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

合集下载

先秦文学的特点与代表作品诗经楚辞等

先秦文学的特点与代表作品诗经楚辞等

先秦文学的特点与代表作品诗经楚辞等先秦文学的特点与代表作品——《诗经》、《楚辞》等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起始阶段,这个时期的文学作品多以诗歌为主要形式,其中《诗经》、《楚辞》等作品代表了先秦文学的特点。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介绍先秦文学的特点并以《诗经》、《楚辞》为例进行论述。

一、先秦文学的特点1. 反映封建制度和贵族生活:先秦社会以封建制度为主导,文学作品往往以君王、贵族和官员的生活为题材,描写了他们的功绩、荣耀以及悲剧性命运。

这种写作倾向使得文学作品充满了封建主义的思想和价值观。

2. 注重表达情感和个体感受:早期的先秦诗歌以感情表达为主要特点,注重个人的情感体验和感受,这种情感表达的形式多样,既有对美好事物的歌颂,也有对悲伤和忧愁的抒发。

3. 运用典故、象征等修辞手法:先秦文学作品中常常使用典故、象征等修辞手法,通过比拟、隐喻等手段进行表达。

这样的修辞手法使得作品更富有内涵,读者需要通过对典故和象征的理解来领悟作品的意义。

4. 以形式简洁、音乐性强为特点:先秦文学作品多采用平仄对偶的形式,这种写作方式使得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音乐性,有助于传承和记忆。

并且,这些作品往往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使得读者阅读起来更加流畅。

二、《诗经》的特点与代表作品《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300多首古代诗歌,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

它在先秦文学中占据重要地位,并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特点如下:1. 原始朴实:《诗经》中的诗歌多以田园生活为主题,反映了原始朴素的农耕生活,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这些歌颂了季节变化、耕种劳动等内容,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2. 音乐性强:《诗经》每首诗都有特定的音乐曲调,配合仪式舞蹈进行演唱。

这种音乐性强的特点使得《诗经》成为古代音乐的重要遗产,也为后世音乐发展提供了启示。

3. 聚焦于人情世故:《诗经》中的许多篇章都聚焦于人情世故,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情的甜蜜与痛苦等。

古代文学先秦文学概述

古代文学先秦文学概述

古代文学先秦文学概述古代文学是指中国历史上先秦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221年)的文学作品和文学创作活动。

它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多彩的体裁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先秦文学对于后世文学的发展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先秦文学主要包括典籍、史书、楚辞、诗经和各种散文。

典籍主要指《易经》、《尚书》、《礼记》、《周礼》等经典之作,它们记录了古代的历史事件、政治制度、礼仪规范等。

这些典籍是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后世思想的形成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作用。

史书是古代的历史著作,主要包括《史记》、《春秋》、《左传》等。

《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一部综合性史书,以纪传体的方式叙述了从上古到汉代的历史。

《春秋》和《左传》则是古代的国别史,分别记录了鲁国和齐国的历史。

这些史书以精练的文字、独特的叙述手法和深邃的思想分析,成为后世史学研究的重要参考。

楚辞是先秦时期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主要是指咏史、抒怀和咏物的诗歌作品。

楚辞的代表作品有《离骚》、《九辩》等。

楚辞以其豪放的情感表达,独特的形式结构和深刻的哲理思考,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五经》之一、诗经收录了诗歌作品305篇,按主题划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其中风是古代民歌,雅是宫廷音乐,颂是祭祀歌曲。

诗经作为典型的散文诗,以其简洁明快的语言,独特的韵律和深邃的意境,为后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除了以上几种体裁,古代的先秦文学还有丰富多样的散文作品。

散文是以散文形式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创作,常见的有议论文、游记、杂文、骈文等。

《国语》、《战国策》、《越绝书》等都是重要的先秦散文作品。

先秦文学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力。

它们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思想观点等方面的内涵,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特点。

同时,先秦文学的艺术表现也极具特色,如楚辞的辞章华丽、诗经的音律美和散文的虚实结合等,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一、概述:先秦文学是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中国文学。

是中国文学的起点,跨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经历了从坯胎萌芽到生长成熟的漫长过程,直到周代蔚为大观。

先秦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

先秦文学要讨论中国文学的起源、口头文学、早期书面文学和成熟的书面文学。

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

丰富多彩,斑驳灿烂,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诗经》和《楚辞》耸立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座巍峨的高峰,史传和诸子奠定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

二、内容及发展经历A神话歌谣1)文字产生之前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传说据说是神农时代出现的先秦文学《蜡辞》云:“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这大约是一首农事祭歌。

另有《吴越春秋》卷九所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

”该诗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但已经具有韵律,显然是一首十分古老的歌谣。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

2)文字产生之后的书面文学的萌芽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

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

先秦文学的概念

先秦文学的概念

先秦文学的概念
先秦文学是指中国古代先秦时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开端。

先秦文学在内容上主要包括诗歌、赋、章句、典籍等多种文体。

其中最重要的是《诗经》和《楚辞》两部诗集,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两大瑰宝。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不同社会阶层的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楚辞》是楚国地方诗歌的总集,内容丰富多样,语言优美流畅,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在先秦文学中,还有一些重要的典籍,如《尚书》、《礼记》、《论语》、《墨子》等。

这些典籍主要是以散文的形式记录古代政治、军事、道德等方面的知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文学的特点是注重韵律、音韵,注重文辞的表达和修饰,追求语言的音乐美和形象美。

同时,先秦文学也注重思想内容的表达和探索,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思潮。

总的来说,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开端,奠定了后世文学创作的基础,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先秦文学知识点

先秦文学知识点

先秦文学知识点一、先秦文学概述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至秦朝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之前的文学创作。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俗习惯、思想信仰和政治制度,而且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主要文学体裁1. 诗歌- 风、雅、颂:《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内容和风格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 楚辞: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是战国时期楚地特有的文学形式。

2. 散文- 史传:如《左传》、《国语》等,记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言行。

- 诸子散文:包括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法家的《韩非子》等,反映了各家各派的思想。

3. 戏剧- 先秦时期尚未形成成熟的戏剧形式,但有一些宗教仪式和宫廷娱乐活动中的表演艺术。

三、重要文学理念1. 儒家文学观- 重视文学的教化功能,认为文学应当传达正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

- 强调“文以载道”,即文学作品应承载和传播儒家的道德和政治理念。

2. 道家文学观- 倡导自然无为,认为文学创作应顺应自然,不受外界约束。

- 主张文学应表达个体的精神追求和内在情感。

3. 法家文学观- 认为文学应当服务于国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强调实用主义。

四、代表性文学作品及作者1. 《诗经》: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2. 屈原:楚国诗人,代表作《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怀和个人抱负。

3.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其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

4. 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阐述了道家的哲学思想。

5. 韩非:法家代表人物,著有《韩非子》,主张法治和权术。

五、先秦文学的影响先秦文学作品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而且对后世文学创作和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的诗歌形式和表现手法影响了后世诗歌的发展;儒家的文学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六、结论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宝贵财富,它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审美价值。

(完整版)先秦文学

(完整版)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概述一、先秦文学界定广义的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直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传说中的尧、舜、禹的时代)、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至于狭义的“先秦”,则主要指秦统一天下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从文学史的角度,应当说先秦文学是指广义的先秦文学,即上古至战国时期的,、” ' ,、\/■- 文学。

二、先秦文学概况1、上古文学:歌谣和神话2、诗歌:《诗经》、《楚辞》3、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三、先秦文学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先秦文学有三大主要特征:其一,文学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个体的身份也不断变化;1、群体创作时期,主要在文字产生以前这个时期,即群讴唱和。

其主要作品当是劳动乐歌(含农事祭舞)。

2、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背景,巫觋作为个体文学创作者开始出现,出于巫术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是当时主要的作品。

3、商周之际到春秋人事受到重视,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或为新兴文化的代表,记人事,观天象,述旧典的史家散文,是当时重要的作品。

4、西周春秋时期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是此时期文学的主要创作者,他们所献诗、所采诗是这一时期留存后世最多的作品。

5、春秋战国之际到战国时期,在贵族和庶人之间兴起的“士”阶层,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诸子散文”是这一时期最多最具个性的文学作品。

其二,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其三,先秦文学的发展,是与先秦社会文化的发展相表里的。

1、夏商时代文化背景相同,都以巫文化最具代表性,故夏商文学也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突出体现为直接为宗教活动产物的诗歌作品,可考资料较多。

2、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社会制度由血亲面宗法,时代精神由敬畏鬼神到敬礼重德,因而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历史散文借修史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

先秦文学概述一、先秦文学界定广义的先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直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传说中的尧、舜、禹的时代)、奴隶社会(夏、商、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至于狭义的“先秦”,则主要指秦统一天下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

从文学史的角度,应当说先秦文学是指广义的先秦文学,即上古至战国时期的文学。

二、先秦文学概况1、上古文学:歌谣和神话2、诗歌:《诗经》、《楚辞》3、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三、先秦文学的特征在这个阶段,先秦文学有三大主要特征:其一,文学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个体的身份也不断变化;1、群体创作时期,主要在文字产生以前这个时期,即群讴唱和。

其主要作品当是劳动乐歌(含农事祭舞)。

2、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背景,巫觋作为个体文学创作者开始出现,出于巫术目的而创制的韵文是当时主要的作品。

3、商周之际到春秋人事受到重视,史官从原始宗教中脱离出来,或为新兴文化的代表,记人事,观天象,述旧典的史家散文,是当时重要的作品。

4、西周春秋时期学在官府,文化为贵族所垄断,贵族是此时期文学的主要创作者,他们所献诗、所采诗是这一时期留存后世最多的作品。

5、春秋战国之际到战国时期,在贵族和庶人之间兴起的“士”阶层,成为文化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诸子散文”是这一时期最多最具个性的文学作品。

其二,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这种状态成为先秦的一大景观;其三,先秦文学的发展,是与先秦社会文化的发展相表里的。

1、夏商时代文化背景相同,都以巫文化最具代表性,故夏商文学也与原始宗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突出体现为直接为宗教活动产物的诗歌作品,可考资料较多。

2、自西周开始,中国进入了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社会制度由血亲面宗法,时代精神由敬畏鬼神到敬礼重德,因而周代文学更加关注历史、社会、人生,历史散文借修史来表达对现实的关注。

3、战国“百家争鸣”的时代表现出着眼现实,少及“天命”,自觉创新的共有文化气质,产生了不同于前代又风格各异的散文和诗赋。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

第一章:先秦文学概说
第一章: 先秦文学
概说
一、先秦文学
(公元前21世纪 ~公元前221年)
Ysad.gif
二、先秦时期的概况:
公元前21世纪,建立夏朝。公元前16世纪,建立商朝。
普遍意识: 对鬼神的信仰和对祖先亡灵的崇拜。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 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 (《礼记·表记篇》)
公元前12世纪,建立周朝 (西周;东周:春秋 、战国)。 1、进入以礼乐为标志的理性文明阶段。 2、各家各派涌现,形成“士”的社会阶层。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 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三皇 ①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②伏羲、女娲、神农(《风俗通义》); ③伏羲、祝融、神农(同上); ④伏羲、神农、黄帝(《古微书》)。
五帝 ①黄帝、颛顼、帝喾(kù)、尧、舜(《大戴礼记》); 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③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吕氏春秋》);
“载民”是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 的图腾; “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 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即遵循自然法则;“达 帝功”以下反映了原始人的宗教信仰。
体现了上古时代诗、乐、 舞一体的原始形态。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宍古肉字)” 《吴越春秋》
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
乘马,班如。匪寇,婚媾。《易经》
(5)古代神话对浪漫主义传统的形成和 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四、先秦文学概况
1、诗歌
诗经 :现实主义。 楚辞: 浪漫主义。
《诗经》 、 《楚辞》,形成了 诗歌发展的《风》、《骚》传统。
2、散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崩地裂是大灾难的寓言
《战国策.赵策三》:“天崩地坼,天子下 席”,以言周王之死。 徐陵《与王僧辩书》:“而天崩地坼,妖寇 横行者也。” 陆游《望永阜陵诗》:“宁知齿豁头童后, 更遇天崩地裂时。” “杞人忧天”的历史根源
娲之本意是女性生殖器
《说文女部》云:“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 从女呙声。” 锅从金, 即用金属制成的圆形凹器; 楇从木,《说文》:“盛膏器。” 碢从石,《玉篇》:“碾轮石。” 埚从土,《玉篇》:“甘埚,所以烹炼金银。” 涡从水,《文选.江赋注》:“水旋流也。” 窝从穴,《字汇》:“窟也。”即穴窟。 蜗从虫,《说文》:“蠃也。”即螺类,呈圆 形。
总参考书
《先秦文学史》,褚斌杰、谭家健主编,人民 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古朴的文学》,刘毓庆著,北岳文艺出版 1988年版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北京大学中国文学 史教研室选注,中华书局1962年版 《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先秦卷),郭预衡 主编,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三、四册),白寿彝主编,上 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石 以 補 蒼 天 , 斷 鼇 媧 足 以 立 五 色 錬 女 是 。 於 弱 老
攫 不 息 。 猛 獸 食
火 裂 爁 炎 天 而 不 滅 覆 顓 民 , 鷙 洋 鳥 而 。 周 載 浩 不 , 水 地 , 兼 不 ,
往 古 之 時 , 四 極 廢 , 九 州
女 媧 補 天
天裂是极光的Leabharlann 话表述文献中的天裂记载要求:
(1) 掌握五个部分的基本内容及基本文 献; (2) 了解这个时代文艺的演进历程与民 族的心灵世界、精神风貌; (3) 提高基本的研读技能。



时 代

时 代
神话:
--民族精神与民族性格的基质呈现 1、 什么是神话?神话是怎产生的? 2、 中国神话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3、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有哪些?有 哪些新的整理成果? 4、中国神话的特色如何?展示了怎样的 民族精神?
主要参考书目
1、《山海经校注》,袁珂校注,上海古 籍出版社1080年版 2、《古神话选释》袁珂编著,人民文学 出版社1979年版 3、《上古神话纵横谈》,冯天瑜著,上 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转下页
射日神话的意义
一、对弓矢的颂赞 二、抗争意识 三、征服欲望
四、中国神话的基本特色
1、题材上:重写灾难母题(著名神话几乎全 与灾难有关) 2、内容上:礼赞救世英雄(勤苦奋斗、普济 众生者,与西方自我奋斗的英雄不同) 3、思想上:崇尚拼搏抗争(不是顺从命运, 而是迎难而上,不屈不挠) 4、风格上:呈现磅礴大气(补天、射日、填 海、移山等)
形天神话
形天与帝 至此争神, 帝断其首, 葬之常羊 之山,乃 以乳为目, 以脐为口, 操干戚以 舞。
四、神话个案分析
女娲神天:灾难母题与生殖崇拜 后羿射日:农耕文明与自然生态
淮 蟲 南 子 卷 六 覽 生 冥 訓 。 民 顓 , 死
狡 四 極 正 , 淫 水
積 蘆 灰 以 止 淫 涸 , 冀 州 平 , 天 補 , 。 蒼 州 冀 水 以 濟 龍 黑 。 殺 四 極
五、神话所体现的民族基本精神 1、 厚德载物(奉献精神、忧患意识、 厚生爱民、大公无私等) 2、自强不息(勤劳、勇敢、奋进、 抗争、顽强不屈等)
六、中国神话的价值意义
1、认识价值(对于民族远古生活、历史 及意识、情感、精神、性格等具有很高的 认识价值) 2、审美价值(神秘、浪漫、雄奇的艺术 之宫) 3、精神价值(民族精神的鼓舞作用) 4、借鉴价值(文学创作的借鉴意义)
一、神话的性质与产生
《鲁语》:“山川之灵,足 以纪纲天下者,其守为神。” 《说文》:“神,天神,引 出万物者也。” 《说苑修文》:“神者,天 地之本,而为万物之始也。” 何 谓 神 ?
何 谓 神 话 ?
所谓“神话”,即“神们的故 事”。“神”是先民幻想创造与 主宰物质世界的超自然的意识存 在。“神话”是运用神的观念进 行思考、想象的结果,是对于幻 想的描述。用马克思的话,就是 “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 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 形态”。
“补天” 是拯救氏族灭亡的寓言
《路史》:予觀列禦冦記共工氏觸不周 及女媧補天之事,蓋言共工之亂,俶擾 天紀。地維為絶,天柱為折,此大亂之 甚也。女媧氏作,奮其一怒,滅共工而 平天下,四土復正,萬民更生,此所謂 補天立極之功也。
堯 封 以 為 天 淮 南 子 卷 八 本 經 訓 置 , 喜 皆 民 。 萬 子 。 林 桑 於 狶
八、神话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1、 素材影响(不少戏剧、小说取材于 神话) 2、 艺术影响(思维方法、表现手法、 意象原型等对后世诗歌及小说、戏剧的 影响)
教材问题
P40:《穆天子传》中关于穆天子见西王 母的故事,神话色彩最为浓厚。 P42:帝舜的妻子羲和生育了十个太阳… P43:鲧婞直以亡身(因窃被杀?) P44:禹开始也采取堙的办法… P46:神话五类分割的缺陷(创世、始祖、 洪水、战争、发明),著名神话无法归 类(后羿、夸父、精卫)
二、保存中国神话的基本典籍 及整理成果
神 刘 话 通 论 : 中 国 上 萃 古 、 编 释 、 通 论 料 话 选 果 先 秦 语 、 国 淮 神 话 资 话 神 成 等 、 城 国 神 : 古 理 子 整 庄 左 传 籍 中 国 珂 新 中 袁 纬 书 籍 子 、 、 古 墨 经 子 天 问 诗 淮 南 楚 辞 海 经 古 山
三、先秦文化与先秦文学之关系
1、 礼乐文化与《诗经》(《诗经》是 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 2、 史官文化与历史散文(《左》《国》 2 是史官文化的产物) 3、 百家争鸣与诸子散文(诸子是百家 争鸣的产物) 4、 楚文化与楚辞(楚辞是楚文化的产 物)
四、先秦文学演进的轨迹
1、 由群歌互答向抒写个人情怀的演进; 2、 由巫觋创作向史官创作向士人创作的 演进; 3、 由誓命训诰向对话语录向据题抒论的 演进; 4、 由朴野无华逐渐向语言自觉的演进。
六、中国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1、 虚幻性(主观臆想,以己观物,物 我不分) 2、 具象性(用故事形式诠解事物) 3、 象征性(符号构成的象征系统)
关 于 天 地 晦 明 的 解 释
七、中国神话的衰落与演变
1、 人类意识的进步,神话观念的渐趋 淡薄,导致了神话的衰落; 2、 中国神话演变遵循着两个规律:一 是随着人类意识及时代的发展而演变, 二是依据美的法则的渐趋精美。 3、 中国神话演变的辙迹:神话的历史 化→仙话→鬼话(妖话)→童话。
神 话 何 以 产 生
神秘感 敬畏感 控制欲 神话的产生是以原始的生活方式与原 始的思维方式为基础的。生产力极端 低下的原始人群,对包罗万象、变化 莫测的自然界――特别是灾难性突变 感到神秘而恐惧,而又不能科学解释, 于是产生了“万物有灵”观念。随而 又琢磨那奥秘的神灵形象,于是产生 了神。随后又想像他们之间及他们与 人之间的联系,并企图于以控制,于 是参照人的生活,创造了神话。
逮 至 堯 之 時 , 十 日 並 出 , 焦
后 羿 射 日
彤弓与彩虹:天帝之弓
海内经: 帝俊赐羿 彤弓素矰, 以扶下国。 白虎通: 虹,天弓 也,亦谓 之帝弓。
十日与假日
《晋书天文 志》:三日 并出。 《唐书突厥 传》:五日 并出,三月 连明。
各族的射日神
壮族:康特射日(十一日) 布依族:布杰射日 高山族:英雄射日 赫哲族:莫日根射日 纳西族:桑吉达布鲁射日
殺 猰 貐 邱 , 斷 脩 蛇 於 射 洞 庭 日 , 擒 下 而 十 上 。 澤 之 青
於 殺 九 嬰 於
乃 使 羿 誅 凶 水 之 上 , 繳 大 風 , 野 。 堯 之 華 民 害 疇 為 於 皆 齒 , 鑿 蛇 、 脩 豨
封 猰 貐 、 鑿
禾 稼 , 殺 齒 、 九 嬰 而 、 大 風 、 。 食 所 無 民 , 木 草
《汉书天文志》:孝惠二年,天开东北,广十余丈。 《晋书天文志》 :惠帝元康二年二月,天西北大裂。 《晋书天文志》:太安二年八月庚午,天中裂为二,有声 如雷者三。 《晋书天文志》: 穆帝升平五年八月已卯夜,天中裂,广 , , 三四丈,有声如雷。 , 《晋书成帝纪》 :(咸和四年)天裂西北。 《梁书武帝纪》: (太清二年)十月戊申,天西北中裂,有 光如火。 《南史梁武帝纪》 :(太清二年)六月,天裂于西北,长十 丈,阔二丈,光出如电,其声若雷。
羲和生日
《大荒南經》: 東南海之外, 甘水之間,有 羲和之國。有 女子名曰羲和, 方日浴於甘淵。 羲和者,帝俊 之妻,生十日。
常羲生月
《大荒西 經》:有 女子方浴 月。帝俊 妻常羲, 生月十有 二,此始 浴之。
夸父追日
《海外北 經》:夸 父與日逐 走,入日, 渴,欲得 飲,飲於 河渭,河 渭不足, 北飲大澤, 未至,道 渴而死, 弃其杖, 化為鄧林。
上 帝 园 圃 之 神 英 招
周 代 足 踏 日 月 双 手 执 龙 神 像
三 星 堆 人 首 鸟 身 神
三 星 堆 纵 目 神 像
神 话 有 何 功 能
一、维系人群的社会性(保持社 会习俗、制度的意义和合理性); 二、加强群体的亲和力(氏族内 部血缘锁链上的联系); 三、宣泄不安的情绪(通过幻想 达成心态的平衡)。
古代文学教学课件
陇东学院 中文系 先秦文学 主讲人 杜 莹
古朴的文学
(先秦文学)
一、先秦文学的三期五块 1、神话时代 2、 诗歌时代
九歌
历史散文
神话 诗经
3、 散文时代
诸子散文 辞赋
二、先秦文学的基本形态
1、 诗与歌舞合一(三百篇皆为乐歌, 诗没有独立的地位) 2、 文、史、哲合一(文学、历史、哲 学处于同一体中,混而未分) 3、 同门创作彼此合一(诸子书多由师 徒或同门共同纂辑,不分彼此)
中国神话典籍与整理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