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雨霖铃公开课教学设计
2024年公开课教案《雨霖铃》

公开课教案《雨霖铃》《雨霖铃》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掌握其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学会鉴赏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离愁别绪,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友谊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介绍2.诗歌内容分析3.诗歌艺术特色解读4.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描绘雨夜离别的画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述画面中的情境。
然后引出课题——《雨霖铃》。
2.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柳永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3.诗歌内容分析(1)学生自读诗歌,感知诗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情感和意境。
(3)师生共同总结诗歌内容。
4.诗歌艺术特色解读(1)赏析诗歌的语言美①炼字炼句②叠词叠韵(2)赏析诗歌的音韵美①平仄押韵②节奏韵律(3)赏析诗歌的意境美①寓情于景②以景结情5.诗歌鉴赏方法指导(1)关注,明确内容和情感(2)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3)关注注释隐含意(4)关注意象寄托意(5)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6.实践活动(1)朗读比赛:学生分组朗读《雨霖铃》,评选最佳朗读者。
(2)创作比赛:以《雨霖铃》为灵感,创作一首现代诗。
7.总结拓展(1)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收集柳永的其他诗作,进行鉴赏分析。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雨霖铃》的理解程度和鉴赏能力。
2.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学生对诗歌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一、诗歌语言美的赏析1.炼字炼句《雨霖铃》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经过作者的精心雕琢,充满了诗意。
例如,词的开头“寒蝉凄切”,仅用四个字就营造出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奠定了整首词的情感基调。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雨霖铃》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能够背诵并默写《雨霖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霖铃》;(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诗文背景:介绍《雨霖铃》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柳永的生平和时代特点。
2. 诗文内容:解读《雨霖铃》的诗意,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3. 诗文翻译:对《雨霖铃》进行逐句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 诗文赏析: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用词等。
5.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诗词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柳永及其他词人的创作风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雨霖铃》的诗意;(2)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背诵并默写《雨霖铃》。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解读;(2)艺术特色的分析;(3)拓展阅读的相关作品。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理解诗文内容;(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3)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文背景、意象、艺术特色等;(4)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书写,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背景、图片等;(2)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3)纸质教材:提供诗文原文及注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雨霖铃》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诗文,理解大意,体会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解答疑问。
4. 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文背景、意象、艺术特色等。
5. 诗文赏析: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用词等。
雨霖铃教案优秀7篇

雨霖铃教案优秀7篇《雨霖铃》教案篇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i)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景祐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
解题:,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淋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
”《词谱》卷三十一:“宋词盖借旧曲名,另倚新声也。
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
“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
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
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
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这是吸取了民间词的特点,在艺术上予以加工提高而形成的。
注释:(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
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
(2)[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
帐,郊野没有房屋,所以临时搭起篷帐。
(3)[无绪]没有心思,意思是心情不好。
(4)[兰舟]木兰木制造的船。
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船的美称。
(5)[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说不出话。
(6)[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7)[暮霭(ai)]傍晚的云气。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雨霖铃》朗读带,歌曲《祝你一路顺风》、《送别》【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祝你一路顺风》、《送别》的歌声中进入课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煜的词是绝望的诗歌,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首泪眼对泪眼的离别词,也是美丽忧伤而不朽的。
我们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呢?(学生回答)进入新课。
二、词牌简介《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相传‘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三、柳永简介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曾在词中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便说:“汝自去浅斟低唱,要功名何用?”大笔一挥,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
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以描写城市风貌和羁旅生活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完整版)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一、教课目的1.认识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认识词牌“雨霖铃” ;3.以读带析,在朗诵中体会《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境界;4.深刻领会《雨霖铃》“点染”的艺术特点。
二、教课要点1.在朗读品尝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情味;2.指引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经过理解词句,剖析境界,提升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教课难点1.指引在认识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掌握朗读技巧;2.指引学生深刻剖析这首词的艺术特点。
四、教课课时: 2 课时第一课时一、教课要点1.在朗诵中品尝这首词的境界;2.指引学生体会这首词“点染”的艺术特点。
二、教课方法:朗读法;研究法;点拨法。
三、教课过程(一)、新课导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畔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形。
“劳歌一误解行舟,红叶青山川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是许浑在宣城谢公亭送别友人后写的诗。
人有离合悲欢,月有阴晴圆缺。
我们的生活老是充满了分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吐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能够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妇山南海北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能够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今日我们再次轻轻叩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生命在演绎着悲欢与离合,一个个泪眼婆娑的丽姿和一个个凄婉缠绵的感人故事。
此刻我们就来赏识这首分离诗,感觉分离诗的千种风情,它就是柳永的《雨霖铃》。
(二).词牌简介《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作者在倾吐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平生遭受不幸的感触,因此深感前程黯然无色。
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
写景抒怀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 三) .柳永简介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柳永的《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铺叙展衍,以离情为贯穿全篇主线。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后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各层前呼后应,层层深入,尽情描绘,情景交融,感人至深。
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小编分享的《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8篇】,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导入新课篇一我们一起来听首歌,放松下。
(幻灯1:“音乐”)邓丽君甜美、深情的演唱深深地打动了我们,那么是谁为她作的词呢?柳永。
柳永是北宋第一位专业词人,“凡有井水处,都可歌柳词”。
他的歌覆盖了当时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征服了所有的歌迷。
《雨霖铃》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以至于邓丽君和柳永穿越时空合作了这首歌曲呢?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历史的烟云,回到宋朝,去聆听柳永的歌曲吧!(板书:课题、作者)(幻灯2:“课题、作者”)这节课我们主要目标“品鉴艺术手法、体味作者情感”。
(幻灯3:【学习目标】)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理解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特点。
2、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鉴赏词,体味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品位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感情。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在易水河边送别荆轲去刺杀秦王时,荆轲高歌而去时所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友人送别时的情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在悼念亡妻王弗时所作;………人们常叹:“人生苦短,岁月蹉跎”,我们常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啊,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倒触发了诗人的诗情,他们用诗词歌赋来倾诉咏叹他们的离愁别绪。
透过这些诗词,我们可以想见朋友分别时的悲楚,夫妻天各一方的哀怨,母亲呆望游子归家的泪眼愁眉,我们可以体悟到“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至理。
《雨霖铃》教案(通用5篇)

《雨霖铃》教案《雨霖铃》教案(通用5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霖铃》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雨霖铃》教案篇1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柳永及其词的特点,感受品味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词“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一(课前预习)一、作者简介柳永(约9xx—10xx)北宋(朝代)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景佑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
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柳永博学多才,被称为“才子词人”,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
其词多描绘都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作品集《乐章集》。
二、掌握生字词凄()切骤()雨都()门凝噎()暮aǐ()良chén()好景今xiāo()云xiāo()三、课文对译上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值深秋,暮色苍茫,你送我到长亭,骤雨刚刚停歇,寒蝉发出凄凄悲鸣。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都城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情绪;多想再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出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握着手泪眼相互凝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这一别越去越远,千里烟波之上,暮霭低沉,楚地的天空辽阔无边。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人离别都很悲伤。
离别之时若能有个好天气,或许能稍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叫人如何承受得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晚酒醒梦回,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我的小船停泊在岸边,只见习习晨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精品3篇

第4篇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
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
(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找出本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文字)明确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间接抒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七、赏析。
1、学生体会文中直接抒情文字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态和心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教学设计一、导语:提起唐宋文学,同学们首先能想到哪个词?(对,就是“唐诗宋词”)在教材必修三中我们已经品鉴了唐诗中的一些精华之作,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词中的一首代表作《雨霖铃》,共同来赏析宋词之精粹。
二、(回顾关于“词”的基本知识和)介绍作者(展示“走近柳永”——小组汇报预习情况)词——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
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所以又称为“诗余”“曲子词”等。
词牌是词的格式的规定(旋律、节奏、文字、音韵结构)——“填词”词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流派风格:豪放(苏辛)和婉约(柳永、秦观、李清照)字数:小令(59以下)中调(59-90)长调(90以上)段数:单调、双调、三叠、四叠(段落叫阙或片)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
由于他的生活环境及其他各方面的条件,成为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他的作品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
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年近半百方才进士出身。
曾授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
词作极佳,流传甚广。
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
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乐舞之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
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
”,将名字抹去。
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表面上看,柳永对功名利禄不无鄙视,很有点叛逆精神。
其实这只是失望之后的牢骚话,骨子里还是忘不了功名,他在《如鱼水》中一方面说“浮名利,拟拚休。
是非莫挂心头。
”另一方面却又自我安慰说“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
因此,他在科场初次失利后不久,就重整旗鼓,再战科场。
仁宗初年的再试,考试成绩本已过关,但由于《鹤冲天》词传到禁中,上达宸听。
等到临轩放榜时,仁宗以《鹤冲天》词为口实,说柳永政治上不合格,就把他给黜落了,并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再度的失败,柳永真的有些愤怒了,他干脆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无所顾忌地纵游妓馆酒楼之间,致力于民间新声和词的艺术创作。
官场上的不幸,反倒成全了才子词人柳永,使他的艺术天赋在词的创作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
当时教坊乐工和歌姬每得新腔新调,都请求柳永为之填词,然后才能传世,得到听众的认同。
柳永创作的新声曲子词,有很多是跟教坊乐工、歌妓合作的结果。
)雨霖铃——“雨淋铃”在安史之乱中,唐明皇颠沛流离,苦不堪言。
他曾在蜀地栈道中遇雨闻铃声,百感交集,他悼念贵妃,不由悲从心来,痛不欲生,因而作了《雨霖铃》曲。
后来《雨霖铃》成了词牌。
白居易“夜雨闻铃肠断声”。
写作背景——离开都城汴京(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离别的情景。
婉约词派“四大名家”——“闺语”——李清照 “别恨”——晏殊 “情长”——柳永 “愁宗”——李煜三、美读词作1、自由诵读2、朗读小组点名其他小组成员诵读,并作点评、指导和范读四、整体感知问1:读完本词你有什么感受?答:哀伤、悲惋之美。
(师: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很多都带给人这种感受,对吗?) 问2:本词只有词牌而没有题目,你能否为它起一个题目?(可从文本中找词语) 答:“伤离别”“离别苦”“别佳人”“长亭别”等。
问3:围绕"离别"写了哪几个层次的内容?划分依据是什么? 答: 离别前——环境衬托 离别中——描写情态离别后——刻画心理问4: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欣赏一首词?答:意象意境、思想感情、艺术手法(板书)五、鉴赏分析1、谁感意象美?(1)词中意象有哪些?请找出来。
(寒蝉 长亭 骤雨 兰舟 烟波 暮霭 楚天 酒 杨柳 晓风 残月)(2)这些意象中哪些是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小组展示搜集成果并解读) 时间蝉——(郁达夫《故都的秋》“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
”元代卢挚《沉醉东风 重九》:“冷清清暮秋时候。
衰柳寒蝉一 片愁,谁肯 教白衣送酒?”宋代晏几道《采桑子》:“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 “ 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补充:“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音”(宋 朱熹《南安道中》) “得饮玄天露,何辞高柳寒”(南朝陈·刘删《咏蝉诗》)“饮露身何洁,吟风韵更长”(唐·戴叔伦《画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唐长亭——秦汉时期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
“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送别场所,成为离愁别绪的象征。
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弘一法师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雨——或喜或悲之情。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杨柳——与“留”谐音。
折柳送别乃习俗(唐代尤盛“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菲菲。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孤城一片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折杨柳》曲)李白《春夜洛阳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忆秦娥》:“年年柳色,霸桥伤别。
月——伤感愁绪(离别、思念、时光流逝)离合的象征《琵琶行》:“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苏轼:“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酒——消忧解愁的最好办法。
“酒醒”即是“愁醒”。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曹操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李清照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醉不成欢惨将别”——白居易“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3)在本词中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请小结一下。
(可让上一小组随意选取其他组成员回答并点评)寒蝉、长亭、骤雨——交代时间、地点、特定环境,渲染凄楚悲凉气氛,烘托出浓重的离愁别绪。
烟波、暮霭、楚天——描绘朦胧、灰暗、迷茫之景,传递出漂泊无依的愁绪。
杨柳岸、晓风、残月——构成凄凉之景,更衬托人之孤寂难耐。
(板书:意象——渲染气氛、烘托情思)2、谁解离别情?(1)你认为本词中哪句最能体现作者心声?为什么?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A、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抒情、议论)B、你所得知的“自古伤离别”的诗词语句有哪些?(小组展示所搜集的关于“离别”的名句并略作鉴赏)“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2)请赏析能体现离别情意的其他语句。
(由刚才展示的小组点人回答并点评)A、“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欲饮无绪,欲留不能,难舍难分(凄楚、无耐)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a、描述一下此情景b、“执”(握、牵)比较c、由此两句你可想到哪些诗句?“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板书:缠绵、哀婉)C、“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良辰好景”“千种风情”——虚设、无人诉说(板书:孤寂、落寞)3、谁识手法妙?(1)融情于景、直抒胸臆(2)虚实结合请小组展示找到的运用了“虚实结合”手法典型诗词作品进一步感知妙处(学过、练过的为主)《琅琊溪》(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ch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古风》(第十九首)(李白》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配合练习:《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请鉴赏诗中的“虚实结合”手法。
答:一二句写在飘散着橘柚清香的秋日,诗人于靠江的高楼上设宴,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
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
三四句以“忆”虚构友人旅夜孤寂的场景:离别后友人将夜泊潇湘之上,一轮孤月高照,难以成眠;即使暂时入梦,两岸凄清的猿啼也会声声闯入他梦境之中。
这是虚写。
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
六、比较鉴赏踏莎行周紫芝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
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请与《雨霖铃》做比较,品鉴异同之处。
上片写别时,下片写别后。
开头两句,连用两个比喻。
“情似游丝”,喻情之牵惹;“人如飞絮”,喻人之飘泊也。
两句写出与情人分别时的特定心境。
游丝、飞絮,在古代诗词中是常常联用的。
接着便用一个特写镜头给予具体的细致的刻画——“泪珠阁定空相觑”。
两双满含着泪珠的眼睛,一动不动地彼此相觑。
句中的“空”字意味着两人的这种难舍、伤情,都是徒然无用的,无限惆怅、无限凄怆自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两句把“空”字写足、写实。
一派天真,满腔痴情,把本不相涉的景与事勾联起来,传达出心底的怨艾之情和无可奈何之苦。
借此,又将两人分别的地点巧妙地暗示出来了。
这种即景生情的刻画抒写,怨柳丝未曾系住行舟,含蕴着居者徊徨凄恻的伤别意绪。
下片写离别之后心情。
过片仍写居者在行人走后的凄怆情怀。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这是“ 兰舟”去后所见之景,正是为了引出、烘托“如今已是愁无数”。
这里景物所起的作用与上文又略不相同了。
上片写伤别,下片写愁思,其间又能留下一些让人想象、咀嚼的空白,可谓不断不粘、意绪相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