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知识树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知识树

-九年级语文知识树
九年级语文知识树
目录
• 语文知识概述 • 基础知识梳理 • 阅读理解能力提升 • 写作技能提高 • 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 考试策略及备考建议
01 语文知识概述
语文学科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语文学科既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 工具,又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
议论文写作
明确议论文的三要素,掌握立论 和驳论的方法,注重逻辑性和说
服力。
说明文写作
明确说明文的写作目的和对象, 合理安排说明顺序和方法,注重
客观性和准确性。
优秀作文欣赏与借鉴
欣赏优秀作文
通过阅读优秀作文,学习其写作思路、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
借鉴优秀元素
将优秀作文中的优秀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写作中,提高写作水平。
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分析与综合
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学会 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综合 运用各种语文知识和技能。
实践与反思
多参加语文实践活动,如朗 诵、演讲、辩论等,不断反 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效果。
合作与交流
与同学和老师多交流学习 心得和体会,共同探讨语 文学习的规律和方法。
02 基础知识梳理
汉字与词汇
阅读理解能力提升 文本类型及特点
记叙文
以叙述事件为主,包括时间、地 点、人物和事件等要素,通过故 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来反映生活、
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说明文
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对事物的 特征、性质、形状、成因、关系、 功用等进行客观、准确的阐述,使 读者获得知识和信息。
议论文
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 实、讲道理来阐述作者的见解和主 张,使读者信服或接受某种观点。
• 请输入您的内容

初中语文六册知识树

初中语文六册知识树

马说
九上 首页
结构 严谨
“说” 这种文

议论、 抒情、 叙述水 乳交融
孔子和 《论语》
论语十 则
诗词五首
反复诵 读背诵
古 诗
口语交际: 谈谈名人效 应
鉴赏古 诗词


语言
清兵卫
的精炼
与葫芦故事构思匠心来自运口语交际:看电视利弊

举例 论证
深远
构思巧
的意 逻辑严密 妙,旁
义 的语言 博
举例论

语言
通俗
写作背 景
议论知 识
驳斥悲 观论调
直接和 间接反 驳
中国人 失掉自 信力了

吴汉何 尝杀妻
大小猫 洞
驳 论 园 地
举例论 证
构思巧妙,
世上没有
傻问题
口语交际:
主题的 针对性
了解 作者
矛盾冲 突推动 情节发 展
茶馆
刻画人 物方法
故事 多种叙 写作背 语言
情节 述方式 景
展现
的个 性
典型 环境
人物
性格
陈毅 市长
开国大 典 口语交际
:漫谈电视剧
综合性学习: 戏剧知识竞 赛
戏 剧 集 锦
人物 形象、 性格
鲜明 对比
主题 思想
反复朗 读,培 人物形 养语感 象
结构 严谨
九上 首页
优美, 意味深 长
抒情水
乳交融
即物抒怀

囚绿记 西花厅 草莓



白杨礼赞
的海棠 花又开

联想
综合性学习: 和对比
献给教师节

的礼物

初中语文知识树PPT

初中语文知识树PPT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五点 二分。
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3000个会写,学写规范字 初中语文知识树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五点 二分。
谢谢观看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五点 二分。
理解浅易文言文(工具书、注释) 科技作品——精神、方法 日常应用文,扩写、改写、续写。 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联系、思考判断 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3000个会写,学写规范字 日常应用文,扩写、改写、续写。 古代诗词积累,背诵优秀诗文80篇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五点 二分。 综合性训练—能组织活动(办刊、演出、讨论),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方法能写研究报告,关心学校大事,关注热点问题,掌握查找资 料、引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日常应用文,扩写、改写、续写。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五点 二分。
第三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五点 二分。
初中语文知识树
第一页,编辑于星期五:十五点 二分。
科技作品— —精神、方 法
议论文—区分 观点与材料, 发现联系、思 考判断
口语交际 综合性训练—能组织活 动(办刊、演出、讨 论),制定简单的研究 计划,方法能写研究报 告,关心学校大事,关 注热点问题,掌握查找 资料、引用资料的基本 方法。

法 、
文 学 常
修识

古代诗词积累,背诵 优秀诗文80篇
理解浅易文言文(工 具书、注释)
记叙文—具体 说明文—简单明白
议论文——有理有据
情感体验、 启示
有心得
有 感 情
500 作文修改
日常应用文,扩写、改 写、续写。
14
1万
阅 略

读 、
浏 览 、
体味
45分钟 500字
写 作
书海写识徜字字 与徉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3000个 会写,学写规范字

《初中语文知识树》课件

《初中语文知识树》课件

知识树的结构和层次
讨论知识树的层次结构和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
基础知识
词汇、语法、修辞等基础构成初中语文知识树的核心。
2
文学经典
名著、诗词、散文等文学作品是拓展知识树枝叶的重要组成部分。
3
阅读技巧
阅读策略、文本分析等技巧有助于从知识树中获得更多的信息。
初中语文知识树的主要分支
介绍初中语文知识树的几个主要分支,每个分支都具有不同的特点和重要性。
掌握构建和应用知识树的
Presentation
基本原理
通过视觉和文本相结合的
方式提高学习兴趣
知识树的定义和作用
探讨知识树在学习中的意义和作用,并提供实例来加深理解。
深入扎根
知识树是学习的基石,扎根于我 们的思维和知识体系。
茁壮成长
知识树能够帮助我们扩展知识的 边界,实现全面的学习成长。
结出成果
通过知识树,我们能够将学习转 化为实际应用,获得更多的收获。
○ 古代文学名著的解读 ○ 诗词的背诵和鉴赏 ○ 文言文阅读和翻译
现代文学
○ 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 ○ 文学技巧的分析和应用 ○ 小说写作和创作
写作技巧
○ 写作结构和逻辑 ○ 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 观点阐述和论证方法
知识树的应用方法和指导意义
分享如何有效利用知识树进行学习和提升,以及知识树在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
学习规划
根据知识树设计学习计划和目标,更好
知识链接
2
地规划时间和资源。
通过知识树的链接,进一步扩展学习领
域,建立知识体系。
3
自主学习
通过知识树的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和终身学习的习惯。

初中语文六册知识树

初中语文六册知识树

亲情的 珍贵
重点语句 的内涵
总分总 的结构 方式
思想内 容、艺 术特色 诗中的意象
羚羊木雕
散步 散文诗两首
炽热的 亲情
点语句的 义
世说新语 风筝 积累文言 语汇感受亲情Fra bibliotek家 庭 亲 情
分析人物 形象
描写 人物 的方 法
七上 首页 对自由幸 赏析诗 福的向往 的意境
了解写 作背景
夸张和 神话的 想象 特点
对比逐层 深入的论 证方法
主题 思想
深入浅出 的写作特 点 两则寓 言阐述 的道理
排比句式的 作用
主题 思想
《孟子》 二章
鱼我 所欲 也
《庄子 故事》 两则
主题思 想
公输
人物的性 格特征 特殊文言 文句式的 用法 排比、比 喻、及诱 导的说理 方式
综合性学习 百 家 争 鸣 五
领会寓言中机 智、幽默、富 于想象力的特 点
七年级语文 下册
人教版(天津专用)
本册教材制作人:刘洪红
写作
口语交际 综合性学习
课外 古诗词 背诵
附录
文化 艺术
漫话 探险
第一单元
成长的烦恼
学会 解除 烦恼
欣赏语言
分析父亲
课文主旨
插叙的写法
《在那 颗星子《诗两首》 《丑小鸭》 下》 《爸爸 的花儿 成 第 《伤仲永》 落了》
长一 足单 迹元
黄河,母 亲河
进一步 热爱祖 国
课文 主旨
《开学 的日子》
《艰难的国 运与雄健的 国民》
《土地的 誓言》
《黍离》
《黄河颂》
热第 爱二 祖单 国元
我也追 “星”
正确对待 伟人、明 星

初中语文总复习知识树共33页

初中语文总复习知识树共33页

40、人类法律,事物有规律,这是不 容忽视 的。— —爱献 生
Hale Waihona Puke 谢谢你的阅读❖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初中语文总复习知识树
36、如果我们国家的法律中只有某种 神灵, 而不是 殚精竭 虑将神 灵揉进 宪法, 总体上 来说, 法律就 会更好 。—— 马克·吐 温 37、纲纪废弃之日,便是暴政兴起之 时。— —威·皮 物特
38、若是没有公众舆论的支持,法律 是丝毫 没有力 量的。 ——菲 力普斯 39、一个判例造出另一个判例,它们 迅速累 聚,进 而变成 法律。 ——朱 尼厄斯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知识树、思维导图(共32张PPT)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归纳——知识树、思维导图(共32张PPT)

意动用法
字母表
汉语
拼音
方案
拼 音
声母表 韵母表 声调符号 隔音符号
拼写规则
朗读

象形 形
指事 汉字构造
会意
六 转注 书 假借
形声

笔画笔顺


音序检字法
查字典
部首检字法 笔画检字法
四角号码检字法
词汇
词义 词性 (词类) 词的构成 词的色彩
用途(语气)
结构
单句
成分
复句


句式
仿写 修改病句
陈述句 祈使句 感叹句 疑问句
把抽象的道理说 得生动形象。
把两种或两种以 上的相对或相反 的事物放在一起 进行比较,或把 一个事物的正反 优劣情况进行对 照分析来证明 论点的方法。能 更突出证明论点 的正确性,使论 证严密,更具说
服力
答题套路:运用了XX论证方法+证明了观点+论证的作用。
归纳论点
标题 文章开头 结尾
中间 自己归纳
句式
实词注释 虚词注释
省略句 判断句 倒装句 被动句
注释要求 信达雅
古今异义
词义扩大 词义缩小 词义转移 感情色彩变化 名称说法改变

通假现象
声旁代替形声字本身

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声旁相同的字相互代替

一词多义
字形不同读音相同
释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状语
词性活用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使动用法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状语
虚词
作者
作品
口诀:名 时 地 评 作
原名
姓名 时代 地点

初中语文知识树 PPT课件 1

初中语文知识树 PPT课件 1


11、明天是世上增值最快的一块土地,因它充满了希望。

12、得意时应善待他人,因为你失意时会需要他们。

13、人生最大的错误是不断担心会犯错。

14、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别人得不到的收获。

15、不管怎样,仍要坚持,没有梦想,永远到不了远方。

16、心态决定命运,自信走向成功。

67、心中有理想 再累也快乐

68、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

69、任何山都可以移动,只要把沙土一卡车一卡车运走即可。

70、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

71、生命太过短暂,今天放弃了明天不一定能得到。

72、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73、如果一个人爱你、特别在乎你,有一个表现是他还是有点怕你。

74、先知三日,富贵十年。付诸行动,你就会得到力量。

75、爱的力量大到可以使人忘记一切,却又小到连一粒嫉妒的沙石也不能容纳。

76、好习惯成就一生,坏习惯毁人前程。

77、年轻就是这样,有错过有遗憾,最后才会学着珍惜。

78、时间不会停下来等你,我们现在过的每一天,都是余生中最年轻的一天。

79、在极度失望时,上天总会给你一点希望;在你感到痛苦时,又会让你偶遇一些温暖。在这忽冷忽热中,我们学会了看护自己,学会了坚强。

事件的 人物
经过
地点
事件的
事件的
学 常 识
结果
起因
现代 文阅
读 积累 与运

表达 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插入人物和事 件,使文章内 容丰富,结构 曲折有序 插 叙 补充人物和事件, 内容更充实
插叙与补叙的根本区别在于: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 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补叙,也叫追叙,是 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 充交代。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 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答题策略:运用XX说明方 法+自身作用+说明了……
表现手法
写作对象 事物 事理
常见文体
科学小品文
平实性 文艺性
说 明 文
总分总
结构
语言特点
总----分
总分
分总
准确 简明 周密
词 曲
绝句 律诗
近体诗 实词注 释 传记 、序 、 说 书…
乐府 诗 古体

句式
古诗词
古代散文
文 言 文
文学常识
姓名 时代 作者 地点 评价 所学课文 古代 现代
总结性的词体现中心论点的句子
通过论题推断论点
论据
事实 论据 道理 论据
现实 事件
历史 事件
统计 材料
具体 数字
原理
公式
定义
法则
规律
名言 警句
现象—本质 个别—一般
原因—结果
主要—次要 列数字
逻辑顺序 空间顺序 时间顺序
打比方 画图表
作诠释 分类别 作比较
摹状貌
说明顺序
引用 下定义
说明对象

说明语言
• 破折号
• • • • • • • •
• 省略号
2、列举的省略 3、重复词语的省略 5、意在言外的省略 6、语意难尽的省略 8、含糊其辞的省略 9、表示沉默的省略 11、语音延长的省略
初中常见病句类型
(一)语序不当
• • • • 1、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2、把定语放在状语的位置上:3、状语放在定语的位 置上:4、多层定语语序不当:5、多层状语语序不当。6、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7、主客颠倒:8、分句位置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2、动宾搭配不当:3、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4、主宾搭配不当:5、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 而
• 1、表顺承 可译为“然后”“就” 2、表转折 可译为“然而”、“却”“可是” • 3、表并列 可译为“又”“并且”,或不译 4、表修饰,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 • 5、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 • 6、表示因果关系,“因而”
• 以
1、表行为动作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2、表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译为“拿”“用” 3、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 可译为“凭借”“依靠” 4、行为动作的对象 可译为“把” 5、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 可译为“按照” 6、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 7、表结果 可译为“以致” “以至于” 8、动词,“以为,认为”。 9、通“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10、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的限定 11、表连接 可译为“而”,或不译 12、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 13、复音虚词“以为” • (1)把......当作或作为。 (2)认为。 14、复音虚词“所以” • (1)“用来 ”或“用???方法来” (2)“????的原因”
要素
论 点 论 证 论 据
语言
议 论 文
准确 周密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比喻论证 对比论证
选择有代表性的 事例,来证明论 点正确性的一种 方法。用事实来 证明论点,论点 更具说服力
运用名言警句、 科学公理以及人 们皆知的常理来 证明论点的方法 可使论证更具有 权威性。
用具体生动的事物 来比喻,从而证明 一个比较抽象的道 理的论证方法。能 使论述深入浅出, 把抽象的道理说 得生动形象。
• 为
• 1、动词:成为,变成。 2、动词:做、担任、当 • 3、作为,当作。 4、是。 • 5、以为,认为。 6、动词,译为:制造、修筑、接受等,翻 译比较灵活。 • 7、介词: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 8、指心理活动。 9、为了。 • 10、给,替。 11、对,向。 • 12、连词,表因果关系 “因为” 13、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
童 话
寓 言
戏 剧
戏 剧 冲 突 高 度 集 中 反 映 现 实 生 活
传 记
形 散 而 神 不 散
用 事 实 说 话 , 及 时 准 确
幻 想 丰 富 , 夸 张 强 烈
劝 寓 、 讽 刺
真 实 性 、 文 学 性
把事物的 发展清楚 叙述出来
增强文章的生动 性,产生悬念, 避免叙述单调
记 叙 顺 序
原名 笔名

号 /谥号
当代
作品
口诀:名 时 地 评 作
代表作
出处
对于 名家 要求 识记

诗经
按体裁
楚辞
古体诗
古诗词
乐府诗
词 曲 律诗 绝句
文 言 文
(旧体诗)
近体诗 记 、铭 古代散文
说 、序
表 、 疏 ……
图示

A古今异义
实词
B通假现象 C一词多义 D词性活用
省略句
文 言 文
注释
虚词
句式
判断句 倒装句 被动句
注释要求

信 达 雅
实词
词义扩大 古 今 异 义
词义缩小
词义转移 感情色彩变化 名称说法改变
通 假 现 象
声旁代替形声字本身
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声旁相同的字相互代替 字形不同读音相同
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词 性 活 用 名词活用为状语
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虚词
• 之
• • • • • • • • • 1、.作代词 (1)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 “她”“它(们)”“这件事”等。 ⑵我。 ⑶复制代词:这,此。 2、动词“往”,“到......去” 3、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5、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6、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7、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8、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
把两种或两种以 上的相对或相反 的事物放在一起 进行比较,或把 一个事物的正反 优劣情况进行对 照分析来证明 论点的方法。能 更突出证明论点 的正确性,使论 证严密,更具说 服力
答题套路:运用了XX论证方法+证明了观点+论证的作用。
归纳论点
标题
文章开头
结尾
中间
自己归纳
对过归纳总结论据的共同点来推断论点
修辞 作用 比喻 拟人 对偶 夸张 排比 设问 反问
生动具体 形象的表 现事物的 特性 增强语言 的生动和 形象性 节奏感强 有音乐美
突出事物 的本质特 征加强渲 染力
加强文章 气势加重 感情表达
设置悬念 引人注意 启发思考
加强语气 增强文章 表达效果
理解词句
推敲句子 的含义
结合语境辨 析词语的含义
对比 铺垫
象征 伏笔 烘托 照应 悬念 欲扬先抑
突出被表现事物的特征,加强艺术感染力 使文章内容丰富多彩,情节起伏
简练、形象,感情真挚,寓意深刻 推动情节的发展,使文章结构严谨
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
使文章结构更完整
增强读者阅读兴趣,吸引读者 形成起伏,造成鲜明对比
驳 论 立 论
引 论
本 论
结 论
方法 方式 结构
六 书
转注
假借
形声
文 字
笔画笔顺

音序检字法
部首检字法
查字典
笔画检字法 四角号码检字法

词义
词汇
词性
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拟声词等 主谓、偏正、并列、动宾、介宾等
词组
词的色彩 褒义、贬义、中性

知 识
用途(语气)
陈述句
结构
成分
单句 复句
祈使句
感叹句
疑问句
句子
句式 仿写 修改病句
能 力
• 冒号
⒈用在称呼语的后面,表示提起下文。 ⒉用在“说”、“想” 、“是”、“证明”、“宣布”、“例如”、“如下”等词 语的后边,表示提示下文。 1.表示解释说明 2.表示语音的延长 4.表示插说 5.加强重点 7.用在副标题前 8.标明作者 10.引出下文 11.表示意思的递进 1、引文中的省略 4、说话断断续续的省略 7、语言中断的省略 10、数字延续的省略 3.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 6.分行举例 9.补充说明 12.表示总结上文 13.表示话未说完

标点符号
标号
“” 引号
() 括号
—— 破折号
…… 省略号
· 间隔号
《》 书名号
—— 连接号
﹒ 着重号
点号
、 顿号
, 逗号
; 分号
: 冒号
。 句号
! 感叹号
? 问号
句中符号
句末符号
重点标点及其作用
• 引号
• • • • 1. 表示引用。 2. 表示特定称谓。 4.表示讽刺和嘲笑。5.突出强调。 3. 表示特殊含义。
初中语文知识树
记 叙 说 文 明 文 注 释 诗 歌 文 学 常 识 文 基础知识 记叙文 议论文 应用文 说明文 阅 读
议 论 文
句 式 阅读
写 作 现 代 标 点 句 子 拼 音
表达 修辞
诗 词
文 言

短 语 文 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