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人纪教程简体整理稿之黄帝内经

合集下载

【174】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

【174】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

【174】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第五十八篇气穴论黄帝问曰: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未知其所,愿卒闻之。

岐伯稽首再拜对曰:窘乎哉问也!其非圣帝,孰能穷其道焉,因请溢意尽言其处。

帝捧手逡巡而却曰:夫子之开余道也,目未见其处,耳未闻其数,而目以明,耳以聪矣。

岐伯曰:此所谓圣人易语,良马易御也。

帝曰:余非圣人之易语也,世言真数开人意,今余所访问者真数,发蒙解惑,未足以论也。

然余愿闻夫子溢志尽言其处,令解其意,请藏之金匮,不敢复出。

岐伯再拜而起曰:臣请言之,背与心相控而痛,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上纪者胃脘也,下纪者关元也。

背胸邪系阴阳左右,如此其病前后痛涩,胸胁痛而不得息,不得卧,上气短气偏痛,脉满起斜出尻脉,络胸胁支心贯鬲,上肩加天突,斜下肩交十椎下。

藏俞五十穴,府俞七十二穴,热俞五十九穴,水俞五十七穴,头上五行行五,五五二十五穴,中(月吕)两傍各五,凡十穴,大椎上两傍各一,凡二穴,目瞳子浮白二穴,两髀厌分中二穴,犊鼻二穴,耳中多所闻二穴,眉本二穴,完骨二穴,项中央一穴,枕骨二穴,上关二穴,大迎二穴,下关二穴,天柱二穴,巨虚上下廉四穴,曲牙二穴,天突一穴,天府二穴,天牖二穴,扶突二穴,天窗二穴,肩解二穴,关元一穴,委阳二穴,肩贞二穴,瘖门一穴,脐一穴,胸俞十二穴,背俞二穴,膺俞十二穴,分肉二穴,踝上横二穴,阴阳跷四穴,水俞在诸分,热俞在气穴,寒热俞在两骸厌中二穴,大禁二十五,在天府下五寸,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

帝曰:余已知气穴之处,游针之居,愿闻孙络溪谷,亦有所应乎?岐伯曰:孙络三百六十五穴会,亦以应一岁,以溢奇邪,以通荣卫,荣卫稽留,卫散荣溢,气竭血著,外为发热,内为少气,疾泻无怠,以通荣卫,见而泻之,无问所会。

帝曰:善。

愿闻溪谷之会也。

岐伯曰:肉之大会为谷,肉之小会为溪,肉分之间,溪谷之会,以行荣卫,以会大气。

邪溢气壅,脉热肉败,荣卫不行,必将为脓,内销骨髓,外破大腘,留于节凑,必将为败。

【163】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

【163】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

【163】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第四十九篇脉解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故心胁痛也。

所谓不可反侧者,阴气藏物也,物藏则不动,故不可反侧也。

所谓甚则跃者,九月万物尽衰,草木毕落而堕,则气去阳而之阴,气盛而阳之下长,故谓跃。

阳明所谓洒洒振寒者,阳明者午也,五月盛阳之阴也,阳盛而阴气加之,故洒洒振寒也。

所谓胫肿而股不收者,是五月盛阳之阴也,阳者衰于五月,而一阴气上,与阳始争,故胫肿而股不收也。

所谓上喘而为水者,阴气下而复上,上则邪客于藏府间,故为水也。

所谓胸痛少气者,水气在藏府也,水者阴气也,阴气在中,故胸痛少气也。

少阳的胁痛,诸位在这里看的时候,实际上张仲景的《伤寒论》全部都是根据这些来的,所以我们讲《伤寒论》的时候,六经辨证有没有?太阳、少阳、阳明,前面讲太阳,后面讲阳明。

“老师你看,它通通在这边。

”对,张仲景就是看这个嘛。

“少阳所谓心胁痛者,言少阳盛也”,就是讲胸肋,张仲景形容它叫做胸胁苦满,胸部、胁部、肋骨这边胀满。

所以有个人跑来说:“奇怪,我的胸这边胀胀的?”少阳。

已经讲完了,很快——少阳。

这个往来寒热是后面张仲景把它简化掉了。

“言少阳盛也”,所以少阳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常人的六经,虽然有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是平均的,没有一经是应该谁盛谁衰的。

而这些经是按照节气,春天的时候谁盛,夏天谁盛,就按照节气走,大家轮流做,比如说我们是大楼的组委,每年十二个月,一个人就轮流做一个月。

人体也是这样,十二个经络在做。

所以我们从太阳、寅月从太阳开始,十二个月走完,十二个经络走完,然后再循环。

不会越循环越年轻,我们越循环会越老,这个是常态,那也没有办法。

这个正常按照节气走,所以每一个节气的时候都有一个王,那个王的时候它是盛、是对的,对不对?这个观念这样就好了,基本的观念你要有,这就是《黄帝内经》讲的。

“盛者心之所表也”,所以如果说你这个心盛是夏天盛,那是很正常,对不对?那“九月阳气尽而阴气盛”,九月是秋天啦,对不对?这个应该是秋,应该是肺,对不对?现在是心气盛,脉很壮造成“心胁痛”,胸胁会苦满——少阳。

【114】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

【114】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

【114】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第三十三篇评热病论帝曰:劳风为病何如?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救俯仰。

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胕痝然壅,害于言,可刺不?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

帝曰:其至何如?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正偃则咳甚,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

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

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

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

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帝曰:何以言?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

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

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

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

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隔也。

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

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帝曰:善。

“劳风”,什么叫劳风呢?就是劳动以后得到的风。

那工人就很多啊,这个砍柴的樵夫啊,划船的,摇橹的,建筑工地的工人,都会有劳风这种现象。

“劳风法在肺下”,我们就知道肺下是什么?就是肾嘛,肺是金生水嘛,就是肾。

“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

“唾”,肾主唾液,有没有?“唾出若涕”,唾不从嘴巴出啊,从鼻子出,因为是肺,这个水呢,反逆到经上面。

所以原来的唾应该是从口出,现在是从鼻出。

“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劳风的人呢,都是在做劳力工作的时候流汗当风,劳动叫劳风。

还有呢,行房事也是劳,那很辛苦啊,结果冷气开着对着你吹,劳风。

【137】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

【137】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

【137】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第四十二篇风论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藏六府,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tū)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䐜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

风中五藏六府之俞,亦为藏府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

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

饮酒中风,则为漏风。

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

新沐中风,则为首风。

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飱泄。

外在腠理,则为泄风。

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黄帝内经》第四十二篇《风论》,这一篇专门论风。

黄帝问了:“风之伤人也”,有时候看着寒热,有热有寒,“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单纯就是风。

它的病都不一样,名都不一样,“或内至”,有的时候病到了“内至五藏六府”,其实通通来自风。

那为什么会是这样子呢?就问岐伯。

岐伯说:风啊……其实中医的观念:风为百病之始。

岐伯说:如果刚受到风的时候,这个风在肌肉与皮肤的中间,这个时候内它又进不去,外又挡到,就卡在中间。

这个时候呢,“风气藏于皮肤之间”,这个造成会痒,那你要试试看风在腠理皮肤之间是什么感觉?这个很简单,你到外面去跑步,跑到全身很热、很热的时候,正在出大汗的时候,你跑到Seven Eleven(7-11便利店),反正到处都有嘛,台湾、美国到处都是。

【100】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

【100】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

【100】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第二十七篇离合真邪论帝曰:候气奈何?岐伯曰:夫邪去络入于经也,舍于血脉之中,其寒温未相得,如涌波之起也,时来时去,故不常在。

故曰:方其来也,必按而止之,止而取之,无逢其冲而泻之。

真气者,经气也,经气太虚。

故曰:其来不可逢,此之谓也。

故曰:候邪不审,大气已过,泻之则真气脱,脱则不复,邪气复至,而病益蓄。

故曰:其往不可追,此之谓也。

不可挂以发者,待邪之至时而发针泻矣,若先若后者,血气已尽,其病不可下。

故曰: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

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帝曰:补泻奈何?岐伯曰:此攻邪也,疾出以去盛血,而复其真气,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逆而刺之,温血也。

刺出其血,其病立已。

帝曰:善。

然真邪以合,波陇不起,候之奈何?岐伯曰:审扪循三部九候之盛虚而调之,察其左右上下相失及相减者,审其病藏以期之。

不知三部者,阴阳不别,天地不分。

地以候地,天以候天,人以候人,调之中府,以定三部。

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

诛罚无过,命曰:大惑,反乱大经,真不可复,用实为虚,以邪为真,用针无义,反为气贼,夺人正气,以从为逆,荣卫散乱,真气已失,邪独内着,绝人长命,予人夭殃,不知三部九候,故不能久长。

因不知合之四时五行,因加相胜,释邪攻正,绝人长命。

邪之新来也,未有定处,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逢而泻之,其病立已。

第二节候气头痛案例那个黄帝问:“候气”,在那等那个气来,什么意思?岐伯就开始下定义了:邪本身离开络的时候,跑到经脉里面去的时候,当邪在血脉里面的时候,因为时来时去,它不常常待在这边,有时候还会回到络里面,有时候回到经里面去。

我们在扎针的时候,针灸的时候,是在“方其来”的时候下针。

我举个例子给你们听,不要说针灸,药都是一样。

这病人说:“肩膀痛”,我说:你现在痛不痛?“不痛”,不扎。

“我是来找你看病,你不扎针?”,现在气没到,病气没到。

【153】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

【153】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

【153】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第四十六篇病能论帝曰: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

帝曰:阳何以使人狂?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病名曰阳厥。

帝曰:何以知之?岐伯曰:阳明者常动,巨阳少阳不动,不动而动大疾,此其候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夺其食即已。

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故夺其食即已。

使之服以生铁洛为饮。

夫生铁洛者,下气疾也。

帝曰:善。

有病身热解墯,汗出如浴,恶风少气,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酒风。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泽泻、术各十分,麋衔五分,合以三指撮为后饭。

所谓深之细者,其中手如针也,摩之切之,聚者坚也,博者大也。

《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

《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

《金匮》者,决死生也。

《揆度》者,切度之也。

《奇恒》者,言奇病也。

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

恒者,得以四时死也。

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

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

第二节四时之脉象黄帝问:“有病了、发狂了、狂怒了,这种病从哪里出来的?”凡是狂证、怒证通通是生于阳。

那黄帝问:“阳为什么让人狂呢?”阳气不会让人狂,阳气正常的人精神很好,精气很旺,然后神会很集中,那为什么使人狂呢?这个阳气呢,因为重阳,就是阳气没有阴来控制它就会,那有的时候常常会发生在……391页,岐伯曰:“阳气者,因暴折而难决,故善怒也”。

这只是一个原因,不是全部的原因,有很多原因让人家气怒的。

因为突然发生的事情,遭受了重大的挫折,或者是让你“难决”,很多事情无法下决定。

那比如说,你现在坐在这边很好,那突然有警察打电话给你,说你儿子贩毒坐牢。

把你气的,你本来气你儿子,你知道他,这个警察打电话说他贩毒坐牢。

你相信你儿子一定是这样子,因为你知道你儿子,对不对?你一生气可能就犯怒了,一气就开始发狂。

这个我们都可以改变的,你儿子不好我们可以天医,医不单单是医人的身体上的病,把一个人的想法都能改变,逆子我都可以把他变成孝子给你看,我们有方法的,天医给你看。

【199】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

【199】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

【199】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第七十七篇疏五过论凡诊者,必知终始,有知余绪,切脉问名,当合男女。

离绝菀结,忧恐喜怒,五藏空虚,血气离守,工不能知,何术之语。

尝富大伤,斩筋绝脉,身体复行,令泽不息。

故伤败结,留薄归阳,脓积寒炅。

粗工治之,亟刺阴阳,身体解散,四支转筋,死日有期,医不能明,不问所发,唯言死日,亦为粗工,此治之五过也。

凡此五者,皆受术不通,人事不明也。

故曰: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藏六府,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

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循求其理,求之不得,过在表里。

守数据治,无失俞理,能行此术,终身不殆。

不知俞理,五藏菀熟,痈发六府。

诊病不审,是谓失常,谨守此治,与经相明,《上经》《下经》,揆度阴阳,奇恒五中,决以明堂,审于终始,可以横行。

第二节五过粗工之意第五过有“五过四德”,548页,你看病人一定要知道开始,知道结束,也就是病的前因后果,你要了解一下。

所以常常会问病人:你这个脖子痛,你是怎么来的?我们不会说你脖子痛就开始治疗了,一般问你脖子痛怎么来的?你就听他讲了,“我是车祸,车子撞到,我后面结果伤到”,对不对?伤到的时候还带点惊吓。

现在有一个人也是脖子痛,你问他脖子痛怎么来的?“我晚上睡觉,早上起来的时候脖子痛。

”还有一个人“我脖子很痛,很硬,我感冒,原来没有,这几天才有。

”同样一个项强,脖子痛,它的起因不一样,治疗的方法当然不一样。

所以你当然要去问他,病情一定要知道它的始末。

人家告诉你“我肚子痛”,什么时候开始痛的,你为什么痛,你知不知道?“我不知道,我就突然开始痛。

”你不知道没有关系,我们要帮你查到。

你痛是持续的痛还是断断续续的痛?“持续的痛”,我们知道里面实,有东西在里面。

那东西到底是肿瘤还是大便堵在里面?你就问他便秘,要多问他病的原因、起因,前后的关系。

【121】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

【121】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

【121】倪海厦-人纪系列黄帝内经篇第三十六篇刺疟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熇暍暍然,热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

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㑊,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

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

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

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

第一节三阳三阴治疟法到内经第三十六篇叫做《刺疟论》,刺的方法,针刺的手法,如何来治疗这个疟疾?你如果开始真正的要去治疗的时候,你就要分经辨证,搞清楚他是哪一条经络出现问题。

如果是足太阳的疟,会让“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

那这种情形诸位记得,我们为什么要去学这个针灸?学完以后再看《黄帝内经》呢,你现在一看就通、很明白了,你按照经络看就好了,对不对?那你没有针灸的基础,你看什么是足太阳?你要回去学针灸,所以说有针灸的基础,你按照针灸的经络,足太阳膀胱经怎么走的?你看这个腰痛、头重,从背上开始,对不对?我们知道它是足太阳。

这个时候“刺郄中出血”,就是委中让它出血,委中放血。

这个“足少阳之疟”,让人身体疲劳倦怠,但寒和热都不是很盛,因为在少阳嘛。

诸位要有观念,少阳是半表半里之间,不喜欢看到人,这是病在少阳。

一般少阳症的时候,病人都是不想看到人,这是一个症状。

那我们可以“刺足少阳”经的临泣穴。

如果你说:“老师,我选阳辅可不可以?”当然了。

初病在一个礼拜以内的病都属于比较实症,我们可以刺阳辅,阳辅是少阳经的子穴。

那“足阳明之疟”呢,病人会有这种偏稍微、阵阵恶寒的现象。

那日久、病久了我们就看到一直都是热症,刚开始是阵阵的寒。

但是阳明的寒跟太阳的寒不一样。

太阳的寒,寒起来是很冷,因为太阳本身是寒水,那寒上加寒非常的冷而且在背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