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雨霖铃公开课教案(2)

合集下载

柳永词《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柳永词《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柳永词《雨霖铃》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词牌《雨霖铃》的由来与背景1.1 讲解《雨霖铃》词牌的历史渊源,包括创作背景和作者柳永的生平等。

1.3 引导学生了解宋代词的发展背景,以及柳永在词坛的地位。

第二章:词作《雨霖铃·寒蝉凄切》的意境解析2.1 逐句解析词作中的意象和意境,如“寒蝉凄切”、“长亭晚”等。

2.2 分析词作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等。

2.3 引导学生感受词作中的情感变化,如离别之痛、思念之情等。

第三章:词作《雨霖铃·画角连营》的军事意象3.1 讲解《雨霖铃·画角连营》的创作背景,以及词作中的军事意象。

3.2 分析词作中的战争场景描绘,如“画角连营”、“秋夜梧桐”等。

3.3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战争与民间情感的关系,以及柳永对此的抒发。

第四章:词作《雨霖铃·夜雨寄北》的思念之情4.1 讲解《雨霖铃·夜雨寄北》的创作背景,以及词作中的思念之情。

4.2 分析词作中的抒情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4.3 引导学生感受词作中的相思之苦,以及作者对远方亲人的牵挂。

第五章:《雨霖铃》词作的文学价值与影响5.2 分析《雨霖铃》对后世词坛的影响,如词风的传承、词人的借鉴等。

5.3 引导学生认识学习《雨霖铃》的重要性,以及对词坛的贡献。

第六章:词作《雨霖铃·organ》的音乐特点6.1 讲解《雨霖铃·organ》的创作背景,以及词作中的音乐意象。

6.2 分析词作中的音乐描写,如“organ”、“旋律”等。

6.3 引导学生了解古代音乐与词作的关系,以及柳永在这首词中对音乐的运用。

第七章:词作《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的情感抒发7.1 讲解《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的创作背景,以及词作中的情感抒发。

7.2 分析词作中的抒情手法,如借酒消愁、以景抒怀等。

7.3 引导学生感受词作中的忧愁情绪,以及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第八章:词作《雨霖铃·良夜好梦》的美好愿景8.1 讲解《雨霖铃·良夜好梦》的创作背景,以及词作中的美好愿景。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雨霖铃》的作者柳永及其创作背景。

(2)使学生掌握《雨霖铃》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表现手法。

(3)使学生学会运用描绘景物、抒发情感等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讲解、讨论、欣赏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雨霖铃》的艺术价值。

(2)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雨霖铃》在古代诗词中的地位和影响。

(3)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感受到《雨霖铃》中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2)通过对《雨霖铃》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诗歌在表达情感、抒发思想方面的独特作用。

(3)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重文学艺术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雨霖铃》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表现手法。

(2)学会运用描绘景物、抒发情感等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雨霖铃》的艺术价值。

(2)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雨声,引导学生感受雨的氛围,激发学生对雨的联想和想象。

(2)介绍《雨霖铃》的作者柳永及其创作背景,使学生对《雨霖铃》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教学内容:(1)讲解《雨霖铃》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雨霖铃》在古代诗词中的地位和影响。

(3)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3. 教学活动:(1)讲解:教师讲解《雨霖铃》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2)讨论:分组讨论《雨霖铃》在古代诗词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学生对《雨霖铃》的理解和感受。

(3)欣赏:播放《雨霖铃》的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4)创作: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活动,要求学生运用描绘景物、抒发情感等手法进行诗歌创作。

4.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雨霖铃》的基本内容、意境和表现手法。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教案《雨霖铃》教案快乐之心《雨霖铃》教案1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教学难点)(2)鉴赏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约派词的风格特点。

(教学难点)(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2、能力目标: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重点)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以真情品读作品,培养学习诗歌的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方法1.诵读法。

2.问答法。

3.讨论法。

4.点拔法。

三、教学过程(一)导语在现实生活中,离别是一种常事。

在诗词中更是一个永不衰老的主题。

大家想想,以前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孟郊的《游子吟》等等。

李商隐说过相见时难别亦难,是啊,离别时常常难舍难分,往往是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有长度,别有重量,别能销魂,别能消瘦。

形形色色的分别,大都贯穿着一个共同的主题:分别是痛苦的!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更是把离别写得伤痛欲绝!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柳永的名篇《雨霖铃》。

[板书课题](二)柳永简介柳永(约980-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

仁宗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早年屡试不第,一生仕途很不得意,生活穷困潦倒;处世态度有些玩世不恭。

他在城市生活的时间很长,经常出入倡馆酒楼,与教坊乐工和歌伎们交往,因而熟悉市民、歌伎的生活,并通晓乐律。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的代表词人。

(三)创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是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斟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柳永原名柳三变,大约在38岁时进京参加科举考试。

以自己的才华,柳三变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

(完整版)雨霖铃公开课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完整版)雨霖铃公开课教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雨霖铃》一、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了解词牌“雨霖铃”;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4.深刻体会《雨霖铃》“点染”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课时:2 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点染”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ft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是许浑在宣城谢公亭送别友人后写的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二).词牌简介《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

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

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三).柳永简介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5篇)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5篇)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5篇)《雨霖铃》教案篇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i)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景祐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

解题:,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淋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

”《词谱》卷三十一:“宋词盖借旧曲名,另倚新声也。

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

“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

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

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

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这是吸取了民间词的特点,在艺术上予以加工提高而形成的。

注释:(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

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

(2)[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

帐,郊野没有房屋,所以临时搭起篷帐。

(3)[无绪]没有心思,意思是心情不好。

(4)[兰舟]木兰木制造的船。

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船的美称。

(5)[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说不出话。

(6)[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7)[暮霭(ai)]傍晚的云气。

柳永词《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柳永词《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柳永词《雨霖铃》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词的概述1.1 词的定义: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词牌是词的格律,每首词都有固定的词牌和格律。

1.2 柳永与《雨霖铃》:《雨霖铃》是柳永的一首著名词作,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深情和思念之情。

1.3 词的特点:词的语言优美、抒情,注重音乐性和节奏感,通常以描写自然景色、表达感情为主要内容。

第二章:词的创作背景2.1 柳永的生平:了解柳永的生活背景和创作时期,了解他的文学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

2.2 《雨霖铃》的创作背景:探讨《雨霖铃》的创作背景,了解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3 词的创作技巧:分析《雨霖铃》的创作技巧,如用词、句式、意象等方面的运用。

第三章:词的意象与抒情3.1 意象的定义:意象是词中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具象事物,通常具有象征意义。

3.2 《雨霖铃》中的意象:分析《雨霖铃》中的意象,如“寒蝉”、“长亭”、“骤雨”等,理解其象征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3.3 抒情的表达:探讨词中抒情的表达方式,如直接抒情、借景抒情等,分析其效果和艺术价值。

第四章:词的语言与音韵4.1 词的语言特点:分析词的语言特点,如对仗工整、用词精妙等。

4.2 《雨霖铃》的语言特点:探讨《雨霖铃》的语言特点,如用词精准、对仗工整等。

4.3 音韵的运用:了解词中的音韵运用,如平仄、押韵等,分析其音乐性和节奏感。

第五章:词的鉴赏与评价5.1 词的鉴赏方法:介绍词的鉴赏方法,如关注词牌、意象、语言等方面的运用。

5.2 《雨霖铃》的鉴赏:分析《雨霖铃》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进行鉴赏和评价。

5.3 词的评价与影响:了解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评价柳永的词作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六章:宋代词风与柳永词派6.1 宋代词风的形成:介绍宋代词风的形成背景,包括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

6.2 柳永词派的特点:分析柳永词派的主要特点,如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等。

6.3 《雨霖铃》与柳永词派:探讨《雨霖铃》与柳永词派之间的联系,分析其在词派中的地位和影响。

《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

《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

《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雨霖铃》的教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霖铃》的教案1教学目标: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

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

(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找出本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文字)明确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优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

(2)理解《雨霖铃》的作者背景、创作背景及文学价值。

(3)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霖铃》。

(2)学会运用诗词鉴赏的方法,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在《雨霖铃》中表达的离愁别绪,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领略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雨霖铃》。

(2)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理解《雨霖铃》中抽象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

(3)掌握诗词鉴赏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背景、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雨霖铃》的题目,猜测诗歌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雨霖铃》,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雨霖铃》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课后访谈、测试等方式,评估学生对《雨霖铃》及诗词鉴赏方法的理解和运用程度。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关注《雨霖铃》中的意象和情感。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详细解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雨霖铃》原文及注释。

2. 课件:含《雨霖铃》原文、注释、意象分析、艺术特色等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一、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了解词牌“雨霖铃”;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4.深刻体会《雨霖铃》“点染”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点染”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是许浑在宣城谢公亭送别友人后写的诗。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天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首别离诗,感受别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二).词牌简介《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

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

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三).柳永简介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是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

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

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

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四).诵读指导1.聆听录音,注意读音、停顿。

2.整体感知秋后的蝉叫得是那样地凄凉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

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瞧着,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萧瑟冷落的秋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第二课时一、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点染”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方法:探究法。

三、教学过程(一)1.听了这首歌,你有什么感受?本词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明确:浓情厚意从低徊婉转、一唱三叹的旋律里汩汩而出,离愁别恨也从悱恻动人、缠绵哀怨的诗意里幽幽而泻。

)(二).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明确:在萧瑟的秋天里,词人和他的红颜知己伤心地告别)(三).词中哪句话最能体现这个内容呢?(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词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发他离别的伤感之情。

)(四).词句鉴赏(1)分析上阕的情与景的关系,重点鉴赏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1、教师:写景抒情诗的最大特点是“情景交融”,俗话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在作者笔下,一景一物,一举手一投足,无不饱含着离别的无奈和伤感。

大家讨论几分钟,试以上片为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选择什么意象)来准确传情的。

同时,作者在人物形象上也进行了细腻的刻画,试举例说说。

2、学生分小组讨论。

3、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板书:意象:蝉、长亭、雨、兰舟、烟波、暮霭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4、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重点从朗读的角度分析(视学生掌握情况决定详略分析):例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开首三句,简单看,只是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然而细心留意,景物特点:“蝉”是“寒”的,特指是秋后的蝉,秋有萧索感爱,而蝉在凄凉急促地鸣叫,傍晚时分让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后带凉意。

再看词人,一个“对”让我们联想到他的动作可能是“呆”对着长亭。

这样,这里的景已不是单纯的景物。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见这里侧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这句要读得凄凉、落寞。

例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两句是实写不忍别离又不能不别的情况。

“都门”是指汴京门外。

“帐饮”是说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古人离别饯行离不开酒。

“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

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

“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

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

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

这里要读得泪眼朦胧,难以割舍,不忍放手。

例三:“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

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

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

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

这句要读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从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阴影。

这句要读出苍茫、孤独味来。

5、学生深情背诵上片。

(2)学习下片,重点鉴赏典型诗歌意象。

1、教师引入:下片字字珠矶,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同样是写景但下片词人写到了一些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风、月,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呢?请同学们结合之前所学,讨论3分钟,谈谈看法。

2、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同学补充。

教师边板书:典型意象:酒、柳、风、月明确: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先说出离别之苦自古如此,紧接着就用“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来渲染自己的离别之苦是超越了古今所有人的。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醒何处”写出了离别之苦,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样意象渲染了一种更加凄清的环境,来烘托在清秋节伤离别的感情,从而让人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词人的离愁别绪。

作用:先点明,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使得情与景直接交融,即事言情,情由景生,抒情与叙事相结合,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

3、“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下面我们就要进入词人想象的别后情景了。

请男生一起诵读下阕,让我们感受一下别后的生活。

离别总是令人神伤。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下片紧承上片的“念”字推展开去,泛论离愁别恨,“伤离别”点明这首词的主旨。

再用“更那堪”翻进一层,突出当秋而悲,甚于常情。

离愁别绪不断涌上心头,只能借酒消愁,但是酒醒之后又会是何种景象呢?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被明代词评家贺赏称这一句是“千古俊句”,那么这句俊在哪里呢?(四人一组讨论,品读)提示:切入点:什么时候看到的景象?哪些景象?——俊在:(1)“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典型意象组合在一起,引起读者无尽的想象和遐思。

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意在言外。

“杨柳”、“风”、“月”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义,从《诗经》开始,“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就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

天下千树万树,“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杨柳枝词》),“杨柳”成了送别的象征,古人往往于黎明时分踏上征程,送别也是在这个时候,韦庄就有“惆怅晓莺残月”(《荷叶杯》)的诗句,因而“晓风残月”更见依依惜别之情。

作者把杨柳、风、残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

这样一幅凄清的画面会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寂、落寞,并渴望再次团聚,言外之意无穷。

(2)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一个特定时刻里——“酒醒”之后。

句中的“醒”字,更提醒了两个世界的存在——一个过去沉醉的熟悉;一个醒后对面的陌生。

离人饮酒,为的是消愁,然而“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诗句),更何况是在“酒醒”之后!试想,柳永此时不过是他离开心爱的人的第二天早晨,“执手相看泪眼”的图景依然鲜明地留在心上,面对着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烟波”,他还要继续前行,离自己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词句)啊!(六)连绵不断的愁包围着词人,词人日后的生活将是“此去经年,应试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两句历来被评为“余恨无穷,余味不尽”,你有没有体会到这不尽的余味?请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谈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