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2024年公开课教案《雨霖铃》

公开课教案《雨霖铃》《雨霖铃》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掌握其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学会鉴赏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离愁别绪,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友谊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介绍2.诗歌内容分析3.诗歌艺术特色解读4.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描绘雨夜离别的画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述画面中的情境。
然后引出课题——《雨霖铃》。
2.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柳永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3.诗歌内容分析(1)学生自读诗歌,感知诗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情感和意境。
(3)师生共同总结诗歌内容。
4.诗歌艺术特色解读(1)赏析诗歌的语言美①炼字炼句②叠词叠韵(2)赏析诗歌的音韵美①平仄押韵②节奏韵律(3)赏析诗歌的意境美①寓情于景②以景结情5.诗歌鉴赏方法指导(1)关注,明确内容和情感(2)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3)关注注释隐含意(4)关注意象寄托意(5)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6.实践活动(1)朗读比赛:学生分组朗读《雨霖铃》,评选最佳朗读者。
(2)创作比赛:以《雨霖铃》为灵感,创作一首现代诗。
7.总结拓展(1)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收集柳永的其他诗作,进行鉴赏分析。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雨霖铃》的理解程度和鉴赏能力。
2.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学生对诗歌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一、诗歌语言美的赏析1.炼字炼句《雨霖铃》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经过作者的精心雕琢,充满了诗意。
例如,词的开头“寒蝉凄切”,仅用四个字就营造出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奠定了整首词的情感基调。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优秀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
(2)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词语含义和句子结构。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霖铃》。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2)体会诗歌所传达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珍惜友情和时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练朗读和背诵《雨霖铃》。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词语含义和句子结构。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部分生僻词语的解释。
(2)诗歌的意象分析和情感体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柳永及《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雨霖铃》,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学生自主解读诗歌,理解词语含义和句子结构。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2)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2)感受作者对逝去时光的惋惜之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雨霖铃》。
2. 写一篇关于《雨霖铃》的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雨霖铃》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能够背诵并默写《雨霖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霖铃》;(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诗文背景:介绍《雨霖铃》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柳永的生平和时代特点。
2. 诗文内容:解读《雨霖铃》的诗意,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3. 诗文翻译:对《雨霖铃》进行逐句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 诗文赏析: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用词等。
5.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诗词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柳永及其他词人的创作风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雨霖铃》的诗意;(2)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背诵并默写《雨霖铃》。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解读;(2)艺术特色的分析;(3)拓展阅读的相关作品。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理解诗文内容;(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3)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文背景、意象、艺术特色等;(4)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书写,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背景、图片等;(2)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3)纸质教材:提供诗文原文及注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雨霖铃》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诗文,理解大意,体会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解答疑问。
4. 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文背景、意象、艺术特色等。
5. 诗文赏析: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用词等。
《雨霖铃》教案(7篇)

《雨霖铃》教案(7篇)《雨霖铃》教案1学习目标:1、学问与技能:了解柳永及其词的特点,感受品尝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词“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一(课前预习)一、简介柳永(约9xx—10xx)北宋(朝代)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景佑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
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纵不羁,终身潦倒。
柳永博学多才,被称为“才子词人”,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
其词多描绘都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对宋词的进展有确定的影响。
有作品集《乐章集》。
二、把握生字词凄()切骤()雨都()门凝噎()暮aǐ()良chén()好景今xiāo()云xiāo()三、课文对译上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值深秋,暮色苍茫,你送我到长亭,骤雨刚刚停留,寒蝉发出凄凄悲鸣。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都城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心情;多想再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动身。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握着手泪眼相互注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这一别越去越远,千里烟波之上,暮霭消沉,楚地的天空宽阔无边。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人离别都很哀痛。
离别之时若能有个好天气,或许能略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叫人如何承受得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晚酒醒梦回,我身在何处呢?或许我的小船停靠在岸边,只见习习晨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离别以后虽然还会有良辰好景,却无人共赏,等同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离别了恋人,虽有万千深情蜜意,又能向谁来倾吐呢?四、全词内容概括这首词描写了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苦痛心情。
雨霖铃教案优秀7篇

雨霖铃教案优秀7篇《雨霖铃》教案篇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i)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景祐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
解题:,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淋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
”《词谱》卷三十一:“宋词盖借旧曲名,另倚新声也。
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
“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
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
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
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这是吸取了民间词的特点,在艺术上予以加工提高而形成的。
注释:(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
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
(2)[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
帐,郊野没有房屋,所以临时搭起篷帐。
(3)[无绪]没有心思,意思是心情不好。
(4)[兰舟]木兰木制造的船。
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船的美称。
(5)[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说不出话。
(6)[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7)[暮霭(ai)]傍晚的云气。
雨霖铃教案优秀10篇

雨霖铃教案优秀10篇《雨霖铃》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2.学习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课时安排:1课时一。
播放音乐赵薇的《离别》二。
导入:关于离别的诗句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2.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3.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6.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三。
背景介绍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
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
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
“雨霖铃”词牌名的由来“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
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
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
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五。
听录音并正音六。
学生齐声朗读七。
分析词(一)整体感知1.问生:同学们,你们听了录音且自己读了一遍,本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离别3.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离别时、离别后5.在脑中想象别时、别后的情景,并还原成语言描述出来。
(二)老师简单串讲词使学生理解词的大意上片:离别时的情景下片:离别后的情景(三)拓展问生:本词好在哪里?哪几句话能引起你的共鸣?1.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二句写:当登舟分袂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大约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进记忆之中去吧。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雨霖铃》朗读带,歌曲《祝你一路顺风》、《送别》【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祝你一路顺风》、《送别》的歌声中进入课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煜的词是绝望的诗歌,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首泪眼对泪眼的离别词,也是美丽忧伤而不朽的。
我们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呢?(学生回答)进入新课。
二、词牌简介《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相传‘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三、柳永简介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曾在词中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便说:“汝自去浅斟低唱,要功名何用?”大笔一挥,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
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以描写城市风貌和羁旅生活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精品3篇

第4篇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
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
(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引导学生了解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找出本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文字)明确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间接抒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七、赏析。
1、学生体会文中直接抒情文字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态和心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 了解柳永其人及其词作风格;
2. 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 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B、能力目标:
1. 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2. 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 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C、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1. 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
2. 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
1. 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
2. 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2. 讨论法;3.提问法。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句话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天下无不散之筵席”,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的离别。
自古以来,分别总是痛苦的,面对离别难免会有许多离愁别绪。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并欣赏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看看他是怎样写“离别”的。
――板书[雨霖铃]
二、作者及词牌的介绍
1、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都是他的代表作。
词集有《乐章集》。
他的词作流传
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2、词牌介绍。
《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
相传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
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
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
而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
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状。
三、朗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2、学生齐读这首词,走进这首词的世界。
请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这首词的文字,理解词的字面意思,并且思考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同桌讨论,回答)
明确: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离别难)
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思念苦)
四、诗词赏析:
(一)赏析上阕。
1、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
补充: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中国古代诗歌里的意象:
寒蝉、长亭、(意象)等都是最能表现他当时心情的事物。
寒蝉: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
因而“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就为全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情感基调。
长亭: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
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
词中的长亭(短亭)是古代的人们送别的场所,许多文人学士在写离别时经常要写到长亭。
正是因为长亭是送别的场所,所以它也就成了离愁别绪的象征。
教师总结:在这三句中,词作开篇就以凄婉之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悲凉气氛。
这三个句子字字写景,而字字传情,景物特征与人物心情互相交融,真可谓字字情,声声泪,令人顿生许多愁啊。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
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长亭送别时的情景是在那样一种令人销魂蚀骨的环境中,城门外,帐篷中,一对情侣设宴饯行。
正在难舍难分之际,纵然有山珍海味,美馔佳肴,也必然是食之无味;而船家又看不出个眉眼高低,竟然在这样的时刻催促登程!词人不想走不愿走却又不得不走。
(矛盾:留恋←→催发情深意长→不想走,我想留),表达了痛苦、无奈、恋恋不舍的心情!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词人用细节描写推出的特写镜头
在这个特写镜头中,词人突出的是相握的手和含泪的眼。
在这个画面中,两双无力而有意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离别在即,痛苦万分,即使有千言万语,也难以倾诉,只好我看着你,你看着我,泪眼相对,无语凝视。
在这里词人运用了白描手法,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维妙维肖地表达出来了。
4、上阕的结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
①这三句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
明确: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
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
②词人这里描写想象中的景物,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明确: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
(二)赏析下阕。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明确:伤离别。
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节呢!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在这首《雨霖铃》中,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凄凉之气叠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上特别凄凉,这就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结合背景:此时的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都蕴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千虑,一切尽在不言中。
)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
①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理由吗?
明确:它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
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
②句中“酒醒”照应上阕哪一句?词人为什么喝酒?
明确:“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
词人本指望一醉解千愁,却不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后愁绪更浓,这怎不令人潸然泪下呢?
中国古代诗歌里的意象:
“杨柳”的意象。
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最优美动人情意绵绵的一个意象。
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为什么呢?因为“柳”与“留”读音相近,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
“晓风残月”的意象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
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另外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在这一时刻,“晓风”意味着离;另外“圆月”是团聚的象征,“残月”含别离之意。
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
这样,作者就通过写景,从而烘托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
问:请大家注意,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没有写到平常时日。
为什么呢?
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设,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
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只有独对清风冷月,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
这样,作者就在令人洒泪伤情的抒写中,结束了全词。
五、请同学们听录音,再次体会这首词并思考一下这首词的写作手法有哪些?
写作技巧:1)写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2)虚实结合
六、小结:
从整体上看,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全词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在步步的推进中显出情感的深沉与婉约。
七、板书
雨霖铃
柳永
上阕:长亭别离:寒蝉、长亭、都门(实写)
烟波、暮霭、楚天(虚写)
虚实结合一切景物皆情语,情景交融!
下阕:羁旅长愁:杨柳岸、晓风、残月(虚写)
感情基调:缠绵哀怨伤感低沉
八、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雨霖铃》与《念奴娇》比较鉴赏,体味豪放、婉约两派词风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