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诊断学实验指导
影像诊断技术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操作,了解并掌握多种影像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操作流程及临床应用,提高对影像诊断技术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二、实验内容1. 超声检查(US)- 实验对象:健康志愿者- 实验方法:使用超声诊断仪对志愿者进行腹部、心脏等部位的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器官形态、大小、血流情况等。
- 实验结果:通过超声检查,成功观察到肝脏、胆囊、心脏等器官的形态、大小及血流情况,为后续实验奠定了基础。
2.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实验对象:健康志愿者- 实验方法:使用CT扫描仪对志愿者进行头部、胸部等部位的扫描,观察并记录器官的形态、密度及空间关系等。
- 实验结果:通过CT扫描,成功观察到头部、胸部等器官的形态、密度及空间关系,为后续实验提供了详细的数据。
3. 磁共振成像(MRI)- 实验对象:健康志愿者- 实验方法:使用MRI扫描仪对志愿者进行头部、脊柱等部位的扫描,观察并记录器官的形态、信号强度及空间关系等。
- 实验结果:通过MRI扫描,成功观察到头部、脊柱等器官的形态、信号强度及空间关系,为后续实验提供了丰富的影像数据。
4. 超声造影(CEUS)- 实验对象:健康志愿者- 实验方法:在超声检查的基础上,注入超声造影剂,观察并记录器官的血流灌注情况。
- 实验结果:通过超声造影,成功观察到肝脏、胆囊等器官的血流灌注情况,为后续实验提供了血流动力学信息。
5. 增强CT- 实验对象:健康志愿者- 实验方法:在CT扫描的基础上,注入造影剂,观察并记录器官的增强效果。
- 实验结果:通过增强CT,成功观察到肝脏、肺部等器官的增强效果,为后续实验提供了器官内部结构的详细信息。
三、实验结果分析1. 超声检查:- 优点:操作简便、无创、实时观察。
- 缺点:受操作者经验、器官位置及深度等因素影响较大。
2. CT扫描:- 优点:分辨率高、成像速度快、可进行多平面重建。
- 缺点:辐射剂量较高、部分患者有过敏反应。
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作业指导书

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作业指导书一、引言医学影像诊断技术是现代医疗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它通过利用放射学、超声学、磁共振以及计算机等技术手段,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影像检查并进行病变诊断。
本作业指导书旨在向学生介绍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操作。
二、影像检查步骤影像检查是医学影像诊断技术的核心步骤,学生在进行实践操作前需要掌握以下基本步骤:1. 患者准备:包括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明确检查目的、核对患者身份以及帮助患者做好准备工作。
2. 检查设备准备:包括检查设备的启动和运行,检查条件的准备。
3. 影像检查操作:根据具体检查要求,进行相应的检查操作,确保检查效果。
4. 影像保存和传输:将检查所得的影像资料进行保存,并进行传输以供医师进行进一步分析与诊断。
三、常见影像检查技术及操作要点1. 放射学影像检查放射学影像检查是医学影像诊断技术中应用广泛的一项技术。
学生在进行放射学影像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操作要点:- 必须掌握放射学影像检查的基本原理和辐射安全知识。
- 根据检查要求,选择合适的放射学影像检查方法,如X线摄影、CT扫描等。
- 在进行放射学影像检查前,必须确认患者的身份,并告知患者相关操作注意事项。
- 操作过程中需保持仪器设备的稳定性,确保影像的质量。
2. 超声学影像检查超声学影像检查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适用于多种医学领域。
学生在进行超声学影像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操作要点:- 掌握超声学影像检查的基本原理和超声设备操作技巧。
- 根据检查目的和部位选择合适的超声探头和参数设置。
- 在进行超声学影像检查前,应了解患者的病史和症状,以便更好地指导操作和分析检查结果。
- 操作过程中需保持设备的稳定性,正确操控超声探头,获得清晰可靠的影像。
3. 磁共振影像检查磁共振影像检查是一种高分辨率、多平面成像的检查方法,适用于对软组织的检查。
学生在进行磁共振影像检查时,需要注意以下操作要点:- 掌握磁共振影像检查的基本原理和磁共振设备操作技巧。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实验指导(x线检查技术部分)一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实验指导(x线检查技术部分)一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实验指导(X线检查技术部分)吉林医药学院医学影像实验室一、实验的基本要求及职业素质培养目标1. 技能目标(1)强调理论和实验结合能够独立担任X线检查工作,基本掌握X检查技能,熟知X检查技术。
2. 素质目标使学生能够独立担任X线检查工作。
二、技能实验项目表实验一了解X线设备及X线摄影的基础知识操作要点打开系统电源闭合墙电,摄影床运动控制器面板的电源指示灯点亮,此时床体得电,床体电磁铁得电吸合,床面及立柱支柱均锁死,此时高压发生器内部已有高压电,按下位于高压发生器控制台右上方按钮右侧,|,压发生器所有指示灯同时亮起育到系统自检结束,系统开机结束。
关闭系统电源按下位于高压发生器系统控制台右上方的按钮,高压发生器关机。
断开墙电,床体电源及室内所有其他设备也将同时关闭电源。
注意:①不得快速打开和关闭电源。
开关之间最少要间隔30秒钟,②除非遇到紧急情况,在发生器就绪指示灯熄灭之前,不得关闭系统。
在此之前关闭系统将给X-光射线球管造成不必要的压力。
安全操作注意事项①为了预防患者上下床时受伤,请将X射线球管上移,并将球管立柱移开到一边。
②必须始终注意摄影床的所有部件,检查是否有干扰或者患者与床或者其他设备出现碰撞的可能。
③床面头与尾全部伸展开时,能够支撑的最大患者体重为150公斤,重量在床面上平均分配。
超过这一限度,将导致患者受伤或设备损坏。
④移动床时,必须将手小心放在床面上,不得抓住床面一边,牵引床的运行。
否则,可能导致操作员或患者受伤。
⑤患者上下检查床时,避免因不小心踩到脚踏板而对患者或操作员造成伤害或对设备造成损坏。
⑥床面运行时,必须小心手指与手指的放置位置。
⑦切断床电源时,床面可以自由运动。
当床上无电源时,操作员必须通过关注床面运动来避免人员伤害。
⑧在使用系统过程中,严格注意操作安全,防止硬件设备造成人身伤害。
防止床面夹手。
摄影方向中心线入射被照体时的方向称为摄影方向。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实验指导.doc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实验指导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实验指导实验室规则实验室为实验教学的课堂,为了维护实验室的正常管理秩序,保证所有实验的正常进行和顺利完成,进入实验室的人员须遵从以下规定1.进入实验实验室之前穿好隔离衣,携带与实验有关的实验指导书、实验记录纸、计算器等。
预习实验的所有内容。
2.进入实验室后,保持安静有序,不得大声喧哗。
认真听取实验教师的指导,并作好记录。
3.在实验教师的指导下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及设备。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实验室内大部分为价格昂贵的大型医疗设备,在使用时要求认真、小心、操作合理得当。
在没有得到实验教师的允许之下不得操作任何设备。
充分认识机器上的各种标识符号,选择各按钮或旋钮时一定要正确。
当选择错误的按钮或旋钮时,一定不要强行操作机器。
如果出现因非正常使用设备而出现严重问题时,该操作人要负一定的责任,并按泰山医学院实验仪器损坏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4.X射线对人体有损伤性,使用X射线进行实验时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5.未曝光或曝光完的胶片不得放在有大量X射线的房间内,避免胶片感光。
胶片在曝光之后要立即进行洗片处理,不能放置在暗盒内时间过长。
6.胶片装入暗盒及曝光后胶片的处理都在暗室内进行,进入暗室内要进行至少15min的眼睛暗适应,等到能看清室内的东西时再在暗室内走动,或进行暗室内各种操作。
冲洗胶片的显影液及定影液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碱酸性化学物质,处理完胶片后将手用清水冲洗干净离开操作室(暗室)。
冲洗胶片时避免将显影及定影液溅到衣服上或眼睛,一旦溅上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
7.实验中要作好各种实验记录,记录的数据为实际的数据,不能照搬书上的数据。
当出现与正常数据偏差较大的数据时,要立即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找出主要问题并重复实验。
8.实验结束后,填写实验仪器的使用情况记录本,记录实验材料消耗数量,把使用的各种仪器放到原来的位置并摆放整齐,打扫实验室卫生。
实验报告的书写方法实验报告是学生在完成实验内容后书写的总结。
医学影像技术学实验、实训 指导

医学影像技术学实验、实训指导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医学影像技术学实验、实训总学时:60学时适用专业: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承担实验室:第一、二、三摄影实验室、CT实验室、超声技术实验室、附属医院影像科。
一、实验、实训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实验验证,进一步加强掌握相关理论知识;通过训练,完成各项实训所要求的技能训练,提高动手能力;通过实验、实训掌握各项检查的操作技术,与即将进行的毕业实习接轨。
三、单项实验、实训的内容和要求本课程各实验、实训对组织学生总的要求为:分组进行,一般5人/组,实训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当时掌握知识情况临时调整每组人数,以尽可能达到人人动手,人人掌握。
操作时要按机器的操作规程进行,注意用电安全。
实验一 X线影像的观察实验目的了解医学影像设备的种类及不同影像图片的显示特征。
实验器材X线机、CT机、B超机实验内容1.见习各型X线机、CT机、B超机等基本结构与操作程序。
2.观察透视图象和X线图象,分析其特点。
实验方法及步骤1.X线正像观察。
2.X线负像观察。
3.比较胸部X线照片影像与透视时荧光屏上影像的不同之处。
实验要求1.通过参观见习,对医学影像设备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操作步骤有所了解,以便于本书后续内容的学习。
2.掌握透视及普通X线影像形成的原理,认识透视图像和摄影图像的特点。
讨论1.说出同一被检器官在正像和负像上的不同表现。
2.X线透视和摄影各有哪些优缺点?实验二几何学模糊度实验实验目的观察用大、小焦点摄影对影像质量的影响,加深理解几何学模糊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能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应用和正确处理几何学模糊。
实验器材200mA以上X线机、矩形分辨力测试卡、其它X线摄影器材。
实验内容1.使用X线机大、小两种焦点,放置分辨率测试板,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摄取两张照片。
2.使用长短不同的两种肢体-胶片距离,放置分辨率测试板,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摄取两张照片。
3.使用长短不同的两种焦点-肢体距离,放置分辨率测试板,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摄取两张照片。
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影像

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大纲影像医学影像诊断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使用不同的影像技术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
在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中,影像的选择和使用非常关键,它们必须准确、清晰地展示疾病的特征,以便学生能够有效地学习并提高他们的影像识读能力。
因此,本大纲将介绍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教学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方法。
一、实验教学目标和要求1. 培养学生的影像识读能力:学生应通过实验教学,掌握正常解剖结构和异常病变在不同影像技术中的显示特征,并能准确地解读和描述影像中的异常改变。
2. 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利用影像信息的能力:学生应能够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相关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和判断影像所显示的异常改变的病因和病理过程。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学生应能够与其他团队成员进行有效合作,分享和交流影像学观察、分析和判断的结果,并能与临床医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二、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1. 影像技术介绍:学生将学习和了解常见的影像技术,包括X线、CT、MRI、超声和核医学等。
他们应了解每种技术的基本原理、适应症、优缺点和临床应用。
2. 常见疾病影像学特征:学生将学习和掌握常见疾病在不同影像技术中的显示特征,包括正常解剖结构、异常改变的形态和分布规律。
他们将通过分析和比较正常和异常影像,提高影像识读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3. 影像与临床关联:学生将学习如何将影像所显示的异常改变与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关联,并综合分析疾病的病因和病理过程。
他们将通过案例讨论和小组讨论来加深对影像与临床关联的理解。
4. 影像质量控制和安全:学生将学习如何评估和提高影像的质量,包括选择合适的设备参数、病人准备和协作等。
他们还将了解和遵守相关的放射安全和放射防护规范。
5. 报告撰写和沟通技巧:学生将学习如何撰写准确、清晰的影像学报告,并提高与临床医生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的能力。
他们将通过模拟病例报告和角色扮演来提高他们的沟通技巧。
影像诊断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影像诊断实验实验目的:1. 掌握影像诊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熟悉不同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应用及特点。
3. 提高对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能力。
实验时间:2023年X月X日实验地点:XX医学院影像诊断实验室实验器材:1. 影像诊断设备:X射线机、CT机、MRI机、超声诊断仪等。
2. 影像学检查软件。
3. 影像诊断教材及参考资料。
实验步骤:1. 理论学习:首先,通过阅读影像诊断教材及相关资料,了解影像诊断的基本原理、检查方法、常见疾病影像学表现等理论知识。
2.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案例,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学习如何根据影像学特征进行诊断。
3. 实际操作:a. 观察X射线、CT、MRI、超声等影像学检查图像,分析其影像学特征。
b. 根据所学知识,对病例进行初步诊断,并与老师讨论,纠正错误。
c. 学习如何书写影像诊断报告,包括病例摘要、影像学表现、诊断及建议等。
实验结果与分析:1. 病例一:- 病例摘要:患者,男,45岁,主诉:右侧胸部疼痛1个月。
- 影像学表现:右侧肺部可见大片状阴影,边缘模糊,密度均匀。
- 诊断:肺炎。
- 分析:根据影像学表现,结合患者病史,初步诊断为肺炎。
2. 病例二:- 病例摘要:患者,女,60岁,主诉:右侧膝关节疼痛3个月。
- 影像学表现:右侧膝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毛糙,可见骨刺形成。
- 诊断:骨关节炎。
- 分析:根据影像学表现,结合患者病史,初步诊断为骨关节炎。
3. 病例三:- 病例摘要:患者,男,30岁,主诉:头痛、呕吐3天。
- 影像学表现:脑部可见多发异常信号影,边界模糊。
- 诊断:脑炎。
- 分析:根据影像学表现,结合患者病史,初步诊断为脑炎。
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影像诊断实验,我掌握了以下知识:1. 影像诊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不同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应用及特点。
3. 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观察和分析影像学图像,如何根据影像学表现进行诊断,并提高了书写影像诊断报告的能力。
医学影像学实习指导

医学影像学实习指导第一篇各系统学习指导第一章概论根据医学影像学专业教学大纲要求,课堂讲课与课间实习之比为1:1。
课间实习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加深理解,正确掌握诊断技术得过程,也就是锻炼独立思考,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得过程。
同学们在学习课堂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得基础上,必须通过课间实习深入理解各种影像学表现所代表得解剖结构与病理、生理基础,并切实掌握其诊断技术。
因此,同学们应根据每次实习得目得与要求,实习内容及学习重点等循序渐进,并通过认真读片,达到深入理解与切实掌握得目得。
本指导配合课堂教学,实习以读片为主,配合录像、多媒体、幻灯片、教学挂图、模型以及临床参观(见习)等多种形式。
每次实习主要就是研究与分析各种疾病得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达到进一步巩固基础理论及正确使用影像诊断为临床医疗服务得目得,并正确掌握各系统常见疾病得影像诊断方法。
本《指导》就是根据讲课得内容提出学习、实习应当达到得目得与要求,提示主要得实习内容,并指出学习重点、难点;对实习起到指导作用,以开阔学生得思路,充分发挥学生得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实习方法(1)实习开始,先由带教老师说明本次实习目得与要求,讲解主要得实习内容与分析思考得方法;指出实习得重点与必须掌握得内容;并适当复习前一次课程得内容并加以提问,以了解学生学习效果。
(2)分组读片,实习用影像教学片由各小组按顺序集中阅读,逐一认识各片得主要影像表现,并相互讨论,深入理解,加深印象。
(3)通过共同读片,每位同学可根据自己得理解,再进行单独读片,以加深印象。
(4)学习必须循序渐进,从正常到异常,从影像学基本表现到各种疾病得典型表现。
既要独立思考,又要相互讨论。
(5)辅导教师在巡回指导中,应采用启发式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自我解决问题得能力,切忌单纯灌输。
(6)实习课结束前,应由辅导教师予以总结并布置课后作业以提高学习效果。
第二章总论一、目得与要求(1)了解医学影像学设备得主要结构与基本成像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像诊断学实验指导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昆明卫生职业学院影像技术学专业《医学影像诊断学》实验指导编者:邵成民、顾婷专业:姓名:班级:目录实验一:呼吸系统(一) (3)实验二:呼吸系统(二) (8)实验三:循环系统(一) (11)实验四:循环系统(二) (12)实验五:骨骼肌肉系统(一) (16)实验六:骨骼肌肉系统(二) (26)实验七:消化系统 (29)呼吸系统(一)2. 胸部正位片+左侧位片:双侧胸廓对称,气管居中,两侧肺野透亮度正常,未见异常密度增高影,双肺纹理清晰,肺内未见渗出及实变影,双肺门无增大,主动脉未见异常,心影大小、形太正常,双侧膈肌光整,肋膈角锐利。
左侧位片:肺门不大,心影正常,心前、后间隙存在。
诊断结果:心、肺未见异常。
3.胸部正位片:右侧第七颈椎旁可见颈肋。
诊断结果:肋骨先天性变异。
4.左侧位片:纵膈的九分区5. 胸部正位片:心膈角、肋隔角6.胸部正位片+右侧位片:右膈圆隆向上突起7.胸部正位片:左肺透亮度增高,纹理稀、疏,纵膈向右偏移,右肺未见明显异常,双肺门不大,主动脉未见异常,心影不大,左膈低平。
诊断结果:左侧肺气肿8. 胸部正位片:双侧胸廓对称,右肺上野肺纹理模糊,可见一类三角形密度增高影,尖端指向肺门,余肺内未见明显异常,右肺门稍向上移位,主动脉未见异常,心影大小、形态正常心影不大,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诊断结果:右肺上叶肺不张。
9. 胸部正位片:双侧胸廓对称,右肺中野中、内带呈大片密度增高影,右心缘显示不清,余肺内未见明显异常,主动脉未见异常,心影大小、形态正常,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诊断结果:右肺中叶肺不张10. 胸部正位片:双侧胸廓对称,气管居中,右肺纹理模糊,中、下野见大片状磨玻璃密度影,余肺内未见明显异常,主动脉未见异常,心影大小、形态正常,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诊断结果:右肺感染可能。
11. 胸部正位片:双侧胸廓对称,气管居中,双肺纹理增多、模糊,中、上野见多发结节状密度增高影,主动脉未见异常,心影大小、形态正常,双侧膈肌光滑,肋膈角锐利。
CT:左肺尖后段可见小片状高密度影。
12.左侧胸片:局限性纤维化:双侧胸廓对称,气管居中,右肺上野可见一条索状高密度影,左肺未见明显异常,双肺门不大,主动脉未见异常,心影大小、形态正常,双隔面光整,肋隔角锐利。
右侧胸片:弥漫性纤维化:双侧胸廓塌陷,脊柱左突侧弯,双肺可见呈弥漫分布的团块状高密度影,双肺门结构不清,主动脉及心影显示不清。
13.胸部正位片:双肺多发点状、斑片状高密度影,边缘清楚锐利,双肺纹理清晰,双肺门不大,主动脉未见异常,心影大小、形态正常,双膈面光整,肋隔角锐利。
诊断结果:双肺多发钙化14.胸部正位片:右肺中、上野可见一呈类圆形的环形高密度影,边缘清楚,其内可见气液平面,双肺纹理清晰,两肺门不大,主动脉未见异常,心影不大,双膈面光整,肋隔角锐利。
诊断结果:右肺肺脓肿15.胸部正位片:左肺中野可见一圆形不均匀密度影,边缘不规整,双肺下野见边缘模糊的片状阴影,双肺纹理增多,双肺门不大,主动脉未见异常,心影大小、形态正常。
诊断结果:左肺肺癌。
16.胸部正位片:双肺透亮度增高,可见多个肺大泡形成,其内未见肺纹理通过,双侧肋间隙增宽;两肺野透亮度增高,双肺纹理稀疏变细;心影狭长,两膈低平,两侧肺门稍增大、增浓;纵隔居中、无增大;其它:未见异常。
17.胸部正位片:右肺中、下野中外带可见一圆形高密度影,大小约2x2cm,边缘不规整,其周围见散在点状高密度影,右肺下野片状密度增高影,双侧肋骨多发钙化,左肺纹理清晰,双肺门影稍浓密,主动脉未见异常,心影大小、形态正常,双膈面光整,肋隔角锐利。
侧位片:位于右肺上叶前段19.右肺中上野可见弧形突出高密度影,边缘清楚,呈类圆形状,气管受压左移,左肺野未见明确实变影;两侧肺门未见增大、增浓;右膈面光整,肋膈角清晰锐利;心影大小、形态正常,主动脉未见异常;纵隔居中、无增大;其它:未见异常。
诊断结果:肺肉瘤可能。
20.胸部正位片:右肺下野可见呈外高内低的边缘模糊的糊状线,右侧肋隔角变钝,右侧余肺野未见异常;左肺野未见明确实变影;两侧肺门未见增大;左膈面光整,肋膈角清晰锐利;心影大小、形态正常,主动脉未见异常;纵隔居中,无增大;其它:未见异常。
21.胸部正位片:左肺中上野可见一扁丘状阴影,密度均匀,边缘清楚,下野可见呈外高内低的边缘模糊的糊状线,左侧肋隔角变钝,右肺野未见明显异常,左心缘显示不清。
22.胸部正位片+右侧位片:左肺野外带可见无肺纹理透亮区,可见肺压缩线,肺体积约被压缩30%,隔面呈气液平面,右肺下野可见一椭圆形稍高密度影,边缘清楚,双肺门不大,主动脉未见异常,心影不大,右侧隔面光整,肋隔角锐利。
侧位片:可见气液平面:左侧胸膜钙化胸片:双侧胸廓不对称,脊柱右突侧弯,双肺纹理增多模糊,左肺中下野可见大片状不均匀密度影,右肺下野见多发点状高密度影,主动脉稍迂曲,心影不大,双侧肋隔角变钝。
呼吸系统(二)1.胸部正位片:两肺纹理增多、增粗,结构紊乱,边界不清,以左下肺野明显;左肺中下野见多发囊状透亮影及支气管双轨征;两侧肺门未见增大、增浓;双膈面光整,肋膈角清晰锐利;心影大小、形态正常,主动脉未见异常;纵隔居中、无增大;两侧胸廓对称,无畸形;其它:未见异常。
2.胸部正位片:右上肺野见密度均匀增高大片状阴影,下缘清晰,;两侧肺门未见增大;双膈面光整,肋膈角清晰锐利;心影大小、形态正常,主动脉未见异常;纵隔居中、无增大;两侧胸廓对称,无畸形;其它:未见异常;3. 胸部正位片+右侧位片:右肺下野见密度均匀增高大片状阴影,其内可见支气管气像;两侧肺门未见增大;双膈面光整,肋膈角清晰锐利;心影大小、形态正常,主动脉未见异常;纵隔居中、无增大;两侧胸廓对称,无畸形;其它:未见异常;侧位:病灶位于右肺下叶。
4.胸部正位片+右侧位片:右肺纹理增粗、增多,模糊,见沿肺纹理分布斑点状密度增高影,边缘较淡且模糊不清,病灶右下肺明显;左肺未见明显异常,两侧肺门未见增大、增浓;双膈面光整,肋膈角清晰锐利;心影大小、形态正常;纵隔居中、无增大;两侧胸廓对称,无畸形;其它:未见异常。
侧位片:病变位于右肺下叶5.胸部正位片+右侧位片:左肺中野可见一类圆形高密度影,边界稍模糊,其内见气液平,双肺门不大,主动脉未见异常,心影不大,双膈面光整,肋隔角锐利。
侧位片:病灶位于左肺上叶6.胸部正位片:左肺中上野可见带片状模糊阴影,左肺门增大,两者间见数条条索状阴影,右肺未见明显异常,主动脉未见异常,心影不大,双膈面光整,肋隔角锐利。
7.胸部正位片:双肺野满布分布均匀,大小、密度一致粟粒状阴影;肺纹理被掩盖,右肺上野可见条索状、斑片状高密度影;两侧肺门未见增大;双膈面光整;心影大小、形态正常,主动脉未见异常;纵隔居中、无增大;两侧胸廓对称,无畸形;其它:未见异常。
8. 胸部正位片+右侧位片:左肺中野见一直径为球形病灶,边缘光整,其内隐约可见点状钙化灶;病灶周围见散星点状钙化灶;两侧肺门未见增大、增浓;双膈面光整,肋膈角清晰锐利;心影大小、形态正常,主动脉未见异常;纵隔居中、无增大;两侧胸廓对称,无畸形;其它:未见异常。
侧位片:病灶位于左肺上叶。
9.胸部正位片:左侧胸廓塌陷,脊柱左突侧弯,气管向左移位,双肺纹理增多、模糊,左侧广泛胸膜增厚并钙化,双肺门不大,主动脉未见异常,心影不大,左侧胸膜牵拉,左侧肋隔角变钝。
侧位:病灶位于肺门区及右肺中下叶。
12.CT平扫肺窗示右肺下叶见一孤立性肿块影,边缘毛糙,可见细小毛刺,纵隔窗显示稍高密度影,边缘不规则。
14.CT平扫肺窗示右肺下叶见一孤立性肿块影,边缘毛糙,可见细小毛刺,纵隔窗显示其内有偏心性空洞。
19.胸部正位片:双肺散在分布类圆形结节影,边缘清楚,呈棉花团状,无明显分叶及毛刺,双肺门影增大循环系统(一)后前位:心脏右缘上方为上腔静脉,向下进入右心房,右心房构成心脏右缘,左缘上方向外突起的为主动脉结,其下方为肺动脉段,此处向内凹入,故称心腰,肺动脉与左心室之间为左心耳,正常时不显示,左心室向外下延伸后向内,转弯处称:心尖。
右前斜吞钡位|(旋转45度):前方为右心室构成心缘,向上与肺动脉段相接,分成左、右肺动脉,肺动脉段后方为升主动脉,向上后行,形成主动脉弓。
此位上并非充分显示,升、降主动脉前后重叠。
心影后方左、右心房上下排列,难以分清其界限,食管吞钡受主动脉、左主支气管、左心房形成三个压迹。
心前缘与胸壁之间有三角形透明区,称心前间隙或胸骨后区。
左侧位:心影前下缘为右心室,心后缘上方为左心房,下方为左心室,左心室与横膈构成心后三角,在胸骨后右心室前有一倒三角形透亮影,即心前间隙。
右心缘与心尖的连线与肺低的夹角:垂位心>45度,横位心<45度,斜位心大约等于45度。
循环系统(二)左心房增大---正位片:心底部椭圆形致密影,右心缘双房影形成,左心耳增大(第三弓),气管分叉角增大(正常60-85度)左前斜位:增大左房使左主支气管上移、变窄。
右前斜位吞钡:食管左房段压迹明显,向后移位。
左侧为吞钡:食管受压后移。
左心室增大---正位片:左心缘向左下增大、向左侧凸出,心尖向左下延伸,心胸比>,心腰凹陷,相反搏动点上移。
左侧位:心后缘下段向后、向下凸出,心后间隙缩窄,心后缘与下腔静脉焦点位于膈下。
左前斜位:左心缘向后、向下凸出,与脊柱重叠。
右心房增大---正位片:右心缘下部向后凸出,向上延伸,右心房心高比增大,大于(心高比=右心缘上下段与右心膈角水平线的垂直距离比中动脉弓到右心膈角水平线的垂直距离)左前斜位:心前缘上部向上、向前凸出,右心缘上部延长,心后间隙消失。
右前斜位:心后缘下部向后向下凸出,但不与食管形成压迹。
右心室增大----正位片:肺动脉段延长突出,相反搏动点下移,心尖圆隆上翘。
右心室流出道狭窄时,表现法洛四联症:两肺血明显减少,心影近似靴型,右心室肥厚增大,心尖上翘。
右前斜位:肺动脉段向前、向上突出,心前间隙消失。
左前斜位:心前缘下部向前下突出。
二尖瓣型心外形(梨形心—右心负荷过重):双肺野透亮度降低,肺纹理增多、模糊,两肺门影增大,肺动脉段突出,心尖圆隆。
主动脉型心外形(靴型心----左心负荷过重):双肺野透亮度降低,肺纹理增多、模糊,两肺门影增大,肺动脉段凹陷,主动脉结增宽,心尖向左下延伸普大型心外形:左、右心室同时增大主动脉扩张迂曲增宽:脊柱右突侧弯,肺纹理增多,两肺门影增大,主动脉迂曲,动脉结增宽,左心缘显示不清。
主动脉密度增高:左肺第2、3前肋间见心脏起搏器植入右室,肺纹理增多,两肺门影增大,主动脉密度增高,动脉结钙化。
肺充血:肺动脉段膨隆,肺纹理增多、增粗,肺门影增大,密度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