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贾谊的礼治思想(一)
贾谊汉朝辩论家的思想观点

贾谊汉朝辩论家的思想观点贾谊,字文子,汉朝时期的著名辩论家和政治家,他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贾谊有着独特的思想观点,对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有着深刻的洞察和独到的见解。
本文将从政治改革、博学多才以及治国理念等方面来探讨贾谊的思想观点。
一、政治改革观点贾谊主张进行政治改革,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建议。
他认为,汉朝的政治体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行改革才能实现社会的繁荣与发展。
贾谊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强调君主应该拥有绝对的权力,以便更好地进行治理。
他赞成立法者与行政者相分离,并主张实行权责相对应的制度,以保证政府的效率和公正。
此外,贾谊还提出“贡禹韩”、“法拘钳”等一系列改革方案。
他认为,应该减少贵族的权力,增加平民的参与和话语权,倡导贤佞政治,以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
他主张利用法律制度来限制官员的权力,尽量减少腐败和贪污现象的发生。
二、博学多才观点贾谊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对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涉猎和深入的研究。
他主张君子宜多才,应该全面发展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他认为,一个君主或者领导者应该具备博览群书的知识,以便更好地统治国家和指导民众。
贾谊不仅自己努力学习,也提倡教育普及。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提高人民的素质,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他认为,教育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具备高度知识和道德修养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三、治国理念观点贾谊的治国理念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新书》中。
他主张依法治国,认为君主应该遵循法律的规范和原则来进行统治。
他赞成权力制约,主张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和制约,以避免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的发生。
此外,贾谊还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国思想。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和稳定,需要从个人修身、家庭和谐开始,进而影响整个社会。
他主张君主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通过道德教化和自我约束来影响国民,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综上所述,贾谊作为汉朝时期著名的辩论家,他的思想观点主要体现在政治改革、博学多才和治国理念等方面。
论西汉贾谊政治思想及其现代性衍化

论西汉贾谊政治思想及其现代性衍化西汉贾谊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对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贾谊提出的一系列政治理论和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现代意义和启示。
本文将从政治思想的内涵、主要内容和现代性衍化等方面,对西汉贾谊的政治思想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政治思想的内涵西汉贾谊的政治思想,主要包括国家政治制度、政治伦理道德和权力运行机制等内容。
在贾谊看来,国家政治制度应当简洁明晰,政治伦理道德应当规范严谨,权力运行机制应当稳健高效。
贾谊以其深刻的思想分析和务实的政治理论,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政治治理的原则和建议,对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1. "贱者尤多,君子尤惜"贾谊认为,贪赃枉法的行为是政治腐败的主要表现,必须坚决予以打击。
他主张对腐败分子“治罪者尤少,贱者尤多,君子尤惜”,即应当严格追究腐败分子的责任,加大打击力度,以示惩戒和警示。
2. "明主必摄于庶政"在政治治理方面,贾谊主张“明主必摄于庶政”,即明君应当注重民众的生活和民生问题,不能只关注权力斗争和政治游戏,必须关心庶政,着力解决人民的疾苦和疾苦问题。
3. "法当四制"贾谊主张“法当四制”,即法律应当公平、合理、严明、稳健,不能任意变通、扭曲和滥用。
这一原则在现代法治社会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4. "知人独不足"贾谊提出“知人独不足”的政治主张,认为领导者在任用干部和重大决策时,不能只凭个人的主观意志和经验,必须依靠科学的方法和程序,进行客观、公正的考察和评估。
5. "浮则纵,沉则不张"在权力运行机制方面,贾谊主张“浮则纵,沉则不张”,即权力应当稳健运行,不能虚张声势,耗散资源,也不能消极懒散,怠于履职。
1. 推行政治腐败治理贾谊关于打击腐败的政治主张,对当代中国政治具有深远的启示。
贾谊的政治理论思想

贾谊的政治理论思想作者:佐拉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7期摘要:本文通过了解贾谊的生平以及汉初的社会状况,梳理了贾谊的政治伦理思想。
贾谊虽然年轻早逝,但他的政治伦理思想对汉初的贡献不可小觑。
本文分别从治国的民本思想、礼治思想、法治思想三方面阐述,并简要谈论了对现在的意义。
关键词:贾谊;政治;伦理一、贾谊政治理论思想产生的背景(一)贾谊的生平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十八岁时“以能诵诗书于郡中。
[1]”二十岁时,经河南郡守吴公的推荐被汉文帝“召以为博士。
[2]”不久,“汉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夫[3]”。
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参与了制订礼仪,律令等工作。
“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位。
[4]”贾谊在政治生活中引起了朝廷一些重丞的不满,因此,被逐出朝廷,辅佐长沙王太傅。
后来虽然他被召回京城任梁怀王太傅,但已不在公卿之位,很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当“梁王胜坠马死”时,贾谊为没有很好的辅佐梁王而常常哭泣,第二年就忧郁而死。
贾谊年仅33岁,但他对刘汉王朝的贡献是不可小觑的。
(二)、贾谊生活的社会环境社会矛盾首先是诸侯之争。
西汉初年,诸侯王主要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刘姓诸侯王,另一种是异姓诸侯王(也就是刘邦在打天下时,为了瓦解项羽的势力,拉拢了一些项羽的诸侯王)。
战后,刘邦不得不分封同时分封同姓诸侯王领地、财物等,也要分封异性诸侯王。
汉初,异姓诸侯王经常叛乱,扰乱国家安全。
不料,在刘邦死后,同姓诸侯王也争权夺利。
内外诸侯之争使得刚刚建立的国家危机四出。
其次,汉高祖刘邦也没有像秦始皇那般威武,震慑四方。
外部的匈奴也常常侵犯汉地,给刘汉王朝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最后,内部诸侯之争,外部匈奴频频侵犯,汉地很难有统一的民心来大搞经济建设。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懂”......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驯,而将相或乘牛车”[5](三)、贾谊生活的文化环境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贾谊的政治理论思想

贾谊的政治理论思想关键词:贾谊;政治;伦理一、贾谊政治理论思想产生的背景(一)贾谊的生平贾谊(公元前200年——公元前168年),是西汉初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十八岁时“以能诵诗书于郡中。
[1]”二十岁时,经河南郡守吴公的推荐被汉文帝“召以为博士。
[2]”不久,“汉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夫[3]”。
在他的政治生涯中,参与了制订礼仪,律令等工作。
“于是天子议以谊任公卿位。
[4]”贾谊在政治生活中引起了朝廷一些重丞的不满,因此,被逐出朝廷,辅佐长沙王太傅。
后来虽然他被召回京城任梁怀王太傅,但已不在公卿之位,很难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当“梁王胜坠马死”时,贾谊为没有很好的辅佐梁王而常常哭泣,第二年就忧郁而死。
贾谊年仅33岁,但他对刘汉王朝的贡献是不可小觑的。
(二)、贾谊生活的社会环境社会矛盾首先是诸侯之争。
西汉初年,诸侯王主要分两种情况。
一种是刘姓诸侯王,另一种是异姓诸侯王(也就是刘邦在打天下时,为了瓦解项羽的势力,拉拢了一些项羽的诸侯王)。
战后,刘邦不得不分封同时分封同姓诸侯王领地、财物等,也要分封异性诸侯王。
汉初,异姓诸侯王经常叛乱,扰乱国家安全。
不料,在刘邦死后,同姓诸侯王也争权夺利。
内外诸侯之争使得刚刚建立的国家危机四出。
其次,汉高祖刘邦也没有像秦始皇那般威武,震慑四方。
外部的匈奴也常常侵犯汉地,给刘汉王朝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最后,内部诸侯之争,外部匈奴频频侵犯,汉地很难有统一的民心来大搞经济建设。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懂”......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驯,而将相或乘牛车”[5](三)、贾谊生活的文化环境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朝灭亡的教训。
意识到了专政带给国家、百姓的害处。
因此,废除了许多经济、政治、文化上的条令。
推行黄老的无为而治思想。
虽然连年的战争无法发展社会经济,但是文化传承依旧没有中断,并且在汉初,诸侯王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吸收优秀文化,并且招揽文武才人。
试论贾谊礼治思想的价值及局限优先出版

2015年6月第31卷第12期长春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chun Education Institute June.2015Vol.31No.12贺春健/长春教育学院副教授,硕士(吉林长春130061)。
试论贾谊礼治思想的价值及局限贺春健摘要:贾谊继承并发展了先秦儒家的礼治思想,在礼治思想的传承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他针对秦汉之际局势的转变,提出一系列以礼治为核心的治安之策,为汉初政治秩序的稳定提供了解决方案;他继承了先秦儒家以伦理制衡的方式来限制君权的政治追求。
同时,贾谊认为通过对太子的道德教育就可以塑造理想君主,具有较强的理想化色彩;“礼不及庶人,刑不至君子”的前提,是以外在身份为依据来判断主体道德素养的高低,这些都体现其思想的局限性。
关键词:贾谊;礼治思想;价值;局限中图分类号:D0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6531(2015)12-0004-02一、贾谊礼治思想的价值(一)发展了先秦儒家的礼治思想贾谊的礼治思想虽吸收多家之精华,但始终以儒家为中心,为汉代儒学的重构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针对当时“经制不定”“众下疑惑”的社会现象,贾谊强调“礼”的政治规范功能,即“固国家,定社稷”“明尊卑”“别贵贱”。
但同时又将伦理原则与政治原则统一起来,主张礼与仁相统一,政治的“礼”只有建立在“仁”的伦理基础之上才可以和谐运作,政治目的才能达到。
为使制度行之有效,贾谊坚持“礼”为主导、礼法相结合的原则,将法家的“势”“术”论引入礼中,体现了儒法结合的特点和对儒家礼治思想的发展。
虽然是对法家理势思想的继承,但法家的“势”只强调人为之势,而贾谊在此基础上更重视“自然之势”。
贾谊以礼治为核心的治安之策就是在对“事势”的分析中提出的,“臣窃为事势,可为痛苦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
其他背礼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
引“术”入礼,表现最为明显的是针对匈奴提出的“耀蝉之术”,将法家的术隐藏在儒家的外衣之下,希求以软克硬、迂回取胜。
贾谊的政论

贾谊的政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人物就是贾谊,他一生研究和探讨政治、社会和历史问题,尤其是朝代更迭时的政治活动,留给后世的学术思想更是惊人的高度。
今天,许多学者仍在研究他的政治思想,以深入了解和认识古代政治思想的多样性,并从中汲取现代政治成功的经验。
贾谊的主要政治思想可以归纳为“自然之德”、“自然界的统一”、“道义伦理”、“君臣分权”等观点。
贾谊认为,政治秩序应该建立在“自然之德”和“自然界的统一”上,这是阐明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
他认为,“道义伦理”是正确的政治秩序的基础,只有人们遵守正确的道义伦理,才能建立和维持一个和谐而稳定的政治秩序。
贾谊可以说是一位复杂但又令人敬畏的政治思想家。
他的“君臣分权”思想颇有实践的意义,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政治体系,他认为,国家制度应当在“君臣分权”的基础上形成,而这与古代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贾谊的著作中大量的政治思想,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他的政治活动思想他认为,政治活动必须是认真负责、服务大众、改革旧有习俗。
贾谊是一位有影响力的古代政治家,他的政治思想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并且受到西方多种政治思想的影响,向世界古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当代的角度来看,贾谊的政治思想可以给我们提供一定的借鉴,尤其是在改革和制定政策上,贾谊提供了丰富的思路,把他的政治思想做好可以为现当代政治管理提供更多的建言和想法,使政治活动更具有效性。
贾谊是一位有影响力的古代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也为后世的政治学者们提供了丰富的参考素材。
贾谊的政治思想涉及政治统治、公共管理、社会政治以及道德伦理等多方面的学术思想,并且他的政治思想在古代中国文化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古代政治思想得到了发展,而且他的思想也受到多种西方思想的影响,这些思想都为现代政治思想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当今社会提出和施行正确的政治改革及政策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论西汉贾谊政治思想及其现代性衍化

论西汉贾谊政治思想及其现代性衍化西汉时期的贾谊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也对现代政治学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贾谊的政治思想以及其现代性衍化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贾谊的政治思想主要集中在改革和治理方面。
他主张以法治为基础,强调实施公正、公平的政策,以达到国家治理的目标。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国家安全和稳定是通过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来保障的,同时也强调了军民关系的重要性。
他主张通过减轻农民的赋税负担来鼓励农业生产,提高生产力水平,并且倡导实行郡国制度、举贤任能的政策,以确保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贾谊还提出了一种基于功绩的政治体制。
他主张通过设立六部来实现民众对官员的监督和管理,同时还倡导实行科举制度,通过选拔优秀人才来担任官职。
他认为,只有通过建立合理的制度来管理国家,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他还主张坚持中庸之道,认为君主应当以仁德来治国,以此来树立榜样,并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塑造好的公民品质。
贾谊的政治思想在现代政治学中也有一定的现代性衍化。
他强调建立和发展军事实力来保障国家的安全,这与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军事实力优先原则有着一定的相似之处。
他关注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利益,这与现代国家重视农业发展和农民权益保护的政策相契合。
他主张实行科举制度,通过选拔和培养优秀人才来担任官职,这与现代社会选拔和培养人才的机制也有一定的相似性。
贾谊的政治思想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对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他的政治思想也与现代政治学中的一些理论有一定的契合点,因而也具有一定的现代性衍化。
同时也要指出,贾谊的政治思想也存在一些与现代社会不相适应的地方,这主要体现在他对等级社会和封建制度的一些认可上。
贾谊论知识点总结

贾谊论知识点总结一、治国思想1. 王道思想贾谊主张推行王道政治,即以王者之道来治理国家。
他认为,王者应该以仁德、智慧和法律来统治国家,颁布恰当的法令,制定公平的政策,保障民众的利益,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他认为,王道政治可以使国家免于混乱和动荡,使百姓安居乐业。
2. 明君理政在贾谊的治国思想中,明君是国家的核心和灵魂,他应该心存仁爱,尊重德行,理性思考,明辨是非,促进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贾谊认为,明君应该广纳贤才,倾听民意,善于施行仁政,使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安定祥和。
只有明君能推动国家的发展,治理国家。
3. 德治与法治贾谊认为,国家的治理应该是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
他主张,国家应该尊重德行,推行仁政,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同时,他也主张严格执行法律,依法治国,减少官员的腐败和滥用职权,保障百姓的权益,使社会秩序良好。
4. 创新思想贾谊主张国家应该大力发展农业和手工业,发挥人民的创造性和劳动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
他认为,国家应该推行积极的改革政策,鼓励人民创新,开拓市场,提高国家的自给自足能力,推动国家的繁荣和发展。
5. 整顿官僚贾谊在《论衡》一书中,提出了整顿官僚的观点。
他认为,国家的官僚应该遵守法律,尊重德行,勤政廉洁,行贤政,使国家的治理更加公平公正,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二、文学成就1. 《论衡》《论衡》是贾谊的代表作,是一部以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学术论著。
这部著作继承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融合了时代精神和学术思想,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
在这部著作中,贾谊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观察和分析,提出了许多富有见解的论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散文杰作贾谊是中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散文家,在散文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
他的散文写作风格简洁明快,语言流畅自然,清新雅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他的散文作品《过秦论》、《屈原贾生传》等,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贾谊的礼治思想(一)
【内容提要】秦王朝二世而亡,对于这样一个历史事件,从贾谊开始,就一直成为中国传统政治不断加以反省的教训。
贾谊指出秦“以法为教”的统治政策导致了秦的覆亡,具体来说,表现为两方面的后果:其一,上下离畔。
其二,颓风败俗。
针对这两方面的教训,贾谊提出了其礼治思想:其一,待下有恩,这主要指君王应该礼敬大臣;其二,以礼教民,强调百姓应该得到教育,以使百姓有廉耻之心。
贾谊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尊儒尊孔的要求,但他强调崇六艺,兴礼乐,教民众,实为后来汉武一朝兴用儒术的先导。
【关键词】法教,德教,法治,礼治
关于贾谊的思想,历来论者多注意其“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政治构想,这固然表明了贾谊的远见卓识,但贾谊对后世真正有影响的却不在这里,而在于他通过对秦亡教训的分析,而提出了一整套以礼治天下的思想。
贾谊看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性的特征,而着重发挥了礼对于社会的长治久安的作用,这种思想不仅奠立了有汉一代的政治规模,而且,中国以后两千年的统治政策皆不脱此藩篱。
一、法教与法治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行郡县,废封建,大一统之势已成,传统中国以后两千年之发展皆不脱此格局。
因此,贾谊所面对的问题则是,如何适应这样一种新形势,确立一种稳固的社会秩序。
然而,秦作为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却二世而亡,汉初大封诸侯王,以藩屏汉室,则鉴于秦亡之速,然实为历史之反动。
因此,对秦亡教训之总结,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
贾谊如此提出了这个问题:
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何也?(《过秦论》上)
周初推行封建,统治时间长达八百年之久,秦行郡县,却二世而亡,这大概是汉初统治者的一个基本认识。
而贾谊对此指出,周道之长并不在于行封建,乃在于施仁义,行先王之道,而秦之所以灭亡并不在于行郡县,乃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上)。
因此,在贾谊看来,要治理天下必须反秦道而为之,施仁术,行“先王之道”。
所谓“先王之道”,就是他屡屡提到的汤武之道,即“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治安策》),贾谊称之为“德教”。
贾谊对秦亡教训的总结实成为历朝统治者的一基本认识,成为后世政治运作最为重要的指导思想。
后来刘向认为“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
使时见用,功化必盛。
”(《汉书·贾谊传》)
史称刘邦入咸阳,与民约法三章,“蠲削烦苛,兆民大悦”(《汉书·刑法志》),而另一方面,汉初统治者尚黄老无为,故法律多因循秦旧,可见,汉初之法律也是很严酷的,如连坐、肉刑等秦之律令至文帝时才次第废除。
这两种做法看起来是相矛盾的,但如果我们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特征有个清晰的了解,便觉得并非如此。
秦主张“以法为教”,所谓“法教”,就是要用法去改造人,所以制订的总是尽量详备,以使人们的一举一动都须如法。
不过,也正因为如此,人们稍稍不小心,就触犯了法。
我们常常说某人“苛刻”,这个意思不是说他对待别人的错误显得太严厉、太粗暴,而是说他管得太宽,乃至于鸡蛋里挑骨头,别人稍稍有什么不妥就要招致他的批评,如此,大家自然觉得此人“烦苛”。
可见,中国人天性好自由,不喜欢被人指手划脚,所以,秦以后的统治者多明白这个道理:对罪人是可以重重惩治的,但决不可以生事扰民,让百姓觉得无所措手足。
就是说,法之苛与法之暴并不是一回事。
秦法固暴,且烦,而老百姓一般是懒得去学那些繁琐的法律条文的,这样,老百姓不免不经意间就触犯了法。
如此,百姓无所适从,自然就不满了。
汉法亦暴,但不以法教人,所以不会有这么多条条框框,人们自不会觉得烦,也不会对法产生什么惧怕之心。
前贤批评中国人
好看杀头,但若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这却正反映出后世统治者治天下之宽仁,所以,人们看到他人犯罪罹刑时,不会因此就戒惧战栗,因为自己毕竟没有犯罪,相反,人们常常是一种置身事外看热闹的心态,甚至还会认为此人是罪有应得。
秦世那种欲以重法恐吓百姓的做法,实在是不懂得中国人的心态。
所以,秦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推行“以法为教”的王朝,其暴、其亡皆与此有关。
自秦以后,统治者再也不敢讲“法教”了。
但不讲“法教”,并不等于纯任“德教”,而是“王霸杂用”。
汉宣帝言汉家制度乃“王霸杂用”,其本人并没有对之作进一步解释,然据班固所云:“孝宣之治,信赏必罚,综核名实。
”(《汉书·宣帝本纪》)可见汉宣之霸道是以法绳治臣下,如是,“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同上)。
那么,王道当是对百姓而言。
吕思勉对此有一解释甚好:“宣帝所谓霸,便是法家;所谓王,是儒家;以霸王道杂之,谓以督责之术对付官僚,以儒家宽仁之政对待人民。
质而言之,便是‘严以察吏,宽以驭民’,这实是是最合理的治法。
”(《中国政治思想史十讲》)光武帝更是王霸杂用,一方面严于督责之术,另一方面重视礼治,以孝治天下,所以东汉风俗之美亦是他世所不及。
“德教”与“法教”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二者作为“教”,都是要从里到外,彻底改造一个人,这用宋儒的话来说就是“变化气质”。
用法来改造人的做法,已彻底失败了,于是代之以礼来改造人,这就是贾谊所说的“德教”,我们可称之为礼治。
同样是德教,汉儒与宋儒的办法不一样,宋儒认为古时之礼乐已崩坏,所以用礼乐养心的办法已不行了,只能用理养心,实际上就是要民自觉;而汉儒则说“民者,暝也”,又说“民之号,取之暝也”(董仲舒《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认为民是冥顽不觉之人,所以要民讲觉悟是很难的,所以最多只能用渐进的办法,“摩民以义”,用熏陶、习染的办法来达到改造人的气质的目的。
儒家除了讲教外,还要讲养。
养就是孟子所说的“制民田产”,后世随着井田制的功能的破坏,这项功能就弱化为赈灾救荒,而大部分养的事务交给百姓自己去做了。
汉代统治者老是讲“怀民以恩”,也就是经常给百姓以一些小恩小惠,《汉书》中屡不绝书的“大酺五日”、“女子百户牛酒”及“民爵一级”等,犹如现在过年过节放假发东西,都是要施恩泽给下面的百姓。
不过,在以前,威福之柄不可操之于下的,而只能由君王作威作福。
中国人常说,“点滴之恩,涌泉以报”,所以,君王施恩于万民,万民自然会记得君王的恩德,而今天给我们好处的是单位的领导,所以,哪个领导给职工好处多的就是好领导。
而秦朝的统治者却不明白这个道理,只知以法绳治臣子、百姓,而不会广施恩德,臣子、百姓自不会有什么忠信之心。
可见,汉朝的君王就聪明多了,这种仁术固然是一种权术,但老百姓喜欢这样,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所以,汉祚能延四百余年之久,至于昭烈帝,尚能以西蜀一隅立国,实赖汉之余恩也。
汉宣帝讲的王道,就是儒家讲的教养之法。
后来统治者对此都有很明确地意识,所以,后世百姓最多是因为饥荒而去干些打家劫舍、啸聚山林的勾当,一般不会想到造**的,只是被少数读了一些书却又失意不得志的人利用,而终酿成大乱。
而霸道则是通常所说的“吏治”,即循名责实,以法绳下,所以,圣明君王在上,对臣子的管束是相当严厉的。
后世所说的“暴”,一般是说君王对臣子施暴,至于对百姓,政府总是很好的。
政治清明的时候,臣下一般还比较自觉守法,但承平日久,规矩不免松弛了,人心也不免怠惰了,这时若有人出来整顿吏治,臣下就会受不了,就会想方设法搞破坏,最终改革总是不了了之。
所以,一个明智的君王是懂得绳下的尺度的,水至清则无鱼,一般的小过错就算了,要惩罚的都是些比较大的、不得不办的事件。
否则,统治者不免要背上一个暴君的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