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孔子的社会思想[45页]

合集下载

总结孔子的主要思想

总结孔子的主要思想

总结孔子的主要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称为“圣人”。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主要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儒家思想。

首先,孔子强调天命思想。

他认为,人们的命运由天地间的力量决定,上天给予人们不同的天命,而人们要根据自己的天命来做事,以实现个人的价值。

这种观念要求人们要有敬畏之心,顺应天命的安排。

其次,孔子提倡仁义道德。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要通过教育和学习来培养和发展这种善良的本性。

他主张人们要尽忠尽义,践行道德原则,以实现社会的和谐。

他认为,仁者爱人,而义者行义,要求人们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并且要遵守道德规范。

第三,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他提倡“以教育兴国”,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才,以建设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社会。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品德修养,使每个人都能够成为一个有用之才。

他还主张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引导他们正确的行为和价值观。

最后,孔子重视仪礼制度。

他认为,仪礼是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

孔子提倡人们要遵守礼仪规范,尊重长辈,尊重他人的权益,以实现和谐的社会关系。

总的来说,孔子的思想强调天命、仁义道德、教育和仪礼制度。

这些思想不仅对于孔子所处的时代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也对后来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孔子通过他的思想引导了人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对于中国社会的稳定和繁荣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此外,孔子的思想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基石。

因此,可以说孔子的主要思想是儒家思想,其核心是崇尚仁义、重视教育和仪礼制度,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社会思想

孔子的社会思想

孔子的社会思想一.“礼”据统计,论语中论及礼的材料共有79条,以至常见有孔子的思想以礼为核心的说法。

孔子作为周礼的向往者,他首先是一个注重礼的形式,他对礼文的重视为同时代人所诟病。

在《论语.乡党》篇中,孔子的举手投足,对礼的遵循跃然纸上。

诸如走路时循着一条直线;路遇穿孝服者或双目失明者,即使再熟悉, 再随和,也要改变神态。

睡觉时不直躺着,不在门的中间站立,进出时不踩门槛等等。

乡宴结束时,要等老年人先行;国君召唤,不等车辆驾好立即先步行;这些行为" 正展现了孔子对礼的践履。

他对周礼并不是一味采取保守的态度" 相反" 对于周礼某些形式方面的变革还是赞成的。

“麻冕”是一种礼帽,按照传统礼制的规定这种帽子当用麻布料织成。

孔子时代的人却用丝料" 这样较为节俭" 孔子认为可以接受这做作法。

“拜下”指臣子给君主行礼的方法,先在堂下磕头",然后升堂再磕头。

可是流行的作法是人们直接升堂磕头。

孔子认为这是不能接受的" 即使违反时兴的作法" 他也要按老规矩办。

可见" 孔子对周礼损益的认可是有一定标准的" 这就是在不违反尊尊等级原则的前提下" 对礼作些修改未尝不可" 但若违反了礼的核心精神" 就坚决不予认同。

恢复周礼与正名分,见教材77--78.二.“仁”的思想1.仁的涵义:仁在论语中同样居于主导地位,论语11705个字中,仁字就有105 个。

第一类指仁德,代表一种品行、一种思想:仁者爱人。

《颜渊》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是孔子自己对其仁学涵义的明确定义。

有仁德,就是有爱心。

《中庸》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仁爱就是人,将爱父母亲放在第一位。

可见笃于亲是最基本的仁。

那么上行下效,君子笃于其亲则民自能兴于仁,可见“仁”也是爱人。

又《宪问》篇:“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浅析孔子的社会思想

浅析孔子的社会思想

浅析孔子的社会思想摘要:作为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身处乱世时期,毕生都致力于探索国家的治理,百姓的安居。

为此孔子提出过许多思想,其涵盖面极广,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和社会等等,这些思想的核心内容也都是围绕着“仁”展开。

本文旨在研究孔子的社会思想,从仁政到礼治,来解读这位圣人思想的精髓,以及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孔子;仁政;礼治;社会思想春秋乱世时期,面对着君王位置的动摇,百姓生活的苦不堪言,孔子提出了一系列有益于当时社会安定的思想,从“仁政”“礼治”到“忠恕”,无一不体现出他对于治理国家,百姓生活安稳的期盼。

可以说孔子的思想不仅仅是影响当时的社会,也对春秋时期之后,直至现今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因而孔子所提出的“仁政”,“礼治”等社会思想,是具有着很大的探索、研究价值的。

一孔子的社会思想(一)民本思想在当时混乱的社会环境下,孔子看到了百姓对于君王统治国家的重要性,认为一国君主要想真正统治国家,并很好地治理国家,就必须关注“民”的问题,把百姓放在国家治理的首要位置。

1、爱民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1]孔子提倡爱人,爱一切人,不分等级、地位。

对于一国之君来说就是要爱戴自己百姓,“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言下之意也就是要执政者尽心处理国家事务,爱戴官吏、百姓。

孔子认为“爱民”对于执政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在孔子早先晏婴就曾提出“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孔子后来提出的“爱民”也受到这一思想是影响,并将其作为执政者治理国家的根本途径。

《论语.为政》中孔子也说道:“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勤”。

意思就是说执政者如果对待百姓的事情严肃认真,百姓也会对你恭敬起来,若执政者有着尊老爱幼的胸襟;关心、体恤百姓,那么百姓也会爱戴你的,孔子主张执政者要使百姓“皆有所养”。

孔子认为“爱民”不仅仅是执政者的一种政治修养,也是一种治理国家的行为,只有足够的了解民心、民情,才能为更好的治理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石。

孔子眼中理想的社会体系

孔子眼中理想的社会体系

孔子眼中理想的社会体系孔子的《论语》在提高个人修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

然而,孔子作为一个有着远大政治抱负的人,他的学说里一定有他关于治国之道的看法。

本文旨在,通过对《论语》的研读,来探究孔子眼中理想的社会体系。

关键词:社会体系仁礼道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论语﹒八佾》)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他对于华夏的统治体系有着特殊的自信。

相比于夷狄之国,我们有他们不具有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而这种因素就是他眼中理想的社会体系。

这种社会体系的结构已经在《论语》里面得到了系统的阐述。

孔子在他的政治学说里,对扮演不同社会角色的人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这里,主要是处于被统治地位的“民”和处于统治地位的“君”。

当然,君民关系是相对的,因为,在孔子眼中,君民不应有明显的阶级性,他们只是分工不同而已。

一、就普通百姓来说,应该通过自己一系列的努力做到“仁”,进而达到君子的境界,成为社会的广大的、稳定的组成部分。

首先,要做到仁应以孝悌为本。

在《论语》中,有关“孝悌”的章节达16处之多,足以见得孝悌观念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

孔子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即孝敬父母,“弟”同“悌”,指尊敬兄长。

在孔子看来,人性本善,这种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就是“亲亲”,即孝。

“‘孝悌’观念是人类伦理道德诸因素中的最本源、最基本的因素,人类只有发扬光大这种善端才能维护住人类生存、发展所必需的社会秩序,由文明走向文明,最终实现大同社会的理想。

”只有做到了对父母、兄长等至亲的爱,才可以期望他能够爱他的君主,爱他所在的这个社会。

一个没有孝悌观念的人,其本质是不善良的、自私的,这样的人,是没有社会责任感的,是极可能为满足自己的私欲、恶欲而犯上作乱,破坏人伦和社会秩序的。

这是有差等的爱。

其次,孔子还希望民能保持淳朴的本性,做到不欺人,往大了说,就是建立诚信的社会氛围。

“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孔子反对那种花言巧语、善于察言观色、精于世故的人。

孔的思想总结

孔的思想总结

孔的思想总结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尊号为孔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思想体系主要包括仁、礼、忠恕、中庸以及君子等概念。

下面将对孔子的思想进行详细总结。

首先,孔子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的提升,提出了“仁”作为实现和谐社会的核心。

孔子认为,人性本善,而仁是培养自己以及他人的重要品德。

他认为,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仁德,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

孔子在《论语》中强调了仁的重要性,通过言行举止的规范来展示仁的实践。

他认为,为人坦诚、宽容、道德高尚是实现仁的表现。

其次,孔子强调了“礼”的重要性。

他认为,礼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伦常。

孔子的礼是一种行为的规范,通过正确的礼仪来体现尊重他人、保持社会秩序和实现道德修养。

他认为,只有通过遵守礼仪和秩序,人们才能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并发展自己。

孔子还强调了忠恕的重要性。

他认为,作为人,应该心存忠诚,并对人心存恕意。

孔子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忠诚,在政治和社会活动中,他提倡公善政治,强调君臣之间的忠诚和信任关系。

孔子还主张恕,即宽恕他人的过错。

他认为,宽容与原谅使人们能够和平共处,解决冲突,推动社会的进步。

此外,中庸也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

中庸是指在行为上保持适度和平衡,以及遵循道义的道德行为原则。

孔子认为,人应该避免过分和不足,以及过度的情感和欲望。

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要做自己不愿意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

通过中庸的实践,人们能够保持道义的方向和平衡,做到言行一致。

最后,孔子对于君子的理念也具有重要性。

君子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概念,他在经典著作中详细描述了君子的性格和行为准则。

君子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道德修养和各方面的才能。

孔子认为,君子应该有高尚的品格、勇敢的态度、宽容的心态以及不断追求自我完善的精神。

(完整版)孔子主要思想

(完整版)孔子主要思想

(完整版)孔子主要思想孔子主要思想孔子主要思想有:仁、礼、孝、中庸之道、君子人格的塑造、教育、天命、治国安邦等思想。

1、仁孔子的主要思想是以“仁”为核心,但“仁”具体指的是什么?孔子没有给出一个统一的概念。

“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1)、“恭、宽、信、敏、惠”,这一主张是要求统治阶级体察民情、反对苛政。

孔子认为“仁”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准则,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爱,以教化的方式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2)、孝悌。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

(3)、“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同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总之,从统治阶级,到家庭,再到个人修养,“仁”无所不在。

体现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具体应从小事做起,落实到个人的一切行为中。

圣人的仁德之心是随时随地都会流露出来的。

孔子还认为,每个人都有为仁的愿望,“仁者,人也”。

为仁的关键在于个人的主观努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2、礼(1)、“礼”的内涵:“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

孔子告诫统治者要依礼行事,对人民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从而达到和谐的“礼”治境界。

二是个人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孔子认为,“正”就是合礼,在日常生活中,就算细小之处也要讲究合礼。

如“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

(2)、“礼”与“仁”。

礼的内核是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孔子的礼是建立在仁德基础上的礼,讲制度、讲规范,都是为了坚守伦理道德。

(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达到“礼”所规范的要求,从而达到“仁”的道德境界。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总结孔子主要思想

总结孔子主要思想

总结孔子主要思想孔子(551-479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深远。

孔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伦理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多个方面,下面将对他的主要思想进行总结。

孔子的思想着重强调人类的修养和道德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仁”,即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

孔子认为“仁”不仅是个人的修养,也是社会的基石。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高尚的品德和美好的人格,才能真正做到“仁”,并为社会提供正能量。

孔子的伦理学思想体现在“五常”之中,即仁、义、礼、智、信。

他认为“仁”是最重要的一种德行,指的是对他人的仁爱、友善和善良。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主张通过礼仪和规范行为来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准则。

他还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告诫人们要反躬自省,对待他人要像对待自己一样。

孔子的政治学思想强调了一个良好政治制度的重要性。

他主张君主应该具备仁德和明智的领导才能,以正直、公正和智慧来引导国家。

孔子强调君主应以身作则,谦虚谨慎,与民众保持紧密联系。

他还提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认为一个优秀的统治者应该理解并追求公共利益。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很多关于教育内容和方法的观点。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智慧,使他们成为有道德修养和才智的人。

他主张学习经典文化,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孔子还提出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教育观点,鼓励学生从身边的人和事情中学习。

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伦理学思想在中国社会深深根植,使其成为一个以家庭价值和社会联系为核心的社会。

他的政治学思想对于中国历代王朝的政治制度和统治者的治国方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也对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孔子的主要思想包括追求“仁”、强调道德修养、提倡正直和谦虚的领导、主张以礼仪规范行为、注重教育和学习等。

他的思想深刻而丰富,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道德、伦理、政治和教育指导。

孔子思想

孔子思想

孔子的儒家思想孔子的名叫丘,孔子的字是仲尼。

他生活在中国的春秋时期,是一位圣人,我们现在说他是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

孔子的学说在汉武帝后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文化,在历朝历代治国安邦大业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孔子思想并不是以孔子为源头,而是自远古而有之,孔子是一个伟大的传承者。

春秋时期天子失去了权利、也没有了权力。

各诸侯国为扩大自己的地盘,增强自己的实力,互相征伐,人民失去了安全富庶的生活状态。

所谓礼崩乐坏,天下大乱。

孔子提出“仁”的主张,即以“爱人”为核心,以“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为内容,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为方法,以“克己复礼”为目的的道德范畴,被后世儒者采用为核心思想,成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仁:爱人。

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

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治",德治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

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恭、慎、勇、直都属好的资质,但如果不
用礼加以规范,则仍然得不到理想的效果。 由此可见,孔子的“礼”,从消极意义上 说,是对行为的节制、限制;从积极意义 上说,则是对内心本有的真情加以调节、 指导。自然与人文、天质与规范修饰之间 是相互配合的,不是一种对立紧张的关系。
• 理想的教化应该在天质的基础上济之以人 文,并非以人文抑制人的天质。天质与人 文,不该偏胜,而应均衡。这样才能使人
• 孔子对知的看法
孔子并不是不看重“知”,事实上,孔子 就自称“知之”,但孔子似乎认为只有少 数人能做到知,多数人只能不知不觉地 “由”,此少数“知”者的任务,就是在 自觉的层面上制礼作乐。
在孔子心目中,这种“知”是一番大学问。 只有具备了这种大学问,才有制礼作乐的 资格。
• 孔子常以“礼乐”并称,“诗礼”并举 “礼”代表了规范性、道德性的一面, “诗”与“乐”则代表了整合性、艺术性 的一面。他常向人指示规范性与整合性兼
第九章孔子的社会思想
• 社会规范思想——礼 • 社会规范的核心——仁 • 论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 论贫富问题与社会整合思想
•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名丘, 字仲尼。其祖先是宋国宗室,后逃难到鲁 国定居下来,成为鲁人。
•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之为 “至圣先师”。“至圣”是指他是中华民 族理想人生的最高标准,“先师”是指他 是中华民族教育方针的最先倡导者和实践
从一定意义上讲,礼是一门人际相处的艺 术。得体的言谈,优雅的举止,端庄的仪 态,都有一种人文之美。虽然礼的作用在 于相通相和,但若一味求和,毫无节限而 不加分别,也是不可行的。
所谓“节”如同竹节的节,虽一气相通,
而彼此有别。人群相处,如果过于求和, 没有节限,就会失去各自的个性;如果过 于分别,昧于礼的作用,就会彼此离散, 不能相亲,失去群体性。礼就是要在个性
• 孔子对丧祭之礼的重视,丧祭之礼体现的社会 功用
在各种礼之中,孔子最重丧祭之礼。丧祭之礼
• 孔子思想中对礼的实质的认识
• 孔子认为,“礼”的实质在于能让。在社 会的政治秩序中,虽然有上下之分,但如 果能以礼治国,则下对上、上对下就会各 自有让有敬,各为对方留有余地。双方有 回旋的余地,关系才不致紧张,在一种和 谐气氛下,一切措施推行起来也就不困难 了。“让”的反面是“争”,争就必然会 崇尚权力,强权之下的礼,是一种非礼之 礼,即孔子所谓“如礼何”。
孔子这种思想,常被说成是为便于专制而 主张愚民,这种说法有待商榷。其实这一 主张还是继承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后代儒 家也常发挥这种思想,从人类心理发展过 程看,往往是先行后知。
从社会心理看,往往是少数人知,多数人
行;不知仍然能行,知了未必能行,知难 而行易。就是在现代社会,知识大增的情 况下,大多数行为还是“行而不著,习而 不察”。我们常说“礼俗”,可见礼与俗 相近,俗就是不明原由地照惯例行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德是当政者的人格与心地,以有德的人作
为领导,才能感化民众。礼是人与人相交 接时的规范准则,其根本在于双方情意的 相通。
礼是就人心中本有的感情加以疏导,以一
种恰当有分寸的方式在行动上表达出来。 它不靠权力,而是靠社会民众自动自发地 遵行。法治是政治性的,礼治则是社会性 的。政治的基础在社会。
如果社会性的礼乐能维持不坠,即使政治 上层出现一时的混乱,也动摇不了社会运 行的根本,不会伤及社会生活秩序的命脉。 反之,礼坏乐崩,礼乐教化遭到破坏,必 然会天下大乱,这时任何政治措施都将无 济于事。
所谓“发乎情,止乎礼义”,是说礼乐能 疏导人的感情达于中正和平的境界。正因 为礼乐不是枯燥的伦理说教,而是富有艺 术性,所以才能“使民不倦”,令人乐此 不疲。
• 礼乐的社会规范功能
在任何场合下的行为,礼都有种种供人依 循的规范准则。礼看似是对人加以限制, 造成分别,其实作用在于调和人与人的关 系,使相通相和如一体。
所以为政者不能仅把目光局限于政治,更 要致力于礼乐教化,重视文化事业的建设, 使民心敦厚,风俗淳朴,政治的根基才能 稳固,才能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
• 礼乐的对象
礼乐的对象,是社会一般民众。
• 孔子认为,对于民众,要指导他们如何去 行事,这就是礼乐的功效;至于为什么要 这样行事,却不一定要让他们知晓其中的 用意。
•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认为,人的先天之性与后天之习是并 存的,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在社会学的 社会化理论中,人似乎被文化习俗所决定, 没有多少自主性,而孔子则是认为虽然人 性出于天赋,不可改变,习却可以自己选 择。习于善者为君子,习于恶者为小人。
•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 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第一节 社会规范思想——礼
• 孔子早年即以“知礼”出名。他学习而通 晓了当时贵族阶级的种种礼,并将其传授 给平民子弟。
• 孔子的政治理想,是行周公之道,像周公 一样制礼作乐。通过对他以前各代的礼的 考察,他得出结论说,周代的礼乐参考了 夏殷两代,所以是最完备的,他依从的是 周礼。
• 孔子处在春秋时代,他大概要把西周一代 的礼结合时代的要求加以变动,使之合于 时宜复兴于东方。周公所制的礼,带有贵 族性、等级性、宗法性。孔子则将其平民 化了,使之适用于社会大众。
• 孔子的 “礼治”思想:
政令刑罚所凭借的是居高临下的政治权力, 其效果只能使社会民众有所畏惧,为免于 刑罚而不敢为恶,但对恶行并无羞耻之心。 人不做坏事如果只是出于想做而不敢做的 心理,还是难免出乱子。如果人人有自尊 自爱之心,以做坏事为耻辱,社会自然易 于治理。孔子认为,要做到这一点,靠的 就是当政者的“德”与所制的“礼”。
礼是双方对等的,你不让我,我也不会让 你,自然也就无礼可言了。
权力是刚性的,礼是柔性的;权力是双方 对峙的局面,礼则讲通融、讲交情;权力 是团体性的,礼是私人性的;权力是政治 性的,礼是社会性的;以权力推行政治措 施,未尝没有速效,但缺点是容易流于表 面化、形式化,不易深入到社会内部,政 治与社会判然分为两部分,双方利益不易 调和,政治上也容易起纷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