取出时,我们发现气缸内部十分的光滑,这是为了防止产生不必要的摩擦,活塞上的两道开口错开的气环也是防止工作时气体会溢出等。
内燃机设计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通过本次内燃机设计实习,使我对内燃机的基本原理、结构及设计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我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我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内容1. 内燃机基本原理与结构在实习过程中,我学习了内燃机的基本原理和结构,包括:燃烧原理、热力学原理、机械结构、排放控制等。
通过学习,我对内燃机的工作过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了解了内燃机的各个部件及其作用。
2. 内燃机设计方法实习期间,我学习了内燃机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方案设计、计算分析、试验验证等。
通过这些方法,我掌握了内燃机设计的步骤和技巧。
3. 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实习过程中,我学习了使用CAD软件进行内燃机设计。
通过实际操作,我掌握了CAD软件的基本功能,如:草图绘制、三维建模、装配图绘制等。
4. 内燃机性能仿真实习期间,我学习了使用仿真软件对内燃机进行性能仿真。
通过仿真,我了解了内燃机在不同工况下的性能表现,为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三、实习过程1. 内燃机方案设计在实习初期,我根据内燃机的基本原理和结构,设计了两种不同的内燃机方案。
第一种方案为直列四缸四冲程汽油机,第二种方案为V型六缸四冲程柴油机。
2. 计算分析针对两种方案,我分别进行了计算分析。
首先,我计算了两种方案的内燃机主要参数,如:缸径、行程、排量、压缩比等。
然后,我分析了两种方案的热力学性能,包括:热效率、功率、扭矩等。
3. 仿真验证在计算分析的基础上,我使用仿真软件对两种方案的内燃机进行了性能仿真。
通过仿真,我发现第一种方案的汽油机热效率较高,但功率和扭矩较小;第二种方案的柴油机功率和扭矩较大,但热效率相对较低。
4. 优化设计根据仿真结果,我对两种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
对于汽油机方案,我通过减小缸径、增大行程、提高压缩比等方法,提高了热效率;对于柴油机方案,我通过减小缸径、增大行程、提高压缩比等方法,提高了功率和扭矩。
四、实习总结1. 实习收获通过本次内燃机设计实习,我掌握了内燃机的基本原理、结构及设计方法,提高了我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内燃机总体认识实验(闫兵老师)

实验名称内燃机工作原理及总体结构认识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内燃机的总体结构组成;
2、了解曲柄连杆机构的组成、运动情况及各组成部分的作用;
3、加深对内燃机工作原理的理解及掌握。
二、实验设备
1、V型柴油机模型;
2、单缸195柴油机模型;
3、195柴油机拆卸解体后的各种零部件。
三、实验步骤
1、观察V型柴油机模型,了解其总体结构;起动模型后,观察各主要机构和系
统的运动情况,重点了解曲柄连杆机构的运动形式;
2、观察195柴油机模型,了解单缸柴油机的结构组成及曲柄连杆机构的运动情
况;
3、认识曲柄连杆机构的组成零件:活塞、连杆、曲轴,了解其作用、运动形式。
四、实验报告
姓名学号实验日期
1、简述内燃机的总体结构由哪些机构和系统组成?
2、曲柄连杆机构由哪些零部件组成?各部分的运动形式及作用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七 汽油机点火提前角调整特性实验报告..................................................... 21 实验八 喷油提前角调整特性实验报告................................................................. 24 实验九 热式空气流量传感器的动态标定实验报告............................................. 27 实验十 多缸发动机各缸工作均匀性和机械效率测量实验报告......................... 31 实验十一 实验十二 实验十三 实验十四 实验十五 内燃机缸套温度场的测量实验报告................................................... 35 发动机进气压力传感器动态标定实验报告....................................... 38 噪声级综合、分解与频谱分析实验报告........................................... 42 发动机动态特性及循环波动测量实验报告....................................... 46 喷油器喷雾特性的测量实验报告....................................................... 54
七.思考题: 1. 柱塞泵油不均匀的原因是什么?
2. 如何调整供油间隔角?
2
实验二
一.实验目的:
高压油泵速度特性实验报告
二.实验设备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步骤及现象
3
五.测量数据记录: 表 2-1
油泵转速 nb
油门位
油泵的速度特性实验记录表
(r/min)
置与循环供 油量(ml/200 次)
100
200
实验记录表
耗油时间 排气温度 进气温度 有效功率 t(s) Tr(℃) Ts(℃) Ne(KW) 耗油率 ge(Kg/hKW)
号 (圈数 N) n(r/min)
六.实验结果分析和计算: 1.根据测得数据计数据计算 Ne、ge、GT 等填入表 6-1 中。 计算公式:
19
2.绘制燃料调整特性曲线 ge = f(α),Ne=f(P)。
七.思考题 1.针阀升程和喷油规律的波形在同一个转速值时为什么不一样?
2.你认为做好该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11
实验五
一.实验目的:
发动机进气压力传感器静态标定实验报告
二.实验设备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步骤及现象
12
五.测量数据记录: 表 5-1 进气压力传感器静态标定实验数据记录表(负压实验) 正行程
逆行程
传感器输出 温度计指示 大气压力 电压(mV) (℃) (mmHg)
13
表 5-2
进气压力传感器静态标定实验数据换算表(负压实验)
迟滞误 传感器
序 U 型压力计指示 标定压力 大气压力平均 绝对压力 温度平均 传感器输出电 号 平均值 H(mmH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P(kPa) 值(mmHg) P1(kPa) 值(℃) 压平均值(mV)
4
六.实验结果分析和计算: 1.计算分泵三次测量的平均值 gmj 和整泵试验的平均值 gb。
2.以油泵转速为横坐标,油泵供油量为纵坐标,绘制 gb-nb 速度特性曲线。
3.计算油泵调速率δ。
七.思考题 1.分析油泵的速度特性曲线各段的含义。
5
2.油泵的停止供油转速是多少?为什么会停止供油?
3.喷油泵供油特性对柴油机速度特性和调速特性有何影响?
U 型压力计 指示值 L(mmHg)
传感器输出 温度计指示 大气压力 电压(mV) (℃) (mmHg)
15
表 5-4
进气压力传感器静态标定实验数据换算表(正压实验)
迟滞误 传感器
序 U 型压力计指示 标定压力 大气压力平均 绝对压力 温度平均 传感器输出电 号 平均值 H(mmHg)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P(kPa) 值(mmHg) P1(kPa) 值(℃) 压平均值(mV)
2.转速相同,节气门开度不同,最佳点火提前角如何变化?
3.点火提前角对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有何影响?
差(mV) 灵敏度 S
六.实验结果分析和计算: 1.将静态标定实验各校准点上记录的各参数填入实验数据记录表。 绘出静态特性 V-P、 2.根据计算出的相对压力 P 和绝对压力 P1 及实测的传感器输出电压 V, V-P1 曲线。
16
3.根据正、逆行程的传感器输出电压,计算传感器灵敏度填入实验数据换算表。以相对压 力 P 为横坐标,绘制传感器灵敏度特性曲线。
4.传感器线性度 L
max 100% = Y FS
。传感器迟滞误差为
。
17
实验六
一.实验目的:
汽油机油气混合比调整特性实验报告
二.实验设备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步骤及现象
18
五.测量数据记录: 表 6-1
节气门 开度 序 1 2 100% 3 4 5 6 1 2 80% 3 4 5 6 1 2 60% 3 4 5 6 1 2 40% 3 4 5 6 大气条件 大气压力 大气温度 大气湿度 油针位置 转速 扭矩 Me(Nm)
-2-
实验一
一.实验目的:
多缸高压油泵供油均匀性调整实验报告
二.实验设备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步骤及现象
1
五.测量数据记录: 表 1-1 高压油泵供油均匀性实验纪录表
试验日期 调整 测量次 前后 调 整 前 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值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值
额定转速供油量
油泵转速 nb(r/min) 次)
6
实验三
一.实验目的:
高压油泵供油量调整实验报告
二.实验设备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步骤及现象
7
五.测量数据记录: 油泵试验台型号:
测量 调整 油泵转速 项目 前后 调 额定 转速 供油 量 调 整 后 整 前 nb(rpm) 测量 次数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值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值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值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值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值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值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值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值
300
400
500
600
700
800
900
1000
1100
1200
第 1 缸 g1 第 2 缸 g2 100% 第 3 缸 g3 第 4 缸 g4 整泵 第 1 缸 g1 第 2 缸 g2 90% 第 3 缸 g3 第 4 缸 g4 整泵 第 1 缸 g1 第 2 缸 g2 80% 第 3 缸 g3 第 4 缸 g4 整泵 第 1 缸 g1 第 2 缸 g2 60% 第 3 缸 g3 第 4 缸 g4 整泵 第 1 缸 g1 第 2 缸 g2 40% 第 3 缸 g3 第 4 缸 g4 整泵 第 1 缸 g1 第 2 缸 g2 20% 第 3 缸 g3 第 4 缸 g4 整泵
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U 型压力计 指示值 (mmHg) 传感器输出 温度计指示 大气压力 电压(mV) 值(℃) (mmHg) U 型压力计 指示值 L(mmHg)
油泵试验台型号 整泵循环供油量 gb(ml/ 次)
油泵型号 不均匀性 H(%)
各分泵循环供油量(ml/ 第 1 缸 g1 第 2 缸 g2 第 3 缸 g3
第 4 缸 g4
调 整 后
六.实验结果分析和计算: 整泵循环供油量的平均值 gb 和供 1. 计算调整前后各分泵循环供油量 3 次测量平均值 gmj、 油不均匀性 H,填入表 1-1 内。
3.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最经济燃料混合比。
七.思考题 1.经济混合比与什么因素有关?
2.油针的最佳位置为什么与节气门开度有关?
20
实验七 汽油机点火提前角调整特性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
三.实验原理
四.实验步表 7-1
序 点火提前角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大气温度(℃) 大气压力(MPa) 大气湿度(%) θ(º)
《内燃机综合实验》实验报告
(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室 编)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组号
合肥工业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2006 年 9 月
目
实验一 实验二 实验三 实验四 实验五 实验六
录
多缸高压油泵供油均匀性调整实验报告................................................. 1 高压油泵速度特性实验报告..................................................................... 3 高压油泵供油量调整实验报告................................................................. 7 喷油器针阀升程和喷油规律实验报告................................................... 10 发动机进气压力传感器静态标定实验报告........................................... 12 汽油机油气混合比调整特性实验报告...................................................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