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下诗歌赏析专题训练
专题10:诗词鉴赏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期末考点大串讲(部编版)(解析版)

专题10 诗词鉴赏(一)(2022春·河南驻马店·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运用了“兴”(比兴)的手法。
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
2.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美满生活,幸福生活)的热烈追求。
【解析】1.考查诗句赏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关关和鸣的雎鸠,相伴在河中小洲。
美丽贤淑的女子,真是君子好配偶。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先是描绘了水上的相亲相爱的一对雎鸠鸟,写它们爱情的温馨、美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则写男主人公因为看到相亲相爱的雎鸠鸟,心中燃起了对窈窕淑女的爱慕、情思,用一物引起对另一物的思考、联想,这是古代诗歌一种表现手法,是比兴手法。
这里运用比兴手法,能够自然地引出写作对象,并且渲染氛围,增强感染力。
2.考查赏析诗歌内容和主旨。
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体会诗人的感情。
《关雎》是一首爱情诗,诗中写一个男子思慕着一位美丽贤淑的少女,由于爱恋的深切,这位少女的形象反复在他脑中出现,使他不安,使他难以忘却。
他幻想着终有—天,能与这位少女结为永好,成为夫妇,过上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
诗中所表达的感情直朴、真率,千年后读起来,还是那么清新动人。
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
(二)(2022春·河南驻马店·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八下语文期中期末专题复习古诗鉴赏9.4.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考题汇编

山东省青岛市2019 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7-8 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峨眉山月歌
王勃
李白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峨眉山月半轮秋,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影入平羌江水流。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夜发清溪向三峡,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思君不见下渝州。
7.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意为“今天我与你分别,内心 忧伤,无论是在京城的我,还是即将远赴蜀州的你,都是远离故土、 在异乡为官的人”。 B.“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为“我们是心心相连的朋友, 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 如同比邻而居”。 C.“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为“在分别的路口,我虽想 挽留你,却无能为力,只 能默默无语,泪下沾巾”。 D.“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意为“船行平羌江上, 半轮秋月高悬在峨眉山 头,明月倒映在江水中,伴诗人远行”。 7.C
赏析题精编
1. 文学常识填空:这首诗的作者是王勃,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 王并称为“初唐四杰”。2.结合全诗内容填空
(1)这首诗中作者与友人的送别地点是长安(答“城阙”亦可), 抒发了旷达宽慰之怀。
(2)“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句中,“无为”的意思是不 要、无须,诗句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豪迈旷达。
2020年春统编版八下语文期中期末复习
2019年北京市 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①》,完成10-11题。(共5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①【蜀州】有的版本写作“蜀川”。
10.这是一首送别诗。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 同的境遇“①”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 鼓励友人。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②之情,也表现了诗人③ 的人生态度。(3分) 10.【答案】宦游人,不舍、依依惜别,乐观豁达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作者情感和人生态度,难度易。 ①从诗中“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判断诗人共同的境遇“宦游 人”; ②送别诗表达的情感为不舍、依依惜别;“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 邻”表现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部编版小升初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附答案)一、小学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小儿垂钓【唐】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①,侧坐莓苔②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①纶,钓丝,“垂纶”即垂钓。
②莓苔: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
这里是写小儿选取了一个僻静、利于垂钓的地方。
(1)诗歌前两句中“学垂纶”“侧坐莓苔”的两个动作描绘出一个________的小儿。
(2)诗歌三,四两句可见小儿是什么心态?结合具体字词简要分析。
【答案】(1)一本正经、认真、机灵、聪敏(2)谨慎或者害怕被打扰(害怕鱼儿被吓跑)的心态。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来,他害怕钓鱼被打扰(鱼儿受惊吓),远远就向路人招手示意,不回应路人的询问,从而看出小儿谨慎。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从“学垂纶”“侧坐莓苔”的两个动作可以看出“小儿”认真聪明、一本正经的形象。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
三四句诗的意思是: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小儿生怕鱼儿被惊吓的小心谨慎心情。
故答案为:(1)一本正经、认真、机灵、聪敏;(2)谨慎或者害怕被打扰(害怕鱼儿被吓跑)的心态。
从“遥招手”“不应人”可以看出来,他害怕钓鱼被打扰(鱼儿受惊吓),远远就向路人招手示意,不回应路人的询问,从而看出小儿谨慎。
【点评】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分析一个人的形象时,一定要根据文章内容、故事情节、人物的言行举止、文章对人物的各种描写等来整体感知的。
概括时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语文】 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及解析

【语文】语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专题练习(及答案)及解析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黄鹤楼(唐)崔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对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昔人”指多年前在黄鹤楼告别诗人的老朋友。
B. “晴川”“汉阳”“鹦鹉洲”都是地名。
C. 诗人先仰观,再俯瞰,登楼所见之景气象阔大。
D. 暮色中的乡关之景唤起了诗人内心无尽的惆怅。
(2)诗歌的首联、颔联和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答案】(1)C(2)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A错误,昔人:指传说中的仙人子安。
B错误,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晴明江面。
不是地名。
D错误,暮色中的乡关之景,表现缠绵的乡愁。
(2)首联描写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表现世事茫茫之慨。
颔联具有一种普遍包举的意味,抒发了诗人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
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太阳落山,黑夜来临,鸟要归巢,船要归航,游子要归乡,然而天下游子的故乡又在何处呢?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表现诗人浓浓的乡愁。
故答案为:⑴C;⑵首联和颔联表达的是寂寞、惆怅之情,尾联表达的是思乡之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词语理解、内容、感情等方面。
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思想感情把握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兰花姚述尧潇洒寒林,玉丛遥映松篁底。
凤簪斜倚。
笑傲东风里。
一种幽芳,自有先春意。
香风细。
国人争媚。
不数桃和李。
(1)词中为什么要写松篁和桃李?(2)赏析词中画线的句子。
统编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专项复习十一 古诗词鉴赏专题及答案解析

八年级下册期中专项复习十一古诗词鉴赏专题及答案解析阅读诗歌回答问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首联中的“辅”或“望”字。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3.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4.诗中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①?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②,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郑风》) [注]①嗣音:传音讯。
②挑兮达兮:形容独自来回走动的样子。
5.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叙述手法?从结构上看,诗歌的前两章具有怎样的特点?6.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后一句有什么含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桃夭《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①,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③。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①归:出嫁。
②(fén):草木果实累累的样子。
③蓁(zhēn)蓁:叶子茂盛的样子。
7.本诗在章法结构上采用了____________的形式。
8.请从比兴手法的角度赏析全诗。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溪。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
(1)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专题10:诗词赏析-2021-2022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末复习专题训练(解析版)

专题10 诗词赏析(一)赏析古诗《关雎》,完成下面小题。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诗中所表达的是一种诚挚、热烈、健康的美好情感。
B.《关雎》主要运用“赋”和“比”的手法,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C.《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出自《诗经·周南》。
D.“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并非写实,是想象之词。
2.诗中吟咏“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有什么作用?【答案】1.B2.既有对男子求偶不得的心理描写,又有其动作描写。
“悠哉悠哉”写其绵绵情意,思念不绝;“辗转反侧”通过动作描写,突出其内心状态的不平静,难以入眠。
【详解】1.本题考查赏析。
B.“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篇开头即以关关鸣叫的雎鸠起“兴”,象征异性间的爱慕,以表示“君子”对“淑女”的爱恋;这既为诗歌抒写爱情提供了一个清丽秀美的环境,起到供托气氛的作用,同时又表达了诗句隐含的喻义,也就是“比”;本项“《关雎》主要运用‘赋’和‘比’的手法”表述有误;故选B。
2.本题考查诗句作用。
“悠哉悠哉”意思是:想念啊,想念啊。
此句是对男子求偶不得的心理描写,突出表现了恋爱中的男子对爱慕的姑娘深深的思念。
“辗转反侧”意思是:翻来覆去不能入睡;此句是男子因思念而不能入睡的动作描写。
突出表现的也是陷入相思的男子对意中女子的深深思念,形象地显示了君子对那位“淑女”的痴情程度,当遭到拒绝的时候,内心极度痛苦,翻来覆去睡不着的状态。
(二)阅读《蒹葭》,完成下面小题。
蒹葭《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专题06:诗词鉴赏(解析版)-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学期期中专题复习(江苏专用)

专题06诗词鉴赏(2022春•江苏南京•八年级统考期中)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⑴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剑铃⑵,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⑴浩初:作者的朋友,此时到柳州看望柳宗元。
上人:对和尚的尊称。
⑵海畔:海边。
柳州在南方,距海较近,故称海畔。
剑错(niGng):剑锋,剑的顶部尖锐部分。
⑶若:如果。
1.这首诗第一句有什么作用?2.同样表现离愁别绪,下列哪一项中的诗句与本诗三、四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A.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一一《诗经•王风•黍离》B.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一一(南唐)李璟《山花子》C.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一一《古诗十九首》D.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一一(唐)李德裕《登崖州城作》【答案】1.环境描写(比喻),将尖山比喻成剑锋;时时触动作者内心,让他感受痛苦。
引发了下面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交代了地点、时间。
2. D【解析】1.考查诗句的鉴赏。
“海畔尖山似剑错”的意思是海边的高耸突出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
据此可知,这句诗把海边的高耸突出的尖山比作利剑锋芒,由此可知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结合下一句“秋来处处割愁肠”可知,诗人认为海边的高耸突出的尖山好像利剑锋芒,到秋天处处割断人的愁肠,突出作者愁苦之深;诗的第一句是写登览所见的景色,广西独特的风光之一是奇特突兀的山峰,引起下句奇特的联想的巧妙的设喻。
剑芒似的尖山,这一惊心动魄的形象,对荒远之地的逐客,真有刺人心肠的感觉。
三、四句则由“尖山”进一步生出一个离奇的想象。
在诗人眼中,这每一个山峰都是他自己的化身。
又使他感到自己只有一双眼睛眺望京国与故乡,是不能表达内心渴望于万一,而这成千的山峰,山山都可远望故乡,于是他突生奇想,希望得到一个分身法,将一身化作万万千千身,每个峰头站上一个,庶几可以表达出强烈的心愿。
据此分析可知,这首诗第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尖山比喻成剑锋,时时触动作者内心,让他感受痛苦,引发了下面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同时交代了地点、时间。
八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

八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请根据以下的诗歌内容,完成相关的鉴赏题。
1. 诗歌一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请回答以下问题:
- 这首诗叫什么名字?
- 诗中的明月光和地上霜应该是什么含义?
- 诗人的故乡在哪里?
2. 诗歌二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请回答以下问题:
- 这首诗叫什么名字?
-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和黄河入海流表达了什么意思?- 诗人登上更高的楼层的目的是什么?
3. 诗歌三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请回答以下问题:
- 这首诗叫什么名字?
- 诗中的一岁一枯荣和野火烧不尽表达了什么意思?- 春风吹又生的意象代表着什么?
4. 诗歌四
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请回答以下问题:
- 这首诗叫什么名字?
- 诗中的千山鸟飞绝和万径人踪灭表达了什么意思?- 独钓寒江雪的意象代表着什么?
5. 诗歌五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请回答以下问题:
- 这首诗叫什么名字?
- 诗中的明月光和地上霜应该是什么含义?
- 诗人的故乡在哪里?
以上为八年级下册语文诗歌鉴赏专项练习题,请认真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赏析专题训练一、《关雎》1.【理解记忆】(1)本诗写一个男子对美好女子的爱慕追求。
可分为:_追求、思慕_、迎娶__三个部分。
(2)《诗经》常用赋、比、兴手法,本诗所用起兴句是:“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3)诗中思念情人使人历历在目的一个细节是_辗转反侧_。
通过反复写男子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且细心呵护的词:_采之、友之、芼之、乐之__。
(4)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5)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2.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关雎》从触动情怀的景物写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华羽流光,声音婉转。
听着它们悦耳的叫声,不禁引发了年轻人的联想,拨动了心中爱的琴弦,于是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慨。
赋中见兴,景中见情,意境优美。
3.《关雌》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4.《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
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
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
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5. 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1)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
(2)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
6.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结合本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
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
二、《诗经·蒹葭》1、【理解记忆】(1)小伙子一般都喜欢美丽而又贤惠的姑娘,《关雎》一诗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两句就是佐证。
(2)《蒹葭》中能印证“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寻找追求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3)《蒹葭》中于浓浓的秋凉之中折射出人物淡淡的凄婉之情的句子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4)诗中景物发生变化,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暗示了时间的推移。
2.诗中“伊人”可望而不可即,那么全诗抒发了主人公怎样的心情呢?热烈追求与失望惆怅相交织的心情。
3.诗的句式特点:重章叠句,一咏三叹,反复咏唱。
4.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答: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
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4.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答: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
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5.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三、《式微》1.【理解记忆】为了君主的事情,为了养活他们的贵体,才不得不终年累月、昼夜不辍地在露水和泥浆中奔波劳作,正如诗中所言: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四、《子衿》1.【理解记忆】(1)“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2)“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两句写焦急地等待:踮起脚尖,伸长脖子,看不见恋人的影子,心里很着急,恨不得马上跑到他的家里去找他。
五、《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理解记忆】(1)这是一首送别诗,既交代送别地点又虚写前途景物的诗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在这首诗中,歌颂友谊,千古流传的名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下列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 D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首联第一句点出送别的地点,第二句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嫌弃杜少府在临别时像小儿女一般哭哭啼啼。
3.对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B )A.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
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
B.这首诗充分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包含诗人黯然销魂的感伤情调。
C.首联中的“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在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
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4.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名句,这两句诗好在哪里?请作赏析。
(3分)好就好在这首诗一反过去送别诗的黯然销魂的情调,代之以积极、健康的感情,给人以安慰和鼓舞。
5.“风烟望五津”的“望”字有何表达效果?“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川联系起来了。
六、《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理解记忆】(1)描写洞庭湖迷蒙、浩瀚、面积广大、充满活力的诗句是: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2)诗中表现诗人渴望出仕建功的诗句是: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3)诗中表明诗人想投身仕途而又无人举荐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4)这首诗的体裁是__五言律诗_,诗歌中借用典故,巧妙设喻,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_(5)描写了洞庭湖雄浑壮阔和气势博大的句子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八月秋高,湖水盛涨,圆圆满满,与岸齐平;远远望去,烟波浩渺,水天一色,浑然一体。
景象极其壮阔。
3. 说说“涵虚混太清”中“混”字的表达效果。
“混”字形象贴切的描摹了湖水水势浩淼与天相接的恢弘气氛。
4.品味“蒸”与“撼”。
“蒸”字意思是蒸腾,给人以蒸蒸日上的动态感;“撼”字犹如万钧雷霆,炸得岳阳城天摇地动,这这两句锤炼词语,以静衬动,凸现洞庭秋水虎吼雷鸣的勃勃生机。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雄浑壮阔和气势博大的特点。
(2分)6.“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笔力千钧,备受后人赞赏。
请作简要赏析。
(3分)云梦大泽水气蒸腾,洞庭湖的波涛摇撼着岳阳城。
颔联从视觉,听觉,触觉几方面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极富艺术感染力,尤其蒸字显示出了洞庭湖丰富的积蓄,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修辞:夸张,对偶)6.全诗最后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成了一成语,它是_临渊羡鱼__,现在的意思是:_比喻只有愿望不做实际的工作,就达不到目的。
7.诗歌借用“临渊羡鱼”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本诗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1.【理解记忆】(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群童顽皮的句子是: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2)抒发作者忧国忧民,表现他博大胸襟的著名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描写秋天凄凉氛围的语句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4)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我”贫困落魄的诗句是: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6)《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两句诗是: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九、《石壕吏》1、【理解识记】(1)全诗情节紧紧围绕着有吏夜捉人一句展开。
(2)表明老百姓生活极度贫困的句子是:出入无完裙。
(3)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人尖锐矛盾的两句诗是: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赏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两个状语“一何”,加重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吏如狼似虎,叫嚣东西的蛮横气势,并为老妇人以下的诉说制造出悲愤的气氛。
3.《石壕吏》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简要概括。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官吏深夜捉丁不能,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十、《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理解记忆】(1)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天光、山色、水波不仅使鸟儿欢悦,而且令人杂念顿消的句子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2)描写佛寺禅院曲径幽静、花木掩映的著名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2.下列是对本诗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C )A.这是一首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亲近自然,追求宁静的思想情怀。
B.这是一首叙事、写景、抒怀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追求清幽胜境的心情。
C.这是一首写景的五言律诗,表现了作者置身寂静、清幽、空灵的胜景中,心灵受到感染与陶冶的一种心境。
D.这是一首叙事与写景相结合的五言律诗,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人生感悟。
3.对下列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本诗大约作于诗人做县尉时。
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院”,可知“后禅院”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曲径通幽处”引发人丰富的联想与思绪,暗示的意义多于写实的意义。
“曲”、“幽”、“深”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
一个“悦”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欣。
一个“空”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神状态。
4.下面对诗句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A.起首两句写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兴福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
B.三、四两句描绘了禅院美妙的环境,“曲”“幽”“深”等字眼很有表现力。
C.五、六两句书写诗人主观感受,一个“悦”字表现作者从中感受到的欢悦,“潭影空人心”,表现诗人精神上完全消除俗念,获得愉悦的内心感受。
D.这首诗题为“题破山寺后禅院”,可见“破山寺”是全诗重点所在,所以在第一、二句景致刻画后,立即转入对“破山寺”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