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北京高三一模语文古诗词阅读汇编

合集下载

2017北京高三一模语文古诗词阅读汇编

2017北京高三一模语文古诗词阅读汇编

2017年北京高三语文一模古诗词阅读(东城)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9题。

摸鱼儿·海棠刘克庄①甚春来、冷烟凄雨,朝朝迟了芳信。

蓦然作暖晴三日,又觉万姝娇困。

霜点鬓。

潘令②老,年年不带看花分。

才情减尽。

怅玉局③飞仙,石湖④绝笔,孤负这风韵。

倾城色,懊恼佳人薄命。

墙头岑寂谁问。

东风日暮无聊赖,吹得胭脂成粉。

君细认,花共酒,古来二事天尤吝。

年光去迅。

漫⑤绿叶成阴,青苔满地,做得异时恨。

注:①刘克庄:南宋后期词人,为人耿介,不为当政者所容。

本词作于词人罢职十年期间。

②潘令:指西晋文学家潘岳,曾任河阳令,其人以“叹老”著称,亦有“爱花”美誉。

③玉局:指北宋文学家苏轼。

苏轼晚年曾挂名主管玉局观,有咏海棠诗作多篇。

④石湖:指南宋诗人范成大,石湖乃其自号,有咏海棠诗作传世。

⑤漫:莫,不要。

15.下列对词作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中“霜点鬓”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鬓微霜”都写出了词人两鬓已白的老态。

B.“怅玉局飞仙”三句,词人怅恨苏轼、范成大已逝,无人再有佳句歌咏海棠的神韵气质了。

C.词中“无聊赖”与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无赖”一词语义相近。

D.本词写海棠初开、盛开、行将凋零的过程,想象花落叶茂之景,写尽了作者对海棠的深情。

16.本词运用了把事物人格化的手法,以“娇困”一词写出海棠仿佛美人慵懒欲睡,赋予海棠花以人的情态。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A.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B.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柳宗元《溪居》)C.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刘攽《新晴》)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17.《红楼梦》中大观园诗社也曾经吟咏过海棠,其中一位才女的海棠诗作被评为“含蓄浑厚”。

“珍重芳姿昼掩门”可以看出她恪守封建妇德,对自己豪门千金的身份十分矜持的态度。

2017北京高三一模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2017北京高三一模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

2017北京高三一模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教师版2017东城一模(待补充)2017西城一模(待补充)2017海淀一模(待补充)2017朝阳一模2017丰台一模2017石景山一模2017顺义一模2017门头沟一模2017朝阳一模二、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说难①韩非子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

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

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

此不可不察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如此者身危。

昔者郑武公欲伐胡,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

因.问于群臣:“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大夫关其思对曰:“胡可伐。

”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

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遂不备郑。

郑人袭胡,取之。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此二人说者皆当矣,厚者为戮,薄者见.疑,则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也。

此不可不察。

昔者弥子瑕有宠于卫君。

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刖。

弥子瑕母病,人间.往夜告弥子,弥子矫驾君车以出。

君闻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忘其刖罪。

”异日,与君游于果园,食桃而甘,不尽,以其半啖君。

君曰:“爱我哉!忘其口味,以啖寡人。

”及弥子色衰爱弛,得罪于君,君曰:“是固尝矫驾吾车,又尝啖我以余桃。

”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而以前之所以见贤而后获罪者,爱憎之变也。

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

故谏说谈论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

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

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2017年北京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总及答案

2017年北京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总及答案

北京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总1.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①—②题。

(6分)登鹳雀楼畅当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注]鹳雀楼:唐朝时建于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南高阜上的一座三层楼,是当时的登临胜地。

①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3分)A.诗人的视角在前后两联发生了转换,前一联写俯视所感,后一联写纵目所望。

B.前一联真实客观地写出了鹳雀楼耸入云天、飞鸟难及的巍巍高度。

C.后一联以天垂四野、黄河奔向远方山谷的壮阔景象,映衬出鹳雀楼的雄伟气势。

D.运用对偶,给人以工整匀称的美感,这是本诗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

E.全诗主旨是抒发诗人登上鹳雀楼凭高四望时胸中所涌起的壮志豪情。

②唐代诗人王之涣曾经写下一首著名的同题诗作,与畅当的诗相比,王之涣的诗显然更胜一筹。

你认为王之涣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3分)附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对下面这首唐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蝉虞世南垂緌(ruí)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垂緌,指蝉。

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

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

B.次句写蝉声之远传。

“流响”状蝉声长鸣不已,悦耳动听。

一个“出”字,使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

C.三四句蕴含深意,表明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 表达出对高尚品格的热情赞美。

D.这首诗,事,景,情,议融为一体,显示出诗人寓情于景的艺术才能。

3.读下面的词,完成①-③题。

(7分)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①对这首词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头两句,描写了秋季的天空寥廓苍茫、大地草木凋零的典型景色。

北京高三一模语文古诗词阅读汇编

北京高三一模语文古诗词阅读汇编

2017年北京高三语文一模古诗词阅读(东城)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9题。

摸鱼儿·海棠刘克庄①甚春来、冷烟凄雨,朝朝迟了芳信。

蓦然作暖晴三日,又觉万姝娇困。

霜点鬓。

潘令②老,年年不带看花分。

才情减尽。

怅玉局③飞仙,石湖④绝笔,孤负这风韵。

倾城色,懊恼佳人薄命。

墙头岑寂谁问。

东风日暮无聊赖,吹得胭脂成粉。

君细认,花共酒,古来二事天尤吝。

年光去迅。

漫⑤绿叶成阴,青苔满地,做得异时恨。

注:①刘克庄:南宋后期词人,为人耿介,不为当政者所容。

本词作于词人罢职十年期间。

②潘令:指西晋文学家潘岳,曾任河阳令,其人以“叹老”著称,亦有“爱花”美誉。

③玉局:指北宋文学家苏轼。

苏轼晚年曾挂名主管玉局观,有咏海棠诗作多篇。

④石湖:指南宋诗人范成大,石湖乃其自号,有咏海棠诗作传世。

⑤漫:莫,不要。

15.下列对词作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中“霜点鬓”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鬓微霜”都写出了词人两鬓已白的老态。

B.“怅玉局飞仙”三句,词人怅恨苏轼、范成大已逝,无人再有佳句歌咏海棠的神韵气质了。

C.词中“无聊赖”与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无赖”一词语义相近。

D.本词写海棠初开、盛开、行将凋零的过程,想象花落叶茂之景,写尽了作者对海棠的深情。

16.本词运用了把事物人格化的手法,以“娇困”一词写出海棠仿佛美人慵懒欲睡,赋予海棠花以人的情态。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A.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B.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柳宗元《溪居》)C.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刘攽《新晴》)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17.《红楼梦》中大观园诗社也曾经吟咏过海棠,其中一位才女的海棠诗作被评为“含蓄浑厚”。

“珍重芳姿昼掩门”可以看出她恪守封建妇德,对自己豪门千金的身份十分矜持的态度。

2017海淀区高三年级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2017海淀区高三年级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

2017海淀区高三年级语文一模试题及答案语文2017.4一、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一8题。

材料一当今中国正大踏步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上演着一个个精彩动人的中国故事,世界为之惊叹喝彩。

讲故事是进行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

讲好中国故事,关乎国家形象,关乎国际话语权,关乎国家文化软实力。

要讲好中国故事,应该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发掘中国之美。

“欲扬其美,必知美之所在。

”五千年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取之不竭的故事宝藏,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当代中国喷涌着数不尽的故事源泉。

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勃勃生机、中国梦征途的蹄疾步稳、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凝结成中国故事的丰富内涵。

向世界展示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就要善用生动精彩的故事,讲清楚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基本国情,阐释好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

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创新表达方式至关重要。

好的表达,是真实与艺术、内容与形式、“陈情”与“说理”的有机结合。

创新我们的表达,赢得世界的倾听,就要认真研究国外不同受众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当中国表达不断创新,坚持“国际范儿”与“中国味儿”相结合,中国故事就能跨越种族文化和地域的藩篱..,直抵人心,中国形象就能润物无声地融入国外受众的脑海。

②。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合唱比独唱更震撼更有气势,和声..比单音更动听更有韵味。

中国故事的“大合唱”,需要政府部门打好“拍子”,做好引领、统筹协调。

媒体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主体,新闻发言人、专家学者、文化交流使者和出境人员等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骨干。

“领唱”不力则“合唱”不响,“各声部”无声则“和声”难鸣。

惟有人人都是故事员,个个都做传播者,中国故事才能讲得气势磅礴..,赢得世界更广泛的欢迎和赞誉。

(取材于宣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1.下列对“材料一”中加点字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砥砺:本义为“磨刀石”,引申为“磨炼”。

2017-2018北京各区高三语文模拟诗歌鉴赏试题汇编 精品

2017-2018北京各区高三语文模拟诗歌鉴赏试题汇编 精品

2017-2018北京各区高三语文模拟诗歌鉴赏试题汇编海淀二模 (2)朝阳二模 (2)东城二模 (3)西城二模 (3)东城一模 (4)朝阳一模 (4)海淀一模 (6)西城一模 (6)海淀期末 (7)朝阳期末 (7)西城期末 (8)东城期末 (9)海淀期中 (10)朝阳期中 (11)2017-2018北京各区高三语文模拟诗歌鉴赏试题汇编诗歌分类简答题型分类艺术手法延伸题分类1.海淀期中2.朝阳期中3.海淀期末4.朝阳期末5.西城期末6.东城期末7.海淀一模8.西城一模9.朝阳一模10.东城一模11.海淀二模12.西城二模13.朝阳二模14.东城二模海淀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踏莎行•山居张抡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

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

松醪[注]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

12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句“秋入云山”,语言简明形象,“入”字写出了深山秋意飒然而至的景象。

B. 词人以“潇洒”形容“物情”,赋予山中万物以情志风神,秀逸灵动,意蕴无穷。

C. 下片写月圆之夜,诗人身处良辰佳景,独对冷清的秋夜,难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

D. 上片写了斑斓如画的秋山景象,下片写了清朗闲雅的山居之景,诗中有画,情景交融。

②词人的山居生活有什么特点?词中是怎样表现的?(4分)13.古今诗歌中有许多描写秋景的佳句,诗人对秋景的描写也各有千秋。

请结合“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一句并再举一个描写秋景的句子,对它们的特色加以赏析。

(不少于200字)(10分)【参考答案】12.①(3分)C(“心生悲切,悲喜交加”错。

)②(4分)特点:山居生活惬意自在、闲适清闲。

(1分)一是以优美旷远,清幽自然的环境来映衬;二是,写与山村田野老相伴对酒共话的日常生活来反映;三是写作者淡泊的心境,怡然自得的心境来表现(3分)。

2017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

2017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一、【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参考答案14.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14.试题分析:B项说法错误。

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2017北京各区高三一模汇编之 诗歌鉴赏

2017北京各区高三一模汇编之 诗歌鉴赏

2017北京各区高三一模汇编之诗歌鉴赏2017朝阳高三一模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6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①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②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③。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①快哉亭:在黄州长江边,张偓佺于住处西南所建,苏轼起名为“快哉亭”。

张偓佺,字怀民,时亦谪居黄州。

②平山堂:位于江苏扬州,欧阳修在扬州任地方官时所建。

③兰台公子:指宋玉,宋玉曾任楚兰台令。

雌雄,宋玉《风赋》谓风有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的区别。

14.下面对词作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知君”两句是说快哉亭刚建好,油漆未干,一个“湿”字很传神。

B.“认得”两句巧妙借用欧阳修的诗句,来写诗人在亭中见到的景致。

C.“堪笑”三句批评宋玉竟不知道庄子著作里有关于“天籁”的说法。

D.“一点”两句暗用孟子“养吾浩然之气”的典故,来抒写豪放之情。

15.上阕“长记平山堂上”一句是虚写,回忆在平山堂上看到的情景。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虚写的一项是(3分)A.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B.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C.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D.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6.《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两首词。

请简要分析两首词在思想情感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分)阅读下面的词,完成16-19题。

(18分)木兰花慢游三台①元好问②拥岧岧双阙,龙虎气,郁峥嵘。

想暮雨珠帘,秋香桂树,指顾台城。

台城,为谁西望,但哀弦凄断似平生。

只道江山如画,争教天地无情。

风云奔走十年兵,惨淡入经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北京高三语文一模古诗词阅读(东城)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9题。

摸鱼儿·海棠刘克庄①甚春来、冷烟凄雨,朝朝迟了芳信。

蓦然作暖晴三日,又觉万姝娇困。

霜点鬓。

潘令②老,年年不带看花分。

才情减尽。

怅玉局③飞仙,石湖④绝笔,孤负这风韵。

倾城色,懊恼佳人薄命。

墙头岑寂谁问。

东风日暮无聊赖,吹得胭脂成粉。

君细认,花共酒,古来二事天尤吝。

年光去迅。

漫⑤绿叶成阴,青苔满地,做得异时恨。

注:①刘克庄:南宋后期词人,为人耿介,不为当政者所容。

本词作于词人罢职十年期间。

②潘令:指西晋文学家潘岳,曾任河阳令,其人以“叹老”著称,亦有“爱花”美誉。

③玉局:指北宋文学家苏轼。

苏轼晚年曾挂名主管玉局观,有咏海棠诗作多篇。

④石湖:指南宋诗人范成大,石湖乃其自号,有咏海棠诗作传世。

⑤漫:莫,不要。

15.下列对词作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中“霜点鬓”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鬓微霜”都写出了词人两鬓已白的老态。

B.“怅玉局飞仙”三句,词人怅恨苏轼、范成大已逝,无人再有佳句歌咏海棠的神韵气质了。

C.词中“无聊赖”与辛弃疾《清平乐·村居》“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无赖”一词语义相近。

D.本词写海棠初开、盛开、行将凋零的过程,想象花落叶茂之景,写尽了作者对海棠的深情。

16.本词运用了把事物人格化的手法,以“娇困”一词写出海棠仿佛美人慵懒欲睡,赋予海棠花以人的情态。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3分)A.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B.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柳宗元《溪居》)C.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刘攽《新晴》)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17.《红楼梦》中大观园诗社也曾经吟咏过海棠,其中一位才女的海棠诗作被评为“含蓄浑厚”。

“珍重芳姿昼掩门”可以看出她恪守封建妇德,对自己豪门千金的身份十分矜持的态度。

“洗出胭脂影”“招来冰雪魂”,都与她的结局有关:前者通常是丈夫不归,妇女不再修饰容貌的话;后者则说冷落孤寂。

这位才女是(2分)A.史湘云 B.林黛玉 C.薛宝钗 D.贾探春18.结合词作内容,归纳《摸鱼儿·海棠》中刘克庄描绘的海棠花的形象特点,并说说词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6分)19.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4分)花草树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蜀相》中杜甫借“①,② ”描写武侯祠春意盎然的景色;《琵琶行》开篇白居易借“③”烘托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钗头凤》中陆游借“④”回忆往昔与妻子同游沈园时所见的美好景致。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7题。

桃源行王安石望夷宫①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②,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③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注】①望夷宫:秦国宫名。

②商山翁:指“商山四皓”,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的四个隐士。

③重华:指传说中上古时代最英明的三大部落首领之一的舜,他姓姚,名重华。

14.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首句化用“指鹿为马”了这一典故,此句写出了统治者的荒谬无道。

B.诗中五六两句描述了桃源中人的生活状态,表现了隐居生活的艰苦和辛酸。

C.“春风”一句表达了桃源中人听闻外界战乱不断,不胜悲慨,泪落沾巾。

D.本诗是从桃源中人的角度叙述的,而《桃花源记》是从渔人角度叙述的。

15.下列各项诗句不属于...对桃花源中的景色进行直接描写的一项是(3分)A.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

(陶渊明《桃花源诗》)B. 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

(韩愈《桃源图》)C. 鸡声犬声遥相闻,晓色葱茏开五云。

(刘禹锡《桃源行》)D.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

(王安石《桃源行》)16.本诗最后两句“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意蕴深远。

请结合诗中相关内容,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6分)17.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6分)化用,即将他人作品中的文字化解开来,根据表达需要重新组合,灵活运用。

王安石《桃源行》中“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这两句,实际是化用了《桃花源记》中的“(1)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2)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化用了北宋刘攽《九日》中的“可怜西北望,白日远长安”。

王勃《滕王阁序》中的“(3)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化用了庾信《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5——18题。

鹭鸶来鹄袅丝翘足傍澄澜,消尽年光伫思间。

若使见鱼无羡意,向人姿态更应闲。

鹭鸶刘象洁白孤高生不同,顶丝①清软冷接风。

窥鱼翘立荷香里,慕侣低翻柳影中。

几日下巢辞紫阁②,多时凝目向晴空。

摩霄志在潜修羽,会接鸾③凰别苇丛。

【注释]①顶丝:头顶上细长的羽毛。

②紫阁:指鹭鸶居所。

③鸾:神话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15.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诗均在吟咏鹭鸶中寄寓情怀,来诗聚焦于一幅画面,刘诗则描绘了多个情景。

B.来诗一二句描写鹭鸶依傍清波、翘足独立、凝神静思的神态,引出后面的议论。

C.刘诗开篇赞美鹭鸶的品质,中间两联运用拟人、烘托等手法来塑造鹭鸶的形象。

D.刘诗以“摩霄”“苇丛”表现鹭鸶的生存环境,用“会”字强调其实现愿望的信心。

16.刘诗额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A.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杜甫《送韩十四江东觐省》)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C.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唐庚《春日郊外》)D.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王禹偁《村行》)17.来诗和刘诗笔下的鹭鸶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6分)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飞鸟的形象经常出现在中国诗文中,是人们表达情感、寄托怀抱的载体。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①,②”,借鸟鸣渲染离情;又如范仲淹《岳阳楼记》中“③,锦鳞游泳”和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④,⑤”以鸟鱼对举,赞颂生命的蓬勃自由;再如庄子《逍遥游》用“水击三千里,⑥”的大鹏来寄托高远的人生理想。

(朝阳)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14—17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①苏轼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

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

长记平山堂②上,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

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

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③。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①快哉亭:在黄州长江边,张偓佺于住处西南所建,苏轼起名为“快哉亭”。

张偓佺,字怀民,时亦谪居黄州。

②平山堂:位于江苏扬州,欧阳修在扬州任地方官时所建。

③兰台公子:指宋玉,宋玉曾任楚兰台令。

雌雄,宋玉《风赋》谓风有大王之“雄风”与庶人之“雌风”的区别。

14.下面对词作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知君”两句是说快哉亭刚建好,油漆未干,一个“湿”字很传神。

B.“认得”两句巧妙借用欧阳修的诗句,来写诗人在亭中见到的景致。

C.“堪笑”三句批评宋玉竟不知道庄子著作里有关于“天籁”的说法。

D.“一点”两句暗用孟子“养吾浩然之气”的典故,来抒写豪放之情。

15.上阕“长记平山堂上”一句是虚写,回忆在平山堂上看到的情景。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虚写的一项是(3分)A.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B.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C.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D.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16.《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同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作的两首词。

请简要分析两首词在思想情感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分)17.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8分)中国古代文人有山水情怀。

《归去来兮辞》中,在春天农事之余,陶渊明“寻壑”“经丘”,看到“①,②”,感受着万物复苏的春天之美;《滕王阁序》中,在深秋时节,面对“③,④”的景象,王勃深感水色山光的变幻之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由梦境返回现实,失意感慨,认为徜徉山水,“⑤,⑥”,才是正确的人生选择;杜甫《登高》一诗中,面对西风高天、沙白鸟飞,诗人看到了“⑦,⑧”秋天开阔苍茫的山水景象。

(丰台)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16~19题。

(18分)木兰花慢游三台①元好问②拥岧岧双阙,龙虎气,郁峥嵘。

想暮雨珠帘,秋香桂树,指顾台城。

台城,为谁西望,但哀弦凄断似平生。

只道江山如画,争教天地无情。

风云奔走十年兵,惨淡入经营。

问对酒当歌,曹侯墓上何用虚名。

青青,故都乔木,怅西陵遗恨几时平?安得参军③健笔,为君重赋芜城。

【注释】①三台:为曹操所建,三国魏邺都胜迹。

下文的“台城”即邺城故都,南北朝时邺都毁于战火。

下文的“曹侯墓”“西陵”即曹操陵墓,在古邺城西北。

②元好问:金宋元初人,金亡不仕。

以金朝遗民身份凭吊魏都,触目兴感,写下这首词。

③参军:诗人鲍照,曾作《芜城赋》,凭吊广陵,讽刺竟陵王叛乱导致亡国之事。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拥岧岧”三句着力描绘了三国魏邺都的雄壮之景,极力渲染了王都之气象。

B.“只道”两句描写了眼前“江山如画”之景,为下文抒发怀古幽思设下伏笔。

C.“问对酒”两句,作者想到怀有建功抱负的曹操,如今已成一抔黄土,不胜感慨。

D.“青青”两句描绘故都杂草丛生的荒凉,与上阕邺都的繁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17.本词先写昔盛之景,后写今衰之景,在强烈的对比中抒发感慨。

下列怀古诗运用了这种写法的一项是(3分)A.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宮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李白《越中览古》)B.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C.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D.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金陵图》)18.这首词下阕写到曹操,苏轼在《赤壁赋》第三段中也写到了曹操,二者借写曹操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