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及参考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最重要的特点是:(B)A. 整体性B. 综合性C. 相关性D. 区域性2、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发生统一性原则的是:(A )A. 古地理法B. 顺序划分法C. 主导标志法D. 合并法3、贯彻区域共轭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B )A. 部门区划叠置法B. 类型制图法C. 地理相关分析法D. 主导标志法4、下面四种动物:①兔子;②鱼;③恐龙;④章鱼。
按照动物进化过程,顺序正确的是:(B)A. ①②③④B. ④②③①C. ②①③④D. ①③②④5、原始大气中没有:(D)A. H2OB. CO2C. N2D. O3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D)A. 《汉书•地理志》B. 《管子•地员篇》C. 《梦溪笔谈》D. 《禹贡》二、多项选择题7、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 )A. 地貌B. 气候C. 水文D. 生物8、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ABCD)A. 火山B. 地震C. 热水活动D. 构造运动9、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ABCD)A. 景观圈B. 自然综合体C. 自然地理环境D. 地球表层10、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相对一致性的是:(BD)A. 古地理法B. 顺序划分法C. 地理相关分析法D. 合并法11、贯彻综合性原则的区划方法是:(AC)A. 部门区划叠置法B. 类型制图法C. 地理相关分析法D. 主导标志法12、下列分异规律属区域规模尺度的分异是:(AB)A. 带段性B. 省性C. 干湿度地带性D. 热力分带性13、自然地理系统的动力因素是:(BC)A. 地貌B. 气候C. 水文D. 生物14、根据风化发育阶段学说,土壤形成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①物理风化阶段;②富钙阶段;③富硅铝阶段;④富铝阶段。
下列顺序正确的是:(A)A. ①②③④B. ①③②④C. ①②④③D. ①④③②15、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的基本特点是:(ABCD)A. 综合性B. 整体性C. 地域性D. 相关性16、下列著作哪一部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区划著作:(C)A. 《汉书地理志》B. 《管子地员篇》C. 《禹贡》D. 《梦溪笔谈》17、地球内能释放的主要形式有:A. 火山B. 地震C. 热水活动D. 构造运动18、人类与自然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哪几种形式:(BC)A. 采集渔猎、农业社会B. 依附自然、顺应自然C. 征服自然、与自然共生D. 工业化、人地协调19、综合自然区划方法中体现相对一致性的是:(CD)A. 地理相关分析法B. 古地理法C. 顺序划分法D. 合并法20、下列分异规律属小尺度的分异是:A. 地方性B. 干湿度地带性C. 省性D. 垂直地带性21、下面关于水圈发展方向,正确的是:(BCD)A. 海水性质基本没变B. 海水性质由酸性到弱碱性C. 海水的含盐度逐渐增大D. 水圈中水体总量逐渐增大22、下面四类植物:①苔藓植物;②蕨类植物;③裸子植物;④被子植物。
综合自然地理学练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学练习题(一)一、名词解释地域分异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景观是指土地及土地上的空间和物质所组成的综合体,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
土地的结构土地结构是指土地个自然属性以及各种土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组成结构、演替结构、空间组合结构、土地单位内部结构四个方面。
泛指土地的组成、发生发展等自然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土地结构,是确定自然区划的起始单位。
因此,土地分类/类型和土地结构与自然区划的联系十分密切。
地带性即纬度地带性。
是指地球上生物的分布,大致呈带状沿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方向有规律地变化。
生物的这种地带性分异规律,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的梯度变化,引起气候(温度、降水)呈带状分布,从而使动、植物也相应地呈带状分布。
在水分充足的条件下,从赤道向极地应该依次分布着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寒带冻原和极地荒漠。
风化作用地球表层的岩石,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及生物的作用下,其物理、化学性质不断地发生变化,并形成新的物质的过程,叫风化作用。
地表的岩石受太阳辐射、大气、水以及生物的作用,在原地经过崩解、破碎等一系列物理和化学过程,形成大小不等的岩屑和土层。
岩石的风化是地表常见的一种自然地理现象,几乎到处都可以发生。
风化作用的实质是岩石脱离地下深处高温、高压的条件下,为了适应地表常温、常压的新环境发生的一种变化过程。
二、填空题1、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结构:分层结构、渗透结构、地域结构。
2、地域分异主要指:纬度地带性、干湿度分带性、垂直地带性及其他地域分异规律。
3、自然区划主要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统一性原则、空间联系性原则、综合性与主导因素结合原则。
4、地带性区划单位从高级到低级为:带→地带→亚地带→次亚地带山坡面按其形态可分为直坡、凸坡、凹坡和凹凸坡影响土地评价的因子有地形、气象气候、水分状况。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自然地理综合第9讲自然地理综合习题一1.图中的4幅图表示自然资源(大圆a)、水资源(小圆b)、能源(小圆c)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读我国36°N.1950年、1994年土地利用状况图,回答下列2题2.图中的植被类型和耕地类型分别是()A.温带落叶阔叶林、旱地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旱地B.温带落叶阔叶林、水田D.亚寒带针叶林、水田3.该地可能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①水土流失加剧②河流含沙量增大③酸雨④海平面上升⑤沿海地区滩涂扩大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⑤C.①②④D.①②4.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下列行为中合理并可行的是()A.停止工交建设和兴建住宅B.将林地开垦为耕地,以弥补道路占地C.尽量少占耕地,并在道路两旁和住宅周围植树造林D.将住宅用地移至滩涂地带5.按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判断图中大圆、小圆、阴影部分依次代表()A.自然资源、能源、非可再生资源B.能源、自然资源、非可再生资源C.能源、非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D.非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能源6.关于我国水资源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时空分布不均,东南多,西北少,夏秋多,冬春少B.水质污染严重,但对污染水源已基本根治C.数量上是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多D.水资源特别紧缺,应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7.目前,世界上的森林每年都在减少,其中减少最快的是()A.亚寒带针叶林B.温带落叶阔叶林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热带雨林8.对于可再生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具体内容是()A.如何节约和综合利用B.如何保护和促进更新C.努力寻找新的代替品D.如何充分地加以利用9.读图,下列四幅图中正确反映我国矿产资源分布的是()A.图①是我国煤矿分布状况B.图②是我国有色金属矿分布状况C.图③是我国天然气分布状况D.图④是我国铁矿分布状况自然地理中的图像应用1.等值线图· 弯曲方向的判定· 相对差值的计算· 等值线数值的判定· 等值线图的绘制· 等值线走向和分布规律的描述· 等值线分布和变化的成因分析【例1】【例2】【例4】【例5】【例7】【例8】【例9】【例10】【例34】习题二图1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及参考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自然地理学的创始人是。
A.洪堡德 B.道库恰耶C.伊萨钦科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地理环境B.自然地理环境整体 C.PRED系统3.景观生态学的创始人是。
A.贝尔B.索恰瓦C.帕萨格4.冷湿的森林沼泽环境的标型元素是。
A.Fe+B.Fe++C.Ca++5.《21世纪议程》是在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
A.1972B.1987C.19926.坚持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人是。
A.孟德斯鸠B.道库恰耶夫C.白吕纳7.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美国八等制基本上属于。
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8.按照道库恰耶夫的理解,是自然地理综合体的一面镜子。
A.植被B.土壤C.气候9.美国八等制的土地潜力级主要是根据划分的。
A.土壤B.适宜性C.限制性10.土地评价因素的选取原则主要是。
A.因评价用途的不同而不同B.因地区的不同而不同C.A和B D.因评价者的理论水平差异而不同1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创始人是。
A.道库恰耶夫B.洪堡德C.伊萨钦科1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地理环境B.自然地理环境C.PRED系统13.景观学的创始人是。
A.贝尔格B.索恰瓦C.帕萨格14.干旱草原环境的标型元素是。
A.Fe++ B.Fe+++ C.Ca++15.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首次是在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
A.1972B.1987C.199216.或然论的创始人是。
A.维达尔·白吕纳B.罗士培C.拉采17.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FAO土地评价纲要基本上属于。
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18.按照狭义理解,属于地带性规律。
A.纬度地带性B.垂直地带性C.水平地带性19.FAO土地评价纲要的土地适宜级主要是根据划分的。
A.适宜性类别B.适宜性程度C.限制性因素20.地理系统(自然地理系统)是由首先提出的。
A.贝尔格B.索恰C.帕萨格21.湿热环境的标型元素是。
综合自然地理学蒙吉军第二版课后答案

综合自然地理学蒙吉军第二版课后答案一、选择题1.学校准备周末到郊外春游。
小强担心下雨去不了,晚上看电视的天气形势图后,小强很高兴。
请问他看到了反映当地天气的什么符号?()2.我国古代诗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反映天气或者气候的美妙诗句,下列反映气候的.诗句是()A.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D.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3.下列词语中,属于描述天气特征的是()A.四季如春B.鹅毛大雪C.长冬无夏D.四季如春4.下列词语中,表示气候的是()A.风和日丽B.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C.阴雨连绵D.秋高气爽5.寒冷的冬季,农民利用塑料大棚种植了许多夏季才能吃到的蔬菜,塑料大棚改善了农作物生长所需的()A.地形条件B.气温条件C.肥力条件D.抗病条件6.天气预报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对下列图表信息表述全部正确的是()A.哈尔滨中雪转小雪,空气质量优B.北京小雨转多云,空气质量良C.南通小雨转多云,空气质量优D.广州晴转阴,空气质量良7、下列行为对空气质量没有影响的是()A.秋收后,村民把秸秆烧掉,用秸秆灰肥田B.城里的汽车越来越多,尤其是私人汽车C.许多家庭用煤炉生火做饭D.电动摩托车的使用8、某日的天气预报显示:降水概率100%,风向东南风,风力二、三级转三、四级,气温20℃/8℃。
对于这次预报小明的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A.一定有雨B.风是吹向东南方向的C.风力会越来越大D.当日最低气温为8℃9、2008年1月中旬到2月上旬,我国南方各省发生了50年一遇的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灾害,造成严重的损失。
这次南方低温冰冻天气,仅从1月25日~30日,全国有3250个航班取消,3350个航班延误。
广州有100余万旅客滞留。
说明这次灾害天气严重影响了()A.工业生产B.农业生产C.军事训练D.交通运输10、“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说明受降水影响最大的是()A、日常生活B、交通出行C、工业生产D、农业生产11、上课铃响了,几个同学满头大汗跑进教室,老师说:通常这个时候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要注意防暑。
自然地理学习题和答案

《绪论》及第一章《地球》习题汇编Ⅰ一、概念题1、环境——是相对主体而言的。
那些围绕着主体、占据一定空间、构成主体存在条件的诸种物质实体或社会因素,就是该主体事物的环境。
2、地理学——就是研究地理环境的科学。
3、地理环境——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
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
4、超外圈(或磁层、磁圈)——向外扩展到外围空间的磁力线所构成的地球外部磁场。
5、外圈(或大气圈)——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集聚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自上而下分为散逸层(扩散层)、电离层(暖层)、中间层(高空对流层)、平流层、对流层。
6、地球表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交错重叠、互相渗透的复杂综合体。
7、不连续面——地震学家把对地球深处地震波传波速度发生急剧变化的地方。
8、莫霍洛维奇面或M界面——地壳与地幔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09年由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发现。
9、康拉德面——地壳硅铝层与硅镁层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由地震学家康拉德发现。
10、古登堡面——地幔与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14年由美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
11、莱曼面——内、外地核之间的不连续面(或间断面)。
1936年由丹麦地震学家莱曼女士发现。
12、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在高空和地球深部的地圈,其层内理化性质较为一致,圈层之间的关系较为简单,表现为上下成层的组合形式。
13、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在海陆表面附近的大气圈(下部)、水圈、岩石圈(上部)和生物圈则表现为相互交织的组合形式。
14、自然地理要素——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
其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体系,即自然地理要素。
15、部门自然地理学——研究组成自然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6、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的自然地理学的分支学科。
17、区域自然地理学——研究一定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某个组成要素和自然地理环境的综合特征。
综合自然地理练习题

《综合自然地理》模拟练习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题1.辐射干燥指数辐射干燥指数=R/Lr,式中,R为年辐射平衡;L为蒸发潜热;r为年降水总量。
2.纬度地带性各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纬线延伸,按纬度发生有规律的排列,而产生南北向的分化。
3.耗散结构这种在远离平衡情况下形成的有序结构依靠不断地耗散外界的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这种结构称为耗散结构。
4、地球表层是由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通过能量流、物质流、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组成的有一定结构能完成一定功能的整体。
5、自然区是在发生上相同又能表现自然地带特征的区域。
在它的范围内可观察到地质构造、地形形态、地表水和地下水、地方气候、土壤类型、生物群落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组成的综合体有规律地典型地重复出现。
6.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自然地理环境中化学元素由一种存在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存在形式,并伴随着一定的空间位移的运动过程。
7.波尔兹曼统计熵公式是S=klnΩ,其中S为波尔兹曼统计熵,k为波尔兹曼常数,Ω为热力学几率或无序度。
8.干湿度地带性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经线方向延伸,按经度由海向陆发生有规律的东西向分化。
9、平亢地排水良好,既没有强烈的侵蚀,也没有明显的堆积,土壤颗粒粗细适中,地下水埋深较深,不影响土壤发育。
该地段的地方气候可代表当地的大气候;有良好的养分平衡量条件。
10、水迁移元素:以简单的或复杂的离子或分子状态,通过水圈进行迁移的元素。
11、自然地理区划:一方面要把具有历史发展的共同性和有规律的地域联系的自然地理单元自下而上地合并联结起来,另一方面要根据发展的共同性、自然结构的相似性和自然地理过程的统一性,将区域内部相似性最大、差异性最小,而与其外部相似性最小、差异性最大的地方自上而下地划分开来。
12.季节节律由于地球公转而出现自然地理过程和现象以季节(年)为周期的节律性变化。
13.旋回性节律是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重复周期的自然演化规律。
综合自然地理 作业

综合自然地理作业1、什么是地域分异?其影响因素和分异尺度是什么?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整个自然综合体,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
形成地域分异的基本因素有两种:一是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关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有规律的分异,这种分异因素称为纬度地带性因素;二是决定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和岩浆活动等现象的地球内能,使得大地构造、地貌分区和干湿度分区不沿纬线方向延伸,相对“地带性”而言,称为非地带性因素。
分异尺度:大尺度分异、中尺度分异和小尺度分异。
2、什么是非地带性?分别有哪些类型。
选择一个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非地带性又称隐域性,是非地带性规律在地表的具体表现,它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综合体大致沿海岸线方向延伸,按与岸线垂直方向发生的由海向陆的有规律的分化。
类型:海陆分异、海陆起伏分异、海陆形状与面积分异、陆地干湿度分带、具有构造——地貌成因的地域分异、地方气候引起的地域分异、地带性区域内的非地带性分异、小尺度非地带性分异。
例如:海陆分异表现在大陆分布为相应的三对,欧洲-非洲、亚洲-奥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大陆独立分布。
大洋与大陆呈相间和对蹠分布:任一陆地的对面是海洋,南极洲-北冰洋,非洲-太平洋,北美洲-印度洋,亚洲-大西洋。
又表现在:①海洋面积比大陆面积大得多;②各纬度海陆面积比不同,陆地大部分集中于北半球;③地表的海陆分布不均匀。
3、水平地带性图式可分为哪三类?第一类:某些大平原或低山丘陵区,特别是大陆内部的大平原,呈现纬度地带性分异,如欧亚大陆内部的南北分异。
第二类:干湿度占优势的地方,呈现“经度省性”,比如北美大陆西部。
第三类:当海陆分界线与纬线斜交,而且热量分异和干湿度分异同时起作用时,水平地带可与纬线斜交。
如中国华北、东北的水平地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自然地理学》作业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自然地理学的创始人是。
A.洪堡德 B.道库恰耶C.伊萨钦科2.综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地理环境B.自然地理环境整体 C.PRED系统3.景观生态学的创始人是。
A.贝尔B.索恰瓦C.帕萨格4.冷湿的森林沼泽环境的标型元素是。
A.Fe+B.Fe++ C.Ca++5.《21世纪议程》是在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
A.1972B.1987C.19926.坚持地理环境决定论的人是。
A.孟德斯鸠B.道库恰耶夫C.白吕纳7.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美国八等制基本上属于。
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8.按照道库恰耶夫的理解,是自然地理综合体的一面镜子。
A.植被B.土壤C.气候9.美国八等制的土地潜力级主要是根据划分的。
A.土壤B.适宜性C.限制性10.土地评价因素的选取原则主要是。
A.因评价用途的不同而不同B.因地区的不同而不同C.A和B D.因评价者的理论水平差异而不同11.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创始人是。
A.道库恰耶夫B.洪堡德C.伊萨钦科12.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地理环境B.自然地理环境C.PRED系统13.景观学的创始人是。
A.贝尔格B.索恰瓦C.帕萨格14.干旱草原环境的标型元素是。
A.Fe++ B.Fe+++ C.Ca++15.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首次是在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提出的。
A.1972B.1987C.199216.或然论的创始人是。
A.维达尔·白吕纳B.罗士培C.拉采17.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FAO土地评价纲要基本上属于。
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18.按照狭义理解,属于地带性规律。
A.纬度地带性B.垂直地带性C.水平地带性19.FAO土地评价纲要的土地适宜级主要是根据划分的。
A.适宜性类别B.适宜性程度C.限制性因素20.地理系统(自然地理系统)是由首先提出的。
A.贝尔格B.索恰C.帕萨格21.湿热环境的标型元素是。
A.Fe++ B.Fe+++和Al+++C.Ca++2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早是在中提出的。
A.《我们共有一个地球》 B.《我们共同的未来》C.《21世纪议程》23.协调论的思想是由提出的。
A.罗士培B.维达尔·白吕纳C.拉采尔24.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评价系统基本上属于。
A.潜力评价 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25.按照广义理解,属于地带性规律。
A.纬度地带性B.垂直地带性C.水平地带性D.A、B、C26、山体越高,垂直带谱越。
A.简单B.复杂C.不变27.下列区划方案中属于交叉单列系统的是。
A.罗开富的区划方案B.任美锷的区划方案C.黄秉维的区划方案28.坚持地理环境决定论思想的学者是。
A.拉采尔B.罗士培C.维达尔·白吕纳29.从土地评价的类型来看,城镇土地基准地价评估的评价系统基本上属于。
A.潜力评价B.适宜性评价C.经济评价30.下列区划方案中属于统一单列系统的是。
A.黄秉维的区划方案B.席承藩的区划方案C.任美锷的区划方案二.填空题1.近代地理学早期萌发的综合自然地理学理论集中反映在的著作中,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自然综合体思想和自然地带学说。
2.自然地理环境的结构主要包括要素结构、结构和结构。
3. 元素是所有环境的标型元素;而元素是特定环境的标型元素。
4.生态系统能量流的基本特点是:一是;二是;三是能量流符合热力学第一、二定律。
5.一条冲沟在土地分级上相当于一个;而一个黄土梁坡则相当于一个。
6.土地评价的基本原则有、和比较的原则。
7.带段性和省性属于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而热力分带性则属于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
8.气候的年际变化属于分异,而气候类型的空间分布则属于分异。
9.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公平、和。
10. 对于综合自然区划等级系统的类型而言,黄秉维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基本上是一个系统;而赵松乔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的一个新方案》是一个系统11.在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是我国古代有关土地类型的代表著作;而是我国古代有关自然区划的代表著作。
12.生态系统中的生态金字塔主要包括金字塔、金字塔和能量金字塔三种。
13.某一级阶地在土地分级上相当于一个;而一个阶级面则相当于一个。
14.水平地带性属于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而垂直带性则属于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
15.“斗转星移,冬去春来”属于分异,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则属于分异。
16.黄秉维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把全国划分成3大区,6个热量带和青藏高原区,个地区(亚地区),个自然地带(亚地带)。
17.在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禹贡》是我国古代有关的代表著作;而《管子·地圆篇》是我国古代有关的代表著作。
18.按演替方向,土地演替可以分为演替和演替。
19.黄秉维在1960年提出了自然地理综合研究方向的三个趋势是:一是水热平衡理论;二是;三是。
20.生态系统与自然地理系统的根本区别在于生态系统是中心的、而自然地理系统是中心的。
21.在土地分级中,土地单元在地貌上相当于一个;而立地在地貌上则相当于一个。
22.“气候王国是一切王国之首......”是论的主要观点;而“在人地关系中,除环境因素外,人本身也是一个积极因素......”是论的主要观点。
23.地方气候属于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而小气候则属于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
24.土地系列图包括、和专题内容系列图三个方面。
25.在综合自然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中,《禹贡》的最大贡献是;而《管子·地圆篇》最大贡献是26.按演替速率,土地演替可以分为演替和演替。
27.热力分带性属于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而垂直带性则属于尺度的地域分异规律。
28.黄秉维的《中国综合自然区划(初稿)》把全国划分成个热量带,个自然地带(亚地带)。
一. 选择题1.A2.B3.C4.A5.C6.A7.A8.B9.B 10.C11.A 12.B 13.A 14.C 15.B 16.A 17.B 18.A 19.B 20.B 21.B 22.B 23.A 24.B 25.D 26.B 27.C 28.A 29.C 30.二.填空:1.道库恰耶夫;《论自然地带学说》2.空间;时间(两者可以互换)3.大气迁移(或空气迁移);水迁移4.能量单向流动;能量以不同方式转换(可以互换)5.土地单元(或限区);立地(或相)6.生产性原则;综合性原则(可以互换)7.大(或大区域);全球(或全球性8地理;地9.效率;生态持续性(可以互换10.交叉单列;统一单列11.《管子·地圆篇》; 《禹贡》12.数量;生物量(可以互换)13.土地单元(或限区);立地(或相)14.全大陆;中(或中区域)15.地理;地域16.18;2817.自然区划; 土地类型8.正向演替;逆向演替或 单向;可逆(双向)19.化学地理或景观地球化学;生态系统(可以互换20.单;多 21.初级地貌形态(或小地貌);初级地貌面(或微地貌 )22.地理环境决定论;或然论(或二元论) 23.中(或中区域);地方性4.比例尺;时间(可以互换)25.划分全国为九州;提出了三等(六级)制评价系统 26.快速演替;慢速演替 27.全球性;中(或中区域) 28.6带(+1区);28三.名词解释:1.自然地理环境:指受自然规律制约的地理环境,包括未受人类活动直接影响或影响微弱和已被人类社会改造利用了的两种状态的地理环境,前者如自然地理的各个组成部分:地质、地理、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等。
后者如被改造了的自然环境:绿洲、梯田,人工牧场、人工林等。
2.辐射干燥指数:辐射干燥指数K =R Lr。
随着辐射干燥K 的值增大(0-4),自然地带由森林——草原——中荒漠——荒漠变化。
这种规律也叫地理地带周期律。
3.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自然地理环境的节律性是指由自然地理过程的循环和振荡引起的随时间推移而有规律(周期性)演替的现象。
节律性也称周期性。
通常根据周期性的特点分成三类:1).周期性节律:以严格的时间间隔为循环振荡周期。
如:昼夜节律,年节律,季节节律等;2).阶段性节律:以不等长的时间间隔为循环振荡周期。
如:生物(或人)的生长节律,生物进化节律;3).旋迴性节律:以一定的旋迴阶段为周期。
如:冰期节律(气候旋迴节律),地质旋迴节律,地貌旋迴节律等。
4.自然地带《初稿》中对自然地带的定义:每个地带包括一个可以代表自然界水平分异特征的土类和植被群系纲(平地自成土和生长良好的平地天然植被),具有一定的热量水分组合,相应的隐域性土类和植被,相似的垂直带结构、自然地理过程与自然现象。
5.自然环境容量自然环境容量也叫自然环境承载力,是指自然环境所能容纳人口的数量、资源的数量(资源生产力),以及容纳污染物的能力。
即:6.地理地带周期律:随着辐射平衡值(R )的增加自然带由北极——亚北极——中纬——亚热带——热带;而随辐射干燥指数K 的值增大(0-4),自然地带由森林——草原——中荒漠——荒漠变化,这种规律就是地理地带周期律。
地理地带随辐射净值与辐射干燥指数的变化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称地理地带周期律。
7.7.综合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是一种地域研究方法,是关于自然地理区域的划分或合并的研究,它是根据自然条件的相似性与差异性的程度对地域进行逐级的划分与合并的过程,从而划分出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域。
8.水平地带性:水平地带性是大陆上实际表现出的地带性,是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形成。
既不从属于地带性,也不从属于非地带性。
定义为:由于纬度和海陆分布的影响,由赤道向两极,从沿海到内陆,在水平方向上呈带状分的地域分异规律性。
分三种类型:1).纬向式:低纬、高纬和中纬。
如,我国东部的平原区的表现。
2).经向式:干湿地带性和大地构造——大地貌组合分异起主导作用,如北美大陆中部:草原→半荒漠→荒漠3).斜交式: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影响相当。
如我国东北、华北、内蒙的水平地带性。
9.土地适宜性与限制性:土地适宜性是指土地对某种用途的适宜程度,包括适宜性类别(类型)和适宜性程度两个方面;土地的限制性是指土地对某种用途的限制程度,包括限制性类别(因素)和限制性程度两个方面。
土地适宜性与限制性相辅相成,适宜性越大,限制性越小;反之,亦然。
10.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既符合局部人口利益,又符合全球人口利益的发展。
自然环境容量 或环境承载力自然环境人口容量:容纳人口的数量自然环境资源容量:资源生产力 自然环境净化能力:容纳污染物的能力1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之间,经过长期不休止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融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自然地理综合整体(自然地理系统),系统中任何一种的成分或环节的变化,都将影响其它成分甚至整个系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