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常识

合集下载

先秦时期文学常识

先秦时期文学常识

Day2先秦时期1.“三皇五帝”是历史神话人物“三皇”与“五帝”的合称。

➢三皇:燧[suì]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伏羲、祝融、神农;出自《风俗通义》伏羲、神农、黄帝。

出自《三字经》➢五帝:黄帝、少昊、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出自《资治通鉴外纪》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出自(《大戴礼记》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出自《吕氏春秋》2.“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3.“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4.“六艺”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

➢另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其中《乐经》损毁于秦末战火之中5.“春秋三传”是:《左传》《谷梁传》《公羊传》6.“三教九流”泛指古代中国的宗教和各种学术流派。

➢“三教”指的是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分别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7.先秦时期诸子百家著名人物及作品①儒家➢孔子,名丘,字仲尼。

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

儒家学派继承者。

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

孟子与孔子的思想合称“孔孟之道”。

《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荀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他有两个非常有名的学生:李斯和商鞅,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荀子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②道家➢老子,名李耳,字聃(dān),道家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文学常识(先秦文学)

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文学常识(先秦文学)

一、选择题1.先秦时期最能反映儒家思想的一部语录体著作是()A.《孟子》B.《礼记》C.《论语》D.《中庸》2.“分崩离析”一语出自()A.《季氏将伐颛臾》B.《秋水》C.《寡人之于国也》D.《大同》3.《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是()A.以民为本,实行王道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C.治国以礼,为政以德D.严刑峻法,奖励耕战4.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用“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来批驳冉有推卸责任的辩解,这种论证方法是()A.演绎法B.归纳法C.对比法D.类比法5.下列成语,不是从诸子散文中引申出来的有()A.井底之蛙B.祸起萧墙C.舍本逐末D.五十步笑百步6.下列文章不属于先秦诸子散文的有()A.《季氏将伐颛臾》B.《赵威后问齐使》C.《寡人之于国也》D.《秋水》7.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出自()A.《论语》B.《庄子》C.《孟子》D.《荀子》8.下列文章,展现孟子“王道思想”的是()A.《赵威后问齐使》B.《寡人之于国也》C.《秋水》D.《谏逐客书》9.下列不属于孟子散文一般特点的是()A.善用“欲擒故纵,引人入彀”的论辩手法B.善用比喻C.运用排偶句说理,富有气势D.迂曲委婉10.下列文章中不能够体现民本思想的有()A.《季氏将伐颛臾》B.《寡人之于国也》C.《赵威后问齐使》D.《种树郭橐驼传》11.先秦时强烈抨击“窃钩者诛,窃国者侯”黑暗现实的人是()A.孔子B.庄子C.孟子D.荀子12.庄子散文的特点不包括()A.善用寓言B.汪洋恣肆C.援譬设喻D.引人入彀13.下列成语是从庄子《秋水》一文中引申出来的是()A.舍本逐末B.井底之蛙C.祸起萧墙D.功亏一篑14.《礼记》成书于()A.春秋B.战国C.西汉D.东汉15.历史上的“四书”不包括()A.《大学》B.《礼记》C.《中庸》D.《论语》16.我国古代学者把“寻章摘句”归为下列哪一范畴()A.文字学B.训诂学C.音韵学D.文章学17.《郑伯克段于鄢》的中心旨意是()A.再现郑伯克段于鄢的历史事实B.剖析郑庄公兄弟不和的原因C.揭露统治阶级的残酷无情和卑鄙虚伪D.歌颂颍考叔的纯孝与机智18.《郑伯克段于鄢》的叙述方式是()A.顺叙B.倒叙C.平叙D.插叙19.在《郑伯克段于鄢》中,体现统治阶级道德虚伪的典型细节是()A.庄公“寤生”B.共叔段“收贰为己邑”C.颍考叔“食舍肉”D.庄公母予“隧而相见”20.《郑伯克段于鄢》的中心人物是()A.郑庄公B.共叔段C.姜氏D.颍考叔21.“多行不义必自毙”指的是()A.郑武公B.郑庄公C.共叔段D.姜氏22.“郑伯克段于鄢”这句话原出于()A.《战国策》B.《论语》C《孟子》 D.《春秋》23.在《冯谖客孟尝君》这篇文章中,凿成“三窟”的最主要人物是()A.冯谖B.孟尝君C.齐D.梁王24.整理编订《战国策》的人是()A.孔子B.刘向C.荀子D.司马迁25.《战国策》作为重要文献可以很好地研究()A.春秋史B.秦汉史C.西周史D.战国史26.冯谖为孟尝君所凿的“三窟”中没有()A.以“市义”来赢得民心B.利用齐王与梁王之间争夺贤才来抬高孟尝君C.以宗庙之重巩固孟尝君封地D.修建城池来提高防御能力27.下述文章中运用了插叙方式来记叙的是()A.《背影》B.《郑伯克段于鄢》C.《爱尔克的灯光》D.《马伶传》28.《诗经》中用于宗庙祭祀的诗称为()A.风B.小雅C.大雅D.颂29.《氓》中,“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两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是()A.拟人B.拟物C.正喻D.反喻30.《氓》中不是运用的比兴诗句有()A.淇则有岸,隰则有泮B.于嗟鸠兮,无食桑葚C.淇水汤汤,渐车帷裳D.桑之落矣,其黄而陨31.《国殇》是一首()A.赞歌B.民歌C.乐府诗D.祭歌32.《国殇》选自()A.《离骚》B.《九歌》C.《天问》D.《九章》33.我国古代第一位有巨大成就的诗人是( )A.陶渊明B.曹操C.李白D.屈原34.经西汉刘向整理定名,属于国别体史书的是 ( )A.《左传》B.《史记》C.《汉书》D.《战国策》35.有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A. 演绎法B. 类比法C. 对比法D. 归纳法36.先秦诸子中,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是()A.孔子B.孟子C.老子D.庄子37.《秋水》中,庄子用“毫末之在于马体”来说明人的认识有限,这种论证方法是()A.演绎法B.归纳法C.对比法D.类比法38.《氓》中运用“赋”这一表现手法的诗句是()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B.淇则有岸,隰则有泮C.总角之宴,言笑晏晏D.于嗟鸠兮,无食桑葚39.下列有关《战国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记叙生动B.写人传神C.“策”是谋略D.笔调夸张40.先秦时主张“兼爱、非攻”的人是()A.庄子B.老子C.荀子D.墨子41.风、雅、颂是《诗经》的()A.题材B.体裁C.表现手法D.写作手法42.先秦诸子中使用“欲擒故纵,引人入彀”论辩手法的是()A.孔子B.孟子C.庄子D.荀子43.《楚辞》的作者除屈原外还有()A.李斯B.墨子C.宋玉D.庄子44.先秦时主张“齐生死,等荣辱”的人是()A.庄子B.老子C.荀子D.墨子45.《寡人之于国也》的中心旨意是()A.阐述人的认识有限的理念B.阐述以人为本的王道理想C.阐述国家兴亡取决于人事的道理D.阐述事业成败取决于毅力的道理46.从《秋水》看,庄子“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所依据的道理是()A.以人为本,施行仁政的治国思想B.多元并立,和而不同的普通理念C.顺应自然,清静无为的人生理念D.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的观念47.下列著作,属于国别体史书的是()A.《孟子》B.《国语》C.《史记》D.《资治通鉴》48.《郑伯克段于鄢》中,“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国”的意思是()A.国都B.国家C.地域D.诸侯的封地49.《氓》一诗属于《诗经》中的()A.大雅B.小雅C.国风D.颂歌50.孔子用“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的道理,来批驳冉有为季氏攻伐颛臾寻找借口的行为,这种论证方法是()A.归纳法B.演绎法C.对比法D.类比法51.《大同》中大同社会的最主要的特征是()A.天下为公B.选贤与能C.讲信修睦D.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52.庄子《秋水》的主旨是()A.阐发为正义的的政治道理B.阐述实行王道的根本措施C.阐明以民为本的治国理想D.阐析人的认识有限的哲理53.“狡兔三窟”这一成语出自()A.《秋水》B.《召公谏厉王弭谤》C.《垓下之围》D.《冯谖客孟尝君》54.下列作品属于楚辞的是()A.《蒹葭》B.《湘夫人》C.《饮酒》D《陌上桑》55.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下列哪部著作()A.《尚书》B.《论语》C.《左传》D.《战国策》56.冯谖第二次弹铗而歌的理由是()A.食无鱼B.无以为家C.食无肉D.出无车57.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论证方法属于()A.归纳论证B.对比论证C.演绎论证D.类比论证58.《郑伯克段于鄢》一文选自()A.《左传》B.《史记》C.《国语》D.《战国策》59.《季氏将伐颛臾》中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说理,其论证方法属于()A.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B.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C.由个别到一般D.由一般到个别60.屈原为保卫国家而英勇捐躯的将士们创作的祭歌是()A.《离骚》B.《国殇》C.《涉江》D.《湘夫人》61.成语“分崩离析”出自()A.《庄子》B.《孟子》C.《论语》D.《左传》62.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倡明的政治观点是()A.克己复礼B.仁政、王道C.无为而治D.小国寡民63.《秋水》中的河伯指的是()A.渭河之神B.淮河之神C.长江之神D.黄河之神64.《战国策》的最后整理编订者是()A.孔子B.左丘明C.刘向D.司马迁65.下列文章中选自于国别体史书的是()A.《李将军列传》B.《冯谖客孟尝君》C.《郑伯克段于鄢》D.《马伶传》66.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A.《楚辞》B.《诗经》C.《古诗源》D.《古诗十九首》67.议论文的核心要素是()A.论据B.标题C.论证方法D.论点68.由一般原理推导出关于个别情况的结论,这种论证方法是()A.类比法B.归纳法C.演绎法D.对比法69.“多行不义必自毙”一语出自()A.《左传》B.《国语》C.《战国策》D.《韩非子》7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A.《左传》B.《汉书》C.《史记》D.《后汉书》71.“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成语源自()A.《庄子》B.《韩非子》C.《孟子》D.《论语》72.成语“夙兴夜寐”出自()A.《陈情表》B.《短歌行》C.《关山月》D.《氓》73.“计中国之在海内”中的“中国”是指()A.神州B.中国C.中原D.九州74.“狡兔三窟”的典故出自()A.《李将军列传》B.《冯谖客孟尝君》C.《季氏将伐颛臾》D.《寡人之于国也》75.《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体现了孔子什么样的政治主张? ()A.以民为本,实行王道B.顺应自然,无为而治C.治国以礼,为政以德D.严刑峻法,奖励耕战76.先秦散文中,采用寓言形式最多、最富浪漫色彩的是()A.《论语》B.《左传》C.《战国策》D.《庄子》77.下列句子中“焉”字作兼词用,相当于“于此”的是()A.斯天下之民至焉B.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C.焉足以知是且非邪D.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78.庄子在《秋水》中用“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做比喻,所论证的道理是()A.个人的认识十分有限B.一国之君要以德治国C.为政要以民为本D.立言的根本在于道德79.下列“之”的用法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寡人之于国也B.邻国之民不加少C.五亩之宅D.谨痒序之教80.在《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亟请于武公”句中的“亟”字的意思是()A.急忙B.迅速C.竭力D.屡次81.下列属于儒家“五经”的是()A《论语》 B.《礼记》 C.《大学》D《中庸》82.《江海能为百谷王》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是()A.演绎论证B.类比论证C.归纳论证D.对比论证83.庄子《秋水》中代表庄子观点的人物是()A.曲士B.河伯C.北海若D.河伯与北海若84.孔子的思想核心是()A仁政和王道B仁与礼C严刑和峻法D无为而无不为85.《氓》中运用“赋”的诗句是()A.桑之未落,其叶沃若B.淇则有岸,隰则有泮C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D.于嗟鸠兮,无食桑甚86.《赵威后问齐使》选自()A《春秋》 B.《国语》 C.《左传》 D.《战国策》87.下列句子中,不是采用反诘修辞手法的是()A.苟无民,何以有君B.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之在于大泽乎C.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D.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88.“祸起萧墙”一语出自()A.《韩非子》B.《墨子》C.《论语》D.《诗经》89.《孟子》四章中,孟子认为养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良好社会风尚的主要措施是()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C.百亩之田,勿夺其时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90.在《赵威后问齐使》中,“二士弗业,一女不朝”来批评齐国政治失当的论证方法是()A演绎法 B.归纳法 C.类比法 D.对比法91.下列各句中采用例证法说理的是()A.井蛙不可以语于海B.夏虫不可以语于冰C.曲士不可以语于道D.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92.下列成语是从庄子《秋水》一文中引申出来的是()A.舍本逐末B.望洋兴叹C.祸起萧墙D.功亏一篑93.《诗经》中保存民歌最多的是()A.国风B.小雅C.大雅D.颂94.《中庸》原存录于()A.《四书》B《五经》 C. 《礼记》 D.《春秋》95.赵威后用“苟无民,何以有君”来驳斥齐使君贵民轻的思想,这种驳论方法是( )A.驳斥论点B.驳斥论据C.驳斥论证D.驳斥论题96.《郑伯克段于鄢》事件发生的背景是( )A.春秋初期B.战国末期C.盘庚迁都时D.武王伐纣王时97.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情,这种叙述方式是( )A.插叙B.倒叙C.平叙D.顺叙98.法家的思想核心是( )A.仁政和王道B.仁和礼C.严刑和峻法D.无为而无不为99.下列作品不属于先秦历史散文的是()A.《左传》B.《战国策》C.《史记》D.《春秋》100.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大学》“八条目”的是()A.格物、致知B.诚意、正心C.修身、齐家D.治国、平藩101.道家所提倡的“道”实际上是指形成自然和客观世界的一种()A.道理B.现象C.事物D.规律102.《召公谏厉王弭谤》一文体现出的思想是()A.减轻赋税的养民政策B.休养生息的安民政策C.富民生民政策D.广开谏路,听政于民政策103.《氓》选自《诗经》中的()A.王风B.魏风C.陈风D.卫风104.先秦诸子中文章想象丰富、汪洋恣肆、辞藻瑰丽,并多采用寓言故事的是A.孔丘B.孟轲C.庄周D.韩非子105.下列句子中“焉”字作兼词用,相当于“于之”的是()A.则将焉用彼相矣B.焉足以知是非邪C.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D.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106.老子的思想主张是()A.为国以礼B.以民为本C.无为而治D.学而优则仕107.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先用“陈力就列,不能者止”的名言,后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的比喻来驳斥冉有推卸责任的观点,两者论证方法的不同在于()A.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例证法B.前者是对比法,后者是类比法C.前者是演绎法,后者是类比法D.前者是对比法,后这是例证法108.《礼记》中的“小康”社会是指( )A.春秋战国时代B.尧舜时代C.夏商周三代之英D. 尧舜以前的时代109.老子认为人类社会的运动与发展应该奉行的准则是( )A.损有余而补不足B损不足以奉有余 C.不欲见贤 D.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110.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 )A.君子之道B.从政之道C.养生之道D.求学之道111.下列成语出自《庄子·秋水》的是( )A.望洋兴叹、贻笑大方B.贻笑大方、分崩离析C.望洋兴叹、祸起萧墙D.祸起萧墙、分崩离析112.下列选自《郑伯克段于鄢》的句子,最能体现文章主旨的是( )A.都城过百稚,国之害也B.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C.多行不义必自毙D.国不堪贰113.在先秦诸子中,主张自然无为的是()A.孔子B.庄子C.墨子D.韩非子114.“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语出自( )A.《季氏将伐颛臾》B.《召公谏厉王弭谤》C.《谏逐客书》D.《秋水》115.下列句子中,论证“个人的认识十分有限”这一道理的是( )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B.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C.此其自多也D.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16.《郑伯克段于鄢》中,“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国”的意思是 ( )A.国都B.国家C.地域D.诸侯的封地117.下列著作属于“四书”的是( )A.《尚书》B.《论语》C.《春秋》D.《荀子》118.“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出自 ( ) A.《蒹葭》 B.《关雎》 C.《氓》 D.《七月》119.“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是 ( )A.祈使句B.宾语前置句C.被动句D.定语后置局120.《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多行不义必自毙”这句话指斥的对象是 ( )A.郑庄公B.姜氏C.子封D.共叔段121.以下名人的“字”,属于孟子的是()A.令伯B.伯阳C.子舆D.仲尼122.庄子《秋水》一文中,将“天地”分别比作()A.小石与小木B.大山与大仓C.大泽与大仓D.大山与大泽123.作品篇数同为“三十三”篇的是()A.《庄子》与《孟子》B.《庄子》与《战国策》C.《战国策》与《国语》D.《国语》与《史记》124.对“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中“武姜”一词正确的解法是()A.姓武名姜B.丈夫姓武C.娘家姓姜D.娘家姓武125.“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一语出自()A.《季氏将伐颛臾》B.《召公谏厉王弭谤》C.《谏逐客书》D.《秋水》126.庄子在《秋水》中所讨论的主要问题是()A.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B.孔子以谈说天下显示学识,是自我夸耀C.大海是难以穷尽的D.宇宙是无限的,人是渺小的127.下列属于儒家《五经》的是()A.《论语》B.《礼记》C.《大学》D.《中庸》128.《中庸》的主旨在于()A.无为而治B.仁政王道C.大同社会D.修身养性129.下列关于“之”的用法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A.寡人之于国也B.邻国之民不加少C.五亩之宅D.谨庠序之教130.在《郑伯克段于鄢》中,作者详写的是()A.郑伯克段于鄢的战争经过B.战争的起因与矛盾不断激化的经过C.颍考叔“食舍肉”劝说庄公的经过D.母子“隧而相见”和好如初的经过131.“春秋笔法”的含义是()A.大同思想B.礼制思想C.微言大义D.儒家思想132.“庖丁解牛”出自()A.《老子》B.《墨子》C.《庄子》D.《韩非子》133.在《秋水》中,论证“个人的认识十分有限”这一道理的语句是()A.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B.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C.此其自多也D.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134.李斯思想属于战国诸子百家中的()A.兵家B.法家C.墨家D.纵横家135.《中庸》原存录于()A.《四书》B.《五经》C.《礼记》D.《春秋》136.开散文辞赋化风气之先的文章是()A.《谏逐客书》B.《陈情表》C.《出师表》D.《滕王阁序》137.《季氏将伐颛臾》中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说理,其论证方法属于()A.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B.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C.由个别到一般D.由一般到个别138.《谏逐客书》贯穿始终的论证方法是()A.由个别到一般B.由一般到个别C.在某些方面相反或对立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D.在某些方面相同或相近的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139.下列成语出于《庄子·秋水》的是()A.望洋兴叹、贻笑大方B.望洋兴叹、祸起萧墙C.贻笑大方、分崩离析D.祸起萧墙、分崩离析140.《左传》是一部()A.纪传体史书B.编年体史书C.断代体史书D.国别体史书141.成语“多行不义必自毙”出自下列哪部著作()A.《尚书》B.《论语》C.《左传》D.《战国策》142.《战国策》是汉代()整理编订的。

专升本必背文学常识(先秦文学部分80个)

专升本必背文学常识(先秦文学部分80个)

专升本必背中国文学常识先秦文学部分80题——主要根据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版,2014年)整理1.中国文学史的上古期第一段文学,叫先秦文学。

在这个阶段,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

2.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我国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

3.甲骨卜辞和《周易》卦爻辞中的韵语,是有文字记载的古代诗歌的萌芽。

4.《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5.《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

它的现实精神,在国风和“二雅”中,表现尤其突出。

6.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7.《诗经》的编集,在先秦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

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献诗”“采诗”“删诗”之说,透露了《诗经》作品来源和编定的一些信息。

8.《诗经》按风、雅、颂分为三类。

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国是地区、方域之意);“雅”指朝廷正乐,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是西周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部分作于西周末期,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

小雅共74篇,除少数篇目可能是东周作品外,其余都是西周晚期的作品,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颂是宗庙祭祀之乐。

周颂31篇,是西周初期的诗,每篇只有一章。

鲁颂4篇,产生于春秋中叶鲁僖公时,都是颂美鲁僖公之作。

商颂5篇,大约是殷商中后期的作品。

9.《诗经》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解说其含义的鲁、齐、韩三家诗,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先秦至唐代)文学常识

(先秦至唐代)文学常识

(二)春秋战国
3、《诗经》本只称《诗》, 后又以“
诗三百”为代称。著名篇目《关睢(jū )》、《氓(méng)》、《伐檀》、 《硕鼠》、《七月》,中国最早的诗歌 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305篇,分为“风”、“雅”、“颂” 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 列为“五经”(《诗经》《尚书》《礼 记》《周易》《春秋》)之一。
(11)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己,不亦远 乎?” 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 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以实行仁 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 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 (12)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 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他的老师孔子)说:“有什么话是可 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就回答)说:“那 就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 要强加给别人。”
(8)子曰:“由,诲女知(zhì )之乎!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什么是智慧吧!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 真正的智慧。”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子说:“到了天气寒冷的时候,才能看出 松柏是最后凋零的。”赞美那些在艰难困苦 中不屈不挠、坚持真理、守卫正义的人们。 (10)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 省也。” 孔子说:“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 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16)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 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说:“富贵如果可以得到,就算是马夫,自己 都愿意去做。如果得不到,就做自己爱好的事。 ” (17)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 乐之至于斯也。”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三个月尝不出肉的 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 人的地步。” (18)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 令不从。” 孔子说:“当管理者自身端正,作出表率时,不用 下命令,被管理者也就会跟着行动起来;相反,如 果管理者自身不端正,而要求被管理者端正,那么 ,纵然三令五申,被管理者也不会服从的 。”

《先秦文学常识》课件

《先秦文学常识》课件
究古代语言文字的重要依据。
《春秋》
Hale Waihona Puke 总结词:鲁国史书详细描述:《春秋》是鲁国的一部编年史书,主要记述了鲁国在春秋时期的历史 事件。它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研究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左传》
要点一
总结词
注释《春秋》的著作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左传》是一部注释《春秋》的著作,主要对《春秋》中 的史实、人物、事件等进行解释和补充。它不仅对《春秋 》进行了深入的解读,也是研究先秦历史和古代文学的重 要著作。
先秦文学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将先秦文学的优秀传统与现代文 学、文化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
代特色的文学新作。
跨文化交流
通过先秦文学的国际传播,促进 中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的
国际化发展。
创新表达方式
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影视、网 络等,创新先秦文学的表达方式
和传播途径。
如何推广先秦文学文化
学术研究推广
05
先秦文学的现代意义与 传承
先秦文学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文化传承
先秦文学作为中华文化的源头, 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
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价值
先秦文学作为古代文学的代表,对 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语言表达 能力以及审美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学术研究
先秦文学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古代 社会、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 料。
提供了重要的土壤。
详细描述
先秦时期是中国历史的早期阶段,也是中国文化的形成期。在这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 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社会政治也经历了多次变革,为先 秦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社会背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先秦文学逐渐形成了

语文文学常识复习 先秦——唐+苏轼

语文文学常识复习 先秦——唐+苏轼

先秦文学1.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它的产生要追溯到人类的上古时代。

2.最初的歌谣是和音乐,舞蹈融合在一起的。

3.上古神话包含神话和传说两个部分。

4.神话《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女娲补天》5.神话成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源头6.《弹歌》是一首比较原始的猎歌7.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先秦典籍中称为“诗”,“诗三百”,汉代学者奉它为经典,后被称为“诗经”8.今天我们所见的《诗经》,就是毛诗一派的传本9.诗经分为国风(160),雅(105),颂(40)10.颂:周王室祭祀宗庙的乐歌,宗庙的祭歌11.雅:宫廷朝会宴飨(xiǎng)时的乐歌(大雅),不同程度的表现了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小雅)12.国风:1)反应劳动人民的生活处境,表达他们的不平和抗争的诗2)婚姻恋爱为主题的诗3)表现劳动生活场面的农事诗13.《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14.赋:陈述铺叙的意思,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雅和颂)15.比:比喻16.兴:本意是起,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的开头为所咏之内容做铺垫17.为区别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文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散文的产生晚于诗歌18.卜(bǔ)筮(shi4)用的卜辞,这可以被看做是记叙散文的雏形19.历史散文《尚书》《春秋》《左转》《论语》《战国策》20.诸子散文《老子》《论语》《墨子》《孟子》《庄子》21.《尚书》是帝王的文告,贵族的告诫之词和追述古代事迹的作品的汇编22.《春秋》原是先秦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后来仅有鲁国的《春秋》传世,便成为专称,它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23.《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它的主要内容是春秋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各方面的活动及有关言论,其次是天道,鬼神,灾祥,卜筮之事。

24.《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史25.《战国策》杂记诸国之事,是汇集而成的著作26.诸子散文:儒家《论语》,《孟子》,《荀子》;墨家:《墨子》道家《老子》,《庄子》法家《韩非子》27.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

先秦-明清文学常识

先秦-明清文学常识

先秦-明清文学常识先秦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中最为元素、最为有特色的一个时期。

它不仅囊括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涌现了不少杰出的文学家和良渚活动。

这个时期的文学主要是诗歌和史书,其中尤以《诗经》和《史记》最为著名。

《诗经》是先秦文学的代表作之一,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民间风俗,具有非常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

《诗经》包含了诗歌、风、雅、颂等多个篇章,总共有305篇,其中有少数民族的歌曲和诗歌。

它的核心是诗歌,采用古律,形式上具有很高的规范性。

至今仍是我们重要的文学遗产,被誉为“诗魂之魄,中国文化的瑰宝”。

《史记》是东汉司马迁所著的史书,是中国古代史学的经典之作。

它分为本纪、表、志、传四部分,共130篇,记载了从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统一天下的历史。

《史记》不仅是古代历史的重要史料,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它的篇章结构、用词、语言等方面都非常优秀。

至今仍是中国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参考。

明清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重要、最丰富多彩的一个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学主要是散文、小说和戏曲。

散文是这个时期文学的代表形式之一,开创了诗歌以外的文学领域。

明代的散文以杂说、游记、笔记和小品文为主,清代则以文章、论语和小品文为主。

这些散文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思想风貌,更表现出极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如明代徐渭的《雨窗痕》、清代郑板桥的《雪月楼》等。

小说是本时期文学的又一代表形式,明代的小说以笔记小说为主,清代则以长篇小说为主。

这些小说开创了古代小说的新局面,既有现实主义的意蕴,又有幻想性的讲述,如明代冯梦龙的《喻世明言》、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等。

戏曲是这个时期的又一代表形式,更是这个时期的特色之一。

明代的戏曲以雜劇為主,清代则逐漸兴起了以顺、昆、评为代表的各种戏曲剧种。

这些戏曲与散文、小说一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情感,更表现出极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

总之,中国先秦到明清时期的文学历程是辉煌的,它把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历程诠释得淋漓尽致,为中华民族文化积淀和传承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先秦文学常识

先秦文学常识
?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关雎》译文
? 关关鸣春雎鸠鸟,在那河中小洲岛。姑娘文静又秀 丽,美男求她结情侣。
?长短不齐青荇菜,姑娘左右采呀采。文静秀丽好姑
娘,朝朝暮暮把她想。
?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渴慕思如潮。相忆绵绵恨重
重,翻来覆去难成眠。
? 译:了解我的人,能说出我心中忧愁;不了解
我的人,以为我有什么要求。高远的苍天啊,是谁
造成这景象?、 ?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
经·秦风 ·蒹葭》 ?译:河边 芦苇 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
在何处?恰似在河水那一方。
诗经《关雎》赏析
? 结构
? 全诗共分三章。 ? 第一章(第 1节),描写小伙子见到一位漂亮的姑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周南·桃夭》 ?译: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
《诗经 ·邶风 ·击鼓 》 ?译:我会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诗经》中的名句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 ,此 何人哉 ? 《诗经 ·国风 ·王风·黍离》
主义传统,列为“五经”(《诗》、《书》、
《礼》、《易》、《春秋》)之一 。
《诗经》略读
?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
至春秋中叶大约 五百多年 的诗歌(前 11 世纪至前 6 世纪。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 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 儒家经典 ,始称
《诗经》,并沿用至今。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 《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
就。古人的话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娄下》
赤子之心,好为人师,不为己甚,左右逢源,夜以继日
源于《孟子》的成语
《万章上》
自怨自艾,先知先觉
《万章下》
却之不恭,知人论世
《告子上》
专心致志,一暴十寒,舍生取义,杯水车薪
《告子下》
以邻为壑
《尽心上》
独善其身,习焉不察,不言而喻,引而不发,仁民爱物,当务之急,一毛不拔
《尽心下》
尽信书,不如无书,茅塞顿开,言近旨远,同流合污
《论语》
关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译文: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
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奋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
乐。”(《雍也》)
据说是由伏羲氏与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 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春秋》与《乐经》
《春秋》是儒家的经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也是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
《诗经》略读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11世纪至前6世 纪。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 经》,并沿用至今。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 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 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诗同乐不能分。
四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又称尼父、圣父,鲁国人,儒家创始人。书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成。主 要作品为《论语》20篇,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如《学而》、《为政》等。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 的言行,代表了孔子的基本思想。诸子哲理散文,语录体,列为“四书”(《论语》、《孟子》、《中 庸》、《大学》)之一。
做人也是如为学求道,修养道德就像堆山一样,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中途停止,半途而废,
前功尽弃,如果坚持不懈,永不止步就会终有成就。古人的话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礼》
《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它是儒家的经典之一。 礼所包括的范围很广,从国家的典章制度,直至个人的行为准则。 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礼书,有《周
左丘明著《国语》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 越国八国的历史,偏重于记述历史人物的言论,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
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周贞定王十六年智伯被灭(前453年)。 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孟子》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孟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 《家谱》记载:孟晋文83代,孟来登88代。
《公孙丑上》
揠苗助长,事半功倍,出类拔萃,与人为善,解民倒悬,具体而微,心悦诚服,反求诸己
《公孙丑下》
彼一时,此一时(此一时,彼一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地利人和,舍我其谁
源于《孟子》的成语
《滕文公上》
为富不仁
《滕文公下》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乱臣贼子
《离娄上》
为渊驱鱼,自暴自弃,不虞之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手舞足蹈
作业练习
在熟读诗经《关雎》篇目后,围绕文中的故事结构,及感情线索!完成一篇微电影剧本或微小说,题目 自拟!字数不限。
要求:分场景进行创作。
《尚书》
《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分为《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 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
源于《孟子》的成语
源于《孟子》的成语
《孟子》中的语言,包括用以帮助说理的比喻、寓言等,多为后人引用,并逐渐化为成语。
《梁惠王上》
不远千里,五十步笑百步,
孟子典著
明察秋毫,始作俑者,缘木求鱼,引领而望,挟泰山以超北海,寡不敌众
《梁惠王下》
妻离子散,匹夫之勇,出尔反尔,与民同乐,顾左右而言他,水深火热,救民水火,箪食壶浆
五经之二《尚书》
名句赏析: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Nhomakorabea【注释】
选自《尚书·旅獒》。仞:八尺为一仞。亏:缺少。篑:盛土的竹器。
【译文】
譬如堆垒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还是不算完成。
【赏析】
以堆山为喻,告诫人们修养品德应自强不息,持之以恒,不可半途而废。作为君王就要敬慎德行,
只有为仁行善,以德化服人民,才能得到民心,只有勤奋为政,德行很盛,才能安定社会,巩固政权。
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 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
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论语
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
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 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
论语
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路》)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 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 当官,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 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 “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诗经》中的名句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译:了解我的人,能说出我心中忧愁;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有什么要求。高远的苍天啊,是谁造
成这景象?、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译:河边芦苇青苍苍,秋深露水结成霜。意中人儿在何处?恰似在河水那一方。
《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作者为孔子后裔子思,后经秦代学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 代学人提到突出地位上来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
《大学》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一篇,在南宋前从未单独刊印。传为孔子弟子曾参(前505年—前434年) 作。自唐代韩愈、李翱维护道统而推崇《大学》(与《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奖宣扬,甚至称 “《大学》,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再到南宋朱熹继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学》从《礼记》 中抽出来,与《论语》、《孟子》、《中庸》并列,到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时,便成了《四书》之 一。
《论语》
关于学习的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译文: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
读书就会精神疲殆。
论语
关于学习的内容。 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 行,忠,信”(《述而》)。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 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 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译文:孔子说:“子贡,你以为我是多学多记的人吗?”子贡回答说:“对。不是这样吗?”孔子说: “不对。我是用一个基本看法来贯串它们。”
先秦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必考
一、《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本只称《诗》后又以“诗三百”为代称。著名篇目《关睢》、《氓》、 《伐檀》、《硕鼠》、《七月》。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周初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 “风”、“雅”、“颂”三大类。开创我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列为“五经”(《诗》、《书》、 《礼》、《易》、《春秋》)之一。
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 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 系,值得借鉴。
论语
关于学习的目的。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
。《春秋》原本秦代以后已经失传,现在流行的版本是由《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三传中 拼凑的。
《乐经》
于战国时期失传。传说于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被焚毁。
左氏春秋传
左丘明,鲁国史官。主要作品为《左传》,《左传》全称为《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传” 为解释经书的文字。《曹刿论战》、《崤之战》、《烛之武退秦师》等选自此书。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 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记载春秋时期史实,富有文学性。
《诗经》中的名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译:雎鸠关关相对唱,双栖河里小岛上。文静美丽的好姑娘,是君子的好配偶。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诗经·周南·桃夭》 译:桃树蓓蕾缀满枝杈,鲜艳明丽一树桃花。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邶风·击鼓 》 译:我会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