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叶圣陶论语感
浅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

浅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叶圣陶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伟大教育家,被誉为“华夏第一教育家”。
他是中国语文教育改革的领军人物,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提出了“启发式教学”、“自然发展教学法”等深受推崇的教育思想。
本文将从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出发,展开浅谈。
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叶圣陶先生认为,学习的目的不在于对知识的掌握,而在于学生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
他的教育思想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来选择不同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启发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不仅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启发式教学叶圣陶先生提出了“启发式教学”这一教育理念,旨在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强调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和学习能力。
他强调,教育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要启发学生的兴趣,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通过“启发”的方式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三、自然发展教学法叶圣陶先生提出的“自然发展教学法”,旨在追求学生各种能力的自然、平衡、全面的发展。
他主张教师必须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发挥自身特长的同时,又能弥补与自身弱项有关的短板。
另外,他还强调教育导向要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主轴,以培养良好的人格为目标,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从“做学问”到“学做人”。
四、全面育人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强调要全面育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人文素质、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能力。
他认为,语文教育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注重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创造力,使学生能够自觉地学习、自信地表达、自信地创造。
总之,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以学生为中心、以启发式教学为基础、以自然发展教学法为手段、以全面育人为目标,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崇。
我眼中的叶圣陶作文

我眼中的叶圣陶作文关于我眼中的叶圣陶作文(通用10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
为了让您在写作文时更加简单方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我眼中的叶圣陶作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眼中的叶圣陶作文篇1“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大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认为叶圣陶兼而有之。
”——臧克家他没有鲁迅的模眉冷对;没有老舍的风趣幽默;没有萧红的孤独铿锵。
做为水乡长大的苏州人,他好像一壶温暖透彻的水,虽然清澈,但没有丝毫的冷冽,又像五月里的阳光,很朴素,又带了一丝烟火气,把每一粒微尘照亮。
温、良、恭、俭、让来形容叶圣陶再合适不过了。
有一次,某知名大学聘请他去做讲学,当时他在教育界已经颇有名气,并且已经出版了一系列书籍,成为了知名的作家。
但是,当学校邀请写履历时,他却只写下了四个字:“小学教员。
”他显然认为这个称号是相当光荣的,这并没有使他的人缘地位降低了多少。
这种平和的心态,使多少人羞惭,而这样的淡泊,又怎能不今人深思!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在《飞鸟集》中曾这样写道:“杯子中的水总是闪耀着光辉,海里的水却是黑沉沉的。
”中国俗语也有言:“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
”真正有内涵的人,是最沉默的那个,那种发自内心的平和,不是后来的矫揉造作所能装出来的。
我国有古语说道:“字如其人。
”这在叶老先生的身上也得到了验证。
毛主席的草书雄浑大气;柳公权的字清瘦飘逸;欧阳洵的字方圆兼施。
如果你见过叶圣陶先生的字,你就会惊叹于它的圆润端庄。
叶圣陶厌恶虚假和浮华,努力使字体避免韩愈所说的“俗书趋姿媚”,这使他的字体更加卓然不凡。
叶圣陶先生是一个勤奋的人。
在刚开始从教的时候,他的教绩奇差,以至于到了“见学生如鬼魔”的地步。
最终,初涉教坛的叶圣陶被排挤出校园。
他的第一段教学生涯,惨淡收场。
但是,叶圣陶喜欢教育,他不甘心就之样结束于自己的教学生涯,于是他用心总结,坚持以德化人,最终成为名扬四海的教育家,成为中国教育部副部长。
浅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

浅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叶圣陶先生(1895-1982),字耆卿,号蟾亭,福建长汀人,中国现代教育家、文学家、语文学者。
他被誉为“语文教育泰斗”,对中国语文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四个力”,即读力、写力、表达力和鉴赏力。
下面来简要谈一下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
首先是读力。
叶圣陶强调读力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核心。
他认为,读力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叶圣陶提倡学生在课外多读好书,通过阅读来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他主张学生要通过阅读好书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其次是写力。
叶圣陶认为写力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
写作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有重要作用。
叶圣陶提倡学生要进行大量的写作实践,通过写作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他强调写作要真实、生动、有感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用精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最后是鉴赏力。
叶圣陶认为,培养学生的鉴赏力是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
他主张学生要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对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他认为,通过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能够开阔自己的思维视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品味。
叶圣陶提倡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要注重对文学作品的细致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能力。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读力、写力、表达力和鉴赏力。
他认为,学生只有具备了这四个力才能够真正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深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欢迎,对中国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叶圣陶和《经典常谈》

叶圣陶和《经典常谈》《读〈经典常谈〉》一文发表后,又被叶圣陶收在1945年出版的《西川集》里。
叶圣陶在文章中更简明地肯定了《经典常谈》的意义,他说:中国古代的经典,“分散在潜藏在各种书籍里,让学生淘金似的去淘,也许淘不着,也许只淘着了一点儿。
尤其为的是从前的书籍,在现代人看来,有许多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先秦古籍更有脱简错简,传抄致误,清代学者校勘的贡献虽然极大,但是否定全恢复了各书的原样,谁也不敢说定。
现代学生不能也不应个个劳费精力在训诂校勘上边,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为实质的吸收着想,可以干脆说一句,现代学生不必读从前的书。
只要历史教本跟其他学生用书编撰得好,教师和帮助学生的一些人们又指导得法,学生就可以一辈子不读《论语》《庄子》却能知道孔子、庄子的学说;一辈子不读《史记》《汉书》,却能明晓古代的史迹”。
这是叶圣陶赞成朱自清这本《经典常谈》的理由。
杨振声和沈从文负责编写的中小学教科书,因抗战军兴,不适合形势,教育部已经另搭一套班子重新编写,所以并没有施行。
不过朱自清的这本《经典常谈》(原《古典常谈》),还是经杨振声之手,于1942年8月由国民图书出版社出初版,1946年由文光书店刊行,到了1950年1月已经印了第五版。
叶圣陶喜欢《经典常谈》,还推荐给好朋友王伯祥读,叶圣陶在1943年6月26日日记中写到,“作百三号书致伯祥,附佩弦之《经典常谈》三十面,以后次第分寄之”。
三十面是什么意思呢?显然不是手稿,应该是把《经典常谈》一书拆开了而“次第分寄之”。
可见好书要共欣赏的。
此后,叶圣陶根据自己对《经典常谈》的理解,一口气写了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为这本书的普及起了大作用。
葉圣陶在1980年写作《重印〈经典常谈〉序》时,已经是耄耋高龄了,朱自清已经逝世32年,看到老友的这部遗著已经成为经典,高兴之余,也百感交集,“他的声音笑貌宛然在面前,表现在字里行间的他那种嚼饭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使我追怀不已,痛惜他死得太早了”。
沐浴国学春风,感悟千古绝唱——《论语》教学与诵读法初探

在诵读中挖掘主题 ,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在诵读中受儒文
化之 洗礼 ,通过 诵读 去探索 这穿 越两 千多 年的经 典 。
一
更要 关注 朗读 的参 与面 。我 们 的诵 读 目的并 非选 拔诵 读人 才 。班级 中学 生 的诵读 水平 也是 良莠 不齐 ,加 之性格 因素
会 自然通 晓 了。在 教学 中我们 不要 越俎 代庖 ,不 用担 心学
生不 理解 ,不懂得 怎 么读 ,而 是把 语文 课堂 归还 给学 生 ,
解, 理 解不 了才给 学生 帮 助一 下 , 困惑得 解 , 事 半 功倍 。 ”
只要是 文学 作 品 , 让他 们踏 踏实 实地 去诵读 。 在读 准字音 的前 提下初 识文 章 不 要认 为诵读 是 中小 学教 师应 做 的事 ,
从 《 诗经 》到 《 乐府 》 ,至于唐诗 ,启功先生说是 “ 嚷出 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 。
仁 者爱 人 的为 当代高 中语文教学 ,重新在课堂上传唱这些经典 自然是 与学 习 的思想 是 到现 在都 受 用 的教育 理 念 ; 不 合 时 宜 的 ,然 而想 体 会 中华 文 化 的 内 在感 情 ,诵 读 教 政 思想 都 已深 深地 渗透 到 中 国文化 中 。中学语 文 的教 学 , 学 是 必 不 可 少 的教 学 方 法 。无 论 何 种 类 别 、何 种 文 体 , 不 仅 应 教 给 学 生 古 文 的字 词 用 法 、句式 特 征 ,还应 在诵
能驾 驭 文字 。 ”
去 亲身尝 试诵 读带 来 的美感 ,可以课 前单 独给 予他们 一些 式 来评 价这 一群 体 的诵 读 ,从 而增 强他们 诵读 的 自信心 , 成 为仅是 少数 人展现 自己诵 读技 巧 的舞台 。 2 、 重视诵 读 的作用 , 提 升诵 读 的地 位 。叶圣 陶先 生说 :
教无定法——对《论语》教学的一点思考

呢 ?在 孔 氏 教育 集 团 中 ,子 路 与孔 子 的关 系 最 为特 殊 ,他 跟
随 孑 子 周 游 列 国 ,可 以 说 是 患 难 与 共 , 虽 然 有 时性 格 比 较 L 急 ,个性 较 勇 猛 ,但 不 至 于 被 “ ”成 “ 咒 不得 善 终 ” 吧 。抓 住 这 个 疑 点 ,不 仅 会让 学 生 产 生学 习 兴 趣 ,也 会 促 使学 生 再
读 懂 文 本 ,体 悟 思想 ,除 了学 生 的精 渎之 外 ,也 需要 教
师的精讲 。教师的精颜 回是 孔 子 最欣 赏 的 学 生 ,英 年 早逝 ,孔 子 悲痛 不 要 对 学生 自 己解 决不 了的 问题 进 行 收集 、归 纳 整 理 ,针 对 学 言 而喻 ,通 过 朗读 , 我们 似 乎 看 到 了 当时 孔子 的悲 不 能 已的 生 的 困惑 进 行 点拨 ,这 样才 能走 近 孑 子 ,汲 取 智 慧 ,体悟 思 L
次精 读 文 本 、研 读 文 本 , 寻 找 答 案 , 原 来 在 众 多 的弟 子
中, 惟有 子 路 是 “ 行 如 也 ”,很 刚 强 的样 子 ,再联 系 文 本 行 中 的 “ 路 日 : ‘ 行 三 军 , 则 谁 与 ? ’ 子 曰 : ‘ 虎 冯 子 子 暴
仰 ;孔 子 对 弟 子子 路 、颜 渊 、伯 牛 等 的关 心 爱护 ;长 沮 、桀
这么 一 话: “ 段 闵子 侍 侧 , 固阁 如 也 ;子 路 , 行 行 如也 ; 冉
中读 应 该 是最 常 态 、最 有 效 的 方法 之 一 。最 好 的做法 就 是 让 有 、子 贡 ,侃 侃 如 也 。 子乐 。 ‘ 由也 ,不 得其 死 然 。’ ” 若 学生 在 早 自修 的时 候展 开 充 分 的 朗读 , 为 后面 的精 讲打 下很 孔 子 在 评 价 众 弟 子 时 说 子 路 “ 得 其 死 然 ” , 这 是 为 什 么 不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单只是在语文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还在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而提高现阶段语文教学的效率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开始。
语感的重要性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推出而日渐深入人心。
“形成良好的语感”不仅写入了课程总目标,而且在课程标准中多处被提及。
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
语感一方面涉及语言的直接的外在方面—-语音、字形;另一方面也涉及语言所表示的抽象意义,是两者的有机统一,有理性积淀融解其中。
它包括语音感受、语义感受、语意色彩感受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从读中感悟,训练语感;品词析句,增强感悟;积累语言,深化感悟,进而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感;培养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单只是在语文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还在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而提高现阶段语文教学的效率应该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开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①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强调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②语言学家吕叔湘也表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
”当今语文教育的著名学者王尚文先生明确提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语感,要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语感素质."③可见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
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
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由语言活动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知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接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
浅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

浅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领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对于语文教育的思考和探索,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叶圣陶的著作中,不难发现他对于语文教育的重视和对于学生思维发
展的关注,这也是他语文教育思想的两个核心。
第一,叶圣陶强调语文教育是一门学科。
他认为,语文不仅仅是一种交流工具,同时
也是一门知识学科,需要系统的教学和学习。
他主张语文课程应该立足于文化传承和人文
素养的培养,强调语文教育的文化内涵和深度。
为此,他反对以考试为导向和强调技能训
练的教育模式,倡导以阅读为核心的语文教育,将文化知识和文学修养作为学生学习语文
的真正目的。
第二,叶圣陶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他认为,语文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
能力,也要更加重视他们的思维、判断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为此,他提出了“语文教育应
该注重训练思维”的思想,主张注重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阅读、写作等各种方式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文学素
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叶圣陶论语感
发表时间:2012-05-03T16:17:01.207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4月总第81期供稿作者:韩士平
[导读] “对于叙事叙情的文章”,叶圣陶主张最好还要美读。
韩士平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县第十一中学 057150
课文诵读要讲究吟咏的方法。
至于吟咏的方法,叶圣陶特别提到了范读和美读。
他指出,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
”比如,有位教师在教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的《法庭诉讼》一场时,就成功地利用了范读来启发学生对语言的情趣敏感。
课文中同样一句赞美鲍西亚的话,那“公平正直的法官,博学多才的法官”。
当它出自夏洛克之口时,这位教师读得稍快,语调上扬,重音在“法官”,这么一读,夏洛克那浮滑不实、阿谀奉承的丑态便活生生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当它被葛莱西安诺用来“回敬”夏洛克的时候,教师读得意味深长,语调稍慢,中间稍作停顿,“法官”二字重音轻读,教师这样一略加改变,同学便轻松地悟出了,这里葛莱西安诺在对鲍西亚表达深切的理解和叹服之情。
不难理会到,同学们在聆听范读中,已不知不觉地接受了绝妙的语感教育。
“对于叙事叙情的文章”,叶圣陶主张最好还要美读。
“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还说,倘“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了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是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叶圣陶这里说的美读“是一种侧重于审美欣赏的阅读”,“一般只适用于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和抒情散文”,阅读时,“要尽量去体验作品中美好的内容和形式,并陶醉于其中。
”比如,鲁彦的《听潮》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我们可以指导学生美读。
读“大海朦胧欲睡”一段,可用轻柔的语音,舒缓的语调,让人体味到大海落潮时的温柔美。
为什么要训练语感?
叶圣陶首先从作家写作和读者鉴赏的角度谈到了训练语感的重要意义。
他说:“审慎的作家写作,往往斟酌又斟酌,修改又修改,一句一字都不肯随便。
无非要找到一些语言文字,意义和情味同他的旨趣恰相贴合,使他的作品真能表达他的旨趣”,作为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接近作者的旨趣呢?”又说:“要了解语言文字,通常的办法是翻查字典辞典。
这是不错的”,然而“字典辞典的解释无非是取比照的或说明的办法,究竟不会和原字原辞十分贴合”。
就如上文提到的夏丐尊先生的“落叶”“新绿”的语感解释,字典辞典上是无论如何也找不到的。
其次,因为语言是工具。
叶圣陶说,“语言是一种工具,就个人说,是想心思的工具,是表达思想的工具,就人与人之间说,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
”然而,现实生活中有的人说起话来别人不便于听,写起文章来别人不便于看,根本无法或者不能很好地起到表达思想和交流言语信息的作用。
比如说话,有“说了半句话,缩住了,另外换一句来说,和刚才的半句话没有关系”的;有“然而”“然而”一连串,“那么”“那么”一大堆或者“应当‘然而’的地方不‘然而’,应当‘那么’的地方不‘那么’,只因为这些地方似乎需要一个词,无可奈何,就随便拉一个来凑数”的,也有一些“听去很不顺耳,仔细辨辨,原来里头有几个词用得不妥当,不然就是多用了或者少用了几个词”的。
至于写,若是把这样的话写成文章,因为“面部表情和身体的姿势是写不进去的,让人家看见的只是支离破碎的前不搭后的一些文句,岂不教人糊涂?”还有些繁复的句子,“好象一个用许多括号的算式”,“你必须按照那许多套括孤的关系才算得出正确的答数。
”叶圣陶曾例举过从报上摘下来的两段话来说明这种必须凭借括号才能读通的文段。
其中一段话,非用三套括号帮忙不可。
什么是语感?叶圣陶曾经作过明确的界说:对于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辞典是不够的。
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
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
有人说:“语感是人对语言直觉地感知、领悟、把握能力,即对语言的敏感,是人于感知的刹那在不遐思索的情况下有关的表象、联想、想象、理解、情感等主动自觉地联翩而至这样一种心理现象。
”叶圣陶提到的“灵敏的感觉”是一种直觉。
所谓直觉,“是一种不经过复杂智力操作的逻辑过程而直接迅速地认识事物的思维活动。
”就语文学习来说,这种直觉是指无须凭借有关的知识进行理性的思考,在一听一读之际就能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正误、形象、情味以及在具体运用中的细微差别等等,既不费时也不费力,似乎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
对于这个问题白家熹先生曾用现代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过,他说:“在言语活动反复练习或实践的过程中,在大脑主管言语的区域里,因多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言语信号刺激作用而形成与之相应的言语活动联系系统——言语动力定型。
由于言语动力定型中,构成其特有的动作方式的各个环节的动作,是按一定的程序构成的,因而,当这种言语动力定型建立并巩固之后,某种言语活动信号一旦出现就可以自动地引起这一言语动力定型内各个动作的反应。
于是这言语活动就可以自动化的形式发生。
这正是语感迅速直接地认知语言的心理基础。
从这种迅速直接的感知看,语感是感性的;从它深刻领悟、把握言语的能力看,语感又是理性的。
语感其实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
它“感性中暗含着理性的认识和本质的理解;直觉中潜伏积淀着逻辑理智基础,这样就可以在感性直接关照里,同时了解到本质。
”
语感教学自夏丐尊、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开始倡导以来,已经逐渐被人们理解和认同。
近年来,“语感”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至成了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热点,不少教师认真实践并从理论上进行深入的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