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训练1【答案】
2023学年浙江七年级数学上学期专题训练专题01数形思想之与线段有关的动点问题(解析版)

专题01数形思想之与线段有关的动点问题专练(解析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填空题1.(2021·河南)线段15AB =,点P 从点A 开始向点B 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点Q 从点B 开始向点A 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运动,当其中一个点到达终点时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当2AP PQ =时,t 的值为________. 【答案】307或6 【分析】根据时间与速度可以分别表示出AP 、BQ ,结合2AP PQ =分别从相遇前和相遇后,利用线段的和差关系计算出t 的值. 【详解】解:此题可分为两种情况进行讨论: ①如图1,点P 、Q 相遇前,由题意得AP =t ,BQ =2t ,PQ =AB -AP -BQ , 当2AP PQ =时,t =2(15-t -2t), 解得t =307; ①如图2,点P 、Q 相遇后,由题意得AP =t ,BQ =2t ,PQ =AP +BQ -AB , 当2AP PQ =时,t =2(t +2t -15), 解得t =6. 综上所述:t 的值为307或6. 故答案为:307或6. 【点睛】此题考查了与线段有关的动点问题,正确理解题意,利用线段的和差关系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2.(2021·全国)如图1,点C在线段AB上,图中共有三条线段AB,AC和BC,若其中有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外一条线段长度的2倍,则称点C是线段AB的“巧点”.(1)线段的中点__这条线段的“巧点”;(填“是”或“不是”);(2)如图2,已知AB=15cm.动点P从点A出发,以2cm/s的速度沿AB向点B匀速运动;点Q从点B出发,以1cm/s的速度沿BA向点A匀速运动,点P,Q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运动停止.设移动的时间为t(s),当t=__s时,Q为A,P 的“巧点”.【答案】是7.5或45 7【分析】(1)根据“巧点”的定义即可求解;(2)设A点为数轴原点,作数轴,设运动时间为t秒;t最大=7.5,A:0,P:0+2t=2t,Q:15﹣t,分①Q为AP中点;①AQ=2PQ;①PQ=2AQ;进行讨论求解即可.【详解】解:(1)若线段中点为C点,AB=2AC,所以中点是这条线段“巧点”(2)设A点为数轴原点,作数轴,设运动时间为t秒;t最大=7.5,A:0,P:0+2t=2t,Q:15﹣t,①Q为AP中点,20152tt+-=,①t=7.5;①AQ=2PQ,AQ=15﹣t﹣0=15﹣t,PQ=2t﹣(15﹣t)=3t﹣15,①AQ=2PQ,①15﹣t=2(3t﹣15),①457t=;①PQ=2AQ,得3t﹣15=2(15﹣t),①t=9>7.5(舍去).综上所述:t=7.5或457.故答案为:(1)是;(2)7.5或457.【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两点间的距离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二、解答题3.(2021·江苏七年级期末)(新知理解)如图①,点M 在线段AB 上,图中共有三条线段AB 、AM 和BM ,若其中有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外一条线段长度的2倍,则称点M 是线段AB 的“奇点”. (1)线段的中点______这条线段的“奇点”(填“是”或“不是”) (初步应用)(2)如图①,若18CD cm =,点N 是线段CD 的奇点,则______CN cm =; (解决问题)(3)如图①,已知15AB cm =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1/cm s 速度沿AB 向点B 匀速移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2/m s 的速度沿BA 向点A 匀速移动,点P 、Q 同时出发,当其中一点到达终点时,运动停止,设移动的时间为t ,请直接写出t 为何值时,A 、P 、Q 三点中其中一点恰好是另外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奇点?【答案】(1)是;(2)6或9或12;(3)3t =或307或154或458或457或6 【分析】(1)根据“奇点”的定义即可求解;(2)分①当N 为中点时, ②当N 为CD 的三等分点,且N 靠近C 点时,③当N 为CD 的三等分点,且N 靠近D 点时,进行讨论求解即可;(3)分①由题意可知A 不可能为P 、Q 两点的巧点,此情况排除;②当P 为A 、Q 的巧点时;③当Q 为A 、P 的巧点时;进行讨论求解即可. 【详解】(1)一条线段的长度是另外一条线段长度的2倍,则称这个点为该线段的“奇点”, ∴线段的中点是这条线段的“奇点”,(2)18CD =,点N 是线段CD 的奇点, ∴可分三种情况,①当N 为中点时,11892CN =⨯=,②当N 为CD 的三等分点,且N 靠近C 点时,11863CN =⨯=,③当N 为CD 的三等分点,且N 靠近D 点时,218123CN =⨯=(3)15AB =,t ∴秒后,(),15207.5AP t AQ t t ==-≤≤,①由题意可知A 不可能为P 、Q 两点的巧点,此情况排除; ②当P 为A 、Q 的巧点时,有三种情况;1)点P 为AQ 中点时,则12AP AQ =,即()11522t t =-,解得:154t s = 2)点P 为AQ 三等分点,且点P 靠近点A 时,则13AP AQ =,即()11523t t =-,解得:3t s = 3)点P 为AQ 三等分点,且点P 靠近点Q 时,则23AP AQ =,即()21523t t =-,解得:307t s = ③当Q 为A 、P 的巧点时,有三种情况;1)点Q 为AP 中点时,则12AQ AP =,即1522tt -=,解得:6t s =2)点Q 为AP 三等分点,且点Q 靠近点A 时,则13AQ AP =,即1523t t -=,解得:457t s = 3)点Q 为AP 三等分点,且点Q 靠近点P 时,则23AQ AP =,即21523t t -=,解得:458t s = 【点睛】考查了两点间的距离,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解题关键是要读懂题目的意思,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4.(2021·河南七年级期末)(背景知识)数轴上A 、B 两点在对应的数为a ,b ,则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定义为:AB b a =-.(问题情境)已知点A 、B 、O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为-4、10和0,点M 、N 分别从O 、B 出发,同时向左匀速运动,点M 的速度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N 的速度是每秒3个单位长度,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0t >). (1)填空:①OA = OB = ;①用含t 的式子表示:AM = ;AN = ; (2)当t 为何值时,恰好有2AN AM =; (3)求410t t -++的最小值.【答案】(1)①4,10;①4t -,143t -;(2)6或225;(3)14 【分析】(1)①由题意可直接进行求解;①由题意可得点M 在数轴表示的数为-t ,点N 在数轴表示的数为10-3t ,然后根据数轴上的两点距离可求解;(2)由(1)可分点M 在点A 的右边、点M 在点A 的左边和点M 、N 都在点A 的左边,然后列方程求解即可;(3)由410t t -++可看作是t 到10-和4的距离,进而可分当10t <-时,当104t -≤≤时和当4t >时,然后进行求解比较即可. 【详解】解:(1)①由点A 、B 、O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分别为-4、10和0,可得:404,10010OA OB =--==-=, 故答案为4,10;①由点M 、N 分别从O 、B 出发,同时向左匀速运动,点M 的速度是每秒1个单位长度,点N 的速度是每秒3个单位长度,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可得点M 、N 的运动路程分别为:t ,3t ;①点M 在数轴表示的数为-t ,点N 在数轴表示的数为10-3t , ①4,143AM t AN t =-=-, 故答案为4t -,143t -;(2)由(1)可得:当点N 追上点M 时,则有()3110t -=,解得:5t =,①①当点M 在点A 的右边时,即04t <<,则有()14324t t -=-,解得:6t =(不符合题意,舍去);①当点M 在点A 的左边时,即4t >,则有()14324t t -=-,225t =>4,符合题意; ①当点N 追上点M 后,即5t >,点M 、N 都在点A 的左边,则有()31424t t -=-,解得:6t =>5,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当2AN AM =时,225t =或6t =; (3)由410t t -++可看作是t 到10-和4的距离,则有: 当10t <-时,41041026t t t t t -++=---=--无最小值;当104t -≤≤时,41041014t t t t -++=-++=, 当4t >时,41041026t t t t t -++=-++=+,无最小值, 综上所述:当当104t -≤≤时,有最小值,最小值为14.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轴上的两点距离、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线段的和差关系,熟练掌握数轴上的两点距离、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及线段的和差关系是解题的关键.5.(2021·湖南七年级期末)如图,直线l 上有A ,B 两点,AB =18cm ,点O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OA =2OB .(1)OA = _______cm ,OB =________cm .(2)若点C 是线段AB 上一点(点C 不与A ,B 重合),且AC =CO +CB ,求CO 的长; (3)若动点P ,Q 分别从A ,B 同时出发,向右运动,点P 的速度为3cm /s ,点Q 的速度为2cm /s ,当点P 与点Q 重合时,P ,Q 两点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s),求当t 为何值时,2OP -OQ =6(cm)?【答案】(1)12,6;(2)2cm ;(3)1.5s 或9s 【分析】(1)由于AB =18cm ,点O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OA =2OB ,则OA +OB =3OB =AB =18cm ,依此即可求解;(2)根据点C 是线段AB 上一点(点C 不与A ,B 重合),分两种情况:①点C 在线段OA 上时;①点C 在线段OB 上时,根据AC =CO +CB 即可求解;(3)根据题意分三种情况讨论:①点P 在AO 之间时,即0≤t <4时,①点P 在OB 之间时,即4≤t <6时,①点P 在AB 延长线上时,即6≤t ≤18时,分情况讨论求解即可. 【详解】解(1)①AB=18, OA =2OB ①2OB+OB=18, ①OB=6,OA=12 故答案为:12,6; (2)分两种情况讨论: ①如图,点C 在线段OA 上时, ①AC =CO +CB , ①AC = CO +(CO +OB ), ①AO -CO = CO +(CO +OB ) ①3CO=AO -OB , OC =()112623⨯-=;①如图,点C 在线段OB 上时, ①AC =CO +CB ,①AC = CO +(OB - CO ), 即AO +CO = CO +(OB - CO )①CO= OB -AO =-6不符合题意,舍掉, 综上所述,CO 的长是2; (3)由题意分三种情况讨论: ①点P 在AO 之间时,即0≤t <4时, 得()()2123626t t --+=,解得t =1.5; ①点P 在OB 之间时,即4≤t <6时, 得()()2312626t t --+=,解得t =9(舍去) ①点P 在AB 延长线上时,即6≤t ≤18时, 得()()2312626t t --+=,解得t =9. 综上所述,当t 为1.5s 或者9s 时,2OP -OQ =6(cm ). 【点睛】本题考查了线段和差的计算,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直线上的动点问题,解题的关键是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注意分情况讨论.6.(2021·湖北七年级期末)已知:如图,在数轴上点A 表示数a ,点B 表示数b ,AB 表示A 点和B 点之间的距离,且a ,b 满足()2230a b a +++=.(1)求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2)若在数轴上存在一点C ,且2AC BC =,求点C 表示的数;(3)一小球甲在数轴上从点A 处以1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同时另一小球乙从点B 处以7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当甲乙两小球开始运动时,立即在点P 和点B 处各放一块挡板,其中点P 所表示的数为1-,当球在碰到挡板后(忽略球的大小,可看作一点)以原来的速度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设运动的时间为t (秒),问:t 为何值时,甲、乙两小球之间的距离为4.【答案】(1)8;(2)点C 表示的数为103或14;(3)t 为12s 或32s 时,甲、乙两小球之间的距离为4. 【分析】(1)由()2230a b a +++=可得2,6a b =-=,进而问题可求解;(2)由题意易得点C 在点A 的右侧,可分当点C 在线段AB 上和在线段AB 外,进而根据线段的和差关系可进行列方程求解;(3)由题意得:=1V 甲个单位/秒,=7V 乙个单位/秒,则有它们相遇的时间为1s ,进而可分①当它们未碰到挡板P ,即01t <<,①当它们碰到挡板P 后,即1t >,然后根据题意列方程求解即可. 【详解】解:(1)①()2230a b a +++=, ①20,30a b a +=+=, ①2,6a b =-=,①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为()628AB =--=,(2)由2AC BC =得点C 在点A 的右侧,设点C 表示的数为x ,即AC=x+2,则有: ①当点C 在线段AB 上,则BC=6-x , ①()226x x +=-,解得:103x =, ①当点C 在线段AB 外,则BC=x -6, ①()226x x +=-,解得:14x =,综上所述:当2AC BC =时,点C 表示的数为103或14;(3)由题意得:=1V 甲个单位/秒,=7V 乙个单位/秒, ①它们相遇的时间为:()178t +=,解得:=1t , ①它们同时碰到挡板P ,当它们之间的距离为4时,则有: ①当它们未碰到挡板P ,即01t <<,①478t t ++=,解得:1=2t ,①当它们碰到挡板P 后,即1t >, ①1774t t -+-=,解得:32t =,综上所述:当t 为12s 或32s 时,甲、乙两小球之间的距离为4.【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数轴上两点的距离、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及线段的和差关系,熟练掌握数轴上两点的距离、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及线段的和差关系是解题的关键.7.(2021·河南七年级期末)如图1,M ,N 是直线l 上的两个点,且10MN =.线段AB (A 在B 的左侧)可以在直线l 上左右移动.已知5AB =,点C 是AN 的中点.(1)如图2,当B 与N 重合时,AM = ,BC = ;(2)在图2的基础上,将线段AB 沿直线MN 向左移动(05)a a <<个单位长度得到图3.①若3a =,求AM 和BC 的长; ①若2BC =,则a 的值是 .(3)在图2的基础上,将线段AB 沿直线MN 向右移动0b b >()个单位长度.请直接写出AM 与BC 之间的数量关系 .【答案】(1)5,2.5;(2)①AM =2,BC =1;①1;(3)AM=2BC . 【分析】(1)当B 与N 重合时,AM=MN -NA=5,由点C 是()AN AB 的中点.由5AB =,可得AC=BC=1AB=2.52;(2)①由线段AB 沿直线MN 向左移动(05)a a <<个单位长度,可得BN=3a =可求AM =MN -AN =2,由点C 是AN 的中点.NC=AC=1AN=42,可求BC ;①由2BC =,()1522BC CN BN a a =-=+-=解方程即可; (3)又线段AB 沿直线MN 向由移动0b b >()个单位长度,BN=b ,可得AN= 5-b ,可求AM =MN -AN=5+b ,由点C 是AN 的中点.可求NC=AC=()15-2b ,可求BC =CN+BN=()15+2b 即可. 【详解】解:(1)当B 与N 重合时,AM=MN -NA=MN -BA=10-5=5, ①点C 是AN 的中点. ①点C 是AB 的中点, ①5AB =,①AC=BC=11AB=5=2.522⨯,故答案为:5,2.5;(2)①①线段AB 沿直线MN 向左移动(05)a a <<个单位长度, ①3a =, ①BN=3a =,①AN=AB+BN=5+a =8,①AM =MN -AN=MN -(AB+BN )=10-(5+3)=2, ①点C 是AN 的中点.①NC=AC=11AN=8=422⨯,BC =CN -BN=4-3=1;①①2BC =,()115222BC CN BN AN BN a a =-=-=+-=, 即()1522a a +-=, 524a a +-=,a =1,故答案为:1;(3)①线段AB 沿直线MN 向由移动0b b >()个单位长度, ①BN=b ,①AN=AB -BN=5-b ,①AM =MN -AN= 10-(5-b )=5+b , ①点C 是AN 的中点. ①NC=AC=()11AN=5-22b ,①BC =CN+BN=()()1155+22b b b -+=, ①AM=2BC .故答案为:AM=2BC .【点睛】本题考查与线段有关的动点与动线问题,掌握线段的中点定义,会根据线段和差列方程,理解线段和差是解题关键.8.(2021·贵州)如图,在数轴上点A ,点B ,点C 表示的数分别为2,1,6.-(1)线段AB 的长度为 个单位长度,线段AC 的长度为 个单位长度.(2)点P 是数轴上的一个动点,从A 点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的正方向运动,运动时间为t 秒(018)≤≤. 用含t 的代数式表示:点P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 线段BP 的长为 个单位长度;(3)点M ,点N 都是数轴上的动点,点M 从A 点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正方向运动,点N 从点C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的速度沿数轴负方向运动.设点,M N 同时出发,运动时间为x 秒当点,M N 两点间的距离为13个单位长度时,求x 的值,并直接写出此时点M 在数轴上表示的数.【答案】(1)3;8;(2)-2+t ;(3-t )或(t -3);(3)10.【分析】(1)根据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求线段AB的长度,线段AC的长度;(2)由题意,先求出点P表示的数,再根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点P运动的路程,再分点P在点B的左边和右边两种情况求解;(3)根据等量关系点M、N两点间的距离为3个单位长度列出方程求解即可.【详解】解:(1)线段AB的长度为1-(-2)=3个单位长度,线段AC的长度为6-(-2)=8个单位长度;(2)根据题意,点P在数轴上表示的数为:-2+t;线段BP的长为:当t≤3时,BP=3-t;当t>3时,BP=t-3,(3)依题意有:4x+3x-8=13,解得:x=3.此时点M在数轴上表示的数是:-2+4×3=10.故答案为:(1)3;8;(2)-2+t;(3-t)或(t-3).【点睛】本题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根据题目给出的条件,找出合适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再求解.9.(2021·广东七年级期末)如图,已知数轴上A、B两点所表示的数分别为﹣2和6(1)求线段AB的长;(2)已知点P为数轴上点A左侧的一个动点,且M为PA的中点,N为PB的中点.请你画出图形,并探究MN的长度是否发生改变?若不变,求出线段MN的长;若改变,请说明理由.【答案】(1)8;(2)见解析;MN的长度不会发生改变,线段MN=4.【分析】(1)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等于较大数与较小数的差;(2)根据中点的意义,利用线段的和差可得出答案.【详解】解:(1)AB=|﹣2﹣6|=8,答:AB的长为8;(2)MN的长度不会发生改变,线段MN=4,理由如下:如图,因为M为PA的中点,N为PB的中点,所以MA=MP=12PA,NP=NB=12PB,所以MN=NP﹣MP=12PB﹣12PA=12(PB﹣PA)=12AB=12×8=4.【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之间的距离,数轴上线段中点的意义,熟练掌握两点间距离计算方法,灵活运用中点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10.(2021·全国)如图,射线OM上有A、B、C三点,满足OA=40cm,AB=30cm,BC=20cm.点P从点O出发,沿OM方向以2cm/秒的速度匀速运动,点Q从点C出发在线段CO上向点O匀速运动,两点同时出发,当点Q运动到点O时,点P,Q停止运动.(1)当点P与点Q都同时运动到线段AB的中点时,求点Q的运动速度;(2)当P A=2PB时,点Q运动到的位置恰好是线段OB的中点,求点Q的运动速度;(3)自点P运动到线段AB上时,分别取OP和AB的中点E、F,求OB APEF的值.【答案】(1)点Q的运动速度为1411cm/s;(2)点Q的运动速度为1110cm/s或116cm/s;(3)2【分析】(1)设经过ts,点P与点Q都同时运动到线段AB的中点,根据线段中点的定义得到BQ=15cm,求得CQ=35cm,于是得到结论;(2)设Q的速度为v,经过ts后,点Q运动到的位置恰好是线段OB的中点,点O对应数轴上的0,点A 对应数轴上的40,点B 对应数轴上的70,点C 对应数轴上的90,点P 对应数轴上的2t ,点Q 对应数轴上的90﹣vt ,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即可求出v 的值; (3)设经过ts 时,点P 在AB 之间,点O 对应数轴上的0,点A 对应数轴上的40,点B 对应数轴上的70,点C 对应数轴上的90,点P 对应数轴上的2t ,由于OP 和AB 的中点E ,F ,所以点E 对应数轴上的t ,点F 对应数轴上的55,从而可知EF =55﹣t ,AP =2t ﹣40,OB =70,代入原式即可求出答案. 【详解】解:(1)①AB =30cm ,1152AP BQ AB cm ∴===, ①CQ =BC +BQ =35cm ,设经过ts ,点P 与点Q 都同时运动到线段AB 的中点, ①OP =OA +P A =40+15=55(cm ), ①t =552(s ), ①点Q 的运动速度=35÷552=1411(cm /s ); 答:点Q 的运动速度为1411cm /s ; (2)设Q 的速度为v ,经过ts 后,点Q 运动到的位置恰好是线段OB 的中点,点O 对应数轴上的0,点A 对应数轴上的40,点B 对应数轴上的70,点C 对应数轴上的90, ①点P 对应数轴上的2t ,点Q 对应数轴上的90﹣vt , ①点Q 运动到的位置恰好是线段OB 的中点, ①702=90﹣vt , ①vt =55, ①2PB =P A ,①2|2t ﹣70|=|2t ﹣40|, ①解得:t =50或t =30, 当t =50s 时, 此时v =1110, 而点Q 到达O 点所需要时间为90011s >50s , 当t =30时, 此时v =116,而点Q 到达O 点所需要的时间为54011>30s , 综上所述,当v =1110或v =116cm /s ; (3)设经过ts 时,点P 在AB 之间,点O 对应数轴上的0,点A 对应数轴上的40,点B 对应数轴上的70,点C 对应数轴上的90,①点P 对应数轴上的2t , ①OP 和AB 的中点E ,F ,①点E 对应数轴上的t ,点F 对应数轴上的55, ①EF =55﹣t ,AP =2t ﹣40,OB =70, ①原式=70(240)55t t---=2.【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形结合列出方程是解题的关键.11.(2021·全国七年级专题练习)A ,B 两地相距a 千米,C 地在AB 的延长线上,且3BC a =千米,D 是A 、C 两地的中点.(1)求AD 长(结果用含a 的代数式表示). (2)若90BD =千米,求a 的值.(3)甲、乙两车分别从A 、D 两地同时出发,都沿着直线AC 匀速去C 地,经4小时甲追上乙.当甲追上乙后甲马上原路返回,甲返回行驶1小时时发现甲车距D 地50千米,已知600a =千米,求乙车行驶的平均速度【答案】(1)2=3AD a 千米;(2)270a =千米;(3)乙车平均速度为50km/h 或503km/h 【分析】(1)由题意易得43AC a =千米,进而根据点D 是A 、C 的中点可求解; (2)由(1)23AD a =千米,则有2133BD a a a =-=千米,然后由BD=90千米可求解;(3)由题意易得22600=40033AD a ==⨯km ,11600=20033BC a ==⨯km ,进而可得1小时内甲比乙多行驶100km ,设乙速度为xkm/h ,则甲速度为(x +100)km/h ,然后可得甲距离A 为()()()41001003300x x x +-+=+km ,则可分①甲在D 地左50km ,①甲在D 地右50km ,最后列方程进行求解即可. 【详解】解:(1)AB a =千米,3BC a=千米,43AC a ∴=千米,D 是A 、C 两地的中点,1223AD AC a ∴==千米; (2)由(1)23AD a =千米,BD AB AD =-, 2133BD a a a ∴=-=千米,90BD =千米, 1=903a ∴ =270a ∴(3)600a =,22600=40033AD a ∴==⨯km ,11600=20033BC a ==⨯km ,由题甲、乙之间相距400km ,4小时后甲追上乙,∴1小时内甲比乙多行驶100km ,∴设乙速度为xkm/h ,则甲速度为(x +100)km/h ,由题知,甲返回行驶了1h ,∴甲距离A 为()()()41001003300x x x +-+=+km ,甲车距D 地50km ,∴甲可能在D 地左50km 或右50km ,①甲在D 地左50km ,此时甲距离A 为5040050=350AD -=-,3300350x +=,解得:503x =, ①甲在D 地右50km ,此时甲距离A 为5040050=450AD +=+,3300450x +=,解得:50x =,综上所述:乙车平均速度为50km/h 或503km/h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及线段的和差关系,熟练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及线段的和差关系是解题的关键.12.(2021·石家庄市第二十八中学)已知A,B是数轴上两点,点A在原点左侧且距原点20个单位,点B在原点右侧且距原点100个单位.(1)点A表示的数是:;点B表示的数是:.(2)A,B两点间的距离是个单位,线段AB中点表示的数是.(3)现有一只电子蚂蚁P从点B出发以6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左运动,同时另一只电子蚂蚁Q恰好从点A出发以4个单位/秒的速度向右运动.设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的点C处相遇,求点C表示的数.【答案】(1)-20,100.(2)120,40;(3)28.【分析】(1)根据点的位置确定符号和值即可;(2)用两个点表示的数相减即可,求出中点到A的距离,再求中点表示的数;(3)求出相遇的时间,再求出C点与A的距离,即可求出C点表示的数.【详解】解:(1)①点A在原点左侧且距原点20个单位,点B在原点右侧且距原点100个单位,①点A表示的数是:-20;点B表示的数是:100.故答案为:-20,100.(2)A,B两点间的距离是100-(-20)=120;线段AB中点到A的距离是120÷2=60,线段AB中点表示的数为-20+60=40;故答案为:120,40;(3)两只电子蚂蚁在数轴上相遇的时间为120÷(4+6)=12(秒)点C距A的距离为12×4=48,点C表示的数为-20+48=28.【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的动点问题,解题关键是理解数轴上点表示的数的意义,会求两点间的距离.13.(2021·江苏七年级期末)如图1,线段AB=20cm.(1)点P沿线段AB自A点向B点以2cm/s的速度运动,同时点Q沿线段BA自B点向A点以3cm/s的速度运动,几秒后,P,Q两点相遇?(2)如图2,AO=PO=2cm,①POQ=60°,现点P绕着点O以30°/s的速度顺时针旋转一周后停止,同时点Q沿直线BA自B点向A点运动,若点P,Q两点也能相遇,求点Q运动的速度.【答案】(1)4秒;(2)8cm/s或52cm/s【分析】(1)根据点P,Q的运动路程之和为20建立方程求解即可得出结论;(2)要点P,Q相遇,只能点P运动到线段AB上,判断出点P旋转的角度,进而求出点P的运动时间,即可得出结论.【详解】解:(1)设t秒后,P,Q两点相遇,根据题意知,(2+3)t=20,解得,t=4秒,答:4秒后,P,Q两点相遇.(2)①①POQ=60°,①点P绕着点O旋转60°或240°刚好在线段AB,当点P绕着点O旋转60°时,点P和点Q相遇,①点P的旋转了60°÷30°=2秒,则(20﹣4)÷2=8cm/s,当点P绕着点O旋转240°时,点P和点Q相遇,①点P的旋转了240°÷30°=8秒,则20÷8=52cm/s,即:点Q的速度为8cm/s或52cm/s.【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角的和差关系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熟练掌握角的和差关系及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是解题的关键.14.(2021·陕西七年级期末)如图,已知线段24AB=,动点P从A出发,以每秒2个单位的速度沿射线AB方向运动,运动时间为t秒(0t>),点M为AP的中点.(1)当3t =时,求线段MB 的长度; (2)当t 为何值时,点P 恰好是MB 的中点? (3)当t 为何值时,2AM PB =?【答案】(1)当3t =时,21MB =;(2)当8t =;点P 恰好是MB 的中点;(3)485t =或16t =,2AM PB =. 【分析】(1)如图:当t =3时,先求出AP ,然后再求出AM ,最后根据MB =AB -AM 求解即可; (2)先求出AM =MP =t ,再说明MP PB t ==,然后由3324AB AM t ===即可求得t ; (3)分P 在线段AB 上和P 在线段AB 延长线上两种情况解答即可. 【详解】解:(1)当3t =时,326AP =⨯=. ①点M 为AP 的中点,①116322AM AP ==⨯=, ①24321MB AB AM =-=-=. (2)①点M 为AP 的中点, ①11222AM MP AP t t ===⨯=. ①点P 是MB 的中点, ①MP PB t ==, ①3324AB AM t ===, ①8t =;(3)当点P 在线段AB 上时,AM t =,242PB AB AP t =-=-,①()2242t t =-, 解得485t =. 当P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时,AM t =,224PB AP AB t =-=-,①()2224t t =-, 解得16t =. ①485t =或16t =. 【点睛】本题属于直线上的动点问题,主要考查了中点的定义、线段的和差等知识点,正确画出图形并表示出相应线段的长以及掌握分类讨论思想成为解答本题的关键.15.(2021·福建七年级期末)(1)如图:若点C 在线段AB 上,线段AC =10cm ,BC =6cm ,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求线段MN 的长度;(2)若点C 在线段BA 的延长线上,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设BC ﹣AC =a ,请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并求MN 的长度(用含a 的式子表示);(3)在(1)的条件下,动点P 、Q 分别从A 、B 两端同时出发,点P 以2cm /s 的速度沿AB 向右运动,终点为B ,点Q 以1cm /s 的速度沿AB 向左运动,终点为A ,当一个点到达终点,另一个点也随之停止运动,求运动多少秒时,CP :CQ =1:2?【答案】(1)线段MN 的长度是8cm ;(2)MN =12a ,理由见解析;(3)当运动143或265时,CP :CQ =1:2 【分析】(1)根据题意结合图形得出MN =12(AC +BC ),即可得出答案;(2)直接根据题意画出图形,进而利用MN =NC ﹣MC =1()2BC AC -求出即可;(3)根据动点P 、Q 的运动方向和速度用含t 的式子表示出CP 和CQ,再列方程可得结论. 【详解】解:(1)①线段AC =10cm ,BC =6cm ,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 ①12MC AC =,12NC BC =, ①MN 1122MC NC AC BC =+=+ =12(AC +BC )=12×16=8(cm ); 答:线段MN 的长度是8cm ; (2)如图:MN =12a .理由如下:①点M 、N 分别是AC 、BC 的中点, ①MC =12AC ,NC =12BC , ①BC ﹣AC =a ,①MN =NC ﹣MC =12BC ﹣12AC =1()2BC AC -=12a .(3)①点P 以2cm /s 的速度沿AB 向右运动,点Q 以1cm /s 的速度沿AB 向左运动, 而AC =10cm ,BC =6cm ,CP :CQ =1:2 ①2CP CQ = , 可分为三种情况讨论:当点C 在点P 右侧,点Q 的左侧时,有05t <≤ ,此时102CP t =- ,6CQ t =- ,则2(102)6t t -=- ,解得:143t = ; 当点C 在点P 、Q 的左侧时,有56t <≤ ,此时210CP t =-,6CQ t =-,则2(210)6t t -=-,解得:265t = ; 当点C 在点P 的左侧,Q 的右侧时,有68t <≤ ,此时210CP t =-,6CQ t =-,则2(210)6t t -=-,解得:143t =,舍去, 综上所述,当运动143 或265时,CP :CQ =1:2. 【点睛】本题考查线段的计算,中点的定义,利用两点之间的距离和中点的定义分情况讨论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是解题的关键.16.(2021·天津七年级期末)如图,直线l上有A,B两点,AB=12cm,点O是线段AB上的一点,OA=2OB.(1)则OA=cm,OB=cm;(2)若点C是线段AB上一点(点C不与点A、B重合),且满足AC=CO+CB,求CO 的长;(3)若动点P从点A出发,动点Q从点B同时出发,都向右运动,点P的速度为2cm/s.点Q的速度为1cm/s,设运动时间为t(s)(其中t≥0).①若把直线l看作以O为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的一条数轴,则t(s)后,P点所到的点表示的数为;此时,Q点所到的点表示的数为.(用含t的代数式表示)①求当t为何值时,2OP﹣OQ=4(cm).【答案】(1)8,4;(2)43cm;(3)①﹣8+2t,4+t;①1.6或8.【分析】(1)由于AB=12cm,点O是线段AB上的一点,OA=2OB,则OA+OB=3OB=AB=12cm,依此即可求解;(2)根据图形可知,点C是线段AO上的一点,可设C点所表示的实数为x,分两种情况:①点C在线段OA上时;①点C在线段OB上时,根据AC=CO+CB,列出方程求解即可;(3)①根据路程=速度×时间即可求解;①分两种情况:0<t<4(P在O的左侧);4≤t≤12(P在O的右侧);进行讨论求解即可.【详解】解:(1)①AB=12cm,OA=2OB,①OA+OB=3OB=AB=12(cm),解得OB=4,OA=2OB=8(cm).故答案为:8,4;(2)设C点所表示的实数为x,分两种情况:①点C在线段OA上时,①AC=CO+CB,①8+x=﹣x+4﹣x,3x =﹣4,解得x =﹣43;①点C 在线段OB 上时, ①AC =CO +CB , ①8+x =4,解得x =﹣4(不符合题意,舍).故CO 的长是43cm ;(3)①t (s )后,P 点所到的点表示的数为﹣8+2t ;此时,Q 点所到的点表示的数为4+t . 故答案为:﹣8+2t ,4+t ; ①0<t <4(P 在O 的左侧),OP =0﹣(﹣8+2t )=8﹣2t ,OQ =4+t ,2OP ﹣OQ =4,则 2(8﹣2t )﹣(4+t )=4, 解得t =1.6;4≤t ≤12(P 在O 的右侧),OP =﹣8+2t ﹣0=﹣8+2t ,OQ =4+t ,2OP ﹣OQ =4,则 2(2t ﹣8)﹣(4+t )=4, 解得t =8.综上所述,t =1.6或8时,2OP ﹣OQ =4cm .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轴上两点的距离,数轴上点的表示,比较复杂,要认真理清题意,并注意数轴上的点,原点左边表示负数,右边表示正数,在数轴上,两点的距离等于任意两点表示的数的差的绝对值.17.(2021·辽宁七年级期末)如图,数轴上点A 在原点左侧,点B 在原点右侧,且2OA OB =,动点P 、Q 分别从A 、B 两点同时出发,都向右运动,点P 的速度为每秒2个单位长度,点Q 的速度为每秒1个单位长度,当点P 与点Q 重合时,P ,Q 两点停止运动.设运动时间为t 秒.(1)若点A 表示的数为12-,则点B 表示的数为________,线段AB 中点表示的数为___________;(2)在(1)的条件下,若122OP OQ AB -=,求t 的值; (3)当点P 在线段AO 上运动时,若AP BP OP -=,请探究线段OP 与线段AB 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答案】(1)6;-3;(2)95或13;(3)3AB OP =或9AB OP =,见解析【分析】(1)由点A 表示的数为12-,AO =2OB 可知,可求出OB ,AB 长,从而得出结论; (2)分两种情况:点P 在原点的左侧和右侧时,OP 表示的代数式不同,OQ =6+t ,分别代入2OP ﹣OQ =9列式即可求出t 的值;(3))设线段OB 的长为b ,则2,3OA b AB b == ,分两种情况去绝对值,求出t 的值,即可解决问题. 【详解】(1)①点A 表示的数为12-,AO =2OB , ①AO =12,OB =6, ①AB =18,①线段AB 中点表示的数为3. 故答案是:6;﹣3;(2)当P 、Q 相遇时,()()1262118t =+÷-=(秒),①1118,18922t AB ≤=⨯=.当点P 在AO 上时,122,6OP t OQ t =-=+,①29OP OQ -=,①()()2122169t --+=,95t =,符合; 当点P 在原点O 右侧时,212,6OP t OQ t =-=+, ①29OP OQ -=,()()221269t t --+=, 13t =,符合.综上所述,若29OP OQ -=,t 的值为95或13.(3)设线段OB 的长为b ,则2,3OA b AB b ==. ①点P 在线段AO 上运动,①2,22AP t OP b t ==-.32BP AB AP b t =-=-. 若AP BP <,则AP BP BP AP -=-, ①BP AP OP -=,①()32222b t t b t --=-,解得12t b =.①222OP b t b b b =-=-=, 又①3AB b =, ①3AB OP =;若AP BP >,则AP BP AP BP -=-, ①AP BP OP -=, ①()23222t b t b t --=-,解得56t b =.①5122233OP b t b b b =-=-=.①3AB b =. ①9AB OP =.综上所述,线段OP 与线段AB 之间的数量关系为3AB OP =或9AB OP =. 【点睛】本题考查了数轴上两点的距离、数轴上点的表示、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比较复杂,要认真理清题意,并注意数轴上的点,原点左边表示负数,右边表示正数,在数轴上,两点的距离等于任意两点表示的数的差的绝对值.18.(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如图,点,A B 在数轴上分别表示有理数,a b ,且,a b 满足2|2|(5)0a b ++-=.(1)点A 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点B 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_.(2)若动点P 从点A 出发以每秒3个单位长度向右运动,动点Q 从点B 出发以每秒1个单位长度向点A 运动,到达A 点即停止运动,P Q 两点同时出发,且Q 点停止运动时,P 也随之停止运动,求经过多少秒时,,P Q 第一次相距3个单位长度?(3)在(2)的条件下整个运动过程中,设运动时间为t 秒,若AP 的中点为,M BQ 的中点为N ,当t 为何值时,3BM AN PB +=? 【答案】(1)﹣2,5;(2)1秒;(3)1秒或3511秒. 【分析】。
2020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探究”专题训练(一)及答案

2020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册“物理实验探究”专题训练(一)1. 下面是小聪利用刻度均匀的匀质杠杆进行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1)实验前为方便测量力臂,应将杠杆调节到________位置平衡,将杠杆的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左端下沉,这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选填“左”或“右”)端调节.(2)调节平衡后,在杠杆B点处挂6个钩码,如图甲所示,则在A点处应挂________个同样的钩码,杠杆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3)图乙是小聪利用弹簧测力计做的某次实验情景,已知杠杆每格长5 cm,钩码每个重0.5 N.请将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填入下表.实验序号动力F1/N 动力臂L1/m 阻力F2/N 阻力臂L2/m1 ________ 0.15 3.0 0.10上述实验数据不符合杠杆平衡条件,出现问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如图所示,小明同学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所使用的刻度尺示数模糊不清,但他仍然测出了该滑轮组匀速提升重物时的机械效率.其实验步骤如下:①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G;②按图示组装好滑轮组;③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使物体上升,读出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F.(1)该滑轮组机械效率的表达式为η=________(用题中已知物理量的字母表示,绳子的股数要用具体的数字表示).(2)实验过程中,某同学为了实验操作方便,在弹簧测力计静止时读数,则这种操作方法测出的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测量值将比其真实值____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3)为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可以减小轮与轴间的摩擦.若忽略上述摩擦,也不考虑绳重,下列方法中,还能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是________(选填“A”、“B”、“C”或“D”).A. 增加滑轮的个数B. 减小动滑轮的重量C. 减小钩码升高的高度D. 增大提升钩码的速度3. 张强想探究小球滚上斜面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与斜面倾角、小球质量的关系.他将两个斜面AO与OB对接成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如下的实验:a. 将质量为5 g的小球从斜面AO的某一高度h处静止释放,经O点滚上斜面OB,小球达到的最大高度为H;b. 改变斜面OB的倾角θ,重复上述实验;c. 换用质量为7 g的小球重复上述实验,并将实验数据均记录在下表中:实验序号小球质量m/g 小球释放高度h/cm 斜面OB的倾角θ/°小球在斜面OB上最大高度H/cm15 10 40 9.02 30 8.63 20 8.047 10 40 9.05 30 8.66 20 8.0(1)每次实验都将小球从斜面的同一高度处静止释放,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比较实验1、2、3(或3、4、5),说明小球在斜面OB上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与____________有关.(3)比较实验________(选择序号),说明小球在斜面OB上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与小球质量无关.(4)如果斜面没有摩擦,小球能滚上斜面OB的最大高度是________cm.本实验中小球未能达到这个高度,从能量的角度来看,是小球有部分机械能转化为__________.4.在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电源电压为6V,小灯泡L1额定电流为0.2A,电阻小于10Ω。
专题01 一元二次方程(解析版)-2020-2021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期末综合复习专题提优训练

2020-2021学年九年级数学上册期末综合复习专题提优训练(人教版)专题01 一元二次方程【典型例题】1.(2020·青浦区实验中学期中)下列方程中,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是( )A .3(x +1)2=2(x +1)B .21x +1x-2=0 C .ax 2+bx +c =0 D .x 2+2x =x 2-1 【答案】A2.(2020·山东泗水初三期中)若()11620m m x mx +++-=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则m =________.【答案】1【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2020·湖南湘潭初三期末)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40x ax -+=的一个根是2,则a 的值为( )A .-1B .1C .-2D .2 【答案】D2.(2020·山东东平期末)下列方程中一定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是( )A .22731x y -=+B .25620x y --= C .22x x x x -=+ D .()2320ax b x c +-++=【答案】C3.(2020·安徽安庆期末)若x =2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mx +8=0的一个解.则m 的值是( )A .6B .5C .2D .-6【答案】A4.(2019·四川雁江初三期末)如果关于x 的方程27(3)30m m x x ---+=是一元二次方程,那么m 的值为:( ) A .3± B .3 C .-3 D .都不是【答案】C5.(2020·安徽蚌埠期末)一元二次方程4x 2﹣1=5x 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常数项分别为( ) A .4,﹣1,5 B .4,﹣5,﹣1 C .4,5,﹣1 D .4,﹣1,﹣5【答案】B6.(2020·四川米易初三期末)已知a 是方程22430x x --=的一个根,则代数式224a a -的值等于( )A .3B .2C .0D .1 【答案】A7.(2020·安徽铜陵初三期末)已知关于 x 的方程20x ax b ++=有一个根是(0)b b ≠,则a b +的值是( ) A .-1 B .0 C .12 D .1 【答案】A8.(2020·全国初三课时练习)已知m 是方程23220x x --=的值( )A .2BC D【答案】C9.(2019·贵州印江初三期末)将一元二次方程22(1)1(1)2x x x +-=+-写成一般形式_____.【答案】2330x x ++=10.(2020·湖南雨花期末)已知方程ax 2+bx +c =0的一个根是﹣1,则a ﹣b +c =_____.【答案】011.(2020·银川市第十五中学初三一模)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m -1)x 2+6x +m 2-m =0的一个根x =0,则m 的值是_____.【答案】012.(2020·贵州印江初三期末)若关于x 的方程||(m 2)m 20m x x --+=为一元二次方程,则m =__________.【答案】-213.(2020·全国初三课时练习)下列方程中,①7x 2+6=3x ;②212x =7;③x 2﹣x =0;④2x 2﹣5y =0;⑤﹣x 2=0中是一元二次方程的有_____. 【答案】①③⑤.14.(2020·全国初三课时练习)把一元二次方程(x ﹣2)2﹣x =7x +6化为一般形式是_____,二次项系数是_____,一次项是_____,常数项是_____.【答案】x 2﹣12x ﹣2=0 1 ﹣12x ﹣215.(2020·河北初三二模)若m 是方程2x 2﹣3x ﹣1=0的一个根,则6m 2﹣9m +2020的值为_____.【答案】202316.(2020·南宁市新民中学初三期中)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22(1)410a x x a --+-=的一根是0,则a =___________. 【答案】-117.(2019·全国初二单元测试)把关于x 的方程()()()23x x x -=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方程中各项与各项的系数. 【答案】解:原方程整理得226918x x x -+=-∴22690x x∴各项与各项的系数分别为:二次项22x ,二次项系数2;一次项-6x ,一次项系数-6;常数项-9.18.(2020·安徽天长龙集九年制学校期中)关于x 的方程27(3)5m m x x ---=是一元二次方程,求m 的值.【答案】解:关于x 的方程27(3)5m m x x ---=是一元二次方程,依题意有,27230m m ⎧-=⎨-≠⎩∴m =-3∴当m =-3时方程27(3)5m m x x ---=是一元二次方程.19.(2018·陕西洛南)如果关于x 的方程(m ﹣3)x |m ﹣1|﹣x +3=0是一元二次方程,求m 的值.【答案】由题意,得|m ﹣1|=2且m ﹣3≠0.解得m =﹣3.即m 的值是﹣3.20.(2020·全国初三课时练习)已知m 是方程x 2-x -2=0的一个实数根,求代数式()221m m m m ⎛⎫--+ ⎪⎝⎭的值. 【答案】解:∵m 是方程x 2-x -2=0的根,∴m 2-m -2=0,即m 2-m =2,m 2-2=m .∴()()222221121224m m m m m m m m m m ⎛⎫-⎛⎫⎛⎫--+=-+=+=⨯= ⎪ ⎪ ⎪⎝⎭⎝⎭⎝⎭.21.(2020·全国初三课时练习)若m 是一元二次方程||120a x x ---=的一个实数根. (1)求a 的值;(2)不解方程,求代数式()221m m m m ⎛⎫-⋅-+ ⎪⎝⎭的值. 【答案】(1)由于||120a x x ---=是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 所以||12a -=,解得3a =±;(2)由(1)知,该方程为220x x --=, 把x =m 代入,得220m m --=,所以22m m -=,①由220m m --=,得210m m --=, 所以21m m-=,② 把①和②代入()221m m m m ⎛⎫-⋅-+ ⎪⎝⎭, 得()2212(11)4m m m m ⎛⎫-⋅-+=⨯+= ⎪⎝⎭, 即()2214m m m m ⎛⎫-⋅-+= ⎪⎝⎭.。
人教版中考 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1)

人教版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试题及答案(1)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文,完成小题马家窑彩陶上的乐和舞①当瑞典学者安特生1921年在渑池县发现了仰韶文化后,推断这一文化并不是孤立的。
囿于他当时所具有的彩陶知识,以及他以欧洲人的习惯性思维,认为这些陶器是从西往东传播到中原地区的。
因此,他溯着黄河来到兰州寻觅,最后来到了临洮,终于在马家窑村发现了一大批彩陶,时间要晚于仰韶文化,他把它们命名为马家窑文化。
②在经过中外学者几十年的后继研究之后,终于认定中国的彩陶是土生土长的文明,并不是从外国传播过来的。
安特生为这次考察写了一本书,题目叫《黄土的儿女》,讲述四千多年前黄土地上的儿女们,用音乐和舞蹈的形式来装饰自己的器具。
③使用黑色来装饰红色的陶器,这是马家窑彩陶的一大特色,红、黑两色并列而形成的艺术之韵在马家窑彩陶上被发挥到了(jízhì)。
马家窑陶器上的黑彩,装饰的面积之大,前所未有,从器口到器底,几乎全部遮盖殆尽,有的甚至爬到了器口的内部,从而形成了内彩,具有了一种“满、平、匀”的装饰美。
但是,绘器者又极有分寸,这种繁密的布局并不令人感到窒息和不快,反而给人一种“宽可走马,密不容针”的美。
④在彩陶的装饰上富有感情,这是马家窑的彩陶留给人们的印象。
密布于马家窑彩陶上的,都是一些粗细相等、排列均匀的线条,它们刚健粗放,富有强烈的动感和弹性,在器物上组成了一幅幅旋转着的画面,犹如江河泻地,激浪奔腾,但在这一个又一个的漩涡当中,又会有一些空白的中心点,从而给人以静止的感觉。
欣赏着马家窑的彩陶,犹如在聆听一首旋律感极强的乐曲,留给人的是一种音乐之美。
⑤马家窑彩陶具有抽象的纹饰,这一特色形成的图案显得逼真传神。
彩陶上绝大多数抽象的纹饰是螺旋形的图案,有人认为表现的是水流的涡漩,这些涡漩的样式多种多样:有的呈带状的二方连续图案,有的呈四方连续图案,有的是独立纹样,有的漩涡当中留下了一些带点的圆圈,好像是溅起的泡沫。
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1)

部编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训练含答案(1)一、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题训练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音乐能使我们更聪明吗①1993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无意间向大众引入了“莫扎特效应”这一说法。
心理学家弗朗西斯·罗彻对36位大学生做实验,让他们在做一些空间推理题之前听10分钟莫扎特的D小调奏鸣曲;其他的人保持安静。
结果,在将一张纸叠几次剪开会是什么形状的测试中,听了莫扎特音乐的人有明显进步,这一发现被形象地称作“莫扎特效应”。
自从“莫扎特效应”提出以来,争论一直不断。
②最近,中国科学家研究发现:乐曲的节奏可能是人出现莫扎特效应的关键。
聆听莫扎特对大脑有好处,可以观察到新生神经元的增加;聆听反向莫扎特对人和大鼠均有负效应,会使得新生神经元减少、行为认知能力减退。
③音乐能让人变得更聪明?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的!无论演奏乐器还是听音乐,对大脑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得多。
④演奏乐器为何能使人聪明?如果把大脑比作一座工厂,那么听音乐和演奏乐器对于这座工厂来说,是一项大工程,许多个重要的车间都会被调动起来。
科学家们曾经用核磁共振技术扫描过乐手,发现各个重要的大脑区域,都对音乐产生了强烈反应。
比如,对于弹钢琴之类,需要双手进行的乐器演奏,就刺激锻炼了大脑的胼胝体,这个部分连接了大脑左右两侧半球,非常重要,如果长期受到刺激,人的协调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人在演奏乐器或者跳舞时的触觉反应,刺激了大脑中的运动皮层,这个部门专门控制人的肢体运动。
除此之外,参与的其他部分还有,负责记忆功能的海马体、负责情绪控制的杏仁核、负责视觉感受和反应的视觉皮层等,这些重要部位在音乐声当中共同运作,产生了和谐的脑电波,使得脑功能达到最优化状态。
⑤另外,乐器的演奏中,无论是弦乐、管乐还是弹拨乐、打击乐,左手的运动总是要超过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倍,而左手的使用可以促进大脑右半球的发育,对提高整个大脑的储存、传递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维速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新高考生物专题训练1—细胞:第3讲 细胞的生命历程(学生版含答案详解)

新高考生物专题突破训练(三)细胞的生命历程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关于细胞增殖、分化、衰老和凋亡的叙述,错误的是()A.一般情况下,细胞分化程度越高,细胞的分裂能力越低B.细胞分化使细胞形态结构和功能改变,但遗传信息不变C.细胞衰老会导致酪氨酸酶缺失从而导致老年人头发变白D.被新型冠状病毒侵染的细胞与相应的效应T细胞接触后会凋亡2.肝脏是人体可以自我再生的内部器官。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肝脏是人体内重要器官之一,其大小主要决定于肝细胞数量的多少B.肝癌手术部分切除肝脏后,会通过有丝分裂再生出与机体大小相适应的肝脏C.肝脏再生过程中存在细胞的形态、结构和遗传物质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D.肝癌细胞表面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肝癌细胞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3.为研究某一时相细胞的代谢、增殖、基因表达或凋亡,常需采取一些方法使细胞处于细胞周期的同一时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阻断DNA的合成,多数细胞将停滞于前期B.阻断DNA的合成,多数细胞将停滞于间期C.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多数细胞将停滞于间期D.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多数细胞将停滞于末期4.“”如图表示某生物的纺锤体,纺锤体由动粒微管、极微管和星体微管组成,细胞分裂后期需要马达蛋白的作用。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此图一定不是高等植物的分裂图B.如图所示的时期可能为细胞分裂中期C.微管的化学本质是纤维素D.马达蛋白的运动需要消耗能量5.真核细胞中的细胞周期蛋白A可促进DNA的复制。
细胞中某种特异性siRNA(一种双链RNA)可以导致细胞周期蛋白A的mRNA降解。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细胞周期蛋白A可能需进入细胞核发挥作用B.此种siRNA会使细胞周期缩短C.细胞周期蛋白A的合成会受此种siRNA影响D.这种特异性siRNA内一定含有氢键6.真核细胞的细胞周期分为间期和分裂期,受多种物质的调控,分裂间期又分为G1、S、G2三个阶段。
人教版小学数学小升初思维拓展(知识梳理+典题精讲+专项训练)专题1-相遇问题

专题1-相遇问题小升初数学思维拓展行程问题专项训练(知识梳理+典题精讲+专项训练)1、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跑道上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这类问题叫做相遇问题.它的特点是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走完整个路程.2、小学数学教材中的行程问题,一般是指相遇问题.相遇问题根据数量关系可分成三种类型:求路程,求相遇时间,求速度.它们的基本关系式如下:总路程=(甲速+乙速)×相遇时间相遇时间=总路程÷(甲速+乙速)另一个速度=甲乙速度和-已知的一个速度.【典例一】如图,有一段山路,从A到B是2千米的上坡路,从B到C是4千米的平路,从C到D是2.4千米的上坡路.欢欢和笑笑分别从A、D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他们下坡的速度都是每小时6千米,平路的速度都是每小时4千米,上坡的速度都是每小时2千米,他们经过_______小时相遇.()A.0.2B.0.3C.1.2D.1.3【分析】此题应先求出欢欢上坡和笑笑下坡分别用的时间,欢欢上坡用的时间是:221÷=(小时),笑笑下坡用的时间是:2.460.4÷=(小时);因为10.4>所以当笑笑走完2.4千米的下坡路时,欢欢还没有走完2千米的上坡路,在欢欢走上坡路的同时,笑笑又走了的平路,(10.4)4 2.4-⨯=(千米);这时欢欢走完了上坡路,两人都走平路,平路还有:-=(千米),又因为平路上速度都是每小时4千米,因此走完平路所用的时间为4 2.4 1.61.6(42)0.2÷⨯=(小时);那么两人相遇时间就10.2+小时.【解答】解:①欢欢上坡用的时间是:221÷=(小时),②笑笑下坡用的时间是:2.460.4÷=(小时);③笑笑先走了平路的路程:(10.4)4 2.4-⨯=(千米);④还剩下的路程(最后欢欢和笑笑共同走的平路):4 2.4 1.6-=(千米);⑤剩下路程需要的时间:1.6(42)0.2÷⨯=(小时);⑥相遇共用时间:10.2 1.2+=(小时);答:两人1.2小时后相遇.故选:C .【点评】此题条件较复杂,注意理清思路,细细分析.本题的关键在于确定相遇的位置.【典例二】已知猫跑5步的路程与狗跑3步的路程相同,猫跑7步的路程与兔跑5步的路程相同.而猫跑3步的时间与狗跑5步的时间相同;猫跑5步的时间和兔跑7步的时间相同,猫、狗、兔沿着周长为400米的圆形跑道,同时同向同地出发,问,当他们出发后,第一次相遇时狗跑了米.【分析】已知猫跑5步的路程与狗跑3步的路程相同,即狗跑1步的路程是猫跑53步的路程,又因为而猫跑3步的时间与狗跑5步的时间相同;所以猫和狗的速度比是53:(5)9:253⨯=;同理可求猫和兔的速度比是75:(7)25:495⨯=;所以,猫、狗、兔的速度比是25491::225:625:441925=,狗追上猫一圈需400(625225)1÷-=(单位时间),兔追上猫一圈需50400(441225)27÷-=(单位时间),所以第一次相遇时间:[1,50]5027=(单位时间),然后乘625就是第一次相遇时狗跑的距离.【解答】解:53:(5)9:253⨯=75:(7)25:495⨯=25491::225:625:441925=400(625225)1÷-=(单位时间)50400(441225)27÷-=(单位时间)[1,50]5027=(单位时间)6255031250⨯=(米)答:第一次相遇时狗跑了31250米.故答案为:31250.【点评】本题考查了比较复杂的环形跑道问题和分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综合应用,关键是求出它们的速度比.【典例三】西安和合肥是“: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中两个重要的内陆节点城市,客、货两车分别从合肥、西安两地相对开出。
期末复习专题训练1 小说阅读训练—2020年秋高二上学期语文人教版必修五

专题训练(一)小说阅读训练[练案4](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林教头岳庙结怨高衙内(节选) 恰才饮得三杯,只见女使锦儿,慌慌急急红了脸,在墙缺边叫道:“官人!休要坐地!娘子在庙中和人合口!”林冲连忙问道:“在那里?”锦儿道:“正在五岳楼下来,撞见个奸诈不级的把娘子拦住了,不肯放!”林冲慌忙道:“却再来望师兄,休怪,休怪。
”林冲别了智深,急跳过墙缺,和锦儿径奔岳庙里来;抢到五岳楼看时,见了数个人拿着弹弓、吹筒、粘竿,都立在栏干边,胡梯上一个年小的后生独自背立着,把林冲的娘子拦着,道:“你且上楼去,和你说话。
”林冲娘子红了脸,道:“清平世界,是何道理,把良人调戏!”林冲赶到跟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喝道:“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认的是本管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
当时林冲扳将过来,却认得是本管高衙内,先自手软了。
高衙内说道:“林冲,干你甚事,你来多管!”原来高衙内不晓得他是林冲的娘子;若还晓的时,也没这场事。
见林冲不动手,他发这话。
众多闲汉见闹,一齐拢来劝道:“教头休怪,衙内不认得,多有冲撞。
”林冲怒气未消,一双眼睁着瞅那高衙内。
众闲汉劝了林冲,和哄高衙内出庙上马去了。
林冲将引妻小并使女锦儿也转出廊下来,只见智深提着铁禅杖,引着那二三十个破落户,大踏步抢入庙来。
林冲见了,叫道:“师兄,那里去?”智深道:“我来帮你厮打!”林冲道:“原来是本官高太尉的衙内,不认得荆妇,时间无礼。
林冲本待要痛打那厮一顿,太尉面上须不好看。
自古道‘不怕官,只怕管’。
林冲不合吃着他的请受,权且让他这一次。
”智深道:“你却怕他本官太尉,洒家怕他甚鸟!俺若撞见那撮鸟时,且教他吃洒家三百禅杖了去!”(节选自《水浒传》第七回,有删节)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娘子在庙中和人合口.....②引着那二三十个破落户③不认得荆妇,时间..无礼④大踏步抢入..庙来①__发生争吵__;②__泼皮__;③__一时之间__;④__冲撞而入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训练一
1、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通过一段位移Δx 所用的时间为t 1,紧接着通过下一段位移Δx 所用时间为t 2。
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为(A ) A .
)t t (t t )t t (x 2212121+-∆ B .)t t (t t )t t (x 212121+-∆ C . )t t (t t )t t (x 2212121-+∆ D . )
t t (t t )
t t (x 212121-+∆
2、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当t=0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12 m/s ,方向向东,当t=2 s 时,物体的速度大小为8 m/s ,方向仍向东,则当t 为多少时,物体的速度大小变为2 m/s(BC ) A .3 s B .5 s C .7 s D .9 s
3、某质点以20 m/s 的初速度竖直向上运动,其加速度保持不变,经2 s 到达最高点,上升高度为20 m ,又经过2 s 回到出发点时,速度大小仍为20 m/s ,关于这一运动过程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B )
A .质点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10 m/s2,方向竖直向下
B .质点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为零
C .质点在最高点时加速度为零
D .质点在落回抛出点时的速度与开始离开抛出点时的速度相同
4、酒后驾驶会导致许多安全隐患,这是因为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变长,反应时间是指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的时间。
下表中“思考距离”是指驾驶员从发现情况到采取制动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制动距离”是指驾驶员发现情况到汽车停止行驶的距离(假设汽车制动时的加速度大小都相同)。
A .驾驶员正常情况下反应时间为0.5 s
B .驾驶员酒后反应时间比正常情况下多0.5 s
C .驾驶员采取制动措施后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为3.75 m/s 2
D .若汽车以25 m/s 的速度行驶时,发现前方60 m 处有险情,酒后驾驶者不能安全停车 5、一辆汽车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中第8 s 内的位移比第5 s 内的位移多6 m ,则汽车的加速度以及9 s 末的速度分别为(D )
A .a=3 m/s 2 v 9=15 m/s
B .a=1 m/s 2 v 9=
17
3
m/s C .a=2 m/s 2 v 9=14 m/s D .a=2 m/s 2 v 9=18 m/s
6、2014年12月26日,我国东部14省市ETC 联网正式启动运行,ETC 是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的简称。
汽车分别通过ETC 通道和人工收费通道的流程如图所示。
假设汽车以v 1=15 m/s 向收费站正常沿直线行驶,如果走ETC 通道,需要在收费站中心线前10 m 处正好匀减速至v 2=5 m/s ,匀速通过中心线后,再匀加速至v 1正常行驶;如果过人工收费通道,需要恰好在中心线处匀减速至零,经过20 s 缴费成功后,再启动汽车匀加速至v 1正常行驶。
设汽车加速和减速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均为1 m/s 2。
求:
(1)汽车过ETC 通道时,从开始减速到恢复正常行驶过程中的位移大小? (2)汽车通过ETC 通道比通过人工收费通道节约的时间?
210m 27s
7、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在连续相等的两个时间间隔内,通过的位移分别是24 m和64 m,每一个时间间隔为4 s,求物体的初速度和末速度及加速度?
1m/s 21m/s 2.5m/s2
8、一个物体从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在第1 s内与第2 s内的位移之比为x1∶x2,在走完第1 m时与走完第2 m时的速度之比为v1∶v2。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A.x1∶x2=1∶3,v1∶v2=1∶ 2
B.x1∶x2=1∶3,v1∶v2=1∶2
C.x1∶x2=1∶4,v1∶v2=1∶ 2
D.x1∶x2=1∶4,v1∶v2=1∶2
9、一个质点正在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用固定在地面上的照相机对该质点进行频闪照相,闪光时间间隔为1 s,分析照片得到的数据,发现质点在第一次、第二次闪光的时间间隔内移动了2 m,在第三次、第四次闪光的时间间隔内移动了8 m,由此可以求得(ABC)
A.第一次闪光时质点的速度
B.质点运动的加速度
C.从第二次闪光到第三次闪光这段时间内质点的位移
D.质点运动的初速度
10、从斜面上某一位置每隔0.1 s释放一颗小球,在连续释放几颗后,对斜面上正在运动着的小球拍下部分照片,如图所示。
现测得AB=15 cm,BC=20 cm,已知小球在斜面上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且加速度大小相同,求:
(1)小球的加速度?
(2)拍摄时B球的速度?
(3)A球上面正在运动着的小球共有几颗?
5m/s2 1.75m/s 2颗
11、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雾霾现象增多,危害加重。
雾和霾都是视程障碍物,会使有效水平能见度减小从而带来行车安全隐患。
在一大雾天,一辆小汽车以30
m/s的速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突然发现正前方30 m处有一辆大卡车
以10 m/s的速度同方向匀速行驶,小汽车紧急刹车,刹车过程中刹车
失灵。
如图所示,a、b分别为小汽车和大卡车的v-t图象,以下说法
正确的是(C)
A.因刹车失灵前小汽车已减速,不会追尾B.在t=5 s时追尾
C.在t=3 s时追尾
D.由于初始距离太近,即使刹车不失灵也会追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