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针灸课笔记

合集下载

倪海厦针灸课笔记(21)

倪海厦针灸课笔记(21)

倪海厦针灸课笔记(21)十、足太阳膀胱经十-1、州都之官:膀胱1.督脉在正中间,督脉外开一寸半,就是足太阳膀胱经。

这是人体最大、穴道最多的一条经络,共有六十七个穴道。

2.在膀胱后面是小肠,小肠属火,膀胱是水,肾也属水,膀胱和肾互为表里。

3.肾水是黑色的,所以膀胱叫黑肠。

4.《黄帝内经》里说,膀胱为“州都之官”,这个水道要气化才能出焉,“水道出焉”,即它是第二次气化才到这里来的。

倪师的“中医人体运转物理示意图”5.“气化则能出焉”,下面讲讲为什么要气化。

水有两种管道进入膀胱,第一种是从三焦渗透进去的。

三焦是油网,“泌也”,是渗透的意思。

第二种是西方医学认为的从肾脏通过输尿管流进来的。

身体不会浪费一滴水。

一个正常人身体里的水会经过两次蒸馏,就像蒸馏酒,分成第一次和二锅头。

肾水来自肺脏,肺的水下达到肾脏以后,因肾跟小肠靠在一起,水在上面,火在下面烧,肾的水就会气化,气化后会进入所谓的命门,跟肾的营养一起顺着督脉跑到脑部。

所以第一次的气化所得到的茅台一样的纯酒好酒,是给脑袋用的。

第一次气化后的残渣,会从肾脏经过输尿管再进入膀胱,经历第二次气化。

第二次气化的水分,会顺着三焦油网再进入肝脏。

肾和膀胱相表里,都是水,肝是木,这就是水生木。

当第二次气化的水进入肝脏以后,会帮助肝脏的代谢。

代谢出来的废物会进入胆,所以胆汁等于是肝脏排的“大便”浊物。

正常人的膀胱应该有400cc的容量。

由于膀胱紧贴着小肠,当水在膀胱里面累积时会被小肠的火与热所气化。

此时膀胱会膨胀,像热气球往上升的状态。

尿液是全部顶在膀胱的上面的,所以正常人虽盛着很多水,却不会感觉膀胱很重。

等膀胱的尿液累积到达400cc以上时,人就会感到胀,产生便意。

小便时,因为里面有水被气化的蒸气——像蒸汽机一样,蒸气产生压力,压力产生速度——所以你可以尿得很有快、很多、很远。

尿排出去后,还可以收敛。

当有一天,人年纪大了或身体太寒,小肠的火不够了,膀胱的水就变成冷水在里面,不能被气化。

倪海厦针灸课笔记(03)

倪海厦针灸课笔记(03)

倪海厦针灸课笔记(03)一、任脉与督脉1.任,女子妊也。

女人会怀孕是靠任脉。

2.十二经络开始介绍之前,一定要先讲任、督二脉。

因为我们找穴道要以此二脉为基准。

3.任脉是诸阴之会,所有的阴——所有有形之物,都汇集在任脉上。

而督脉是诸阳之会,全身的动能、能量,都在督脉上。

4.我最常跟病人讲一句话就是,无论如何不要让别人碰你的脊椎骨。

这是督脉,不能碰。

有人椎间盘凸出,有人去开刀,开完反而更坏。

MAS(macrophage activation syndrome,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儿童慢性风湿性疾病的严重并发症)根本就是疫苗引起的。

它可以把诸阳所在的督脉都打烂,这里是我们人身的阳气、精力和体力所在。

脊椎弯的人不长寿。

还有一种症状叫“天柱倾”,就是整个脊柱骨、脖子都歪过去,天柱倾的命在旦夕,大概一两天就走了。

5.舌头顶到上颚的时候,任督二脉是通的,阴电和阳电相通,好像插上了插座。

所以你不管行走坐卧,舌头都顶到上颚,脑筋就会很清醒。

注意看,乌龟就是这样,所以它很长寿。

6.任脉有二十四个穴道。

任脉三八起会阴。

会阴穴在那呢?把腿张开,男人把睾丸翻起来,在肛门和睾丸下方的中间;女人呢,在阴道和肛门的中间。

男人和女人的会阴穴位置。

7.道家练气打坐时,把会阴往上提。

8.会阴穴如何急救溺水?在溺水时,病人肺里、胸腔里全是水,呼吸停掉了,气脉都没了,你口对口呼吸也救不回来时,那怎么办呢?下针!下针的时候,让病人采用趴着的姿式,小腿跪着。

用三寸长针,进入会阴时要对着心脏的方向下针。

一下针病人的水会喷出去,挡都挡不住。

9.平常没有人会去灸会阴,谁会去灸会阴啊?!下针也很少。

10.中医有一种治疗叫“对侧治疗”,也可以称为“对称治疗”。

百会穴跟会阴正好是相通的,会阴痛时下百会治疗。

男人摄护腺肥大、摄护腺癌,还有受伤、高处掉下来,急诊、X光说没事,就是那里痛的,都可以下百会。

这是对称取穴的方法。

11.这世界有几十亿人口,你们将来一定会碰到从来没见过的状况,所以记住法则很重要。

倪海厦讲课笔记(人纪---针灸)

倪海厦讲课笔记(人纪---针灸)

倪海厦讲课笔记(人纪---针灸)倪海厦教授讲课笔记人纪---针灸1、针灸使用时机及禁忌气血亏虚、重病、大失血、元气衰、同房后、运动后、大汗后、醉酒时不针。

解酒:三棱针在耳穴眼处点刺放血。

针后清淡饮食,忌辣、酒、蒜等。

2、灸法针力不及的时候用灸,气血亏虚之时,用灸法。

热证,流汗多、津液多的地方不灸。

久+火,艾:艹,水,性向下;艾条燃烧之时,烟往上走,实则,力向下走(举例:地上一堆艾草燃烧,地面其他地方也有冒烟,可证实。

)灸后不饮茶。

隔蒜灸:放在舌上,治久咳,白色入肺,辛辣入肺;隔盐灸:肚脐;隔姜灸:广泛。

灸的用途:毒蛇、蝎子、破伤风、蜘蛛、疱疹。

铺棉灸的源起蜘蛛网灸。

疱疹:头尾隔姜灸或铺棉灸,薄涂一层凡士林,全蝎磨粉放8-10粒胶囊。

灸的大原则:痛灸到不痛,不痛灸到痛。

针灸的禁忌:针而勿灸,灸而勿针,针经为此常叮咛,庸医针灸一齐施,徒施患者炮烙刑。

3、针灸的急救方法针人中、十宣放血(五指握在一起)、足十宣、针涌泉(双侧1-1.5寸)、百会放血(床沿头低,下放水桶)。

4、火罐的作用:放血、吸脓血蚂蟥(动物天性,喜欢腐烂的东西,吸脓血)5、下针入穴处肌肉之间、肌骨之间、肌筋之间、筋筋之间、筋骨之间;成人留针、小儿不留(<1岁4);春夏下针较浅,秋冬较深;“药不瞑眩疾弗繆”出自后汉书,晕针,效果一般较好,此处所指晕针,非临床因紧张、饥饿、姿势等因素所引起的晕针。

临床晕针处理:先下人中,胸腔的扣子打开,再不醒就十宣放血。

6、十二经纳天干、地支歌诀天干:以十二经配十天干,见王国瑞《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乡,庚是大肠辛是肺,壬属膀胱癸肾藏。

”杨继洲《针灸大成.卷五》增加:“三焦亦向壬中寄,心包同归入癸方。

”此为子午流注纳甲法的理论基础之一。

五行中分阴阳,脏为阴,腑为阳。

地支:以十二个时,辰(地支)与十二条经脉相配,见杨继洲《针灸大成·卷五》:“肺寅大卯胃辰宫,脾巳心午小未中,申胱酉肾心包戌,亥焦子胆丑肝通。

倪海厦针灸课笔记(40)

倪海厦针灸课笔记(40)

倪海厦针灸课笔记(40)十五-6、中封穴至阴包穴1.我们脚背的胫骨与脚掌骨相连处有个筋、韧带,韧带内侧是脾经的子穴商丘,外侧是胆经的丘墟。

“商丘透丘墟”,就是从这条韧带下方透过去的。

这个韧带的正中间就是胃经的母穴解溪。

大筋内侧、解溪和商丘之间的这个穴道,就是中封穴,它的治症也是疝气等,我们用得不多。

太冲、行间、大敦,我们就用得很多。

2.从内踝骨上三寸,是脾经的三阴交;从内踝骨上五寸,就是蠡沟穴。

蠡沟穴是肝经的络穴。

络穴不管虚症、实症,通通可以下针。

3.如果有人吃了威而刚,造成阴茎软不下来,这叫“阳挺”,属于肝经的实症。

你可以用肝经的络穴或子穴,也可以放冰水,让它下来。

要想尽办法让它下来,否则不得了。

4.肝经的虚症出现时,表现为皮肤痒。

5.我们可以看名称来取穴。

任何名字里带“沟”“谷”的穴道,如水沟、蠡沟、阴谷、陷谷,都可以治疗淤积、积块,例如少腹胀满。

6.从内踝骨上七寸,也就是从蠡沟穴再上两寸,就是中都穴,可治妇人产后恶露。

这些穴道的穴性都差不多。

7.膝关是我们常常使用的穴道。

医书说它在膝盖横纹头,实际上我们不会扎横纹头上,而是在横纹头上五分的地方下针。

膝关治疗膝盖风湿关节炎的效果非常好。

8.大腿骨旁边有条大筋,在大筋内侧和骨头的中间,就是曲泉。

曲泉穴是肝经的合穴,主水。

肝主木,水生木,所以曲泉是肝经的母穴,虚症都可以在这里治疗。

例如肝经的皮肤痒,就下曲泉。

9.阴挺不下,在曲泉下针。

过去中医书上有很多阴挺不下的病例,几百年、几千年就已有这个问题。

10.抽筋(肝主筋)、一到三点的失眠、所有妇科病、阴痒、男人的小便困难(肝经环绕阴器),曲泉穴通通可以治疗。

11.从曲泉上三寸或从膝关上四寸,就是阴包。

小便困难,女人月经不调,其原因可能是膀胱结石、肾结石、小肠太寒或尿道感染,通通可以在阴包穴治疗。

十五-7、奇穴:治肝三穴1.治肝三穴的取穴方法:一手摸到膝盖头,另一手直接推到腹股沟,两点间假想成一条线,这条线的中点叫肝一,以及往前一寸叫肝二、往后一寸是肝三,这三个穴道是我们临床上专治肝硬化、肝癌的大穴。

倪海厦针灸课笔记(24)

倪海厦针灸课笔记(24)

倪海厦针灸课笔记(24)十-11、膈俞穴(贫血、瘀血)1.在两个肩胛骨底端画条线,这条线与脊椎骨的交接点,就是第七椎下的膈俞穴。

2.人体有脏、腑、气、血、筋、脉、骨、髓八个会穴,分别是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柱、髓会绝骨3.膈俞是血的会穴,也就是说血病治此。

这个血病,不是西医讲的血癌,而是讲贫血、瘀血或(外伤造成的或原发的)内脏出血。

例如便血,小便出血可能是肾脏癌,大便出血可能是大肠癌或是痔疮,我们都不管,反正血病治此。

4.膈俞下面是肝,上面是心,它夹在中间。

心生血,肝藏血,所以它统领全身的血。

5.血症有很多很特定的现象。

比如病人说很渴但又不想喝水,这是身体里有瘀血。

法医在验尸时常会发现死者身体里有很多十年二十年的瘀血块。

这些瘀血块是看不到的,因为它不是肿瘤,不会表现在X光上。

但是它会造成很多特殊的怪病。

6.唐容川写的《血证论》,提出“久病必瘀”的道理。

很久的病一定有瘀血在,要用活血化瘀来治疗,膈俞就是活血化瘀的穴道。

7.病人堕马或被踢到胸部,痛在乳中穴,这是足阳明胃经上有瘀血,就下膈俞;胃经上痛,也可下胃之郄穴梁丘,郄穴能止痛。

另外,刚刚从马上摔下来,五脏气乱了,就下天柱和大杼,让气平衡,这是最传统、正统的方法。

十-12、经外奇穴:消渴穴1.第八椎下,书上说没有穴道。

但这里有个经外奇穴,叫消渴穴。

2.消渴分上消、中消、下消。

上消是病在胸隔以上,病人会渴饮百杯不能止渴。

中消是病在肚脐到胸膈,病人会饥饮百碗不能解饥。

下消是失去性能力,男人阳不举,女人则变性冷感。

三种症状都可以在消渴穴上针或灸。

* 糖尿病的发病原理十-13、肝俞与胆俞穴1.第九椎下外开一寸半的距离叫肝俞。

肝俞顾名思义,就是肝脏的后方。

肝病治此。

“积聚痞痛”,就是讲肝里有肿瘤、硬块,都可以在肝俞上治疗。

2.有肝病时,在肝俞会有压痛点。

所以肝俞可以用来诊断,也可以用来治疗,还可以确定肝病好了没有。

倪海厦针灸课笔记(47)

倪海厦针灸课笔记(47)

倪海厦针灸课笔记(47)十八-12、龙虎交战与龙虎升降1.龙虎交战和龙虎升降,其针刺手法是相反的。

在龙虎交战是用捻转法,在龙虎升降法是用插提法。

2.你要记得,中国人把龙当成九,是纯阳数;虎当六,是阴数。

这就是龙九、虎六。

3.“龙”是指左转针,即拇指向前为捻转补法;“虎”是指右转针,即拇指向后为捻转泻法。

左转与右转两法反复交替进行,称为“交战”。

4.龙虎交战的歌诀为:“龙虎交战,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

”(《金针赋》)“龙虎交战手掌地,三部俱一补一泻。

……凡用针时,先行左龙则左拈,凡得九数,阳奇零也。

却行右虎则右拈,凡得六数,阴偶对也。

乃先龙后虎而战之,以得气补之,故阳中隐阴,阴中隐阳,左捻九而右捻六,是亦住痛之针,乃得返复之道,号曰龙虎交战,以得邪尽,方知其所,此乃进退阴阳也。

”(《针灸大成》)5.龙虎交战是治疗强痛之法,是针灸麻醉、止痛的手法。

不管那个痛是头痛、牙痛、癌痛或意外的痛,若骨头没有裂,通通可以用龙虎交战,麻醉的效果会很强。

6.龙虎交战的手法为在穴位的天部、人部、地部(即浅层、中层、深层)用捻转法,各做一遍“九次补法、六次泻法”。

具体步骤是:①进针得气后,先以大指向左用力捻转九数;②再以大指向右用力捻转六数,反复多次。

也可分浅、中、深三层重复进行。

7.虚证、寒证用补法,用捻转补法或提插补法,根据病证轻重针刺行9次、27次,直至81次。

实证、热证用泻法,用捻转泻法或提插泻法,根据病证的轻重针刺行6次、18次、36次直至64次。

8.如欲先补后泻,可先龙后虎;欲补多泻少,则多用九之倍数,少用六之倍数;欲泻多补少,则少用九的倍数,多用六的倍数。

反复交替施术,以病情而定。

9.龙虎交战手法必须在保持得气的前提下施术;龙虎交战法是一种刺激量较大的手法,应时刻注意晕针的发生,对于老弱、体虚、孕妇应严格控制刺激量。

本法适用于四肢和肌肉肥厚处的穴位。

10.龙虎升降为行气之法,使气过关节,适用于一切经络壅滞、气血不通之症。

倪海厦针灸课笔记(25)

倪海厦针灸课笔记(25)

倪海厦针灸课笔记(25)从气海俞到会阳十-17、气海俞与大肠俞穴1.第十五椎下外开一寸半,就是气海俞。

它靠近肛门,可以治疗痔疮、腰痛。

2.在病灶周围选择穴道就是近取穴,在四肢上找穴道就是远取穴。

3.第十六椎下外开一寸半,是大肠俞。

顾名思义,它在腰椎的位置,作为近取穴可以治疗腰痛;同时,大肠的问题如便秘、下利,都可以治疗。

4.这些穴道的意义是你要知道位置,才会选择穴道下针。

如果病人说我腰痛,痛中间,病在督脉;痛两边,病在膀胱经。

5.还有一个特殊的情形,有的人内脏没有病,只是背痛,如何治疗单椎的痛?举例一,如果病人痛在十三椎,其它都很好,你就下针十三椎旁边的三焦俞穴。

若想增加疗效,就在三焦经上的子穴上下针。

举例二,病人的脾脏很好,四肢没有身重、关节也不痛,就是第十一椎痛,你可以下针脾俞,再下脾经的子穴商丘。

这就是导引术。

针一下到脾俞,第十一椎就开始热,这就是在告诉身体:我要气血集中在这个点上;这时你下子穴,气血也回流到第十一椎。

十-18、关元俞至白环俞穴1.第十七椎下外开一寸半叫关元俞。

男人腰痛、女人妇科都在这下针。

2.第十四椎以下,通通可以直针下。

直针下时,要直接下在一寸半的地方,不要斜针下一寸的地方。

放片生姜做隔姜灸也可以。

3.第十八椎下外开一寸半就是小肠俞。

顾名思义是跟小肠有关系的。

它作为近取穴,可以治疗腰痛、痔疮等。

4.第十九椎下外开一寸半就是膀胱俞。

除了治疗腰痛,小便失禁、妇科病等,都可以在这下针。

5.第二十椎下外开一寸半就是中膂(lǚ)俞,靠近臀部。

可灸可针。

可以治疗肾虚、消渴病,大小便问题、腰痛或妇科赤白带。

6.过去中医认为“十女九带”(十个女人中九个都有赤白带问题)。

因为过去的妇女足不出户,接触外面环境比较少,什么事都闷在心里。

7.在第二十一椎下外开一寸半,接近我们的尾椎骨,就是白环俞。

这个穴道接近阴部,像疝气、大小便,腰酸背痛、妇科赤白带,通通可以在这治疗。

十-19、八髎穴与会阳穴1.八髎穴是全身上下最小的穴道。

倪海厦针灸课笔记(46)

倪海厦针灸课笔记(46)

倪海厦针灸课笔记(46)十八-11、飞经引气之四法《金针赋》:“若夫过关过节催运气,以飞经走气,其法有四。

”1.在《针灸大成》里,飞经引气有四种手法,分别为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四法,简称“龙虎龟凤”,均属“通经接气大段之法”。

2.青龙摆尾法特点在于“一左一右,慢慢拨动”:白虎摇头法重在“退方进圆”和“摇振”:苍龟探穴法要点在“钻剔四方”:赤风迎源法重在“四围飞旋”。

3.这几个手法一般用于肌肉丰厚的穴位。

4.由于做完后不留针,这几个手法可以缩短治疗的时间。

5.补的话出针后按针孔;泻的话不要按针孔。

十八-11-1、青龙摆尾1.青龙摆尾法又称“苍龙摆尾法”,列为“飞经走气”针法中的第1法。

青龙摆尾是补的手法,用在虚症。

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2.青龙摆尾的歌诀是:“青龙摆尾,如扶船舵,不进不退,一左一右,慢慢拨动。

”(《金针赋》)3.具体步骤是:①针刺得气后,提针至穴位浅层(天部);②即将针刺入后,既不进也不退,既不提也不插,而是一左一右慢慢地摆动,犹如水中行舟的摇橹。

在一摇一摆的过程中,推舟前进,以达到催发经气的目的。

③摇摆九阳之数,使针刺感应逐渐扩散。

④手法用毕后,缓慢将针拔出,急闭针孔。

4.举例说明,足三里是本穴,虚症、实症都可以用。

我们要在这里青龙摆尾做补。

病人正面对着你,针扎到足三里,捻针引到气以后,将针柄左右摇。

当你在左右摇时,就已经是在补了,病人会很热,补得越强,病人就越热。

针在身体里面,你摇的时候就是在引动气。

5.要用细针去摇,摇粗针会痛。

在足三里穴做“青龙摆尾”。

十八-11-2、白虎摇头1.白虎摇头法是“飞经走气”针法中的第2法,主泻。

白虎摇头针法是通过“摇”的过程来达到行气、疏通经络、推行经气之目的。

2.白虎摇头的歌诀:“白虎摇头,似手摇铃,退方进圆,兼之左右,摇而振之。

”(《金针赋》)3.方,指提插;圆,指捻转。

4.操作手法是:①从天部向地部进针,得气后,先行退方,即退针时,按方形的边缘,向左逐步盘旋呈直线横行直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灸02(任脉经穴篇)听课笔记
(2010-01-27 10:31:16)
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国学学习
任脉经穴篇
任脉:24个穴道——起于会阴穴、曲骨穴(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中极穴、关元穴、石门穴、气海穴、阴交穴、神阙穴(肚脐)、水分穴、下脘穴、建里穴、中脘穴、上脘穴、巨阙穴、鸠尾穴、中庭穴、膻中穴、玉堂穴、紫宫穴、华盖穴、璇玑穴、天突穴、廉泉穴、承浆穴。

神阙穴:位置在肚脐,禁针(传说下针不能大便),常用隔盐灸,中风,肠道问题。

中脘穴(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胃的募穴,胃的病、恶心呕吐都针灸中脘穴,下针一寸即可。

下脘穴(中脘穴与神阙穴的中点):太阴任脉之会,治疗溃疡。

建里穴(中脘穴与下脘穴的中点)。

水分穴(下脘穴与神阙穴的中点):治疗水肿的穴道,针灸均可,
喝的水到胃里(水分穴)被汽化,变成汗或小便,吃得食物的水才有办法进入小肠。

糖尿病(中医称消渴)——上消:喝饮百杯不解渴;中消:吃百碗饭不能解饥;下消:阳不举。

小儿14岁以下,流鼻血是正常(会流鼻血的小孩不会高烧,流鼻血是释放压力的现象),大人流鼻血需要治疗。

痛的观念:根本来自压力不是发炎。

会郗治疗法:八会穴:是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所会聚的腧穴。

——腑(消化系统: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会中脘、藏(心、肝,脾、肺、肾)会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骨会大杼、血会膈俞、脉会太渊、气会膻中。

上脘穴(巨阙穴与中脘的中点)。

巨阙穴(胸骨下端与中脘的中点):心之募穴,治疗心病,下针一寸即可。

梅花灸:以中脘穴为中心,上下左右各一寸的位置加中脘穴用生姜进行灸称为梅花灸——治疗一切胃病,有出血现象不灸。

补泄手法:扎针留豆许,气到往下推一点为补,往上提一点为泄。

鸠尾穴:不能灸但是能针。

气管:中医称重楼。

玉堂穴:鸠尾穴与天突穴中点
膻中穴(玉堂穴下一寸半):气会膻中,呼吸等疾病、乳汁变少、咳嗽等治疗,强肺气。

华盖穴:玉堂穴与天突穴的中点。

紫宫穴:华盖穴与玉堂穴的中点。

璇玑穴:华盖穴与天突穴的中点。

心脏三针:下针天突穴、巨阙穴、关元穴——治疗心痛。

廉泉穴和承浆穴常用于中风或面部中风,声音讲不出来等。

针灸02(诸阳之海——督脉经穴篇)听课笔记
(2010-01-28 17:33:08)
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国学学习
督脉穴道(28个穴道):长强穴、腰俞穴、阳关穴、命门穴、悬枢穴、脊中中枢穴、筋缩穴、至阳穴、灵台穴、神道穴、身柱穴、陶道穴、大椎穴、哑门穴、风府穴、脑户穴、强间穴、后顶穴、囟会穴、上星穴、神庭穴、素髎穴、水沟穴、兑端穴、龈交穴。

长强穴: 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主治痔疮的根本,常用穴。

痔疮:内痔——先血后便,不痛;外痔先便后血,很痛。

腰俞穴:第二十一椎,治疗月经不来,不常用。

命门穴(生命之门):肚脐正对面的位置,第十四椎下,针灸均可,治疗剧烈的头疼
阳关穴: 第十六椎下,治疗腰痛, 针灸均可,不常用。

悬枢穴:第十三椎下, 治疗腰痛,三焦经过的地方。

脊中穴:第十一椎下,在脾的正后方,下针不灸,治疗黄胆,便血。

第七椎位于:两个肩胛骨下方线与脊椎的交点。

筋缩穴:第九椎下,位于肝(肝主筋)的正后方,治疗抽筋、癫痫,针灸均可。

癫痫狂(均有便秘)眼诊断法:眼睛上方的眼白有三条犹如鸡爪般血丝连接瞳孔(易治),瞳孔上下均有三条血丝(难治),眼睛下方的眼白有三条犹如鸡爪般血丝连接瞳孔(不治)。

消渴穴:第九椎和第七椎的中间,诊断治疗糖尿病,压有痛可能有糖尿病,针灸均可。

至阳穴:第七椎下。

十四椎一下的病属于滞,十四椎到第七椎横着痛属于阳维脉的病——治疗近取穴。

灵台穴:第六椎下, 血会的位置,诊断压有痛,与血癌有关。

神道穴:第五椎下,有心脏病在神道穴压有痛。

身柱穴:第三椎下,灸身柱穴能长高并强壮。

陶道穴:第一椎下,辅助大椎穴。

大椎穴:第一椎上,治疗解热退烧。

后脑勺发际越低的是忠臣,
哑门穴:风府穴下半寸位置,对着舌根位置下针,不灸。

风府穴:后脑勺下方,不灸,治疗中风。

脑户穴:下针不灸。

强间穴:下针不灸。

后顶穴:百会一寸半位置,辅助百会,治疗头痛。

孩子的头上发旋是顺时针,下一胎是他的同性,孩子的头上发旋是逆时针,下一胎是异性。

百会穴:头顶正中心,百脉之会,百病所主,故百会穴的治症颇多,为临床常用穴之一。

额头比较短比较笨,眉毛长在发际和眼睛中间容易做官,眉毛短容易做师爷。

上星穴:米粒灸(7、9、11壮),治疗鼻窦炎
头上没有阴经,阴经只到脖子。

神庭穴:不针常灸。

头部穴道常治疗精神类疾病——近取穴。

素髎穴:鼻子正中央,不针不灸,一般放血。

水沟穴:人中,治疗面部疾病。

水沟穴平无子,水沟穴深有子之相。

兑端穴:上唇的中间。

龈交穴:两门牙之间,治疗牙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