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案雨霖铃

合集下载

《雨霖铃》教案(7篇)

《雨霖铃》教案(7篇)

《雨霖铃》教案(7篇)《雨霖铃》教案1学习目标:1、学问与技能:了解柳永及其词的特点,感受品尝词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反复吟咏,感受词的节奏美、音韵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本词“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一(课前预习)一、简介柳永(约9xx—10xx)北宋(朝代)词人。

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景佑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

排行第七,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纵不羁,终身潦倒。

柳永博学多才,被称为“才子词人”,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

其词多描绘都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对宋词的进展有确定的影响。

有作品集《乐章集》。

二、把握生字词凄()切骤()雨都()门凝噎()暮aǐ()良chén()好景今xiāo()云xiāo()三、课文对译上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时值深秋,暮色苍茫,你送我到长亭,骤雨刚刚停留,寒蝉发出凄凄悲鸣。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在都城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心情;多想再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动身。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握着手泪眼相互注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这一别越去越远,千里烟波之上,暮霭消沉,楚地的天空宽阔无边。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自古以来,多情人离别都很哀痛。

离别之时若能有个好天气,或许能略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叫人如何承受得了。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晚酒醒梦回,我身在何处呢?或许我的小船停靠在岸边,只见习习晨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离别以后虽然还会有良辰好景,却无人共赏,等同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离别了恋人,虽有万千深情蜜意,又能向谁来倾吐呢?四、全词内容概括这首词描写了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苦痛心情。

雨霖铃教案(精选多篇)

雨霖铃教案(精选多篇)

雨霖铃教案(精选多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雨霖铃》。

(2)理解《雨霖铃》的背景、作者及词作的艺术特色。

(3)分析《雨霖铃》中的意象、情感和节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雨霖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词人柳永的真挚情感,理解词作中所表现的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雨霖铃》。

(2)理解《雨霖铃》的意象、情感和节奏。

2. 教学难点:(1)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2)理解词作中所表现的人生哲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词人柳永及《雨霖铃》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雨霖铃》,感受词作的声音美、韵律美。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雨霖铃》中的意象,如“寒蝉”、“长亭”、“骤雨”等。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雨霖铃》中情感的理解。

5. 艺术欣赏分析《雨霖铃》的艺术特色,如字句的选择、韵律的运用等。

6. 人生感悟引导学生从《雨霖铃》中汲取人生哲理,珍惜眼前人。

四、作业布置1. 熟读并背诵《雨霖铃》。

2. 写一篇关于《雨霖铃》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内容:(1)讲解《雨霖铃》中的重点字词。

(2)分析词作中的修辞手法。

(3)探讨《雨霖铃》的审美价值。

2. 方法:(1)采用讲解、举例、对比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七、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通过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 字词讲解讲解《雨霖铃》中的重点字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

雨霖铃语文备课教案优秀5篇

雨霖铃语文备课教案优秀5篇

雨霖铃语文备课教案优秀5篇雨霖铃语文备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1、欣赏本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2、积累古人用来描写离情别绪的诗歌意象。

3、体会宋词婉约的风格。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

纵观我国文学的发展,历来有先秦散文、汉魏辞赋、南北朝骈文、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之分。

确实,一朝一代都有其见长的文学样式,这对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学创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文学发展到宋代,文人致力于词的创作,改变了诗歌的样式,拓宽了诗歌的境界,使词成为文学史上一朵奇葩。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柳永的《雨霖铃》。

二、作者简介。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去汴京应试,经常跟歌伎们一道生活,狂放不羁。

仁宗皇帝闻其名,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仕宦!”遂落第。

以后在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流浪了一个时期。

景佑元年,方进士及第。

曾任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卒于襄阳,死之日,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门外。

三、学生集体朗读,正字正音。

四、学生听配乐朗诵,体会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朗诵结束后,学生谈感受。

明确:这是一首离别词,词作者自始至终都沉浸在凄凉哀婉的感情中。

(补充: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决定到外地去,但是一想到从此将不能和心爱的人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这首词就是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五、学生概括上下阕的意思。

明确:上阕写恋人相别,依依不舍,有深深离愁;下阕写别后想象,孤独痛苦,有无限伤情。

六、作者这种凄凉哀婉的感情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直接抒情:都门帐饮无绪;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间接抒情: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七、赏析。

1、学生体会文中直接抒情文字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态和心境。

2、欣赏文中写景的文字(教师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写景句子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雨霖铃教案优秀10篇

雨霖铃教案优秀10篇

雨霖铃教案优秀10篇《雨霖铃》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 反复诵读,流畅背诵,感知次词的声韵之美2.学习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手法课时安排:1课时一。

播放音乐赵薇的《离别》二。

导入:关于离别的诗句1.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2.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3.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4.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6.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李叔同《送别》三。

背景介绍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

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分。

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四。

“雨霖铃”词牌名的由来“雨霖铃”原为唐教坊曲名。

相传唐玄宗因安史之乱入蜀,路上发生兵变,杨贵妃死。

当时阴雨连日,栈道中闻铃声,无比凄切,作《雨霖铃》曲以寄托离恨。

宋代人依旧声填词,遂为词牌。

五。

听录音并正音六。

学生齐声朗读七。

分析词(一)整体感知1.问生:同学们,你们听了录音且自己读了一遍,本词的基调是什么?(感受是什么)凄凉、伤感、悲凉、忧伤、痛苦2.本词写的是什么内容?————离别3.本词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4.那么离别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离别时、离别后5.在脑中想象别时、别后的情景,并还原成语言描述出来。

(二)老师简单串讲词使学生理解词的大意上片:离别时的情景下片:离别后的情景(三)拓展问生:本词好在哪里?哪几句话能引起你的共鸣?1.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这二句写:当登舟分袂之际,两个人手拉着手儿,含泪相视着,大约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进记忆之中去吧。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5篇)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5篇)

雨霖铃教案|教案(优秀5篇)《雨霖铃》教案篇一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作者简介:柳永,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i)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

景祐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有《乐章集》。

解题:,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淋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

”《词谱》卷三十一:“宋词盖借旧曲名,另倚新声也。

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

“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

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

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

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

这是吸取了民间词的特点,在艺术上予以加工提高而形成的。

注释:(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

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

(2)[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

帐,郊野没有房屋,所以临时搭起篷帐。

(3)[无绪]没有心思,意思是心情不好。

(4)[兰舟]木兰木制造的船。

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船的美称。

(5)[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说不出话。

(6)[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7)[暮霭(ai)]傍晚的云气。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

《雨霖铃》教案一等奖(4篇)柳永《雨霖铃》优质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3、深刻体会《雨霖铃》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4、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读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教学重点】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1、引导在了解词作内容的基础上把握诵读技巧;2、引导学生深刻分析这首词的艺术特色。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具准备】《雨霖铃》朗读带,歌曲《祝你一路顺风》、《送别》【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在《祝你一路顺风》、《送别》的歌声中进入课堂,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

”李煜的词是绝望的诗歌,而我们今天要学的是一首泪眼对泪眼的离别词,也是美丽忧伤而不朽的。

我们学过哪些描写别情的诗呢?(学生回答)进入新课。

二、词牌简介《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

霖,一作“淋”。

相传‘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

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

三、柳永简介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

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

曾在词中说“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仁宗便说:“汝自去浅斟低唱,要功名何用?”大笔一挥,只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

柳永在受了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生活。

由于失意无聊,流连坊曲,在乐工和歌妓们的鼓舞之下,这位精通音律的词人,才创作出大量适合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

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以描写城市风貌和羁旅生活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3篇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 3篇

柳永雨霖铃优秀教案篇6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作家作品,了解柳永词的写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

2、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咏,整体把握词的内容,感受词的音律美。

(2)、品味语言,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词的情与景浑然交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浓浓的离情。

【教学重点】(1)、鉴赏词融情入景、虚实相济的写作手法。

(2)、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培养词的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词的意境的鉴赏。

【教学时数】1课时45分钟【教具准备】PPT课件。

学习过程一、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

长亭送别,执手相看,柴门扶杖,汽笛声催,生命总在演绎着悲欢离合的故事,而当我们轻轻敲开古典诗词的门扉,不经意间就会发现一个个凄婉缠绵的动人故事。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永的《雨霖铃》,感受作者笔下抒写的哀婉动人的别离。

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当时为北宋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当时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尽情十分抑郁,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了爱的慰藉,更觉痛苦万状。

【知识预热】1、词,是诗歌的一种。

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

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

另有诗余、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

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以清丽婉约见长,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大气磅礴,飘逸洒脱,代表作者有苏轼、辛弃疾等。

2、走进柳永二、朗诵1、思考:本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明确:本词是一首写离别之情的词,感情基调格外低沉悲戚。

2、诵读点评诵读时要注意把握感情,注意字音、语调、节奏。

寒蝉凄切--“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字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凄切之情。

雨霖铃教案6篇

雨霖铃教案6篇

雨霖铃教案6篇在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教案课件也是其中之一,但是必须设计好教案课件中的知识点。

精心准备的教学教案和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果要写一篇好的教案课件,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步骤:1. 整理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2. 初步设计教案,确定课程结构和教学重点;3. 制作课件,注意设置多媒体元素和动画效果,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4. 再次调整教案,优化教学流程,确保教学内容丰富、详实; 5. 细致检查教案及课件,确保无任何错误和遗漏。

的编辑为您推荐了一篇关于“如何写好教案课件”的文章,希望能够对您的学习和工作有所帮助。

雨霖铃教案篇1本文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八课《词七首》的一篇文章。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在整体把握诗词的思想资料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诗词的语言,赏析诗词的表现手法。

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本事,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本事。

在群星璀璨的北宋词坛上,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的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

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此刻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的别离情景。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

全词以“离情”为线索,用白描、铺叙、点染的手法,细致地描述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郁闷心境,景中见情,以情带景。

其中的“杨柳岸晓风残月”被誉为千古名句。

《雨霖铃》是课内自读课文,但也能够做教读课文,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扬州慢》作为课内自读课文来处理,主要比较豪放派和婉约派的不一样风格。

这首写离情的词,可谓淋漓尽致,备足无余。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层次异常清楚,语言简洁明了。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候,重在描述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三个层次,层层深入,从不一样层面上写尽离情别绪,可叹为观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开课教学设计《雨霖铃》
樊卫鹏
时间:2015年5月18日
内容:雨霖铃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柳永的生平经历及其艺术特色;
2、通过诵读、意象和情景想象,体会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浓浓的惜别之情,触摸词人心中的忧伤;
3、体会其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体会“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惜别之情,以及作者是如何写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铺垫蓄势,调动学生的情绪)
1、播放歌曲《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2、请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关离别的诗词。

3、师:(多媒体:多情自古伤离别)借用《雨霖铃》中的一句话“多情自古伤离别”,说明伤离惜别,自古皆然。

离别,是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殷切劝慰,是徐志摩“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无奈伤感;人生处处有离别,朋友之别,亲人之别,恋人之别·······有些离别,只是短暂的分开;有些离别,转身即是天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雨霖铃》,就是这样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感人之作。

就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近这千古一别,去
触摸作者内心深处的忧伤。

二、作者介绍
(多媒体: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做过屯田员外郎的小官,世称柳七、柳屯田,婉约派代表词人)
雨霖铃,取唐时旧曲翻制,源于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悼念杨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以寄恨焉”,其音颇为哀怨。

三、初读课文,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1、学生齐读全词;
过渡:大家读了之后感觉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悲伤,孤独,难舍,寂寞),我们闭着眼睛,静静聆听作者的心声吧!
2、听录音;请大家边听边勾画出作者直接抒情的句子。

3、配乐朗读:(刘佳雯)请一位同学,根据刚才我们对作者情感的把握和录音,再来朗诵一下这首词,务必读出作者那种深沉难舍的感情。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经过刚才的诵读,相信大家对词中浓浓的惜别之情已有感受,我们也勾画了词中作者直接抒情的诗句,那么,哪句话最能表现作者离别时的心情?(最集中,最概括)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板书:多情自古伤离别)
2、多情的人,自古以来却为分别而悲伤。

正如苏东坡说的: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刚才同学们展示了自己搜集到的离别诗,我也搜集到了一些:
李白: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此地为一别,孤蓬万里征。

孟浩然: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
无名氏: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3、但是,柳永的“伤离别”似乎更加的沉重,“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明柳永的离别是在凄冷的秋天,文人感秋则悲,更何况是在这样一个场景下和心爱的人离别呢?真是双重的痛苦啊!五、研读课文,重点探究,品味情感
过渡:那么,柳永和恋人的离别到底是怎样一种情景呢?我们首先来看上片。

1、既然作者的离别是在秋天,我们来找找,词的上片,哪些句子是写景的?哪些句子则是抒情的?
明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2、这些景有什么特点?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寒蝉,秋天的蝉,给人以凄凉之感,“晚”,则点出了时间;长亭,是古代人们送别的地方,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长亭”这一意象被经常用在离别诗中,比如李白: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对长亭晚”,暗示将有离别。

暮色四合时,骤雨初歇,寒蝉悲
鸣,作者就要离开自己的恋人了。

这几句诗,汇出了一幅凄清的画面。

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烟波,暮霭,沉沉,着色一层深似一层,色调灰暗压抑;千里,阔,一程远似一程,极言别后相距之远。

一路走去,烟波浩渺,暮霭沉沉,最后漂泊到广阔无边的南方,不但写出了天涯相隔的距离,也写出了对未来的担忧,是未来人生的写照。

作者将分别后的思念化作千里烟波和沉沉暮霭,既烘托出了离别时沉重的心情,又渲染了气氛。

3、在作者哀婉伤感心情的笼罩下,“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那么,这些意象都是作者眼前看到的实景吗?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明确:不全是实写,“烟波、暮霭、楚天”是作者的想象语。

4、作者把眼前的实景和想象中的虚景结合起来,借以表达内心“伤离别”的心情。

我们要了解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寓情于景也是诗词创作常用的手法。

上片有一句典型的“情语”,你找到了吗?
明确:“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5、文学的魅力在于细节的真实,这是一处经典的细节,值得我们用心品味。

(指名回答:这句话什么地方打动了你?说说你的感受。


明确:临别时,深情的拉住爱人的手,彼此已是泪眼朦胧,心中有万般不舍,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欲说时,却是哽咽难言,
只是彼此握着对方的手,深情对视,泪眼婆娑。

这一幕,真是胜过了千言万语。

(1)执手:这是很温暖美好的两个字,相爱叫牵手,古人写爱情最美的,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然而,此刻执手,却是要永久分别。

从“执手”能感觉到他们相爱至深,更能感受到他们的难分难舍。

(2)一个“竟”字,突出强调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态:一个“竟”字表达了作者离别依恋痛苦的心情,缠绵悱恻,淋漓尽致。

(3)此时无声胜有声:面对分别,主人公没有哭的死去活来,没有离别时的千叮咛万嘱咐,无限柔情,都定格在了这样一个无声的画面里。

主人公内心可能已是翻江倒海,已是肝肠寸断,但是作者却截取了这无声的一幕,恰恰获得了感人至深的力量。

以诗解诗: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过渡:上片写离别时的情景,作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其中“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

(别意深)
6、如果说上片是写离别情景,下片又是写什么的呢?(相思苦)
明确:写分别后的思念,是作者的想象,并非实写。

7、你从哪些句子里体会到了主人公的相思之苦?(举手回答+指名回答)
明确:(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作者直抒胸臆,把离别后的痛苦酣畅淋漓地说出来了!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作者借景抒情,“酒”“杨柳”“风月”这些意象集中渲染了作者借酒浇愁、苦闷难捱的愁苦心情。

作者酒醒时已是清晨,说明醉了整整一晚,醉得不省人事,“酒醒何处?”诗人再发问,离开你,我会去哪里?会是什么样子?“杨柳岸,晓风残月”,这里已不是真实具体的地方,而是借景抒情。

晓风凄清,残月依稀,杨柳轻摇,这是一幅清冷、孤寂的画面,作者孑然一身,回忆远去的爱人,远去的繁华,心头怎能不惆怅感伤?
(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红尘万丈,我非你不爱。

恋人离开,百无聊赖。

正可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时光流逝,伤痛在心中积淀,以后的岁月里也是良辰美景虚设,伊人逝,景空在,有景无人赏,有情无人诉,这种执着的痴情和长久的相思犹如元稹的“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一样让人唏嘘感动。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如果世上曾有那个人出现,其他人都会变成将就,而我不愿意将就。

(4)我就说说对最后一句的理解吧!“便纵有千种风情,更
与何人说?”有一种“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的无奈与孤寂在里面。

以问句作结,引人思考,余味无穷。

无话可说,承载的是离愁,悔恨,内疚,那么无人可说,则直接指向了柳永未来的空白和虚无。

这是怎样一种思念,怎样的一种孤独!
六、拓展活动
为全词拟一个题目
七、总结:
八、板书设计
多情自古伤离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