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必知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必修一二古代文化常识整理

必修一二古代文化常识整理必修一古代文化常识整理1.《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晋侯.、秦伯.围郑侯、伯: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
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敢以烦执事..执事:在古代有多种意思,①从事工作,主管其事;②有职守之人,即官员;③指供役使者,仆从;④对对方的敬称;⑤侍从。
本文指对办事的官吏的敬称。
4.《战国策》: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西汉刘向整理编写,共33卷,分为12策。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5.至易水..上,既祖.易水:也称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
因荆轲刺秦易水诀别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扬名天下。
后人常用“易水”代指荆轲或易水歌。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6.为变徵..之声复为慷慨羽.声变徵、羽声:古时音乐分为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
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7.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中庶子:管理国君的车马之类的官。
8.乃朝服,设九宾..九宾: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失礼,并延引上殿。
9.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陛下:陛下的“陛”指殿前的台阶。
“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
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
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10.诸郎中..执兵郎中:宫廷的侍卫11.《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上起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到汉武帝太初年间。
分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类。
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表记各个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等。
高中必须掌握的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必须掌握的古代文化常识
一、中国古代重要经典
(1)《诗经》:又称“尚书”,是中国最古代的著作。
它以诗歌的
形式记录了中国古代的文学和民族精神。
(2)《易经》:中国古代重要的一部哲学博大精深的经典,被誉为“万物之源”,易经的论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宗教、政治和社会生活作出
了重要的贡献。
(3)《孟子》:孟子记载了孔子在儒家思想发展初期形成的思想体
系及相应实践活动,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贡献了重要的一份力量。
(4)《庄子》: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其所倡导的“以智慧应对
社会变化”的思想和“儒家六艺”的内容影响了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5)《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是中国古代历史学的重
要参考资料,其中收录了中国古代历史记载,反映了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
发展及变化。
二、中国古代文学
(1)古诗词: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诗经》、
《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等等。
(2)古代小说:有《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
(3)古典戏剧:有《红楼梦》、《聊斋志异》、《西厢记》等。
(4)传统文艺:有中国传统的舞蹈、书法、国画、歌舞、评书等艺
术形式,将古代文化的精髓表现得淋漓尽致。
高中必须掌握的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必须掌握的古代文化常识
一般而言,考查范围按照考查频率(重要性)从高到低排列,基本如下所示:【宗法】【教育】【官职】【称谓】,这四类考查最多,需要重点着力。
【礼仪】【其他】天文地理日常生活等,了解即可,不宜深入。
高中必须掌握的古代文化常识
1、《左传》
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全称《春秋左氏传》,别称《左氏春秋》,和《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晋侯、秦伯
分别指晋文公和秦穆公。
周朝时期,受分封诸侯的爵位共有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由此可见当时晋国的级别比秦国要高。
3、大夫
官职等级名。
夏商周时,官分卿、大夫、士三级,大夫又分上、中、下三等。
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
4、《战国策》
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
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刘向所整理编写,共33篇,分为十二策。
《国语》是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5、东向
在中国古代,君臣议事于朝廷之上,是以向南的座位为尊的。
但在宾主之间,一般以向东的座位为尊,其次是向南的座位,再其次是向北的座位,最末位是向西的座位,因此古人常常以请人东向坐来表示对人的尊敬。
必须掌握的10类古代文化常识
1、古代官职
2、古代官职迁谪
3、古代称谓
4、古代科举
5、天文历法
6、古代地理
7、古代礼仪
8、饮食器用
9、音乐文娱
10、传统节日及民俗。
高中生必知的文学文化常识

高中生必知的文学文化常识常见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
“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高中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代文化常识必修一★【晋侯、秦伯】(公侯伯子男)★【子】对人的称呼:男~。
妻~。
士~(读书人)。
舟~(船夫)。
才~。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
先秦诸~。
古代人名中的表字:如杜甫字~美,苏轼字~瞻。
★【荆卿】1. 古代高级官名:三公九卿。
卿相。
2. 古代对人敬称,如称荀子为"荀卿"。
3. 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称臣民。
4. 古代上级称下级、长辈称晚辈。
5. 古代夫妻互称:卿卿。
卿卿我我(形容男女间非常亲昵)。
★【竖子】.小子,对人的蔑称。
★【为变徵之声】古时的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
★【郎中】宫廷侍卫。
★【山东】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左司马】官名,掌管军事。
★【诹生】浅薄愚陋的人;小人。
古代骂人之词。
后亦小生,多作自称的谦词。
★【臣战河南】黄河以南。
★【参乘】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必修二★姓氏——我国上古时期,姓和氏有别: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可知母,只能用姓区别不同的部族;进入阶级社会后,夏商周三代,姓氏一分为二,贵族男子称氏,妇人称姓。
后来,随着分封制的覆灭,周天子也丧失了权威性,姓氏逐渐合一。
★年节风俗——【春节】古人称元日、新春、新正等。
【元宵】又称正月半、上元节、灯节。
【寒食】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是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为纪念恩人介子推而设,规定当天严禁烟火,只吃寒食。
【清明】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端午】又称端阳、重午、重五,农历五月初五,相传为了纪念屈原。
殉国)【乞巧】相传天上的织女嫁给了地上的牛郎,王母娘娘将织女抓回了天庭,只许他们每年在农历七月初七晚见上一面。
在当天晚,妇女们趁着牛郎织女团圆之际,摆设香案,向织女乞求织布绣花的技巧。
【中秋】又称团圆节。
有赏月、祭月、观潮、吃月饼等习俗。
【重阳】《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一、古代文化常识概述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掌握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对于高考语文考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全面的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二、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重点1. 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提倡“仁者爱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学生有颜回、子路、子贡等,他们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2.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宗教思想- 四大名山是峨眉山、武当山、普陀山、雁荡山- 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主张“八正道”,追求解脱和悟道的境界3.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 倡导“道法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经典有《道德经》、《庄子》等4. 唐诗宋词- 唐诗是古代文言文的杰作之一,以杜甫、李白、王维等为代表- 宋词是古代文言文的艺术形式之一,以李清照、辛弃疾、苏轼等为代表- 唐诗宋词在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5. 四书五经-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 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6. 武侠文化- 武侠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形态,强调武功、侠义和忠诚等价值观- 武侠小说有《水浒传》、《西游记》、《射雕英雄传》等,被广泛传播和阅读三、结语以上是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最全面介绍。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掌握儒家文化、文化、文化、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以及武侠文化等重要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考生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内涵,提升语文水平,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请注意,以上内容只是对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简要概括,考生需在备考过程中深入研究相关内容,以达到更好的备考效果。
高考语文古文化常识知识清单高考必考

古文化常识知识清单1.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2.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3.阉竖:对宦官的蔑称。
4.豪右:豪族大户。
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5.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
6.践祚:也写作“践阼”,意为皇帝即位、登基。
7.丁忧:“丁忧”又称“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
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有内、外之分,遭母丧称为“丁内艰”,遭父丧称为“丁外艰”。
8.视事:官员到职工作。
9.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0.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
(《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11.蜉蝣:一种昆虫,后喻指微小的生命。
【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赤壁赋》)12.夺服:丧期未满,官员应诏除去丧服,出任官职。
【例】逾年,诏使者赐牛酒,夺服,即拜光禄大夫,迁太常。
(《后汉书·桓焉传》)13.监国:监国,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通常为皇太子)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
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例】夏四月戊申,皇太子监国。
(《明史·本纪第七·成祖三》)14.徵:【zhǐ】用来表示音调高低,古代五音之一。
五音:宫、商、角、徵、羽。
【zhēng】“征”的繁体字,释义为召集、收取等。
【例1】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例2】以岁时征野之贡赋。
(《周礼·地官·闾师》)15.应天:应天府,又称京师、南京,是南京在明朝时期的名称,为明朝前期首都,后永乐时期迁都顺天府,应天府作为陪都。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

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汇总1. 古代文化的起源:古代文化起源于华夏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2. 五经:五经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经典,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3. 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则是四书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4. 古代文人墨客:古代文人墨客是指才华出众的学者或文艺创作人,代表人物有杜甫、李白、苏轼、欧阳修等。
5. 古代文化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主张仁爱、孝道、礼仪等价值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6. 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古代文人雅士追求自由、清高的生活态度,崇尚诗词、书画,追求心灵的寄托。
7. 古代文化的书法艺术:书法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字文化的瑰宝,代表有篆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的字体风格。
8. 古代文化的音乐艺术:古代音乐以宫、商、角、徵、羽五音为基础,形成丰富多样的音乐体系,享誉世界。
9. 古代文化的建筑艺术: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和谐、稳重的设计风格,以木结构的宫殿、庙宇、园林为代表。
10. 古代文化的饮食文化:古代饮食文化讲究养生、兼顾色、香、味,有九大菜系,如川菜、粤菜、闽菜等。
11. 古代文化的医药学:古代医药学注重阴阳平衡、调节气血,以中草药为主要治疗方式,形成了中医药文化。
12. 古代文化的礼仪习俗:古代礼仪习俗非常丰富,如婚礼、葬礼、宴会等活动都有明确的规范和仪式。
13. 古代文化的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每个节日都有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文化内涵。
14. 古代文化的服饰美学:古代服饰讲究韵律、色彩和线条的搭配,代表有汉服、唐装、礼服等。
15. 古代文化的传统戏曲:中国传统戏曲包括京剧、豫剧、越剧等,以唱、念、做、打等综合艺术形式融合。
16. 古代文化的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剪纸、民间绘画、泥塑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生必知古代文化常识大全
察举
汉代规定:由公卿、列侯、刺史及郡国守相等推举人才,由朝廷考核后任以官职。
始于汉文帝,至武帝时形成较完备的制度,主要有岁举和诏举。
岁举一年一次,由刺史、郡国守相察举孝廉及秀才等。
诏举则时间、对象、员额等均由诏令规定,科目有贤良方正、文学、明经等,对策合格者授以官职。
如《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
征辟
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
征是指皇帝下诏聘召,辟(bì)是指公卿或州郡征调某人为掾属。
东汉尤为盛行。
公卿以能招致贤才为高,俊才名士也以有所依凭为重。
皇帝或官府征辟,对被征辟的人不具有强制力,而是一种礼请,故被征辟者可以应聘,也可以托词不就。
如《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陈情表》即是以祖母无人供养辞谢晋武帝不赴诏命的。
征辟制的推行,有利于破格擢用人才,但也产生严重的弊病。
隋统一后,规定九品以上官吏皆由吏部任免,征辟制自此消失。
孝廉
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
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孝为敬事父母,廉为品行正直。
实际上所举多由世家大族弄虚作假,互相吹捧,故有“举孝廉,父别居”之讥。
举孝廉者多任为郎,东汉尤为求仕进者必由之路。
汉以后隋以前,孝廉合为一称,州举秀才,郡举孝廉。
又,明、清时称举人为孝廉。
秀才
本指优异之才,始见于《管子》。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时始定为选官制度中的察举科目之一。
东汉避刘秀讳,改称茂才。
南北朝时最重此科。
唐初曾与明经、进士等并设为举士科目,在各科中地位最高,旋停废。
后逐渐成为对一般读书人的泛称。
明清则称入府州县学生员为秀才。
科举
隋、唐以后以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故名。
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年)始行。
唐代设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科,以进士科最为人所重。
至明、清,科举制度已达鼎盛。
考试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只进士一科。
考试内容规定以四书五经文句命题,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废八股,改试策论。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行新学,废科举。
童生试
明、清时取得生员(秀才)资格的入学考试。
应试者无论年龄大小,均称童生。
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录者称生员(秀才),生员可以参加乡试。
其优异者为廪生,由国家按月发给伙食补助,其次为增生、附生。
《促织》中“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即是说成名正准备参加童生试。
秀才地位已比普通百姓高,如见了知县可以不下跪,官府也不能随便对其动用刑法,但尚不具备做官资格,仍是百姓,所以《儒林外史》中,胡屠户敢于教训已成为秀才的范进“凡事要立起个体统来”,教他不要同“家门口这些种田的、扒粪的”“平头百姓”“拱手作揖,平起平坐”。
乡试
明、清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称大比,考期在旧历八月,故亦称秋闱。
每省有规定的录取名额,考中者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
举人已步入社会上层,具备了做官的资格,所以《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后,胡屠户便不敢再倨傲而极尽逢迎。
会试、殿试
明、清于乡试第二年春在京城举行会试,亦称春闱,各省举人皆可应考,考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贡士可参加殿试。
殿试于会试后一个月在皇宫内由皇帝主持举行,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第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称黄甲、金榜。
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
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
两榜、连中三元
明、清称举人为乙科或乙榜,称进士为甲科或甲榜。
某人通过考中举人,又考中进士而做官,就叫两榜出身。
科举考试名列第一者称元,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称连中三元。
历史上连中三元者只有十余人。
八股文
亦称时文、时艺、制义或制艺。
明清科举考试的文体。
每篇固定由八部分组成,其所论内容,都要根据宋代朱熹《四书集注》等书“代圣贤立言”,不许作者自由发挥。
庠序
古代的地方学校。
夏代称校,商代称序,周代称庠。
后亦泛称学校。
《齐桓晋文之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
稷下
战国时齐国都城临淄(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西门稷门附近地区。
齐宣王继其祖桓公(非春秋五霸之齐桓公)、父威王之为,在这里扩置学宫,招揽文学游说之士数千人,任其讲学议论。
有淳于髡、驺衍、田骈、接子、慎到、尹文、环渊、田巴、鲁仲连和荀况等著名人物,汇集了道、法、名、儒、兵、农、阴阳等百家之学,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并逐渐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倾向的学派,后人称为稷下学。
齐襄王后逐渐衰落。
学宫的设置,对开展百家争鸣、繁荣学术起了很大作用。
太学
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
其名始于西周。
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立五经博士,弟子五十人,为西汉建立太学之始。
东汉大为发展,质帝时,太学生达三万人。
魏晋到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两者同设,名称不一,制度亦有变化,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祭酒
原意是祭祀或宴会时,由年高望重者一人举酒祭神,为一种荣誉,如荀子曾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
汉武帝设五经博士,首长称博士仆射,东汉改为博士祭酒,祭酒遂成为学官名。
西晋改为国子祭酒,主管国子学或太学。
隋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者。
(相当于国立大学校长。
)
学官
亦称教官,指古时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
如汉代开始设置的五经博士、博士祭酒,西晋开始设置的国子祭酒、博士、助教,宋以后的提学、学政和教授、学正、教谕等。
书院
古代的一种学校类型。
创始于唐代。
玄宗开元六年(718年),设丽正修书院,十三年改称集贤殿书院,置学士,掌校勘经籍、搜求遗书、辨明典章,以备顾问应对。
贞元中,李渤隐居读书于庐山白鹿洞,南唐时就遗址建学馆以授生徒,号庐山国学,后改称白鹿洞书院。
宋代由于官府奖励,书院大兴,
新建石鼓、嵩阳、应天府、岳麓等著名书院十余所。
创办者或为私人,或为官府,多选山林名胜之地。
不少知名学者讲学其中,研习儒家经籍,形成不同学派的争鸣。
元代增至二百余所。
明代由于在讲学中议论朝政,屡遭禁毁。
清代发展至数千所,多以应举为目的。
清末废科举,改书院为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