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小升初语文讲义-第11讲:理解托物言志手法(教师版)

合集下载

第11讲期中复习(一)课内文言文讲义(教师版)七年级语文(五四制)上册

第11讲期中复习(一)课内文言文讲义(教师版)七年级语文(五四制)上册
②杨花:柳絮。 ③子规:即布谷鸟,又称杜鹃。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 ④龙标: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⑤五溪:是武溪、巫溪、酉溪、沅溪、辰溪的总称,今湖南省西部、贵州东部五条溪流的合称。与:给。 ⑥夜郎:唐代夜郎有三处,两个在今贵州桐梓。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湖南怀化境内。李白当时在东南,所 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 夜郎以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原文与注释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注释】
①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年版)。王昌龄(?一约 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 西安)人,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尉。左迁,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今湖南洪江西。李白(701762),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2 分)
2.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答案】上海市普陀区 20192020 学年初一年级语文期中统考试卷
(三)诗歌鉴赏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这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开头两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以“观”字总领全篇,流露了诗人眺望大海时兴奋而 庄严的心情,显示了“君临天下”的气势。接着“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写了大海的全景,荡漾的海水和耸立 的山岛,动静相衬,刚柔并济,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壮观。接着四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动静结合,具体真实描画了山岛和海水的景象: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 的波涛,充满了不息的生命活力。接着四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以丰富的想象力,描 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使一幅海山秋色图平添了浩荡磅礴的气势,表现了诗人旷达 的胸襟和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两个“若”字表明这里写的是虚景。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 古体乐府诗结束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这首诗虚实结合,借景抒情,在海水、山岛的景物描写和大海吞 吐日月星辰的浪漫想象中,融入诗人得胜归来的壮志豪情。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意境开阔,气势雄浑,为历 代读者所激赏。 《观沧海》重点句子分析: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没有丝毫凋 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 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 【主题】 这首诗是曹操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诗人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精选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课件名师讲重点ppt:古诗三首(古诗中如何运用托物言志)

精选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课件名师讲重点ppt:古诗三首(古诗中如何运用托物言志)

作品的主旨。
运用托物言志的文章有什么特点呢?
1
托物言志,是间接表现主题思想的方式
之一。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或刻画,间接
表现出作者的志向、意愿。
本课的三首诗都借助某一事物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
马诗
[唐]李贺

借马抒情(借物抒情)
大漠沙如雪,
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 快走踏清秋。
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不被统治者 赏识,但又热切期望自己的抱负得以施 展,为国建立业的心情。
2
运用托物言志,关键是志与物要有某
种相同点或相似点,使物能达意而志为物
核,表达心中的志向或期望。
3
托物言志常借用比喻、拟人、象征等手
法。
总结
概念
古诗中如何运 用托物言志
特点
QICAIKETANG
七彩课堂 伴你成长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石灰
借物言志
表达了诗人 即使粉身碎骨, 也要保持崇高品 格的志向。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借物言志
表明诗人对当 时黑暗、污秽的社 会永不妥协的斗争 意志和高尚节操。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
语文 六年级 下册
10 古诗三首
古诗中如何运用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概念
托物言志,也称寓意于物,就是通过对物品
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事
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揭示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阅读考点与题型解读指导:表现手法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小升初阅读考点与题型解读指导: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判断某句、段写作手法+分析其作用技巧小结:(1)设置悬念——就是在情节的关键处突出地显现情况不明的人、事、物,然后在情节发展的特定阶段揭示原委。

作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2)先抑后扬——抑是手段,扬是目的,使得扬的对象在更高的层次上。

作用:作者先写人物(事物)的.........(不足之处),而后赞扬其.......(美好之处),更突出人物(事物)的......特征或品质;(3)对比:同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不同阶段的对比,两种不同的人或事物比较;作用:把......和......进行对比,突出了......的......特征(性格),从而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借景抒情——把作者的某种感情渗透到对景物描写中,实际是一种间接抒情的方式。

作用:作者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的情感。

(5)托物言志——把作者的“志”,借助具体的“物”来表达得更巧妙、完美、充分。

如:借蜡烛颂扬奉献精神,借梅兰竹表示高洁志向。

作用:作者通过描写......事物,抒发作者......的情感(抱负、志趣、情操)跟象征相似。

(6)借物喻人——把某人比喻为某物来进行刻画。

作用:作者描写.......事物,突出事物的.......特点,以此比喻.......(某人),表现了.......(某人)的高尚情操。

(7)埋伏笔——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

作用:交待含蓄,使得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事,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作铺垫是为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

(8)前后照应——称为首尾呼应,也就是前文与后文同时说道同一件事情或同一个人物、事物。

作用: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9)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作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事物的特征。

(10)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借物抒情,托物寓意——深入学习“托物言志”表现手法ppt

借物抒情,托物寓意——深入学习“托物言志”表现手法ppt

野花其实也很美。
野花的生涯
如果你不能做一棵参天大树,那你就做一棵河边的小树,但一 定 要 做最好的一棵。如果你不能做一朵让人“捧在手心里”的牡 丹花,那你就要做一株山上的野花,但一定要做站得最高,看得最 远的 一株野花。 巧改、巧用,堪称“巧 妇” 一次秋游,我们跟随老师去爬了全县最高的山,站在山顶往下看,
我走到树旁的房舍下,想再看一下。事实是我错了,它们使我震撼。 详细刻画紫荆花在雨中奋战不飘落 在这残酷无情的风雨,它们仍然在生长,在努力地释放着属于它们那 的情景。 短暂的芬芳,直到最后一片花瓣飘落。黑夜中,似乎我看见了身穿紫 衣的精灵正在与风雨斗争。她忍住疼痛,含着泪水拼命向上生长,雨 越下越打,越来越多的花瓣飘落了,精灵一个又一个的消失,一颗巨 大的雨滴拍落了最后一片花瓣,一切都结束了。 紫荆花为在这短暂的时间里绽放属于它的芬芳,在风雨中无畏无惧, 而我正是其中的一朵吗?正在经历着人生风雨,我又仅能放弃吗? 雨中传来一阵阵清新芬芳,一朵朵花瓣笑着消失在人世之中。
菊花:清净、高洁、真情 紫荆花:亲情、兄弟和睦
芦荟的花语:合作、“洁身 自爱,不受干扰”、“花开 富贵,芦报平安"
紫薇:沉迷的爱、好运、雄辩、女性。 向日葵:勇敢的去追求自己想要的 幸福、积极向上,乐观开朗。
琉璃苣:机智;凡是受到这 种花祝福而生的人,脑筋动 得很快,反应灵敏又勤劳、 爱工作。
蔷薇:爱情和爱的思念。 玫瑰:爱情、爱与美、容光焕发
深入学习“托物言志”表现手 法
托物言志: 无题 通过描写 李商隐 客观事物, 寄托、传 相见时难别亦难, 达作者的 某种感情、 东风无力百花残。 抱负和志 春蚕到死丝方尽, 趣。
“蜡炬”和“老 师”之间有什么 共同之处?
蜡炬,就是“托物言志” 中的什么呢?

最新人教版(部编)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中的托物言志》教学课件

最新人教版(部编)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中的托物言志》教学课件

岩放思破定
之松是岩青
中,:中山
。竹牢。不
根牢

扎咬

在住

破青 裂山 的决
立 根 原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千 万 坚劲 任尔
竹石
托物言志
【清】 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诗人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 己正直不屈、刚正不阿、有骨气的高尚的思想情操。在学 古诗时,不仅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表面的意思,还要结合 诗的时代背景来看诗隐含的意思。这就是“托物言志”的 方法。
古诗中的托物言志 ——《竹石》
托物言志
竹 石















子 。
生 长
, 这
诗 中
》 就
















竹 石
理解
不风不击意西千
让北管,思南磨
它风是它是北万
屈,东还:风击
服都风是遭。还
。不西那受

能风样无

把,坚数

它还韧磨

吹是挺难

倒南拔打



诗意Leabharlann 山不意在咬这首咏物诗借赞美在艰难、恶劣环境中的岩竹,用 象征的手法,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表达了诗人正直不 屈,刚正不阿的高尚品质。

小学六年级语文第11讲: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教师版)

小学六年级语文第11讲: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教师版)

第11讲文章标题含义和作用一.记叙文的特点、分类及思路:(一)特点:以情动人(二)分类1、写人的记叙文。

2、记事的记叙文。

3、状物的记叙文。

4、写景的记叙文。

5、夹叙夹议的记叙文。

(三)思路(1)以记事为主的。

A、记一件事的,就可以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起因--经过--结果)来分段落,有时也可以按时间的推移或地点的转移来分段,叙述事件要生动形象;最后,画龙点睛,写出事件的意义。

B、如果是写了几件事,就可以按事件来分段。

(2)以写人为主的。

写人离不开事(事因人生,人因事显),但写事是为了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性格特点;这叙事是为写人服务,可以依据这几件事所表现人物的特点来化分段落;可以写几件事从不同侧面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品质;刻画人物要突出性格特点,展示人物内心世界,要注意材料详略安排。

(3)以写景状物为主的。

这要看写的是一处景物还是几处景物。

如果写的是一处景物,就依写景的顺序(或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为依据划分段落;如果写的是几处景物,就可以这几处景物为依据来划分段落;还可以按照感情变化来组织材料,划分段落。

二、记叙文常见的命题方法1.以人名或称谓命题:如《刘文学》、《焦裕禄》、《妈妈》;2.以人物的身份命题:如《猎户》、《小报编辑》;3.以人物和“我”的关系命题:如《我和同桌》、《儿时的往事》;4.以人物的品格命题:如《闲不住的老爷爷》、《老乐叔》;5.以我的感受命题:如《好榜样》、《可敬的蔡老师》、《他在我的记忆深处》;6.以场景命题:如《欢腾的夜市》、《动人的一幕》;7.以中心事件命题:如《买菜》、《钉钮扣》;8.以线索物命题:如《一张贺卡》、《礼物》、《一件旧上衣》;9.以事件发生的时间命题:如《月亮升起来的时候》、《傍晚的除夕》;10.以事件发生的环境气氛命题:如《锣鼓声声》、《柳絮飘飘》、《风雨情深》;11.以事件发生的地点命题:如《光荣榜前》、《在电影院门口》;12.把人物和事件结合起来命题:如《任弼时二三事》、《张老汉捐款办教育》。

写作手法-托物言志ppt课件

写作手法-托物言志ppt课件
草、台阶、跑
道……
25
要求:
❖ 1、多留心身边事物。善于发现并捕捉最能触动 自己心灵的“亮点”,写出自己真切的感受。 2、善于捕捉事物的特征,善于对“物”的特征 作细致描绘,抓住事物的特征赋予其一定的象 征意义,巧妙地寄托自己的情感和理念。
❖ 3、运用细致而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描摹事物,在 富有层次的描写中把感情恰当地融入到事物中 ,抒发情感。
6
❖ 《雷电颂》这篇散文诗,把屈原和风雷电融为 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显示了追求光明 ,毁灭一切黑暗的力量,使屈原的形象成为光 明与正义的化身,塑造了千古不朽的爱国者的 形象。
❖ 《海燕》作者对海燕搏风击浪,勇敢、乐观、 坚强的描写,赞扬了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 级革命战士,鞭挞了“海鸥”“海鸭”“企鹅 ”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以 “乌云、狂风”为代表的反革命势力,表现了 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7
❖《组歌》
❖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 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 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 守护者。
❖在<雨之歌>里,雨的形象是一个奉献 者和使者的形象,它滋润万物,也把 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诗人歌颂 的是那些无私奉献的人
8
❖ 借物抒情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一 山一水,一草一木明月丽日,白云彩 霞,瑞雪苍松等,往往承载着作者的 无限情思和理想,鉴赏时不能拘泥 于物象本身,而要通过物象的特点, 由表象到思想,由有限到无穷,由具 体到空灵,由物态到人情,实现物与 态的融合美.
14
二、描绘要具体
文章的立意明确了,怎样才能很好 地表达情意,使人感到亲切自然、 生动感人呢?这就首先要抓住所托 之物的“形”,进行具体的描绘。 这个“形”既指它的整体特征,也 指它的局部特征。

第11课时 托物言志 比较阅读-单元总结-教学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11课时 托物言志 比较阅读-单元总结-教学课件-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状物描写的句子
特点
任务一
策略一:推敲(推敲词语、推敲句式、推敲修 辞、推敲标点、推敲语气) 策略二:连接(语句上下文、作者情感表达、 读者生活体验、阅读经验)
任务二
散文常以第一人称来创作,以表达作者情感为 中心,是作者内心真我的外在投影。写真实的 自己是散文最本质的特征。本单元,作者观物 投影,投出真实的自己。同学们阅读下面表格, 讨论交流,说说如何准确判断散文中作者表达 的情感。
任务三
在任务二中,我们比较了小桃树的成长和“我”的人生 经历,这种同一篇文章中内容间的比较,我们称之为 “纵向比较”。篇与篇的比较,我们可称为“横向比 较”,其实,阅读中的比较,可以是一篇文章的前后语 段,也可以是多篇文章的比较,可以是一个作者的不同 文章,也可以是不同作者的同类文章,可以是主题的比 较,也可以是手法上的比较。总之,比较的内容宽泛, 角度多样。
任务一
请同学们结合示例(表一),从文章中选择你 认为最能表现“物”的特点的句子,完成表二 的内容。 示例:
任务一
课文
例句
特点
作者化静为动,"流动""欢笑""生长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 ",这些动态的词,将紫藤萝颜色拟 《紫藤萝瀑布》
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人化,突出了紫藤萝层次分明的特
点。
开花时,即遭受风雨摧残,枝条 业的愿望,但却"发现我的幼 定,有韧劲。"我"感到自
摇撼,花瓣片片落下,容颜褪尽。稚,我的天真了",不断经受 己渺小、天真
人生挫折。
"千百次地俯下身去,又千百次 "我"心里稍稍有些安慰了, 小桃树还是有希望的,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讲理解托物言志手法托物言志的定义和作用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

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它与借物喻人相似,都是借别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鉴赏托物言志的步骤1、找出所托之物。

看题目、看主要描述对象。

2、找出所托之物的特点。

通过细节描写看特征、透过表现看本质。

3、推测所言之志。

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之物的相似点,尤其要注意点题段与议论、抒情句。

1、托物言志的作用2、结合文章分析作者表达的志向和文章主旨秃梧桐①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②人们走过秃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③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依,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碑。

④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阴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⑤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⑥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⑦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以前的美阴了。

⑧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

哦,可恶!⑨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⑩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忙了一个夏天。

(11)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qiáo cuì( )了。

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少了cōng lóng( )的绿意,却也填了蔚蓝的天光。

爬上榆干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得悲叹。

(12)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

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花呢,可是比从前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

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13)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14)——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15)人们走过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地说。

(16)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来。

(17)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18)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1.请根据拼音写出第11段中应填入的词语。

(2分)qiáo cuì( ) cōng lóng( )答案:憔悴葱茏2.文中第11、12段写了其他的树和花,试分析其对表现本文中心的作用。

(4分)答案:和秃梧桐一样,其它植物也在秋天渐渐萧条,但也都在顽强地活着。

这使得秃梧桐体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有了普遍的意义,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答“写其他的树和花衬托出秃梧桐的顽强生命力,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给4分;只答“衬托”或“深化中心”,缺乏分析,给1分)解析:文章主要是写秃梧桐坚韧的品性。

借其它树和花的残败、萧索与秃梧桐顽强的生命力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秃梧桐的高贵品质。

凸显了作品主题。

3. 从秃梧桐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3分)答案: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只要扣紧“秃梧桐”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写物即写人。

本篇文章主要通过梧桐在不同季节的变化突出了梧桐坚韧的品性和顽强的毅力。

心田上的百合花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

不晓得啥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

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

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

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心里特别开心,附近的杂草却特别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而且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

”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而且不是跟我们一样”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如何看我,我都要开花!”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

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

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

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天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

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

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

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不管别人如何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1、“全心全意”和“默默”这两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请分别说说好在哪里(3分)答案:“全心全意”表现了百合努力开花时一心一意、专心执着的特点。

“默默”表现了百合不张扬(不炫耀)的品质。

(两词各分)解析:这两个词语的表达作用都结合了文段的主题回答的。

在阅读时,要注意作者托物言志的写法,借百合花写人的特点(采用拟人的修辞,把花当作人来写,阅读时,可以把百合花当作某类人来理解)。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2分)答案:线索:百合的成长过程。

或:百合努力证明自己存在的过程。

(1分)写作手法:象征(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均可)(1分)。

解析:线索是作者选材、组织材料的脉络。

从文章中多次出现的“我要开花”,可以看出百合一直在努力证明自己的存在。

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写作手法,要在多平时积累。

从本文借助百合表现百合的这种执着、努力的品质可以看出是托物言志的手法。

窗前的树张抗抗我的窗前有一棵树。

那是一棵高大的洋槐。

树冠差不多可达六层的楼顶。

粗壮的树干与三层的阳台相齐,碧绿而茂密的树叶部分正对着我的四楼的窗户。

坐在我的书桌前,一树浓阴收入眼底。

从春到秋,由晨至昏,任是着意的或是不经意抬头,终是满眼的赏心悦目。

那树想必已生长了多年。

我们还没有搬来的时候,它就站立在这里了。

或许,我还没出生的时候,它就已成为一棵树了。

就因为它的缘故,我们曾真心希望能拥有这个单元的一扇窗。

后来果真如愿,我们从此天夭享受着它的清凉与恬静,很是满足,很觉幸福。

洋槐在春天,似乎比其它的树都沉稳些。

杨与柳都已翠叶青青,它才爆出米拉般大的嫩芽,只星星点点的一层隐绿,悄悄然绝不喧哗。

又过了些日子,忽然就挂满了一串串葡萄似的花苞,又如一只只浅绿色的蜻蜓缀满树枝——当它张开翅膀跃跃欲飞时,薄薄的羽翼在春日温和的云朵下染织成一片耀眼的银色。

那个清晨你会被一阵来自梦中的花香唤醒,那香味甘甜淡雅、撩人心脾却又若有若无。

你寻着这馥郁走上阳台,你的精神为之一振,你的眼前为之一亮,顿时整个世界都因此灿烂而壮丽:满满的一树雪白,袅袅低垂,如瀑布倾泻四溅。

银珠般的花瓣在清风中微微飘荡,花气熏人,人也陶醉。

便设法用手勾一串鲜嫩的槐花,一小朵一小朵地放进嘴里,如一个圣洁的吻,甜津津、凉丝丝的。

轻轻地咽下,心也香了。

洋槐开花的日子,是我们的槐花节。

槐花开过,才知春是真的来了。

铺在桌上的稿纸,便也文思灵动起来。

那时的文字,就有了些许轻松。

夏日的洋槐,巍巍然郁郁葱葱,一派的生机勃发。

骄阳下如华盖蔽日,烈焰下送来阵阵清风。

夏日常有雨,暴雨如注时,偏爱久久站在窗前看我的槐树——它任凭狂风将树冠刮得东歪西倒,满树的绿叶呼号犹如一头发怒的雄狮,它翻滚,它旋转,它颤栗,它呻吟。

曾有好几次我以为它会被风暴折断,闪电与雷鸣照亮黑暗的瞬间,我窥见它的树干却始终岿然。

大雨过后,它轻轻抖落身上的水珠,那一片片细碎光滑的叶子被雨水洗得发亮,饱含着水分,安详而平静。

那个时刻我便为它幽幽地滋生出一种感动,自己的心似乎也变得干净而澄明。

雨后清新的湿气萦绕书桌徘徊不去,我想这书桌会不会是用洋槐木做成的呢否则为何它负载着沉重的思维却依然结实有力。

洋槐给我一春一夏的绿色,到秋天,艳阳在树顶涂出一抹金黄,不几日,窗前已被装点得金碧辉煌。

秋风乍起,金色的槐树叶如雨纷纷飘落,我的思路便常常被树叶的沙沙声打断。

我明白那是一种告别的方式。

它们从不缠缠绵绵凄凄切切,它们只是痛痛快快利利索索地向我挥挥手连头也不回。

它们离开了槐树就好比清除了衰老抛去了陈旧,是一个必然,一种整合,一次更新。

它们一日日稀疏凋零,安然地沉入泥土,把自己还原给自己。

他们需要休养生息,一如我需要忘却所有的陈词滥调而寻找新的开始。

所以凝望这棵斑驳而残缺的树,我并不怎么觉得感伤和悲凉——我知道它们明年还会再回来。

冬天的洋槐便静静地沉默。

它赤裸着全身一无遮挡,向我展示它的挺拔与骄傲。

或许没人理会过它的存在,它活得孤独,却也活得自信,活得潇洒。

寒流摇撼它时,它黑色的枝条俨然如乐队指挥庄严的手臂,指挥着风的合奏。

树叶落尽以后,树权间露出一只褐色的鸟窝,肥硕的喜鹊啄着树枝喳喳欢叫,几只麻雀飞来飞去到我的阳台上寻食,偶尔还有乌鸦的黑影匆匆掠过,时喜时悲地营造出一派生命的气氛,使我常常猜测着鸟们的语言,也许是在提醒着我什么。

雪后的槐树一身素裹银光璀璨,在阳光还未及融化它时,真不知是雪如槐花,还是槐花如雪。

四季的洋槐便如一幅幅不倦变幻的图画,镶入我窗口这巨大的画框。

冬去春来,老槐衰而复荣、败而复兴,重新回来的是原来那棵老槐;可是,我知道它已不再是原来的那棵槐树了——它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滴浆汁,都由新的细胞、新的物质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