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对颈动脉斑块与脑卒中危险因素关系初探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及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_于鹏

参考文献[1] Petersson 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A review. Semin Diagn Pathol , 2015, 32(1):54-73.[2] Wei KR , Yu YL , Yang YY , et al. Epidemiological trends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in China. Asian Pac J Cancer Prev , 2010, 11(1):29-32.[3] Yu WM , Hussain SS. Incidence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in Chinese immigrants , compared with Chinese in China and South East Asia: review. J Laryngol Otol , 2009, 123(10):1067-1074.[4] 邓颖,邓春美,胡洪林,等. 奈达铂或顺铂联合紫杉醇同步放化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疗效比较. 实用癌症杂志,2011,26(2):175-177.[5] 杨学宁,吴一龙. 实体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RECIST. 循证医学,2004,4(2):85-90,111.[6] Ng WT , Yuen KT , Au KH , et al. Staging of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the past , the present and the future. Oral Oncol , 2014, 50(6):549-554.[7] 余更生,何友兼,周宁宁,等. 顺铂和5-氟尿嘧啶/醛氢叶酸双周疗法治疗鼻咽癌初步报道. 癌症,2001,20(8):873-875.[8] 吕保芳. 吉西他滨联合奈达铂治疗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研究. 河北医药,2014,(16):2460-2461.心脑血管疾病是常见慢性疾病,为全世界发病率以及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最重要因素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1]。
彩超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研究分析

彩超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研究分析曹丽【摘要】目的探讨彩超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研究分析. 方法整群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7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时期的32例非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彩超检查,并观察其动脉斑块稳定性以及对其颈动脉斑块进行对比. 结果 72例脑梗死患者中共59例患者检测出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为81.9%,32例非脑梗死患者中共2例患者检测出颈动脉粥样斑块,检测率为6.3%,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脑梗死患者斑块通常为软斑和溃疡斑块,好发部位多存在于颈动脉分叉处. 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关,不稳定性斑块形成是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Objective Discussion Research Analysis ultrasound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and cerebral infarction. Methods 72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4 to July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group, 32 cases of patients without cerebral infarction treated in the same period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ll patients were given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examination, and the stability of carotid plaques of them was ob-served and the carotid plaqu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were detect-ed in 59 patients of the 72 case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the detection rate was 81.9%,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s were detected in 2 patients of the 32 cases without cerebral infarction, the detection rate was 6.3%,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 the plaques of patients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ere usually belts and ulcer plaques, the predilection sites mostly exist at bifurcation of the carotid artery. Conclusion Caroti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is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the unstable plaque formation is a major risk factor for cerebral infarction.【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6(035)002【总页数】2页(P184-185)【关键词】脑梗死;彩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者】曹丽【作者单位】南阳市中心医院超声科,河南南阳 47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颈动脉粥样斑块是引起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彩超检查颈动脉斑块和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75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临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诱发因素通常为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堵塞导致脑部血流局部中断,脑细胞缺氧、软化坏死,继而出现相应的脑组织损伤症状[1]。
相关研究也表明,颈动脉斑块和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2]。
基于此,本文为了进一步研究颈动脉斑块和狭窄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就本院4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及42例健康者的超声检查结果展开对比分析,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诊治的42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以及42例健康者作为研究对象。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经相关检查证实,满足《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3]中有关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规定,同时排除脑出血、颅内感染性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伴有心房颤动病史、恶性肿瘤、免疫系统疾病、严重的感染性疾病、肝肾功能障碍性疾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56~84岁,中位数(68.5±7.3)岁;病灶部位中,颈内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例数分别为25、17例;发病部位中,左、右侧例数分别为30、12例;合并症中,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例数分别为9、10、13例。
健康者:男22例,女20例;年龄56~85岁,中位数(68.3±7.4)岁。
对比两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P >0.05。
1.2 方法运用GE-P6彩色超声诊断仪进行颈动脉检查,高频线阵探头,频率7.5~10MHz,在颈总动脉远端近分叉部位1cm 的后壁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最终统计取两侧测量结果的平均值[4]。
检查是否存在斑块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于能够测量厚度峰值的长轴切面进行测量,计算斑块评分,统计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同时测量狭窄段内径,统计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
1.3 诊断标准颈动脉内-中膜增厚:颈总动脉干处内-中膜厚度超过1.0mm,分叉处超过1.2mm。
超声检查在颈动脉斑块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价值体会

243疾病。
腹膜后间隙包含腹膜后脂肪组织、结缔组织、血管、淋巴结、淋巴管以及肌肉神经,上述组织均可成为肿瘤的来源,为此腹膜后肿瘤的种类以及来源均较多,且恶性的可能性极大。
因腹膜后间隙的解剖范围较广,位置较深,组织结构亦具有复杂性,因此早期鉴别诊断的难度较高[8]。
超声因具有综合优势成为盆部腹膜后肿瘤诸多影像学诊断措施中的首选方法。
超声诊断盆部腹膜后肿瘤的特征如下:由于腹膜后肿瘤位置较为固定且深,不会随着呼吸和患者体位的改变而发生改变,手推时无法将其位置改变,因肿瘤的位置较深,前壁和腹壁之间具有较远的距离,前方常存在胃肠道气体,若瘤体较大,极易出现大血管移位、压迫和距离增宽等表现,于患者深呼吸的过程中,肿瘤和血管不发生任何改变[9-10]。
除此之外,盆部腹膜后肿瘤的体积通常较大,同腹膜后特殊解剖部位与结构疏松有关,且恶性肿瘤常有浸润性生长的表现,极易导致大血管与大血管分支受压,导致变形或被包裹现象。
本次研究中,将术后病理诊断作为比对,超声鉴别诊断盆腔肿块与盆部腹膜后肿瘤的敏感度为95.83%,特异度为89.29%,准确性为94.00%,误诊率为10.71%。
该研究结果表明,超声在盆腔肿块与盆部腹膜后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准确性,但是仍然有疾病误诊的情况。
分析其原因,可能由于超声诊断可以对肿瘤的大小、数目以及内部回声的特征进行准确的显示,且可以明确病灶解剖位置,对疾病鉴别诊断有利。
但是盆部腹膜后肿瘤的位置较为隐匿,使得临床诊断难度较高,因此导致一定误诊情况。
综上所述,超声在盆腔肿块与盆部腹膜后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但为了进一步提升疾病临床诊断的准确性,还需结合其他影像学诊断措施进一步明确病情,为临床疾病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1]罗琰,王沂峰,陈高文.卵巢恶性肿瘤风险算法在女性盆腔肿块良恶性鉴别诊断价值的荟萃分析[J ].中华医学杂志,2019,99(27):2141-2144.[2]李克婷,姜中慧,田家玮,等.Mainz 超声评分系统结合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鉴别盆腔肿瘤良恶性的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8,27(01):53-57.[3]周娜,丁洁,杨汇娟.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联合血清C A125、C A724检测对卵巢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效能[J].中国临床研究,2019,32(6):779-783.[4]陆芳,彭梅,王丽华.超声G I -RA D S 分类结合血清H E4与C A125检测对卵巢单房囊实性肿瘤的诊断价值[J ].重庆医学,2019,48(01):143-145.[5]杨欢欢,王进.多层螺旋C T 与腹部超声对60例患者盆腔囊性肿块的鉴别诊断[J ].山西医药杂志,2019,48(12):1422-1423.[6]黄国权,杨兰英,谢闵,等.M R I 鉴别卵巢卵泡膜-纤维瘤和成人型卵巢颗粒细胞瘤的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8,34(04):564-567.[7]刘荣玮,任苓,叶军.表现为盆腔巨大肿块的前列腺癌超声表现1例[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18,27(10):913,918.[8]许露露,舒健,何国云,等.超微超顺磁性氧化铁增强MRI 诊断腹盆部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Meta 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8,34(02):254-259.[9]言雯若.腹部肿块的超声诊断鉴别分析[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9,3(01):153-154.[10]马洪菊.盆腔炎性包块与盆腔肿瘤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18,13(06):43-44.缺血性脑卒中在脑血管内科临床常见,属于危急重症。
脑卒中与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脑卒中与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DOI:10.16662/ki.1674-0742.2016.32.023目的研究腦卒中与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的相关性。
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12月在该院进行诊治的脑卒中患者60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时期颈部动脉硬化斑块患者60例(确诊无并发脑卒中)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各类动脉血管壁血流量和动脉硬化斑块等临床观察指标的差异。
结果研究组患者不稳定斑块占比率、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积分以及颈总动脉、颈内动脉以及椎动脉血管狭窄度68.33%、(1.01±0.26)mm、(1.66±0.85)mm2、(32.32±0.38)%、(45.69±0.64)%和(6.63±0.2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33.33%、(0.75±0.03)mm、(0.23±0.11)mm2、(14.53±056)%、(19.36±057)%和(0.00±0.00)%(P<0.05),相应的研究组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以及脑血流量[(268.65±91.33)mL/min、(89.82±31.52)mL/min、(58.56±32.14)mL/min和(293.65±89.64)mL/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386.65±82.31)mL/min、(195.32±55.65)mL/min、(78.25±25.31)mL/min和(553.65±58.41)mL/min(P<0.05)。
结论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卒中的发病密切相关,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出现不稳定斑块、较高的MIT和斑块积分以及较低的血流量均是发生脑卒中的前兆,值得临床注意。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about Stroke and 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tic plaque. Methods There were 60 cases of Stroke patients being chose as research group and 60 cases of Stroke patients being chose as control group in our hospital for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5. 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various types of differences in arterial wall and atherosclerotic plaque blood flow and other indicators of clinical observation. Results The study group of patients accounted for the ratio of unstable plaque,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carotid artery plaque score,carotid and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 degree 68.33%、(1.01±0.26)mm、(1.66±0.85)mm2、(32.32±0.38)%、(45.69±0.64)%和(6.63±0.22)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paitents 33.33%、(0.75±0.03)mm、(0.23±0.11)mm2、(14.53±056)%、(19.36±057)%and(0.00±0.00)%(P<0.05),the corresponding study group patients with carotid artery,internal carotid artery,vertebral artery and cerebral blood flow(268.65±91.33)mL/min,(89.82±31.52)mL/min、(58.56±32.14)mL/min和(293.65±89.64)mL/mi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386.65±82.31)mL/min,(195.32±55.65)mL/min,(78.25±25.31)mL/min 和(553.65±58.41)mL/min (P 0.05)。
脑卒中危险因素及颈动脉超声在颈动脉狭窄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中国社区医师2021年第37卷第2期脑卒中主要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者因血管堵塞导致血液不能够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又叫作中风[1]。
颈动脉狭窄主要是因颈动脉的粥样斑块,从而导致颈动脉管腔的狭窄,极其容易导致心血管的发生。
调查数据显示,脑卒中患者绝大多数伴有颈动脉狭窄,若不能及时进行治疗或采取干预措施,将会增加致残率,严重者甚至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而及早诊断颈动脉狭窄及明确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显得十分重要。
临床上对于颈动脉狭窄常采用颈动脉超声进行检查[2]。
但是脑卒中危险因素及颈动脉超声在颈动脉狭窄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较少[3]。
因此,选取自愿参与本次调查者300例,探讨脑卒中危险因素及颈动脉超声在颈动脉狭窄筛查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选取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自愿参与本次调查的教职工300例。
男152例,女148例;年龄27~75岁,平均(56.74±2.98)。
纳入标准:①自愿参与本次研究;②均具备正常交流、沟通能力。
排除标准:①严重肾脏、肝脏等危及生命的重大疾病;②严重心脑血管疾病;③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存在交流障碍。
方法:①资料收集:通过查阅资料制作调查问卷表,同时挑选调查员进行专业的培训,经过考核合格后发放调查问卷调查表,由研究对象自行进行填写,若有不理解的地方,由调查员进行详细讲解后填写。
②检查:研究对象同意进行常规检查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均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人员实施并做好记录。
颈动脉超声检查由专业人员校准后,采用由Apogee12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测,记录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及管腔狭窄的情况。
观察指标:①对不同年龄段的颈动脉超声进行分析。
记录27~60岁、60岁及60岁以上2个年龄段颈动脉超声结果分析,以2003年美国放射年会超声会议公布的标准作为参照,记录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及管腔狭窄的情况[4-5]。
颈动脉超声在老年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中的有效性探讨

颈动脉超声在老年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中的有效性探讨【摘要】:目的:分析在老年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中应用颈动脉超声的有效性。
方法:选入门诊于2020年11月-2021年12月期间进行检查的39例老年脑卒中高危患者(研究组)以及健康体检人员39例(比对组)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的实验人员均进行颈动脉超声,对比两组患者颈动脉不良反应率、颈动脉狭窄程度、颈动脉内膜斑块检出率。
结果:研究组各项不良反应率均高于比对组,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轻度,中度,重度狭窄率均高于比对组,两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组均为单发斑块,性质以规则均质为主;对比组也均为单发斑块,性质多为不规则不均质,经过对比,研究组颈动脉内膜斑块检出率高于比对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老年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清楚的看到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确定斑块的形成和管腔的狭窄程度,更有利于诊断,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颈动脉超声;老年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脑卒中是因脑部血管出现突然性破裂,阻塞,造成脑部供血不足,而导致脑组织损伤的脑血管疾病。
该病发病急[1],且以老年患者为主,具有高发病率以及高残疾率等,严重危害到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所以对于脑卒中高危患者进行早期筛查,可以及时的进行治疗,提高预后,基于以上的背景,本文针对本门诊于2020年11月-2021年12月进行检验的39例老年脑卒中高危患者以及39例健康体检人员进行分析,探讨在老年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中应用颈动脉超声检查的效果。
1基本资料和方法1.1.基本资料选取在本门诊进行检查的老年脑卒中高危患者39例(研究组)以及同期进行检查的健康体检人员(比对组)为39例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时间区间为2020年11月-2021年12月,其中研究组男:女:22例:17例,年龄66-83岁,年龄均值在(75.36±4.20)岁;比对组男:女:23例:女16例,年龄66-84岁,年龄均值(75.55±4.50)岁,对比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颈动脉超声指标在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中的应用价值及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

例数
14 85 137 52 12
颈动脉内中膜 颈动脉斑块
增厚 2(14.28) 22(25.88) 53(38.69) 23(44.23) 5(41.67)
2.680 0.007
形成 3(21.43) 13(15.29) 47(34.31) 17(32.69) 3(25.00)
2.160 0.031
1.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1)观察所有受检对象的颈动脉超声指标。其中 IMT < 1.0 mm 为正常,内膜增厚、斑块形成分别为 IMT1.0 ~ 1.2 mm、IMT > 1.2 mm。颈动脉狭窄程度判定标准:管腔狭 窄率分别为< 30%、30% ~ 69%、70% ~ -99%、100% 依次对 应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闭塞。(2)分析脑 卒中高危人群的脑卒中危险因素,以内膜增厚为阳性。 1.4 统计学处理 运用 S P S S 21.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行 t 检验,计 数资料行卡方检验,应用 logistic 回归系数进行多因素 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 P < 0.05 体现。
总而言之,颈动脉超声能够准确显示脑卒中高危人 群的颈动脉情况,有助于明确脑卒中发生的风险因素, 可指导临床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 贾晓东,孙飞一,彭湃 . 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狭窄及脑卒中高危人 群的应用体会 [J]. 中国医药指南,2020,18(16):168-169.
[2] 张莎莎 . 颈动脉超声筛查在颈动脉狭窄与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的作用 [J].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3):126-127.
阴性样本组
(n=195) 66.80±5.31 42(21.54) 153(78.46) 81(41.54) 114(58.46) 78(40.00) 117(60.00) 41(21.03) 154(78.97) 90(46.15) 105(53.85) 97(49.74) 98(50.26) 76(38.97) 119(61.03) 40(20.51) 155(79.4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声对颈动脉斑块与脑卒中危险因素关系初探
作者:秦茜淼, 陈为民, 沈天骊, 王怡
作者单位:20004,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超声医学科
刊名:
上海医学影像
英文刊名:SHANGHAI MEDICAL IMAGING
年,卷(期):2006,15(4)
被引用次数:4次
1.Suzie M;Edward G Imaging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The dilemma of total versus near total occlusion[外文期刊] 2001
2.Taylor A;Bornstein N;Csiba L Mannheim intima-media thickness consensus[外文期刊] 2004(04)
3.徐智章;张爱宏外周血管超声彩色血流成像 2002
4.Hennerici M Detection of early artheroscleotic lesions by duplex scanning of the carotid artery[外文期刊] 1984
5.Bluth EI Plague Morphology as a Risk Factor for Stroke 2000(02)
6.Geroulakos G;Ramaswami G;Nicolaides A Characterization of symptomatic and asymptomatic carotid plaqucs using high-resolution real-time ultrasonography[外文期刊] 1993(10)
7.Hennerici M Detection of early artheroscleotic lesions by duplex scanning of the carotid artery[外文期刊] 1984
8.Fabris F;Zanocchi M;Bom Carotid plaque aging and risk factors.A study of 457 subjects 1994(06)
9.粟秀初;孔繁元现代脑血管病学 1993
10.Salonen R;Seppanen K;Rauramaa K Prevalence of carotid atherosclerosis and serum cholesterol
levels in eastern Finland 1988
1.支兴龙.凌峰.杨旭.牛小媛.魏利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颅外段不稳定斑块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会议论文]-2006
2.翟志永.聂莹雪不同高血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报2007,4(14)
3.朱世明.李晓红.张立.孙晓辉高血压病患者脑循环动力学检测分析[期刊论文]-山东医药2001,41(17)
4.王庆东.WANG Qing-dong高血压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期刊论文]-黑龙江医学2005,29(1)
5.曹悦鞍.彭朝胜.夏菁.龙南展老年高血压性左心室肥厚与缺血性脑卒中关系的临床探讨[期刊论文]-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2,1(2)
6.辛克北.杨茜颈动脉内膜厚度与缺血性卒中关系分析[期刊论文]-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7)
7.梅梅.杜芳.江志荣.徐峻峰.何海燕.汪慧.万汉英脑卒中患者就诊时血压检测结果及相关因素分析[期刊论文]-现代护理2006,12(20)
8.粟立平2种方法治疗慢性牙周炎的疗效比较[期刊论文]-中外医疗2009,28(14)
9.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期刊论文]-心脑血管病防治2006,6(4)
10.胡蓓蕾.王小同.柯将琼.邹明脉压和脉压指数与脑卒中的关系[期刊论文]-温州医学院学报2004,34(2)
1.游节委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声像特征的观察[期刊论文]-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13)
2.李艳萍.林晓镰.张晶晶.张卫兴超声技术评价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阿托伐他汀治疗的研究[期刊论文]-现代医药卫生 2009(19)
3.张晓平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期刊论文]-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2(30)
4.张艳.闵连秋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医药导报 2010(10)
引用本文格式:秦茜淼.陈为民.沈天骊.王怡超声对颈动脉斑块与脑卒中危险因素关系初探[期刊论文]-上海医学影像 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