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8届高三第二次质量考评语文试卷(扫描版)

合集下载

【语文】河南省豫南九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解析版)

【语文】河南省豫南九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豫南九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学史上,素来有“今文经”与“古文经”、“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说法。

今文经与古文经,最初是指以今文(汉隶)、古文(籀书)两种不同的字体写成的经书。

我国古代文字从殷代的甲骨文和殷周金文发展到战国时代,字体屡经变迁。

战国时秦国境内,基本上通用“籀书”,亦称“大篆”;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在“籀书”的基础上加以简化成为“小篆”,或称“篆书”。

秦代的“书同文”即以这种篆书来作为标准的字体。

至于六国境内的文字,与籀书、篆书不完全一样。

现在我们尚能见到的六国文字,如战国古钱币、青铜器、近几十年出土的楚简上的文字以及《说文解字》中所载“古文”,均属此类,有的学者统称之为“晚周古文”。

这种古文字由于地区及时代早晚不同,差别较大,但它们都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所以习惯上统而言之曰“古文”。

战国后期,除了大篆和这些“古文”外,还出现了一种字体,就是“隶书”。

在秦代,通行的正式字体是小篆,如秦刻石及秦权(秦官府批准的标准砝码)铭文都是小篆,但在官府中的公文及民间流行的字体则主要是隶书。

到了汉代隶书已取代小篆成了最通行的字体。

所以在汉代人看来,隶书是当代的字体,因此名之曰“今文”。

经典若是用战国古字写的,就是“古文经”,用隶书写的就是“今文经”。

今、古文经的字,难免会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有时今文经正确,有时古文经正确,不能一概而论。

因为,古文经虽以六国时的古文字缮写,但从西周或春秋时代传到战国,中间也难免有抄错或记错的地方。

今文经虽大多是汉人写的,但有时因为依据的底本好,也可能反比某些古文经为胜。

今、古文经的异字的成因,大致有四种情况:假借字,异体字,误字,误句。

其中,假借字数量最多。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不但是指所持底本字体的不同,更主要的是就对于经典内容阐释方面的差异而言的。

中原名校2017~2018学年高三第二次质量考评语文试题及答案和解析(二)

中原名校2017~2018学年高三第二次质量考评语文试题及答案和解析(二)

中原名校2017~2018学年高三第二次质量考评语文试题及答案和解析(二)中原名校2017~2018学年高三第二次质量考评语文试题及答案和解析(二)程道流语文高考研究中原名校2017~2018学年第二次质量考评高三语文参考答案1.考点说明: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能力层级B级(理解)。

参考答案:C详细解析:A项,以偏概全,应是以汉服圈为代表的古装文化实践。

B项,张冠李戴,方文山应属于汉服复兴者。

D项,无中生有,传统文化承继需要文化精英的引领原文无据。

2.考点说明: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及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能力层级C 级(分析综合)。

参考答案:D详细解析:后指出根本解决之道错,文末只是提到夯实传统文化复兴人基础需要特别注意的一个方面,这并非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3.考点说明:考查概括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能力层级C级(分析综合)。

参考答案:C详细解析:文中提及的纯粹性是就汉服爱好者与古装拍摄行业间的对立而言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4.考点说明: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能力。

能力层级D级(鉴赏评价)。

参考答案:A详细解析:B项公司经营不景气不是金老板对待牛五态度越来越差的原因;C项完成牛五人物形象塑造错误,下文拒绝10万报酬也能表现人物特点;D项心理描写不正确。

5.考点说明:考查对小说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参考答案:清高傲气。

因为司令员做过警卫的,不愿意屈身找工作,要等人来请。

做事有原则。

不空着肚子喝酒,吃饱了饭不喝酒;水席吃饭被金老板驱赶也不走;老板交代任务从不推脱。

不重金钱。

拒绝10万元报酬,只拿自己工资,公司的钱一分不要。

详细解析: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答出三点给5分。

只有概括给一半分,意思对即可。

如答爱好享受、武艺高强可酌情给分。

6.考点说明:考查探究作品主题和探究小说构思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F级(探究)。

2018-2019学年河南省豫南九校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河南省豫南九校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解析版

豫南九校2018—2019学年下期第二次联考高二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经学史上,素来有“今文经”与“古文经”、“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说法。

今文经与古文经,最初是指以今文(汉隶)、古文(籀书)两种不同的字体写成的经书。

我国古代文字从殷代的甲骨文和殷周金文发展到战国时代,字体屡经变迁。

战国时秦国境内,基本上通用“籀书”,亦称“大篆”;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在“籀书”的基础上加以简化成为“小篆”,或称“篆书”。

秦代的“书同文”即以这种篆书来作为标准的字体。

至于六国境内的文字,与籀书、篆书不完全一样。

现在我们尚能见到的六国文字,如战国古钱币、青铜器、近几十年出土的楚简上的文字以及《说文解字》中所载“古文”,均属此类,有的学者统称之为“晚周古文”。

这种古文字由于地区及时代早晚不同,差别较大,但它们都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所以习惯上统而言之曰“古文”。

战国后期,除了大篆和这些“古文”外,还出现了一种字体,就是“隶书”。

在秦代,通行的正式字体是小篆,如秦刻石及秦权(秦官府批准的标准砝码)铭文都是小篆,但在官府中的公文及民间流行的字体则主要是隶书。

到了汉代隶书已取代小篆成了最通行的字体。

所以在汉代人看来,隶书是当代的字体,因此名之曰“今文”。

经典若是用战国古字写的,就是“古文经”,用隶书写的就是“今文经”。

今、古文经的字,难免会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有时今文经正确,有时古文经正确,不能一概而论。

因为,古文经虽以六国时的古文字缮写,但从西周或春秋时代传到战国,中间也难免有抄错或记错的地方。

今文经虽大多是汉人写的,但有时因为依据的底本好,也可能反比某些古文经为胜。

今、古文经的异字的成因,大致有四种情况:假借字,异体字,误字,误句。

其中,假借字数量最多。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不但是指所持底本字体的不同,更主要的是就对于经典内容阐释方面的差异而言的。

中原名校(豫南九校)2018-2019学年第二次质量检测

中原名校(豫南九校)2018-2019学年第二次质量检测

中原名校(豫南九校)2018-2019学年第二次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工业文明在带给我们日益富庶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如何谋求社会发展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成为关乎人类社会永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我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和价值导向,能够为当前建设生态文明提供诸多有益借鉴。

“天”即自然,“天人合一”即是人与自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一理念代表了我国先贤圣哲对人与自然关系最朴素、最本质的价值认知。

“天人合一”思想源于传统农耕文明,也构造了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的坚实根基,正如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所言:“中华文化特质,可以‘一天人,合内外’六字尽之。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并非二元对立,而是一元统一;世间万事万物并非彼此割裂,而是紧密联系,同源而生,各就其位,各司其职,也各自拥有独立自主的地位和不容剥夺的存在价值。

这也可以看出,“天人合一”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观的本真表述,也是古人赖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方法。

《周易·序卦》中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认为世间万物都源于天地,同时“有万物然后有男女”,人也是天地滋养而生,是天地之子、自然之子,人与自然是同脉相连的有机统一整体,因此要“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即告诫我们天地人需和合共生,人与自然需和谐相处。

儒家圣贤孔子传承天地人“三才”思想,认为人之于自然并非被动消极,而是可以通过自我调适来契合天地之道,即“人知天”。

2018-2019学年河南省豫南九校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2018-2019学年河南省豫南九校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河南省豫南九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学史上,素来有“今文经”与“古文经”、“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的说法。

今文经与古文经,最初是指以今文(汉隶)、古文(籀书)两种不同的字体写成的经书。

我国古代文字从殷代的甲骨文和殷周金文发展到战国时代,字体屡经变迁。

战国时秦国境内,基本上通用“籀书”,亦称“大篆”;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在“籀书”的基础上加以简化成为“小篆”,或称“篆书”。

秦代的“书同文”即以这种篆书来作为标准的字体。

至于六国境内的文字,与籀书、篆书不完全一样。

现在我们尚能见到的六国文字,如战国古钱币、青铜器、近几十年出土的楚简上的文字以及《说文解字》中所载“古文”,均属此类,有的学者统称之为“晚周古文”。

这种古文字由于地区及时代早晚不同,差别较大,但它们都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古文字,所以习惯上统而言之曰“古文”。

战国后期,除了大篆和这些“古文”外,还出现了一种字体,就是“隶书”。

在秦代,通行的正式字体是小篆,如秦刻石及秦权(秦官府批准的标准砝码)铭文都是小篆,但在官府中的公文及民间流行的字体则主要是隶书。

到了汉代隶书已取代小篆成了最通行的字体。

所以在汉代人看来,隶书是当代的字体,因此名之曰“今文”。

经典若是用战国古字写的,就是“古文经”,用隶书写的就是“今文经”。

今、古文经的字,难免会有所不同,这种不同有时今文经正确,有时古文经正确,不能一概而论。

因为,古文经虽以六国时的古文字缮写,但从西周或春秋时代传到战国,中间也难免有抄错或记错的地方。

今文经虽大多是汉人写的,但有时因为依据的底本好,也可能反比某些古文经为胜。

今、古文经的异字的成因,大致有四种情况:假借字,异体字,误字,误句。

其中,假借字数量最多。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不但是指所持底本字体的不同,更主要的是就对于经典内容阐释方面的差异而言的。

2018年河南省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2018年河南省高考语文二模试卷

2018年河南省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湖北省武汉市2018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测试)现代文阅读(35分)1.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自古代先民从事农业耕作开始,土壤退化和土壤侵蚀便一直困扰着人类社会。

尽管这类危机是人类一手造成的,而且显然是在人类所能解决的范围之内,但是公众、媒体和政治家们却似乎并未像对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或其他社会问题那样严肃地对待土壤危机。

然而,我们对土地和土壤资源的态度,深刻地影响着现代文明的生存与发展。

20世纪90年代,一篇颇有影响力的论文指出,人类活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成为迁移土壤和岩石的主要动力之一。

这完全出人意料,因为地质学家将火山运动和板块迁移——而非人类——视为改变地貌的动力。

人类活动通常不被纳入地质学视野下以数百万年为计的“深度时间”范畴,以及地球自身生成及演化历史的讨论中:在漫长的地质时间轴上,人类只能被视为刚刚出现。

事实证明,人类活动正以惊人的速度重构世界地貌,在极短的时间内已造成可与地质作用相比拟的影响。

透过地质学的视角来审视农业发展史,便看到一幅人类自食其果的图景:我们对待土地的态度,决定了土地对待我们的方式及其时间纬度。

还可以看到避免悲剧再度发生的可能性:只要人类不再愚昧地重复无限损耗土壤资源的行为,便可以避免古代文明灭亡的命运。

但遗憾的是,当今人类的行为,正是在全球范围内毫无节制地消耗土壤。

在过去的150年中,每几十年就有智者敲响土壤退化的警钟。

但是,我们的记忆和注意力持续的时间都太过短暂。

那些尽力扭转土壤退化局面的努力,都被所谓更重要的事情取代。

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南部大平原垦荒种粮,出口欧洲以满足其粮食需求;再比如今天,我们培育作为生物燃料原料的作物,以实现作物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考古学家记录了全球范围内土壤流失与古代社会的衰退或灭绝之间的关系。

在环境史学资料中,也常常可以看到“森林砍伐造成土壤侵蚀,并最终导致文明毁灭”的论点。

不过,根据早期对西北太平洋地区进行的地质学探寻,特别是对陡峭林地的土壤侵蚀的研究来看,如此广泛而严重的土壤流失,不可能仅由林木砍伐造成。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考评语文试卷及答案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考评语文试卷及答案

中原名校2017-2018学年第二次质量考评高三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几年,以汉服圈为代表的古装文化实践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态势。

在文化传播领域,例如方文山在2013年创办“西塘汉服文化周”,建构了一个以汉服文化为中心的文化场域。

在产业资本领域,与汉服相关的产业成为资本青睐的对象。

现在,身穿汉服的身影已经时常出现在大学校园、商业广场和地铁公交等公共场域,进一步融入了日常生活之中。

不过,有的汉服爱好者却表达了不同的焦虑,“现在的汉服圈都很浮躁,很多人已经退圈,因为已经背离了初衷”。

有人曾对汉服文化内部的构成做过普及:一是汉服爱好者,即已接触汉服,对汉服有一定了解,认同汉服复兴的主要观点与理念;二是汉服生活者,即将汉服生活化,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传统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三是汉服复兴者,主要进行理论研究或服饰考据,或负责引导社团、举办活动,较大范围地复兴推广汉服。

显然,一种内部的阶层被呈现了出来。

在公共场合身穿自制汉服的第一人王乐天等,同汉服生活者一起,他们构成了金字塔结构的塔尖和塔身。

而汉服爱好者则是金字塔形结构的基座。

汉服复兴者规定汉服文化的边界,而汉服生活者则以一种与世俗生活决断的决心进行实践。

例外的是汉服爱好者阶层,他们的参与程度显然要低,远没有生活者“壮士断腕”式的决心。

因而,在汉服文化越来越被关注的当下,汉服圈内部的焦虑情绪,也许可以解释为汉服爱好者同另两个阶层的脱节。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考评 英语

河南省中原名校(即豫南九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考评 英语

中原名校(豫南九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质量考评英语(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

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听下面5段对话。

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Why is the man having trouble finding lamb?A. It is not common where he livesB. There is no lamb at Harvard MeatsC. He doesn’t now what ind he wants2. What is the conversation mainly about?A. Losing weightB. Meeting old classmatesC. Graduating from school3. What do the speaers have in common?A. They lie to wal their dogs togetherB. hey own the same ind of dogC. They have the same job4. What do the speaers already have enough?A. MeatB. BreadC. Vegetables5. Why did the officer stop the woman?A. She was speedingB. He thought she was in dangerC. She was maing too much noise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