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价值观与思想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价值观与思想

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价值观与思想一、引言中国古代历史是世界上最悠久、最璀璨的历史之一,众多古代历史人物以其卓越的思想和价值观影响了中国的发展进程。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历史人物的价值观与思想展开探讨,并分析其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二、儒家价值观与思想1. 孔子:仁爱与道德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强调仁爱和道德的重要性。

他主张以仁爱为中心,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倡孝道、社会公德和礼仪规范。

这种价值观深刻影响了中国后世,对于家庭、教育、社会和政治制度都产生了深远意义。

2. 孟子:人性本善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人性天生善良,倡导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修养。

孟子提出了“四端”思想,即仁、义、礼、智,强调人的善良本性可以通过教育和修养得到发展。

这种思想对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家庭和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道家价值观与思想1. 老子:道法自然老子是中国古代道家学派的奠基人,他主张“无为而治”,认为宇宙和人类社会都应遵循自然法则,不应过度干预。

他提出了“道”这一概念,强调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认为顺应自然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这种思想对于管理艺术、治国理政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庄子:自由与宽容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思想家,他对人生的理解强调自由与宽容。

庄子主张身心和谐,追求自在自由的境地。

他提出“相悦”这一概念,强调互相尊重和包容,主张顺应自然规律。

这种思想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墨家价值观与思想1. 墨子:兼爱与非攻墨子是中国古代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兼爱和非攻的思想。

墨子强调爱的普世性,提出“兼爱”这一概念,主张圣人应当扩展爱的范围,废除战争和暴力。

他反对以武力解决矛盾,倡导和平、公正和包容的社会秩序。

这种思想对于和平共处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具有重要启示。

五、佛教价值观与思想1. 释迦牟尼:解脱与慈悲佛教是古代印度传入中国的一种宗教,以解脱和慈悲为核心价值观。

释迦牟尼倡导通过修习八正道,摆脱人世的痛苦,追求解脱和内心的平静。

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1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

其基本理念是尊孔子的“仁”,即“以人为本”的宗旨,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努力推行以爱心和关怀治国,以仁义为根本,以修养和礼仪为基础,以智慧作为指导,以诚信为核心,全面发挥优秀的传统文化。

2儒家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1、儒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国的思想文明,它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的理念,影响了数千年来的中国文化思想,广义上,指明了中华民族的伦理追求。

2、儒家的教育方法对中国后世的高等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其“叱咤风雷”的训练方法,极大强化了学生的自制力,为晚期中国发展积极推动。

3、而儒家思想还孕育出许多价值观,比如仁爱、包容、诚信等,影响到社会礼仪,甚至是政治实践,这些价值观塑造了中国历史上甚至今日国内的人们的价值观与行为方式。

4、儒家观点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理论,它主张政治归在君主,以“安民莫善于治”为政治统治的准则,极力推行以民本、仁政的政治思想,同时,也极大推动了中国的和谐主义发展模式。

5、儒家思想也影响了传统宗教文化,如极力推行道教、以及传统文化的传承等,这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根基。

3结论
总之,儒家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后世的社会文化思想,为中国历史上甚至今日中国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不可磨灭的中国文化的根基。

就当代而言,儒家思想也提供了和谐协调、多元共融的实践原则,并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的理念指导和重要价值参照。

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化思想之一,它通过指导人们在人际关系上认识自己和处理其它人的关系,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影响了中国后世几千年的文化发展。

在此,笔者将尝试从思想价值、社会影响以及文化发展三个方面对儒家思想在后世产生的影响进行剖析和论述。

首先,儒家思想拥有一种重要的思想价值,它从深层次上指导中国人理解自身身份,以及与他人相处的原则。

其中,儒家认为,“仁义”是道德的核心,“孝悌”是家庭的基本美德,而“礼义”则是与他人交往的标准准则。

这种思想价值指导中国古代社会秩序的维系,也成为中国古代道德观念的核心,为中国汉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影响。

儒家主张礼教制度,以其“仁政”的思想精神引导日常的社会治理,划定了社会各阶层相互尊重、协助的格局,使中国古代社会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保持稳定的状态。

此外,儒家思想还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强调了“学做人”,“劳动会受赏”,从而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更激发了无数爱国人士以及文人雅士积极创新,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繁荣舞台。

最后,儒家思想也在中国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儒家崇尚知识分子,肯定“以书为掌、考论为根”的学术发展观,从而推动了中国古代学术研究的深入,也使后世几千年中国知识文化的发展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

此外,儒家在书法、绘画、诗词等文艺方面的创新也给后世的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注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同时也激发了后世不少作家的创作灵感,大大拓展突破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个性化的认知,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对当下以及未来无论从思想价值、社会影响以及文化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未来研究儒家思想的人们应当把菁英文化背景,传统价值观,以及它在社会伦理上和文化上的影响的意义,作为重要考虑因素,以便对儒家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对社会及文化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资料

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资料

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儒学,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经过历代大儒的丰富发展,形但也孔子谈得最多的是仁与礼,成了一整套儒家价值观的观念体系。

论及义、知、圣、和、忠、恕、敬、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中庸等价值观念。

孟子讲得最多的是仁、义、礼、智,但也民本等价值观念。

多次阐述了恻隐、恭敬、辞让、良知、善恶、诚信、基本上把儒家的核心价值而自西汉至清末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观概括为“三纲五常”,即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仁义礼智信”,但实际上只注重贯彻“三纲”伦理,而没有真正落实“五常”道德。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儒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主家思想的精华——某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思想地位《儒家思想导论》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要介绍了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论语》中的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孝、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立身行事中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说、孟子的使命、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思想、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的文化回应、100、省书协主席团全体成员以及来自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容。

张著名学者张辛博士作了学术报告。

多人参加了研讨北京大学教授、辛博士在讲话中对中庸文化作了探讨他认为发源于山东的“中庸文是孔孟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化”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儒学具体是什么呢?儒家经典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但是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很难对儒家思想下孔子的仁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一个面面俱到的定义。

儒家文化的现实价值意义

儒家文化的现实价值意义

儒家文化的现实价值与意义对儒家文化的认识儒家学说以现实精神和世俗取向为立场,具有强大的济世作用与社会功能,两千多年来,成为中国社会稳定团结、治国安邦的主流话语和社会基石,其价值意义在危机四伏的当代社会尤应深刻发掘。

儒家学说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在漫长的古代社会用理性的道德教育替代了狂热的宗教信仰,避免了中国社会陷入宗教狂迷和分裂,对维护国家的统一与民族团结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重视人的崇高气节与高尚操守的价值取向,成为中国人维护正义、爱国爱民的精神传统。

儒家文化的现实价值与意义1、博爱思想与注重整体利益的思想对建构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儒家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仁为内容、以礼为形式、以中庸(和谐)为目标的思想体系。

这种思想的最大特点,是注重事物关系的整体融通和谐,不以小利为取,而以大用为宗。

因此,它可以有效地化解因小利形成的社会冲突,抑制个人欲望,增强社会凝聚力,提升人性境界,将社会引向整体融洽的大同目标。

2、注重道德修养的思想对建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具有积极意义儒家思想主张通过对人的心性陶冶和道德塑造去实现社会和谐的理想目标。

这种博爱利他的精神与当今社会人欲横流、道德丧失、危机四伏的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实践证明,中国古代能够历经二千多年而统一完整,与儒家思想博爱利他思想的浸润整合有着必然的联系。

因此,要重塑道德力量、增强社会凝聚力,让当代社会走出欲望困境,重拾儒家思想是一剂良方。

3、注重人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情操的思想对提高国民素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儒家思想注重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尚情操。

当代社会在工具理性影响下则表现为社会责任感淡薄,个人意识甚嚣尘上,人们在物质主义重压下变得本能强大,精神枯竭,具体表现就是公民意识模糊、个人素质低下,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紧张。

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弘扬儒家精神是不二选择。

本手册主要介绍了####公司工程部的施工运作标准。

为使加盟商对工程部的施工运作方面的工作具有更直接的了解,特提供工程部相关的施工管理表格,以供实际应用。

儒家思想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社会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社会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精神传统。

儒家思想发展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深厚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而且融入到每个中国人的骨髓里,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之一。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起源、发展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儒家思想的起源儒家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

孔子的思想被后人称为“儒家思想”,他的主要思想包括“仁爱”、“礼制”、“教育”等,这些思想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成为后世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思想逐渐演变和发展。

先后出现了三代儒家:先秦儒家、汉代儒家和宋明清时期的儒家。

每个时期的儒家思想在某些方面有所不同,但都沿袭了孔子的思想。

在先秦时期,儒家主张“仁爱”、“礼制”、“教育”等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亲和和道德规范。

汉代儒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经世致用”、“诚信”、“同仁”等思想,提出了“八股文”、“三纲五常”等理论,而这些也具备了很强的实践性、适应性和指导性。

宋明清时期的儒家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修养,重视个人自我修养和道德规范的内涵。

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它涉及到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

在政治方面,儒家思想从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开始,倡导了“君子爱民,有德则可治”等思想,起到了重要的政治引导作用。

汉代儒家甚至在大一统的国家体制中,发挥了官方的政治思想论述作用。

到了宋代,儒家思想更是成为了官方思想。

在社会方面,儒家思想倡导了“孝道”、“尊师重教”等核心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是中国社会长期形成的,使中华民族传统社会保持稳定和谐,也是社会道德规范的重要来源。

在经济方面,儒家思想强调“义利合一”、“先义后利”等价值观念,有利于企业在商业活动中树立诚信和信用等价值观,使企业形成长久的发展。

在文化方面,儒家思想的“仁爱”、“礼制”、“教育”等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化的主流价值观,成为了中华文化更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儒家思想的社会价值

儒家思想的社会价值

儒家思想的社会价值1.儒家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束缚纵观中国社会数千年的发展,特别是在长期的君主专制社会中,无论是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学术、教育、宗教、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典章制度、文物宝藏,一直到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等,都可以说与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息息相关,在儒家思想传承的过程中,精华与糟粕杂陈。

到当代社会仍然有许多不好的或糟粕束缚着我们的思想,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发展。

我认为这种负面上的影响主要有二个大的方面。

1.1 君主专制制度和专制主义思想的惯性,对当代社会影响深远。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最为活跃。

诸侯国日益强大,逐鹿中原,争霸称雄,征战不已。

知识分子受到很大重视,“重士”、“征士”、“养士”成为一种风气,思想相当活跃。

他们对社会的各种问题以及自然界进行了新的观察探讨,出现“处士横议”、“百家争鸣”的盛况,形成儒、墨、道、法、阴阳、名辩、纵横、兵、农、杂家及史家等各种学派,互相争论诘难,又互相吸收补充,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为以后中国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演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的思想如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汉学或实学等,对思想观念、伦理道德、哲学宗教、学术理论等都有所发挥或发展。

但是,这种发展越到后来也越为缓慢,乃至成为八股教条而僵化,科举考试只能在经书中寻章摘句作文章,特别是尊卑贵贱,君道臣节,专制主义尤为严重,这也是影响当代社会人文思想的根源所在。

中国君上专制的历史很长,从商代开始,君主就自称“余一人”,以示其独尊无二。

周代君主称为“天子”,开始“奉天承运”,管治兆民。

春秋战国时,法家主张君主专制独裁和中央集权。

在传统的治国之道中,儒家主张仁政德治礼教,被称为“王道”。

法家强调“不贵义而贵法”,“以法为本”“以法为教”被称为“霸道”。

其实两者并不是截然对立,而是相通互补的。

孔子在《论语》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面:
1. 政治思想:儒家文化强调“仁爱”和“礼治”,认为统治者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礼制维护社会秩序。

这种思想影响了后世许多政治家和思想家,如孟子、荀子等,他们主张以德治国,强调君主的道德责任,提倡仁政治理。

2. 教育思想:儒家文化重视教育,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以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社会发展。

这种思想影响了后世的教育体系和教育理念,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流思想。

3. 道德观念:儒家文化强调孝、悌、忠、信、礼、义、和等美德,认为这些都是个人和社会所必需的。

这些观念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4. 文化艺术:儒家文化注重人文精神,提倡“文以载道”,强调艺术的社会责任感。

这种思想影响了后世的文学、艺术和社会文化,许多文学、艺术作品都反映了儒家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关怀。

5. 社会结构:儒家文化提倡“亲亲尊尊”的社会关系,主张按照血缘关系和等级制度建立社会秩序。

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和家庭关系。

总之,儒家文化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广泛,不仅影响了政治、教育、道德观念等方面,还影响了文化艺术和社会结构等方面。

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仍然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的价值和对后世的影响儒学,自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以来,经过历代大儒的丰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儒家价值观的观念体系。

孔子谈得最多的是仁与礼,但也论及义、知、圣、和、忠、恕、敬、恭、宽、信、敏、惠、温、良、俭、让、中庸等价值观念。

孟子讲得最多的是仁、义、礼、智,但也多次阐述了恻隐、恭敬、辞让、善恶、诚信、良知、民本等价值观念。

而自西汉至清末长达两千年的封建社会里,基本上把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概括为“三纲五常”,即所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和“仁义礼智信”,但实际上只注重贯彻“三纲”伦理,而没有真正落实“五常”道德。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的精华——某省书法家协会顾问思想地位《儒家思想导论》主要介绍了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说、孟子的使命、孟子的性善论、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省书协主席团全体成员以及来自文化机构的专家、学者100多人参加了研讨北京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张辛博士作了学术报告。

张辛博士在讲话中对中庸文化作了探讨他认为发源于山东的“中庸文化”是孔孟对世界的重要文化贡献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儒学具体是什么呢?儒家经典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但是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很难对儒家思想下一个面面俱到的定义。

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儒家的“礼治”主义折叠儒家的“礼治”主义的根本含义为“异”即贵贱、尊卑、长幼各有其特殊的行为规范。

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

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

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

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折叠儒家的“德治”主义就是主张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儒家认为无论人性善恶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这种教化方式是一种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耻辱而无奸邪之心。

这是最彻底、根本和积极的办法断非法律制裁所能办到。

儒家的“人治”主义折叠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

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

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他第一个把整体的道德规范集于一体形成了以“仁”为核心的伦理思想结构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等内容。

其中孝悌是仁的基础是仁学思想体系的基本支柱之一。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对中国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积极方面:(1)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在教学上注意个性差异,善于启发教学.可以说教学经验很丰富. (2)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这一方面比上欧洲西方国家的宗教和神论思想不知道进步多少倍,是典型的人文主义,以人为本,而不是追求虚无缥缈的偶像和神. (3)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重视自然的农业,重视经验,认为自然秩序是人类理性的根源,而人类的理性又是人的自然权利的依据.提倡"以农为本",是符合中国古代的实际资源情况的重农思想. (4)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型文化,那么我们中国文化就是"德"型文化,这一德型表现在政治上,也有积极的一面:忠于国家,抵御外来侵略,刺杀暴君,直谏犯上.很了不起的民族精神! (5)儒家思想早熟,统治有力,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大部分时期,给社会历史的起了安定,平衡,和参考约束.儒家思想的消极因素及其影响至今也存在,首先,等级观念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的外化就是“礼”,“礼合了自己的位置要求,就说明懂礼。

中国历来被称为“礼义之邦”,中国人也不乏儒雅君子,但问题就出在过分上。

儒家讲君臣、父子、夫妻为“三纲”,讲“贵贱有等,长幼有差”,如果有人违反了礼,就被视为犯上作乱。

鲁国的一个陪臣搞了“八佾舞于庭”,即在家庙举办了64人规模的乐舞,这本来只有天子才使用的;这个人还祭了泰山,这本也是天子的事。

对此,孔子很气愤,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礼”太多,就是繁文缛节、形式主义,最大的弊端就是压抑个性,妨碍真理发现和科学发明。

由于讲“礼”,领导、长辈说的话,即使错话,也不能越,不能顶,不能改,因而拒绝一针见血的争辩,否则为狂妄、骄傲、“大不敬”。

在西方,学生提问不用举手示意,随时插话,打断老师讲课,属于正常;在中国就不行,孔子讲“非礼勿言,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要人们平时要“居处恭”,“貌思恭”、“事思敬”。

如按这些“礼”来教育,即使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青少年,也全被教育成循规蹈矩、蹑手蹑脚、千人一面的谦谦君子;再加上孔子讲“君子讷于言,敏于行”、“巧言令色,鲜于仁”,更限制了人们对雄辩和沟通才能的发挥。

这和我们改革开放时代提出的开拓性、创造性人才要求背道而驰。

过分注重人际关系,轻视对自然界的探索和改造。

儒家文化是人伦文化,儒家学说,就是讲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

“学以四教:文、行、忠、信”。

又有记载,孔子以六艺授徒,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数有自然科学味道,但是被排在最后的;其他都属于社会人伦学问,“六艺”中最为重要的就是礼,“不学礼,无以立”。

作为君子,就是要“立于礼”,而“成于乐”。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就形成了重人际、轻科技的价值倾向。

正如鲁迅先生所讲,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是放鞭炮的,而外国人拿去是造枪炮的;中国人发明了罗盘,是看风水的(用来协调人、鬼、神关系的),而外国人拿去是用来航海的(用来开拓疆土、掠夺殖民地的)。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技术发明,但不是用在直接生产力上,而是用在制造礼器、神器、酒器上,这从古墓挖掘中就可看出。

古代的人才,就是会打仗,会打官司,会搞政治,会对对联,科技被称为“奇技淫巧”,科学家被称为“工匠”,不在人才之列,毫无社会地位,蔡伦、张衡、毕升很难与孔、孟、程、朱比肩。

而在西方,牛顿、达尔文可以和任何伟人齐名,牛顿下世英国举行了国葬。

新中国成立后,鄙薄科技的“遗风”依然存在,“文革”中批判知识分子为“臭老九”,现在许多专业技术人才想走仕途,成千上万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等,都是“轻科技”传统的不同表现。

儒家文化过分注重人际,势必影响人们业务能力和办事效率的提高,因为它引导人们,做事首先关心的是人际关系,而不是事情本身,关系不顺,很难办成哪怕是自以为非常正确的事。

甚至引导人们把精力投放到与工作没有任何关系的人际关系上来。

不少人甚至抛开事业,专门搞纯粹的人际关系,特别是搞好和上级的关系,还能得到专门干事业的人所得不到的好处。

直到现在,外国人来中国,就认为,在中国办事,人际成本很高。

轻视生产劳动,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儒家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鼓励人们当“劳心者”去“治人”。

儒家也倡导人们要努力学习,而学的不是自然科技,是人伦方面的书,“学而优则优”,学好是为了当官、管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孔子的学生樊迟请教“学稼”、“学圃”,孔子说,他不如种田、种菜的,樊迟走后,孔子说:“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如果天下百姓都按照孔子说的去做,大家只能喝西北风了。

从历史上看,儒家门下培养出来的多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中了举的,如《儒林外史》中的范进;未中举的,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已,其导向结果,是鄙视生产劳动、鄙视劳动群众,严重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过分注重道德的作用,缺乏法治精神。

儒家文化是道德文化,治理国家,特别强调人们的素质、觉悟和良心,因而把道德看得比法律更根本、更重要。

孔子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意思是行政和法律,使人不敢干坏事,但不知羞耻;道德和礼义能使人有羞耻之心,能够自我约束,不想干坏事。

儒家排斥法律,甚至把“无讼”作为一种社会理想。

但仅仅靠道德来治国,是软弱无力的,它可以治好人,但治不了坏人;它仅仅有应然义,没有必然义;启发觉悟、良心,加强自律是必要的,但没有他律是不可靠的。

过分的以德治国,会带来“人治”。

中国历史上有法制,但没有法治,而且仅仅是刑法,是用来治民的,不是用来治官治权的,往往成为袒护达官贵人的工具。

就是这点法制往往比不上“真龙天子”随便说的一句话顶用。

社会上流行着很浓的“包公情结”和清官热,正说明人们对社会公正的期盼与法治缺乏的现实之间有巨大反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