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周期规律一、太阳黑子简介太阳黑子是太阳光球上的临时现象,它们在可见光下呈现比周围区域黑暗的斑点。
它们是由高密度的磁性活动抑制了对流的激烈活动造成的,在表面形成温度降低的区域。
虽然它们的温度仍然大约有3000-4500K,但是与周围5,780K的物质对比之下,使它们清楚的显视为黑点,因为黑体(光球非常近似于黑体)的热强度(I)与温度(T)的四次方成正比。
如果将黑子与周围的光球隔离开来,黑子会比一个电弧更为明亮。
当它们在太阳表面横越移动时,会膨胀和收缩,直径可以达到80,000公里,因此在地球上不用望远镜也可以直接看见。
激烈的磁场活动显示,太阳黑子会导致次一级的活动,像是冕圈和再联结事件。
大多数的闪焰和日冕物质抛射都起源于可见到黑子群存在的磁场活动区域。
相似的现象也在一些有着星斑的恒星上被直接观测到。
太阳黑子很少单独活动,常是成群出现,太阳黑子是人们最早发现也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太阳表面活动。
因为太阳内部磁场发生变化,太阳黑子的数量并不是固定的,它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上下波动,每隔一定时间会达到一个最高点,这段时间就被称之为一个太阳黑子周期。
黑子的活动周期为11.2年,活跃时会对地球的磁场产生影响,主要是使地球南北极和赤道的大气环流作经向流动,从而造成恶劣天气,使气候转冷。
严重时会对各类电子产品和电器造成损害。
二、实验基本原理2.1基本依据在该试验中,主要根据数字信号处理中的自相关理论并且应用matlab软件来计算太阳黑子周期。
2.2自相关的基本定义首先要介绍一下互相关:互相关函数是描述随机信号x(t),y(t)在任意两个不同时刻t1,t2间的相关程度。
互相关函数是在频域内两个信号是否相关的一个判断指标,把两测点之间信号的互谱与各自的自谱联系了起来。
它能用来确定输出信号有多大程度来自输入信号,对修正测量中接入噪声源而产生的误差非常有效。
设有两个实信号x(n),y(n)。
则定义两个序列互相关为:∞r xy(m)=∑x(n)y(n−m)=x(m)∗y(−m)n=−∞自相关函数是描述随机信号x(t)在任意两个不同时刻t1,t2间的相关程度。
太阳黑子是什么

从1979年起,当人造卫星测量的绝对辐射通量变得可用时,太阳黑子的数量与太阳辐射强度的关联性跨越了周期。由于太阳黑子比周围的光球暗,因此期望更多的太阳黑子会导致太阳辐射降低和太阳常数的减少。但是,围绕太阳黑子边缘的光球区域亮度比平均的亮度更高,因此也更热;整体来说,太阳黑子越多,太阳常数会增加,或太阳变得更亮。这种变化造成太阳黑子周期中的输出有少许的变化,太阳常数的变化量大约是0.1%(峰值到谷值的范围是1.3 W m?2,相较于太阳常数的平均值是1366 W m?2)[6][7]。黑子数量异常稀少的蒙德极小期出现在17世纪的第二部分(大约从1645年至1715年),这一段时期与已知的小冰期中间最冷的一段时间吻合。
太阳黑子是太阳光球上的临时现象,它们在可见光下呈现比周围区域黑暗的斑点。它们是由高密度的磁性活动抑制了对流的激烈活动造成的,在表面形成温度降低的区域。虽然它们的温度仍然大约有3000-4500K,但是与周围5,780K的物质对比之下,使它们清楚的显视为黑点,因为黑体(光球非常近似于黑体)的热强度(I)与温度(T)的四次方成正比。如果将黑子与周围的光球隔离开来,黑子会比一个电弧更为明亮。当它们在太阳表面横越移动时,会膨胀和收缩,直径可以达到80,000公里,因此在地球上不用望远镜也可以直接看见[1]。
激烈的磁场活动显示,太阳黑子会导致次一级的活动,像是冕圈和再联结事件。大多数的闪焰和日冕物质抛射都起源于可见到黑子群存在的磁场活动区域。相似的现象也在一些有着星斑的恒星上被直接观测到[2]。
太阳黑子很少单独活动,常是成群出现。黑子的活动周期为11.2年,活跃时会对地球的磁场产生影响,主要是使地球南北极和赤道的大气环流作经向流动,从而造成恶劣天气,使气候转冷。严重时会对各类电量在不规则的11年周期中快速的上升,然后缓缓的下降,虽然已知太阳黑子有11年的周期变化,但也会有长的时间跨距。例如,从1900年至1960年,太阳极大期的黑子数量一直有着上升的趋势,而从1960年迄今,则减退了一些[4]。在过去的数十年,太阳黑子的活动明显的高于过去平均的值,与它最相似的是8,000年前的活动。
什么是太阳黑子

什么是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即日斑。
太阳黑子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的一些漩涡状的气流。
它的形状就像是一个浅盘,中间是凹下去的,另外看起来是黑色的。
所以被称为“太阳黑子”。
其实黑子本身并不是黑,只是相对于光球来说的,比起光球它的温度要低一二千度,在很明亮的光球的衬托下,它看起来就没什么亮光,就成了有点暗黑的黑子了。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中最基本、最明显的活动现象,它主要活动在太阳光球层上。
也有说,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温度大约为4500K(热力学温标单位,就温差而言,1K 等于1℃)。
太阳黑子活动很少有单个出现的,一般都是成群出现。
太阳黑子是由本影和半影构成的,本影就是其中特别黑的部分,半影不太黑,它是由许多纤维状纹理组成的,呈漩涡状结构。
所以当大黑子群具有漩涡结构时,就预示着太阳上将会有剧烈的变化。
到目前为止,人类发现太阳黑子活动已经有几千年了。
经过不断的观测研究,黑子的活动周期大约为11.2年。
黑子出现时对地球的磁场和各类电子产品和电器都会产生损害。
在开始4年左右的时间里,黑子不断聚集,不断产生,越来越多,活动也越来越剧烈,在黑子数达到最大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
在随后的7年左右的时间里,黑子活动又开始逐渐减弱,黑子不断消灭,也越来越少,黑子数极小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
此外,国际上规定,从1755年起算的黑子周期为第一周,到1999年已经为第23周。
太阳黑子是什么东西

太阳黑子是什么东西太阳黑子是什么东西一般是指太阳活动中一种基本现象,当然要借助望远镜才能看到,眼睛直接是不到的,太阳活动也不仅仅只有太阳黑子一个。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太阳黑子是什么东西,希望大家看完能够有所收获。
太阳黑子来源当我们用望远镜观察太阳时,总会发现太阳表面有一些黑色的斑点,天文学的术语称它们为太阳黑子。
太阳自转时会带动这些黑子一起运动,正是这些黑子让我们得出太阳的自转周期,如圆面中央的黑子6天后会移动到西部边缘去,接着消失不见;大约半个月后,这个黑子会出现在东部边缘上。
太阳黑子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中最基本、最明显的。
一般认为,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温度大约为3000-4500℃。
因为其温度比太阳的光球层表面温度要低1000℃到2000℃(光球层表面温度约为6000℃),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点。
黑子有大有小,而且有着很大区别,小的需要使用最好的望远镜才能看见,而大的通过涂黑的玻璃加肉眼就能看见。
它们总是成群出现,所以肉眼可以很容易地看见黑子集团,但却难以看见单粒黑子。
单个黑子的直径可能达到8万千米,黑子群则能够占据太阳表面圆盘的1/6。
太阳耀斑太阳耀斑是一种最剧烈的太阳活动。
周期约为11年。
一般认为发生在色球层中,所以也叫“色球爆发”。
其主要观测特征是,日面上(常在黑子群上空)突然出现迅速发展的亮斑闪耀,其寿命仅在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之间,亮度上升迅速,下降较慢。
特别是在耀斑出现频繁且强度变强的时候。
2014年10月22日,太阳表面释放一个超级太阳耀斑,被命名为“AR12192”,其面积比地球大14倍,接近于木星。
它的等级达到X1.6级,是迄今太阳动力学天文台观测到最明亮的太阳耀斑。
黑子群会慢慢地发展,一般与太阳赤道的圈子平行。
从太阳的自转方向上看,领头的黑子一般是黑子群中体积最大、寿命最长的成员,往往其他黑子都消失了,它还依然存在。
太阳黑子是什么

太阳黑子是什么?
太阳黑子是指存在于太阳光球表面的暗黑斑点,通常是由磁场聚集形成的区域。
黑子是太阳表面最突出的现象之一,一个太阳黑子的大小与地球表面上的斑点差不多。
当磁场的作用力克服了太阳自身的引力,就会形成磁场线,黑子也就会形成。
黑子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低温区域(温度约-268°C),与周围高温的亮斑相比,呈现出黑色外观。
太阳黑子的数量和位置会随着太阳周期的变化而变化,黑子越多,太阳活动就越强。
太阳黑子的出现和消失也伴随着其他现象,如谱线位移、耀斑爆发等,对地球上的许多活动都有影响。
太阳黑子是什么?

太阳黑子是什么?
太阳黑子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天文现象,但是它到底是什么呢?这篇
科普文章将会在以下三项中为你详解。
一、黑子的定义及形成
黑子是太阳表面的一个磁暗区,与周围被磁场包围的亮区形成鲜明对比。
这个现象是由太阳磁场的活跃性形成的。
当太阳的磁场线扭曲并
产生反向的磁极时,黑子就会开始形成。
黑子一般会持续几天到几周
的时间,然后会逐渐消失。
二、黑子对太阳活动的影响
黑子是太阳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时也是太阳活动中最密切相关的
现象之一。
黑子区通常处于太阳的赤道附近,且数量呈现周期性变化。
黑子的形成和数量与太阳的活动周期密切相关。
活动周期长短约为11年,每个周期都会包含许多黑子的形成和消失。
黑子对太阳的活动有
着重要的影响,它们可以产生强烈的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同时
也影响地球的磁场和天气。
三、黑子观测及相关研究
黑子的观测是研究太阳活动的一项重要方法。
太阳观测卫星、望远镜
和地面观测器都可以用来观测黑子,从而提供丰富的数据来研究太阳活动和太阳物理学。
目前许多太阳物理学家利用黑子的观测资料,研究太阳表面和日冕的物理过程、太阳风、地磁暴等现象。
总结: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形成、数量、位置和活动等都与太阳的磁场活动密切相关。
太阳黑子是太阳物理学和宇宙天文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人类对其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黑子的观测是太阳活动研究的重要途径,它的研究也将会给地球带来更深刻的启示。
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日斑[sunspot] 即太阳黑子。
在太阳的光球层上,有一些旋涡状的气流,像是一个浅盘,中间下凹,看起来是黑色的,这些旋涡状气流就是太阳黑子。
黑子本身并不黑,之所以看得黑是因为比起光球来,它的温度要低一、二千度,在更加明亮的光球衬托下,它就成为看起来像是没有什么亮光的、暗黑的黑子了。
太阳黑子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中最基本,最明显的活动现象。
一般认为,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温度大约为4500摄氏度。
因为比太阳的光球层表面温度要低,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点。
太阳黑子很少单独活动。
常常成群出现。
黑子是由本影和半影构成的,本影就是特别黑的部分,半影不太黑,是由许多纤维状纹理组成的,具有旋涡状结构。
当大黑子群具有旋涡结构时,就预示着太阳上将有剧烈的变化。
人类发现太阳黑子活动已经有几千年了。
黑子的活动周期为11.2年。
届时会对地球的磁场和各类电子产品和电器产生损害。
在开始的4年左右时间里,黑子不断产生,越来越多,活动加剧,在黑子数达到极大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
在随后的7年左右时间里,黑子活动逐渐减弱,黑子也越来越少,黑子数极小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
国际上规定,从1755年起算的黑子周期为第一周,然后顺序排列。
1999年开始为第23周。
太阳耀斑1859年9月1日,两位英国的天文学家分别用高倍望远镜观察太阳。
他们同时在一大群形态复杂的黑子群附近,看到了一大片明亮的闪光发射出耀眼的光芒。
这片光掠过黑子群,亮度缓慢减弱,直至消失。
这就是太阳上最为强烈的活动现象——耀斑。
由于这次耀斑特别强大,在白光中也可以见到,所以又叫“白光耀斑”。
白光耀斑是极罕见的,它仅仅在太阳活动高峰时才有可能出现。
耀斑一般只存在几分钟,个别耀斑能长达几小时。
在耀斑出现时要释放大量的能量。
一个特大的耀斑释放的总能量高达10^26焦耳,相当于100亿颗百万吨级氢弹爆炸的总能量。
太阳黑子

太阳黑子(高盘林)太阳黑子是怎样形成的据天文书上介绍:太阳黑子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中最基本,最明显的活动现象。
一般认为,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温度大约为3000 -4500摄氏度。
因为比太阳的光球层表面温度要低1000到2000摄氏度,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点。
太阳黑子的形成目前天文界认为与太阳磁场有密切的关系。
但它的确切成因,天文学家还没有找到准确答案。
太阳黑子的成因天文学界一直众说纷纭。
说法之一黑子可能是太阳的核废料(如人类核反应堆的核废料),约11年出现一次可能是黑子在太阳里面和表面的上下翻动一次造成的(如元宵在锅里被煮得上下翻动),黑子温度较低应该也是废料的一个证明(如煤炉中的炭灰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再产生高温)。
说法之二由于太阳的聚变作用,热核反应区周边的物质向内补充,在半径为0.75R处物质补充速度较其周围更快,由于角动量守恒,此处运动速度比周围快,产生摩擦。
由于质子与电子所受摩擦不同,所以运动的相对速度不同,产生电流,进而产生管状磁场,管内气压+磁压=管外压强,所以管内气压<管外压强。
根据克拉伯龙方程(pV=n RT)管内温度<管外温度。
因为此结构密度小于周围物质,所以漂浮到对流层表面,形成黑子。
回顾历史在40多年前,我是从事热加工工作,一直与火打交道。
对于太阳黑子当时天文书上只有一种解释,认为太阳黑子的形成与太阳磁场有密切的关系。
当时看了后,感到这些天文学家们可能从来不曾与火打过交道。
因为太阳光球层的温度约6000摄氏度,色球层的温度达8000摄氏度,而处在光球层上和色球层下的太阳黑子温度只有近3000-4500度。
从火的概念讲,处在高温中的火在火的中间是无法在高温空间内使某些区域出现低温的。
那么同样在太阳光球层和色球层的高温下也不具备制造低温的太阳黑子。
因为太阳是一个气体球,气体间的辐射相当迅速,就像炉堂内的温度达到150 0摄氏度,炉堂内的空间温度不会因炉堂内有杂物而产生局部的低温现象,哪怕是核废料、不会燃烧的钢铁,在高温的环境下核废料、钢铁同样具有同等的高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阳黑子(太阳的暗黑斑点)编辑[tài yáng hēi zǐ]太阳黑子(sunspot)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中最基本、最明显的。
一般认为,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温度大约为3000-4500K。
因为其温度比太阳的光球层表面温度要低1000到2000摄氏度(光球层表面温度约为6000摄氏度),所以看上去像一些深暗色的斑点。
太阳黑子很少单独活动,通常是成群出现。
黑子的活动周期为11.2年,活跃时会对地球的磁场产生影响,主要是使地球南北极和赤道的大气环流作经向流动,从而造成恶劣天气,使气候转冷。
严重时会对各类电子产品和电器造成损害。
目录1基本信息2活动周期3黑子特性4黑子成因5观测历史6相关影响7与人患病8黑子的形成1基本信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有一些旋涡状的气流,像是一个浅盘,中间下凹,看起来是黑色的,这些旋涡状气流就是太阳黑子(sunspot)。
黑子本身并不黑,之所以看得黑是因为比起光球来,它的温度要低一、二千度,在更加明亮的光球衬托下,它就成为看起来像是没有什么亮光的暗黑的黑子了。
太阳黑子太阳黑子是在太阳的光球层上发生的一种太阳活动,是太阳活动中最基本,最明显的活动现象。
一般认为,太阳黑子实际上是太阳表面一种炽热气体的巨大漩涡,温度大约为4000K (热力学温标单位)。
因为比太阳的光球层表面温度要低(光球层表面温度约为6000摄氏度),所以看上去是一些深暗色的斑点。
太阳黑子其实并不黑,因为旋涡状气流的温度为4600℃,比太阳表面的正常温度低1400℃还多,所以看上去是黑的。
太阳黑子很少单独活动。
常常成群出现。
太阳黑子虽然颜色较"深",但是在观测情况下,与太阳耀斑同样清晰显眼。
天文学家把太阳黑子最多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峰年”,太阳黑子最少的年份称为“太阳活动谷年”[1]太阳黑子与耀斑2活动周期太阳耀斑太阳黑子是太阳表面因温度相对较低而显得“黑”的局部区域。
中国是世界上最先发现黑子的国家,早在中国古代,当时的中国人就已发现了黑子的存在。
在汉书五行志中说汉成帝河平元年三月乙末,日出黄,有黑气,如大钱,据日中央。
黑子一般成群出现在太阳表面,天文学家又将其称为“黑子群”。
黑子的形成周期短,形成后几天到几个月就会消失,新的黑子又会产生。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其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周期性,周期平均为11.1年。
黑子群对地球的磁场和电离层会造成干扰,并在地球的两极地区引发极光。
黑子是由本影和半影构成的,本影就是特别黑的部分,半影不太黑,是由许多纤维状纹理组成的。
当大黑子群数量增多时,就预示着太阳上将有剧烈的变化。
人类发现太阳黑子活动已经有几千年了。
黑子的活动周期为11.2年。
届时会对地球的磁场和各类电子产品和电器产生损害。
在开始的4年左右时间里,黑子不断产生,越来越多,活动加剧,在黑子数达到极大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
在随后的7年左右时间里,黑子活动逐渐减弱,黑子也越来越少,黑子数极小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
国际上规定,从1755年起算的黑子周期为第一周,然后顺序排列。
1998年开始为第23周。
3黑子特性太阳黑子产生的带电离子,可以破坏地球高空的电离层,使大气发生异常,还会干扰地球磁场,从而使电讯中断。
一个发展完全的黑子由较暗的核和周围较亮的部分构成,中间凹陷大约500千米。
黑子经常成对或成群出现,其中由两个主要的黑子组成的居多。
位于西面的叫做“前导黑子”,位于东面的叫做“后随黑子”。
一个小黑子大约有1000千米,而一个大黑子则可达20万千米。
与地球大小对比太阳黑子的形成与太阳磁场有密切的关系。
但是他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天文学家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
不过科学家推测,极有可能是强烈的磁场改变了某片区域的物质结构,从而使太阳内部的光和热不能有效地到达表面,形成了这样的“低温区”。
黑子越多可能说明太阳越老(红矮星上黑子占据表面的一半),可能也是所有恒星寿命的一般特征,黑子附近的周边应该比太阳正常的地方温度高一些(此消彼长的原因),黑子向低纬度运动是因为太阳密度小和自转的原因,就像地球上的大陆版块向低纬度运动一样,有黑子的地方存在凹陷500千米可能是温度低而不再膨胀的原因。
[2]周期性天文学家对黑子的活动从1755年开始标号统计,规定太阳黑子的平均活动周期为11.2年。
黑子最少的年份为一个周期的开始年,称作“太阳活动宁静年”又称“太阳活动谷年”,黑子最多的年份则称作“太阳活动峰年”。
4黑子成因关于这个问题天文学界一直众说纷纭。
一种说法是黑子可能是太阳的核废料(如人类核反应堆的核废料),约11年出现一次可能是黑子在太阳里面和表面的上下翻动一次造成的(如元宵在锅里被煮得上下翻动),黑子温度较低应该也是废料的一个证明(如煤炉中的炭灰在一般情况下不能再产生高温)。
侧面观察另一种说法是:由于太阳的聚变作用,热核反应区周边的物质向内补充,在半径为0.75R处物质补充速度较其周围更快,由于角动量守恒,此处运动速度比周围快,产生摩擦。
由于质子与电子所受摩擦不同,所以运动的相对速度不同,产生电流,进而产生管状磁场,管内气压+磁压=管外压强,所以管内气压<管外压强。
根据克拉伯龙方程(pV=nRT)管内温度<管外温度。
因为此结构密度小于周围物质,所以漂浮到对流层表面,形成黑子。
5观测历史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中国公元前140年前后成书的《淮南子》中记载的:“日中有踆乌。
”《汉书²五行志》中对前28年出现的黑子记载则更为详细:“河平元年,三月乙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从汉朝的河平元年,到明朝崇祯年间,大约记载了100多次有明确日期的太阳黑子的活动。
在这些记载中,人们对太阳黑子的形状,大小,位置甚至变化都有详细的记载。
1840年代德国的一位业余天文学家发现了太阳黑子10-11年的周期变化规律。
通过长期的观测,人们还发现太阳黑子在日面上的活动随时间变化的纬度分布也有规律性。
一开始,几乎所有的黑子都分布在±30°的纬度内,太阳活动剧烈时,它往往出现在±15处,并逐步向低纬度区移动,在±8°处消失。
在上一个周期的黑子还没有完全消失时,下一个周期的黑子又出现在±30°纬度附近。
如果以黑子的纬度为纵坐标,以时间为横坐标,绘出的黑子分布图很像蝴蝶,因而称作蝴蝶图。
关于太阳黑子,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观测记录。
大约在公元前140年前的《淮南子》一书中就有“日中有踆乌”的记述。
现今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记事,是载于《汉书²五行志》中的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出现的太阳黑子:“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
”这一记录将黑子出现的时间与位置都叙述得详细清楚。
欧洲关于太阳黑子纪事的最早时间是公元807年8月,当时还被误认为是水星凌日的现象,直到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1660年发明天文望远镜后,才确认黑子是确实存在的。
而在此之前,我国历史上已有关于黑子的101次记录,这些记录不但有时间,还有形状、大小、位置以及变化情况等等。
难怪美国天文学家海尔会赞叹道:“中国古代观测天象,如此精勤,实属惊人。
他们观测日斑,比西方早约2000年,历史上记载不绝,并且都很正确可信。
”6相关影响太阳是地球上光和热的源泉,它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地球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
黑子既然是太阳上物质的一种激烈的活动现象,所以对地球的影响很明显。
当太阳上有大群黑子出现的时候,会出现磁暴现象使指南针会乱抖动,不能正确地指示方向;平时很善于识别方向的信鸽会迷路;无线电通讯也会受到严重阻碍,甚至会突然中断一段时间,这些反常现象将会对飞机、轮船和人造卫星的安全航行、还有电视传真等等方面造成很大的威胁。
太阳黑子的爆炸黑子还会引起地球上气候的变化。
100多年以前,一位瑞士的天文学家就发现,黑子多的时候地球上气候干燥,农业丰收;黑子少的时候气候潮湿,暴雨成灾。
我国的著名科学家竺可桢也研究出来,凡是中国古代书上对黑子记载得多的世纪,也是中国范围内特别寒冷的冬天出现得多的世纪。
还有人统计了一些地区降雨量的变化情况,发现这种变化也是每过11年重复一遍,很可能也跟黑子数目的增减有关系。
研究地震的科学工作者发现,太阳黑子数目增多的时候,地球上的地震也多。
地震次数的多少,也有大约11年左右的周期性。
植物学家也发现,树木的生长情况也随太阳活动的11年周期而变化。
黑子多的年份树木生长得快;黑子少的年份就生长得慢。
更有趣的是,黑子数目的变化甚至还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人体血液中白血球数目的变化也有11年的周期性。
而且一般的人在太阳黑子少的年份,感到肚子饿的较快,小麦的产量较高,小麦的蚜虫也较少。
7与人患病我们知道,太阳表面温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地方温度高,有的地方温度低。
当太阳中心区域的温度比周围区域低1500°左右时,这个区域看上去就比周围区域暗,如同一个光亮的圆面上出现斑斑点点的黑色斑点,人们就称它为“太阳黑子”太阳黑子的数量有时多,有时少,其变化是很有规律的,一般每11年为一个周期。
据记载,在公元1173~公元1976年的803年间,流行性大感冒发生过56次,且都出现在太阳黑子活动极大的年份。
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时,心肌梗死的病人数量也激剧增加。
为什么太阳黑子活动高峰时,患病人数会增加呢?原来黑子活动高峰时,太阳会发射出大量的高能粒子流与X射线,并引起地球磁暴现象。
它们破坏地球上空的大气层,使气候出现异常,致使地球上的微生物大量繁殖,为疾病流行创造了条件。
另一个方面,太阳黑子频繁活动会引起生物体内物质发生强烈电离。
例如紫外线剧增,会引起感冒病毒细胞中遗传因子变异,并发生突变性的遗传,产生一种感染力很强而人体对它却有免疫力的亚型流感病毒。
这种病毒一但通过空气或水等媒介传播开去,就会酿成来势凶猛的流行性感冒。
科学家们还发现,在太阳黑子活动极大的年份里,致病细菌的毒性会加剧,它们进入了体后能直接影响人体的生理、生化过程,也影响病程。
所以,当黑子数量达高峰期时,要及早预防疾病的大流行。
统计研究表明,流感世界大流行不仅发生在太阳活动最强时期,也发生在太阳活动最弱时期。
1889-1890年流行性感冒第一次全世界大流行是在太阳黑子活动低值期(1889年为6.3;1890 年为7.1),1900年流感流行也是发生在太阳黑子活动低值期(1900年为9.5,1901年为2.7),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即流行性感冒第二次全世界大流行为太阳黑子活动次高值期(1917年为103.9;1918年为80.6;1919年为63.6),1957-1958年“亚洲流感”为太阳黑子活动最高值期(1957年为190.2;1958年为184.8),1968-1969年“香港流感”为太阳黑子活动最高值期(1968年为105.9;1969年为105.5),1977年“俄罗斯流感”为太阳黑子活动次低值期(1976年为12.6;1977年为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