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陈寿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文言文13篇

1.黄汝亨《廉吏传·宋·吕端》原文及翻译黄汝亨《廉吏传》原文: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
少敏悟好学。
以荫补千牛备身,历官知成都府,为政清简。
召拜考功员外郎,充开封府判官。
坐事贬商州,累迁兼侍御史知杂事。
使高丽,暴风折樯,舟人怖恐,端读书若在斋阁。
迁谏议大夫,仍为开封判官。
时许王元僖尹开封,王薨,有发其阴事者,坐裨赞无状,遣御史武元颖、内侍王继恩就鞠于府。
端方决事,徐起候之,二使曰:“有诏推君。
”端神色自若,顾从者曰:“取帽来。
”二使曰:“何遽至此?”端曰:“天子有制问,即罪人矣。
”遂下堂,随问而答。
左迁卫尉少卿。
无何,复旧官,为枢密直学士,逾月,拜参知政事。
时赵普在中书,尝曰:“吾观吕公奏事得嘉赏未尝喜遇抑挫未尝惧亦不形于言真台辅器也”寻擢户部侍郎、平章事。
初,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
”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遂决意相之,犹恨任用之晚。
端为相持重,识大体,以与寇准同列,已先居相位,恐准不平,乃请参知政事与宰相分日押班知印,同升政事堂,从之。
太宗崩,李后与内侍王继恩等谋立楚王元佐,召端,端知有变,锁继恩于阁内,使人守之而入。
乃奉太子至福宁庭中。
真宗既立,垂帘引见群臣。
端平立殿下,不拜,请卷帘,升殿审视,然后降阶率群臣拜呼万岁。
真宗每见辅臣入对,惟于端肃然拱揖,不名。
又以端体洪大,庭阶稍峻,特令梓人为纳陛。
加右仆射。
明年,被疾求免,不许。
车驾临问,抚慰甚至。
卒,年六十六,赠司空,谥正惠。
端久居相位,不蓄赀产。
卒后子藩等贫匮,又迫婚嫁,因质其居第。
真宗时,出内府钱五百万赎还之,又别赐金帛,俾偿宿负。
吕正惠神气凝重,遇事识体,卷帘引视,担荷大事,真大臣也。
(《廉吏传·宋》)译文:吕端,字易直,幽州安次人。
年少时聪明颖悟,爱好学习。
最初他以父荫蔽补官千牛备身之职,曾任成都府知府,处理政务清正简约。
被召入朝任考功员外郎,并充任开封府判官。
同事受到处分,被贬商州,后又多次升迁兼任侍御史知杂事。
经典文言文隆中对原文及翻译

【导语】隆中对原名草庐对,是指中国东汉末年诸葛亮与刘备初次会⾯的谈话内容,选⾃《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下⾯是分享的经典⽂⾔⽂隆中对原⽂及翻译。
欢迎阅读参考!经典⽂⾔⽂隆中对原⽂及翻译 隆中对 陈寿〔魏晋〕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吟》。
⾝长⼋尺,每⾃⽐于管仲、乐毅,时⼈莫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君与俱来。
”庶⽈:“此⼈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
”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汉室倾颓,*⾂窃命,主上蒙尘。
孤不度德量⼒,欲信⼤义于天下;⽽智术浅短,遂⽤猖蹶,⾄于今⽇。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亮答⽈:“⾃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于袁绍,则名微⽽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惟天时,抑亦⼈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民附,贤能为之⽤,此可以为援⽽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武之国,⽽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天府之⼟,⾼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不知存恤,智能之⼠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 先主⽈:“善!”于是与亮情好⽇密。
关⽻、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也。
愿诸君勿复⾔。
”⽻、飞乃⽌。
《隆中对》翻译: 诸葛亮在⽥地中耕种,喜爱吟唱《梁⽗吟》。
他⾝⾼⼋尺,常常把⾃⼰和管仲、乐毅相⽐,当时的⼈都不认为是这样。
文言文陈寿《三国志》阅读练习及答案

五、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
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
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
养子蒿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嵩生太祖,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颐异焉。
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
光和末,黄巾起。
拜骑都尉,讨颍川贼。
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
长史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①,奸宄②逃窜,郡界肃然。
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
不就,称疾归乡里。
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众十余万,天下骚动。
征太祖为典军校尉。
会灵帝崩,太子即位,太后临朝。
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太后不听。
进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
卓未至而进见杀。
卓到,废帝为弘农王而立献帝,京都大乱。
卓表太祖为骁骑校尉,欲与计事。
太祖乃变易其姓名,间行东归。
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邑中③或窃识之,为请得解。
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
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
冬十二月,始起兵于己吾④,是岁,中平六年也。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有删改)注释:①淫祀:不合礼治的祭祀;不当祭的祭祀;妄滥之祭。
②奸宄:犯法作乱的坏人。
③邑中,指县里或地方上。
④己吾:地名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世人未之奇也奇:奇特B.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除:授官C.光和末,黄巾起起:起事、起义D.会灵帝崩会:恰逢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汉相国曹参之后我欲因之梦吴越B.征太祖为典军校尉为君翻作《琶琶行》C.太祖乃变易其姓名人之将死,其言也善D.金城边章、韩遂杀刺史郡守以叛何以解忧,唯有杜康12.下列各句,都能表现曹操做事“有权数(有谋略)”的一组是()①不治行业②奏免其八,禁断淫祀③奸究逃窜,郡界肃然④太祖乃变易其姓名,间行东归⑤始起兵于已吾⑥出关,过中牟,为亭长所疑,执诣县A.①③⑥B.②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⑤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操的身世不为人所知,但他是汉朝相国曹参的后代。
语文文言文《晋书》阅读翻译及参考答案解析

语文文言文《晋书》阅读翻译及参考答案解析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821题。
陶侃惜谷《晋书》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见人持一把未熟稻②执而鞭之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去国怀乡
20.翻译: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拿用鞭子打
2.B
3.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
4.赞扬。
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的特点。
实词例句翻译4

61.去,qù(1)动词①离开欲呼张良与俱去。
(《鸿门宴》)——想要叫张良和他一同离开。
②距离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
(《赤壁之战》)——距离曹军二里多时,同时点起火来。
③除掉,去掉为汉家除残去秽。
(《赤壁之战》)——替汉室除去贼,清除污秽。
④前往,到……去僧富者不能去,而贫者至焉。
(《为学》)——富和尚不能前往,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那舞榭歌台等昔日的豪华景象和英雄业绩全都被风雨吹打掉了。
(2)形容词,过去的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琵琶行》)——我自从去年离开京城,被贬官到浔阳,疾病缠身。
62.劝,quàn动词①劝勉,勉励果行,国人皆劝。
(《勾践灭吴》)——正式出征的那一天,国内的百姓都互相勉励。
②劝说,劝告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
(《赤壁之战》)——当时周瑜接受使命到番阳去了,鲁肃劝孙权召周瑜回来。
63.却,què(1)动词①退相如因持壁却立。
(《廉颇涵相如列传》)——于是蔺相如拿着宝玉退后站立。
②使退,击退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六国论》)——后来秦国两次进攻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他们。
③拒绝,排斥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谏逐客书》)——作王的不排斥百姓,所以能成就他的功业。
④回头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都到哪里去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都高兴得像要疯了。
⑤去掉,消除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聂夷中《伤田家》)——医治了眼前的病痛,挖掉了心上的肉。
(2)副词,表将要重复或继续。
还,再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夜雨寄北》)——什么时候能够(和你)一同坐在西窗下,剪烛夜话,再说说巴山夜雨时的情景。
(3)连词,表转折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旅次朔方》)——没有来由的再次渡过了桑干河,却又希望并州就是自己的故乡。
陈寿传文言文翻译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
幼时好学,师从同郡的谯周。
在蜀汉时期,他担任观阁令史。
宦官黄皓专权,大臣们都曲意附和,唯有陈寿不屈从,因此屡次遭到贬黜。
陈寿遭逢父丧,身患疾病,让婢女为他制药。
有客人来访,看到这一幕,乡里人对此多有非议。
蜀汉平定后,因这件事被滞留多年。
司空张华欣赏他的才华,认为陈寿虽不远离嫌疑,但他的情操并不至于被贬废,于是举荐他为孝廉,任命他为佐着作郎,外出补任阳平令。
他撰写了《蜀相诸葛亮集》,呈上后,又被任命为着作郎,兼任本郡中正。
陈寿撰写了《魏》、《吴》、《蜀》三国志,共六十五篇,当时人们称赞他善于叙事,具有良史之才。
夏侯湛当时也在撰写《魏书》,看到陈寿的作品后,便毁掉自己的书稿而罢。
张华非常欣赏陈寿,对他说:“你应该撰写晋书。
”他的名声在当时如此之重。
有人说丁仪、丁廙在魏国有盛名,陈寿对他们的儿子说:“你可以给我一千斛米,我为你父亲撰写一部好的传记。
”丁氏不给,陈寿最终没有为他们立传。
陈寿的父亲曾是马谡的参军,马谡被诸葛亮所杀,陈寿的父亲也因此被剃发。
诸葛瞻又轻视陈寿;陈寿在为诸葛亮立传时说诸葛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诸葛瞻工书,名过其实,因此遭到一些人的轻视。
张华打算举荐陈寿为中书郎,但荀勖因嫉妒张华而厌恶陈寿,于是暗示吏部,将陈寿调任长广太守。
陈寿以母亲年迈为由拒绝赴任。
杜预准备镇守某地,再次向皇帝推荐陈寿,建议补任黄散,因此他被任命为御史治书。
因母亲去世,他辞去职务。
母亲遗言要求将灵柩安葬在洛阳,陈寿遵从她的遗愿。
又因没有将母亲归葬故里,遭到贬议。
起初,谯周曾对陈寿说:“你必将以才学成名,但也会因此遭受损失,这并非不幸,你应该谨慎行事。
”陈寿遭到再次废辱,正如谯周所言。
数年后,他被起用为太子中庶子。
晋惠帝对司空张华说:“陈寿的才华应当得到真正的重用,不足以长久兼任其他职务。
”张华希望陈寿能晋升为九卿,但不幸遇害。
忠贤排斥,陈寿最终在洛阳去世,他的才华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当时的人们都为他感到冤枉。
《晋书·陈寿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

《晋书·陈寿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文)《晋书·陈寿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
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
仕蜀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
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
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
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领本部中正。
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
张华深善之,谓寿日:“当以晋书相付耳。
”其为时所重如此。
或云丁仪、丁虞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
”丁不与之,竞不为立传。
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张华将举寿为中书郎,荀勖忌华而疾寿,遂讽吏部,迁寿为长广太守。
辞母老不就。
杜预将之镇,复荐之于帝.宜补黄散,由是授御史治书,以母忧去职。
母遗言令葬洛阳,寿遵其志。
又坐不以母归葬,竟被贬议。
初,谯周尝谓寿日:“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
”寿至此再致废辱,皆如周言。
后数岁,起为太子中庶子,未拜。
元康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
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上表日:“昔汉武帝诏曰‘司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其书,,使者得其遗书,言封禅事,天子异焉。
臣等按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
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
”于是诏下河南尹、洛阳令就家写其书。
寿又撰古国志五十篇、益都耆旧传十篇,余文章传于世。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坐是沉滞者累年坐:因为B.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原:原来C.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领:兼任D.臣等按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按:推究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陈寿“德行”的一项是①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
文言文阅读训练:《晋书-陈寿传》(附答案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晋书·陈寿传》(附答案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
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仕蜀为观阁令史。
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
会父忧,有疾,使婢九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
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
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
张华深善之,谓寿曰:“当以《晋书》相.付耳。
”其为时所重如此。
或云丁仪、丁虞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
”丁不与之,竟不为立传。
寿父为马遐参军,设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
帮为亮立传,谓亮将咯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
议者以此少之。
初,识周尝谓寿曰:“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
”寿互此再致成辱,皆如周言。
后数岁,起为太子中应子,未升。
元康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
(节选自《晋书·陈寿传》,有删改) 材料二:陈思王植字子建,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账数十万言,善屈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虞、杨修等为之羽翼。
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
植尝来年行驰道中,开司马门出。
太祖大怒,公年令坐死。
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国。
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枚成。
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底并其男口。
植与诸侯并就国.。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 材料三:陈寿将为《国志》,谓丁梁州曰:“若可寻免千斛米见借,当为尊公作佳传。
”丁不与米,遂以无传。
(晋·裴启(语林》)注:《语林》是古小说集。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书·陈寿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译
文)
《晋书·陈寿传》阅读试题答案及翻译
陈寿字承祚,巴西安汉人也。
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
仕蜀为观阁令史,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
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客往见之,乡党以为贬议;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
司空张华爱其才,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阳平令。
撰蜀相诸葛亮集,奏之,除著作郎,领本部中正。
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
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
张华深善之,谓寿日:“当以晋书相付耳。
”其为时所重如此。
或云丁仪、丁虞有盛名于魏,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
”丁不与之,竞不为立传。
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言“瞻惟工书,名过其实”,议者以此少之。
张华将举寿为中书郎,荀勖忌华而疾寿,遂讽吏部,迁寿为长广太守。
辞母老不就。
杜预将之镇,复荐之于帝.宜补黄散,由是授御史治书,以母忧去职。
母遗言令葬洛阳,寿遵其志。
又坐不以母归葬,竟被贬议。
初,谯周尝谓寿日:
“卿必以才学成名,当被损折,亦非不幸也,宜深慎之。
”寿至此再致废辱,皆如周言。
后数岁,起为太子中庶子,未拜。
元康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
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上表日:“昔汉武帝诏曰‘司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其书,,使者得其遗书,言封禅事,天子异焉。
臣等按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
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
”于是诏下河南尹、洛阳令就家写其书。
寿又撰古国志五十篇、益都耆旧传十篇,余文章传于世。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坐是沉滞者累年坐:因为
B.以寿虽不远嫌,原情不至贬废原:原来
C.除著作郎,领本郡中正领:兼任
D.臣等按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按:推究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陈寿“德行”的一项是
①宦人黄皓专弄威权,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谴黜。
②及蜀平,坐是沉滞者累年。
③撰魏、吴、蜀三国志,凡六十五篇。
④张华深善之,谓寿日:“当以晋书相付耳。
”
⑤寿谓其子曰:“可觅千斛米见与,当为尊公作佳传。
”
⑥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
A.①②③⑤B.①②⑤⑥C.②④⑤⑥D.②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A.陈寿从小就师从谯周,谯周曾告诫陈寿:才华一定会成就他,也会损毁他,要相当小心。
陈寿因反感而不听从,最终再一次被罢官。
B.夏侯湛正在撰写《魏书》时,读到陈寿的《三国志》,便毁掉了自己的书稿,说明陈寿的确擅长叙事,有良史之才。
C.陈寿不为丁仪、丁虞作传是因为他们的后代没有给自己送东西;为诸葛亮立传不实事求是,反映了陈寿撰史的态度有欠严肃、公允,有挟私报复之嫌。
D.陈寿死后,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頵等上表推荐《三围志》,称其“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
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
朝廷对此非常重视,派人去抄录,说明《三国志》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大臣皆曲意附之,寿独不为之屈,由是屡被遣黜。
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
8.B
9.B
10.A
11.大臣们都违背自己的意愿去依附他,只有陈寿不为之屈服,因此屡屡被降职罢官。
虽然文章的艳丽程度比不民司马相如,然而质量确实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希望能得到皇上的垂青而采用录入。
【参考译文】
陈寿宁承祚,他足巴西安汉人。
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学习,师从于同一个郡县的谯周。
在蜀国担任观阁令史这个官,朝里的太豁黄皓独揽权枘,耍弄威势,大臣们都违背自己的意愿去勾结依附他,只有陈寿不为之剧服,因此屡屡被降职罢官。
陈寿父亲去世后,他自己也得了病,就让女仆把药做成丸状,被去他家的客人看到了,乡里人对他的评价很低。
等到蜀国被魏国平定后,就闪为这件事获罪官职多年得不到升迁。
晋朝司空张华爱惜他的才华,认为陈寿虽然未能远避嫌疑,但推究实情还不至于被贬废,推举他做了孝廉,调任辅助著作郎,调出补助阳平县令。
写了《蜀相诸葛亮集》,上奏皇上。
任命为著作郎,兼任本郡中正。
撰写《魏蜀吴二国志》,共六十五篇。
当时人称赞他擅于写文章,有优秀史官的才能。
夏侯湛当时正在写《魏书》,看到陈寿所写的,就毁掉白己所写的并且放弃再写。
张华非常欣慰,对陈寿说:“应当把这件事写进《酱帕》里!”他当时就是这样被人们看重。
有传言说丁仪、丁廪曾经在魏国很有名望,陈寿对他
们的儿子说:“你们送一千斛米来,就替你们父亲写篇好传。
”丁仪、丁廪的儿子没有送给他米,陈寿竟然没有给丁仪、丁虞写传记。
陈寿的父亲曾是马谡的参军,马谡被诸葛亮杀了,陈寿的父亲也获罪被剔了个光头,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义非常轻视陈寿。
陈寿为诸葛亮写传记的时候,说诸葛亮并不擅长谋略,没有对付敌人的才能,说诸葛瞻只写得一手好书法,有名无实。
人们因为这看不起他。
张华将要推举陈寿当中书郎,苟勖憎恶张华并且讨厌陈寿,就对吏部造陈寿的谣,吏部就将陈寿迁走去当长,。
太守。
陈寿借故母亲年事以老推辞不去就职。
在杜预出面干预下,再一次在皇帝面前举荐陈寿,认为适合补尚书奏事一职,因此就让他当御史治书,他又因母亲去世离职。
陈寿母亲遗言让陈寿将她埋葬在洛阳,陈寿遵从了母亲的意愿。
却又因为不给母亲在家乡埋葬而获罪,最后又被罢官。
当初,谯周曾经对陈寿说:“你一定会因为你的才学而成名,却会因此受辱遭遇曲折,也不是不幸嘲,一定要慎重!”陈寿到现在再一次被罢官,谯周当年说的话一一应验。
过了几年,陈寿被启用为太子中庶子,却没去报道。
到元康七年陈寿病死,去世时六十五岁。
粱州大中正尚书郎范颓等人上表说:“以前汉武帝诏书说“司马相如病死后,就可以把他的书全拿来”,使者得到司马相如死后的书,上面写了封禅的事,汉武帝非常的惊异。
我们大臣几个审查了以前治书侍御史陈寿所写的三国志,书里有很多勉励告诫的话,明确得与失,有益于社会风气。
虽然文章的艳丽程度比不上司马相如,然而质量确实是有过之无不及。
希望能得到皇上的垂青而采用录入。
”于是皇上诏下河南尹、洛阳令让他们到陈寿家里誊写。
陈寿还写了古国志五十篇、益都耆旧传十篇,这些三国志以外的文章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