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炜伟《欲扬先抑绘人物》课例研究报告

合集下载

记叙文写作技法欲扬先抑教学设计教案

记叙文写作技法欲扬先抑教学设计教案

学科:语文学段:初中记叙文写作技法指导欲扬先抑教学设计忻州市岢岚县第四中学学校欲扬先抑教学目标:进行记叙文作文技法训练,学习“欲扬先抑”技法,力求写出文质优美的记叙文。

教学重难点:把握“抑”与“扬”教学过程:故事导入:传说“江南四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一次应邀到一个富翁家给他母亲的寿辰绘画题诗,他画了一幅画后接着题诗,第一句便是“这个婆娘不是人”,刚写完,满座皆惊,富翁也十分愤怒。

唐伯虎接着写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这下四座宾客转惊喜,富翁也转怒为乐,唐伯虎又写出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这下大家又惊得发呆,富翁一家更是怒气冲天,这时唐伯虎第四句脱笔而出“偷得蟠桃献母亲”。

这时满座宾客赞叹不已,富翁也顿时对诗画赞不绝口,唐伯虎的诗悬念迭生,反差强烈,跌宕起伏,充满了智慧和幽默。

(出示课件)例文展示:《我发现了生活中的美》教师活动:出示阅读要求:仔细阅读例文,分别找出描写仙人掌“丑”和“美”的语句,以及作者前后态度的变化的语句。

学生活动:自主学习分组展示:A组:描写仙人掌“丑”的语句B组:描写仙人掌“美”的语句C组:作者的态度(讨厌仙人掌的语句)D组:作者的态度(喜爱仙人掌的语句)小结:这篇选材典型,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写,突出了仙人掌的坚持不懈精神。

对仙人掌的样子描绘得形象传神。

并从仙人掌中得到哲理性的启发,确定积极向上的主题,语言生动贴切。

技法阐释(出示课件)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是一种写作手法,指为歌颂、赞美、肯定某人、事、物、景,不从正面平铺直叙,而是先从反面着手,用曲解或嘲讽甚至挖苦的方式尽力去贬低甚至否定它,最后才露出自己真实意图的一种构思方法。

这种构思文章的方法从贬抑处落笔而在颂扬中结束全文。

技法功效(出示课件)课文举例(出示课件)教师活动:问题探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围绕阿长依次写了哪几件事?比较前几件事和阿长为“我”买《山海经》这件事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学生活动:1、学生自主学习 2、分组展示:技法点拔(总)(课件展示)具体介绍:(课件展示)(一)题材的选择几件令人讨厌、憎恶的事,加上一俩件令人改变看法的事。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导学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课 展示华夏文化魅力导学案 (新版)苏教版-(新版)苏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学案

学习目标1.自读、欣赏贝聿铭建筑设计的主要成就,感受大师风采。

2.理解本文塑造人物的方法:详写和略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

3.体会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革新创造精神和他的一片爱国之心。

●重点:理解贝聿铭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爱国思想。

预习导学1.作者简介。

余玮(1971~ )曾用名余新伟,某某赤壁人。

作家、诗人、资深记者,有“红色纪实作家”之称。

著有《新闻老照片的背后》《敦厚朱德》《世纪小平》《魅力陈云》《从下塘街到中南海》《从琳琅山到中南海》《的最后二十年》《中国高端访问》等。

2.给加点字注音。

两榀.(pǐn) 聘.用(pìn) 跻.身(jī)晶莹剔.透(tī) 遗孀.(shuāng) 遴.选(lín)摩.天(mó) 初生牛犊.(dú) 声誉卓.(zhuó)著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柴根道夫和贝聿铭,一个是有经验、有口才、极其精明的房地产建筑商人,一个是学有专长、极富创造力的建筑师,两人配合,相得益彰....。

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

(2)贝聿铭精心构思,创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

变化很多,使人无法捉摸。

(3)其设计别具匠心....,整个建筑只有塔尖露出地面。

另有一种巧妙的心思(多指文学、艺术方面的创造性思考)。

(4)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

当得起某种荣誉或称号,毫不惭愧。

4.整体感知。

课文描述了世界顶级建筑大师、美籍华人贝聿铭在建筑设计上的杰出成就,赞扬了他高超的建筑设计艺术和一片爱国之心。

5.阅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合作探究问题一:迅速阅读全文,说一说,本文是以什么为中心,按什么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文章三个小标题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围绕贝聿铭的高超建筑艺术和一片爱国之心这一中心来组织安排材料。

作文大事必做于细

作文大事必做于细

里冲了出来,挡在我和妈妈的中间。“胜败乃兵家常事,这次就饶了她吧,啊?”
妈妈向来彪悍,家里谁也不敢得罪这位“母夜叉”太太,这次爸爸居然为了包庇(妈妈的想法)我而违背了母上的意愿,她自
然是气不打一处来,操起厨房里的筛子就朝我冲来。说时迟,那时快,爸爸“嗖”的一下冲到了茶几前,抓起安全帽就往我头上
扣。“哐--”的一声,筛子迎面碰上了安全帽。那惊心动魄的一刻久久在我脑海里回荡,挥之不去。
子了?你已经长大了。”“才没有,眼睛进沙子而已。”我不服气地说。
爸爸没有回应我,他抚摸着那顶安全帽。“多好的安全帽啊……烂了,不能用了。女儿啊,把它扔了吧。”爸爸转过身去,待
他再转回来,眼睛湿湿的,红红的。
“爸,”我叫道,“你的眼睛也进沙子了。”
“鬼丫头。”爸爸揉揉眼,笑道。
那顶安全帽其实我没有丢,而是把他收藏在我的书柜里。
课题标题:《基于教材的语言学用研究》
从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经典文章中寻找 “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语言训练点,探索“读写一 体”的阅读课型和写作课型,并通过探寻和实践“语 言学用”的内容、过程和评价方式,达到提升学生习 作语言表现力的目标。
一朵花里探乾坤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百草园”部 分,“繁密具体的动植物名称”的积累,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 式逻辑,“雪中捕鸟”的连续动词的选用, “童子与先生读书”的场面描写。
——雅礼雨花中学229班 史庭鸿
初看刘老师,一袭青布长裙,乌黑如炭的长发,在阳光的卖弄 中显得黯淡。 细看,岁月在眼角、额上停留,慢慢凝固;凹凸不平的脸上坑 坑洼洼的,扑着厚厚的粉底,像是刷了白漆的树皮,掩饰着一些 憔悴,那是从不为我们所知的秘密。 深看刘老师,那双蕴含着无限知识,弯如月牙却如星星般璀璨 的眼睛,会让人不由自主的跌进去;微笑常驻眼角,像是孤傲的 白杨特有的温柔与亲切,让人如沐春风。 像一幅水墨画,宣纸的粗糙,不能掩藏丹青的神韵和气质,就 像那搭在左肩的长辫,也画在了我的心里。

初中美术_第3课 画故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美术_第3课 画故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画故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独立意识日益增强,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逐渐突出,对探求事物的认识倾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在这一学段中,应该逐步加强思维方式的训练,注重造型表现的意趣,以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和创造水平。

同时,学生通过七年级上册第三课《画家笔下的色彩》学习了有关色彩应用的相关知识以及在八年级上册第五课《静物画有声》学习了画面组织的构图形式为本节课画故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故事要素,学习运用绘画形象表现故事。

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单幅画的绘画形式,绘制出能够体现一定故事情节的铅笔创作草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情感。

教学资源:湘版美术八年级下册学生用书课件多媒体教学重点:了解画故事情节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角色造型、场景设计、构思构图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归纳故事高潮并安排画面。

方法解读:教学方法:导入欣赏示范小组合作教学准备:把握教材,分析研磨教材,明确教材重难点。

分析预判学情。

教师搜集相关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视频导入:放映自制动画片《老和尚讲故事》放映自制动画片《老和尚讲故事》,激发学生听故事的兴趣。

欣赏视频,并在老师引导下进入听故事情景当中去。

一、问题设疑,合作探究(听故事)故事一:《老鼠娶亲》猜猜画面的故事情节?分析画面色调,构图形式。

放映《老鼠娶亲》图片:提出问题:猜猜画面的故事情节。

放映《老鼠娶亲》视频。

提出问题:画面营造了什么氛围?画面运用了哪些颜色?什么构图形式?欣赏图片《老鼠娶亲》并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故事情节,了解故事内容以及画面所营造的热闹氛围,暖色运用和水平罗列式构图形式。

故事二:《孔乙己》猜猜人物特点?分析构图形式。

放映《孔乙己》图片:欣赏图片《孔乙己》分析主人公穿着,动作,面部表情并结合相关文学基础总结孔乙己的性格特点。

结合学生的文学基础,对应画面上体现的特定文学情节进行深入的理解分析。

学习欲扬先抑,提升作文水平——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教学设计

学习欲扬先抑,提升作文水平——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教学设计

教材: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
学习欲扬先抑,提升作文水平
——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欲扬先抑的含义
2、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
3、运用这种方法写一个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运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学习写作
三、课时安排:1
四、教学过程:
1、导入:虽说文无定法,但是毕竟是有法可循的。

我们常常读到那些大家们的名作,会感到身临其境,自己很快就能融入其中,那是因为他们非常娴熟的运用了很多写作的方法,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写作方法——欲扬先抑。

2、结合课文《阿长与<山海经>》,通过具体事件的分析,梳理作者情感变化,明确课文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3、理解欲扬先抑的含义:欲扬先抑,又叫先抑后扬。

意思是要发扬、要放开,先控制、压抑,即先贬低后褒扬。

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

4、通过示例一和示例二加深对欲扬先抑的理解。

5、在课文和两个示例的基础上,总结出欲扬先抑写法的艺术效果:(1)、可以使文章有层次,结构清晰;
(2)、可以收到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
(3)、可以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料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

五、学以致用写人物:运用欲扬先抑的方法写作:
1.写一个你熟悉的人
2.前后对比,欲扬先抑
3.在具体事件中欲扬先抑。

美术教研活动案例范文(3篇)

美术教研活动案例范文(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美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我校美术教研组于2021年11月开展了以“创新教学,提升学生美术素养”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研讨、实践、反思等方式,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使教师能够更好地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

2.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通过实践反思,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三、活动内容1.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活动开始,教研组长组织教师共同学习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通过解读课程标准,使教师明确了美术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等方面的新要求,为今后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2. 创新教学方法研讨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围绕“创新教学,提升学生美术素养”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大家纷纷分享了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心得,探讨了以下几种创新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美术创作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探究式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融合:利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 美术教学实践为了检验创新教学方法的效果,教研组组织教师开展了美术教学实践活动。

教师们根据研讨成果,结合自身教学特点,设计了丰富多彩的美术教学活动。

例如:(1)一年级《有趣的线条》:通过观察、分析线条的特点,引导学生用线条进行创意绘画。

(2)二年级《美丽的风景》:引导学生运用绘画、手工等方式,表现家乡的美景。

高中美术_《以形写神诗情画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美术_《以形写神诗情画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以形写神诗情画意》(人物篇)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背景(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程内容是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美术鉴赏(必修)”(美术出版社)第四课的内容。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学生,这一节课要求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工笔和写意的造型特点和审美追求。

这一课题的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

中国画展现出的思想趣味和审美观念是温和的、中庸的,传达是委婉的、含蓄和内敛的。

对于传统的中国画作品,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美术知识,但是对于“鉴赏”二字的理解,特别是人物画,还仅限于美或不美,对作品的综合分析甚少。

高中课程很紧,学生精力有限,如何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理解国画里“形、神”的辩证关系,体会作品的审美气息难度很大,所以将一节课分解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节进行授课时必要的。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沿着时间脉络,采用比较鉴赏的方式,分组讨论的方式,有效的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1.学习中国美术的核心美学特点——“以形写神”。

2.了解中国美术传统的“诗情画意”的特点。

3.了解中国传统美术的“工笔”“写意”等手法、题材、题材划分特点。

(四)教学重点1.中国传统人物画的造型特点。

2.让学生初步了解“形/神”的辩证关系。

3.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脉络。

4.让学生体味中国画展现出的思想趣味和审美观念。

(五)教学难点1.中国画“形/神”的辩证关系2.中国画里流露出的传统的文化观念和审美观念(六)教学策略1.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明确任务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实际操作遇到问题及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

4.教师设疑,引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二、教学过程(导入):大家一看到大屏幕上这三张画,就知道今天要讲的是中国画的内容,传统的中国画历经千年的发展,以鲜明独特的艺术面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人物、山水、花鸟三大画科各有千秋,每一科都是一座艺术宝库,都值得我们去认识他们、了解他们。

初中语文教学空白艺术创新应用例析

初中语文教学空白艺术创新应用例析

初中语文教学空白艺术创新应用例析作者:刘炜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下半月)》 2020年第11期刘炜空白艺术强调虚实相生,在文学领域,文章大多用“隐”的方式来表情达意,以“不言”来传递思想情感,空白艺术可谓是应时而生,它推动教师挖掘教材本身的空白,鼓励学生通过思考、想象发掘出文本的言外之义,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实现课文教学的情感目标。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讲课的时候,好像只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不讲。

”“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王守恒《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以空白艺术为理念指导,我上了多堂实践课,进一步验证了空白艺术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以《老王》为例,围绕着文章结尾的一个词“愧怍”,学生就有一系列的疑问,谁对谁的愧怍,为何会感到愧怍。

一个个问号,就是一颗颗好奇心,就是一股股探求新知的欲望,此时采用“留白”,在一定程度上响应了“人文底蕴”核心素养的要求,促使学生的人文情怀得到培养。

提问的设疑能够创造教学的空白,而悬念的设计则是教学的最佳方法,它能在第一时间就吸引住学生的目光,激起他们探究的欲望。

然而不能把空白艺术简单地看作一个个问题的叠加,错误的运用反倒会让空白艺术流于形式,此时应是在整合文本的基础上拎出一条主线,让一个个问题成为鱼线上的饵,多而不散,而非任学生天马行空。

这节课,我以春天为线,为什么说老王渴求春天,老王是否值得给予春天,杨绛先生又是如何给老王送去春天的,三个问题的设置,促使学生在对问题的逐步思考、反复琢磨下,了解文本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到自己思考的乐趣,感受到自我品味文章感情的魅力。

最后一个问题的抛出,“身边有哪些人渴求着春天,你愿意给予他春天吗”,将课文与生活相连,从文本引申到个人的实际,链接感动中国2019年人物朱丽华,既作为补充,又视作思维的拓展,顺势让孩子以朱丽华的颁奖词为例去给老王和杨绛先生写颁奖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欲扬先抑绘人物》课例研究报告雅礼雨花中学刘炜伟一、选题原因:1、学生描写人物外貌平淡乏味,千人一面,不能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之美。

2、七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两篇作品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七年级下册《老王》、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藤野先生》《列夫托尔斯泰》中的外貌描写运用了反讽、素描、渲染等手法,为学生在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描绘人物外貌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手法提供了基础支持。

因此,此课题适用于八年级下期或者九年级上期。

3、课标要求,八年级学生写作要“言之有情”“言之有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观察和感受。

此选题,既能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辨能力,也能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手法,表达自己对人物的观察和情感。

二、文本选择和改编:(一)教材文本:1、《藤野先生》中“清留学生”和“藤野先生”外貌描写,借以回顾“反讽之法”和“素描之法”,朗读加技法判定。

2、《列夫托尔斯泰》中“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借以回顾“渲染之法”,朗读加技法判定。

3、改编《列夫托尔斯泰》文本,将多个段落的内容,组合到一个段-落中,三个目的:其一,让学生感知“欲扬先抑之法”;其二,引导学生分析内在的逻辑关系;其三,找到标志性词语——然而。

(二)其他经典:无(三)学生作品:两篇学生描写“刘老师”外貌的优秀作品。

1、使用“渲染之法”的习作。

2、使用“欲扬先抑之法”的习作。

目的:通过对比,比较两种手法的不同效果,分析“欲扬先抑之法”描写人物外貌的好处,即抓住特征,由表及里的表现人物的精神之美。

3、抓“初看、再看、深看”等词语。

4、总结相关技法:抑则多点,扬则聚焦。

三、教学过程、学生表现及教师反思:(一)情境引入:星城实验中学送课:聊天式引入师:我叫刘炜伟,初次见面,请大家多多关照。

为了与大家见面,我特意打扮了一下,大家看看老师这个样子,你愿意关照我吗?为什么呢?生1(笑):愿意,您看起来挺可亲的。

生2(平静):还行吧,您是新老师,我们会配合的。

反思:设计本意是为了引出学生对老师外貌的描绘,借以引入课题,效果不佳。

缺点两方面:1、未能引导学生的描绘进入“具体”的层面。

2、“会关照吗”这样的问话,重点偏移,学生出现其他答案,也是情有可原的。

雅礼雨花中学示范课:解题式引入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是《欲扬先抑绘人物》,大家说说这个课题是什么意思。

生: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描写人物。

师:描写人物的什么?生:外貌。

反思:解题式引入,针对性强,开门见山,但是过于公式化,学生的情绪未能得到激发,显得单调无趣。

(二)明确概念:1、概念引入:(1)出示《藤野先生》《列夫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片段,让学生朗读和辨析手法。

反思:优点:为学生认知和运用“欲扬先抑”描写人物外貌提供了基础支持,一方面让学生学习通过概念定义某种写法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抑”和“扬”的部分均要用到“渲染”之法,形成铺垫。

缺点:耗时较多,且岔开了教学的主线,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可精简。

(2)出示改写后《列夫托尔斯泰》外貌描写的片段,分层朗读,提出三个思考题:1、文段可否分成两层,为什么?文段中哪个词语体现了语义的变化,应该重读?两个层次的朗读,感情色彩应该如何变化?2、谈谈你在朗读中,感受到的作者内心对这个人物的情感。

3、如果把第一层删去,表达效果有什么变化?反思:其一,三个问题提得精准,从“抑与扬”的逻辑关系、“先抑后扬”表达的情感、“不抑只扬”和“欲扬先抑”的对比分析三个方面提问。

其二,三个问题由易到难,逻辑清晰,学生回答任务轻松完成,耗时不多,效果不错,为下文界定定义做了良好的铺垫。

2、概念界定:(1)幻灯片出示概念: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

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

“抑”,指按下、贬低。

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扬”和“抑”,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

古人做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先抑后扬的道理。

(2)教师讲授概念。

反思:此技法界定出自百度,略微浓缩改编,还嫌繁琐,还可更简明。

(三)范文探究:1、出示《列夫托尔斯泰》改编版:(1)请学生辨析:哪些词语和句子是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丑陋,那些是描写列夫托尔斯泰的“美”。

(2)共同探讨:如果把“写丑”的部分都去掉,效果会有什么不同?(3)总结出手法作用一:人物外形的“丑”与灵魂的“美”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印象深刻,表达对人物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反思:此处讨论,纯属多余,重复了上面的环节,浪费了时间。

2、出示学生习作一:运用渲染之法描写的“刘老师”的外貌。

(1)请学生朗读,并谈谈阅读感受。

(2)教师自己谈阅读感受。

生1:我觉得写得挺有诗意的。

生2:有点太夸张了,“魔法球”“精灵”这些比喻,我觉得不太恰当。

师:我也这么觉得,有点太肉麻了(群生笑),这是写的史庭鸿暗恋的那个女孩吧?(哄笑阵阵)反思:1、以教师自身为模特,以学生作品为讨论文本,拉近了学生自身写作体验与写作技法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探讨写作技法,发表见解的热情。

2、巧妙运用学生否定性的评价,引出和另一篇学生作品的比较。

3、出示胡可晴的习作:运用欲扬先抑之法描写的老师肖像。

(1)请作者自己朗读,说说想法。

(2)同学们谈阅读感受。

(3)老师总结作用和技法。

胡可晴:我也说不清楚,大家说吧!生1:我觉得挺真实的,至少比上一篇让人感觉真实一些。

生2:觉得真的把刘老师写得挺美的,而且写出了神韵的感觉。

师:我觉得欲扬先抑的手法,能用作者的眼睛来引导读者的眼睛,从表层的丑(群生笑)深入发掘人内心的美,让人感觉真实而深刻,我觉得胡可晴对刘老师的美就发掘得挺深刻的,不像拍马屁。

(群生大笑)反思:此处的对话是最有意思的,作者、读者和写作对象三者同谈感受。

作者写作时,内心有对象,内心有读者;读者品评时,既可从自己内心直接的感受去探讨,亦可从作者意的角度去思考,还可听到写作对象自身的想法。

相对于过去作文中,作者、读者和写作对象彼此隔绝,无法沟通的状态,此时的课堂讨论真是弥足珍贵。

学生作文因为绝大部分的时间都只有阅卷老师一个读者,因此,大量的孩子写作时没有读者概念,没有对象感,写作也只图完成任务,这是个极大的缺陷。

因此,在课堂讲评的过程中,要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互评,同时,在学生完成习作之后,用最快的时间和最经济的方式让学生的习作让大家看到,如果能得到更多的评价就更好。

如采用班级作文专栏的形式,尽量多粘贴学生的作品,就是激发学生创作欲望最简单的方法。

(四)写作实践:1、“试用150字左右,为语文周老师(数学吴老师)进行一段外貌描写,请使用“欲扬先抑”之法。

”要求学生十分钟之内完成习作。

2、学生朗读习作。

3、教师点评习作,并总结技法要点。

•1、过渡之法:•(1)转折之法:“但是”“然而”“可是”等。

•(2)递进之法:“初看,再看,深看”“若是初次见面,相处久了”“远远打量,靠近一看”等。

•2、渲染之法,营造落差:•(1)使用夸张、比喻等手法•(2)“抑”宜多点,“扬”宜聚焦。

反思:1、设计写作习题时,在星城实验中学是要求写语文周老师,在雅礼雨花中学是要求写数学吴老师,学生兴致很高,说明学生的写作欲望已经完全被激发出来,而且就是身边天天可见的老师,让孩子们觉得有东西可写。

2、但是从写作速度和效果来看,校际间的差异非常大。

星城实验中学的孩子十分钟,只有一个孩子完成了一百字左右的文段,大部分的孩子只完成五十至八十字,有近两成的孩子一字未写。

雅礼雨花中学229班的孩子百分之八十完成了一百字以上,一个孩子一字未写。

这种差异性一方面与星城实验中学不是我带的班有关,但是,也体现了不同学校和班级写作水平的巨大差异。

这一差异,在我们设计课堂时,应该充分的考虑。

水平较底的孩子,可能还是要先解决“怎么观察”和“写什么”的问题。

3、从学生习作反应出来的问题来看,技法点拨的最后一个要点——“抑”宜多点,“扬”宜聚焦——是最关键的,孩子们“抑宜多点”做得非常好,渲染夸大十分出彩,但是,如何做到“扬宜聚焦”呢?很多孩子的作品是抑得彻骨,但是扬得疲软。

这当然和少年的心性浮浅好丑有关,但是,也反应出了老师在点拨的过程中,还是没有切中要害。

五、课堂总评:综上所述:我认为,“语言学用,读写一体”的写作课无疑比传统的写作课更加实用,更加简便有趣,对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是非常有效的。

从《欲扬先抑绘人物》这一节课来看,成功之处:1、选题抓住了“丑”与“美”的辩证关系,引导学生通过“抑”与“扬”两条思路,去观察和发现身边人外在样貌和内在精神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发现和创造美的眼睛。

2、集中利用“教材”“教室”和“课堂”形成写作的微型生态系统,即“由教材引发”,“以教师为对象”,“以学生习作为蓝本”‘“以学生为读者”,形成交互关系,充分的发掘了课堂的写作能量,发挥了课堂写作教学的最大效益。

不足之处:1、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两次上课均暴露了学生写作的基本门槛未突破的问题,即“写什么”。

在以后的语言学用课中,可以考虑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发挥联想和想象,广泛的在生活中搜集素材,先突破这道门槛。

2、范本探究部分略显薄弱,教材文本和学生习作文本的分析均停留在基本逻辑的探讨,未能紧扣“如何抓外貌当中的一个点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之美”这一难点来探讨,因此,后来学生作文中出现“抑得彻骨,扬得疲软”的问题也是必然的。

以上两点问题都说明,我在设计课堂的时候,出发点还是没有真正落实到“学生需要”这个点上,对学生作文的问题和困难调查研究不足,也就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