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解读
儒家的基本概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儒家的基本概念-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儒家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文化传统,儒家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伦理道德、政治治理、教育等。
儒家的基本概念是指其核心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
儒家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仁爱为核心,提倡“仁”的实践。
在儒家的理念中,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友情、夫妻之间的义务和社会成员之间的责任都是至关重要的。
儒家追求的是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发展,通过仁爱的实践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儒家的伦理道德观主张个人的修养与自我完善。
儒家强调人的品德修养和道德行为的培养,追求“君子”、高尚的品德和道德境界。
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强调个体的修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
儒家思想倡导个体通过道德的自我驱动,能够自觉地履行社会角色、承担社会责任。
儒家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影响。
儒家的核心观念和思想价值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提供了指导。
在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儒家的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和睦,对社会的稳定和谐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儒家伦理道德观的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与社会责任也对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着积极影响。
儒家的当代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
在快速变革的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提供了对个体成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参考。
儒家的核心观念强调个体的修养与价值实践,这对于培养社会公民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
同时,儒家思想也强调正确的人际关系处理和公平正义,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提供了重要参考。
总之,儒家的基本概念包括了核心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
它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发展,个体的修养与自我完善,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影响和当代价值。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可以从儒家思想中汲取智慧,推动个人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内容如下: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儒家的基本概念。
首先,在引言部分概述儒家的起源和发展,并介绍儒家思想的基本特点。
孔子及其儒家学派思想

孔子及其儒家学派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开创了儒家学派的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学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其思想体系的基础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主要包括仁、义、礼、智、信等方面的思想。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把仁义礼智信视为天下最重要的五种道德价值,这五种价值相辅相成,互相依存。
孔子强调仁爱和对他人的尊重,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心、协调、合作,通过和谐的人际关系达到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进步。
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主张的仁爱观念被视为中国传统人伦道德的重要基础。
儒家强调家庭和社会的稳定,认为人类天性本善,在良好的社会环境下才能得以表现。
孔子的学生们继承发扬了他的思想,在治理国家、教育人民、建立社会秩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儒家的“以心为本、立身处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传承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孔子的地位非常重要,他被尊称为“至圣先师”,孔庙是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代表学术和文化的最高水平。
孔子及其儒家学派思想被广泛传承和应用,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思想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现代化、全球化等道路的选择和挑战。
如今,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儒家思想也面临着新的考验和挑战。
如何将传统儒家思想和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优势和价值,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中国近代以来经历了许多重大变革和转型,现代化和全球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尽管如此,孔子及其儒家学派思想的传承从未停止,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新时代背景下,传承和发扬儒家思想,越来越成为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
总之,孔子及其儒家学派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学派之一,其重视仁爱和和谐的思想为中国人民注入了人间至美的理念,为历代人民所铭记和传承。
传承和发扬儒家思想,为现代社会中的社会和谐和改革创新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思想指导。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及特点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及特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博大精深,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发展。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多个主要流派,每个流派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核心观点。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及其特点。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强调道德伦理、仁爱和社会秩序。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即关心他人、尊重父母、忠诚守信。
儒家思想注重教育和修身养性,认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达到社会和谐与稳定。
儒家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和荀子等。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道”和“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真实与自由。
道家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之道,放弃功利心和欲望,追求心灵的自由。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治”,即通过无为而达到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道家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和庄子等。
三、墨家思想墨家思想兴盛于春秋战国时期,主张兼爱、非攻和反对浪费。
墨家的核心思想是“兼爱”,即广泛关爱他人,消除社会中的冲突和不平等。
墨家强调和平,主张非攻,反对战争和暴力。
墨家还提倡节约和反对浪费,认为浪费是一种道德和经济的错误。
墨家的代表人物是墨子。
四、法家思想法家思想强调法治、严刑峻法和权威统治。
法家认为人性自私,需要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来约束和管理社会。
法家的核心思想是“法治”,即通过法律来统治和维持社会秩序。
法家主张严刑峻法,认为通过惩罚来威慑犯罪和维护社会稳定。
法家的代表人物有商鞅、韩非子和李斯等。
五、阴阳家思想阴阳家思想兴盛于战国时期,注重宇宙的运行和变化规律,主张阴阳平衡和五行相生。
阴阳家认为宇宙是由阴阳相互作用而成的,事物的变化和演化受阴阳的影响。
阴阳家还发展了五行学说,即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相互生克的理论。
阴阳家的代表人物有尸祝、申不害和黄帝等。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主要流派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法家思想和阴阳家思想。
每个流派都有着独特的特点和核心观点,这些思想流派相互影响、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多样性。
中国古代文化的儒佛道三家思想

中国古代文化的儒佛道三家思想中国古代文化深厚而丰富,各学派思想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儒佛道三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别代表了儒家、佛家和道家的主要思想观点。
本文将对这三家思想进行介绍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理念。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学派之一,强调以人为本,注重礼仪、道德和家庭伦理。
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个人修养、家庭和谐以及国家治理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儒家追求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提倡“仁爱”和“孝道”,认为只有通过道德自勉和相互尊重,社会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这种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延续至今。
佛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另外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
佛家思想起源于印度,后传入中国并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融合。
佛家思想强调超脱尘世的境界,主张通过修行和悟道来解脱生死轮回的束缚。
佛家注重个体的内心体验和修行,强调慈悲、舍己和解脱。
佛家的核心理念是“三法印”,即无常、无我和解脱。
佛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人通过修行佛法来寻求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第三大学派,强调回归自然和追求道观的境界。
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无为而道,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道家认为万物自有其道,只有顺应天道和人道,才能达到社会的和平与繁荣。
道家的核心理念是“道法自然”,追求道的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社会伦理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与儒家思想形成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双重影响。
综上所述,儒佛道三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核心组成部分,代表着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哲学。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修养和社会伦理,佛家思想强调超脱尘世的解脱和慈悲为怀,道家思想追求自然和谐。
这三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今天,这些思想依然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不断滋养和激励着人们前行的方向。
儒家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

(一)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异同一、孔、孟政治思想的相同点:孔子是儒家是想的开创人,孟子是孔子的继承和发展者,所以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都主张“仁”的思想,其具体表现在:(一)、孔子、孟子政治思想基础是一致的,主要从“仁、爱、善”角度思考问题。
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也才能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翻开《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在很多场合和自己的学生说教时都会涉及到“仁”的理念。
比如说,他曾针对对自贡提出的什么是“仁”时回答说“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尔达人。
能近去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在回答曾子提出的问题“仁以为己任”时,孔子解释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这就是说,为了实现所谓的“仁”,人们可以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由此可见,孔子理解“仁”就是爱人,同情人,舍身处地的体贴人。
翻开《孟子-离娄》一文,孟子就明确提出了“君子所以易于仁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常爱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显而易见在这里分明强调了“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的重要性。
孟子提出“性善论”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而孔子直接说过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从这句话看不出从皆有的那个“相近的”“天生”的人性是善还是恶,但加上他实际上认定了仁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品性,而仁的本质规定就是“爱人”,所以他心中本有“人性本善”的意思事实未予说明而已。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都是从“仁、爱、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其思想基础是一致的。
(二)、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主张“仁治”和“法治”。
孔子主张“德治”即“为政以德”。
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揭示了一个基本原则,即为人君者当以德治国,为政与为德是根本分不开的。
儒家哲学思想主要内容

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二、儒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儒学先后有先秦儒学、汉唐经学、宋明儒学(包含宋明理学、宋明实学)、清朝实学。
儒学是中国古代宗法等级制社会的正统意识形态,是当时的本质社会生活形态及其社会基本原则在哲学思想上的折射。
严格地讲儒学发源很早,可追忆至尧、舜,而周公是孔子十分尊敬的儒家贤人。
儒学重视人生问题、伦理道德问题,是对于中国古代宗法等级社会中人际关系和睦的学识,故儒学精于认识人生而疏于认识自然。
孔子的学说以伦理为重心,主张博爱。
其爱人有差等,并从亲亲做起。
孔子日:“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所以孔子的博爱是成立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亲亲”、“尊尊”两大原则之上的。
孔子倡议“修己以安百姓”之学,既要搞好自己的修身,又要搞好济世之事功,即“内圣外王"之道。
所以孔子不单重视心性道德涵养,并且重视经世致用。
明道为根本,而济世是最后目的。
孔子教育的要点是培育人们的品德,要求其门人修己以治世,故儒家有经世的传统,关怀现实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并踊跃参加国家政治。
孔子求实,不空聊天道性命,主张学用联合,知行一致,重申明理笃行的重要性。
孔子以仁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仁是内在的道德意识,而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
为了按照仁,有必需把仁外化为一系列调理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定和仪式,即所谓礼。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③即控制自己的情欲,自觉地按照礼就是仁。
孔子倡议中庸之道,即到处注意适量原则,掌握分寸,恰到利处,无过和不及,正好适中切合常道。
孔子尊敬中庸是最高的道德质量,“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④因为中庸不单是知,并且是行,是道德实践。
孔子中庸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孔子差别义与利,提出了义利关系问题。
孔子以为义高于利,义与利应一致;当义与利产生矛盾不可以兼备时,应舍利存义,即舍一己之私利,而存公利。
孔子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
又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但孔子其实不一概否认利,谋利若切合道义即是正当的,故日:“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⑨孔子的义实指公利,而所谓利实指私利,义利之辨的本质是公与私的关系问题,是群与己、人与我的关系问题。
先秦儒家哲学九讲

先秦儒家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仁爱”、“礼义”、“中庸之道”。
以下是先秦儒家哲学的九讲内容:一、天人合一:儒家哲学认为,天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天道与人道相通,天意即人意。
因此,儒家哲学主张通过道德实践来实现天人合一,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二、人性论:儒家哲学认为,人性是天生而自然的,人的本性是善良的,具有仁爱、礼义等美德。
同时,儒家哲学也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应该遵循社会规范,做到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等。
三、道德观:儒家哲学强调道德的重要性,认为道德是人的本质和最高境界,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必由之路。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道德实践来培养道德品质,达到仁爱、礼义、中庸之道等美德。
四、仁爱思想:儒家哲学强调仁爱思想,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尊重、理解,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同时,儒家哲学也强调个人内在的修养,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完善才能真正实现仁爱。
五、礼乐文化:儒家哲学强调礼乐文化的重要性,认为礼乐是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体现。
礼乐文化包括礼仪、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通过这些形式来传达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六、中庸之道:儒家哲学强调中庸之道,认为在处理人际关系和事务时应该保持平衡、适度、适中,避免极端和偏激。
中庸之道是儒家哲学的重要价值观之一,也是其道德实践的重要原则。
七、教育思想:儒家哲学重视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培养道德品质和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儒家哲学主张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多种方式来培养人才。
八、治世思想:儒家哲学强调治世思想,认为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应该遵循道德规范和天意,以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繁荣昌盛。
九、家国情怀:儒家哲学强调家国情怀,认为家庭和国家都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和基石,国家则是实现个人价值和家国情怀的舞台。
因此,儒家哲学主张家庭和国家的和谐统一,共同为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类幸福而努力。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张及代表思想家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主张及代表思想家思想主张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由众多思想家提出,其中包括了多元的主张和理论。
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哲学思想主张:1. 儒家思想:强调社会秩序和个人德行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和谐和道德的行为。
代表思想家有孔子、孟子和荀子。
2. 道家思想:强调自然和无为而治的观念。
道家思想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和发展,追求心灵的宁静和内在的平衡。
代表思想家有老子和庄子。
3. 墨家思想:强调兼爱和公平。
墨家思想主张人们应该互相关爱,并推崇公平和平等的价值观。
代表思想家有墨子。
4. 名家思想:注重辩论和言辞的技巧。
名家思想主张言辞应该具有说服力,通过辩论来寻求真理。
代表思想家有荣誉学派和公输般。
代表思想家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展离不开众多有影响力的思想家。
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思想家:1. 孔子(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之一,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道德和和谐。
2. 孟子(公元前372年至公元前289年):儒家思想家,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注重人性的善和道德的修养。
3. 老子(公元前6世纪):道家思想的奠基人,主张追求自然和无为而治。
4. 庄子(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道家思想家,进一步阐述了道家思想,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和发展。
5. 墨子(公元前470年至公元前390年):墨家思想的创始人,主张爱的普及和公平正义。
6. 荀子(公元前313年至公元前238年):儒家思想家,注重社会秩序和人性的修养。
7. 荣誉学派(战国时期):注重辩论和言辞的技巧,主张言辞应该具有说服力。
以上仅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一部分主张和代表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异同一、孔、孟政治思想的相同点:孔子是儒家是想的开创人,孟子是孔子的继承和发展者,所以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从本质上讲是一致的,都主张“仁”的思想,其具体表现在:(一)、孔子、孟子政治思想基础是一致的,主要从“仁、爱、善”角度思考问题。
孔孟都主张“仁者爱人,人恒爱之”。
也就是说,他们二人不约而同的认为“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自身的“仁”,才能靠这种魅力影响和感化他人,也才能凭此效力于社会奉献于他人,否则“为人者难成君子,为王者难得天下矣”。
翻开《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在很多场合和自己的学生说教时都会涉及到“仁”的理念。
比如说,他曾针对对自贡提出的什么是“仁”时回答说“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尔达人。
能近去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在回答曾子提出的问题“仁以为己任”时,孔子解释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
”这就是说,为了实现所谓的“仁”,人们可以赴汤蹈火义无反顾。
由此可见,孔子理解“仁”就是爱人,同情人,舍身处地的体贴人。
翻开《孟子-离娄》一文,孟子就明确提出了“君子所以易于仁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之。
爱人者,人常爱之。
敬人者,人常敬之。
”显而易见在这里分明强调了“仁”对一个人的情操培养的重要性。
孟子提出“性善论”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而孔子直接说过一句“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从这句话看不出从皆有的那个“相近的”“天生”的人性是善还是恶,但加上他实际上认定了仁是每个人天生就有的品性,而仁的本质规定就是“爱人”,所以他心中本有“人性本善”的意思事实未予说明而已。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都是从“仁、爱、善”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其思想基础是一致的。
(二)、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主张“仁治”和“法治”。
孔子主张“德治”即“为政以德”。
孔子的政治思想中揭示了一个基本原则,即为人君者当以德治国,为政与为德是根本分不开的。
他说:“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上之风必偃。
”①孔子主张的“礼治”与“德治”并无不同,如“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统治者,领导者要重德轻政即要通过自身为榜样作用和对人民实行道德教化来引导人民。
其德治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以惠民的方式巩固统治权,要求“为政者正身”他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其身正,不令而行”,“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②其要求“正身”的思想最终是为了达到“德治”的效果。
孔子考虑政治问题基本精神理念就是“德治”思想。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典型的“德治主义”,故而和孔子政治主张完全一致。
他们两人的政治思想都是道德的延伸,都想使政治手段和目的都是以道德为依归,而他们的道理思想又几乎是完全相同的。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其“仁政”思想的基本精神理念与孔子相同即用“仁政”、“德治”,来教化人民,用道德理念使人们懂得“孝、悌、忠、信”的道理。
比如他提出的“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等,看到了人民遭受封建地主阶级剥削压迫的苦难,企图采用这些措施来缓和阶级矛盾,以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这些都是他“德治”的表现。
所以说,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基本精神理念是一致的,都主张“德治”。
(三)、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中的基本方法也是一致的。
1、都主张通过“教化”的手段来治民,强调“重教化”。
孔子主张:“善政者不如善教者得民也,善政者民畏之,善教者民爱之,善政者得民财,善教者得民心,上无礼,下无教,赋民兴,丧无日也。
”突出强调“教化”人民对于君主得民心以及国家兴衰的重要性。
而孟子也曾提出过“不教而使民,谓之殃民,不容于尧舜之世。
”“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提出的“教化”的方法主要是“谨详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而孔子则提出“对百姓,教以人伦”则“父子亲,君臣义,夫妇别,长幼序,朋友信”。
2、都强调“富民”政策。
孔子的“德治”主张中提出了“实行平均主义”的政策。
孔子说:“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③孔子试图通过平均主义政策尽可能缩小个体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
这种平均的目的是使民众能够达到共同富裕。
《论语-颜渊》谈到:“自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虽然这种平均在当时生产力极为不发达的时代不可能“平均富”,但也体现了孔子“富民”政策的一方面。
而孟子的“仁政”主张主要就是着眼于社会经济政策上,其主要目的在于说服各国的统治者都能够不与民争利。
主张“制民恒产”“不勿农时”其目的都是使人民得利而富起来。
孟子也提出过“达则兼济天下”使“民富”“君才无忧”“国才强”。
3、都主张“德、理”并用,以“刑”为辅助“道之以德,刑之以理”。
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这就是说,用政令和刑罚这些办法进行统治,只能惩罚于事后,即使可以一时避免犯上作乱的事情继续发展,但并没有使人们认识到这类事件的罪恶最终有一天还会发生。
如果运用礼治德化和政令刑罚相辅而行的礼治德化的两手办法,也成为以后历代统治者一贯使用的统治手法。
孟子的“仁政”学说在政治上主张“以德服人”的办法。
孟子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也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反对暴力,主张以仁义说教的感化政策。
他一方面主张“以德服人为主”,但又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的观点。
应该加之以必要的刑罚,“徒法不能以自行”所以要“德、刑”结合,以“德为主,刑为辅”的政策。
4、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即要“救世”拯救当时社会,解决社会问题。
孔子随为鲁人,但却有拯救天下之志。
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诸侯争霸局面愈演愈烈的时代。
孔子多年游历在各国之间,希望自己的思想能被统治者接受,挽救纷争,缓和阶级矛盾,使社会稳定。
但是由于孔子的思想过于柔和,是纷争不断的春秋时期,并没有起到“救世”的作用。
同样,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提出多项“仁政”“王道”的具体措施。
比如说:“制民恒产”,“不违农时”“为政以德”“德刑并用”等等。
但是这些思想措施如果放在一个阶级矛盾比较缓和的社会,相对稳定的时代,会促进社会经济与人的的发展。
但很显然,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孟子又推崇反战的思想,不能解决实质的社会问题,知道法家思想的形成,才真正的结束了纷争完成了统一。
但是,不管结果如何,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出发点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
二、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不同点:(一)、孔子的政治思想简单、原始,而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政治思想的展开,相对较详细、具体也更为复杂。
比如说,前面提到的“性相近,习相远”是孔子所提出的,这里的“性”是指人性本为“仁、善”,但孔子却没有系统的提出“性善论”观点也比较抽象。
但是后来孟子则明确具体的阐述了“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为善。
考虑问题也要从“仁、爱、善”的角度去看。
同时孟子的政治思想也较为复杂,他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成分,但主要以唯物主义成分居多。
《孟子》一书中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简介,包括着许多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比如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夫乱其所为”体现了可观世界自身规律不能违背。
(二)、和孔子政治思想相比较,孟子的政治思想具有更强的人民性。
孟子站在劳动人民得立场上,是为群众着想的。
孟子的政治思想史建立在“民”的基础之上的。
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④提出了“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政治行为观。
这体现了“圣人无常心,以百姓的心为心”的科学的政治思想。
孟子对齐宣王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全码,则臣视君为过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蔻稚。
”⑤孔子的政治思想中,虽然有平均主义政策和富民政策,也是“民本”的,但没有没有孟子的鲜明和具体。
我们也可以认为,但是孟子的这种思想应当说是民主政治思想的发端。
(三)、孟子政治思想比孔子的更具革命性和进步性。
孟子的政治思想具有很强的战斗性。
面对黑暗政治,孔子采取了退让的方法,孟子则与孔子恰恰相反,他鼓励人民起来造黑暗政治的反,杀掉厉王,纣王这样的暴君不算“弑君”。
她们恣意吞噬人民得血汗,已经成了披着君王外衣的食人野兽了,人民不打到他,他就要吃掉人们。
孟子说:“杀掉那暴君,安慰那百姓,好像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们非常高兴。
”而孔子的“尊君”思想中是断然不会提到这些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的,缺乏革命战斗性,一味的“克己复礼”没有进步意义。
(四)、孔子与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概念不同,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为“礼”,而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为“义”。
我们从《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花了大量的篇幅所要阐述的是一个“礼”字。
“克己复礼”主张的是民众向上级的绝对服从和尊敬。
孟子则反其道而行之,把主次掉了个儿。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从这个方面看,孔孟区别很大。
孔子在论祭祀时,讲究必须恭恭敬敬,记得又一次自贡祭祀时心痛养遭到孔子的批评,他说“你心疼你的羊,我心疼我的礼”。
他的“君本思想”和“臣本位”,都是为礼服务的,是以礼的方式来维持一种秩序。
他的“正名”思想,也是要求恢复“周礼”,按“周礼”来律自己。
孔子从对父兄的爱出发,扩展为对百姓、朋友、夫妇、乡党之爱等等进而扩展为“仁者爱人”都是他对“礼”的一种要求。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一个“义”字。
孟子认为人只有在逆境中奋斗,才能激发出强烈的进取精神。
人只有在忧患中才能生存,贪图安乐就必然会导致灭亡。
孟子非常重视任何修养,他认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正义”。
为了“正义”可以舍去生命,即他说的“舍生取义”。
孟子主张“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若“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不听,则易位”。
由此可见,孔子要把人们的思想行为局限在“礼”的权限范围内,不让人们对统治阶级有丝毫的反叛;而孟子主张“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
”也就是说孟子主张人要有个性,不能畏首畏尾,惟命是从。
孔孟之道是中国古代长达两千多年封建统治者所竭力提倡的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文化思想。
孔孟两人作为儒家俩个代表,其思想具有上承下接的联系。
孟子作为孔子直系孙子的弟子,把孔子的思想更加的发扬和继承。
他们思想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仁政”的代表,但孟子教孔子的思想更为先进,具体和复杂。
在一些具体的政治思想方法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所以,我们在学习孔子与孟子的政治思想的时候,必须认真把握他们政治思想的异同。
(二)孟子与荀子思想的异同相同点:都教育人要为善,都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不同点是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