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
纳西族

爱是什么? 一个精灵坐在碧绿的枝叶间沉思。
风儿若有若无。 一只鸟儿飞过来,停在枝上,望着远处将要成熟的稻田。
精灵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问道:“你爱这稻谷吗?” “爱。”
“为什么?” “它驱赶我的饥饿。” 鸟儿啄完稻谷,轻轻梳理着光润的羽毛。 “现在你爱这稻谷吗?”精灵又取出一束黄澄澄的稻谷。 鸟儿抬头望着远处的一湾泉水回答:“现在我爱那一湾泉水,我有点渴了。” 精灵摘下一片树叶,里面盛了一汪泉水。 鸟儿喝完泉水,准备振翅飞去。 “请再回答我一个问题,”精灵伸出指尖,鸟儿停在上面。 “你要去做什么更重要的事吗?我这里又稻谷也有泉水。” “我要去那片开着风信子的山谷,去看那朵风信子。” “为什么?它能驱赶你的饥饿?”
纳西族的丧葬
纳西族自古以来通行火葬,这在元代李京《云南志略》等史籍中即有记载。现在已经由火葬 逐渐改变为土葬了。纳西族每家都有一块坟地,坟地是要讲风水的,一个家族有一个公共的墓地, 严格按照辈份和大小排行划地安葬,夫妻是合葬的。
老人们在50来岁时就准备好了棺木。棺木是不用钉子的,这样不吉利,全部用榫口和木活鞘 组装,用松香水灌接缝,外面用松香水或土漆(既天然漆)漆成黑色,如果超过八十岁才去世, 顶端就可漆成红色。
纳西族的服饰
古雅纯朴的纳西族服饰是其传统文化的一朵奇葩。 青年女性的服饰色 彩多偏重于明快、艳丽的色调,中老 年女性的服饰色彩则多采用青、黑等色的面料,显得庄 重素雅。
女子服饰
之所以在前面说,纳西族是一个 “披星戴月”的民族,就是因为纳西 族女子的服饰了。羊皮披肩是丽江纳 西妇女服饰的重要标志。它一般用整 块纯黑色羊皮制成,剪裁为上方下圆, 上部缝着6厘米宽的黑边,下面再钉上 一字横排的七个彩绣的圆形布盘,圆 心各垂两根白色的羊皮飘带,代表北 斗七星,俗称“披星戴月”,象征纳 西族妇女早出晚归,以示勤劳之意。 另有一种看法认为,上方下圆的羊皮 是摹仿青蛙的形状剪裁,而缀在背面 的圆盘纳西人称为“巴妙”,意为 “青蛙的眼睛”,这是崇拜蛙的丽江 土著农耕居民与崇拜羊的南迁古羌人 相融合形成纳西族后的产物。
试论纳西族服饰的传承与演变——纳西妇女七星羊皮

【稽古】The Archaic to Now试论纳西族服饰的传承与演变……………………………——纳西妇女七星羊皮李晓红(丽江市博物院,云南…丽江…674100)摘 要:服饰代表着社会的文化信息,每个民族以其独特的服饰和造型与其民族风俗、审美意识、经济生活等产生着重要的联系。
七星羊皮披肩作为最古老服饰之一,在纳西族已经传承了千百年,现在改良后的纳西族民族服饰保留原有色彩,并让纳西服饰成为纳西民族文化的重要标志,发展与传承纳西族服饰文化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纳西族服饰;纳西妇女七星羊皮;传承;演变纳西族是一个民族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其服饰具有较强的传统民族文化特征。
在当前社会发展中,现代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故发展与传承纳西族服饰文化对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积极意义。
1 民族服饰传承民族风格服饰就是通过传承、借鉴传统少数民族服饰元素,将现代生产、生活、社交需求等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设计出既符合现代服装设计理念又融入了民族文化元素的服饰,如民族风格职业装、民族风格时装、民族风格礼服、民族风格日常装等。
在传承民族服饰文化中,民族风格服饰设计应该重视对民族风格服饰设计师的培养。
在设计与生产环节中,民族风格服饰必须要以传统民族图案艺术为基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在现代服饰设计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强化创新,将现代服饰设计与传统民族风格服饰相互融合,才能够复焕民族服饰生机。
2 纳西妇女服饰的演变纳西族在我国的贵州、四川以及西藏交接的山区较为集中,面向云贵高原,背靠青藏高原。
该民族居民最初在黄河流域居住,其民族文化具有土著文化的气息,以氐羌文化为主体。
在春秋战国时期,纳西族逐步由黄河流域向南迁徙,在秦朝时就开始集中于金沙江和雅碧江流域。
新中国建立以前,有较多种称谓,如纳日、纳西、纳恒、纳罕。
1954年,我国国务院正式批准确定为纳西族。
明代的《麽些图卷》是纳西族地区的重要文化象征,也是对纳西族文化的最直接具体的描绘。
纳西族除了黑之外,竟然还......

尽在掌上丽江⼤⼩事旅游全⾯指南⽣活⼀⼿掌握记录丽江掌上丽江纳西族除了⿊之外,竟然还......点击上⽅「掌上丽江」⼀键关注我们不为哗众取宠,只为记录丽江每天推送价值内容,与您相约加⼩编私⼈微信:543722766 交个朋友很多⼈知道丽江,很多⼈来过丽江,很多⼈问纳西族与汉族有什么不同?很多⼈对纳西族的印象停留在了:⿊,壮,纳西话,普通话不标准上。
那么,今天⼩编就来⼀⼀告诉⼤家,什么是纳西族。
披星戴⽉勤劳的纳西族都说纳西族妇⼥勤劳能⼲,这是真的,曾经⼩编的⼤学讲师就说过,如果你是男⼈,娶了纳西族的⼥⼈,你会是最幸福的,如果你是⼥⼈,千万别嫁给纳西族的男⼈,你会深刻体会到⼥⼈当家做主站起来的“勤劳⽣活”。
当然,这只是⼀个笑话,不过丽江⼥⼈的勤快是出了名的,同样丽江男⼈的懒也是出了名的。
⼩编在这⾥偷偷的笑笑,不说话。
每逢节⽇,纳西族妇⼥都要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和披上她们最喜爱的服饰———七星披肩。
这种披肩五彩缤纷,⼗分美丽。
它是⽤整块的⿊⽺⽪做成的,上部缝着6厘⽶的⿊呢⼦边,两肩处有⽤丝线绣成的⽇⽉图案和依次排列的“七星”。
⼈们称这种披肩为“披星戴⽉”。
它象征着纳西族妇⼥披星戴⽉地⾟勤劳动。
披肩既有装饰的作⽤,⼜⾮常实⽤。
纳西族妇⼥劳动时,不习惯⽤肩挑,多是喜欢⽤背驮,因此披肩⼜可当垫肩使⽤。
⼀物两⽤。
纳西语活着的⽂化遗产纳西语,纳西族⾃⼰本民族的语⾔,其语系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中⼀种独⽴的分⽀语⾔,同彝语、哈尼语以及拉祜语等有着⾮常密切的亲缘关系。
丽江本地居民的常⽤语之⼀,甚⾄在丽江偏远⼭区的⼀部分纳西族⽼⼈⾄今为⽌不会说汉语,只能⽤纳西语沟通。
与纳西语相匹配的⽂字东巴⽂是世界⽂化遗产之⼀,只可惜现在⼤部分纳西族仅仅只会说纳西话⽽不识东巴⽂。
三坊⼀照壁享受⽣活的民族所谓“三坊⼀照壁”,即指正房较⾼,两侧配房略低,再加⼀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
在结构上,⼀般正房⼀坊较⾼,⽅向朝南,⾯对照壁。
纳西披星戴月衣

纳西披星戴月衣纳西披星戴月衣。
纳西披星戴月衣。
产至:中国云南丽江。
是纳西族的名族服装。
纳西族女子上身着长过膝盖的大褂。
宽腰大袖。
腰系百褶围腰。
下着长裤。
背披披肓。
这种披肩是用羊皮去毛。
洗净。
硝白。
而后缝制而成的。
然后在披肩上绣上两条白布带。
劳动时就将披肩的布带拉到胸前十字交叉系紧。
看上去犹如七颗闪亮的星星围着一轮明月。
人们把这种着装称为披星戴月。
披星戴月衣即美观又防风雨还耐磨损。
中文名,纳西披星戴月衣。
披星戴月产地,中国云南丽江。
名族,纳西族。
特点,美观又防风雨还耐磨损。
制作工艺。
先将羊皮去毛。
洗净。
硝白。
缝成披肩。
然后在披肩背上刺绣上精美的七颗星星。
肩两旁缀有日月图案。
披肩的两角钉上两条白布袋。
劳动时拉到胸前交叉系紧。
看上去。
犹如光亮闪闪的七颗星星绕着一轮明月。
人们称之为披星戴月衣。
思想内涵。
披星戴月衣是纳西族妇女勤劳善良美好品质的象征。
古时。
纳西族男子多外出经商。
生产劳动的担子全落在纳西族妇女肩上。
她们起早贪黑的劳作还是无法将活干完。
于是就把星星月亮绣在披肩上。
人此就能星星月亮永长生。
白天黑夜干活忙了。
看见纳西族女子穿着披星戴月衣。
您是不是觉得她们很美丽很勤劳呢?。
名称由来。
丽江地区纳西女子穿宽肥的右衽大襟衣。
外套紫色坎肩。
下着阔腿长裤。
船型绣花鞋。
系深色多褶围裙。
披一块羊皮披肩。
这是纳西服饰最有特色之处。
披星戴月便是由此而来。
穿着时。
白色的披肩长带由肩部至胸前交叉为十字结。
再系于腰后。
披肩上缀有七个皮质小圆牌和两个大圆牌。
此圆牌一说象征星月。
二说代表纳西族的青蛙图腾。
相关传说。
相传在很久以前。
披星戴月纳西族居住在湖畔的大山上。
过着宁静的生活。
不料有一年出现了一个凶狠的旱魔。
他放出八个太阳与原有的太阳一起。
轮番烤灼大地。
人间没有黑夜。
大地处处焦黄。
有个叫英姑的纳西族姑娘。
立志要到东海请龙王。
她用鸟的羽毛编织成了一件五光十色的顶阳衫。
披在背上向东方奔去。
英姑到了东海边。
恰巧遇上龙三太子。
两人相爱。
风韵云南9320;——纳西族是男人的天堂,女人的天下云南纳西族

风韵云南⑨——纳西族是男人的天堂,女人的天下云南纳西族本文话题:云南纳西族母亲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纳西纳西族一、女人地位高待遇低现代社会里恐怕再没有哪一个民族的女人能有纳西族这样崇高的地位了。
这是一个崇拜母性的民族。
比如我们经常说“生日快乐”,而纳西族痛恨这样的语言,因为他们认为一个人的生日不是为生的这人设置的,而是为生产人的母亲设计的,这一天是母亲的难日,所以不应该是快乐的。
再比如一大家子吃饭的时候,饭桌上最重要的位置,一定是女人的;一大家子开会的时候,包括男人在内的所有人都可以说话,但当女人张嘴的时候,包括男人在内的所有人,都要赶紧闭嘴;男人即使买一包烟,也要向女人讨钱。
和纳西族一样崇拜女性的,还有景颇族。
各位女性看客们别羡慕,这样的日子咱过不来。
要知道纳西女人为什么能够做天下?因为这是她们干出来的:比如说杀猪宰牛这样的活计吧——一头200斤的大肥猪,一个手执尖刀的纳西女人,保证能在15分钟之内把肉剔得干干净净,把皮剥得光光溜溜的。
而把这头猪交给纳西男人,那么30分钟之后,保证猪还在嗷嗷之叫。
所有外面的田间农活、所有里面的家务活,百分之百的都是纳西女人做的。
想争天下的汉族女人们,能遭得起这个罪么?咱还是老老实实的坐好那“半边天”得了哈。
纳西是女人的天下,更是男人的天堂。
男人们抽烟、喝酒,八十年代以后兴起了打麻将,打得天昏地暗,一直打到纳西女人们做好了饭喊他们回家吃。
“桥下女人匆匆过,桥上男人悠悠坐”是纳西最常见的现象(我们丽江的导游是纳西男人,他承认纳西是女人的天下,但认为男人也是要干一些活的,比如盖房子,比如跟着马帮赶马。
)二、“走婚”的摩挲人是纳西族的一个分支摩挲人人口极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闭塞,经济没有得到发展,但却被云南的旅游业炒得沸沸扬扬,并不是因为他们沾了美丽的泸沽湖的光,而是因为他们有“走婚”的习俗。
所谓“走婚”(说白了就是咱这儿的“滥来”,但在摩挲人眼里,这是婚姻的传统文化,不属于道德范畴,更于婚姻法无关),体现了摩挲人“男不娶女不嫁”的婚姻观念,哪个男人看上一女人,就在晚上摸到女人家里,并且要把帽子挂在门外(这是“已有男人”的标识,省得再有别的男人撞车),一番云雨过后,鸡打鸣了,男人就戴上帽子从哪儿来还回哪儿,没有哪一个男人要为谁生下的孩子负责,摩挲女人也压根没想过要跟哪个男人讨个说法,她们就自个儿辛辛苦苦的养孩子,家里不断的有男人来,孩子在自己家里看到哪一个男人,一律称为“舅舅”。
纳西族

纳西族纳西族:丽江县大研一带纳西妇女上穿大襟宽袖布袍,袖口捋至肘部,外加紫色或藏青色坎肩;下着长裤,腰系用黑、白、蓝等色棉布缝制的围腰,上打百褶,下镶天蓝色宽边;背披“七星羊皮”,羊皮上端缝有两根白色长带,披时从肩搭过,在胸前交错又系在腰后。
羊皮披肩典雅大方,既可起到装饰作用,又可暖身护体,以防风雨及劳作时对肩背的损伤。
羊皮披肩是丽江纳西妇女服饰的重要标志。
纳西民居普遍是土木结构的瓦屋楼房。
建筑平面结构大多是“三房一照壁”,富裕人家也有“四合五天井”的布局。
纳西族的“三房一照壁”,正房较高,主要供老人居住,两侧厢房略低,由下辈居住,再加上正房对面一堵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
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
如有临街的房屋,多被辟为铺面,主人自己经营,或转租他人经营。
屋基采用石头砌成,墙用土坯砌起,有的四角用砖修饰,上段则用木板围封,屋架强化穿斗功能,增强了抗震能力,使房屋具有“墙倒屋不塌”的特点。
屋面都用筒板瓦覆盖,前后出檐,人字面坡交接处装饰“垂鱼”,以禳压火灾的侵害。
纳西族习惯一日三餐,主食以小麦、玉米和大米为主,加工制作成窝头、馒头、粑粑、米饭等花样,山区杂以洋芋、荞麦和青梨,喜喝酥油茶,常吃杂锅烩菜、火锅和大块肉。
城镇、坝区的烹调技术较高,待客时,饭前多设海棠、瓜果、蜜饯等自制茶点,而“八大碗”、“六碗六盘”等花色品种很有特色。
宴请贵客多用“三叠水”,一般用三种大小不同的碗具盛菜,形成高矮三个层次,菜门类除了通常使用的蔬菜外,特意加上一些山珍海味,再配搭诸如八宝饭、高丽肉、松子炒鸡,以及按季节制作蒸梨、蒸苹果等甜食,形成蒸煮炒卤炸烩酥炖多样齐备,色香味俱佳,别具特色的宴席。
白族白族民居建筑有着独特的风格、浓厚的文化积淀。
住房多采取“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格式。
他们十分重视门楼建筑和照壁、门窗雕刻及山墙彩画的装饰艺术。
门楼装饰,通常采用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砖和青砖等组成翘角飞檐,雕梁画栋,花枋精巧,斗拱重叠,雄浑稳重,美观大方。
纳西族的女人与男人

纳西族的女人与男人女人当家,男人赋闲是古城特有的风俗,最具民族特色。
独特的妇女服饰是古城人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当我们走在茶马古道上,看见了一个脚步蹒跚纳西阿奶,她头戴蓝色带沿解放帽,身着长褂围腰式服装,腰间系百褶围腰,褂子过膝,宽腰大袖女人当家,男人赋闲是古城特有的风俗,最具民族特色。
独特的妇女服饰是古城人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当我们走在茶马古道上,看见了一个脚步蹒跚纳西阿奶,她头戴蓝色带沿解放帽,身着长褂围腰式服装,腰间系百褶围腰,褂子过膝,宽腰大袖,外加坎肩,我们给她说:想给她拍个照,她大方地答应了,也没有向我们提出什么要求,不像有的地方,只要一说照像,立刻伸出手,拿钱来,少了还不行。
最有特色的是,纳西妇女的羊皮披肩,上面缀有两个大的圆布圈,以丝线绣成图案,四周又缀七个小的圆布圈,俗称“披星戴月”。
“披星戴月”是纳西民族勤劳善良的象征,也是今日丽江旅游不可多得的风景线。
已婚妇女一般头上扎一头巾,上盖头帕,未婚妇女只戴头帕。
衣服多为蓝、黑、白三种颜色,稍绣花边,坎肩为紫色或藏青色,朴素大方。
妇女最忙,这是古城人给我们的第二印象。
她们肩扛背驮,摆摊设点,主内忙外,勤劳当家。
在古城留心观赏,你会发现妇女干的活和男人一样,在菜市上几个妇女屠宰一头猪,在街上拉一板车很重的货,织麻、卖菜、开车、当户等样样都是一把好手。
她们面色红润,眼睛大,轮廓漂亮,她们健康、热情、率直,“娶个纳西婆胜过十头骡”的俗语是对纳西族妇女最好的赞美。
顾彼得在《被遗忘的王国》一书中也不无赞叹:纳西妇女“高大结实,胸宽大,臂力强。
她们自信、果断、勇敢,她们是当家人,是家庭繁荣的唯一基础。
娶个潘金妹(纳西姑娘)就获得了人生保险,余生可以过安闲懒散的日子了”。
最悠闲的是男人,这是古城人给你的第三印象。
你常看到他们背手慢步游逛,妇女的能干造就了男人有更多时间去发展文化和领略美好的事物。
纳西人中,文人辈出,令人目不暇接,像方国瑜、王丕震、周霖、周凡,吴积仁等都是丽江的大学问家。
纳西女装特征的区域文化解析

披肩上部裁剪成 四方形 , 上宽下窄 , 呈片状 , 上面缀 以
长方形的粗毛呢衬布 , 盖住 了约三分之一的羊皮光面 , 左右各缀着一个直径约5 寸的圆盘 , 圆盘上用彩色锦线 描绣着图案这两个圆盘饰物在 目前的羊皮披 肩中多已消 失 " 除此之外 , 披肩的表面还镶饰管7 个直径约3 寸用彩
到环境 气候 和 生活 方式 的影 响 "
可系扎所背之物 ; 下部为垂花式 , 底边近似大括号形 "
披肩用 白色宽 带相绕 , 结于胸前 , 宽带 两端 呈箭头造
型 "这种披肩披盖着后背面积较小 " 而纳罕的羊皮披肩
近似一张完整的羊皮并无过多的装饰 , 毛 向内而毛板朝 外, 披裹前胸后背 " 由此看来纳罕的羊皮披肩更追求于
( 摩 梭 人 ) 在 同 样 上 衣 下 裙 的服 饰 形 制 下 , 退 去 了大 衫 , 服 用短衣 或短袄 , 以适应 居住 环境 "
袍类 , 衣料多为容易吸热 的深色, 服饰文化具有 /重 !
浓 ! 厚 0 的特点 " 纳 西人 居住 在 滇西 北地 区 , 海 拔在 250 0米 以上 的 高
寒地 带 , 山路 崎 岖 ! 狭 窄 " 纳西 人 为了适应 生存 的环
境 . 个服 饰 的形成 ! 发展 ,都 以实用 为前提 ,在 一些 部位 整 适 当加一 些装 饰 ,保 持 实用 ! 装饰 一体 化 " 纳 西族 羊 皮披 肩 是 适应 地域 气候 的最 好代 表 , 这种 披 肩首 先源 于 纳西 族 先 民 的游牧 生 活 , 它的发 展 经 历 了 三 个 阶段 "远 古 的时候 . 羊 皮披 肩 是纳 西 族 先 民的 主要 御 寒工 具 , 那 时 , 纳 西族 是 山地游 牧部 族 , 以放 牧为 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纳西族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阿勒邱”和“纳西阿妈”是纳西语中的两个称谓词汇。
阿勒邱是明代丽江土司木增夫人的名字。
因为阿勒邱心灵手巧,且通情达理,所以成了当时纳西族妇女争相崇拜的对象。
此后,“阿勒邱”也便成了精明能干的纳西族妇女的代名词。
“纳西阿妈”则是对纳西族中老年女性的一个较为亲切的称呼,属于非亲属称谓。
虽然“阿勒邱”和“纳西阿妈”这两个词仅仅纳西族历史文化当中的一个人物形象、称谓,但是作者认为它们可以作为纳西族语言中的文化符号,尤其是代表纳西族传统女性形象的文化符号及象征。
关于纳西族社会里的女性这个话题,近年来有学者从文化、社会、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多角度探索,蔡维琰[1]主要通过对纳西文化中的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及社会生活的分析,得出纳西族女性具备独立自主、勤劳奋进、善良豁达的意识的结论。
和钟华等[2]则主要探讨了纳西族原生态的性别观、婚姻观,以及各个社会阶段这些观念制度的变化。
周智生[3]则主要介绍了民国时期丽江商界的纳西族妇女。
这些学者的研究论著,为我们了解纳西族女性开启了一道道知识之窗、智慧之门,收获颇丰。
但是相比较而言,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这一话题的研究甚少。
因此,作者在学者们研究的基础上,试图从文化语言学的角度来对这一话题进行一些探索和思考。
本文将运用文化语言学中的文化符号解析法①,以这两个文化符号作为出发点,结合分析纳西族语言中的一些相关的语言现象,来进一步阐释“阿勒邱”和“纳西阿妈”这两个文化符号背后的意义,以展示纳西族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让本民族人能够意识到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也能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纳西族文化中这笔宝贵的精神遗产。
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有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4]1。
语言与文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文化是语言的“底座”,文化影响语言,没有文化,语言便不复存有。
而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不同民族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语言,而各个民族的语言又成了各自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丰富地载现了各民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精神信仰、审美情趣等。
人类文化语言学的鼻祖德国语言学家、哲学家WF洪堡特就以前说过:“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5]他的学生、德国语言学家H斯坦塔尔也强调“语言表现出民族精神的自我意识、世界观和逻辑思想。
”可见,在研究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时候,不能忽视民族语言这一宝藏。
通过分析语言现象背后的文化含义,我们能够更加直接、深入地了解纳西族女性在该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她们所呈现出来的面貌。
一、“阿勒邱”一词溯源及文化语言学内涵(一)阿勒邱———纳西人心目中的完美女性“阿勒邱”这一人物形象在电视剧《木府风云》中有着生动的呈现。
该剧讲述了女主角阿勒邱潜伏木府、放弃复仇、收获爱情、感化他人、拯救木府的波澜起伏的故事,剧中“阿勒邱”所展现出的善良、勇气、睿智和胸怀令人钦佩。
历史上真实的“阿勒邱”虽然没有这么跌宕起伏的经历,但是她身上同样具备剧中女主人公的勤劳、善良、勇敢、大度。
阿勒邱是明代丽江木氏十九世土司木增夫人的名字,这位夫人不仅帮助土司处理内外政务,还带兵打战,是一位十分能干的女性。
因为她持家有道,教育子女有方,且又心灵手巧、通情达理,所以成为了当时纳西族妇女争相崇拜的对象,而后又成了纳西妇女的典范。
而“阿勒邱”(纳西语发音为“letsu”②)一词便成了精明能干的纳西族妇女的代名词,成了勤劳、聪慧、勇敢、完美的纳西妇女的象征。
在老一辈人的表述中,“蜜霈阿勒邱”(“蜜霈”(mip)在纳西语中指勤劳的女子)是经常被用到的一个词,用来表达对一个纳西妇女的极致的赞赏。
现在随着《木府风云》的播出,很多的年轻人也开始了解这一人名背后更深层的含义,开始越来越频繁地使用这一词语。
比如有的年轻人会用“阿勒邱”一词称赞自己喜爱的同伴,有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女儿将来能够具备勤劳善良的优秀品质,也会用“纳西阿勒邱”作为对女儿的亲昵称呼。
在丽江古城的大街小巷也多出了一些像“阿勒邱食府”这样以“阿勒邱”命名的商店,而文化界的人士也在着力重新塑造阿勒邱这一经典纳西族女性形象,由丽江本土歌手创作的歌曲《阿勒邱》,则展现了活泼、聪明的木增夫人形象,歌颂了纳西妇女的勤劳、勇敢和聪慧。
(二)从文化语言学视角解析完美女性形象阿勒邱这一形象受到广大纳西族人民的热爱和推崇,恰恰体现出了纳西族文化对女性勤劳、善良等等品质的期待和追求。
而这一点也可以从一些纳西族语言词汇中体现出来。
一些长辈在教导家里的女孩子时常会说:“劳呢罗么北,好劳买牟套”(laonilombe,haolaommtao),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懒惰、不劳动是不会有饭吃的。
因此,在纳西族的家庭里,父母对女儿从不会娇惯,而是注重培养女孩子劳动的能力,早早的就让她们分担一些家务。
有一句纳西族谚语这样说道:“蜜留自牟高,蜜霈自牟色”(milidzimougao,mipzimouse),意思是:漂亮的女子不能当饭吃,能干的女子永远吃不完。
从这一谚语中,我们可以看出纳西人择偶是以勤劳、才干为标准的,不同于当代社会里年轻人推崇的“白、富、美”,“高、富、帅”。
在纳西文化里,勤劳能干的青年是人们称道的对象,也是青年人的理想伴侣。
正如纳西族歌手肖熠光在他的纳西语专辑《纳西净地》“披星戴月纳西女”这首歌里唱到:“美丽的丽江啊巴达花盛开巴达花艳丽啊比不上动人的纳西姑娘大城市里美丽聪明的女孩啊比不上披星戴月的纳西姑娘能干的小伙子快去追求她美目黑葡萄鼻子若悬胆小嘴如瓜子声言如蜂鸣没什么不会做没什么不知道心思巧妙会赚钱尊老爱幼守规矩能干的小伙们快去追求她。
”流行文化、影视歌曲中颂扬的也是勤劳善良的女性形象。
可见,虽然时代改变了,但是这种传统的审美标准依然存有,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纳西人。
勤劳能干的女子受到人们喜爱,勤劳能干的品质受到人们称道,但是纳西族文化对女性的期待和理想远不止于此,更有勇敢、智慧和坚韧。
这一点在在电视剧《木府风云》的“阿勒邱”身上有淋漓尽致的体现。
而在纳西族历史上也有传说这位夫人不仅帮助木土司处理内外政务,还带兵打战。
在丽江古城木府博物院中的“阿勒邱”画像里,“阿勒邱”身着传统纳西服装,英气十足,是名副其实的“大脚女人”,和那些或妩媚或娇柔的夫人太太们不同,她的身上透露出一种男儿气概。
而在纳西语中也不难找到体现女性男儿气概的表达。
“蜜谱”(读作“mipu”,纳西语中“mi”为女,“pu”为公)一词便指像男人一样的女人,颇有现在比较流行的“女汉子”一词的意味。
“蜜若”(mizwa)一词则可以用来指女强人,还有一句人们通常在赞扬女子时常常会说的话“若欧脾气带”(zopiqid),意思为有男子的脾气。
这些表达都是用来形容女子身上有果断、勇敢、坚毅、冲闯甚至强悍的性格。
有人把“女汉子”解释为:“外有女儿身,内有爷们心;兼有女性的温柔、谦逊和善良,又不乏男性的刚强、果敢和大气的女性。
”这一诠释与传统纳西族文化对女性的社会期待是非常契合的。
纳西族的这种文化心理从其古老的东巴文化中也可见一斑。
东巴文是纳西族先民创造的具有本民族独特风格、至今仍流传在民间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迄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
在东巴文字中,男人被写作“”,女人被写作“”。
能人为“”,“女能人”一字,写作“”[6]82。
在纳西族社会,“能者”是因其人具有超越常人之德能,广为人所颂扬而被冠之的名誉。
东巴文中有“女能人”一词,可见女性当中有能者,而且并不鲜见。
在东巴古籍当中就有很多关于女能者的描述,比如东巴经书当中的《超度女能者铺设神座招魂》就有对女能者的颂扬:能干的茨爪金姆,杀死了术的牟道格饶拿母鬼,获得了能干的名声。
……能干的古罗肯柯,建造珊瑚的红仓房,锁着大仓库,获得了能者的名声。
……能干的束命神鲁,射死了林间的黄野猪,获得了能干的名声……。
专门研究东巴文化的纳西族学者和虹评述道:“纳西族没有因为女性的生理性别与男性的不同而忽略了对作为人本身该具有的英雄气概以及人的才智的赞赏和追求,他们把历史上的大无畏的女英雄和充满智慧的女能人们作为楷模进行颂扬和膜拜,执着追求。
”[2]13语言文字是人们记录客观事物的一种媒介,是一个民族文化心理的具象反映,因此,从纳西族古已有之的东巴文字和东巴古籍的描写也可以看出,在纳西族的传统文化中,女性不是总是需要被男人们保护的弱势群体,她们勇敢、坚毅、独立、自强。
二、“纳西阿妈”及其文化内涵女性不仅仅要贤良淑德,还要有不让须眉的气魄和胆识,这一点淋漓尽致的体现在纳西人的语言词汇中,而在“阿勒邱”身上则集中的体现了这些品质,因此,“阿勒邱”可以作为纳西族语言文化当中的一个文化符号,是纳西族完美女性形象的一个代言。
但是要深入解读女性在一个民族文化当中的地位,就有必要探讨一下她们在家庭和经济生活当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纳西族家庭中,妇女作为妻子、母亲,同样要相夫教子,操持家务,扮演传统的女性角色,但除此之外,纳西族妇女肩上还承担着对家庭的一份很特殊的责任,而纳西文化似乎对“母亲”赋予了特别的文化含义。
(一)纳西母为大纳西语当的中“母”一词就有着特殊意义。
纳西语词汇中母亲为“美”(me),儿子和男人叫“若”(zo)。
但是,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这两个词与其他词汇相结合时,除了专指“母亲”、“儿子、男人”以外,“me”还有“大”的意思,“zo”还有“小”的意思。
如“吉若”(jiizo)指的是“小房子”,“jii”指的是房子。
类似组合的词汇还有很多,比如:小树叫“泽若”(dzzo),小碗叫“跨若”(kwazo),小篮子叫“扣若”(kzo)等等。
相对应的,大房子叫“吉美”(jiime),大树叫“泽美”(dzme),大碗叫“跨美”(kwame),大篮子叫“扣美”(kme)。
将“母”(me)一词作为“大”的意思在纳西族语言中普遍使用这并不是一种巧合,而是有源可寻。
有学者解释道:“因为在原始时代的母系社会时期,女性和母亲是氏族社会生活的主要承担者,所以占有重要而高尚的地位,说明了原始社会时期纳西族以前有过“以母为大”、“以女为大”的女性崇拜时期和相对应的社会性别观念”[2]4。
虽说纳西族社会已经不是原始时代的母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儒家伦理观念制度的影响,但是这种“母为大”的文化基因仍然在发挥它的作用。
有学者评论到:“纳西族文化习俗中有着特别厚重的恋母情结。
”(二)从文化语言学视角看纳西族母亲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要在现实的文化语境中理解“母为大”和“恋母情结”,我们有必要去进一步了解纳西族家庭中的母亲们,她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纳西阿妈(“阿妈”的纳西语发音为“ma”)”。
“阿妈”(ma)一词通常用于称呼中、老年纳西族妇女,属于非亲属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