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学常识汇总:先秦时期
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

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发展阶段,其文学作品包括诗歌、散文、赋、乐府等多种文体,风格多样,内容丰富,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以下是先秦文学的一些知识点总结:1. 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战国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
这一时期出现了各种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如百家争鸣、变法改革、战争等等,这些背景对先秦文学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先秦文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先秦文学的主要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代表作品包括《诗经》、《尚书》、《春秋》、《礼记》等。
这些文学作品反映了先秦时期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和道德信仰等方面。
3. 诗歌创作的特点先秦时期的诗歌创作呈现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特点。
诗歌的主题包括战争、祭祀、离别、爱情等,以形象、感性、婉转的语言来表现这些内容。
4. 散文创作的特点先秦时期的散文创作呈现出思想深刻、论述严谨、风格独特等特点。
散文的主题包括政治、哲学、军事、历史等,以深刻、严谨、论述严谨的思维来表现这些内容。
5. 赋的创作特点赋是先秦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是用以抒发感情、表现地位、夸耀财富的文学形式。
赋的语言华丽,修辞性强,常常使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
6. 乐府诗的创作特点乐府诗是先秦时期的诗歌形式之一,以叙事为主,描写战争、祭祀、爱情等主题。
乐府诗的语言简练明快,多使用五言、七言绝句等。
7. 先秦文学作品的文化价值先秦文学作品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这些作品反映了先秦时期的社会、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真实情况,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先秦时期知识点

先秦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一、政治1.夏(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①远古时代尧舜禹禅让制,禹死后,其子启继承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②夏朝国家机器奠定后世国家框架⑴夏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机构⑴对夏部落生活地区直接统治,对其它地方通过控制一些部族间接统治⑴颁布第一部奴隶制法典《禹刑》2.商(公元前1600年建立)①为巩固自身地位,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的方法。
(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②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对内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制度,外服封侯伯作为方国首领,纳贡并奉命征战。
(内外服→一种松散的联盟)③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周天子天下共主,以血缘关系为纽带)3.周(公元前1046年建立)①分封制:把一定土地、人口划分给诸侯,同时诸侯要使用权利和履行义务,目的是为了巩固周朝统治。
(由松散走向集中,层层分封,等级森严)②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③礼乐制度:维护等级秩序的制度。
特征:①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具有神秘色彩。
②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结合,实行严格等级制度。
③由公天下走向家天下,浓厚部族色彩。
④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经济1.农业(早期农业:刀耕火种)①农业工具以石器为主,广泛使用木器、骨器。
②商周出现青铜农具,但主要使用木器、石器。
③西周农作物种类丰富。
④春秋战国铁农具、牛耕技术推广,垄作法出现⑤水利灌溉事业发展,芍陂、都江堰等➢小农经济:伴随封建土地私有制建立,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
2.手工业①原始社会晚期:冶铜技术。
②夏商周:由青铜铸造为代表的手工业被官府垄断,春秋战国官营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③春秋战国时期民营手工业兴起,如家庭副业、经营盐铁、开作坊、匠人等。
3.商业①商朝:出现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商业贸易遍及全国。
②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形成许多都会,齐国临淄、赵国邯郸等。
4.土地政策的演变①夏商周:井田制。
土地国有,不得转让和买卖,贵族世代享有,要缴纳贡赋,有奴隶、庶民耕种。
先秦时期文学常识

Day2先秦时期1.“三皇五帝”是历史神话人物“三皇”与“五帝”的合称。
➢三皇:燧[suì]人、伏羲、神农;出自《尚书大传》伏羲、女娲、神农;出自《春秋运斗枢》伏羲、祝融、神农;出自《风俗通义》伏羲、神农、黄帝。
出自《三字经》➢五帝:黄帝、少昊、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出自《资治通鉴外纪》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出自(《大戴礼记》太昊、炎帝、黄帝、少昊、颛顼。
出自《吕氏春秋》2.“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3.“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4.“六艺”的说法有两种。
➢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礼即礼节,乐即音乐,射即射骑技术,御即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为书法,数为算数。
➢另一种说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其中《乐经》损毁于秦末战火之中5.“春秋三传”是:《左传》《谷梁传》《公羊传》6.“三教九流”泛指古代中国的宗教和各种学术流派。
➢“三教”指的是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分别指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7.先秦时期诸子百家著名人物及作品①儒家➢孔子,名丘,字仲尼。
儒家学派创始人。
《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
儒家学派继承者。
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
孟子与孔子的思想合称“孔孟之道”。
《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
➢荀子,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他有两个非常有名的学生:李斯和商鞅,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荀子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②道家➢老子,名李耳,字聃(dān),道家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文学常识】先秦文学常识_1200字

【文学常识】先秦文学常识_1200字先秦文学指的是距今2500年前到汉朝前期的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开端。
在这个时期,文学基本上是口头传承的。
早在商代,就有史官不断地在历史上记载事件和人物,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形式。
到了周代,随着文字的产生和流传,文学作品也开始被书写和保存下来。
以下是先秦文学常识的具体内容:1.《山海经》是先秦时期的一部经典之作,它是中国古代的神话志怪类文献,包括山经、海经两部分。
《山海经》收录了500多个山川和神话传说,其中许多神话故事的情节和人物成为了后来的文学作品的主要来源。
2.《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非常重要的篇目,它共收录了305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中的诗歌以表达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感情为主,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
3.《楚辞》是先秦文学中的另一部经典之作,它是楚国的文化代表作,共收录了17篇辞赋。
《楚辞》的特点是以抒发诗人个人的感情为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和哲理。
4.《庄子》是先秦时期的另一部重要著作,是道家思想代表作之一。
《庄子》以寓言和譬喻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生命和人性的思考和理解。
5.《论语》是孔子的言行录,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语和行为。
它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和道德观念,成为了中国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
6.先秦时期的战争纷争极为频繁,因此军事题材在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反映。
《出师表》是著名的战争文学作品之一,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在北伐中致曹操的一篇表文,以其辞藻华丽、文笔雄健而著称。
7.《史记》是西汉司马迁所著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它收录了中国历史上诸多著名人物的生平和事迹,对于后世的史书和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总的来说,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不同的文学作品反映了不同的历史、社会和思想背景,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思想价值。
文 学 常 识 先秦时期

文学常识
先秦时期
“六经”是诗、书、易、礼、乐、春秋。
“八卦”是干、坤、震、艮、离、坎、兑、巽。
《诗经》又叫《诗》、《诗三百》。
十五国风是曹、魏、齐、秦、桧、陈、卫、郑、唐、王、
邶(音:背)、墉(音:庸)、豳(音:奔)、周南、召南。
诗之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诗之四始:关雎为风之始、文王为大雅之始、
鹿鸣为小雅之始、清庙为颂之始。
毛诗由六国时河间人毛亨所作。
三家诗:鲁诗(申培公)、齐诗(辕固生)、韩诗(韩婴)。
诗经出现的时间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楚辞》:“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谓之《楚辞》。
”
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哲理散文两类。
《春秋》记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元十四年间各国的大事。
春秋三传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春秋左氏传》又叫《左传》。
《春秋》和《左传》 是编年体史书。
《国语》和《战国策》 是国别体史书。
九流十家:
九流:儒、墨、道、法、名、农、杂、阴阳、纵横等家。
十家:在九流中,加入小说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鲁国。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先秦文学常识

先秦文学常识
一、先秦时期
1、《诗经》是,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首,先秦称为“诗”或“诗三百”西汉时被儒家尊为经典,始称“诗经”,是我国传统的源头,由、、三部分组成,赋、、兴是创作方法。
选诗《》表现了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真健康的爱情,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由婚姻和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2、孔子,名,字,末期家、家,家学派创始人,被尊为圣人,他的思想核心是。
3、《论语》是一部体散文集,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著作。
后人将它与《》、《》、《》合称“四书”。
4、教材选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通过孔子与四弟子以“言志”为中心的一番对话,表现弟子们的志趣与性格和孔子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风范,同时反映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以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
先秦文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一,先秦文学概说: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
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
先秦文学主要由上古歌谣和神话、《诗经》、先秦散文、楚辞为构成内容。
1.上古歌谣和神话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
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英雄神话等,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淮南子)、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淮南子)、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山海经)等等。
2.《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雅”是正声雅乐,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
是“五经”之一。
诗经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
尹吉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诗经》的主要采集者,被尊称为中华诗祖。
关于《诗经》的编集,汉代有三种说法:一说孔子删诗。
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
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
《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
中国先秦时期的文学文化常识汇总

中国先秦时期的文学文化常识汇总先秦文学的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
先秦文学主要由上古神话、诗歌、散文构成。
(一)神话传说1.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楚辞》《庄子》《列子》《淮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其中著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
(二)上古歌谣1.《诗经》(1)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诗歌总集,主要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
(2)基本艺术手法:赋、比、兴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3)构成:风、雅、颂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是《诗经》的核心内容;雅反映贵族阶级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作品,有一小部分是民间诗歌。
包括大雅和小雅;颂指宗庙祭祀之乐,是贵族在家庙中祭祀鬼神、赞美统治者功德的乐曲,分“周颂”“鲁颂”“商颂”。
2.《楚辞》(1)含义:一是诗歌的题材,二是屈原、宋玉、王褒、贾谊等人诗歌总集的名称,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与《诗经》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
(2)“骚”或“骚体”:由于屈原的《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所以楚辞又被称为“骚”或“骚体”。
(3)屈原: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
他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
(4)“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可以概括为香草美人,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
(三)先秦散文先秦散文指在先秦时代,一些记载历史兴废之迹的著作,本为历史书,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故称为历史散文,主要以《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为代表,其中《左传》与《战国策》文学价值最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中考语文文学常识汇总:先秦时期
先秦时期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
《关睢》《蒹葭》均选自《诗经》。
2.《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论语十二章》选自《论语译注》。
3.《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孟子,名轲,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与孔子并称孔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世称亚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都出自于此,《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4.《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
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北冥有鱼》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
5.《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
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6.《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
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
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愚公移山》《杞人忧天)选自其中。
7.《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