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赏析式教学案例
《雨霖铃》教案教学设计

《雨霖铃》精品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
(2)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作者简介及诗歌的基本内容。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抒发。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霖铃》。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理解诗歌中所表现的忠诚、信义等传统美德。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雨霖铃》。
(2)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抒发。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部分生僻字词的解释。
(2)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柳永及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雨霖铃》,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达技巧和情感抒发。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句子。
(2)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特点。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2)讨论诗歌中所表现的忠诚、信义等传统美德。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雨霖铃》。
2. 写一篇关于《雨霖铃》的感悟文章。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解读《雨霖铃》,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引导,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典诗歌。
注重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和传统美德,使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发。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
《雨霖铃》教与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与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了解《雨霖铃》的作者、背景和历史地位。
分析《雨霖铃》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解读《雨霖铃》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教学内容《雨霖铃》的文学背景和历史背景。
《雨霖铃》的诗歌形式和语言特色。
《雨霖铃》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
《雨霖铃》的情感表达和艺术效果。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手段2.1 教学方法讲授法:介绍《雨霖铃》的背景和文学特点。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
案例分析法:分析《雨霖铃》的情感表达和艺术价值。
小组合作法:分组讨论和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2 教学手段教学PPT:展示《雨霖铃》的文本和相关图片。
文学作品选集:提供《雨霖铃》的全文和相关评论文章。
多媒体资源:播放与《雨霖铃》相关的音频或视频材料。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信息和扩展阅读材料。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安排3.1 教学过程导入:引起学生对《雨霖铃》的兴趣和好奇心。
介绍:介绍作者、背景和历史地位。
文本分析:分析诗歌的形式和语言特色。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诗歌的情感表达。
总结评价:总结诗歌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内涵。
3.2 教学安排第1周:介绍作者和背景,阅读诗歌。
第2周:分析诗歌的形式和语言特色。
第3周: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第4周: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第5周:总结评价和深入学习相关文学作品。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馈4.1 教学评价课堂参与度: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和互动中的表现。
小组合作: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贡献和表现。
写作作业:评估学生写的关于《雨霖铃》的分析和评论文章。
期末考试:设置相关题目考查学生对《雨霖铃》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4.2 教学反馈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同行评价:与同行交流和分享教学经验和反思。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反馈和同行评价,不断改进教学设计和方法。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3篇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篇6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柳永词的写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
【教学重点】(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鉴赏。
【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习过程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
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抒写的哀婉动人的别离。
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当时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尽情十分抑郁,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
【知识预热】1、词,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2、走进柳永二、朗诵1、思考: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格外低沉悲戚。
2、诵读点评诵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字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

柳永《雨霖铃》教案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柳永《雨霖铃》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雨霖铃》这首词鉴赏的方法。
(教学重点)2、深入体会作者的离愁别恨及对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
(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诵读,感受《雨霖铃》的音乐美。
1、介绍作者及词的风格流派及有关文化常识。
豪放派,壮美。
婉约派,优美。
2、老师范读全词并稍作朗读指导。
学生齐读全词。
老师朗读指导:A 、读时要注意重音、节奏,语速要慢些,读出感情。
脑中要有画面。
①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②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也可以一字一顿,表示悲痛气塞。
③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B、要有节奏,诗句中要有短暂的停顿。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便/纵有/千种/风情。
3、学生初步把握文章基调及主题。
二、赏析,理解《雨霖铃》的语言美。
(一)上阕: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实写为主。
1、学生个别读。
2、同座讨论:①找意象,说作用。
(幻灯片上逐一展示有关意象的词及其表达的感情。
)明确:寒蝉晚长亭骤雨兰舟烟波(烟雾笼罩的江湖水面)暮霭楚天作用:渲染惆怅伤感之情(全词基调是:婉约哀怨)作者一开头就点明了季节。
什么季节?秋季。
寒蝉,是蝉的一种。
《礼记》中说:“孟秋之月,寒蝉鸣。
”时间大约是农历七月,寒蝉的叫声低微。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蝉叫声未必凄切,但因词人本就怀着一种伤心的情愫,听到了蝉叫声就产生了凄楚之感。
②“都门”一句是什么意思?(齐答)③学生看情人惜别图,体会“执手相看泪眼“一句的情感。
师问:这句怎样表现复杂细腻的情感?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虚写,想象,借景抒情)问1:“去去”应该怎样读才好,为什么?问2:用自己的话想象描述这个画面,并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雨霖铃》教案:让学生欣赏词作的美妙之处

《雨霖铃》教案:让学生欣赏经典词作的美妙之处《雨霖铃》是唐代著名诗人柳永所作的一首词,其情感深厚,描写细腻,语言优美,内容丰富,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将其作为重要的文本之一,引导学生欣赏其美妙之处,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鉴赏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美的热爱与追求。
一、教学目标1.了解《雨霖铃》的作者柳永及其时代背景。
2.感知《雨霖铃》的情感表达。
3.分析《雨霖铃》的语言艺术。
4.探究《雨霖铃》的深层次意义。
二、教学内容1.导入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和感受下雨天的情景,营造出《雨霖铃》的氛围。
2.讲解讲解柳永及其时代背景,介绍《雨霖铃》的情节。
3.感悟引导学生通过欣赏《雨霖铃》和对话,感受其情感表达,了解角色情感变化和感悟。
4.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雨霖铃》的语言艺术,探究其韵律、押韵、意象等手法,以及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5.诠释引导学生结合《雨霖铃》的文化背景,分析其深层次意义,体会其抒发的情感与挣扎。
6.活动编写模仿《雨霖铃》的散文,再现其美妙情感和语言艺术。
三、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直观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力。
2.讲授法通过讲解柳永及其时代背景,介绍《雨霖铃》的情节和文化背景,以达到加深学生对词作的理解。
3.生成式学习法通过读《雨霖铃》诗歌的方式,感知其情感表达,进而把握情节及旋律。
4.分析法通过分析雨霖铃的语言艺术,深入掌握其韵律、押韵、意象等手法,形成对文学作品的更深刻理解。
5.再现式学习法通过散文写作来表现《雨霖铃》的美妙情感和语言艺术,增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记忆。
四、教学意义1.有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学生将通过教师呈现的雨天情景,对《雨霖铃》的文学作品有更深入的认识。
了解它的情节、文化背景、语言艺术、深层次意义等,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而且有助于培养和提升语文素养的核心要素。
2.能让学生培养对美的追求和讲求。
《雨霖铃》是一首充满感人情感和细腻语言的经典词作,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美好、感悟、热情、追求以及爱等等,从而把握美丽与生活的联系,懂得在现实中爱美,讲求美的重要性。
《雨霖铃》教案(通用5篇)

《雨霖铃》教案《雨霖铃》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霖铃》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霖铃》教案篇1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柳永及其词的特点,感受品味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词“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一(课前预习)一、作者简介柳永(约9xx—10xx)北宋(朝代)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景佑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
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柳永博学多才,被称为“才子词人”,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
其词多描绘都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作品集《乐章集》。
二、掌握生字词凄()切骤()雨都()门凝噎()暮aǐ()良chén()好景今xiāo()云xiāo()三、课文对译上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值深秋,暮色苍茫,你送我到长亭,骤雨刚刚停歇,寒蝉发出凄凄悲鸣。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都城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情绪;多想再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出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握着手泪眼相互凝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这一别越去越远,千里烟波之上,暮霭低沉,楚地的天空辽阔无边。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人离别都很悲伤。
离别之时若能有个好天气,或许能稍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叫人如何承受得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晚酒醒梦回,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我的小船停泊在岸边,只见习习晨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精选9篇】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精选9篇】篇一: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悼念亡妻王弗时所作;………人们常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我们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长亭送别,执手相看,西口走送,挥手回眸,柴门扶杖,汽笛声催。
.。
.。
.我们学习过那么多宋词,应该明白宋词可以分为几个流派?(答:两派。
豪放派和婉约派。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是?(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是?(柳永、李清照)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板书)。
二、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
熟悉民间乐曲。
但为(人)放荡不羁,屡试不中。
直到中年之后,改名为永,中过进士,只做过屯田员外郎一类的小官,世称“柳屯田”、“柳郎中”。
他的词,内容多体现市民阶层的思想意识,抒发离情别绪,表现妇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沦的哀怨,曲折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
但他一生穷困潦倒,以至最后寄食寺庙,在贫困交加中逝去僧舍。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雨霖铃》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雨霖铃》是唐代诗人柳永的一篇山水词,这篇词通过对雨霖铃声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沉沦、流离失所的忧伤与深情。
这篇词语言简洁,寓意深刻,是一篇经典的唐词代表之作。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授《雨霖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唐诗的了解和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文献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
一、教学目标1. 了解《雨霖铃》背景、名家评价和主题内容。
2. 学习《雨霖铃》词的形式和语言特点,掌握词的基本结构和辞藻。
3. 通过分析词的语言、情感和意境,深入理解柳永的创作思想和精神面貌。
4.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鉴赏古典文学的习惯,开拓文学视野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介绍《雨霖铃》的创作背景和评价。
针对学生对唐代文学的陌生和不熟悉,教师可以通过彩色图片、小故事、名句摘抄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化、社会风貌、文学思潮。
2. 介绍《雨霖铃》的基本形式和语言特点。
通过分析词牌的构成和发展、词牌的音节和格律、词的修辞和表现等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古代诗词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语言特色。
3. 逐段分析《雨霖铃》的情感和意境。
通过一段段分析词的情感转折、意境反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中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追求。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唱、背、解释、写作等方式,加深对词的理解和感悟。
4. 阅读如何应该鉴赏《雨霖铃》的文学价值。
通过探究词的意义、文学价值、出版影响等多方面,帮助学生明白《雨铃霖》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份杰出的艺术精品5. 进行文献研究和创新写作。
通过学习《雨霖铃》的研究方法和细节、培养学生的文献阅读和写作能力,在创新写作上启发学生跨越历史的限制,将古代文学与现代社会联系起来。
三、教学策略1. 交互式课堂互动。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工具,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小组合作、PPT汇报等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赏析式教学案例
问题与背景:
怎样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尤其是职业学校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
笔者自从事职业学校语文教育以来,一直积极探索、实践课堂有效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重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作为课堂有效教学的一次成果展示,我为我校旅游系的教师上了一次题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走进的哀愁与美丽》的示范课。
《雨霖铃寒蝉凄切》作为宋代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它不仅是一幅凄美婉约的水墨山水画、还是一首细腻委婉的别离情歌,更是一曲仕途失意、前途无望的人生悲叹。
我所面对的教学主体是高职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有过诗歌学习的经历,具备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所以教学中可突破诗词教学朗读与串讲的一般模式,采取学生自主探究(侧重赏析与感悟)的新形式,激发学生诵读感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己走进词中,进人情境,自己去品
诗,进而独立阅读鉴赏词作。
在第一课时,我主要指导学生搜集与该词相关的资料,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比如,《雨霖铃》这首词牌名的由来、它的感情基调、柳永其人、该词的写作背景,文意的疏通、在文意疏通的基础上,确定该词“伤离别”这一情感中心,对学生进行分组――绘画组、评说组、朗诵组,并对学生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与指导。
第二课时是学生探究学习的展示课。
该课通过赏画,感悟别情;通过评说,品味别境;通过诵唱,感受别韵。
、
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深入细致地研读该词,画出四幅与文意非常契合的图画,绘画组和评说组的同学在课堂上进行合作,从四幅画中的意象、对应该词的词句、以及它们怎样围绕“伤离别”这一中心展开等问题进行讲解,同时,朗诵组的同学思考为了凸现“伤离别”的中心,在读这几句词时,该运用什么样的语调来朗读这一问题,为最后的朗读做铺垫。
案例叙述:
在教师带领学生赏析完第一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图后,学生紧紧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对他们所画的图画进行评析。
下面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第二幅:“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图
学生:在我们这幅画中,大家一眼就可以看出有一对执
手相对的青年男女,正是词人柳永与他所心爱的女子。
两个人四目相对,没有一句话。
因此,这幅画所对应的句子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执手”让我想到“执子之手,与之偕老”,但在这首词中,词人却是要离开心爱的女子了。
(这一点出乎我的意外)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
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
教师:咱们这组同学分析得非常好,好得出乎我的意外。
竟然能想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老师竟没有想到,真是教学相长,非常感谢咱们同学。
但我想,情感总有一个酝酿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就喷薄而出。
咱们不妨看看前一句,“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饮酒没有好的情绪,其实正是词人当时的情绪,“催发”二字,可以看出他们是多么地依依不舍。
不忍离别,而又不得不别,感情一下子到达高潮。
因此,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第三幅:“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图(这幅图本身就给我很多的启发,本图色彩暗淡,与词中意象色彩相符,在图的左上方有一排大雁南飞。
)
学生:大家能看出我们这幅画与其他几幅画在色彩上有什么不同吗对了,我们这幅画的色彩是比较暗淡的。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有绵长的烟波、沉沉的暮霭和无边无际的楚地的天空。
因此,我们这幅画所对应的词句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大家看,在我们这幅画的左上方,还有
一群南飞的大雁,表明秋天到了,而这也与作者科场失意,为寻求做官,到南方四处奔波的境遇相通。
(大大出乎我的意外)这里,作者主要是通过对想像别后一路所看见景色的描写来表现他的离愁别绪。
;
教师:咱们这组给我了三个惊喜。
第一个惊喜是这幅画本身是如此地契合这句词的意境;第二个惊喜是你们竟会用大雁南飞暗喻词人科场失意,宦游南方;第三个惊喜是语言组织是如此之妙。
但,咱们同学忘了“念去去”这一句,这三个字点明了他们从此一别,去而又去,远而又远的意旨,可是比较抽象,词人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和“楚天阔”这三件事物来加以渲染便衬托出了“去去”的山遥水远与离情的深沉浓重。
甚至有的人认为,词人这里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
他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这里不仅仅有因与心爱的人分别而造成的离愁,而更多的渗透了作者的“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的身世之感。
因此,读这一句时应在原有凄切的基调上应加上苍茫厚重之感。
第四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图
学生:我们这幅画的意象很明显,主要是杨柳、残月,但通过杨柳摆动的方向,还可以猜出晓风。
因此,我们这幅域所对应的词句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拂晓
的风和残缺不全的月亮都给人一种凄凉、孤独之感。
词人在这里设想旅途中的情景,通过写景,很有韵味地点染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这两句是千古俊句,学生有可能体会得出意境的凄美,但不一定能说出所以然来,需要老师的引导与补充)
教师:这两句之所以被人称作“千古俊句”,就在于它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
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
句中“酒醒”二字很值得玩味。
在上阕,词人已经写到“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
词人本指望一醉解千愁,却不料“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后越发空茫茫愁绪更浓,这怎不令人潸然泪下呢
第二句中的“杨柳”也是很有意味的事物。
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为什么呢因为“柳”与“留”读音相近,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
正因为有这种习俗的存在,所以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自然而然地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别绪。
词中的“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
秋
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的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
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
这样,作者就通过写景,很有韵味地点染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所以,词人就设想别后孤苦无聊的生活情景。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请大家注意,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没有写到平常时日。
为什么呢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设,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
!
教师:以上,我们通过对四幅画的赏析,感悟到了柳永词中所流淌出的哀愁,让我们化身柳永,把自己想象成词人,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
(朗诵组学生朗诵)
学生朗读:一名女生、一名男生共同演绎。
(这时,该班一名女生在下面小声说:“我会唱《雨霖铃》。
”教师盛情邀请该名我校“校园十佳歌手”之一的徐璐同学演唱。
)学生:演唱《雨霖铃》(又一个惊喜。
我原本准备了一首由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配以意境较美的nash,作为对这首词作赏析的一个升华,没想到学生竟会自己唱。
所以,我放弃了原来的教学构思,邀请学生演绎《雨霖铃》,将教学达到高潮。
)
教师小结: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
了别离的苦痛。
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柳永的词《雨霖铃》,感受了作者笔下哀婉动人的感情和凄美的意境。
案例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心灵需要――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这种心灵需要,让学生学会主动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成功,体验快乐。
因此,学生在老师或其他外在工具的帮助下,通过朗读古诗词的方式获对文本的整体把握,然后从把握古诗词的语言、情感、意象、意境、风格等层面自问自答,在自主探究中获得思维的快乐。
此次示范课,以《雨霖铃寒蝉凄切》为切入口,激发了学生对诗词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诗词的能力,使其掌握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感受自主学习中发掘自我、展示自我、合作提高的快乐,提高了语文学力、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真正做到引导体验有主题,自主探究有专题,合作拓展有兴趣,展示分享有提高,真正体现了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