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 公开课教学设计
2024年公开课教案《雨霖铃》

公开课教案《雨霖铃》《雨霖铃》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掌握其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学会鉴赏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离愁别绪,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友谊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介绍2.诗歌内容分析3.诗歌艺术特色解读4.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描绘雨夜离别的画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述画面中的情境。
然后引出课题——《雨霖铃》。
2.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柳永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3.诗歌内容分析(1)学生自读诗歌,感知诗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情感和意境。
(3)师生共同总结诗歌内容。
4.诗歌艺术特色解读(1)赏析诗歌的语言美①炼字炼句②叠词叠韵(2)赏析诗歌的音韵美①平仄押韵②节奏韵律(3)赏析诗歌的意境美①寓情于景②以景结情5.诗歌鉴赏方法指导(1)关注,明确内容和情感(2)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3)关注注释隐含意(4)关注意象寄托意(5)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6.实践活动(1)朗读比赛:学生分组朗读《雨霖铃》,评选最佳朗读者。
(2)创作比赛:以《雨霖铃》为灵感,创作一首现代诗。
7.总结拓展(1)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收集柳永的其他诗作,进行鉴赏分析。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雨霖铃》的理解程度和鉴赏能力。
2.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学生对诗歌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一、诗歌语言美的赏析1.炼字炼句《雨霖铃》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经过作者的精心雕琢,充满了诗意。
例如,词的开头“寒蝉凄切”,仅用四个字就营造出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奠定了整首词的情感基调。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雨霖铃》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能够背诵并默写《雨霖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霖铃》;(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诗文背景:介绍《雨霖铃》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柳永的生平和时代特点。
2. 诗文内容:解读《雨霖铃》的诗意,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3. 诗文翻译:对《雨霖铃》进行逐句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 诗文赏析: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用词等。
5.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诗词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柳永及其他词人的创作风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雨霖铃》的诗意;(2)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背诵并默写《雨霖铃》。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解读;(2)艺术特色的分析;(3)拓展阅读的相关作品。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理解诗文内容;(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3)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文背景、意象、艺术特色等;(4)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书写,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背景、图片等;(2)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3)纸质教材:提供诗文原文及注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雨霖铃》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诗文,理解大意,体会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解答疑问。
4. 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文背景、意象、艺术特色等。
5. 诗文赏析: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用词等。
柳永词《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柳永词《雨霖铃》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词牌《雨霖铃》的由来与背景1.1 讲解《雨霖铃》词牌的历史渊源,包括创作背景和作者柳永的生平等。
1.3 引导学生了解宋代词的发展背景,以及柳永在词坛的地位。
第二章: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意境解析2.1 逐句解析词作中的意象和意境,如“寒蝉凄切”、“长亭晚”等。
2.2 分析词作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等。
2.3 引导学生感受词作中的情感变化,如离别之痛、思念之情等。
第三章:词作《雨霖铃·画角连营》的军事意象3.1 讲解《雨霖铃·画角连营》的创作背景,以及词作中的军事意象。
3.2 分析词作中的战争场景描绘,如“画角连营”、“秋夜梧桐”等。
3.3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战争与民间情感的关系,以及柳永对此的抒发。
第四章:词作《雨霖铃·夜雨寄北》的思念之情4.1 讲解《雨霖铃·夜雨寄北》的创作背景,以及词作中的思念之情。
4.2 分析词作中的抒情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4.3 引导学生感受词作中的相思之苦,以及作者对远方亲人的牵挂。
第五章:《雨霖铃》词作的文学价值与影响5.2 分析《雨霖铃》对后世词坛的影响,如词风的传承、词人的借鉴等。
5.3 引导学生认识学习《雨霖铃》的重要性,以及对词坛的贡献。
第六章:词作《雨霖铃·organ》的音乐特点6.1 讲解《雨霖铃·organ》的创作背景,以及词作中的音乐意象。
6.2 分析词作中的音乐描写,如“organ”、“旋律”等。
6.3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音乐与词作的关系,以及柳永在这首词中对音乐的运用。
第七章:词作《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的情感抒发7.1 讲解《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的创作背景,以及词作中的情感抒发。
7.2 分析词作中的抒情手法,如借酒消愁、以景抒怀等。
7.3 引导学生感受词作中的忧愁情绪,以及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第八章:词作《雨霖铃·良夜好梦》的美好愿景8.1 讲解《雨霖铃·良夜好梦》的创作背景,以及词作中的美好愿景。
《雨霖铃》的教案设计

《雨霖铃》的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雨霖铃》的作者背景、创作年代及相关文化知识;能够理解并背诵《雨霖铃》。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雨霖铃》,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1.2.2 课文解析:分析《雨霖铃》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
1.2.3 文化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柳永及其创作年代的相关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第二章:教学过程与方法2.1 教学步骤2.1.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雨霖铃》,激发学生的兴趣。
2.1.2 朗读与解析:让学生朗读诗词,边读边解析字词、句式和修辞手法。
2.1.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词的理解和感受。
2.1.4 总结与拓展:对诗词进行总结,提出思考题或拓展活动。
2.2 教学方法2.2.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
2.2.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2.3 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评价方式3.1.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
3.1.2 作业与测试:通过课后作业和小型测试,检验学生对《雨霖铃》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3.1.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能力和思考深度。
3.2 评价标准3.2.1 课堂表现:积极参与、主动发言、合作良好。
3.2.2 作业与测试:正确理解《雨霖铃》的内容,能够正确运用相关知识。
3.2.3 小组讨论:能够提出有深度的观点,与小组成员良好合作。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材料4.1 教学资源4.1.1 课文文本:《雨霖铃》的原文及其注释。
雨霖铃语文备课教案优秀5篇

雨霖铃语文备课教案优秀5篇雨霖铃语文备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
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
(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间接抒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七、赏析。
1、学生体会文中直接抒情文字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态和心境。
2、欣赏文中写景的文字(教师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写景句子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柳永词《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柳永词《雨霖铃》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词的概述1.1 词的定义: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词牌是词的格律,每首词都有固定的词牌和格律。
1.2 柳永与《雨霖铃》:《雨霖铃》是柳永的一首著名词作,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深情和思念之情。
1.3 词的特点:词的语言优美、抒情,注重音乐性和节奏感,通常以描写自然景色、表达感情为主要内容。
第二章:词的创作背景2.1 柳永的生平:了解柳永的生活背景和创作时期,了解他的文学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
2.2 《雨霖铃》的创作背景:探讨《雨霖铃》的创作背景,了解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3 词的创作技巧:分析《雨霖铃》的创作技巧,如用词、句式、意象等方面的运用。
第三章:词的意象与抒情3.1 意象的定义:意象是词中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具象事物,通常具有象征意义。
3.2 《雨霖铃》中的意象:分析《雨霖铃》中的意象,如“寒蝉”、“长亭”、“骤雨”等,理解其象征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3.3 抒情的表达:探讨词中抒情的表达方式,如直接抒情、借景抒情等,分析其效果和艺术价值。
第四章:词的语言与音韵4.1 词的语言特点:分析词的语言特点,如对仗工整、用词精妙等。
4.2 《雨霖铃》的语言特点:探讨《雨霖铃》的语言特点,如用词精准、对仗工整等。
4.3 音韵的运用:了解词中的音韵运用,如平仄、押韵等,分析其音乐性和节奏感。
第五章:词的鉴赏与评价5.1 词的鉴赏方法:介绍词的鉴赏方法,如关注词牌、意象、语言等方面的运用。
5.2 《雨霖铃》的鉴赏:分析《雨霖铃》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进行鉴赏和评价。
5.3 词的评价与影响:了解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评价柳永的词作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六章:宋代词风与柳永词派6.1 宋代词风的形成:介绍宋代词风的形成背景,包括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
6.2 柳永词派的特点:分析柳永词派的主要特点,如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等。
6.3 《雨霖铃》与柳永词派:探讨《雨霖铃》与柳永词派之间的联系,分析其在词派中的地位和影响。
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

柳永《雨霖铃》教案柳永《雨霖铃》教案8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柳永《雨霖铃》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柳永《雨霖铃》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了解词牌“雨霖铃”;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苏轼辛弃疾)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柳永李清照)二、作者简介: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
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篇一:《雨霖铃》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A、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B、能力目标:1.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C、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二、教学重点:1. 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 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三、教学难点:1. 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 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2. 讨论法;3.提问法。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六、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有句话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离别。
自古以来,分别总是痛苦的,面对离别难免会有许多离愁别绪。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并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是怎样写“离别”的。
――板书[雨霖铃]二、作者及词牌的介绍1、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词集有《乐章集》。
他的词作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词牌介绍。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
相传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
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而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
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状。
三、朗读,整体感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教学设计一、导语:提起唐宋文学,同学们首先能想到哪个词?(对,就是“唐诗宋词”)在教材必修三中我们已经品鉴了唐诗中的一些精华之作,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词中的一首代表作《雨霖铃》,共同来赏析宋词之精粹。
二、(回顾关于“词”的基本知识和)介绍作者(展示“走近柳永”——小组汇报预习情况)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所以又称为“诗余”“曲子词”等。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规定(旋律、节奏、文字、音韵结构)——“填词”词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流派风格:豪放(苏辛)和婉约(柳永、秦观、李清照)字数:小令(59以下)中调(59-90)长调(90以上)段数: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阙或片)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由于他的生活环境及其他各方面的条件,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他的作品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
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年近半百方才进士出身。
曾授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
词作极佳,流传甚广。
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
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乐舞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
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将名字抹去。
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很有点叛逆精神。
其实这只是失望之后的牢骚话,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他在《如鱼水》中一方面说“浮名利,拟拚休。
是非莫挂心头。
”另一方面却又自我安慰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因此,他在科场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战科场。
仁宗初年的再试,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由于《鹤冲天》词传到禁中,上达宸听。
等到临轩放榜时,仁宗以《鹤冲天》词为口实,说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他给黜落了,并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再度的失败,柳永真的有些愤怒了,他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无所顾忌地纵游妓馆酒楼之间,致力于民间新声和词的艺术创作。
官场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才子词人柳永,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
当时教坊乐工和歌姬每得新腔新调,都请求柳永为之填词,然后才能传世,得到听众的认同。
柳永创作的新声曲子词,有很多是跟教坊乐工、歌妓合作的结果。
)雨霖铃——“雨淋铃”在安史之乱中,唐明皇颠沛流离,苦不堪言。
他曾在蜀地栈道中遇雨闻铃声,百感交集,他悼念贵妃,不由悲从心来,痛不欲生,因而作了《雨霖铃》曲。
后来《雨霖铃》成了词牌。
白居易“夜雨闻铃肠断声”。
写作背景——离开都城汴京(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离别的情景。
婉约词派“四大名家”——“闺语”——李清照 “别恨”——晏殊 “情长”——柳永 “愁宗”——李煜三、美读词作1、自由诵读2、朗读小组点名其他小组成员诵读,并作点评、指导和范读四、整体感知问1:读完本词你有什么感受?答:哀伤、悲惋之美。
(师: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很多都带给人这种感受,对吗?) 问2:本词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你能否为它起一个题目?(可从文本中找词语) 答:“伤离别”“离别苦”“别佳人”“长亭别”等。
问3:围绕"离别"写了哪几个层次的内容?划分依据是什么? 答: 离别前——环境衬托 离别中——描写情态离别后——刻画心理问4: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欣赏一首词?答:意象意境、思想感情、艺术手法(板书)五、鉴赏分析1、谁感意象美?(1)词中意象有哪些?请找出来。
(寒蝉 长亭 骤雨 兰舟 烟波 暮霭 楚天 酒 杨柳 晓风 残月)(2)这些意象中哪些是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小组展示搜集成果并解读) 时间蝉——(郁达夫《故都的秋》“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元代卢挚《沉醉东风 重九》:“冷清清暮秋时候。
衰柳寒蝉一 片愁,谁肯 教白衣送酒?”宋代晏几道《采桑子》:“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补充:“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南朝陈·刘删《咏蝉诗》)“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唐·戴叔伦《画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唐长亭——秦汉时期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
“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送别场所,成为离愁别绪的象征。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弘一法师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雨——或喜或悲之情。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杨柳——与“留”谐音。
折柳送别乃习俗(唐代尤盛“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折杨柳》曲)李白《春夜洛阳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忆秦娥》:“年年柳色,霸桥伤别。
月——伤感愁绪(离别、思念、时光流逝)离合的象征《琵琶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苏轼:“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酒——消忧解愁的最好办法。
“酒醒”即是“愁醒”。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曹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李清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醉不成欢惨将别”——白居易“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3)在本词中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请小结一下。
(可让上一小组随意选取其他组成员回答并点评)寒蝉、长亭、骤雨——交代时间、地点、特定环境,渲染凄楚悲凉气氛,烘托出浓重的离愁别绪。
烟波、暮霭、楚天——描绘朦胧、灰暗、迷茫之景,传递出漂泊无依的愁绪。
杨柳岸、晓风、残月——构成凄凉之景,更衬托人之孤寂难耐。
(板书:意象——渲染气氛、烘托情思)2、谁解离别情?(1)你认为本词中哪句最能体现作者心声?为什么?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A、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抒情、议论)B、你所得知的“自古伤离别”的诗词语句有哪些?(小组展示所搜集的关于“离别”的名句并略作鉴赏)“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2)请赏析能体现离别情意的其他语句。
(由刚才展示的小组点人回答并点评)A、“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欲饮无绪,欲留不能,难舍难分(凄楚、无耐)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a、描述一下此情景b、“执”(握、牵)比较c、由此两句你可想到哪些诗句?“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板书:缠绵、哀婉)C、“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良辰好景”“千种风情”——虚设、无人诉说(板书:孤寂、落寞)3、谁识手法妙?(1)融情于景、直抒胸臆(2)虚实结合请小组展示找到的运用了“虚实结合”手法典型诗词作品进一步感知妙处(学过、练过的为主)《琅琊溪》(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ch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古风》(第十九首)(李白》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配合练习:《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请鉴赏诗中的“虚实结合”手法。
答:一二句写在飘散着橘柚清香的秋日,诗人于靠江的高楼上设宴,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
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
三四句以“忆”虚构友人旅夜孤寂的场景:离别后友人将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难以成眠;即使暂时入梦,两岸凄清的猿啼也会声声闯入他梦境之中。
这是虚写。
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六、比较鉴赏踏莎行周紫芝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
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请与《雨霖铃》做比较,品鉴异同之处。
上片写别时,下片写别后。
开头两句,连用两个比喻。
“情似游丝”,喻情之牵惹;“人如飞絮”,喻人之飘泊也。
两句写出与情人分别时的特定心境。
游丝、飞絮,在古代诗词中是常常联用的。
接着便用一个特写镜头给予具体的细致的刻画——“泪珠阁定空相觑”。
两双满含着泪珠的眼睛,一动不动地彼此相觑。
句中的“空”字意味着两人的这种难舍、伤情,都是徒然无用的,无限惆怅、无限凄怆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两句把“空”字写足、写实。
一派天真,满腔痴情,把本不相涉的景与事勾联起来,传达出心底的怨艾之情和无可奈何之苦。
借此,又将两人分别的地点巧妙地暗示出来了。
这种即景生情的刻画抒写,怨柳丝未曾系住行舟,含蕴着居者徊徨凄恻的伤别意绪。
下片写离别之后心情。
过片仍写居者在行人走后的凄怆情怀。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这是“ 兰舟”去后所见之景,正是为了引出、烘托“如今已是愁无数”。
这里景物所起的作用与上文又略不相同了。
上片写伤别,下片写愁思,其间又能留下一些让人想象、咀嚼的空白,可谓不断不粘、意绪相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