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3第四讲水岩反应水岩化学作用的影响因素
浅谈水对岩土体的作用原理

浅谈水对岩土体的作用原理在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岩体结构,结构面发育程度、结构面性状,结构面充填物等方面阐述了水对岩石强度的影响机理和地下水对地面沉降、边坡稳定影响的机理。
标签:岩土体强度沉降渗透稳定1水对岩石强度的影响(1)自然界中的岩石是一种存在着大量微观裂隙等缺陷的非均质不连续体,由于这些裂隙的存在,在水压力的作用下,水会渗透到岩石裂隙中成为孔隙自由水,水成为影响岩石力学性质的重要因素。
岩体中褶皱、断层、层理、节理等非连续面的存在,使得岩石成为一种非均匀性材料,内部强度差异显著。
岩石内部含有大量孔隙和微裂隙,当岩石中的含水状态处于饱和时,饱水后岩石作为一种特殊多孔饱和的流体混合物,大量存在于岩层中。
岩石在饱水状态下,水流充满孔隙和微裂隙,岩石的许多力学特征因此发生了改变。
岩石内部的软弱面成为主要的透水通道,而水对岩石活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影响到岩石强度。
(2)存在于岩石中的水的状态一般主要有结合水和重力水,这两种状态的水对岩体的影响是是不同的。
①结合水对岩石主要有连结作用、润滑作用和水楔作用。
连结作用:将矿物颗粒拉近、接紧,起连结作用。
润滑作用:可溶盐溶解,胶体水解,使原有的连结变成水胶连结,导致矿物颗粒间连结力减弱,摩擦力减低,水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水楔作用:当两个矿物颗粒靠得很近,有水分子补充到矿物表面时,矿物颗粒利用其表面吸着力将水分子拉到自己周围,在两个颗粒接触处由于吸着力作用使水分子向两个矿物颗粒之间的缝隙内挤入。
②重力水对岩石力学性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孔隙水压力作用和溶蚀、潜蚀作用。
孔隙压力作用:孔隙压力,減小了颗粒之间的压应力,从而降低了岩石的抗剪强度,使岩石的微裂隙端部处于受拉状态从而破坏岩石的连结。
溶蚀-潜蚀作用:岩石中渗透水在其流动过程中可将岩石中可溶物质溶解带走,有时将岩石中小颗粒冲走,使岩石强度大为降低,变形加大。
因此在修建受地下水影响的工程时,从设计到施工都要充分考虑水对岩土体的影响。
水岩化学作用的岩石宏观力学效应的试验研究

水岩化学作用的岩石宏观力学效应的试验研究一、本文概述《水岩化学作用的岩石宏观力学效应的试验研究》是一篇旨在深入探讨水岩化学作用对岩石宏观力学性质影响的学术论文。
水岩化学作用,指的是水与岩石之间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可以在不同的地质环境下发生,并对岩石的物理和力学性质产生显著影响。
本文的主要研究目标是通过试验手段,系统地研究水岩化学作用对岩石宏观力学效应的影响,以期在理论上为岩石工程、地质工程等领域提供更为准确和全面的岩石力学性质评估方法。
本文首先对水岩化学作用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进行了梳理和阐述,明确了水岩化学作用对岩石宏观力学性质的影响机制和可能的影响因素。
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试验方案,以模拟不同水岩化学作用条件下岩石的受力状态,并对试验过程中的各项参数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本文得出了水岩化学作用对岩石宏观力学性质的具体影响规律,包括岩石的强度、变形特性、破坏模式等方面的变化。
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水岩化学作用对岩石宏观力学效应的影响,还为相关领域提供了更为准确的岩石力学性质评估方法和理论支持。
本文的研究成果也为岩石工程、地质工程等领域的实践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水岩化学作用,是指水与岩石之间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包括溶解、沉淀、水解、氧化还原等过程。
这些化学作用不仅改变了岩石的化学成分,而且对其物理性质和力学行为产生深远影响。
在地质工程、水文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水岩化学作用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在水利工程、地下水资源开发、矿山开采等领域,水岩化学作用对岩石力学行为的影响日益凸显。
例如,水库蓄水后,库水与周围岩石发生化学作用,可能导致库岸岩石的力学性质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到水库的安全运行。
深入研究水岩化学作用的岩石宏观力学效应,不仅有助于揭示水岩相互作用的本质,还对指导工程实践、预防地质灾害具有重要意义。
水-岩土化学作用与地质灾害防治

水-岩土化学作用与地质灾害防治摘要:水-岩土化学作用与地质灾害防治直接影响着水电大坝、水库大坝以及各种防洪工程的质量安全,所以这个问题是理论界必须研究的论题。
水-岩土的化学作用十分的复杂,受影响的因素也是多种多类。
本文从这角度出发,对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的内涵进行了简要论述,并阐述了水-岩土化学作用的环境作用的诱发原因,并对水-岩土化学作用与地质灾害的防治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
这对于以后水-岩土化学作用与地质灾害防治的实践指导具有一定意义。
关键词:内涵;诱发原因;思路一、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各种水电设施掀起建设高潮。
这些设施对于我国电力供应、水库安全等起着重要作用。
而水-岩土的化学作用与地质灾害对这些设施的安全有着严重的危害。
而且只实践中,由于水-岩土的复杂性,常常被施工人员忽视。
水-岩土化学作用的危害不仅在于岩土整体力学的变化,而且也会造成岩土不均匀的损坏,从而造成地质灾害风险。
所以本文详细论述了水-岩土化学作用与地质灾害防治的相关理论、相关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二、岩土工程与地质灾害的内涵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产生了一个新的学科——地质工程学。
地质工程学,是研究与解决从规划到竣工乃至工程运行后效的全过程的与地质有关的工程问题的科学。
它把地质体乃至地质环境作为工程系统的组成部分来对待,这显然符合大系统工程学的思想,它包含岩土工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两个方面,但以后者对其特点的反映更为深刻。
岩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设中涉及岩土体的开挖与加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是对自然或人为作用产生的有害地质现象进行防范与防治。
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对地质生态环境合理开发与管理的思想。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或使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资源发生严重破坏的地质现象。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规定,地质灾害包括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灾害。
在我国,大多数地质灾害现象都是人为因素引发的,据有关资料统计,近年来我国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的1/4至1/5,因此,减少或制止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及时采取地质灾害预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国当前减少损失的首要途径。
水-岩化学作用和水介质中元素的迁移

4
5
6
(二)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1 物质迁移的类型 2 元素地球化学迁移 3 元素迁移的标志 4 元素在水介质中迁移能力的影响因素
7
1 物质迁移的类型——按营力、物质的存在形式分类:
(1)化学和物理化学迁移 (2)生物和生物化学迁移 (3)机械迁移
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元素的化学和物理化学迁移。
8
2 元素地球化学迁移
当环境发生物理化学条件变化,使元素原来的 存在形式变得不稳定时,为了与环境达到新的平 衡,元素原来的存在形式自动解体,而结合成一 种新的相对稳定的方式存在。 当元素发生结合状态变化并伴随有元素的空间 位移时,称元素发生了地球化学迁移。
9
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过程包括了三个进程:
元素从原来的固定(稳定 的结合)状态转化为活动 (非稳定结合)状态,并 进入迁移介质;
元素发生空间位移
在新的环境、新的条 件下元素形成新的稳 定结合关系,即沉淀 或结晶出新的矿物
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三个要素:①环境物理化学条件 的变化; ②元素结合方式的改变; ③导致元素在空 间上的位移及元素集中、分散的转化。
11
第12页/共107页
(2)通过岩石中元素含量的系统测定和定量计算来判 定(等体积计算法、等阴离子计算、稳定元素法)
等体积计算法:单位体积为标准,通过岩石比重和元素在岩石中的重 量百分比计算各元素在单位体积岩石中的量,对比元素在迁移前后岩石 中的量就可以确定元素是否发生了迁移;
等阴(氧)离子计算法:假定地壳中各种阳离子都是与氧结合的。以 160个氧为单位,分别计算与氧结合的各种阳离子的个数,通过对比同类 阳离子在原岩和变化后岩石中的个数差异,来确定各元素是否发生了迁 移及迁移量的大小。
酸岩反应影响因素

酸岩反应影响因素酸岩反应影响因素酸与岩石的反应为酸-岩复相反应,反应只在液固界面上进行,因而液固两相界面的性质和大小都会影响复相反应的进行。
考虑到任一固体表面都具有吸附物质的剩余力场,假设其反应过程中包含吸附作用步骤,因而酸与岩石的反应历程可描述为(1)H+向岩石表面传递(2)被吸附的H+在岩石表面反应;(3)反应产物通过传质离开岩石表面。
以上三个步骤中速度最慢的一步为整个反应的控制步骤,它决定着总反应速率的快慢。
影响酸岩反应的因素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地质因素和工艺因素。
1.地质因素对要进行改造的储层来说,其地质因素是不可改变的。
因此地质因素为酸岩反应的固定因素,主要包括温度、压力、岩石渗透率、孔隙度、含油气水饱和度、岩石的矿物类型及含量和非均质性等几个方面。
(1)温度对酸岩反应的影响温度对酸-岩反应的影响从化学角度上来说,提高了H+离子在液体中运动的能力,H+运动加快使得传质效率提高,主要体现在其对酸-岩反应速度常数的影响,这可由Arrielius 方程来描述。
(2)压力对酸岩反应的影响压力对酸-岩反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反应速度方面,压力增加会使反应减缓,总的来说压力对反应速度影响不大,特别是压力高于6.5MPa 后可以不考虑压力对反应速度的影响。
(3)岩石孔隙结构对酸岩反应的影响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对酸岩反应有重要的影响。
事实表明,孔隙度越大,渗透率越高的岩石其酸岩反应速率越快,反之越慢。
其主要原因是因为酸液渗入地层增加了酸岩反应的反应面积,加快了酸液的整体反应速率。
因此在针对实际施工中为了增加酸蚀有效作用距离,降低酸液的滤失需要增加酸液的粘度。
(4)含油气水饱和度对酸岩反应的影响油气水饱和度高的储层岩石,其岩石表面覆盖了一层有机质或遮挡层,阻碍了H+向岩石表面移动,降低了H+传质速率,同时若饱和度过高同样降低了酸液浓度使酸岩反应速率降低。
(5)储层岩石类型对酸岩反应的影响储层的岩石特性也是决定酸在地层中的化学反应的主要因素[21]。
岩石水化作用

岩石水化作用是指水分子与岩石矿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理吸附过程,导致岩石结构和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
这个过程中,地下水、雨水或其他水源中的水分渗透到岩石的孔隙和裂隙中,与岩石矿物发生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矿物晶格水化:水分子能够进入某些矿物(如粘土矿物)的晶格结构中,占据晶体间隙位置,使得矿物体积膨胀,从而改变岩石的物理力学性质,降低其稳定性。
2. 离子水化作用:对于可溶性盐类岩石,水分子可以与其中的阳离子(如钙离子、镁离子等)形成水合离子,这种水化作用改变了离子在溶液中的形态,并可能促进溶解作用的发生。
3. 界面反应:水分子与岩石表面接触时,通过氢键作用力,使岩石矿物表层的颗粒间联结减弱,导致内聚力下降,岩石变得易于破碎和风化。
4. 氧化还原反应:水中的氧能参与氧化反应,加速岩石中铁、锰等元素的氧化,形成新的化合物,同时伴
随有体积变化,可能导致岩石内部产生应力并破裂。
5. 溶蚀作用:在碳酸盐岩等特定类型的岩石中,水中的二氧化碳会与岩石中的碱性物质(如石灰岩中的钙质)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盐,进而引发溶蚀现象,造成岩石逐渐被侵蚀和破坏。
总之,岩石水化作用是地质环境中重要的风化过程之一,它对土壤形成、地下水循环、矿产资源开发以及工程地质稳定性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ppt

Fe2+ → Fe3+ + e Eh0=0.77 (伏特)
V4+→ V5+ + e Eh0=1.00(伏特)
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
1100
水-岩化学作用的影响因素
2) 判断反应进行的顺序和强度
Eh 愈大,反应进行愈彻底。 Eh <0.3,反应缓慢而不 完全。同时发生几对反应时,电位表上下距离最大的
水-岩化学作用的影响因素
1溶液中离子活度的乘积
为一常数,这一常数称为活度积;
2)共同离子效应:当在难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中加入
与该化合物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化合物时,原难溶化
合物的溶解度将会降低;
3)盐效应:随溶液中的电解质浓度增大将导致其它难
溶化合物的溶解度增大;
2)酸性离子在碱性溶液中溶解度增高,有利于迁移, 在酸性条件发生沉淀;碱性元素离子性质相反;
3)在自然地球化学作用中,凡在反应方程式中有H+或 OH-出现作用,受热液介质pH值控制。
4)pH值影响元素共生或分离(Fe、Mn)
5) 影响两性元素的迁移形式;
6) 盐河南类理水工大解学-机反械应与动多力学生院成酸而受pH值的控制。
22
水-岩化学作用的影响因素
3.地球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同一化学反应中,某物质失去电子,发生氧化, 称 为还原剂, 同时必然有另一物质获得同量电子发生 还原,称为氧化剂。还原剂必然同氧化剂同时存在, 氧化和还原反应相互联系,同时发生, 这种有电子 得失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在元素的迁移和沉淀活动中起着十 分重要的作用。
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
55
水-岩化学作用的影响因素
水 岩体 结构面 弱化作用

水岩体结构面弱化作用
水岩体结构面是指岩石中具有明显位移或变形的裂缝或断裂。
这
些结构面可以发生弱化作用,即使岩石的强度减弱或失去了原有的稳
定性。
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1. 水的作用:水是岩石弱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因为水的存在会导
致岩石中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水的存在会促进岩石的氧化、水解、溶解和沉积等过程,使岩石的强度大大降低。
2. 缺陷的作用:结构面的存在使岩石存在结构缺陷,使得其强度
和稳定性明显降低。
3. 应力的作用:结构面上的应力分布不均,使得结构面上的裂缝
或断裂开始扩展,加剧了岩体弱化的程度。
4. 侵蚀的作用:外界因素比如风、雨、化学药品的作用,使得岩
石逐渐被腐蚀、侵蚀、分解,甚至破坏,从而造成岩体弱化。
综上所述,水岩体结构面的弱化作用与水的作用、缺陷、应力和
侵蚀有关。
这些因素会导致岩石的强度降低或完全失效,从而造成结
构面的扩张和岩体的弱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说明:当溶液中有相同离子的易溶化合物时,难 溶化合物的溶解度降低 。
(三)盐效应
在难溶化合物溶液中,加入不含同离子的易溶化合物 时 , 则 难 溶 化 合 物 的 溶 解 度 会 增 大 。 例 如 , AgCl 在 KNO3溶液中要比在纯水中的溶解度大。这种现象称之 为盐效应。
若在此溶液中加入CO32-,使CO32- 的活度也为 1×10-2 mol,就会发生SrCO3的沉淀,同时SrSO4将 变得不稳定而发生溶解,直至溶液中SO42-、 CO32和Sr2+之间的活度积都满足其溶度积。
由SrSO4的溶度积和SrCO3的溶度积可知, 只有溶液中SO42-和CO32-的活度比为175时, 才将不再发生SrCO3和SrSO4的溶解。经计算, 上 述 溶 液 到 平 衡 时 , 其 中 Sr2+ 、 SO42- 和 CO32- 的 活 度 将 分 别 为 1.41×10-5 、 1.989×10-2和1.137×10-4。
CaF2溶解, Ca3(PO4)2沉淀。
又 如 : SrSO4 、 SrCO3 的 溶 度 积 分 别 为 : 2.8×10-7 和 1.6×10-9 。 设 溶 液 中 SO4 2- 活 度 为 1×10-2mol,其中已沉淀了SrSO4,此时溶液中Sr2+的 活度应为2.8×10-5 mol。
第三章 地 球 化 学 作 用和 元 素 迁 移
水-岩化学作用的控制因素 之
第二部分 水-岩化学作用的影响因素
第二部分 水-岩化学作用的影响因素
水-岩化学作用的影响因素分为: (1) 内因:与元素性质有关的因素
体系中的元素丰度、元素在固相中的赋存形式(化合 物的类型、化合物的溶解度)和元素进入水相后的存在形 式等。理
溶
在某微溶电解质溶液中,各有关离子浓度幂之乘积
度
积 称为离子积。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难溶电解质
与
离 离解的离子活度乘积是常数。即在难溶化合物沉淀时,
子
积 溶液中化合物的离子活度乘积为一常数称之为溶度积。
的
概 念
对于MmAn微溶电解质来说,溶液中[M]m[A]n称为
及 其
它的离子积, 它可以是任意数值,不是常数,非溶度积,
规 以上三点称为溶度积规则(原理),它是微溶电解质
则 多相离子平衡移动规律的总结。根据溶度积规则可以控制 离子浓度,使沉淀生成或溶解。
实例→
当溶液中出现能够形成更低活度积的离子时,会发 生溶度积更低化合物的沉淀和原活度积更高的矿物的溶 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交代作用”。
例 如 : 25C 时 , CaF2 的 溶 解 度 为 1.9×10-4 mol , CaF2的活度积为:3.16×10-11, Ca3(PO4)2的活度积 为:3.5×10-33 。在含有 CaF2的体系中,带入(PO4)时, 可导致:
溶度积规则的应用
溶度积规则可用于: 1.确定各盐类溶液中元素的最大浓度; 2.判断化合物迁移能力的大小
(S2 - PO43 - CO32 - SO42 - Cl -); 3.判断自然体系中元素溶解或沉淀的方向。
(二)同离子效应
在难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含有同离子的易 溶化合物时,难溶化合物的饱和溶液的多相平衡将发 生移动,原难溶化合物的溶解度将降低。此现象称为 同离子效应。
盐效应现象的实质是与水的离子强度以及溶液中离子 的活度特征密切相关的,下面先来了解天然水的离子强 度和溶液中离子的活度系数。
天然水的离子强度是指天然水溶液中离子的浓度与电 价平方乘积的总和。其数学表达式为:
I=0.5×(C1Z12+ C2Z22+ C3Z32++ CnZn2)
溶液中离子的活度即离子的有效浓度。离子的活度 (α)相当于离子的浓度(c)与离子的活度系数()之 乘积。
区 别
只有饱和溶液时的离子积为常数,此时为溶度积,离
子积和溶度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离子积
溶度积
①当溶液中[M]m[A]n<Ksp时,是未饱和溶液,如果体系
溶 中有固体存在,将继续溶解,直至饱和为止;
度 ②当[M]m[A]n = Ksp时,是饱和溶液,达到动态平衡;
积
③当[M]m[A]n>Ksp时,将会有MmAn沉淀析出,直至成为 饱和溶液。
总体归结:体系的组成和环境的物理化学条件两大因素。
一、体系组成对地球化学作用的影响
体系组成对地球化学作用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类是化合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如下面将介绍的活 度积原理,它与化合物的键性和键强等有关。
另一类是由于体系中其它化合物或组分的类型和浓度 等所确定,如盐效应和共同离子效应。
还有一类与组分的存在形式有关。
例如,在AgCl的饱和溶液中加入AgNO3,由于Ag+浓 度 增 大 , 平 衡 将 向 生 成 AgCl 沉 淀 的 方 向 移 动 , 即 降 低 了 AgCl的溶解度。这种结果也是同离子效应。反应如下:
平衡向左移动
AgCl(S) AgNO3
Ag++ClAg++ NO3-
例如:25C时,CaF2的溶度积为3.16×10-11,设其 溶解度为X,则Ksp=[Ca2+][F-]2 = [X][2X]2 = 4X3,计算 得:溶解度 X=1.9×10-4 mol。当溶液中仅存在CaF2时, 它的溶解度为X=1.9 ×10-4 mol ,但若溶液中还有其它 含Ca2+的易溶化合物时,该化合物的溶解度就要发生变 化:
设在溶液中加入含Ca2+的易溶物使Ca2+浓度达到了 10-2 mol,据溶度积原理:此时CaF2的溶度积:Ksp = [Ca2+] [F -1] 的值仍为3.16×10-11 。
设此时CaF2的溶解度为X1, 则有: [Ca2+]= X1+10-2, [F-]2 = 2X1, 代入由上式:[X1+10-2] [2X1]2 = 3.16×10-11。
即有:α = ×c。 离子的活度系数()随天然水的离子强度(I)变化的 总规律是:当I值小时, 1,I值增大, 值降低。也就 是说,天然水的离子强度的增大,有利于难溶元素的溶解 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