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发展四阶段:皮亚杰

思维发展四阶段:皮亚杰
思维发展四阶段:皮亚杰

思维发展四阶段:皮亚杰

做一个老师,是必须学心理学的;小学老师学心理学,不得不提到皮亚杰。他利用创新性的研究方法分析儿童常犯的错误,这些错误揭示了儿童的世界概念,从而开创了对儿童的思维发展与问题解决的研究。

1896年,皮亚杰出生在瑞士的纳沙泰尔,对软体动物的发展历史很感兴趣。11岁的时候,就与纳沙泰尔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合作一个研究项目,让他在15岁的时候得到了日内瓦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的青睐,请他担任软体动物学方面的助手。

皮亚杰离开瑞士后,在法国比纳开办的一所男校工作,开展了自己的第一批关于儿童思维与推理的实验研究,研究儿童解决西蒙的心理能力测试中的问题,发现年幼儿童回答其中一些项目的答案与年长孩子的答案有质的不同。人们很轻易把这种差异简单地解释为年幼儿童的答案是完全错误的,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就学会了正确答案。但是皮亚杰认为,儿童们所犯的错误表明,年幼儿童的答案不同,是因为他么的思维方式不同。

后来,他以对在执行某一任务的孩子进行仔细询问为基础,采用一种准临床研究方法,对自己孩子的智力发展进行了研究。

关于思维的发展,有三种基本观点,一种认为思维发展几乎是不存在的,从幼儿期到成年期,思维方式没有深远的根本性变化。第二种认为人生而有相当的智力,主要任务是与环境中的文化制造物保持一致。皮亚杰认为,儿童要与周围的世界保持一致,必须获得治理机制的全部技能,这些技能使得他们可以组织自己的思维与经验,并且对世界中将会发生什么做出可靠的预测。他关于知识如何增长的解释提出,知识是层级性内嵌的一种渐进性建构。

他的理论利用假设的构想来描述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在他看来是儿童建构世界的基础:组织和适应。适应由两个子过程组成:同化和顺应。当儿童将新信息合并进他们现存的知识中时,同化产生;如果新信息向儿童现存的思维方式提出挑战,并且用现存的思维方式无法对其作出解释,儿童理解那些新信息需要调整解决问题的方式时,顺应发生。经过一些有质的差别,与年龄相关的阶段,思维就获得了发展,理解世界的不同方式使得一个阶段比另一个阶段更为高级。0—2岁,感知运动阶段,婴儿通过将感觉经验等同于身体的肌肉的运动,来建构对世界的理解。

2—7岁,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用字词意象以及绘画来表达世界,但是他们还缺乏进行心里运算的能力。

7—11岁,具体运算阶段,与操作能力联系起来,只要能够将推理运用于特定的或者具体的例子,逻辑推理就取代了直

觉思维。例如,这阶段不能想象出完成一个代数方程式所需要的步骤,因为过于抽象。

11—15岁,以高水平的抽象和建立理论的能力,以及根据逻辑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础,发展出一种有质的区别的思维方式。

知识是层级性内嵌的一种渐进性建构,但是个体获得这一进展的方式是非常多样的。

平衡调节是皮亚杰用来解释儿童如何从一个思维阶段——一种有组织的思维系统——转至下一个阶段的机制。守恒是皮亚杰的术语,用来指对标准的一致使用。经验研究表明,掌握的顺序通常为:数量,长度,液体的量,总量,重量,然后是体积。

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给我们的启发是,在教学上尽量避免拔苗助长,因为这是一件劳而无功,得不偿失的事情。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小学时期,是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 从进入小学起,儿童就开始从事正规的有系统的学习,系统地掌握人类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经验,自觉地服从和执行集体的行为规范。在学习的过程中,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的有意性和抽象概括性也随之获得发展。 新的学习活动、集体活动等对儿童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引起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种种新的需要,并和儿童已达到的原有心理结构、思维水平之间产生矛盾,构成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动力。在教育影响下,这些矛盾的不断产生和解决,就推动他们的思维不断地向前发展。 一、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在学前期思维发展的基础上,在新的生活条件下,小学儿童的思维有了进一步的新的发展。 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早就指出朱智贤:《儿童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修订版,第323页。,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1.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儿童的思维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性。 我国许多有关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如朱智贤等人关于小学生字词概念发展的研究中,采用“选择定义”、“确定属、种概念的关系”、“给概念下定义”三组试验,结果如图7-1—图7-3所示。 由此可见,小学儿童的思维同时具有着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成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年级升高以及不同性质的智力活动而发展变化。 如何分析这个变化过程或思维的“过渡性”的实质呢? 入学以后,教学以及各种日益复杂的新的实践活动向儿童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新要求,这就促使儿童逐渐运用抽象概念进行思维,促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 小学儿童思维的这种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它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衰亡”与改造而实现的。这种显着的质变,是在思维发展的外部条件作用下,在内部矛盾斗争中实现的。因而,小学儿童的思维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并不意味着他们入学以后,具体形象思维立刻全部“消亡”,不再发挥作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要经历很长过程。低年级儿童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要求低年级学生指出概念中最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常常是比较困难的。他们的思维活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与面前的具体事物或其生动的表象联系着的。当然,说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形象性,并不等于说,他们的思维没有任何抽象性,没有任何抽象概括的成分。事实上,小学儿童的思维同时具有着具体形象的成分和抽象概括的成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年级高低以及不同性质的智力活动而变化。正因为如此,在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才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主要的东西和次要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 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 而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 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知觉中解放出来。他们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 1.单维思维 例如,让4或5岁儿童用两手分别向两个同样大小的杯子内投放同等数量的木珠(每次投一颗)’儿童知道这两个杯子里装的木珠一样多。然后实验者将其中一杯珠子倒入另一高而窄的杯子中,问儿童:两杯珠子是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部分儿童会说,矮而宽的杯子中的珠子多;另一部分儿童会说,高而窄的杯子中的珠子多。皮亚杰认为,前运算儿童只能从单维进行思维,考虑高度却不能顾及宽度。 反之,考虑宽度,却忽略了高度。这种现象又叫集中偏向(centration)。 2。思维的不可逆性 可逆性指改变人的思维方向,使之回到起点。前运算儿童不能这样思维。例如问一名4岁儿童:“你有兄弟吗?”他回答;“有。”“兄弟叫什么名字?”他回答;“吉姆。”但反过来问:“吉姆有兄弟吗?” 他回答:“没有”。 3?自我中心 自我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看到的一样。例如 皮亚杰请儿童坐在一座山的模型的一边,将玩具娃娃置于另一边,要儿童描述玩具娃娃看到的景色。 结果6或7岁以下的儿童描述的景色和自己看到的相同。 4.反映静止的知觉状态 例如,有人将两个同样大小的烧杯装满水,然后将其中一杯水倒进另一个大而低的杯子里,当倒 水时用一屏障挡住水在杯子里的水位线,儿童能见到水,但看不见水在杯子里的高低。许多4岁儿童说新杯子中的水同原来的杯子中的一样多。但当屏障拿掉以后,他们改变了看法,说新杯子中的水没

皮亚杰认知发展四个阶段.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儿童的语言和表象尚未产生。这个时候,儿童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来适应外部环境,并进一步探索外部环境。儿童通过看、抓和嘴的吸吮来了解外部环境。这个阶段的后期,儿童开始使用符号和语言。 这个阶段,儿童在认知上发展了客体永恒性,知道了消逝了的事物的存在。另外,具有了合乎逻辑的目标定向行为。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运算是指内部的智力或者操作。儿童在感知运动阶段后期,能够运用一些动作图式,但是这些图式需要与具体运动动作相联系,对于回忆过去、明了信息、做计划是无效的。按照皮亚杰的观点,和动作分离的认知的第一种类型是使得动作图式符号化,即形成和使用字词,手势、标记、想象等符号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是前运算阶段的主要成就。这个阶段,儿童具备了符号言语功能,词汇得到发展。 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尚未获得守恒概念。儿童还是自我中心主义的,虽然并非总会如此。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可以逆转。随着守恒、分类、顺序排列、运算能力的掌握,处于具体运算阶段的学生已经发展出思维的完整性、逻辑性的体系。在皮亚杰看来,儿童解决守恒问题的依赖于三个基本原因的理解:同一性、补偿性、可逆性。但是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务的支持,儿童还不能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对于规则的遵守,变现比较刻板。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成年) 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且能够发展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依据逻辑推理、归纳或者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够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 这个阶段的儿童能够进行“假设——演绎”推。具有了系统思维能力。这

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简述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直觉行动思维 儿童与成人一样,都在积极的活动中反映着现实。婴儿的活动单位是动作。婴儿的动作是构造智力大厦的砖瓦,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儿童早期动作的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心理发展的水平,同时,动作的发展又促进着心理的发展。 那么,儿童初期动作的发展水平又如何呢? 新生儿具有先天性的反射动作,主要有吸吮反射、抓握反射、拥抱反射、踏步反射等。这些先天反射到一定时期便自行消失。新生儿的双手呈握拳状。出生后12周,手指才松而屈,16~20周开始有真正的抓握,即一种以触—视觉为线索的自觉抓握。婴儿从16周起,粗糙的手臂活动按发育成熟的程序,逐渐出现类似于捋、抓握、操纵和探索等精细动作。因此,格塞尔把16周看做婴儿动作发展的转折阶段。此外,16周的婴儿其头、眼、手的协调也迅速发展,颈部肌肉得到了充分发育,在别人的扶持下,可以不太稳地保持坐姿。28周的婴儿能坐在椅子上,双手能灵活地活动,不但能伸出一只手去抓握物体,还会把物体从一只手递交到另一只手。40周的婴儿能伸出食指作戳拨、撬动和抚摸,他们能成功地拉住线,并能在不抬高腕部的情况下用拇指指端与食(中)指指端拿起一粒小糖丸(儿科临床上称为平指摘)。从40周婴儿的动作表现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指端、舌尖、足和足趾正在逐渐成熟起来。52周的婴儿能精确地抓起小糖丸或细线,但握住后再松开的能力控制较差。60周(15个月)的儿童一般能独立行走,能叠两块方木,并能用手表示意图。72周(18个月)的儿童开始能对各方面的动作进行协调,走路不摔跤,甚至能够开始跑动。24个月的儿童能用蜡笔画一竖,能叠6块方木,能用3块方木排成一行,这表明他们对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动作已掌握了一部分。专家们一般认为,3岁是儿童早期动作发育的顶点。这时儿童的动作开始表现得比较成熟,自己会洗手、吃饭、小便。他们已掌握了一定的动作要领,因此行为也就日趋复杂。 儿童动作的发展是有个别差异的,但总的说来,儿童行为系统的建立是一个有序列的过程,而且每个相应的反应都标志着一个成熟阶段的一种行为模式。医学上,就把这些有特点的行为模式作为儿童智能发育的诊断依据。这种诊断适用于揭示儿童神经系统中的损伤、缺陷、变形和落后。通过对儿童行为的观察以及同一般行为模式的比较,可以及早发现异常情况,以便进行早期治疗。 在儿童动作发展的过程中,双手的发展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恩格斯在分析人类的演变过程时强调:“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他认为人的手是任何动物都不可比拟的,在甚至和人最相似的猿类的不发达的手和经过几十万年的劳动而高度完善化的人手之间,有多么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巨大的差别来源于劳动。恩格斯说:“只是由于劳动,由于总是要适应新的动作,由于这样所引起的肌肉、韧带以及经过更长的时间引起的骨骼的特殊发育遗传下来,而且由于这些遗传下来的灵巧性不断以新的方式应用于新的越来越复杂的动作,人的手才达到这样高度的完善,以致像施魔法一样造就了拉斐尔的绘画、托瓦森的雕刻和帕格尼尼的音乐。”儿童双手动作的发展不仅使他们的动作日益准确而复杂,而且使他们的活动日益丰富,为他们自己的心理发展开辟了越来越广阔的天地。 在双手运动中,抓握动作的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抓握动作能形成视觉和动作的协调。抓握,是儿童最初的有方向的运动,它是形成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摆弄物体的复杂动作的出发点。 儿童早期动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心理学价值,儿童最初的思维与其动作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动作是思维的起点,是解决问题的概括性手段,也就是直觉行动思维的手段。 所谓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这种思维的进行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儿童在进行这种思维时,只能反映自身动作所能触及的具体事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思维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是瑞士的心理学家,在21岁时就获得了自然科学博士学位,是生物学家、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儿童心理学家,一生论著丰富。他把观察法、询问法、测验法和实验法综合起来研究儿童智力的发展,揭示人类认识发生的规律,发生认识论。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与思维发展过程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二)前运算阶段(2~6、7岁) (三)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14、15)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1.客体永久性: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2.延迟模仿:能够对已经不存在的模式进行模仿 ?3.直觉行动思维指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指儿童在动作中进行的思维。儿童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是依靠对物体的直接感知和动作进行的思维,是思维的最低级形式。 ?婴儿的思维是典型的直觉行动思维 ?只有在直接感知具体事物时才能进行思维 ?婴儿的思维只有在活动中才能进行,婴儿不会先想好了再行动,而总是边做边想(英格取苹果) 思维依赖一定的情境 ?2-3岁托班和3-4岁小班的幼儿直观行动思维非常突出和明显。离开实物和玩具就不会游戏。?因此,应该提供充分的玩具材料。 感知运动阶段思维特征 –直观性和行动性(看见才能想,边做边想) –间接性和概括性(客体永久性、延迟模仿) –缺乏对行动结果的预见性和计划性; –思维的片面性(即不守恒,把面团压扁,问和刚才那面团是否一样多,认为不一样多)。 –形象性(爷爷都是白胡子、奶奶都是花白头发、穿军装都是解放军、兔子就是小白兔) (二)前运算阶段(2~6、7岁) ?具体形象思维:指思维活动主要依靠具体事物的表象以及表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即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思维。 具象性经验性泛灵论片面性不守恒。固定性自我中心 抽象具体 “小朋友”—————“明明” ?思维开始运用象征性符号。竹竿——骑马 泛灵论认为小动物、玩具都有自己的情感,和它们说话,把它们当成好朋友。 ?在前运算阶段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是瑞士的心理学家,他认为个体认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几个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结构,标志着该阶段的年龄特征,以区别于其他阶段。各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逾越,也不能颠倒,所有个体都遵循这一发展顺序,阶段具有普遍性。但受主体因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各阶段的出现可以提前或推迟。 皮亚杰从逻辑学中引进“运算”的概念作为划分智慧发展阶段的依据,这里的运算并不是形式逻辑中的逻辑演算,而是指心理运算,即能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经过一系列的研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算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等四个阶段。 1.感知运算阶段(0-2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初生的婴儿只有一系列笼统的反射,随后的发展便是组织自己的感觉与动作以应付环境中的刺激。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更多新的刺激和客体被同化到先天的反射中。到这一阶段的后期,感觉与动作才渐渐分化,思维也开始萌芽。手的抓取和嘴的吮吸是这一阶段儿童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从出生到2岁这一时期,儿童的认知能力也逐渐发展。一个很大

的进展是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了。儿童大约在9-12月获得客体永恒性,而在此之前,儿童认为不在眼前的事物就是不存在了,并且不再去寻找,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识活动的基础。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各种感知活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特别是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日益频繁地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不再像感知运动阶段的儿童依靠实际动作对当前感知到的事物进行思维,但他们的语词或其他符号还不能代表抽象的概念,思维仍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难以从直觉中解放出来。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尚未获得认知运算,他们进行的是半逻辑思维。 这一阶段的个体具有泛灵论倾向,无法区分有生命的事物与无生命的事物,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无生命的事物同样也具有情绪、动机等生命特征,如儿童说“你踩在小草身上,它会疼得哭”。 自我中心主义也是前运算阶段个体的认知特征,自我中心主义是指个体只从自己的观点看待世界,难以认识他人的观点,认为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经常假定其他人都在分享自己的情感、反应和看法。皮亚杰的“三山实验”证明了个体的自我中心的倾向。 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在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时往往忽略其他的方面,只注意事物变化的一个方面而不能同时注意事物变化的两个纬度。由于思维的不可逆性和刻板性等原因,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感觉运动阶段0~2岁 特点:婴儿只能通过自身的动作及与动作先联系的感知觉来认识外部世界,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表象和语言。所以,儿童 只能认识此时此地的事物,物体一旦不在儿童的视野内,它就从儿 童的心理活动中彻底消失了。到感觉运动阶段末期,婴儿形成了心 里表征,掌握了语言和表象,获得了客体永存的认识。 前运算阶段2~6、7岁 特点:产生了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前运算阶 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它使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前 运算阶段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 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另一个表现被称为泛灵论,即儿童 认为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着情感意愿和想法。第三个特点是儿 童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事物的现象所左右,表现出现象论的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 特点:与具体运算思维相比,形式运算更具有系统性。它可以使儿童解决前所未见的问题或假设性问题,是儿童适应复杂环境最有 力的思维工具。 1、感知觉运动阶段(0~2岁)。这时的孩子仅仅通过感觉来建立 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他感知到的就认为存在,否则就认为不存在。 皮亚杰对这一阶段不愿意多作关注,在他看来这一阶段的研究意义 不大;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这时的孩子开始学会抽象的运算,不需要实物也能作逻辑思考,学习进入成年人的思维模式。但是, 有许多人毕生都不能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而只能停留在具象思维的 阶段,这往往表现为缺乏逻辑足够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品质,按照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往往女性居多。需要说明的是,皮亚杰 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在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纵向阐述人的认知发展过程。但是真正要理解日内瓦学派的精髓,需要和他的另一横向的认知理 论“发生认识论”结合起来看,才能明白皮亚杰的观点。 (一)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 对4—5岁幼儿提问3加4等于几,他们大多会说不知道,而如 果你问他们3块糖添上4块糖是几块糖,他们通过具体形象性思维 会很容易想出答案。 (二)直觉行动思维在幼儿期继续发展 幼儿初期的思维是直觉行动的。当幼儿动手玩实物或玩具时,才进行思维。三岁儿童的思维离不开手的点数,是随着具体事物的实 际操作展开的。 (三)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 菜花偶像逻辑思维是在具体形象性思维的基础上发展的,只有在积累了各种感性经验与表象的基础上,才能抽象概括出表象的本质 属性。 3—4岁幼儿的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4岁幼儿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但他们理解的是生活中熟悉的和生活经验相联系的事情,时常 依赖个别食物的具体形象,概括性很小;5岁幼儿思维时,依赖的表 象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主要概括事物的外部特征,掌握具体概念。6 岁左右的幼儿,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能掌握较抽象、概括性较 强的概念,如家具、蔬菜、交通工具等,开始理解事物发展的逻辑 关系。 看了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的人还看了: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作为教师招聘考试的重要考点,各位考生在备考时需要引起重视,尤其是各认知发展阶段的名称以及其对应的阶段特征需要清晰掌握。 皮亚杰,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在长达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他深入研究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方面。他的很多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作用,其中认知发展理论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 在教师招聘考试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为常考内容,其中前运算阶段特征为高频考点,常以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形式出现。考生在备考时,需了解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各阶段对应的年龄、名称及主要特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掌握选择、简答、论述题的答题方法。 关于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有它主要的行为模式;其中,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理论,并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 一、感知运动阶段 儿童从出生到约2岁。这一阶段的儿童只能依靠自己的肌肉动作和感觉应付外界事物。他们的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头脑中是低级的行为图式,而这时儿童获得的最大成就是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皮亚杰称它是“哥白尼式的革命”。 二、前运算阶段 2~7岁的儿童发展到了前运算阶段,因为他们只能以表象进行思维,所以他们的思维是表面的、原始的和混乱的。前运算阶段具有以下特点: 1.万物有灵论 4-6岁的儿童把一切事物都看成和人一样是有生命、有意识,是活的东西,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 感觉运动阶段0~2岁 特点:婴儿只能通过自身的动作及与动作先联系的感知觉来认识外部世界,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表象和语言。所以,儿童 只能认识此时此地的事物,物体一旦不在儿童的视野内,它就从儿 童的心理活动中彻底消失了。到感觉运动阶段末期,婴儿形成了心 里表征,掌握了语言和表象,获得了客体永存的认识。 前运算阶段2~6、7岁 特点:产生了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前运算阶 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它使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前 运算阶段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 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另一个表现被称为泛灵论,即儿童 认为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着情感意愿和想法。第三个特点是儿 童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事物的现象所左右,表现出现象论的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特点: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了现象的束缚,获得了逻辑性。表现之一是儿童获得了守恒概念,表现之二是儿童获得了观点采择能力:表现之三是儿童获得了对事物的类属关系与序列关系的认识。儿童 思维的逻辑性还必须依赖于具体的经验,儿童还没有掌握抽象逻辑 思维的结构。 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 特点:与具体运算思维相比,形式运算更具有系统性。它可以使儿童解决前所未见的问题或假设性问题,是儿童适应复杂环境最有 力的思维工具。 (一)直觉动作思维

所谓直觉动作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才能进行思维。这种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直觉动 作思维一直可以延续到幼儿期的前期。 直觉动作思维能使儿童对事物作出一定程度的概括,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动作之间形成联系。这种思维的发展,就主体来讲,使儿童的动作逐渐协调起来,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就客体来讲,使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协调起来,便于把客体从实践和空间上 组织起来,作为将来解释事物之间复杂关系的起点。但由于直觉思 维缺乏词的中介,因此有狭隘性(思维的范围)、表面性(思维的内容)和情景性(思维持续的时间)的特点,还不能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它们 之间的复杂关系。 事实上直觉行动思维一方面使儿童的动作得以协调,另一方面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组织起来。皮亚杰说,直觉行动思维指导学龄 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抽象思维)的一个基础。 (二)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能借助表象认识个别对象,这种具体形象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的演化结果。 具体形象思维有两个特点:具体性和形象性,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三)抽象逻辑思维 学龄初期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是思维发展中的质变。学龄初期儿童抽象思维有如下特点: 1.抽象逻辑思维开始发展,但仍有很大的具体性。儿童需要通过直观形象来理解抽象的超经验的概念。在学习数学时需要借助实物 或手指头的帮助,遇到解题困难时,要靠直观图象以求解答。学龄 初期儿童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同时存在并在思维活动 中进行消长的复杂过程。 2.学龄初期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又是不自觉性与自觉性在思维活动中进行消长的过程。起初由于他们内部语言还不够成熟,因此还

思维发展四阶段:皮亚杰

思维发展四阶段:皮亚杰 做一个老师,是必须学心理学的;小学老师学心理学,不得不提到皮亚杰。他利用创新性的研究方法分析儿童常犯的错误,这些错误揭示了儿童的世界概念,从而开创了对儿童的思维发展与问题解决的研究。 1896年,皮亚杰出生在瑞士的纳沙泰尔,对软体动物的发展历史很感兴趣。11岁的时候,就与纳沙泰尔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合作一个研究项目,让他在15岁的时候得到了日内瓦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的青睐,请他担任软体动物学方面的助手。 皮亚杰离开瑞士后,在法国比纳开办的一所男校工作,开展了自己的第一批关于儿童思维与推理的实验研究,研究儿童解决西蒙的心理能力测试中的问题,发现年幼儿童回答其中一些项目的答案与年长孩子的答案有质的不同。人们很轻易把这种差异简单地解释为年幼儿童的答案是完全错误的,随着年龄的增大,他们就学会了正确答案。但是皮亚杰认为,儿童们所犯的错误表明,年幼儿童的答案不同,是因为他么的思维方式不同。 后来,他以对在执行某一任务的孩子进行仔细询问为基础,采用一种准临床研究方法,对自己孩子的智力发展进行了研究。

关于思维的发展,有三种基本观点,一种认为思维发展几乎是不存在的,从幼儿期到成年期,思维方式没有深远的根本性变化。第二种认为人生而有相当的智力,主要任务是与环境中的文化制造物保持一致。皮亚杰认为,儿童要与周围的世界保持一致,必须获得治理机制的全部技能,这些技能使得他们可以组织自己的思维与经验,并且对世界中将会发生什么做出可靠的预测。他关于知识如何增长的解释提出,知识是层级性内嵌的一种渐进性建构。 他的理论利用假设的构想来描述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在他看来是儿童建构世界的基础:组织和适应。适应由两个子过程组成:同化和顺应。当儿童将新信息合并进他们现存的知识中时,同化产生;如果新信息向儿童现存的思维方式提出挑战,并且用现存的思维方式无法对其作出解释,儿童理解那些新信息需要调整解决问题的方式时,顺应发生。经过一些有质的差别,与年龄相关的阶段,思维就获得了发展,理解世界的不同方式使得一个阶段比另一个阶段更为高级。0—2岁,感知运动阶段,婴儿通过将感觉经验等同于身体的肌肉的运动,来建构对世界的理解。 2—7岁,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用字词意象以及绘画来表达世界,但是他们还缺乏进行心里运算的能力。 7—11岁,具体运算阶段,与操作能力联系起来,只要能够将推理运用于特定的或者具体的例子,逻辑推理就取代了直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点感觉运动阶段0~2岁 特点:婴儿只能通过自身的动作及与动作先联系的感知觉来认识外部世界,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表象和语言。所以,儿童只能认识此时此地的事物,物体一旦不在儿童的视野内,它就从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彻底消失了。到感觉运动阶段末期,婴儿形成了心里表征,掌握了语言和表象,获得了客体永存的认识。 前运算阶段2~6、7岁 特点:产生了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前运算阶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它使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前运算阶段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另一个表现被称为泛灵论,即儿童认为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着情感意愿和想法。第三个特点是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事物的现象所左右,表现出现象论的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特点: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了现象的束缚,获得了逻辑性。表现之一是儿童获得了守恒概念,表现之二是儿童获得了观点采择能力:表现之三是儿童获得了对事物的类属关系与序列关系的

认识。儿童思维的逻辑性还必须依赖于具体的经验,儿童还没有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结构。 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 特点:与具体运算思维相比,形式运算更具有系统性。它可以使儿童解决前所未见的问题或假设性问题,是儿童适应复杂环境最有力的思维工具。 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日益占主导地位,还有赖于具体形象。 (2)开始能初步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初三处于迅速发展转折期,但尚未处于优势地位。 (3)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进入关键期。初二是关键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 (4)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明显发展,但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特点。 2.初中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初中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随年级的增长而提高。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兴 趣广泛、思维活跃、敏感;少有保守性;喜欢进行丰富、奇特的幻想;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初中生的求异思维发展非常明显,求同思维发展比较缓慢。初中生的这种创造欲望,主要来自于心理上强烈的成人感和高涨的自我意识。 3.初中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1)深刻性及其培养:初中生能够自觉地要求从本质上看问题,但实际中往往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采用一题多变、设置隐含条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运算(Operation) 运算就是皮亚杰理论的主要概念之一。在这里运算指的就是心理运算。 什么就是运算?运算就是动作,就是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从这个定义中可瞧出,运算或心理运算不四个重要特征: 1、心理运算就是一种在心理上进行的,内化了的动作。例如,把热水瓶里的水倒进杯子里去,倘若我们实际进行这一倒水的动作,就可以见到在这一动作中有一系列外显的,直接诉诸感官的特征。然而对于成人与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可以用不着实际去做这个动作,而在头脑里想象完成这一动作并预见它的结果。这种心理上的倒水过程,就就是所谓"内化的动作",就是动作能被称之为运算的条件之一。可以瞧出,运算其实就就是一种由外在动作内化而成的思维,或就是说在思维指导下的动作。新生婴儿也有动作,哭叫、吸吮、抓握等,这些动作都就是一些没有思维的反射动作,所以,不能算做运算。事实上由于运算还有其它一些条件,儿童要到一定的年龄才能出现有称之为运算的动作。 2、心理运算就是一种可逆的内化动作。这里又引出可逆的概念。可以继续用上面倒水过程的例子加以解释,在头脑中我们可以将水从热水瓶倒入杯中,事实上我们也能够在头脑中让水从杯中回到热水瓶去,这就就是可逆性(reversibi lity),就是动作成为运算的又一个条件。一个儿童如果在思维中具有了可逆性,可以认为其智慧动作达到了运算水平。 3、运算就是有守恒性前提的动作。当一个动作已具备思维的意义,这个动作除了就是内化的可逆的动作,它同时还必定具有守恒性前提。所谓守恒性(con servaion)就是指认识到数目、长度、面积、体积、重量、质量等等尽管以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形式呈现,但保持不变。装在大杯中的100毫升水倒进小杯中仍就是100毫升,一个完整的苹果切成4小块后其重量并不发生改变。自然界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电荷守恒都就是具体的例子。当儿童的智力发展到了能认识到守恒性,则儿童的智力达到运算水平。守恒性与可逆性就是内在联系着的,就是同一过程的两种表现形式。可逆性就是指过程的转变方向可以为正或为逆,而守恒性表示过程中量的关系不变。儿童思维如果具备可逆性(或守恒性),则差不多可以说她们的思维也具备守恒性(或可逆性)。否则两者都不具备。 4、运算就是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前面介绍过,智力就是有结构基础的,即图式。儿童的智力发展到运算水平,即动作已具备内化、可逆性与守恒性特征时,智力结构演变成运算图式。运算图式或者说运算不就是孤立存在的,而就是存在于一个有组织的运算系统之中。一个单独的内化动作并非运算而只就是一种简单的直觉表象。而事实上动作不就是单独,孤立的,而就是互相协调的,有结构的。例如一般地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动作,这时需要动作与目的有机配合,而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形成动作结构。在介绍图式时,已说过运算图式就是一种逻辑结构,这不仅因为运算的生物学生理基础目前尚不清楚而由人们推测而来,更重要的就是因为这种结构的观点就是符合逻辑学与认识论原理的,因为就是一种逻辑结构。故心理运算又就是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以运算为标志,儿童智力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前运算时期与运算时期;继之又可将前者分为感知运动阶段与表象阶段;后者区分为具体运算阶段与形式运算阶

儿童思维发展特点介绍

在《幼儿心理学》里,引述了这样一个实验材料,就是要求幼儿分别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完成以下任务:把一套简单的杠杆连接起来,借以取得用手不能直接拿到的糖果,也就是让孩子找出物体之间极简单的机械结构关系。第一种可以用感知动作思维的方式解决问题,就是在实验桌上放有组成杠杆的实物材料,孩子可以动手操作以达到目的;第二种需要用具体形象思维的方式解决问题,就是只在图画中画出组成杠杆的有关材料,让孩子看,他们只能凭图象去思考并解决问题;第三种只能用抽象逻辑思维的方式解决问题,就是不给孩子提供实物,也不提供画有实物的图片,只用言语说明任务和条件,这时,孩子既不能动手操作,也没有图象可以凭借,而只能在概念的基础上,凭借抽象逻辑思维解决问题。 实验的结果证明: (1)幼儿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以感知动作思维方式的效果最好; (2)幼儿主要使用感知动作思维和具体形象思维解决问题; (3)幼儿三种思维发展的趋势是从感知动作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再到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解题方式出现在幼儿后期,但并不占主导地位。 感知动作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低级形态。它是最先在儿童身上出现的一种思维方式。一般认为,在3岁前儿童的思维活动中,它居于主导的地位。这种思维活动的最大特点有两个:一是思维活动离不开感知的具体对象,是在直接感知事物的基础上进行的;二是思维活动必须在儿童亲自摆弄、操纵物体,在实际操作活动中进行。例如,儿童拿到一个布娃娃,就可能想到拍布娃娃睡觉,如果这时能在她面前摆放一张玩具小床,并让她玩耍,她就可能想到让娃娃期在床上睡觉;如果不给她小床,而给她小匙、食品之类的东西,则她可能想到喂娃娃吃饭。这时儿童还不能离开实物,仅凭已有的实物表象进行思维,因而其思维活动不论就时间、空间而言,还是就内容而言,都有极大的局限性,思维内容相当贫乏。 尽管如此,感知动作思维依然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基础,而且是3岁前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之一。父母应该十分注意发展儿童这种思维手段。 3岁前小儿的“勇敢”,常常因为无知而显得十分鲁莽,使父母受到惊扰。一个孩子拿棍探索着墙上的裂缝;突然转而将棍向电器插座上插去;一个孩子在草丛中玩耍,忽然翻开一块碎砖,将发现的蜈蚣抓在手里。诸如此类的行为,常常使父母心惊肉跳。因此有些父母干脆不让孩子到处活动,希望孩子安安静静地坐着看看画报、小儿书,唱唱歌,玩玩积木,抱抱娃娃。父母希望用家庭一角的小天地,代替大自然的大天地;希望孩子以所谓“文雅”的活动,代替那些被认为“粗野”的行为。这样必然大大限制孩子的活动空间,减少孩子的活动量,减少孩子可能接触认识的对象,不利于孩子感知动作思维的发展。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孩子创造思维发展的条件。当孩于的思维活动由于感知对象或动作的限制而停滞不前时,可以为他提供一些继续思维下去的前景。例如,一个小孩子想伸手拿到窗台上的玩具,可是由于窗台太高,即使他急得踮起脚去拿,也依然拿不到,他束手无策了。这时,父母可以拿一把小椅子,放到窗台前,孩子看到椅子,马上爬上去,拿到了玩具。这里,父母提供的小椅子,为孩子继续思考下去,并解决问题创造了条件。 孩子的思维发展不能停留在感知动作思维阶段。从3岁左右开始,具体形象思维形式在孩子的思维活动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思维形式,是孩子从感知动作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中间形态,是较高于感知动作思维的第二阶段的思维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可以摆脱感知对象和孩子动作的束缚,而利用表象的联想思考问题。概括的表象比物体本身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利用表象思维受时间、空间和动作、对象的限制较少,因而可以扩大思维活动的范围,丰富思维活动的内容,提高思维活动的效果。以讲故事为例,为了给3岁前的小儿讲故事,常常需要一些实物,如玩具、图片等的支持,并伴随必要的动作和活动;给5—6岁的幼儿讲故事,则可减少或不用这些东西,而主要靠父母辅以手势和表情的语言描绘,孩子随着父母的言语描绘,能联想到相应的情景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内容。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小学儿童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小学儿 儿童思维的这种过渡,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2)小学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 在着一个明显的“关键年龄”。 只要教学得法,在着重抓了思维的智力品质的教学影响下,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可以提前到三年级。在小学儿童思维发展中,存在着很大的潜力,假如适当地挖掘,这个潜力能变为他们巨 大的能力因素。 (3)小学儿童逐渐具备了人类思维的完整结构,同时这个思维结 构还有待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 尽管小学儿童的思维主要属于初步抽象逻辑思维,但它却具备了一切逻辑思维形式,包括辩证逻辑思维的萌芽。 (4)小学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 卡通一词是英文cartoon的音译,意为连环漫画、动画片。卡通形式的电脑游戏软件及有关的生活和文化用品是由卡通派生出来的。我国的卡通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五六十年代诞生的动画片《大闹天宫》、《三毛》系列漫画及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改编的连环画等,不仅深受孩子的喜爱,而且也深 深地打动了成人。到了80年代中期,我国的卡通市场急速萧条下来。就在这个时期,外国的卡通以电视为主要媒介,迅速占领了中国市场,占去了孩子们大量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空间。许多年轻的父母都 抱怨:“这孩子,一天到晚都被电视里的动画片迷着,什么也不干……”不仅是电视,还有图书、玩具、服装甚至文具,卡通全方

位地进入了孩子们的生活。然而,任何有理由在社会上存在的事物,必定是有利有弊的,教育的功能就在于用其利而避其弊。 一、卡通片对儿童思维的积极作用 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看,卡通片都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容易为孩子所接受,对儿童的思维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1.不拘一格的视觉造型。由于卡通是根据人的想象设计制作而成的,因此它不受真实事物的限制,可任意塑造、删减、夸张、变形。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对有限的现实时空的一种积极超越。卡通的主角往往有其现实生活的原型,保留着原型的一些形态和属性, 但又不拘泥于原型。有的卡通形象是组合式的,是用几种原型的某 些部分组合而成的;有的是融合式的,即消解各原型的形态结构,融 合其功能属性塑造而成的。所有这些,儿童既容易接受又有兴趣接受。 儿童的思维在生命早期还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对于面前这个世界,会比成人更多地采取同化的手段来把握。对于儿童来说,事 物是什么样子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对于自己的意义。因此, 在儿童的愿望世界里,为了某种功能的获得可以不惜改变事物的真 实结构。卡通正好迎合了儿童的这种需要,为了能飞行,人可以长 上翅膀;为了获取胜利,英雄可以拥有神奇的武器;各种动物可以具 有人的神态表情和意愿,等等。卡通片的视觉造型拥有很大的自由度,可以使孩子体验到一种强烈的形式变化感和自由感,从中获取 无穷的乐趣。 2.多通道的感官刺激。卡通从以笔墨纸张为载体发展到以电影电视、电脑软件为载体,实现了从单一的视觉刺激到全方位多通道的 感官刺激的转换。特别是在采用了电脑合成技术的今天,它声画同步,时空合一,孩子慢慢从阅读式的文化走入了多媒体的文化。许 多卡通片节奏快,色彩丰富,富有动感,又有适当的重复,很容易 为儿童接受。 儿童处在生命发育的早期,他们的感官需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刺激。这些不同程度和性质的刺激既是儿童感官生理发育成熟的外在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精析

皮亚杰将人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即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点: 1.儿童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通过探索感知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举例说明:儿童通过看、抓和嘴的吸吮来了解外部环境。 2.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9~12个月),当事物不在眼前时,依然能够认识到事物是存在的。 举例说明:和儿童做游戏时,把玩具藏到遮蔽物的后面,儿童看不见了,但知道到遮蔽物后面寻找。 (二)前运算阶段(2-7岁) 特点: 1.万物有灵论(泛灵论),认为一切物体都是有生命的。 举例说明:3岁的小孩子会在自己吃饭的时候,喂洋娃娃吃饭,认为洋娃娃不吃饭就会和自己一样饿。 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 举例说明:4岁的小孩子给妈妈送礼物,会送自己喜欢的洋娃娃玩具,但是不会考虑妈妈的喜好,认为自己喜欢的就是妈妈喜欢的。 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举例说明:告诉这个阶段的孩子小红是他的姐姐,他能够明白,但如果告诉他:“你是小红的弟弟,你怎么称呼小红?”这时候他就答不出,思维不能转换。 4.思维具有刻板性,集中化,作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举例说明:这个阶段的孩子认为长发的就是女生,短发的就是男生,穿裙子的就一定是女生。

5.没有守恒概念。 举例说明:给儿童呈现两排数量一样多糖果,前后排列一致,让他们回答两排糖果的数量是否一样多,儿童一般都能回答正确。但是如果实验者把其中的一排扩大或缩小间距,改变其外观形态,然后再让儿童回答两排糖果是否一样多,小于7岁的儿童往往回答错误。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特点: 1.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 举例说明:将相同大小的橡皮泥做成圆饼状,柱状,球状等等,该阶段的孩子可以辨别出它们是相等的。 2. 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 举例说明:他无法理解抽象的“1, 2,3”,只能认识放在眼前的一个苹果,2个娃娃,3块饼干,儿童可能无法直接回答2+3=?但是如果允许他数手指时,他却知道先伸出两个指头,再伸出三个指头,一共伸出了五个指头。 3. 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的遵守,不敢改变。 举例说明:老师告诉他们上课不要乱动,于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就坐的规规矩矩,一动不动,他们并不知道,只要不开小差,不影响学习,也可以换轻松地姿势去坐。 4. 思维具有可逆性。 举例说明:问这个阶段的孩子:“你是小红的弟弟,你怎么称呼小红?”这时候他就能回答出小红是他的姐姐。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 特点: 1.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 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感觉运动阶段0~2岁 特点:婴儿只能通过自身的动作及与动作先联系的感知觉来认识外部世界,尚未形成对事物的表征,没有表象和语言。所以,儿童只能认识此时此地的事物,物体一旦不在儿童的视野内,它就从儿童的心理活动中彻底消失了。到感觉运动阶段末期,婴儿形成了心里表征,掌握了语言和表象,获得了客体永存的认识。 前运算阶段2~6、7岁 特点:产生了象征性机能,儿童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的表征——表象与语言来进行思维。前运算阶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它使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前运算阶段思维缺乏逻辑性的表现之一是不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从他人的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能力。另一个表现被称为泛灵论,即儿童认为一切事物都和自己一样有着情感意愿和想法。第三个特点是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事物的现象所左右,表现出现象论的特点。 具体运算阶段6、7岁~11、12岁 特点:儿童的思维开始摆脱了现象的束缚,获得了逻辑性。表现之一是儿童获得了守恒概念,表现之二是儿童获得了观点采择能力:表现之三是儿童获得了对事物的类属关系与序列关系的

认识。儿童思维的逻辑性还必须依赖于具体的经验,儿童还没有掌握抽象逻辑思维的结构。 形式运算阶段11、12~15岁 特点:与具体运算思维相比,形式运算更具有系统性。它可以使儿童解决前所未见的问题或假设性问题,是儿童适应复杂环境最有力的思维工具。 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一)直觉动作思维 所谓直觉动作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才能进行思维。这种思维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直觉动作思维一直可以延续到幼儿期的前期。 直觉动作思维能使儿童对事物作出一定程度的概括,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动作之间形成联系。这种思维的发展,就主体来讲,使儿童的动作逐渐协调起来,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就客体来讲,使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逐渐协调起来,便于把客体从实践和空间上组织起来,作为将来解释事物之间复杂关系的起点。但由于直觉思维缺乏词的中介,因此有狭隘性(思维的范围)、表面性(思维的内容)和情景性(思维持续的时间)的特点,还不能掌握事物的本质和它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事实上直觉行动思维一方面使儿童的动作得以协调,另一方面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组织起来。皮亚杰说,直觉行动思维指导学龄时期,也仍然是“概念智力”(抽象思维)的一个基础。 (二)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这一时期儿童的思维能借助表象认识个别对象,这种具体形象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的演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