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起承转合ppt课件
诗歌鉴赏ppt课件

通过描绘春夜的景象,将情感与自然相互融合,达到情景交融 的效果。
《沁园春·雪》鉴赏
创作背景 毛泽东创作于1936年2月,表达 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革命事 业的信心。
寓情于景 通过描绘雪景来抒发情感,将革 命豪情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寓于 自然之中。
提升文化素养
诗歌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鉴赏可以让学生提高文化 素养,增强文化自信心。
拓展思维视野
诗歌具有跨时空、跨文化的特点,通过鉴赏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文 化背景下的诗歌创作,拓展思维视野和认知范围。
2023-2026
END
THANKS
感谢观看
KEEP VIEW
REPORTING
韵律鉴赏
总结词
欣赏韵律之美
VS
详细描述
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音韵,探讨诗人 如何运用这些元素来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 表现力。
PART 04
经典诗歌鉴赏
《静夜思》鉴赏
创作背景
唐代诗人李白创作了这首描绘 夜景的短诗,表达了远方的游
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主题思想
该诗以月夜为背景,表达了游 子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体现了 诗人对故乡的眷恋和内心的孤 寂。
艺术特色
清新明快:该诗语言清新明快,意境 优美,表达了作者愉悦的心情。
情景交融
通过描绘春天早晨的景象,将情感与 自然相互融合,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
《江城子·密州出猎》鉴赏
创作背景
主题思想
宋代词人苏轼创作了这首豪放词的代表作 ,表达了作者对狩猎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 的热爱。
该词以密州出猎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狩 猎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体现了作 者的豪放情怀和激昂斗志。
最新律诗解读PPT课件

绝句的解读
3
词的解读
4
古诗问答模式
律诗的解读
一、律诗的题目
❖ 律诗特别重视诗题,而且讲究针对题目 来进行创作。所以,读律诗第一要关注 题目。通过阅读题目,我们可以大致了 解诗歌所要表达的主要内容。
❖ 首联 起:单刀直入,先声夺人。可以 突出主题,强化艺术感染力。
❖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送梓 州李使君》)(写梓州之景。杜鹃之鸣若 曰不如归去。)
❖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 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颔联 承:与上联紧密相承。
❖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 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
❖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4 题目或主要题意须“开门见山”, 即在首联中写出。
❖ 昔闻洞庭水, ❖ 今上岳阳楼。
杜甫《登岳阳楼》
❖ 好雨知时节, ❖ 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
❖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杜甫《客至》
❖ 凉风起天末,
❖ 君子意如何?
杜甫《天末怀李白》
二、律诗的章法
❖ 律诗的章法就是律诗的结构方法或法则 ❖ 律诗除排律外,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格式 ❖ 每首八句四联。 ❖ 五律四十字,七律五十六字。 ❖ 四联要讲究“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
❖ 较早系统地总结律诗章法的是元朝的杨 载的《诗法家数》。
❖ 破题(起):或对景兴起,或比起,或 引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 风卷狼,势欲滔天。
起承转合 ppt课件

ppt课件
11
怎样来起承转合
元·范德玑《诗格》:“作诗有四法:起要 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 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思考、 或引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承接 或正起接,或正接起,以顺畅为妙,承后 的转折,或一转,或两转,或三转,或四 转……迂回曲折,愈转愈厅,才是乘;合 即结尾,或揭示题旨,或耐寻味,或启遐 想,以有力取胜。
这是一首写景抒怀之作,诗中的"起承转合"是显
而易见的。
ppt课件
17
利用常见的“起承转合”的 方法欣赏诗歌
2、由物到人,由 景及情。
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送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诗歌的第二句以“红叶”“青山”白“水”组 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但考较诗的尾句,即关合 诗旨句,诗人要传达的是离愁别绪,那么再美丽的图 画在伤心人眼中也不能激起喜悦,反而更让人伤心, 恰切地为表达诗旨起到了ppt课件反衬的作用,即“以乐景18 写
唐·李绅《悯农》
春种一粒粟,(起) 秋收万颗子。(承) 四海无闲田,(转) 农夫犹饿死。(合)
第一句是起,起事--春 天种上一粒种子,交代了 时间(也暗含地点)、事 件。
ppt课件
5
承笔是承接开头、或写景、或抒情、语气和缓, 与上句自然衔接,不可松泛。
唐·李绅《悯农》
春种一粒粟,(起) 秋收万颗子。(承) 四海无闲田,(转) 农夫犹饿死。(合)
这两句一前一后,一起一承,互相配合,互 为补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雄阔壮丽的山水 画。这也属于写实。
ppt课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6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诗词赏析PPT课件

探讨诗人如何通过意象的描绘 来营造特定的氛围和情境。
欣赏诗词中的语言美和音韵美 ,如押韵、平仄、对仗等所带 来的审美体验。
9
情感表达与传递
分析诗词中表达的情感类型和程 度,如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等。
探讨诗人如何运用比喻、拟人等 修辞手法来增强情感的表达力。
探究诗词中情感传递的途径和效 果,如通过共鸣、移情等作用让
12
音韵节奏掌握
平仄
音调
通过平仄的交替和对应,形成抑扬顿 挫的声韵效果。
通过声调的起伏变化,表现情感的波 动和意境的深远。
押韵
在诗句的末尾使用相同或相近的韵脚 ,增强音韵美感。
2024/1/25
13
结构布局安排
起承转合
通过起句、承句、转句、合句的 有机组合,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
或意境。
对仗工整
运用对偶、排比等手法,使诗句 在形式上更加美观。
6
02
诗词内容解读
2024/1/25
7
主题思想阐释
揭示诗词背后的深层 含义和主题思想,如 爱情、人生哲理、社 会批判等。
探究诗人如何通过诗 词传达自己的价值观 和立场。
2024/1/25
分析诗词如何通过具 体的意象、情节和语 言表达主题思想。
8
意象描绘与审美体验
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 ,如自然景物、动物、植物等 所代表的含义。
2024/1/25
科举制度
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使得更多人才得以涌现。
文化交流
唐朝对外开放,吸收了多 元文化,为诗词创作注入 了新的活力。
4
作者生平及成就
李白
唐代著名诗人,被誉为“ 诗仙”,其诗歌飘逸、豪 放,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
《唐诗五首》ppt全文课件

赏析5: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 究景物的画面感。
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 烟至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至远处的夕阳到绵延 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 层次很丰富。
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廖廖几笔,就用 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 佛抽象派的作品.
2.读了本诗之后,请找出一些关键词,结 合背景揣摩作者的情感。
首联:叙事。(点题,交代了出使地点及事由)
颔联:表面既言事,又写景 (实际承接首联,直抒内 心感受) 颈联:写景 塞外风光(前两联还局限于个人荣辱浮 沉的小境界中,此联转到写境界阔大的景上了) 尾联: 概写守边将士繁重紧张的战斗生活,反映出战事 频繁。(叙事首尾呼应,继续写出使一事)
关键词:单车、征蓬、归雁入胡天 、孤
情感:被排挤的抑郁苦闷和远离家乡,异地漂 泊的孤寂愁绪。
小组讨论 • 3、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庭之外时——
苦闷激愤抑郁
• 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
感慨赞叹敬仰
• 4、总结、归纳,概括本诗的主旨
主旨
这首诗叙事写景相结合。以 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 雁、孤烟长河、落日为实体,描 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 守边将士的以身许国爱国精神,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的 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 赏析1(句意):在一片茫茫 的沙漠上,远处烽烟直冲云 霄,蜿蜒绵长的黄河上,一 轮圆圆的落日,火红壮观。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形容词+名词
赏析2(炼字):这一句描绘出了诗 人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 的风光。 一个“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 瀚无边。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直” 字,表现了烽烟的刚劲、坚毅之美
起承转合 诗歌鉴赏之布局谋篇ppt课件

精选ppt
13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是 “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因果、承 接、补充说明等关系。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斋即事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 析。(5分)补充说明。
人才以“不尽尽之”。这奇绝的结句留给读者无尽的
联想:是无边的乡愁,是杀敌立功的雄心,还是对于
战事的忧虑?难怪诗评家评价此句为“绝处生姿的一
笔”,而这一句也让我们领教了有“七绝圣手”之称
的王昌龄的写诗功力。
精选ppt
29
•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8~9题 •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
•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 8.这首诗的颔联前人十分称道,被认为是齐梁以来所未 有过的佳句,请简要赏析。(5分) • 9.诗的尾联是怎样抒情的?有什么作用?(6分)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它不 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 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结构上,还有承 上启下的作用。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 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 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 木萧萧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 界更为阔大、旷远,为后面抒发老病孤愁之情做了有 力的铺垫。
《诗歌写作》ppt课件

2024/1/26
14
04
不同类型诗歌的写作方法
2024/1/26
15
抒情诗的写作方法
2024/1/26
情感表达
通过直接抒发内心情感,表达诗人的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
意象运用
借助生动具体的意象,营造诗歌的意境,增强情感的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
16
叙事诗的写作方法
2024/1/26
故事情节
01
通过叙述一个或多个故事情节,展现诗人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
感。
人物塑造
02Leabharlann 刻画生动的人物形象,塑造具有个性和代表性的人物,增强诗
歌的感染力。
环境描绘
03
通过描绘具体的环境和场景,营造诗歌的氛围,使读者更好地
融入诗歌的情境。
17
哲理诗的写作方法
哲理思考
05
诗歌欣赏与评论
20
诗歌的欣赏方法
2024/1/26
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通过朗读、吟诵等方式,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和音调的变化。
品味诗歌的意象美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人通过意象所营造的意境和情感。
理解诗歌的意蕴美
探究诗歌的主题、情感和思想内涵,领悟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诗歌的 价值意义。
21
诗歌的评论标准
挖掘深意
透过表面现象,探寻题材背后的深 层含义和普遍真理。
确立主题
明确诗歌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或情感 ,确保全诗围绕主题展开。
12
构思与布局
设定情境
为诗歌设定具体的时空背景和情 境,增强诗歌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
构建结构
2024年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的起承转合精彩课件

2024年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诗歌的起承转合精彩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具体章节为“古代诗歌的起承转合”。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结构——起承转合,掌握各部分的功能和特点;分析经典诗歌的起承转合结构,学会欣赏和创作诗歌。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古代诗歌起承转合的基本概念,掌握各部分的作用和联系。
2. 学会分析诗歌的起承转合结构,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能够运用起承转合结构创作简单的诗歌,培养文学创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起承转合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和灵活变通。
教学重点:掌握起承转合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学会分析诗歌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经典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诗歌的起承转合。
2. 讲解:详细讲解起承转合的定义、作用和联系,结合实例分析各部分的特点。
3. 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一首诗歌的起承转合结构,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高考真题,讲解解题思路和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起承转合知识进行分析。
5.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起承转合的定义和作用2. 起承转合在诗歌中的运用3. 经典诗歌起承转合结构分析4. 高考真题解析5. 课后作业及拓展延伸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阐述其起承转合结构,并写出自己的感悟。
诗歌:《静夜思》起承转合分析:起句:“床前明月光”,描绘了一个宁静的夜晚,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承句:“疑是地上霜”,通过对明月的观察,引出诗人内心的疑惑。
转句:“举头望明月”,诗人从地上的月光联想到天上的明月,拓宽了诗歌的意境。
合句:“低头思故乡”,通过对明月的思念,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阅读更多经典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并尝试运用起承转合结构进行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虎救亲》也作《扼虎救父》,讲述 一个孝女的孝行。此为《二十四孝》 中的第十九则故事。
• [晋]杨香,年十四,随父丰往田中获粟 。父为虎曳去。时香手无寸铁,惟知 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跃向前,持虎 颈,虎磨牙而逝。父因得免于害。
• 深山逢白额,努力搏腥风。 • 父子俱无恙,脱离馋口中。
2
• 《二十四孝》中讲述的女性只有三人:一是年 老的唐夫人是怎样孝敬自己的婆婆的,见《乳 姑不怠》。一是姜诗之妻是怎样孝顺侍候婆婆 的,见《涌泉跃鲤》。这两则都是一样的主题 ,着眼于婆媳之间的关系。这一则就是讲述杨 香怎样勇敢救父,是孝女对父亲的至孝。
14
• 三说“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它是 思路发展的关键所在。或是由写实转向
写虚,或是情感由淡到浓、由弱到强,
或是由此及彼、由正到反,等等。无论
怎样“转”,都显现着诗人由外到内、
由浅入深、由单面到多面、由具体到抽
象的思维轨迹。“转”在诗词结构对应
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和 曲中的“过片”。 “转” 往往还体现为 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
扼虎救父
•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 ,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 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 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 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 一个小女孩,徒手搏虎,并从虎口中救出了 自己的父亲,其孝心和勇气真令人赞叹。此 故事再次表明:一,孝行不分男女,不分长 幼。二,至孝所转换成的胆量、力量是巨大 的,甚至是不可想象的。
诗的开头咏叹苍苍山林竹树掩映的寺
院,幽静、闲适、淡雅,远远传来报时的
钟声,点明黄昏已到,仿佛催促著名诗僧
灵澈宜早归山。与后两句写斜阳不忍西沉
、灵澈荷笠独自归去及寓意诗人怀才不遇
、失意、淡泊,构成幽雅的意境。全诗即
景抒情,构思精巧,不愧为中唐山水诗名
篇。
7
•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首句写日暮、山深、猿 啼。诗人伫立而听,感觉猿啼似乎声声都带着愁情。环 境的清寥,情绪的黯淡,于一开始就显露了出来。次句 沧江夜流,本来已给舟宿之人一种不平静的感受,再加 上一个“急”字,这种不平静的感情,便简直要激荡起 来了,它似乎无法控制,而象江水一样急于寻找它的归 宿。接下去“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语势趋向自 然平缓了。但风不是徐吹轻拂,而是吹得木叶发出鸣声 ,其急也应该是如同江水的。有月,照说也还是一种慰 藉,但月光所照,惟沧江中之一叶孤舟,诗人的孤寂感 ,就更加要被触动得厉害了。如果将后两句和前两句联 系起来,则可以进一步想象风声伴着猿声是作用于听觉 的,月涌江流不仅作用于视觉,同时还必然有置身于舟 上的动荡不定之感。这就构成了一个深远清峭的意境, 而一种孤独感和情绪的动荡不宁,都蕴含其中了。
10
•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 要,作用一般有三点:
• (1)点题明旨,统领全诗,奠定基 调;
• (2)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 衬;
• (3)状物叙事,描景铺陈,提供背 景。明白了这几点,答题时结合诗 中具体情景,很容易写准答案。 11
• 再说“承”。一般为一首 诗的第二句
•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 关联极为密切。它不是对“起” 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 延续、深化(由面到点、由大到 小、由简到繁、有整体到细节), 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在 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 一是开门见山(写景、叙事、抒 情),直接扣题,这样往往能收 到先声夺人的功效。
• 如李白的《蜀道难》开头:“噫 吁嘻!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 于上青天。”诗一起就惊叹蜀道 难登,既点明题意,又扣人心弦。6
• 二是写景入手式
如唐刘长卿的《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为远。
9
徘徊,怀念自己。
• 四是设问引入式
即以设问点出题意,造成悬念,引人 入胜。如杜甫《蜀相》开头: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拍森森。 又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开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用设问开头,引人深思,耐人寻味。
诗的开头,笔法多端,除上述外,还有 议论、追忆、叙事、比喻等,不一一赘述 。(唐诗一般以景起,宋诗词元曲多以事 、情起)
上的转换。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 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8
• 三是抒情开头式 开头先抒情的词句,为下文写景或记
事岩开写作天地。如唐韦应物的《秋夜寄 邱员外》: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韦应物在苏州任刺史时,邱员外已隐居临 平山,二人常有唱和。诗人一着笔即“怀君” ,抒写真挚的朋友情谊;接着,让出一个大空 间写景:秋高气爽,月光皎洁,诗人在高远的 天空下散步难免思绪飞扬,遐想无限;紧接着 ,诗人在三、四句虚写:秋夜山中松子落地打 破宁静,料想此时的邱员外也应未眠且在松下
把 握 诗
诗脉 4
•
何为“起承转合”
• 章法指的是诗词的结构谋篇。前人将 诗歌的章法归结为“起、承、转、合”
• “起”即一首诗的起句;
• “承”是承接起句,是“起”句的延续 、延伸;
• “转”就是转句,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
• “合”则是合笔,是结句,往往有点明 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5
• 先说“起”。一般是一首诗的第 一句。古诗“起”的方式很多, 但归结起来有四类:
• 《二十四孝》中讲述孩童时期的故事有八个, 占了三分之一,如闵子骞、蔡顺、陆绩、黄香 、吴猛、王祥、孟宗、杨香,而只有杨香是个 女孩。这些作为孝子、孝女的孩子,在孝敬父 母中作出的那种大无畏、无私奉献、不惜牺牲 自我的精神,让古人赞叹,也让今人感动。 3
——
•
•浅 谈 Biblioteka 结起 承 转构合
入,
手 鉴 赏 古
12
• 如杜甫《登高》颔联“无边落木
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
“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
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
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
所得,无边落木潇潇之声与不尽
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
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
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
有力的依托。
13
• 可见,“承”的作用主要是: • (1)结构上承上启下,传递 缝合; • (2)为下文铺垫蓄势,提供 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