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论文对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的理解

市场周刊一、滕尼斯生平与《共同体与社会》(一)生平斐迪南·滕尼斯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早期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
他于1855年7日26日出生于当时属于丹麦王国的施莱兹维希州的一个小城豪巴而格,他的父母均是农民世家,生活比较富裕,他们为七个子女请了一位家庭教师。
之后,他们全家迁往胡苏姆。
滕尼斯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年时代。
1872年,有一段很短的时期,他在斯塔拉司堡学习,同年他换了一所大学读书,稍后,又去耶那、莱比锡、柏林、波恩、基尔和杜宾根等许多城市的大学读书,他所学的内容很丰富,有古典哲学、哲学、神学、教会史、语言学、考古学和艺术史,他的博士论文是考古学学习研究的成果。
1875年,年仅20岁的滕尼斯在杜宾根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
在以后的岁月里,滕尼斯从事哲学研究,他对古典哲学感兴趣。
他和佛里德利希·保罗多年来建立了书信往来关系,在他的鼓舞下,滕尼斯对霍布斯的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
1881年,他以研究霍布斯哲学成果受聘于基尔大学哲学系执教。
他是德国社会学学会的创始人,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经担任过他的学术助手。
(二)《共同体与社会》1881年他在哲学系工作时撰文《社区与社会》(亦译《公社与社会》),提出了“社区”与“社会”的重要概念。
对霍布斯的国家学说的研究使他对法学史和法律哲学问题的研究产生了兴趣。
首先是研究实质性问题,这也是他写作《社区与社会》的渊源之一。
该书于1887年第一次印刷,1912年再版,至1935年重印达八次之多。
这本书使他获得了很大的声誉。
其在社会学上的贡献最主要的是用二分法的概念,从人类结合的现实中,抽象地概括出共同体与社会这两种类型。
本书的基本思想和概念,至今对于社会学仍然有很深刻的影响,是社会学的经典文献。
在此书中,滕尼斯以“共同体”与“社会”的著名区分,为后世社会学家留下了一个经典的思考范式。
像费孝通先生对于“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的区分,于膝尼斯对于“共同体”和“社会”的区分,也存在着明显的学术传承关系。
社会共同体

社会共同体
作者:斐迪南·滕尼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德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
主要著作有:《共同体与社会》、《霍布斯的生平与学说》、《社会问题的发展》、《社会学的研究与批判》、《社会学引论》、《新时代的精神》等。
定义:共同体——表示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如劳动共同体、家庭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政治军事共同体等。
体、政治军事共同体等。
主要内容:
1.滕尼斯认为,共同体的类型主要是在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群体(家庭、宗族)里实现的,此外,它也可能在小的、历史形成的联合体(村庄、城市)以及在思想的联合体(友谊、师徒关系等)里实现;
2.他认为,共同体是建立在有关人员的本能的中意或者习惯制约的适应或者与思想有关的共同记忆之上的。
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宗教共同体等作为共同体的基本形式,不仅仅是它们的各个组成部分加起来的总和,而且是有机地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
3.与此相反,社会产生于众多的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有计划的协调,个人预计共同实现某一种特定的目的会于己有利,因而聚合一起共同行动。
社会是一种目的的联合体。
社会也是一种“人的群体”,人们像在共同体里一样,以和平的方式相互共处,但彼此之间不是相互结合,而是基本上分离的。
“社会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机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
社会的基础是个人、个人的思想和意志。
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社会的类型晚于共同体的类型。
”“在近代的资产阶级社会里,社会的类型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
读《共同体与社会》有感

读《共同体与社会》有感最近一段时间刚刚粗略地看完《共同体与社会》一书,对于其中的很多观点还是无法很好的理解,但本书所提出的许多概念还是能让我从枯燥深晦的文字里感受到着一位伟大社会学家的智慧光芒。
斐迪南.滕尼斯是社会学形成时期的著名社会学家,德国的现代社会学的缔造者之一,这本书是他的传世之作,也是西方社会学最经典的著作之一。
滕尼斯在书中深刻阐明了在人类的群体生活中的两种结合的类型:共同体与社会。
这两个概念看似简单,却意义深刻。
滕尼斯认为,共同体的类型主要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群体里实现的,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等是它的基本形式,它们是有机的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
社会是一种目的的联合体,是一种“人的群体”,人们以和平的方式共处,但彼此之间不是相互结合,而是基本上分离的。
在近代的资产阶级社会里,社会的类型得到了最完美的表现,在工业文明席卷一切的19世纪末的欧洲,这一发现具有相当的创造见和预见性,由此成为以后西方社会学的基本范畴和概念,并在不同的时代被不断的丰富与发展。
共同体主要是以血缘、感情和伦理团结为纽带自然生长起来,其基本形式包括亲属(血缘共同体),邻里(地缘共同体),友谊(精神共同体)。
因为天然或原始的原因人们会有着共同的意志上的互相结合。
书中指出这种结合最强有力结合通过三种关系表现为直接的相互的肯定,分别为母亲与孩子,丈夫与妻子和兄弟姐妹。
母子的关系从肉体过渡到精神,因为与生俱来的血缘关系因此具有牢固的确定性。
母亲照顾孩子,可以说是出自不言而喻的本能。
而在孩子的成长中也会相互给与欢乐的记忆,并对母亲产生感激,抵消母子分开的可能性。
这种相互的关系便使得母子关系能够稳定。
而夫妻之间的关系是主要依靠相互习惯,从而才能形成长久稳定的关系。
这很自然就能联想到现实生活中,很多时候正是由于由于夫妻之间处处争锋相对,无法互相适应,互相磨合,形成稳定合理的家庭结构才会导致家庭的破裂。
除此之外共同的财富,包括孩子都是巩固夫妻关系的条件。
滕尼斯及其社会学理论简介

一、社会如何形成社会团结或者社会联系问题是腾尼斯社会学的焦点问题。
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腾尼斯提出了两种社会联系学说。
1、本质的意志。
腾尼斯不同意把迪尔凯姆等人把“社会事实”作为社会的基础,认为“意志”才是社会的心理基础。
腾尼斯认为“意志”有两种:一种来自于人性自我的最深处,他为此称为“本质的意志”。
腾尼斯认为,这是一种整体的意志,它是人的思维过程与生命、情感以及全部的人类经验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2、选择的意志。
这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独立的意志,它与人的外在目标、外在行为相联系。
腾尼斯认为,人的两种“心理”状态是人进行社会活动的基础,也是结成社会的基础。
3、腾尼斯认为,本质的意志形成“公社、社区、共同体”,而选择的意志则会形成“社会”二、人类社会转型腾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转型主要表现为从社区向社会的转型。
1、社区:以血缘、地缘关系为基础、生活在一起的人们,他们生存的环境叫社区。
“社区”这个词源于拉丁文,意思是“共同的东西”、“亲密的伙伴”、“团体”或者“群落”。
滕尼斯认为,与工业社会不同,社区以血缘、邻里以及朋友关系而不是以业缘关系为主,它依照传统习惯而不是法律进行社会控制,引导社区成员行动的基础是信仰而不是舆论,社区中的经济基础是土地、集体财产而不是资本与私有财产。
之后,美国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帕克在“Community ”这个词中增加了“地域”含义。
在任何一本牛津英汉词典中,“Community ”这个词三个含义,一是指“居住在同一个地区的群体”(the people living in one place or district );二是指“有相同宗教、种族、职业以及兴趣背景的群体”(group of persons with the same religion , race , occupation , interests , etc );三是某种程度的相似性以及共同性。
(having things in common , being alike in some way )20世纪30年代初,当时还在燕京大学读书的费孝通先生将Community 翻译为“社区”,滕尼斯一、社会是如何形成的(社会团结/联系理论) 二、人类社会转型中国学术界从此有了社区概念,并一直沿用至今。
浅谈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

浅谈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浅谈滕尼斯的“共同体”与“社会”【摘要】共同体与社会是滕尼斯理论体系中的两个基本概念。
共同体一强烈的情感精神为特征,由合作、习俗和宗教构成,而社会则是传统、法律和公共舆论基础上建立的大规模组织。
滕尼斯提出的“共同体与社会”的类型方法已经形成了社会学当中的一种流派,对后来的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滕尼斯共同体社会《共同体与社会》一书是德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德国现代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斐迪南?滕尼斯(1855―1936)的代表作。
本书在社会学上的最主要贡献是发现并深刻阐明人类的群体生活中两种结合的类型:共同体和社会。
在滕尼斯看来,作为人类共同生活的两种基本形式,共同体与社会存在于一切人类社会的历史中,存在于一切人类社会关系中。
因此,共同体与社会并不是两个纯粹的理性假定,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概括和总结。
滕尼斯所处的时代,是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
滕尼斯的童年时代,日耳曼民族古老社区生活的许多传统在该地区依然保留着,这使得他亲身体验过古老社区生活的质朴和淳厚。
这对他社会思想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大学时代滕尼斯结束了保持许多方面自然联系的乡土社会,进入了反映现代社会特征的大城市。
可以说,他对这种前后社会的变化有着深刻的体验。
这种对自身所处时代的深刻感知,和自身的哲学思考相结合,就产生了共同体与社会这种对社会的认知方式。
一、“共同体”与“社会”的概念(一)“共同体”的概念滕尼斯认为,共同体的类型主要是在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群体(家庭、宗族)里实现的,此外,它也可能在小的、历史形成的联合体(村庄、城市)以及在思想的联合体(友谊、师徒关系等)里实现。
滕尼斯辨明了共同体的几种形式:(1)氏族关系。
可以视为这类关系的,当然首先是氏族本身的关系,或称为血缘关系。
(2)以共同生活为特征的邻里关系,这种关系是婚姻生活所固有的,也是狭义上的家庭所固有的,但在理论上说这种关系有着更为广泛的意义。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
•
维护手段 结合性质
评价:
• 主要贡献: 发现并深刻阐明在人类的群体生活中的两种结合的类型, 用二分法的概念,从人类结合的现实中,抽象地概括出这 两种类型;共同体与社会。
• 局限性: 1.具有浓厚的形式主义色彩,不能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做出 全面的解释。 2.其理论暗含对“共同体”的偏爱和理想化,为各种怀古 复旧的浪漫主义运动在他的理论中寻求根据留下借口。
• 滕尼斯认为,共同体中的行动是从一种先验和必 然的整体性出发的,是为联合了行动者在内的人 群的利益发生的。而社会中不存在这样的行动。 没有人会施惠于他人或为他人生产什么,他也不 会有慷慨施惠于其他个人的倾向和意愿,假如没 有在礼物和劳务方面他认为至少等价于其付出的 对等交换的话。人的欲求总多于他本该拥有的, 这甚至成为必然的了;因为只有当他得到了看上 去更好的东西时,他才会转而脱手自己的物品。
共同生活的意志类型:本质意志和选择意志
• 在滕尼斯看来,"共同体”和“社会”两种共同生 活形式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 共同意志不同。为此,滕尼斯把人们的共同意志 分为本质意志和选择意志。 • 本质意志主要基于情感动机,指的是人们在传统 和自然的感情纽带基础上的一致性和相互融洽。 • 选择意志主要基于思想动机,指的是人们那种尽 量排除感情因素的纯理智思维、个人的目的性打 算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作者简介
• 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 nnies,1855—1936) 社会学形成时期的著名社会学家,德国的现代社会学 的缔造者之一。 从 1872 年起,先后在耶拿、莱比锡、波恩、柏林和 图宾根等大学学习哲学和历史, 1877年获博士学位。 1878 年赴英国研究英国哲学家 T. 霍布斯,对霍布斯 的生平和著作有重要发现。 1881 年在基尔大学取得 授课资格。 1904 年参加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召 开的文学和科学大会,作了关于社会结构的当前问题 的报告。 1909 年任基尔大学政治经济学副教授 , 1913年升为教授。1916年辞去教职。1921年获汉堡 大学法学荣誉博士, 1927 年成为波恩大学政治学荣 誉博士。 1933 年被纳粹政权解职。他是德国社会学 会和霍布斯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并曾任这两个学会的 会长。1933年8月辞去德国社会学会会长职务。 滕尼斯一方面受霍布斯和B.斯宾诺莎的哲学和天赋人 权学说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继承了德国文化中的历史 主义传统,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及其生理、心理和社 会本质的实质科学。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Add the author and the accompanying title
生活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商务
图标元素
评价:
• 主要贡献: 发现并深刻阐明在人类的群体生活中的两种结合的类型,用 二分法的概念,从人类结合的现实中,抽象地概括出这两种 类型;共同体与社会,
• 局限性: 1.具有浓厚的形式主义色彩,不能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做出全 面的解释, 2.其理论暗含对共同体的偏爱和理想化,为各种怀古复旧的 浪漫主义运动在他的理论中寻求根据留下借口,
浪漫主义运动:
• 浪漫主义 Romanticism 是十八世纪晚期,十九世 纪前半期盛行于法国,他是一个全欧洲性的内容广 泛的思想文化运动,但直到20世纪仍余韵不散,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 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 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
• 浪漫主义有积极浪漫主义与消极浪漫主义之分,积 极浪漫主义者,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暗,矛 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存的 封 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种罪恶现 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激情,寄理 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赞成空想社会 主义,
共同体的基本形式
滕尼斯对共同体理解简述

滕尼斯对共同体理解简述共同体是滕尼斯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们在社会中形成的一种共同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共同体是一种集体意识形态的体现。
在共同体中,人们具有共同的价值观、信仰和目标,形成了一种共同的认同感。
这种共同的意识形态可以凝聚人们的力量,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共同体是人们相互依存和互助的关系的反映。
在共同体中,人们相互依赖,形成了一种互助的关系。
他们有着共同的利益和目标,通过合作和协作来实现共同的利益。
这种相互依存和互助的关系有助于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共同体还是一种社会文化的体现。
在共同体中,人们共享着相似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他们通过共同的文化传统和习俗来表达自己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
这种共同的文化传统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凝聚和共享。
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首先,共同体需要一个共同的空间和环境来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发展需求。
这个空间可以是一个小区、一个村庄或一个城市,人们通过共同的生活和活动来建立联系和交流。
共同体需要一个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来引导人们的行为和决策。
这些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可以是道德准则、法律法规或社会习俗,人们通过遵守这些规范来保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共同体需要一种共同的认同和归属感来促进人们的团结和合作。
这种认同和归属感可以通过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共同的经验和记忆以及共同的目标和利益来建立。
共同体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凝聚人们的力量,促进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同时,共同体也可以促进人们的个人发展和成长,提供一个安全和稳定的环境。
然而,共同体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能会发生变化。
同时,不同的群体之间可能存在冲突和竞争,导致共同体的分裂和瓦解。
因此,建设和维护共同体需要人们共同的努力和参与。
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促进共同体的发展和壮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浪漫主义运动:
• 浪漫主义(Romanticism)是十八世纪晚期,十 九世纪前半期盛行于法国,他是一个全欧洲性的 内容广泛的思想文化运动,但直到20世纪仍余韵 不散。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 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 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 浪漫主义有积极浪漫主义与消极浪漫主义之分, 积极浪漫主义者,敢于正视现实,批判社会的黑 暗,矛头针对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残 存的 封建因素,同时对资产阶级本身所造成的种 种罪恶现象也有所揭露,因而充满反抗、战斗的 激情,寄理想于未来,向往新的美好生活,有的 赞成空想社会主义。 与此相反,消极浪漫主义者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的 尖锐矛盾,采取消极逃避的态度,他们的思想是 同那个被推翻了的封建贵族阶级的思想意识相联 系的。他们从对抗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出发,反对 现状,留恋过去,美化中世纪的宗法制,幻想从 古老的封建社会中去寻找精神上的安慰与寄托。 消极浪漫主义的出现,实际上是被打倒的封建贵 族阶级没落的思想情绪在文学艺术上的反映。
本质意志与选择意志的区分:
• 滕尼斯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方面来区分本质意志 与选择意志。 • 在本质意志中,目的与手段完全合而为一,自然 地结合在一起,彼此之间没有区分。 • 在选择意志中,有目的和从属于目的之手段的区 别。即在选择意志中,人们反复权衡利弊,采取 某种行动取决于是否有助于个人利益。
• 这两种意志形式分别与“共同体”和“社 会”相对应,“共同体”源于本质意志, “社会”源于选择意志。“共同体”这样 的有机统一体是本质意志的表达,“社会” 这样的机械统一体是选择意志的表达。按 照滕尼斯对“共同体”和“社会”这两种 人类共同生活形式及其构成基础的论述, 可将其观点整理如下表:
• 滕尼斯认为,共同体中的行动是从一种先验和必 然的整体性出发的,是为联合了行动者在内的人 群的利益发生的。而社会中不存在这样的行动。 没有人会施惠于他人或为他人生产什么,他也不 会有慷慨施惠于其他个人的倾向和意愿,假如没 有在礼物和劳务方面他认为至少等价于其付出的 对等交换的话。人的欲求总多于他本该拥有的, 这甚至成为必然的了;因为只有当他得到了看上 去更好的东西时,他才会转而脱手自己的物品。
共同生活的意志类型:本质意志和选择意志
• 在滕尼斯看来,"共同体”和“社会”两种共同生 活形式之所以不同,是因为把人们联系在一起的 共同意志不同。为此,滕尼斯把人们的共同意志 分为本质意志和选择意志。 • 本质意志主要基于情感动机,指的是人们在传统 和自然的感情纽带基础上的一致性和相互融洽。 • 选择意志主要基于思想动机,指的是人们那种尽 量排除感情因素的纯理智思维、个人的目的性打 算及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2.个体之间的孤立性:
在共同体中,人们本质上是团结的,尽管也 存在种种分立因素;而在社会中,人们本质上却 是分裂的,虽然也有种种联合的因素。与共同体 形成对比的是,在社会中我们发现没有行动是从 一种先验的和必然的整体性出发的。 就行动系个人所为而言,没有行动是为着联合 了行动者在内的人群的利益而发生的。在社会中 这类行动不存在。相反,这里每个人都是为己的、 孤立的,时时处在与所有他人的紧张对立中。
3.机械性
“共同体是持久的、真正的共同生活,而社会不过是 一种暂时和表面的共同生活。因此,共同体应该被理解为 一种生机勃勃的有机体,而社会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机械的 聚合和人工制品。”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滕尼斯认为,共同体是生机勃勃的有机体,而社 会是机械聚合的无机体
社会人际关系性质:交换性
•
•
概述
• 共同体联系、社会联 系 • 共同体类别 • 共同体主要规则 • 社会基本特征 • 本质意志与选择意志 • 评价
一、共同体联系 与 社会联系
共同体联系 凡是亲密性的、私人性的、和 排他性的共同生活,都被理解 为共同体联系的生活。例如: 亲属、邻里、友谊 人们之间基于血缘、感情和伦 理团结的共同体更强大、更有 生命力,这是人们共同生活的 持久的真正的方式 共同体联系应理解为活的有机 体 社会联系 社会联系是公共性的──即世界本身。 例如:股份公司、大城市、民族国 家 与“共同体”相反,基于常规、政 策、公众舆论和特殊利益的社会联 系却是短暂的、肤浅的。
意缘共同体
(如宗教团体)
滕尼斯把亲属关系、邻居关系和朋友关系视 为共同体原始类型的确定的和有意义的衍生 物
亲属关系 在一般的情况下,如果生活在家庭和亲 人之中,会感到最大和最多的欢悦。
此共同体仍能在与居住地分离期间坚持 下来,它们仍然比以前更需要明确的重 新联合的习惯以及神圣习俗的支持。 当人们具有相同或相似的职业或技艺时, 朋友关系就很容易地建立起来,但必须 通过方便的和频繁的集会才得以形成并 维持。在共同精神世界中被创造出来的 受人们崇拜的神,对于维系这一纽带极 为重要
•
•
社会的基本特征:
我们可以从滕尼斯对共同体与社会的对比中 概括出社会的特征: 1.公共性: “一切亲密的、秘密的、单纯的共同生活,被
理解为在共同体里的生活。而社会是公众性的,是 世界。人们在共同体里与同伙一起,从出生之时起 就同甘共苦,休戚与共。人们走进社会就如同走进 他乡异国。青年人被告诫别上坏人的当” ——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 相比共同体生活具有私密性和排他性,社会生活是 公众性的。
维护手段 结合性质
评价:
• 主要贡献: 发现并深刻阐明在人类的群体生活中的两种结合的类型, 用二分法的概念,从人类结合的现实中,抽象地概括出这 两种类型;共同体与社会。
• 局限性: 1.具有浓厚的形式主义色彩,不能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做出 全面的解释。 2.其理论暗含对“共同体”的偏爱和理想化,为各种怀古 复旧的浪漫主义运动在他的理论中寻求根据留下借口。
邻居关系
朋友关系
共同体的几大主要规则:
1)处于共同体的人们相互爱着对方,并相互理解 2)处于共同体的人们之间相互调适,并用相近的方式 思考。 3)那些相互爱着、相互理解的人们居住在一起,组织 着他们的共同生活。决定性的共同意志的混合的和复杂 的形式已经变得如同语言本身一样自然,并包含着多种 多样的理解的感受,而这些理解是由这种意志的尺度衡 量的,我们称这种形式的意志为和谐,称为家庭精神。 理解与和谐是同一件事,共同体的意或志,在其最基本 的形式中,包含对它们各别关系和行动的相互理解,以 及它们整体力量和天性中的和谐。
作者简介
• 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 nnies,1855—1936) 社会学形成时期的著名社会学家,德国的现代社会学 的缔造者之一。 从 1872 年起,先后在耶拿、莱比锡、波恩、柏林和 图宾根等大学学习哲学和历史, 1877年获博士学位。 1878 年赴英国研究英国哲学家 T. 霍布斯,对霍布斯 的生平和著作有重要发现。 1881 年在基尔大学取得 授课资格。 1904 年参加在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斯召 开的文学和科学大会,作了关于社会结构的当前问题 的报告。 1909 年任基尔大学政治经济学副教授 , 1913年升为教授。1916年辞去教职。1921年获汉堡 大学法学荣誉博士, 1927 年成为波恩大学政治学荣 誉博士。 1933 年被纳粹政权解职。他是德国社会学 会和霍布斯协会的创始人之一,并曾任这两个学会的 会长。1933年8月辞去德国社会学会会长职务。 滕尼斯一方面受霍布斯和B.斯宾诺莎的哲学和天赋人 权学说的影响,另一方面又继承了德国文化中的历史 主义传统,认为社会学是研究人及其生理、心理和社 会本质的实质科学。
社会联系则是机械的聚集体,是人 为的产物
共同体的基本形式
反映了真实的人, 血缘共同体 是共同体的最高形 (如家庭) 式 表明人类存在的 统一性,展现了 对人自身的共同 的和分享的关系
是基于共同的居住 地缘共同体 地,可视为物质生 (如邻里) 活的共同体
它意味着仅仅为了共同 关系的纽带是共 目的而进行的合作和一 同的圣地和共同 致的行动。可视为精神 崇拜的神灵 生活的共同体
共同体 意志类型 意志取向 行动方式 互动表现
社会
本质意志——情感 选择意志——目的 动机 动机 整体意志 传统的行动 个人意志 合理的行动
超本地网络,复合 本地网络,密集型 型 家庭、乡村、小城 都市、国家、世界 镇 和睦感情、伦理、 常规、法律、公众 宗教 舆论 有机的方式 机械的方式
生活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