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生态修复
河道生态修复治理实施方案

河道生态修复治理实施方案
1. 生态评估与监测,首先需要对河道生态环境进行全面的评估
和监测,包括水质、水生态系统、岸线植被、水生动物等方面的调
查和评估,以确定存在的问题和改善的重点。
2. 生态修复目标与原则,明确生态修复的总体目标和原则,例
如恢复河道自然生态系统、提高水质、保护稀有濒危物种等,确保
修复过程符合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3. 生态修复技术与措施,根据评估结果和修复目标,制定相应
的生态修复技术和措施,包括水生植物种植、河道整治、湿地恢复、沉积物清理等,以恢复和改善河道生态系统。
4. 治理方案实施步骤,明确生态修复治理的实施步骤和时间表,包括前期准备、实施阶段和监测评估阶段,确保治理工作有条不紊
地进行。
5. 资金保障与政策支持,制定相应的资金保障机制,确保生态
修复治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提供政策支持和
保障。
6. 社会参与与宣传教育,加强社会参与,鼓励公众参与生态修
复治理工作,同时开展相关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河道生态环
境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综上所述,河道生态修复治理实施方案需要综合考虑生态评估、修复目标、修复技术、实施步骤、资金保障与政策支持、社会参与
与宣传教育等多个方面,以期达到恢复和改善河道生态环境的综合
效果。
河道治理中的生态修复及其建设

河道治理中的生态修复及其建设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作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河道的治理和生态修复显得尤为重要。
河道治理中的生态修复不仅涉及到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还关乎到城市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河道治理中的生态修复及其建设是当前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领域中的重点课题之一。
一、河道治理中的生态修复概述河道治理是指通过一系列工程技术手段对河流进行综合整治,提高其水质、水量和水生态环境,增强对洪水、干旱、水污染等自然灾害的抵御能力,达到维护水资源和土壤的生态安全,改善人居环境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而生态修复则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重塑和重建原有的水生态系统,恢复其自然生态功能,提高水质和生物多样性,实现整个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和自身动态平衡。
在河道治理中着重进行生态修复,不仅可以达到治理河流、改善水质的效果,还有利于保护和重建沿岸的生态系统,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品质。
二、河道生态修复的关键技术1.湿地建设湿地是自然的生物过滤器,能够有效清除水体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污染物质,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在河道治理中,通过构建湿地植被和模拟湿地环境,可以有效吸收周围的污染物,同时为鸟类和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提高生物多样性。
2.植被修复植被修复是河道生态修复的重要手段,通过种植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水生植被,保持河道的湿度和稳定性,同时减缓水流速度,减少泥沙的侵蚀和水土流失,改善水质和生态环境。
3.河道结构的改善河道结构的改善包括河道的整体规划设计,沿岸护岸工程和河床整治等方面。
通过对河道结构的改善,可以有效减少水土流失,稳定河道环境,提高水质,为生物提供更加适宜的生存环境。
三、河道生态修复的社会意义和价值1.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的河道不仅是城市的血脉,也是城市的绿肺,通过生态修复,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绿地覆盖率,提升城市生态品质。
2.保护土壤和水资源河道的生态修复有助于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保护水资源和土壤资源,维护生态安全。
河道生态修复实施方案

河道生态修复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我国许多河道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
河道水质恶化、生态系统失衡、水生物种群减少等问题日益突出,给人们的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为了改善河道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实施河道生态修复方案势在必行。
二、目标与原则。
1. 目标,通过生态修复,恢复河道生态系统的平衡,提高水质,增加水生物种群,改善河道生态环境。
2. 原则,科学性、可行性、可持续性、综合性原则。
三、实施方案。
1. 生态修复前期调研,对河道的水质、水生态系统、水生物种群进行全面调查,了解河道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 制定生态修复方案,根据调研结果,结合河道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特征,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修复方案,明确修复的目标和措施。
3. 水质改善措施,采用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人工湿地等方法,改善河道水质,净化水体。
4. 恢复水生态系统,修复河道的湿地、水生植被和水生动物栖息地,恢复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5. 增加水生物种群,进行水生物种群的人工增殖和保护,增加河道的生物多样性。
6. 绿化美化河岸,在河道两岸进行绿化美化工作,增加绿地面积,改善河道生态环境。
四、实施步骤。
1. 生态修复方案的论证和批准。
2. 生态修复工程的招投标和施工。
3. 生态修复工程的监督和验收。
4. 生态修复工程的运行和维护。
五、效果评估。
1. 对河道水质、水生态系统、水生物种群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评估生态修复方案的实施效果。
2.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生态修复方案,确保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效果。
六、总结。
河道生态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改善河道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为人们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
河道恢复生态措施方案

河道恢复生态措施方案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河道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
为了保护河道的生态环境,恢复其自然生态,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措施方案:
1. 河道水质净化:通过建设湿地净化系统,增加植物和微生物的净化作用,降低河水的污染物浓度。
2. 生态修复:在河道的两岸建设生态园林、湿地保护区等,引入多种植物和动物种类,提高河道的生物多样性。
3. 河道岸线绿化:整治河道两岸的工业和市政废渣,建立河道绿化带。
并且通过植树、种草等方式增加氧气含量,改善河道生态环境。
4. 水生生物保护:建立保护河道水生生物的制度和措施,控制过度捕捞和捕杀以及禁止非法捕捞。
5. 禁止污水排放:加强对企事业单位和居民的污水排放的管控和监测,禁止直接将污水排放到河道中。
6. 推广清洁能源:减少污染源,推广清洁能源使用,减少燃煤和柴油发电等污染物的排放,降低河道污染。
7.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增加生态文化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增加民众参与生态保护的意识。
8. 改善排水系统: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加大排污口的设施建设,确保排污水能够得到处理和净化。
9. 加强监测与检测:建立河道水质监测体系,定期对河道水质进行监测和检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河道生态问题。
总之,河道恢复生态需要综合施策,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公众都需要共同参与和努力。
只有通过多方面的措施和持续的努力,才能保护河道的生态环境,实现河道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目标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目标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的目标是为了创造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道生态系统,同时满足人类对河道的多方面需求。
以下是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的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目标:1. 水质改善水质改善是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的首要目标。
由于城市化进程中排放的污水、废水,以及河道周边环境的影响,城市河道的水质往往较差。
在进行生态修复时,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如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河道周边环境管理等,来改善河道水质。
目标是实现河道水质的明显提升,满足水质标准和生物生存需求。
2. 生态系统恢复生态系统恢复是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的核心目标。
城市河道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其生物种群、植被覆盖、土壤质量等方面都需要得到恢复。
通过种植水生植物、恢复底栖动物种群、建设生态护岸等方式,可以有效地恢复城市河道的生态系统。
目标是实现生物多样性的增加,构建健康、稳定的生态系统。
3. 洪水调节城市河道在洪水调节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在雨季,城市河道需要承担蓄滞洪水的任务,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防止洪水灾害的发生。
在进行生态修复时,需要充分考虑河道的洪水调节能力,通过合理的设计和布局,提高河道的洪水调节能力。
目标是实现河道的洪水调节功能得到有效提升,确保城市安全。
4. 景观美化城市河道作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其景观美化也是生态修复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植被绿化、景观设计等方式,可以提升城市河道的景观效果,为市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
目标是实现城市河道的景观美化,使其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5. 公众亲水性提高公众的亲水性也是城市河道生态修复的一个重要目标。
通过提供安全、舒适的亲水环境,吸引市民参与河道管理和保护工作,增强市民对河道的认识和爱护。
同时,亲水环境也可以促进市民的身心健康,提升城市的宜居性。
目标是实现市民对河道的亲近和爱护,让城市河道成为市民休闲、娱乐和交流的重要场所。
河道治理中的生态修复及其建设

河道治理中的生态修复及其建设河道治理是一项长期而又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其中生态修复及其建设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不断发展,河道水质恶化、水量减少等现象愈发严重,给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对河道的生态修复及其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一、生态修复的必要性1、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河道生态环境的恶化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人为因素,包括城市污水排放、工业废水排放、农业化肥农药使用等;二是自然因素,包括水资源过度开发、水土流失等。
这些因素导致了河道水质下降、生态系统破坏等问题。
生态修复是为了修复受到污染和破坏的河道生态系统,恢复其良好生态功能,提高水体水质,改善水资源环境,保护生态多样性,维护全球生态安全。
只有进行生态修复,才能有效地应对河道生态环境的恶化问题。
二、生态修复的基本原则1、生物多样性原则生态修复应重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繁荣,尊重和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提高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2、生态可持续性原则生态修复应遵循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则,保持修复过程中的生态平衡,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资源综合利用原则生态修复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4、生态环境保护原则生态修复要坚持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原则,确保修复过程对环境的影响减到最低。
5、参与与协作原则生态修复应鼓励社会各界的参与,发挥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共建共享的目标。
三、生态修复的具体措施1、湿地恢复湿地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生态服务功能。
通过湿地恢复,可以促进水质净化,维持水体的稳定性,提供栖息地,保护水资源,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2、水生植物种植3、河道底泥清理河道底泥是河道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底泥受到污染和沉积泥沙过多,会影响水质,破坏河道生态系统。
对底泥进行清理和治理是非常必要的。
4、岸线绿化对河道岸线进行绿化,可以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河道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方案

河道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河道生态环境逐渐受到破坏和污染。
为了保护和修复河道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水环境质量,本文提出了河道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方案。
二、工程目标1.保护河道生态系统,提高生物多样性。
2.改善水环境质量,减少水污染。
3.提供适宜的河道景观,提升市民生活质量。
三、工程方案1. 生态修复在河道区域种植具有本地特色的植物,增加植被覆盖率,提供栖息地给水生生物。
同时,适当恢复湿地功能,增加湿地面积,提高河道的自净能力。
2. 水体治理引入生态工程技术,建设人工湿地、河滨湿地等水处理设施,对流经的水体进行自然净化和过滤。
同时,加强水污染源的管控,降低河道受到的污染物输入。
3. 河道整治对河道进行疏浚和护岸修复,恢复河道的原始形态,促进水流畅通。
同时,在需要的地方修建防洪设施,提高抗洪能力。
4. 增加生态节点在沿河道的适宜位置增加一些生态节点,如湿地公园、生态广场等。
这些节点可以提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也可以作为生物栖息地和植物种植区。
5. 宣传教育开展公众教育活动,提高市民对河道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通过举办主题讲座、展览等活动,让更多人了解河道生态修复的意义和目的。
四、工程实施步骤1.编制详细的项目规划报告,包括工程目标、方案设计、预算等。
2.开展前期调研,了解河道的现状和问题,确定具体的修复方案。
3.与相关部门协商,争取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
4.开展生态修复工程,种植适宜的植物,修复河道植被覆盖。
5.建设水处理设施,对流经的水体进行净化和过滤。
6.进行河道整治工程,疏浚河道,修复护岸。
7.建设生态节点,增加生态景观元素。
8.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
9.定期监测和评估修复效果,根据需要调整工程方案。
五、预期效果1.河道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得到提高。
2.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污染得到控制。
3.增加生态节点后,河道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治理施工方案

河道水体生态修复治理施工方案一、目标与原则我们的目标是恢复河道水体的生态平衡,提升水质,并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为此,我们将遵循以下原则:1.生态优先:保护和恢复河道生态,以自然环境为基础,优先考虑生态效益。
2.统筹规划:综合考虑河道及周边环境,进行整体规划,分阶段实施。
3.科学治理: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以数据为依据,进行治理方案的优化。
4.公众参与: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鼓励公众参与河道治理过程。
二、施工内容1.水质提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方法,减少污染物含量,提升水质。
2.生态修复:恢复河道水体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种植水生植物、放养水生动物等。
3.河道整理:清理河底的淤泥和垃圾,改善河道形态,增强河流的自净能力。
4.岸线保护:通过植被恢复、土壤加固等措施,保护河岸线,防止水土流失。
5.水环境监测:定期对水质和生态环境进行监测,确保治理效果。
三、实施步骤1.前期调查:对河道的水质、地形、生物种类等进行详细调查。
2.方案设计:根据调查结果,制定具体的治理方案。
3.施工准备:包括物资采购、人员调配等。
4.施工实施:按照方案进行具体施工。
5.效果评估:施工结束后,对治理效果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优化或调整。
6.后期维护:对治理后的河道进行定期维护和监测。
四、技术措施1.水质提升技术:采用高级氧化技术、光催化技术等,降解水中的有机物和氨氮等污染物。
2.生态修复技术:采用微生态技术、植物修复技术等,恢复河道水体的生物多样性。
3.河道整理技术:根据河道的地理条件和水流特性,采用合适的河道整理技术,如自然护岸、人工湿地等。
4.岸线保护技术:采用土壤加固技术、植被恢复技术等,保护河岸线,防止水土流失。
5.水环境监测技术:采用在线监测设备、生物监测方法等,对水质和生态环境进行定期监测。
五、保障措施1.组织管理:建立专门的治理团队,明确各岗位的职责和任务。
2.资金保障: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支持治理工作的实施和维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护岸
植物种植
谢谢
活枝护岸-----梢料排护岸
梢料排护岸是应用活枝组成的排体结构。 梢料排可以截留洪水期间的泥沙,为插条生根 创造条件,插条发芽后会恢复河岸植被和河边 生境,最终形成自然景观并为小型动物提供栖 息地。
活枝护岸-----梢料层护岸
活枝护岸-----梢料捆护岸
活枝护岸-----栅栏护岸
抛石护岸
防洪与亲水的协调
对于一些窄深的矩 形断面河道,由于空间 限制,无法减缓边坡。
复式设计 设置复式分层游廊, 以满足低水位和高水位的 亲水活动,同时对护岸进 行修饰和垂直绿化,增强 景观性和生态性。
分层游廊
植被 3
恢复
滨水植物群落
按照近水程度和受水 淹频率的从高到低可以归 纳为沉水植物群落、挺水 和浮叶植物群落、耐湿草 本群落、耐湿乔灌群落等 几种群落。
堰因靠近河岸区域的
水位有所提高,增加了河
岸遮蔽,所形成的深槽有 助于鱼类等生物的滞留, 在洪水期和枯水期为其提 供了避难所;
砾石群在河床安放砾石或砾石群可以增加河道结构的复杂度和水力条件
的多样性,这对于包括水生昆虫、鱼类、两栖动物、哺乳动物和鸟类等生物的多度、 组成、水生生物群的分布具有积极影响。
抛石丁坝
抛石丁坝是用毛石堆积或 在填土表面用毛石干砌而形成 的丁坝,具有减缓水流、 改变水流方向、减轻河岸侵蚀 的作用。
混凝土块体丁坝
同抛石丁坝类似,但一 般在混凝土块体丁坝上覆盖 当地河床材料、表土和抛石 等,促使泥沙堆积,创造出 同自然河岸相同的环境,也 期待其在洪水暴发时能够为 鱼类等提供避难所。
石笼护岸----石笼挡土墙
石笼护岸----石笼垫护岸
石笼护岸----石笼净水复合护岸
内部装入碎石,并同时在迎水面装入具有净水作用的球状填料(球状填料 可根据水体的污染状况进行选择,如水体以有机污染为主,则可选用生物活性炭 填料;如水体以富营养化污染为主,则可选用由铁屑和黏合剂合成的球形净水材 料)。
缓冲带
缓冲带是指在河道一边 或两边高地的一部分, 构成高河滩和周边环 境的过渡 它是生物迁徙的通道, 也是容纳城市公共活 动的场所。
河道蜿蜒性
蜿蜒性是自然河
道的重要特征,而渠道 化和裁弯取直工程彻底 改变了河道蜿蜒的基本 形态使得生境的异质性 降低,河道生态系统的 结构与功能随之发生变 化,生物群落多样性随 之降低,生态系统退化。
槽式鱼道
在槽壁和槽底设有 间距较密的阻板和砥坎, 水流流经阻板和砥坎时 遭到反向作用力,从而 降低流速。
梯级鱼道
梯级鱼道是以水池 式鱼道为原形发展来的, 它由阶梯式底板和横 隔板的水槽组成,形成 一系列梯级水池(图 3-18)。 为了过鱼,在隔板 上设孔。
河床生态化
河床是河谷中平水期水流所占据的谷底部分。天然河床由于水流和泥沙的
桩式丁坝
桩式丁坝是采用木桩或钢筋混 凝土桩作基础的垂直于岸线的丁坝。 木桩一般采用长 3~5m、桩末端直径 12~15cm 的木料,以纵横断面约 1m 的间隔数列打桩,有时在纵横向或成 对角线方向上用长木桩连接起来。钢 筋混凝土桩可采用长 l0m 左右,断面 为 25cm×35cm 的预制板桩,按照纵 横 5m 间隔 1.5m 接桩连成整体。
护岸 2
生态化
植物护岸
自然河岸两侧生长着芦苇、柳树等植物,恢复河岸原有的植物群落是河岸生态 修复的出发点。柳树是用作植物护岸良好的材料,其生态功能主要表现为:成活后 的柳枝根部舒展且致密,能压稳河岸,加之其枝条柔韧、顺应水流,符合河道行洪 功能;繁茂的枝条为昆虫提供生息场所,浸入水中的柳枝、根系为鱼类产卵、避难、 觅食提供了场所。
相互作用,会产生不定期的冲刷和淤积,其纵剖面呈深槽与浅滩交替的结 构,横剖面呈低洼的槽形结构。
深槽和浅滩序列的重建
一般在蜿蜒河道的 凸岸由于泥沙淤积形成 浅滩,凹岸则受到冲 刷,形成深潭;在顺直 段会形成浅滩。
栖息地加强结构
树墩由树根和部分树
干组成的结构物,具有可用 于控导水流,也可为鱼类和 其他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 为水生昆虫提供食物来源等 功能。
水际湿生植被带、开敞植被带、疏林草地带、密林带等不同形态的绿地。
实例 4
研究
北京转河(恢复明河)
概况 转河是北京环城 水系种重要的一段, 它于 1975-1982 年 间由于种种原因被填 埋,成为一条暗沟 (图 6-1)。
恢复河道自然属性
1、变暗沟为明河 暗沟改变了河道的自然 属性,不仅无法体现河 流应有的景观,对于河 流生态更是一种极大的 破坏——河流应有的生 态过程无法正常进行, 水质恶化、水环境质量 低下。 2.恢复形态多样性 道设计了 4 个大弯及 更多小弯,恢复河道平 面形态多样性。
块石孔隙可为鱼类和
其他野生动物提供多样性的 栖息地环境,活枝条生长 后形成的植被既可消散能量、 减缓流速、促进携营养物的 泥沙淤积,也可为野生动物 提供产卵环境、遮荫和落叶 食物,同时形成天然景观, 提升岸坡美学价值。
石笼护岸
石笼护岸是用
镀锌、喷塑铁丝网笼 或用竹子编的竹笼装 碎石垒成台阶状护岸 或做成砌体的挡土墙, 并结合植物、碎石以 增强其稳定性和生态 性。石笼尤其适用于 碎石来源广泛而缺少 大块石头的地区。
鱼道
有些城市河道由于修闸建坝等破坏了 河道连续性,使得水生生物难以迂越,鱼 类很难洄游产卵,导致河流生物群落破坏。 为此,需要在一些河道中修建鱼道,阻止 道路与水利工程对河道的隔断,创造促进 鱼类及其它水生生物在水体内运动、洄游 的水文与底质条件,确保洄游鱼类的繁殖 和栖息
水池式鱼道
水池式鱼道由一连串连接上 下游的水池组成,各水池用短渠 连接,接近天然河道情况,利于 鱼类通过,但抬高水头不大,一 般为 3~10m,且要有合适地形, 否则开挖量很大。
连接块体护岸
连接块体护岸----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构件
由粗骨料、混有高炉炉渣 和硅灰的水泥、适量的细料组 成的多孔隙混凝土是植被型生 态混凝土的骨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连接块体护岸----多孔质护岸
多孔质护岸形式主要有用混凝土预制件构成的各种带有孔状的适合动植物生存 的护岸结构,如不规则鱼巢结构、盒式结构、自然石连接等结构形式。
增强河道蜿蜒性的构筑物
-----丁坝
河道生态修复时配置丁坝,可以形成缓流区域,既为鱼类等水生动 物提供停留、繁衍和避难的场所。
减少水流对河岸的冲击。 连续配置的丁坝容易产生泥沙堆积,泥沙堆积区为滨水植物的生长 创造了条件。 同时也有助于河床形成深潭浅滩,并与周围植被景观相协调,形成 美丽的河道景观。
城市河道生态修复初探
形态 1
多样性
修复
河道横断面结构
河槽
河床最深部位谷底
滩地
滩地位于河道 两边,部分周期性 地被水淹没。由于水 的横向冲刷力会使得 泥沙堆积形成自然堤。
滩地具有干湿变化的不同状态,植物群落丰富,水生、陆生 和两栖动物也适合在滩地生存,因此其生物多样性高,生产能力强。 同时滩地又能起到蓄水、滞洪、过滤等作用,在防洪、净水方面意 义重大。因此滩地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价值。
自然河道蜿蜒性的保护和恢复
蜿蜒性使得河道
拥有主流、支流、河湾、 心滩、跌水、深潭等丰 富多样的生境。 由此形成了丰富的滨水 植被,为鱼类、鸟类和 两栖动物、昆虫等提供 了繁衍栖息的场所,也 形成了丰富的景观类型。
曲流的形成能够减弱、 消耗洪水的冲力,从而 保证河床形态的稳定, 减弱下游河段的压力。
天然河道多是蜿蜒的,这种弯曲多具有正弦模式的波长。 Lepold 等通过大量对自然河流的测量,绘出河流宽度与河流弯曲段半 径的关系,如图,并得出它们的关系为 L=10.9W1.01,其中 L 为弯曲段半径, W 为河流宽度。
英国的 skerne 河 生态修复时,在其中的 一段取缔了原有取直的 河道,按照原来走势新 建了自然蜿蜒的河道 (图 3-7),并增加了 湿地、洼地、浅滩等自 然河道特征,增强河道 生态性。
水面以上覆盖当地表并栽植 柳树。
短丁坝
“短丁坝”是河道内小型的局部突出 构筑物,用于改善河道的蜿蜒性,在城市 河道中应用较多。
河道连续性
河道的非连续化将动水生境改变成了静水生境,物质循环和能量 流动的通畅性削弱,生物群落多样性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也给洄 游鱼类造成了障碍。
落差的设置一方面可通过跌水增强河道的复氧能力,促进生态
修复进程; 另一方面也形成了水流变化,有利于鱼类上溯、保持生物的多样 性,同时也形成河流跌水,丰富了视觉、听觉景观。
落差工程
在河床存在较大比降 的情况下,可依据地形人 工设置落差,形成阶梯状。 落差工程是河流中的横向 构造物,它使河床坡度变 缓,降低河水流速。
首先,考虑到鱼类上溯的 需要,将落差分段,每段高度 控制在 70cm 左右。 其次,在落差各级下方都 设有一个深约 80cm 的鱼池, 使鱼在跳跃时有足够的助跑距 离,同时也成为鱼类的避难所。 第三,在落差各级台壁中 设置横洞,在洪水时为鱼类提 供栖息地和避难所。 第四,在落差各级顶部铺 设天然石块,由于其凹凸不平, 使下泻的水流强弱也不尽相同, 从而使河水的形态丰富和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