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改革开放的得与失
浅论改革开放之利弊(正文)

浅论改革开放之利弊摘要:我国在改革开放后,在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但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改革开放对中国是利是弊,如何去评判?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辩证的去看待这些问题,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对改革开放利弊评判的问题。
本文借助所学的自然辩证法,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客观地分析了改革开放对我国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改革开放;两面性;矛盾的主要方面1引言改革开放过去三十多年了,给我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尤为突出的是经济的发展,从78年的贫困落后到今天强大的经济实力,中华民族已开始崛起在世界的东方。
这些经济成就值得每个中国人为之欢欣鼓舞,但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同时,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饱受诟病。
环境污染,腐败滋生,外来不良思想的入侵,贫富差距加大……如何正确评判改革开放的成果,这要求我们使用自然辩证法归根溯源,客观地去看待它。
2改革开放的成就与弊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改革开放也是如此,在三十多年的改革进程中,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负面影响。
这些问题都是我们不能去忽视的,必须认清其成就和弊端。
2.1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改革开放已过去三十五年了,其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不言而喻的,这要归功于国家的有力政策和科技的发展。
试想三十多年前的中国是什么样子。
想想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时中国是何等的衰败,持续十年的经济倒退让中国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但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的政策,由封闭半封闭的社会主义社会,变为高度开放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也由公有制的计划经济体制转换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对于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国内外的观察者都很少有分歧,就是中国持续三十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逐渐使中国从一个人均GDP只有199美元贫困的低收入国家,走进了人均GDP 5432美元(国家统计局2011年数据),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
改革开放的得与失及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

如何进一步推进推进改革开放??
1越是在困难和复杂的情况下,越要增 强决策的透明度。西方社会经常指责中 国政府侵犯人权、中国官场贪污腐败现 象严重。要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还 是要认真思考如何提高政府的透明度, 真正确保决策公开、公平、公正。
改革中的得:
• 住宿方面:从集体宿舍到福利分房,以及 住房商品化 。
改革中的得:
• 行驶方面:从一个人生老病死都在同一 个地方,到人员大范围流动 。
改革中的得:
• 军事方面
瓦良格号航空母舰是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 的第一艘可搭载固定 翼飞机的航空母舰。
改革中的得:
军事方面 :红旗系列, 红旗9远程地空导 弹作为中国的第一种国 产第三代防空导弹, 让中国 东风系列 东风-41洲际
改革中的得:
• 军事方面:
目前中国共有10支维和部队 在刚果(金)、利比里亚、 黎巴嫩和苏丹执行任务。
•
中国维和女兵
改革中的得:
• 军事方面
歼-10战斗机是我国 第一架完全独立拥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战斗机
改革中的得:
• 航天方面:
改革中的得:
航天方面:从”东方红” 到 “北斗”:
1970年4月,“长征一号”火箭成功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本国卫星的国家。
改革中的得:
•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中国自行研制开发的区域性有源三维卫星定位与
通信系统(CNSS),是除美国、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
改革中的得:
• 科技方面:
对于中国改革得失的看法

对于中国改革得失的看法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对于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
从此我国进入了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改革开放其实是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在此之前,中国社会封闭,基本与外部的资本主义阵营国家没有太多交流。
进行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就出现了一个转变时期,即由革命时代向和平建设时代、由阶级社会向公民社会、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在此过程中,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也暴露了很大不足。
下面就来分别谈一谈。
中国改革成功的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1、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心我国进行的改革是全方位多领域的,并不是单单针对经济或其他领域,这是由当时的国情和问题所决定的。
改革之前我国的社会制度是先进的,但在这之下的各种体制却严重束缚这我国社会的发展。
这是因为,在我国之前只有苏联这么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各领域的体制、方针、路线对中国产生了很多影响,中国在各方面向它进行了学习,但苏联的很多政策并不适合中国。
所以,中国要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中国的建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也是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
这是由当时的中国的国情决定的,那时中国经济十分落后,人民生活水平十分低,各方面的问题都会牵扯到经济领域。
所以,中国要想发展就要改革限制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制,就要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进行改革,以经济的发展带动其他各领域的发展。
以经济体制改革为改革中心,保证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是我国改革成功的首要经验。
同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和关键。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则是因为改革充分的考虑了我国的国情。
我看改革开放得与失

我看改革开放得与失关键字:改革开放,成就,失误内容摘要: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集中精力发展经济,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同时在国际上也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令世人瞩目,特别是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作为“一枝独秀”之一更是格外引入瞩目,但是同时也存在各种问题,面临各种矛盾和风险,有的还相当严重,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对于当前中国目前所处的历史进程,不应估计过高,但也应充满信心。
1978年,作为对中国的发展最具影响的一年被写进了中国的历史,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一年召开,决定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全会还明确提出,实现现代化必须大幅度提高生产力,必须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革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法、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国的改革开放掀起的热潮吸引着世界的眼光,走出去学习和引进来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及设备和资金,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大变革在中国热火朝天地上演。
今年改革开放恰好走过三十年的光辉历程,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是我们这个贫困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历史,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不仅建立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保持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地位不断上升。
我们可以从餐桌上印证改革开放的成就,可以从衣着上印证改革开放的成就,也可以从人的文化素养上印证改革开放的成就。
1、社会经济取得全面进步,经济增长更加稳健1978年,我国GDP为3645.2亿元,财政总收入为1121亿元,进出口总额为206.4亿美元。
2002年,我国GDP首次突破10万亿元,为102398亿元; 2006年,我国GDP又突破20万亿元,为211923亿元,折2.7万亿美元。
2002年,我国GDP分别相当于美国的13.9%、日本的37.0%、德国的71.8%,2006年上升到相当于美国的20.0%、日本的60.6%、德国的91.3% 。
论改革开放的成功与失败

论改革开放的成功与失败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这30年间,中国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国策,经济发展缓慢,其间经历了抗美援朝战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重大事件。
在这个时期,虽然国力不济,但在科技研究方面,中国却创造了许多奇迹,例如原子弹、氢弹以及导弹的试验成功,还有中国人造卫星也唱响东方红遨游于太空,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时期中国的重工业得到了重要发展,这是中国后来开放后能迅速崛起的一个重要原因。
1979年,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排除万难,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中国打开了发展的大门,从深圳开始,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终于从温饱线下挣脱出来了,从1978年到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1737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对外投资大幅增长,实际使用外资额累计近10000亿美元。
1991年岁末,苏联宣布解体,接着多个社会主义国家应声而没,中国却在这样的国际“大势”之下稳稳的存活了下来,自此之后,一跃成为社会主义世界的老大哥。
1997年,在邓小平一国两制的框架下,被英国割占了近百年的香港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1999年,澳门也平安归来。
从此,中国的百年国耻算是得到了一个好的结局。
外侮即平,我们就该收眼关心内侮了,在经济大发展的温暖气候下,中国国内出现了诸多极其现实的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贫富分化,由此而蹱现的腐败、安全等问题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地方政府为了彰显政绩,视GDP为一切,罔顾人情,甚至践踏法理者,比比皆是。
以集体利益侵犯公民权利,而其集体利益间却无众人之利益,集体已非集体,官气盛行,以一人代表集体之利益,腐败由是而生。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商者为图暴利,不惜以众人利益为鱼肉,自三鹿奶粉曝光之后,众多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丑行毕现,其间不乏官商勾结。
这样的问题我们是不应该去掩饰的,因为这影响的不只是当下的人,必将会牵连我们的子孙后代。
改革开放的得与失

一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
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
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
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00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
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
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
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
开放是什么?开放就是自主、自发地接受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则,并以此克服自身传统的特殊规则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进国民福利的增加和国家的富强。
而真正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学习西方文明,进行制度变革。
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的重要性有时要远大于改革。
中国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
通过相互学习,使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论改革开放的得与失

南京林业大学南方学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结课论文——浅析改革开放的得与失姓名:马庆兰班级:家具设计三班学号:N111401313指导老师:荆世杰浅析改革开放的得与失198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因此,改革开放无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标志点和转折点,是改革开放逆转了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生产力发展缓慢,经济发展滞后,政治环境恶劣,文化生活严重落后,人民思想迂腐麻木的混乱局面。
所以说改革开放唤醒了中华土地,改变了中华儿女,带着千万万炎黄子孙走向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首先,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性转变。
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了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处于奔溃边缘,综合实习远远落后于国际水平,国际竞争压力巨大,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
从此,改革开放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从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以变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突破口,以市场化改革为取向,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开启了社会主义新经济的崭新道路。
这为之后的小康社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其次,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了经济的大发展,大飞跃,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其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的得与失1

改革开放的得与失改革开放是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点,十七大主题中也强调要“坚持改革开放”。
一代伟人邓小平在三十余年前提出的构想一步步成为现实,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意料之外的惊喜和问题。
三十年里,改革开放为我国政治、文化尤其是经济等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光明的前景,是名副其实的“强国之路”。
1.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平均以9.75%的速度快速增长,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
国内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00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1307年的24.66万亿元人民币,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2008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了德国跃居世界第三位;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中国的GDP仍保持了8%以上的增长速度;中国的人均GDP也由1978年不足100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 200美元以上,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121。
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青藏铁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铁路;火车第六次提速,奥运场馆建设,国家大剧院落成,2008年奥运的成功举办,都显示了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发展模式也越来越有吸引力。
2.民生得到显著改善,人民生活显著提高,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
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脱贫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 148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从1978年占农村总人口的30.7%下降到2007年的1.6%。
来自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过去25年全球脱贫事业成就的67%来自中国,联合国2008年发展目标报告中称,中国通过深入有效的扶贫措施,已经提前实现绝对贫困人口和饥饿人口减半的目的,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改革开放的得与失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从此,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
改革开放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改革经济政策、对外开放的政策。
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中国的对内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土地承包责任制”,拉开了我国对内改革的大幕;对外开放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中国的强国之路,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之际,国内生产力发展缓慢,国人思想僵化,科技教育事业严重落后,全国上下百废待举;加之当时的国际大环境,和平和发展日渐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改革开放成为我过走向民主富强的必由之路。
在这个时候,我国的主要矛盾早已不是中华民族和列强的矛盾,也不是任何阶级矛盾,而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这也就决定了在这一时期我们当务之急就是不断推进改革,发展生产力。
由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进步。
正因为这样,我国必须适时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制度继续充满生机和活力。
改革开放迫在眉睫。
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长足的进步。
首先,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改革开放的这30多年,我国的经济实现了大进步,在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各方面取得显著的成就。
第二,社会生活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体育事业都取得一定成就。
第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发展。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开放程度逐渐加大,我国的民主法治进程加快。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政策为我国发展带来了生机,逐步实现我国的现代化,使人民得到了切实的利益,是我国取得进步,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由之路。
然而,我国在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就的同时,很多问题也随之出现了。
一、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由于我国对外开放的路线是先开放东部沿海的经济特区,再开放一系列港口城市,再逐渐向内地开放。
这样的开放路线有利于东部地区的迅速发展,并逐渐实现先富带动后富,然而,会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造成地区之间的发展差异,以至于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中西部经济长期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
而二元制结构又导致了我国长期的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很大并且有逐渐加大的趋势。
除了地区和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外,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发展不平衡。
过分注重发展制造业导致我国的第一产业薄弱,第三产业发展缓慢,这样的产业结构不利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对外开放在让我国同世界加强联系的同时,也“引进”了很多不利于我国发展的物品和意识形态。
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某些西方腐朽的思潮开始侵入中国,“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又开始抬头,这些都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三、对内改革的不彻底导致了很多社会问题。
以市场经济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冲击了人们的价值观,很多人有了“金钱至上”的观念。
然而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却不尽如人意,政府过度干预经济,公权力大肆介入市场经济,这样的情况就导致了我国特权制度及由特权引发的腐败问题、民生问题、行政性垄断问题、弱势群体问题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除此之外,改革开放之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单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票证制度逐渐松动或瓦解,但是户籍制度依然故我,几乎没有进行过全局性的实质性的改革。
由此,如今的户籍制度造成了城市人的特权、农村人的社会底层化。
而且隔离型的户籍制度,将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城市之间割裂开来,按照特权、等级、排序进行治理,保护一部分人的利益,同时损害另一部分人的权益,从而引起社会的不和谐。
改革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策,给我国带来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造成了一些社会经济问题。
然而,改革开放政策形成于我国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的社会环境下,有其历史必然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它所带来的成就十分重要,不可忽略,是其矛盾的主要方面。
在重视成就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改革开放带来的和遗留的问题。
我国在现阶段,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深化改革开放。
在对外开放方面,学习引进世界各国的有益成果,对他们不好的方面加以判断,排除,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对内改革方面,不断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吸取以往发展的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发展。
只有这样,我国才能走上科学发展的道路,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过去几千年里,我们的祖先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
然而,在一百多年前,习惯了自然经济环境的中国窝藏在祖先的业绩里面自得其乐,逐渐失去了与外面世界的接触。
当一声响夹着罂粟的烟雾轰开了我们的大门和弥漫了我们的灵魂,从昂首东方的雄师转眼变成了一头睡狮,还屈辱地接受了“东亚病夫”这个让我们含羞的名号。
中华民族怎么了?带着这个疑问,无数的先辈们开始了寻求拯治我们这个处于危难的民族的愿望,把眼光瞄准了现代文明诞生地的西方社会,艰难地踏出已经破败的国门,从西方社会带回了拯救我们民族的药方。
但是,西药并不是万能的,它的毒副作用也很快地并发出来。
在经历了西医治疗失败后,中国人逐渐明白了只有将中西医很好地结合起来,也许才会给我们这个民族愈合的希望。
就这样,中国共产党人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将中西医结合应用到临床来拯治危难民族的任务。
中西医结合应用到临床,就是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着眼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并揉进代表当时世界最先进的西方理念。
第一次洋为中用的实践,让中国最终摆脱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殖民,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这个实践随着西方势力在中国的消失,胜利后的乐观在很长一段时间表现为一种急躁的情绪,并且迅速膨胀成自负。
在这段时期,盲目的乐观和急躁的情绪严重地破坏了我们的经济发展秩序。
客观上,西方势力对从中国土地上的撤退心有不甘,而对新生的中国进行围堵和破坏。
主观上,我们无法忘记西方社会带给我们的耻辱,而对西方社会怀有强烈的排斥和抵触。
从而,主客观上都制约了中国与战后形成的以西方社会为核心的主流世界融合。
水,只有流动起来,才会产生能量,才会带来效益。
而这段时期的中国,不论是客观上的被西方社会封堵或者主观上的自闭,都事实上阻碍了中国的发展。
从西方强权轰开中国大门把窝在祖先业绩里面自乐的中国人敲醒,到近代中国无数先烈怀着救国理想,前仆后继寻找救国之路,最终找到中西结合这个药方把中国从西方列强的铁蹄下解救出来;从睡狮初醒发出的一声猛啸击溃西方列强,又回到自力更生独自发展的故步自封。
这段时期最大的特色就是,我们承受着经济的霪弱,但却享受着精神的富足。
不可否认,越来越迟钝的经济体制不符合中国的发展,要改变这个经济体制就得与外面建立广泛的联系,吸收外面的新鲜空气。
1978年,作为对中国的发展最具影响的一年被写进了中国的历史,十一届三中全会在这一年召开,从而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农村生产责任制的落实,给农民带来了积极性,盘活了农村经济,逐渐解决了中国社会中的最广大的人群的温饱问题。
农村改革的积极效应,也鼓舞了城市的改革信心,随着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量拥进城市,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活力也刺激出城市的竞争压力。
中国的改革开放掀起的热潮吸引着世界的眼光,走出去学习和引进来国外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以及设备和资金,一场轰轰烈烈的社会大变革在中国热火朝天地上演。
从1978年改革开放的序幕到2008年岁尾,我们逐步享受着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物质文明,快乐并幸福着。
的确,改革开放给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活力。
但是,在改革开放已然走过三十年后,我们回顾一下在这三十年中的得与失,我们又不得不面临另一个问题的困扰。
物质的丰富多彩与精神的赤贫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在与西方社会的日益紧密的接触中,在尝到从西方社会引进的技术、管理和资金优势的甜头后,我们同时又不知不觉地把西方社会的代表个人私欲的价值观和某些垃圾文化一并咽进了肚子。
本来就遭到了严重破坏的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被西方社会的垃圾文化给蚕食,逐渐退出了中国的主流文化,加上追求经济增长和利润成为中国新的主导思想,精神产品被遗忘,从而导致了中国人精神家园的荒芜。
如果说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人得到的是物质上的充足的享受,那么失去精神家园恐怕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最大过失。
在一个没有精神家园寄托的社会里,物欲横行结合西方社会的价值观使某些中国人滋生出极度的自私变态心理,这些人往往从个人利益出发,只讲获取,而吝谈付出,只要求国家对他要有个承诺,却省略他应该对国家尽的义务甚至在他们的头脑里就只有自己而没有国家的概念。
中国在物质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社会缺乏缺乏精神依托,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得与失。
一是得到了物质,失去了精神。
3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从改革开放之前的物质匮乏,凭票供应,到今天的世界工厂,耐用品、奢侈品比比皆是,玲琅满目的商品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正是这充足的物质生活,使一部分国人陷入了显富、比富、媚富、仇富的怪圈之中,有了钱就显富、比富、甚至斗富,没有钱就去媚富,媚不了就去仇富。
似乎富成为生存的唯一标准,连所谓的成功人士也大多被冠以财富的标签。
于是为了一个富字,上至官员,下至百姓,各行各业无时不在上演着一出出致富的悲喜剧。
正应了那句“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诚然,致富之心,人人有之,本无可厚非,但是那些为富不仁,只为目的,不择手段的人们仅仅因为一个富字而上下其手,实在令人悲哀。
也是我们看到新的社会条件下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的新演绎。
不禁要问,是什么原因让人们如此趋之若骛的垂青金钱和物质力量?答案很简单,那是因为我们已经渐渐失去了曾经引以为豪的民族精神。
因为我们富裕了,因此我们失去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因为一些人投机取巧,我们失去了诚信的精神;因为不正当的竞争和小团体的利益,我们失去了团结统一的精神;因为得不到认可,我们失去了敬业奉献的精神;更因为南京某老太,我们失去了见义勇为的精神。
如此等等,以富论成败的社会风气和逐渐拉大的贫富差距注定了我们与我们的民族精神渐行渐远。
如若我们不思改变,盛世亡国不是没有可能,此绝非危言耸听。
二是得到了知识,失去了信仰。
30年的改革开放,尽管我们的教育饱受诟病,但不能不承认,我们的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们的专业人才队伍与欧美发达国家的人才队伍从专业技术曾面相比毫不逊色,不仅有数量,还有相当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