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说课稿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说课稿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的内容。
这部分知识在初中生物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后续学习生态系统等知识的基础,也对学生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物的适应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材首先通过对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到生物的生存离不开环境。
接着通过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最后,教材阐述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统一整体。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但对于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和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他们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缺乏系统的、深入的思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逐步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2)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3)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2)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关爱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2)让学生体会生物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教学难点(1)探究实验“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设计和实施。
(2)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教师资格证生物教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师资格证生物教案:《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2. 了解不同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3. 掌握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 生物适应环境的具体实例。
2. 生物对环境影响的深层次原因。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导入1.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如何适应环境?二、新课内容1. 生物适应环境的定义。
2. 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形态结构、生理特征、行为方式。
3. 举例说明:沙漠植物的节水机制、北极熊的白色外表。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还哪些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四、练习巩固1. 学生完成练习题:判断题和选择题。
2. 教师点评答案,解答学生疑问。
五、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 强调生物适应环境的重要性。
第二章: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导入1. 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 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如何影响环境?二、新课内容1.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定义。
2.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方式: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
3. 举例说明: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蚯蚓改良土壤。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还哪些生物对环境有影响?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
四、练习巩固1. 学生完成练习题:判断题和选择题。
2. 教师点评答案,解答学生疑问。
五、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2. 强调生物对环境影响的积极意义。
六、案例分析:沙漠中的生物适应一、导入1. 展示沙漠生态环境的图片。
2. 提问:沙漠中的生物如何适应极端环境?二、新课内容1. 介绍沙漠生态环境的特点。
2. 分析沙漠生物的适应策略:例如,沙漠植物的根系发达以吸收地下水分,动物的减少水分散失的生理机制等。
7.1.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说课稿八年级生物下册(冀少版)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生物基础知识,如细胞的结构功能、生态系统的组成等。他们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生物对环境适应的例子,但可能缺乏对这一现象的深入理解和系统归纳。在技能方面,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观察、实验和数据分析能力。学习障碍可能包括对复杂概念的理解,对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的把握,以及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况中。此外,学生可能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感到枯燥,难以激发学习兴趣,这也是一个潜在的学习障碍。
7.1.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说课稿八年级生物下册(冀少版)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属于冀少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七章第一节。在整个课程体系中,这一节内容承上启下,既是对前面章节内容的巩固和拓展,也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主要知识点包括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会采用逐步呈现知识点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首先,我会通过图片、实例等材料,直观展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现象,让学生初步了解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然后,我会逐步引入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理解生物如何通过这些生命活动改变环境条件,影响环境中的其他生物。在讲授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如提问:“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环境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知识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一)教学策略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探究式学习和问题解决学习为主要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发现来获得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问题解决学习则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理解和应用知识,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选择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上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引导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来构建知识。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案

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案教学目标: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举出例子并初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过程:导入:先比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得出结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
同时学生分析刺猬、变色龙、竹节虫,得出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讲解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 1.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作出假设:裸地,草地,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 3.制定计划:学校内测量裸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裸地指什么?灌丛指什么?) ► 4.填写P7空气湿度记录表.并画出曲线图.► 5.注意:如果裸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测量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测量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总结:前面一节课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解答下面问题。
练习1)如果将生活在淡水中的鲫鱼放入海水中,不久就会死亡,这一现象说明( )A.每种生物都是有寿命的B.每种生物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C.动、植物改变生活环境就会死亡D.生物的生存环境很容易破坏2)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 )A.充分利用光能B.减少阳光照射C.适应低温D.适应潮湿的环境3)许多种鸟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所捕食,对此最好的解释为( ) A这些鸟不适应环境B.被食的鸟是警惕性不高的C.适应是绝对的D.适应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对性4)讲解书本课后练习。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案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能够选取事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学会从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②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③理解人群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和其他生命,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整体的观点;④通过课后活动,学习实验测量法。
2、能力目标①通过分析文字、图片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综合信息的能力;②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生物的与环境二、难点和重点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学生说出生物不是完全被动的受环境影响或适应环境,生物尝尝会作用于它生长的环境。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1、书本二十一页中间的两幅图片,思考一下“地下的耕耘者”是指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答: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增加土壤的透气和透水能力,它的排出物还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它每天吃的食物是土壤中的有机杂质,帮助我们处理了垃圾,改善了环境,是人类的好帮手。
提问: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要强调退耕还林和还草?答:我国西部现在沙漠化越来越严重,在沙地上栽种植物,可以起到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作用。
这也就是我国为什么开发西部时要强调退耕还林和还草的原因。
从07年就有报导,我国近年的土地沙化实现了历史性逆转,由每年扩展3436平方公里逆转为每年缩减1283平方公里。
说明我国已经加大力度来改善环境。
那么老师再问大家一个问,台风对我们福州的影响都不会太大,大家知道为什么吗?我们福建沿海的地区都种植了植被,比如老师的家乡东山,就是在福建沿海,我们家那里就种植了很多木麻黄。
沿海地区种植大量植被,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台风对内地的破坏。
现在大家知道植被对环境有多大的作用了吧?所以同学们也要保护好身边的植被,为我们国家的绿化作出贡献。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概念。
2. 使学生掌握生物适应环境的一些实例。
3. 培养学生运用生物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关爱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现象和实例。
2. 教学难点: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机理和生态平衡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实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 进行课堂提问,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素材。
2. 安排实验室或户外教学,以便观察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五、教学内容1.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a. 生物适应环境的概念b. 生物适应环境的现象和实例c. 生物适应环境的机理2.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 生物影响环境的概念b. 生物影响环境的现象和实例c. 生物影响环境的意义和价值3. 生态平衡与生物适应a. 生态平衡的概念b. 生物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c. 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4. 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适应a.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b. 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适应的关系c.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5. 实例分析:本节课以某一特定生态系统为例,观察和分析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态环境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 讲述教学内容:按照教学内容的顺序,逐一讲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生物实例,让学生了解生物如何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的实例,分享自己的看法。
5. 课堂提问: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七、课堂练习1. 根据所学内容,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初中生物教案《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

初中生物教案《生物对环境适应和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案主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年级:初中生物课课时:1课时(40分钟)教学目标:1.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过程;2.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3.培养学生人文关怀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准备:1.PPT;2.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图片或视频素材;3.学习笔记。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生活的环境中有哪些生物?它们是如何适应这个环境的?”鼓励学生积极回答。
Step 2:引入新知(15分钟)通过PPT介绍生物如何适应环境的过程,并给出具体的实例进行解释。
学生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素材更直观地了解不同物种生物的适应方式。
Step 3:学习笔记与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可以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记笔记,而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和观点。
学生可以讨论以下问题:1.不同物种的生物如何对环境进行适应?2.你所了解的其中一生物是如何适应环境的?3.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哪些?Step 4:展示与总结(5分钟)鼓励学生从小组中选出1-2名代表,展示他们的学习笔记或小组讨论的结果,并总结全班的回答。
Step 5:延伸活动(5分钟)通过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讨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参与讨论:1.其中一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是如何影响环境的?2.如果人类不适应环境,会对环境造成哪些影响?3.人类应该如何适应环境并保护环境?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回家,完成一篇有关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文章。
可以鼓励学生以一些生物为例,或者从人类角度进行写作,要求结合课堂学习的内容和个人观点。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不同物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过程和方法,并讨论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延伸活动,培养了学生人文关怀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在布置作业时,要求学生结合学习和个人观点进行写作,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说课稿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是在认识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来探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关系,更进一步了解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生物圈,为后面学习生物圈中的植物、人、动物打下基础。
本节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是对四份资料进行分析来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然后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得出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这个结论;最后还安排了一个技能训练,以提高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材同时还安排了三道练习题,第一道题、第二道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生物适应环境的理解。
第三道题是对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这个知识点的应用。
本节的知识点有两个: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也是本节课的重点。
学习目标:知识技能:1、能够选取多方面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热爱大自然,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形成初步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体验探究知识的乐趣。
难点: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1、道具:长颈鹿和短颈长颈鹿、树的模型。
2、在不同环境中的生物的影像资料。
3、干湿计若干。
学生要做的课前准备是:1、思考问题"为什么大家看到的长颈鹿总是长颈的?"要求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得出答案。
2、自编小品《长颈鹿的由来》。
说明:学生根据查找到的资料设计小品,由两位同学分别扮演长颈、短颈的长颈鹿,一位同学进行解说。
二、说策略我的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的我教的策略是:以问题情景为主线,丰富的学生活动为主体。
学生的学习策略是: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即: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生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说课稿
初中生物《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分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内容。
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
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本节知识点清晰,一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另一就是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呈现的方式也直观,前者就四幅图片,后者是一个探究活动,非常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内容看似简单,但要能让学生尤其是初一学生建构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观手段,认真组织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这个基本的生物学观点。
二、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观点;
3、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重点又是难点;
2、“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探究是重点,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应该利用好每一次活动,来培养探究的方法和能力。
四、教学方法:
1、本节课贯穿观察和讨论,主要运用启发式谈话法,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习热情,并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图片和动画,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逐渐认识到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2、本节“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并不难,运用前
一节的探究活动方法完全能够完成,所以这个活动我安排在课前,课上主要是组织各小组交流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的处理方法。
让知识的获得渗透在过程的体验中,让成功的喜悦体现于精彩的交流中,让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活动的参与中。
五、学习方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
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
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
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
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
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
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
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
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
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见教材)
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
山羊比绵羊好养,
它连草根都啃食。
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