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雨霖铃》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2024年公开课教案《雨霖铃》

公开课教案《雨霖铃》《雨霖铃》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掌握其文学特色和艺术价值;学会鉴赏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知、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的离愁别绪,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友谊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介绍2.诗歌内容分析3.诗歌艺术特色解读4.诗歌鉴赏方法指导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幅描绘雨夜离别的画面,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述画面中的情境。
然后引出课题——《雨霖铃》。
2.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柳永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让学生了解《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3.诗歌内容分析(1)学生自读诗歌,感知诗意。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形象、情感和意境。
(3)师生共同总结诗歌内容。
4.诗歌艺术特色解读(1)赏析诗歌的语言美①炼字炼句②叠词叠韵(2)赏析诗歌的音韵美①平仄押韵②节奏韵律(3)赏析诗歌的意境美①寓情于景②以景结情5.诗歌鉴赏方法指导(1)关注,明确内容和情感(2)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3)关注注释隐含意(4)关注意象寄托意(5)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6.实践活动(1)朗读比赛:学生分组朗读《雨霖铃》,评选最佳朗读者。
(2)创作比赛:以《雨霖铃》为灵感,创作一首现代诗。
7.总结拓展(1)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布置作业:收集柳永的其他诗作,进行鉴赏分析。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雨霖铃》的理解程度和鉴赏能力。
2.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3.学生对诗歌背景、内容、艺术特色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一、诗歌语言美的赏析1.炼字炼句《雨霖铃》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经过作者的精心雕琢,充满了诗意。
例如,词的开头“寒蝉凄切”,仅用四个字就营造出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奠定了整首词的情感基调。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雨霖铃》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雨霖铃》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能够背诵并默写《雨霖铃》。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霖铃》;(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内容:1. 诗文背景:介绍《雨霖铃》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柳永的生平和时代特点。
2. 诗文内容:解读《雨霖铃》的诗意,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3. 诗文翻译:对《雨霖铃》进行逐句翻译,帮助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4. 诗文赏析: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用词等。
5. 拓展阅读:推荐相关诗词作品,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柳永及其他词人的创作风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雨霖铃》的诗意;(2)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背诵并默写《雨霖铃》。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象的解读;(2)艺术特色的分析;(3)拓展阅读的相关作品。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理解诗文内容;(2)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3)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文背景、意象、艺术特色等;(4)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书写,提高语文实践能力。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文背景、图片等;(2)网络资源: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3)纸质教材:提供诗文原文及注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雨霖铃》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诗文,理解大意,体会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解答疑问。
4. 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文背景、意象、艺术特色等。
5. 诗文赏析: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如韵律、对仗、用词等。
柳永词《雨霖铃》公开课教案

柳永词《雨霖铃》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词的概述1.1 词的定义: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
词牌是词的格律,每首词都有固定的词牌和格律。
1.2 柳永与《雨霖铃》:《雨霖铃》是柳永的一首著名词作,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深情和思念之情。
1.3 词的特点:词的语言优美、抒情,注重音乐性和节奏感,通常以描写自然景色、表达感情为主要内容。
第二章:词的创作背景2.1 柳永的生平:了解柳永的生活背景和创作时期,了解他的文学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
2.2 《雨霖铃》的创作背景:探讨《雨霖铃》的创作背景,了解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3 词的创作技巧:分析《雨霖铃》的创作技巧,如用词、句式、意象等方面的运用。
第三章:词的意象与抒情3.1 意象的定义:意象是词中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具象事物,通常具有象征意义。
3.2 《雨霖铃》中的意象:分析《雨霖铃》中的意象,如“寒蝉”、“长亭”、“骤雨”等,理解其象征意义和表达的情感。
3.3 抒情的表达:探讨词中抒情的表达方式,如直接抒情、借景抒情等,分析其效果和艺术价值。
第四章:词的语言与音韵4.1 词的语言特点:分析词的语言特点,如对仗工整、用词精妙等。
4.2 《雨霖铃》的语言特点:探讨《雨霖铃》的语言特点,如用词精准、对仗工整等。
4.3 音韵的运用:了解词中的音韵运用,如平仄、押韵等,分析其音乐性和节奏感。
第五章:词的鉴赏与评价5.1 词的鉴赏方法:介绍词的鉴赏方法,如关注词牌、意象、语言等方面的运用。
5.2 《雨霖铃》的鉴赏:分析《雨霖铃》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点,进行鉴赏和评价。
5.3 词的评价与影响:了解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评价柳永的词作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六章:宋代词风与柳永词派6.1 宋代词风的形成:介绍宋代词风的形成背景,包括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因素。
6.2 柳永词派的特点:分析柳永词派的主要特点,如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等。
6.3 《雨霖铃》与柳永词派:探讨《雨霖铃》与柳永词派之间的联系,分析其在词派中的地位和影响。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雨霖铃》朗读带,歌曲《祝你一路顺风》、《送别》【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祝你一路顺风》、《送别》的歌声中进入课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煜的词是绝望的诗歌,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首泪眼对泪眼的离别词,也是美丽忧伤而不朽的。
我们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呢?(学生回答)进入新课。
二、词牌简介《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相传‘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三、柳永简介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曾在词中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便说:“汝自去浅斟低唱,要功名何用?”大笔一挥,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
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以描写城市风貌和羁旅生活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3篇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篇6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柳永词的写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
【教学重点】(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鉴赏。
【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习过程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
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抒写的哀婉动人的别离。
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当时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尽情十分抑郁,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
【知识预热】1、词,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2、走进柳永二、朗诵1、思考: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格外低沉悲戚。
2、诵读点评诵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字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雨霖铃》教案

《雨霖铃》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雨霖铃》全诗。
2.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艺术特色。
3.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诗歌的意象、情感及艺术特色。
2.难点:诗歌的意境及抒情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介绍作者柳永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理解“雨霖铃”的含义。
2.自读课文(1)让学生自主朗读《雨霖铃》,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交流朗读感受,教师点评。
3.讲解诗歌(1)逐句分析诗歌意象,如“寒蝉凄切”、“骤雨初歇”等。
(2)分析诗歌情感,如离愁、别绪等。
(3)讲解诗歌艺术特色,如对仗、排比、设问等。
4.课堂讨论(1)让学生就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及艺术特色进行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5.诗歌鉴赏(1)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中的画面。
6.拓展延伸(1)介绍柳永的其他作品,如《望海潮》、《八声甘州》等。
(2)让学生比较《雨霖铃》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7.作业布置(1)背诵《雨霖铃》全诗。
(2)写一篇关于《雨霖铃》的鉴赏文章。
四、教学反思1.优点(1)注重诗歌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讲解诗歌意象、情感及艺术特色时,条理清晰,易于学生理解。
(3)课堂讨论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2.不足(1)课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部分环节匆匆而过。
(2)在讲解诗歌意象时,对部分学生的引导不够到位,导致他们未能深入理解。
3.改进措施(1)调整课堂时间分配,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
(2)在讲解诗歌意象时,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
本节课在教授《雨霖铃》这首诗歌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古诗词。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在分析意象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你们能从‘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句中感受到什么景象?这种景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2)在分析情感时,可以设计如下对话:“同学们,你们认为‘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中的‘无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这里的‘无绪’反映了诗人离别时的无奈和心中的迷茫。
雨霖铃教案全国一等奖

雨霖铃教案全国一等奖这是雨霖铃教案全国一等奖,是优秀的语文必修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雨霖铃教案全国一等奖第1篇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柳永及其词的特点,感受品味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词“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一(课前预习)一、作者简介柳永(约9xx—10xx)北宋(朝代)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景佑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
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柳永博学多才,被称为“才子词人”,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
其词多描绘都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作品集《乐章集》。
二、掌握生字词凄()切骤()雨都()门凝噎()暮aǐ()良chén()好景今xiāo()云xiāo()三、课文对译上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值深秋,暮色苍茫,你送我到长亭,骤雨刚刚停歇,寒蝉发出凄凄悲鸣。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都城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情绪;多想再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出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握着手泪眼相互凝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这一别越去越远,千里烟波之上,暮霭低沉,楚地的天空辽阔无边。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人离别都很悲伤。
离别之时若能有个好天气,或许能稍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叫人如何承受得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晚酒醒梦回,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我的小船停泊在岸边,只见习习晨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离别以后虽然还会有良辰好景,却无人共赏,等同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离别了恋人,虽有万千深情蜜意,又能向谁来倾吐呢?四、全词内容概括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
课文雨霖铃教学设计一等奖

课文雨霖铃教学设计一等奖1、课文雨霖铃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反复朗读,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2)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3)鉴赏意象,掌握婉约派的特点;(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多媒体和教师对作品的体验,带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培养诗歌兴趣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体会情感。
2、品味鉴赏名句。
【教学难点】感受、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氛围,自然导入课前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歌曲《雨霖铃》大家喜欢唱歌吗?刚才这首歌大家会唱吗?它是台湾已故著名歌星邓丽君演唱的,根据柳永的词《雨霖铃》谱成的歌曲。
古人写词本就是配乐歌唱的。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柳永的《望海潮》,柳永在词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的都市生活画卷,非常形象生动,让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北宋。
然而,最能代表柳永婉约词的作品是缠绵悱恻,凄凉清丽的《雨霖铃》。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首词。
二、介绍词牌《雨霖铃》源于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鸾的金铃上。
玄宗触景生情,甚是思念贵妃,遂作《雨霖铃》一曲,以寄恨焉。
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所以这支曲本来就是寄托相思的,词调极尽哀怨。
柳永充分利用这一词调声情哀怨、篇幅较长的特点,写委婉凄侧的离情。
三、知人论世:写作背景: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便觉得痛苦万状。
这首词就集中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反复诵读,体会情感:1.找出这首词的词眼:“伤离别”2.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可这苦痛在诗人的笔下却化作了美丽的诗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雨霖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了解词牌“雨霖铃”;3.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4.深刻体会《雨霖铃》“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能力目标1.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3.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清赵翼有诗:“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唐诗过后是宋词,好诗在唐代已被诗人们写尽了,于是宋人就另辟蹊径,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趋于完善、臻于完美,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使宋词成为我国文化宝库中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宋词的风格比较豪放派: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
(苏轼辛弃疾)婉约派: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
(柳永李清照)二、作者简介:柳永(约980--约1053年),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狂放不羁,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经常流连于秦楼楚馆,为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柳永因了这举第不进倍受打击,之后在汴京、苏州、杭州一带过着流浪的生活。
54岁方考取进士,做过几任小官。
晚年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南门外。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在北宋著名词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词人。
他的词在当时便为人传唱,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在与歌妓一起生活中得到了感情上的慰藉,同时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
所以他的作品,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感情真挚。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板书:雨霖铃柳永)三、词牌由来: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在皇鸾的金铃上。
唐玄宗听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
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四、鉴赏分析:诵读词篇,感知课文。
(朗读时请注意字音、停顿、情感)1、学生朗读,专家朗诵,齐声朗读,并请用通俗的语言翻译这首词。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那样地凄凉悲切,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时候,一阵急雨刚刚停歇。
在汴京城门外饯行的帐蓬里喝着酒,没有好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夫已催着出发。
握着手互相凝望,满眼泪花,直到最后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出来。
想到这回去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更何况又逢这冷落凄凉的秋天,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在杨柳岸边,对着凄冷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
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
纵然我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2、内容把握上片: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下片:离别后的孤寂伤感(板书)3、分析鉴赏(关键词:意象意境修辞表现手法情景关系)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板书:寒蝉-悲凉,长亭-离别,骤雨-凄冷,烘托浓重的凄凉气氛,奠定全词伤感的基调)关键词:意象特点作用赏析——A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代名词。
B长亭:休息和告别之所C骤雨:凄冷(身心)在深秋时节的一个黄昏,阵雨刚停,一对恋人到长亭告别。
这里不仅交代了时间、地点,而且就所闻所见烘托出一种浓重的凄凉气氛。
耳边是秋蝉凄切的鸣叫,眼前是令人黯然伤神的暮雨黄昏。
这里所写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词人的感情,而又同时为下片“冷落清秋节”的概括埋下伏笔。
“骤雨初歇”四个字意味着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对临别时矛盾复杂心情的描写:“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②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板书:无绪:饱含别离的苦涩;催发:浸透留恋的深情。
)关键词:写实笔法矛盾之处情感赏析——词人以写实笔法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尖锐!无绪:饱含别离的苦涩;催发:浸透留恋的深情。
“都门帐饮”,是指在京都的城门外设帐置酒送别。
从这句看,这首词很可能是作者离开汴京南去,跟恋人话别时所写。
依恋不舍却又不得不分离,因而也没有了心绪;可这时候,兰舟无情,正在催人出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板书:执手相看,无语凝噎——白描,柔情蜜意)关键词:表现手法表现情感(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赏析——既然欲饮无绪,欲留不能,这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说不出口,只有泪眼相对,执手告别罢了,满腹哀伤情,尽在不言中。
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现。
这两句通过白描的手法,让我们看到了哀婉缠绵、无比依恋、难舍难分的离别场景。
临别之际,一对恋人该有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可是手拉着手,泪眼朦胧,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却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无言胜过有言,正因为气结声阻,就更能见出内心的悲伤。
课堂活动:此时无声胜有声,说是“无语”,其实有千言万语。
柳永和恋人“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悲痛得说不出话来。
你能试着代他说两句吗?请展开想象替永哥说出心里话,和大家分享。
参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娘子,我这一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得还再见到娘子,望你我各自保重!”④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板书 :烟波暮霭楚天—迷蒙辽阔,反衬孤寂)关键词:意象特点表现手法情感赏析——“念去去”道出了凝噎在喉的内心独白。
采用了借景抒情,以虚景写实情的手法。
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烟波,沉重的暮霭,望不到边际的楚天,营造了一种迷蒙辽阔的意境。
含蓄深沉地表现了词人分别后抑郁难舍、孤独寂寞的感情。
这三句以景写情,寓情于景。
一个“念”字领起,说明下面所写的景象只是一种虚写,而不是眼前的实景。
但虚中见实,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现出一对离人此刻的思绪和心境。
重复“去”字,表明行程很远。
“念”字的主语是谁?词里没有交代。
从感情来看,应该包括行者和送行者两个方面。
分别以后,前去便是楚天辽阔,烟波无际,行人就要消失在烟笼雾罩、广漠空旷的尽处了。
课堂活动:此处一别,此人以后的生活如同在黑暗中前行,前途不定,空有壮阔的楚天却不知走向何方。
当词人感到无尽渺茫、无限伤悲的时候,请用一句古诗来劝慰他。
参考:“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人有悲欢离合。
千里共婵娟”“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只在青楼找”⑤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主题:伤离别词眼)关键词:主题景情关系(一切景语皆情语)赏析:这三句,由个人的离别之苦而推及于一般离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难言的凄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们普遍的感情体验。
可是跟苏轼在著名的中秋词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超旷态度不同,词人越是把个人悲苦的离情放到历史发展的广阔时空中来咀嚼,就越加陷入深沉的感伤之中,并让读者越发感受到那沉重感情的分量。
“冷落清秋节”,照应到上头三句,使得情景交融,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酒-愁苦,柳-寂寥,风-清冷,月-破碎——虚写,烘托孤寂惆怅的心境)关键词:意象象征含义表现手法情感赏析——想象画面: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有人盛赞“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吗?为什么?此句最妙就在于词人能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词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触动离愁的四件事物:酒、杨柳、晓风、月影集中渲染成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晓风的清冷、残月的破碎来烘托离人形只影单、孤寂惆怅的心境。
词人以风之凉,月之残透露离情别绪,抒情含蓄,的确应为千古名句。
这两句被称为“古今俊语”。
“酒醒”二字和上片“都门帐饮无绪”遥相呼应,使人将酒醒后的情景同前面送别时的情景自然地联系起来。
妙在词人不写情而写景,寓情于景中。
他不直接说自己酒醒之后如何寂寞孤凄,只是拈出在飘流的孤舟中所见所感的三种物象:岸边的杨柳,黎明时的冷风,空中的残月,心中那种凄哀悲苦的感情便充分地表现出来了。
柳——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风俗。
折柳赠人是希望对方留下来。
离别的人一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首开了咏柳寄情借柳伤别的先河“一丝柳,一寸柔情”,——《诗经》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李白·忆秦娥闲愁最苦,休去倚危阑,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周紫芝.踏莎行“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以柳衬情的名句。
柳——留。
月——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苏轼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望月怀远张九龄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杜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琵琶行》酒——高兴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感慨时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惜别时王维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愁时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孤独时李白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思念时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哀伤时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酒——愁酒醒——愁来离人借酒消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帐饮时已然无绪,更何况酒醒之后?此时,前晚“执手相看泪眼”的景象依然鲜明在心,而如今却是形影相吊,前路“千里烟波”不知所终,只能离爱人越行越远,可想而知词人的心情。
⑦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虚写)关键词:表现手法赏析:这两句更推开去,愈想愈远,愈远愈悲。
和心爱的人长期分离,再好的时光,再美的景色,也没有心思去欣赏领受了。
(失去你,再美的风景也是暗淡无光)⑧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关键词:收束全词情感赏析:这两句照应到上片“执手相看”两句,离别时是千言万语说不出,离别后是千种风无处说,这就在眼前与将来、现实与推想的对比中,把真挚深沉的情爱和凄苦难言的相思,表现得更加充分,在感情发展的高潮中收束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