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女性

合集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女性成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女性成长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女性成长
蒙曼
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

重视道德礼治: 重视和谐统一: 重视人文修养: 重视知行合一:
传统社会女性的定位与作用


《易·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 男女正,天地之大义也。 女、妻、母的家庭身份 内夫家,外父母家
传统社会女性的定位与作用

修身: 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 四曰妇功。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 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 功,不必工巧过人也。清闲贞静,守节整齐, 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身不垢辱, 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 以奉宾客,是谓妇功。——《女诫》

中国人的修身方式是自内而外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人讲究群体主义: 个人不是原子式的存在,而是链条与网络中的 存在。 鲁国漆室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传统文化与女性成长

家庭是基地,也是舞台: 学会新本领,不忘老优势: 充分发挥妇女在社会建设与家庭建设中的 独特作用:守护,凝聚,分享
传统社会女性的定位与作用

齐家: 家庭经济: 家庭交往: 家庭教育:教子与家法,才女文化
传统社会女性的定位与作用

由家内到家外: 宗族称孝,乡党称悌: 化家为国:女主政治 社会典范:四大贤母 传统女性的家庭定位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社 会延展空间。

传统文化与女性成长



把传统文化精髓和中国女性之美展现给世界

把传统文化精髓和中国女性之美展现给世界

把传统文化精髓和中国女性之美展现给世界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审美观念以及人文精神。

而中国女性,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更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与美丽。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聪慧。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儒家文化,强调的是仁爱之道和道德的规范。

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中,男性被赋予了家庭负责任和社会地位的角色,而女性则是温柔贤淑、聪明持家的表率。

这种传统观念中体现出的女性特质,不仅体现在外表上的美丽,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美德,如贞照之美、谦和之美等。

中国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美学观念。

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其中包括了音乐、舞蹈、戏剧、绘画、书法、篆刻等多种艺术形式。

在这些艺术形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女性对于美的追求和表达。

在古代的绘画作品中,女性被描绘为柔美婉约、端庄高雅的形象,展现了中华女性的内敛之美。

而在书法和篆刻中,女性的手法娴熟细腻,表现出来的是中国女性的灵动之美。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也是中国女性之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道德观念中,女性被要求保持淑女的操守、贤妻良母的形象。

她们被寄予了家庭的期望和社会的责任,承担着照顾家庭、传承家风的重要角色。

而对于中国女性来说,这种道德责任感和家庭观念的坚守正是她们独特的魅力与美丽所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女性的形象也在发生着变化。

她们不仅在传统家庭角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更多的女性开始投身于社会,追求自己的事业和梦想。

中国女性在教育上的重视和社会地位的提升,为她们展现出更多的机遇和可能性。

现代的中国女性既保留了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美德,也能在社会中展现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

她们的忠诚、聪明和勤劳,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女性的魅力和气质。

把传统文化精髓和中国女性之美展现给世界,是展示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教与女性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教与女性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教与女性地位中国传统文化承载了丰富的礼教传统,这其中与女性地位密切相关。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礼教的重要性在塑造社会结构、规范人们行为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时,通过礼教,女性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地位也体现出独特的特点。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教对女性地位的影响,旨在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塑造和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教是一套严格的规范与守则,涵盖了社会交往、婚姻家庭、教育等方方面面。

在这套规范中,女性的角色与责任被明确规定。

在家庭中,女性扮演着妻子、母亲、女儿等多重角色。

她们需要遵循“三从四德”的原则,即顺从父、顺从夫、顺从儿,德言容功。

这些规范要求女性要以贤良淑德的形象示人,顺从男性家长的安排和要求,注重家庭生活与家族延续。

这种规范对女性的期望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价值观,也体现了家族、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教也影响了女性在社交场合和公共领域中的地位。

女性的自我约束是传统文化中礼教的重要内容之一,也被视为美德。

女性应该温婉持重、沉默寡言,在与他人交往时以柔和的姿态示人。

同时,传统文化中的礼教也规定了女性的出行范围、活动领域以及参与社会事务的权利。

女性的社交活动主要局限于家庭和社区,参与公共事务的机会相对有限。

传统文化对女性集中于家庭和社会稳定的思想深入人心,限制了女性在公共领域争取平等权益的可能性。

然而,尽管传统文化对女性地位存在某种束缚,也不能忽视女性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中国古代女性所受的教育虽然相对较少,但也有机会接受文化的熏陶。

许多女性通过学习经书、古文等经典作品,获取了一定的知识和修养。

而在文化艺术领域,女性的地位相对较高。

她们通过织锦绣、刺绣等手工艺品的创作,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展现了女性在艺术创作中独特的才华和智慧。

随着时代的演变和社会的进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教对女性地位的影响逐渐减弱。

在现代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塑造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国家。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一直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还是戏曲、曲艺等,都描绘了各种不同的女性形象。

这些形象不仅是文学艺术的表现,更反映了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认知和评价。

一、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的角色主要是在家庭中,负责生养、管家、教育子女等事务。

在《孟子》中,就有“三从四德”的观念,即女性要顺从于父、夫、子,又有人说:“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

这些观念反映出了封建社会中的女性地位较低,传统的女性角色被固定在了家庭中。

然而,在家庭中,女性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比如在《史记》中,白起想打掉龙城时,他极力反对他的母亲北宫婴前往,因为北宫婴擅长音乐,并能让北方死去的梅花开放,他不忍让母亲离开家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母亲在家庭中的能力和责任。

另外,在家庭教育方面,女性也大有作为。

教育要根深蒂固,从家庭开始,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是孩子成才的重要条件。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这里的“以喜”指的是孝顺,以惧则是另一种教育方式。

母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家庭中,如果女性能够起到更多的作用,不仅可以提高家庭的幸福感和家庭的稳定性,更能够对孩子的成长起到重要的影响。

女性在传统社会中为了家庭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智慧,这是值得我们尊重和铭记的。

二、女性作为良妻良母的形象在传统文化中,女性的形象大多被赋予了“柔弱”、“善良”、“贤惠”、“温柔”等特点。

这种表现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在封建社会中被固定的角色和被父权统治的现实。

但是,由于封建家庭中妇女家纺、服装制作、照顾家庭、甚至经商买卖等活动与男子的生产劳动相对独立,所以清代以前男女在家庭生活中的合作关系也就更加自然统一。

尽管如此,在传统文化的国学经典中,女性被描绘得特别坚强而勇敢,例如《诗经》中的女诗人,如《小雅•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地位与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地位与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地位与价值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地位与价值观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在中国古代社会,女性的地位相对较低,受到男性的支配和限制。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地位和价值观也包含了许多崇尚女性美德和尊重女性的观念。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地位体现在对母亲的尊重和崇拜上。

中国人有着“天下养育之母”的观念,母亲被认为是家庭的中心和养育子女的重要角色。

在古代,母亲的地位被视为至高无上的,她们被赋予了独特的权威和尊严。

这种尊重和崇拜的态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延续至今。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地位还体现在对妻子的尊重和珍视上。

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虽然存在一定的男尊女卑观念,但同时也强调夫妻之间的相互尊重和珍惜。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观念,强调夫妻应共同面对困难和挫折。

这种观念反映了对妻子的尊重和对婚姻的重视。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地位也存在一些限制和偏见。

古代中国的封建社会中,男尊女卑的观念较为普遍。

女性在家庭中被视为侍奉丈夫和照顾子女的角色,缺乏自主权和社会地位。

另外,儒家思想对女性地位的影响也较大,儒家强调男女有别,男主外女主内,强调女性的贞操和家庭责任。

这些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女性的自由和发展。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价值观也包含了一些崇尚女性美德的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被赋予了许多美德,如贞烈、孝顺、勤俭等。

这些美德被认为是女性的典范,体现了女性的高尚品质和价值。

虽然这些美德在一定程度上对女性的自由和发展产生了限制,但也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崇高评价。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价值观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地位与价值观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权益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和保护。

女性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逐渐提高,女性的自主权和平等权利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实现。

同时,对女性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社会对女性的评价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美德,更加注重女性的个体价值和自由发展。

传统文化与女性

传统文化与女性

传统文化与女性传统文化中的中国女性中国女性文化伴随着中国漫长的父权封建制社会形态与文化形态的形成,形成了一种可谓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内涵,在这个内涵中,“性别/位置/角色/属性”是一串重要的文化识别符号。

它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它们中间任何一个符号的出现,同时也意味着其余符号意义的同在。

在实际运用上,它们成了可相互取代的指称。

假设一个人生下来就是个“女性”的,那么,她就被社会意识“意识”了自己这一生所处的“阴”的位置。

而阴位,即“坤位”,早在中国上古时代的卜筑之书《易经》里,这种位置的属性便已被规定好了:“坤,顺也。

”①顺,即顺从。

之所以要“顺从”,是因为这个位置的“卑”,阳为天处上而尊,阴为地处下而卑,“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主下人也。

”②这是中国数千年以来至今仍盘踞在广大国民意识深处之“男尊女卑”观念的显在。

同时,她的角色分配业已注定:主内,做一个媳妇、妻子与母亲。

在这之前,她必须在娘家(女儿期)接受一整套的妇德教育,为着将来扮演好这些角色而精心准备。

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做为女性,她们最高的人生价值、美德规范是做一个孝妇、贤妻与良母。

她们会因之受到男权社会的极大称颂,会被记载在男人专权的典籍中,尽管她们大多数仍旧无名,只以某氏、某妻或某女的模糊名目出现。

④当时社会,人们对孝妇褒扬与崇尚的程度,贤妻,在今天的中国,仍然是丈夫对娶妻的最普遍心理期待,也是社会对妻子角色是否称职的评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因为夫妻关系的主从性质,妻子的本份与职责就是为满足丈夫的需要而存在的。

汉时的女教圣人班昭形象地说:“夫者天也,天固不可逃,夫固不可离也。

”⑥事夫便当如事天。

如何“事”呢?其一,是需对丈夫的事业及生命有助,谓之贤内助也。

⑥其二,是对丈夫的忠贞守节,从一而终,不管丈夫在世不在世。

中国大地上虽经文革破坏而今犹存的贞烈石头牌坊,就是用节妇们的青春与生命换来的。

⑦女性在这场推翻封建固有秩序的斗争中,可以说是不“自觉”地就成为一个“妇女解放”的天然同谋者、参与者与受益者。

性别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性别角色的影响与改变

性别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性别角色的影响与改变

性别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性别角色的影响与改变性别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对性别角色的影响与改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性别角色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长期以来,男性在社会中被赋予更高的地位和更多的权力,而女性则常常被限制在家庭和传统角色中。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女性权益的崛起,中国传统文化对性别角色的影响也在逐渐改变。

首先,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期望和角色造成了一定的限制。

在古代中国,女性的地位常常被限制在家庭和家务劳动中,她们的主要职责是照顾家人和生育子女。

这种传统观念在中国社会中长期存在,对女性的发展和自我实现产生了一定的压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女性逐渐开始争取自己的权益和平等地位。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对男性的要求和期望也带来了压力和限制。

男性常常被要求充分发挥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养家糊口并承担更多的责任与压力。

传统文化中的这种性别角色定位,给男性带来了一定的负担,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经济压力的增加和家庭责任的增加,男性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与困扰。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女性权益的崛起,中国传统文化对性别角色的影响也在逐渐改变。

现在,女性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不仅在职场上展现出了出色的能力,还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

女性的地位和权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她们享有更多的自主权和自由,能够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同时,男性对于传统文化的期待也在发生变化。

越来越多的男性开始关注家庭和子女的成长,积极参与家庭生活,体现出更多的温柔和责任感。

他们不再只是重视事业和经济收入,而是更注重家庭与个人平衡,为家庭的幸福和健康而努力。

在这种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也开始发生一定的转变。

更多的家庭开始倡导男女平等,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权益。

社会对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和偏见也逐渐减少,人们对于性别平等的认识和意识也在提高。

这些变化不仅对个人有着积极的影响,也为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奠定了基础。

然而,要实现性别角色的真正平等,还需要持续的努力和改变。

女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女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女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一直都处于一个相对被动的地位。

尽管在某些方面,女性的地位有所提高,但是总体来说,女性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地位都不及男性。

一、女性在社会经济领域的地位传统中国,农业社会是主流,以家为单位,女性在农村的地位相对较低。

女性只能留在家中劳作,负责家务劳动和照顾家人。

而男性则走出家门,甚至走向外面的世界,在经济领域的表现更为突出,也更受社会赞誉。

在封建时代,女性没有任何经济权利和财产所有权,女性的所有财产全部属于男性家长或丈夫所有,没有任何举自己手脚的机会。

这导致女性始终处于社会经济的不利地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尽管女性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她们在社会经济方面的地位始终处于劣势。

二、女性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一直被看作是男性的活动。

女性不能参加男子的文化和学习,对女性进行受教育的想法是被视为逆天而行的表现。

孟夫子说:“妇人未有立身之本,自难与夫为学也。

”是以女性不能参与文化教育而被逐出门外。

在古代,中国女性很少接受教育,只能做家务事,识字者更为罕见。

甚至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的受教育率也极低。

这导致女性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地位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

三、女性在政治领域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在政治领域始终是一个相对较弱的角色。

尽管在历史上有发达的女性文化和文学,但是到了晋宋以后,这种女性文化风潮已渐渐的消失。

从汉到清,中国历代的女官有过很多,但是真正扮演重要角色的还是和男性相比较多的。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妇女不能从事公职,无权决定重大问题,且不能在家族制度中承继家业和名声。

这导致女性在政治领域的地位严重受限。

总之,女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相对较低,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现代社会。

幸好,女性已经更加自由和平等。

女性也要学习敢于去争取自己的权利,不断增强自己的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个中国女人就是一部悲剧史。

一个漂亮的女人,更是摆脱不了这种宿命。

自古至今,女性一直处于被看者的地位,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然而,作为一名女生,我除了为历史给女性带来的种种不公平慨叹,却再也做不了什么。

红颜祸水,它让所有闭花羞月、沉鱼落雁的容
貌在历史兴衰王朝更迭面前承担了过重的或莫须
有的罪名,抹杀看那些美女所有的艳丽色彩。

一般
意义上的所谓“红颜”,是指她们具有“国色”一
级的美貌;所谓“祸水”,是指她们不仅给男人带来特别的杀伤力,就像“倾国倾城”所形容的,还能给国家造成祸害和灾难。

但是,我以为,红颜,未必是祸水。

道不尽的历史沧桑。

从史书来看:商纣王之所以暴虐,是因为他娇宠的妲己祸乱而导致亡国殒命;周幽王之所以丢了江山,是因为宠爱褒姒;夫差之所以败于勾践,是因为西施“一双笑靥菜回面,十万精兵尽倒戈”;楚霸王乌江边的别姬自刎是因为喜好女色;唐朝的败落是因为杨玉环“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而起……
既然世界的进程就是男人和女人在共同演绎,我便为之而迷惘,
同时也在为女性命运的不公平而鼓鸣:我不知道为
什么会有“红颜祸水”这种说法;也不能理解红颜为
什么会成了人性和生命美的一种冲突?但总是隐隐
的有一种苦痛,觉得在生命开始走向图腾的时候就
已经存在着生命世界里的一种不公平。

的确是这样,纵观世界历史尤其是中国历史,女性的社会、家庭生活地位何时有过公正?特别是中国近代以前,女性在灭绝我说,西施就是女人,是应该和男人生活在一起的女人。

作为女人的西施,其实她嫁给夫差要比留在勾践的身边更有女人的意义。

西施什么都不是,既不是英雄,也不是祸水,她就是一个女人做了一次自己的也许是无奈的选择。

或者也许西施并不痛苦,因为作为女人,她也许更喜欢夫差的君子之气和夫差的宠爱,厌恶勾践、文种、范蠡的政治之举。

而那远出边塞的王昭君,是为了一种政治,去承付一种历史,去担当一种应该是男人去完成的事业。

可是如果我们撇开历史,撇开那些世俗和所谓政治的权利之争,我们难道不会发现,昭君其实也是女人的一种悲剧?她用自己的美貌在换取着一个民族统治阶级的平安,在向我们讲述一段女人就是那个时代可作交换的物品的经历。

而董卓,吕布与貂禅之间,是人类感情世界里的一种悲剧。

貂禅的故事到底是给今天的人们说明什么呢?是说女人的机智,还是说红颜祸水的理念?甚或是在说历史的进程中女人是多么的重要?我看都不是,因为一个漂亮的女人在和男人走上床榻之时,也许能够体验的只能是生命的一种奇妙和美丽,除此之外不会再有别的什么。

而最可怜的女人要算是杨玉环了,一个伟大的朝代竟然让一个女人去诠释它的历史进程,不论怎么说,让人们觉得好像都是天大的玩笑。

男人,为什么会在一边享受着女人的美貌,一边还要说女人是红颜祸水呢?当然了,人就是社会的角色。

也许是因为男人无法背负太多的社会重任,就把一种社会的悲剧落在了女人的身上。

但是,一个女人为什么总要让后世的那些老少爷们说成是毁家亡国
的罪人?难道说女人就是人类社会历史中不幸的一种注
解?女人就是历史不幸的一种不幸标签?人性的“三纲
五常”、“三从四德”、“男尊女卑”等封建思想的禁锢下,从来就是男人的附庸。

孔子都竟然说:“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

”可不悲哉!
这样一来,受阶级的局限性和男性特权思想的限制,古代历史学家和评论家,就不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

无论是王朝的兴替,还是事件的开合,统一的似有寻求与女性瓜葛之癖好。

只要有女性牵涉其中,即便是牵强附会,也一定归咎于女人。

这样,“红颜祸水”之说就顺理成章了。

比如,幽王与褒姒,纣王和妲己,夫差与西施,昭君出塞,貂禅与吕布,唐明皇与杨玉环等。

可是,亡国的理念怎么能和女人的理念挂钩呢?本来同是生命的男女,怎么能在历史和社会的过程中进行洗涤后,就会变成一种生命的两个极端,成为一种对生命不足的补充和为我的借口?
从历史的角度,不幸而言中了。

女性正是这么一种替罪羊,承担着本就不该由她们承担的莫须有的罪名,而真正的始作俑者——男人,反像是蒙受了极大的不幸而在替自己叫屈鸣冤!古代那些有权势男性骨子里的劣根性,以玩弄美女、占有尽可能多的女性和财富为荣
耀,为目的,一方面说女人是祸水,一方面又以占有更多的女人为幸。

在享尽齐人之福以后,当一旦灾祸降临时,就弃女性若蔽履。

想来殊为可恨!
封建时代还宣扬“女祸论”,即“宠信女性,使之预政,必酿成祸患”的传统理论,无论家政、国政都奉之为信条,引之为鉴戒,使之成为限制女性预政的理论武器。

总之,女性的一切基本权利都消失殆尽,这可能就是“红颜祸水”之说的根源罢。

由此不
由不想起了那个勾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尝闻倾国
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
无奈是多情”,“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吴三桂卖国的
举动仅仅是“英雄无奈是多情”,被淡化成为“冲冠一怒为红颜”,说是为了解救被李自成或牛金星霸占的陈圆圆。

而受尽天下人唾骂,背负亡国大罪名的却是一个风尘女子陈圆圆。

其实,女人何罪?陈圆圆何罪?漂亮又何罪?什么褒姒,妲己,杨玉环,陈圆圆,说是这些美女祸害了国家或民族,“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天下倘没有那些功名富贵要,金银财宝也要,美貌女子更要的糟男人,女人再美也害不了国家和民族。

纵观历史,那些个大大小小的历史变故,男人们弄了个风起云涌天翻地覆,杀了个天地失色血流成河,哪一个不是为了江山社稷?哪一个不是为了绝色美女?而这些,又是美女自愿的么?即便是美女让男人神魂颠倒而忘乎所以,也不说自己就这么点儿出息,反倒归罪于美女,
天下哪能有这本末倒置的道理!说吴三桂是为了陈圆圆才投降清朝,引清兵入关,那是在推诿卖国求荣的罪责,倘若吴三桂真的不是为了荣华富贵,有民族气节,“大义凛然的他能为了一个风尘女子而降清卖国?可怜只有陈圆圆“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只有泪沾衣。

”来承担了,但这又岂是一个弱女子所应担当和所能负重的罪孽?
由此可知,所谓“红颜祸水”,说到底,包含着对女性的传统偏见。

它是封建社会男性对女性歧视的一个缩影,是男性特权社会里无可避免的对女性地位的公然践踏,是中国几千年浩瀚繁杂的文明史上最不光彩的墓志铭。

原本是应该彻底加以摒弃的,但是,在中国,封建时代畸形教育结果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影响之深、之广、时间之长,令人瞠目结舌。

即便在当今无论精神与物质都非常发达的现代社会,尤其还在一些女性自身思想里普遍存在,依然生活在封建残余思想的阴影里,只不过方式变化了一些或程度有所改善。

如操持家务,仍然理所当然地划给了女人。

再如重男轻女,生个男孩好像是每一个男人女人的共同心愿,尽管嘴巴上还在说“生男生
女一个样”。

最可恨的就是所谓的“相夫教
子”观念,好像女人天生就是围着男人转,
男人对女人所做的和所要做的都是女人应
尽的义务和责任,哪怕是违背自己意愿。


些便是典型的封建礼教的残余,例子数不胜
数。

这说明,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使这种封建思想深入了人们的潜意
识,形成难以抹去的习惯思维和行为。

总之,红颜不是祸水。

因为,红颜就是红颜,红颜是造物主赋予生命最美丽的风景;祸水就是祸水,祸水是卑劣者贻害人世间的肮脏手段。

如果我们把一种生命之美强为祸水,那么生命也就成了世界里的一种垃圾,更是让丑陋肆意凌辱着美丽。

在任何一个强权手段之下,女性从来都是弱者。

这个意义上,我更认为“自古红颜多薄命”——能不薄命么?无奈而无助的女人!即使是现代社会,女性地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对社会和生活更要负责的,还是男人!
所以,历代处于朝代颠覆的美丽女子是被冤枉的。

女人在历史中是随人摆弄的花瓶,她们根本没有任何权力。

“红颜祸水”,只是男人构造出来的一个美丽谎言。

我们应该去掉冷漠,用心去照亮历史深处若隐若现的美丽红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