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朴素逻辑之真假话问题巧解

合集下载

行测推理法:逻辑判断真假话,教你几招破解法

行测推理法:逻辑判断真假话,教你几招破解法

行测推理法:逻辑判断真假话,教你几招破解法必然性推理中矛盾真假话和推理规则是核心考点,可能单独命题或者在朴素逻辑题目个别条件中呈现,真假话题目作为考生学习命题入门题型,需要格外引起重视。

真假话题目的多以对话形式出现;含有多个命题;题干信息可能会告知几真几假,根据已知信息进行推理判断命题真假情况。

一般来说方法总结为“一找二绕三回”。

其实在考试过程中有很多真假话题目我们不必全部推理出来就可以得到答案,下面中公教育专家给大家介绍两种常用方法:1.常规方法真假话题目常规方法就是“一找二绕三回”,把题干每句话都转化成逻辑语言之后,先看题干命题当中是否存在一对或多对矛盾,如果有矛盾我们首先找矛盾,再结合已知信息几真几假绕开矛盾来判断其他命题真假,最后带着真信息回到矛盾当中来最终确定互为矛盾两个命题真假。

通过例1具体说明:【例1】某校食堂发生一起严重的食物中毒事故,关于事故的原因,有如下四种说法:甲:事故是由食物过期引起的。

乙:如果事故是由食物过期引起的,那么食堂管理方面一定存在着监管不到位的现象。

丙:事故确实是由食物过期引起的,但食堂管理方面并不存在监管不到位的现象。

丁:事故不是由食物过期引起的,但食堂管理方面存在监管不到位的现象。

如果上述四种说法中只有一种是真的,由此可以推出:A.丙为真B.乙为真,但食堂没有存在监管不到位的现象C.甲为真D.乙为真,且食堂存在监管不到位的现象整理题干信息(把命题转化为逻辑语言):甲:是食堂乙:食堂⇒不到位丙:食堂且到位丁:非食堂且不到位甲乙丙丁4句话当中乙和丙的话互为矛盾命题(A⇒B的矛盾为A且非B),那么乙和丙真假情况为一真一假,结合题干信息只有一真可知,真话一定在乙和丙当中,则甲和丁一定说假话,排除C项;甲说的“是食堂”为假,则“非食堂”为真代入丙的话中,可知丙说假话,排除A项;说真话的是乙,丙说“食堂且到位”为假,则“非食堂或非到位”为真,丁说“非食堂且不到位”为假,则“食堂或到位”为真,根据推出情况“非食堂”为真,依据选言命题推理规则,一定“到位”,选择选项B。

行测判断推理技巧:真假话问题

行测判断推理技巧:真假话问题

行测判断推理技巧:真假话问题朴素逻辑公考中逻辑判断中必然性的一个知识点。

这个板块按照题干特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题干所给条件信息均为真;另一类是题干也给出多个条件信息,但是有真也有假,即真假话问题。

真假话相对难度会另一类的要大些,所以很多同学在做这类型题目时往往思路不清晰,不知如何下手,也不之明确该如何运用题干的条件而一筹莫展。

那么接下来就以一些题目为例,带大家一探真假话之究竟。

真假话题干看似每句话、每个条件都不确定,无从下手。

所以一定要对题干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去寻找比较容易入手的条件然后依照题干要求推理。

这个过程中假设法即假设题干某条件为真或假,往下推理,若推出与已知相矛盾,则假设为假,反之为真是最常见的方法。

熟练掌握假设法对于解决真假话题目是非常有益处的。

(例1)一位哲学家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正值深夜,他欲到智慧酒店去住宿。

当他来到一个十字路口时,他知道只有一条路可以通向智慧酒店,但是没有发现任何路标,却只有三个木牌,他仔细辨认木牌上的字。

第一条路边的木牌写着:此路通向智慧酒店。

第二条路边上写着:此路不通向智慧酒店。

第三条路边的木牌写着:另外两块木牌上,有一块是真话,另一块是假话,我保证我上述话绝对不会错。

如果哲学家以第三块牌子写的话为依据,他能走到智慧酒店吗,如果能应该走那条路:A.能走第一条路B.能走第二条路C.能走第三条路D.不能(解析)C.题干确定以第三块木牌上的话为依据,即第一块木牌和第二块木牌一真一假,但是没法确定谁真谁假,可以采取假设法。

假设第一块木牌为真,可以得出一木牌上的话为真,即第一条路通向智慧酒店;那么第二块木牌为假,即木牌上的话为假,第二条路通向智慧酒店。

这时两条路都通与题干只有一条路相通相矛盾,所以假设为假,反之为真。

即第一块木牌为假话,可以得出第一条路不通;第二块木牌为真话,那么第二块也不通。

所以第三条路通。

故答案选C。

(例2)有个地方只有君子和小人两种人,君子只说真话,小人只说假话,但是外表上看不出来区别。

行测找“突破口”:关于朴素逻辑真假性问题

行测找“突破口”:关于朴素逻辑真假性问题

行测找“突破口”:关于朴素逻辑真假性问题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闫冰在行测考试里面,经常会出现一种题,题干有很多条件,但是真假不确定的题目,让我们据此去推测,这个时候题干往往真假不确定,没有办法直接去推测,我们又无法找到矛盾关系,此时中公教育专家建议需要找到突破口并运用假设法去解决。

【例】1.A、B、C三个大学生到某乡镇当村官,一个上了富村,一个上了穷村,一个上了不富不穷的村。

但究竟谁到了哪个村,人们开始不清楚,于是作了如下猜测:甲:A上了富村,B上了穷村;乙:A上了穷村,C上了富村;丙:A上了不富不穷的村,B上了富村。

后来证实,甲、乙、丙三人的猜测都是只对了一半。

由此可以推出:A.A上了富村,B上了穷村,C上了不富不穷的村B.A上了穷村,B上了富村,C上了不富不穷的村C.A上了不富不穷的村,B上了富村,C上了穷村D.A上了不富不穷的村,B上了穷村,C上了富村【答案】D。

中公解析:方法一:突破口法。

甲的前半句涉及“A”和“富村”两个概念,而乙和丙也都涉及了这两个概念,如果甲的前半句是对的,则乙和丙的话都是错的。

由“三人的猜测都是只对了一半”可知,甲的前半句是错的,后半句是对的,即B去了穷村;则乙的前半句是错的,后半句是对的,即C去了富村;则丙的后半句是错的,前半句是对的,即A 去了不富不穷的村。

答案选D。

方法二:突破口法。

甲乙丙都提到了“A”这个概念,甲:A上了富村,乙:A上了穷村丙:A上了不富不穷的村,这三句话一定一真两假,每个人对一半错一半,所以一共是三真三假,那么三个人的后半句一定是两真一假,又根据甲丙后半句矛盾,所以乙后半句一定为真,C上了富村,排除法。

答案选D。

方法三:突破口法。

甲乙丙都提到了“富村”这个概念,甲:A上了富村,乙:C上了富村;丙:B上了富村,这三句话一定一真两假,又根据每个人对一半错一半,所以一共是三真三假,那么三个人剩下的那半句一定是两真一假,又根据乙丙另外的半句矛盾,所以丙后半句一定为真,B上了穷村,所乙前半句为假,后半句为真,排除法。

行测逻辑判断:“巧解”半真半假问题

行测逻辑判断:“巧解”半真半假问题

行测逻辑判断:“巧解”半真半假问题在每年的公务员考试当中,不论是省考还是国考,经常考到真假话问题。

下面我就常见的一种真假话问题谈谈巧解方法。

半真半假问题题目特点:每个人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当中有一半是对的,一半是错的。

看例题。

例题1、地理老师画了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图形,并给每个图形编了代号,然后请五个同学上来每人认出两个洲。

同学们的回答都不一样,甲:3是欧洲,2是美洲;乙:4是亚洲,2是大洋洲;丙:1是亚洲,5是非洲;丁:4是非洲,3是大洋洲;戊:2是欧洲,5是美洲。

地理老师说:“你们每人对了一半。

”根据上述条件,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A.1是亚洲,2是欧洲B.2是大洋洲,3是非洲C.3是欧洲,4是非洲D.4是美洲,5是非洲【解析】对于这种题目可以直接选答案C。

方法就是可以直接根据甲说的话,判断3是美洲是错的,2是欧洲是错的(判断的原理其实就是假设法,如3是美洲是对的,那么甲说的两句话都是错的,不合题意;同理如果2是欧洲是对的,甲说的两句话都是错的,不合题意);再根据戊说的话5是美洲对的,排除D,再根据甲的话可知,3是欧洲是对的,排除AB,故答案选C。

简单总结一下,如果题干每个人说了两句话,而这两句话是一真一假,则可以错开来判断;比如说甲说:A是B,C是D,这两句话是一真一假,则可以直接判断A是D为假,C是B为假。

下面再来做一道例题看看大家是否掌握这种方法。

王铭、李盈、杜葭三人大学毕业后,一个当上了公务员,一个当上了空姐,另一个当上了司机。

他们各自作了如下陈述:王铭:王铭当上了公务员,李盈当上了空姐;李盈:王铭当上了空姐,杜葭当上了公务员;杜葭:王铭当上了司机,李盈当上了公务员;结果证实,王铭、李盈、杜葭的陈述都只对了一半。

由此可见:A.王铭当上了空姐B.李盈当上了公务员C.杜葭当上了空姐D.王铭当上了司机【解析】本题根据前面所述方法可以直接秒杀答案D(根据王铭所说的话可以直接判断王铭当上空姐是假的,李盈当上公务员是假的,再根据杜葭所说的话可以断定王铭当上了司机是真的,故答案选D),各位读者做对了吗?朴素逻辑问题在公务员考试中经常出现,跟其他必然性推理(概念和三段论、直言命题、复言命题)相比,朴素逻辑问题没有一个固定的推理模式,没有一个明确的推理规则,要根据题干中给出的对应关系灵活应对,快速的从题干中推出结论,选出答案。

行测朴素逻辑真假话问题解题方法汇总

行测朴素逻辑真假话问题解题方法汇总

行测朴素逻辑真假话问题解题方法汇总朴素逻辑是公考行测逻辑判断的一类重点题型,其主要包括元素对应问题、数学问题和真假话问题,今天中公网校专家主要给大家介绍一下真假话问题的解题方法,在具体做题时,大家可以针对不同的题目类型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方法一】用矛盾关系或上下反对关系解决真假话问题。

这类题目的特点是同时有不同的人描述一些情况,然后题目告诉你几个人的描述必有一真或必有一假,那么从他们的话中找出矛盾关系或上下反对关系,再根据“互为矛盾的两个命题必然一真一假”“互为上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至少有一假”“互为下反对关系的两个命题至少有一真”推出题目中句子的真假情况,从而得出实际真实内容。

【示例一】期末考试结束后,小红、小欢、小美、小花和小丽对考试成绩有如下说法:小红说:我们所有人都及格了。

小欢说:我们当中有些人及格了。

小美说:如果小红及格了,那么我也及格了。

小花说:我们所有人都没及格。

小丽说:我及格了。

已知她们五个人只有一个说假话,由此可得出下列哪个选项必然为真?A.小红说的是真话,小红及格了B.小欢说的是真话,小红没及格C.小美说的是假话,但小美及格了D.小花的是假话,但小美美及格【中公解析】题目中小欢的话“有些是”与小花的话“所有非”是矛盾关系,所以这两句话一真一假,又已知“五个人只有一个人说假话”,所以说假话的要么是小欢要么是小花,因此小红、小美、小丽说的都是真话,由小红的话推出“所有人都及格了”。

因此正确答案选择A选项。

【方法二】用假设法解决真假话问题。

题目的特点是题目已知条件没有明显的矛盾关系或上下反对关系,但一个命题要么真要么假,所以可以先假设命题的一种情况,如果推出与已知条件矛盾,则排除此情况,再假设另一情况。

【示例二】一个单位的足球比赛有A、B、C、D四支球队参加,为缩减时间节省体力,比赛采用抽签淘汰赛制,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参与集体活动,三四名也要通过比赛决出。

在抽签之前,甲乙丙丁四人分别作了如下猜测:甲:A队和B队会在决赛相遇。

省考行测逻辑判断技巧:巧抓题眼辨真假

省考行测逻辑判断技巧:巧抓题眼辨真假

省考行测逻辑判断技巧:巧抓题眼辨真假行测逻辑判断题是有的复杂,为大家提供省考行测逻辑判断技巧:巧抓题眼辨真假,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大家认真复习这类题目!省考行测逻辑判断技巧:巧抓题眼辨真假在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中,逻辑判断部分必然性推理的真假话问题一直是考查的热点,虽然同是真假话,但所涉及的知识点却是不同的。

在此进行详述。

一般情况下在直言命题和假言命题部分可以通过矛盾法和反对法来解题,在朴素逻辑中,可以用假设法、代入排除法等等,但是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每个人说的话有一半为真,一半为假。

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带入排除法验证选项是否符合题干描述,从而确定正确答案,只是这种方法要把选项一一带入,比较耗时,因此我们可以用寻找突破口的方法,辅以假设法快速解题。

同时,还有一类题型跟真假话问题的题干很相似,但突破口却完全不同,我们通过下面这两道例题来说明一下:【例1】三人在一起猜测晚会节目的顺序。

甲说:“一班第一个出场,二班第三个出场。

”乙说:“三班第一个出场,四班第四个出场。

”丙说:“四班第二个出场,一班第三个出场。

”结果公布后,发现他们的预测都只对了一半。

由以上可以推出,节目的正确出场顺序是:A.四班第一,三班第二,一班第三,二班第四B.二班第一,一班第二,三班第三,四班第四C.三班第一,四班第二,二班第三,一班第四D.一班第一,二班第二,四班第三,三班第四【解析】答案:C。

题干中说他们的猜测都只对了一半,通过观察我们发现,一班和四班各出现了两次,并且丙说一班第三个出场,包含了甲说的两句话的信息,一班第一和二班第三,如果一班第三为真,那么一班就不可能第一,二班也不可能第三,甲的两句话都为假,与题干矛盾。

因此,一班第三为假,丙说的另一句四班第二为真。

那么可以推知乙说的四班第四为假,另一句三班第一为真。

甲说的一班第一为假,二班第三为真。

故正确答案为C。

【例2】某校举行作文比赛,甲、乙、丙、丁、戍五位同学得了前五名,发奖前,老师让他们猜一猜各人的名次排列情况。

公务员考试——真假话问题解题方法

公务员考试——真假话问题解题方法

真假话问题解题方法在行测考试中,可以说“真假话问题”算的上是在行测三千佳丽后宫中的“宠儿”,独享一份恩宠儿。

并且这位“小主儿”的出现频率较高,很多考生由于没有掌握解题方式,在这类题目上花费的时间较多,却依旧拿不准答案,所以对考生来说略有难度。

下面就跟大家一起来学习如何揭开这位“小主”的神秘面纱,一探究竟。

(仅供考生学习参考)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叫做真假话问题。

它的题干特征为:给出几个命题(至少三个),并定义其中几真或者几假,让各位考生来推出。

本文为各位考生介绍三种解决真假话问题比较常见的办法:矛盾法、反对关系和假设法。

技巧一:矛盾法矛盾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利用矛盾特性——互为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必有一真一假,矛盾法的解题思路分为三个步骤,即“一找、二绕、三回”。

一找:找到题干中互为矛盾关系的两个命题;二绕:绕开矛盾,结合题干的其他条件以及问法中的要求,确定其他句子的真假,从而得到确定性结论;三回:将确定性结论带入矛盾中,判断矛盾中两个命题的真假性。

【例题】家里有四个孩子,分别为甲、乙、丙和丁,一天,放在餐桌上的糖果少了几颗,母亲问是谁偷吃了糖果,四个孩子各有说辞:甲说:我们中有人偷吃了糖果;乙说:我们四个都没偷吃糖果;丙说:乙和丁至少有一人没有偷吃糖果;丁说:我没偷吃糖果。

如果四个孩子中有两个说的是真话,有两个说的是假话,则说真话的是( )A.说真话的是甲和丙B.说真话的是甲和丁C.说真话的是乙和丙D.说真话的是乙和丁【答案】A。

参考解析:第一步找矛盾,题干中甲说“有人吃”和乙说“四个都没吃”是一对矛盾关系。

由此可知,甲和乙所说的话必有“一真一假”。

且已知四句话中有“两真两假”,所以丙和丁两个人中必定有一个说真话、一个说假话。

第二步绕开矛盾,如果丁说“丁没有偷吃”的是真话,那么丙说的话也为真话。

所以,丁只能说假话(丙说真话),推出“丁偷吃”。

第三步回到矛盾,由“丁偷吃”进而可以推出有人偷吃,所以甲说的是真话。

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判断题真假各一半,口是关键

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判断题真假各一半,口是关键

公务员考试行测逻辑判断题真假各一半,口是关键有题目。

而对于申论而言,考生往往写不完作文。

因此,如何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取获得高分。

在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中,逻辑判断部分必然性推理的真假话问题一直是考查的热点,虽然同是真假话,但所涉及的知识点却是不同的。

一般情况下在直言命题和假言命题部分可以矛盾法和反对法来解题,在朴素逻辑中,可以用假设法、代入排除法等等,但是我们一般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每个人说的话有一半为真,一半为假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带入排除法验证选项是否符合题干描述,从而确定正确参考答案,只是这种方法要把选项一一带入,比较耗时,尤其是当参考答案设置在D项的时候,所以,可以用寻找口的方法,辅以假设法解题,接下来我们就几道来给大家讲解一下。

【例题1】赵明、钱红、孙杰三人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录取。

他们分别被哪个学校录取的,同学们作了如下的猜测:同学甲猜:赵明被清华大学录取,孙杰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

同学乙猜:赵明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钱红被清华大学录取。

同学丙猜:赵明被北京大学录取,孙杰被清华大学录取。

结果,同学们的猜测各对了一半。

那么,他们的录取情况是:A.赵明、钱红、孙杰分别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录取。

B.赵明、钱红、孙杰分别被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

C.赵明、钱红、孙杰分别被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

D.赵明、钱红、孙杰分别被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

【参考答案】A。

【中公解析】分析题干特点可知,三个同学,每人说了两句话,其中前半句都是针对赵明说的,并且只能有一句为真,后半句甲和丙说的是孙杰,只有乙说的是钱红,综合考虑题干特点,可以从乙同学说的话入手,如果其前半句为真,赵明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则甲、丙的前半句均为假,后半句为真,推出矛盾(孙杰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为真,孙杰被清华大学录取为真),所以假设不成立,钱红被清华大学录取为真,继而推出孙杰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赵明被北京大学录取,正确参考答案为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务员考试行测技巧—朴素逻辑之真假话问题巧解
做题时候有一种真假话问题,题干给出若干个人,每个人都说了两句话,并且每个人的只有一句成立,然后让我们判断真假,如:三人在一起猜测晚会节目的顺序。

甲说:「一班第一个出场,二班第三个出场。

」乙说:「三班第一个出场,四班第四个出场。

」丙说:「四班第二个出场,一班第三个出场。

」结果公布后,发现他们的预测都只对了一半。

这种情况之下,我们需要在三个人的六句话中找到一句比较特殊的话,这一句话跟某一个人的两句话都有一定的联系,在这道题目中这句特殊的话是丙所说的第二句话,即“一班第三个出场”,这句话与甲的两句话都有关系。

当我们找到这句话之后重点是可以断定这句话一定是假的,因为如果这句话是真的,甲的两句话都是假的,所以这句话不可能是真的也就是它一定是假的,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确定:四班第二个出场、三班第一个出场、二班第三个出场、一班第四个出场。

对于这种题目只要我们能够快速找到这句比较特殊的话,那么相对来说做题速度会快很多。

【例题精练】某次生物实践课上,教师在多媒体屏幕上给出五种鲜花的图片,并依次编号为①~⑤号,然后要求学生说出其中任意两种花名。

小春说:③号是茉莉花,②号是月季花。

小华说:④号是水仙花,②号是玉兰花。

小秋说:①号是水仙花,⑤号是杜鹃花。

小实说:④号是杜鹃花,③号是玉兰花。

小夏说:②号是茉莉花,⑤号是月季花。

结果是他们每人只对了一半,根据以上条件下列正确的是:
A.①号是水仙花,②号是茉莉花
B.②号是玉兰花,③号是杜鹃花
C.③号是茉莉花,④号是杜鹃花
D.④号是月季花,⑤号是杜鹃花
【参考解析】C。

首先我们去找到那句比较特殊的话,应该是小夏的第一句话“②号是茉莉花”这句话跟小春的两句话都有关系这句话一定为假,接下来可以断定⑤为月季花,④号是杜鹃花,③号是茉莉花,②号是玉兰花,①号是水仙花。

故答案为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