酶活性测定的主要影响因素及控制

合集下载

酶的预实验报告(3篇)

酶的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酶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在生物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显著提高化学反应速率,降低反应活化能,从而促进生物体内各种代谢反应的进行。

为了深入研究酶的特性及其应用,我们开展了本项预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条件下酶活性的变化规律,为后续实验提供参考依据。

二、实验目的1. 了解酶活性的影响因素,包括温度、pH值、底物浓度、酶浓度等;2. 掌握酶活性测定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为后续实验提供可靠的实验数据和理论基础。

三、实验原理酶活性是指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能力。

在一定条件下,酶活性与反应速率呈正比。

本实验采用比色法测定酶活性,通过比较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的变化,分析酶活性的影响因素。

四、实验材料1. 试剂:0.1 M Tris-HCl缓冲液(pH 7.4)、0.1 M 磷酸缓冲液(pH 6.0、7.0、8.0)、0.1 M 氨水、3,5-二硝基水杨酸(DNS)、葡萄糖标准液、葡萄糖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2. 仪器:恒温水浴锅、分光光度计、移液器、试管、试管架等。

五、实验方法1.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将葡萄糖氧化酶溶液分别置于不同温度(25℃、37℃、50℃、65℃)的水浴锅中,加入等量的葡萄糖标准液,记录反应时间,以DNS法测定反应生成的葡萄糖量,计算酶活性。

2. 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将葡萄糖氧化酶溶液分别置于不同pH值的缓冲液中,加入等量的葡萄糖标准液,记录反应时间,以DNS法测定反应生成的葡萄糖量,计算酶活性。

3. 底物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将葡萄糖氧化酶溶液置于37℃、pH 7.4的条件下,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葡萄糖标准液,记录反应时间,以DNS法测定反应生成的葡萄糖量,计算酶活性。

4. 酶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将葡萄糖氧化酶溶液分别稀释不同倍数,置于37℃、pH 7.4的条件下,加入等量的葡萄糖标准液,记录反应时间,以DNS法测定反应生成的葡萄糖量,计算酶活性。

六、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包括试剂、仪器等;2. 按照实验方法进行酶活性测定;3. 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反应时间、反应生成的葡萄糖量等;4. 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酶活性的影响因素。

酶的种类,活性及影响因素

酶的种类,活性及影响因素
酪氨酸酶的提取及其催化活性的研究和影响酶的活 性
【摘要】:酶广泛存在与生物体中,对生命的生化反应至关重要
,本实验主要探究不同浓度下催化活性的不同,以及温度,pH值,抑 制剂对于酶活性的影响。
【关键词】:酪氨酸酶,唾液淀粉酶,活性,pH,温度
,抑制剂
【酶的特性综述】
酶是一种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有单纯酶和结合酶 两种。单纯酶只含蛋白质,不含其它物质,其催化活性 仅由蛋白质的结构决定。结合酶则由单纯蛋白质和辅基 组成,辅基是结合酶催化活性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1)酶的催化效力远远超过化学催化剂(高108~109倍)。 (2)酶催化剂具有高效化学选择性,能从混合物中选择特 定异构体进行催化反应。 (3)酶催化剂对反应条件要求苛刻,如pH值、温度都各有 特定的界限,超出界限即可引起酶蛋白的变性与分解。
根据实验数据所画图及求出的活度来看,分别加入0.1ml、0.2ml、0.3ml、 0.4ml的活性是不一样,按照实验推测,应该是逐渐上升的,但是从实验结果 反应的情况上来看,并不是如此,而是上升之后下降,原因在于酶提取液提 取之后保存方法不得当,并没有冰浴,所以导致酶失活,从而导致活性下降 的情况
酶活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结论



(1)酶是一种活性蛋白质,因此,一切对蛋白质有影响的因 素都影响酶的活性。酶与底物作用的活性,受温度、pH值、 酶液浓度、底物浓度、酶的激活剂或抑制剂等许多因素的影 响。 (2)提取物在放置过程中变黑,是由于他们的组织中都含酪 氨酸和酪氨酸酶,酶存在于组织内部,当内部物质暴露于空 气中,在氧的参与下将发生反应,生成黑色素。 (3)酶的催化作用,只有在一定温度下才能体现出来。酶在 低温下活性暂时被抑制,高温时会永久失活。
酪氨酸酶简介

生物酶实验报告

生物酶实验报告

一、实验名称生物酶活性测定二、实验目的1. 了解生物酶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2. 掌握酶活性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酶活性受温度、pH值等因素的影响。

三、实验原理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具有高效、专一和可逆的特点。

酶活性是指酶催化特定化学反应的能力。

酶活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底物浓度等。

本实验通过测定酶催化反应的速率,了解酶活性受温度、pH值等因素的影响。

四、实验器材及试剂1. 实验器材:- 酶制剂- 酶底物- pH计- 温度计- 移液器- 试管- 水浴锅- 混匀器- 计时器2. 实验试剂:- 酶抑制剂- 酶激活剂- 酶底物缓冲液- pH缓冲液五、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材料,将酶制剂、酶底物、pH计、温度计等实验器材和试剂准备好。

2. 设置实验温度梯度,将水浴锅预热至不同温度(如20℃、30℃、40℃、50℃、60℃、70℃、80℃)。

3. 在不同温度下,分别取相同体积的酶底物和酶制剂,加入试管中。

4. 使用pH计测定不同温度下酶底物的pH值,并记录。

5. 将试管放入相应温度的水浴锅中,启动计时器,观察酶催化反应的速率。

6. 记录不同温度下酶催化反应的时间,计算酶活性。

7. 设置不同pH值梯度,重复上述步骤,观察酶活性受pH值的影响。

8. 设置不同底物浓度梯度,重复上述步骤,观察酶活性受底物浓度的影响。

9.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通过实验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酶活性逐渐增加,但当温度超过一定范围后,酶活性开始下降。

这是因为高温会导致酶的空间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失去催化活性。

2. 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酶活性在不同pH值下存在一个最佳值。

当pH值偏离最佳值时,酶活性会下降。

这是因为pH值会影响酶的活性中心,从而影响酶的催化活性。

3. 底物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随着底物浓度的增加,酶活性逐渐增加,但当底物浓度超过一定范围后,酶活性不再增加。

酶的活性测定实验

酶的活性测定实验

酶的活性测定实验酶是一类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蛋白质,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

通过测定酶的活性,可以更好地了解酶在生物体内的功能和作用。

本文将介绍一种常用的酶活性测定实验方法。

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测定酶的活性,了解酶的催化作用和酶动力学特性。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间接法测定酶的活性。

在反应过程中,酶与底物反应生成产物,产物的形成量与酶的活性呈正相关关系。

三、实验材料和仪器1. 酶溶液(待测):使用酶提取物或商用酶溶液。

2. 底物溶液:适当浓度的底物溶液,可以根据实验需要选择不同的底物。

3. 反应液:含有酶溶液、底物溶液和缓冲溶液的混合液。

4. 停反液:酸性或碱性溶液,用于停止酶的活性。

5. 试管或微量离心管:用于容纳反应液和停反液。

6. 恒温水浴:用于控制反应的温度。

7. 分光光度计:用于测定反应液的吸光度变化。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反应液:根据实验需要,将适量的酶溶液、底物溶液和缓冲液按一定比例混合,制备反应液。

2. 设定反应温度:使用恒温水浴,将反应液恒温至所需的实验温度。

3. 开始实验:将预先准备好的反应液加入试管或微量离心管中,立即放入预热恒温水浴中开始反应。

4. 反应时间控制:根据酶活性的快慢,控制反应时间,一般可选择1-10分钟不等。

5. 停反应:反应结束后,立即加入适量的停反液,停止酶的活性。

6. 吸光度测定:将停止反应后的混合液取出一部分,使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

五、数据记录与分析1. 记录吸光度测定结果:将吸光度测定的结果记录下来,分别对应不同的测定时间点。

2. 绘制反应曲线:将吸光度与测定时间点进行绘制,得到反应曲线。

3. 计算反应速率:根据反应曲线的斜率,计算反应速率。

4. 测定酶活性:根据反应速率的计算结果,测定酶的活性,一般以单位时间内产生单位底物的量表示。

六、实验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要严格控制温度,避免温度的变化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2. 底物浓度和反应时间要根据实验需要进行适当选择,过高或过低的浓度和时间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报告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报告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报告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通过测定酶在不同温度下的催化速率,我们可以了解酶活性与温度的关系。

实验结果表明,酶活性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当温度超过一定临界点后,酶活性会迅速下降。

这一实验结果对于理解酶的功能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引言:酶是生物体内的一类特殊蛋白质,能够在生物体内加速化学反应的进行。

酶活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温度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了解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对于理解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以及酶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酶溶液、底物溶液、试管、恒温水浴、计时器等。

2. 实验步骤:a. 在不同温度下准备一系列试管,分别加入相同量的酶溶液和底物溶液。

b. 将试管放入恒温水浴中,分别控制不同的温度,如25℃、35℃、45℃等。

c. 在每个温度下,记录酶催化反应的时间,以计算催化速率。

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显示,酶活性在一定温度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当温度升高至一定临界点时,酶活性达到最高峰,此时酶的构象发生变化,使其催化效率达到最大值。

然而,当温度进一步升高时,酶的构象发生破坏,导致酶分子结构的变性,使其催化效率迅速下降。

这一现象可以通过酶的三维结构来解释。

酶分子的三维结构是其正常催化活性的基础。

适当的温度可以促进酶分子的构象变化,使其与底物结合更加紧密,从而提高催化效率。

然而,当温度过高时,酶分子的结构会发生破坏,导致酶失去正常的构象,无法有效地与底物结合,催化效率随之下降。

此外,酶的温度敏感性还与其来源生物体的生存环境有关。

不同生物体生活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中,其酶的温度适应性也不同。

例如,生活在极寒环境中的极地生物的酶,通常具有较高的温度适应性,能够在低温下保持较高的酶活性。

实验结果对于酶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在工业生产中,酶催化反应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催化合成、食品加工、环境修复等领域。

通过了解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可以优化酶催化反应的条件,提高反应效率。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2.实验步骤和结果 (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序号
实验操作内容
试管1
试管2
试管3
1 加入等量的可溶性淀粉溶液
2 mL
2 mL
2 mL
60 ℃热水(5分钟
2
控制不同的温度条件
沸水(5分钟) 冰块(5分钟)
)
1 mL(5分钟 3 加入等量的新鲜淀粉酶溶液 1 mL(5分钟) 1 mL(5分钟)
)
4
产物总量也不会1 2增3加4 5
解析
答案
(4)生物体内酶的化学本质是__蛋__白__质__或__R__N_A, 其特性有__高__效__性__、__专__一__性_(答出两点即可)。
12345
解析
答案
(排除温度干扰),且将酶溶液的pH调至 预设 pH后再 滴入,
不宜在未达到预设pH前,让反应物与酶接触。
过氧 化氢

过酶








关键点拨
1.实验材料选择时的注意事项 (1)在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的实验中,不宜选择过氧化氢 (H2O2)和过氧化氢酶作为实验材料,因为过氧化氢(H2O2)在常 温常压时就能分解,加热的条件下分解会加快,从而影响实 验结果。 (2)在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中,不宜选用淀粉和淀粉酶 作为实验材料,因为在酸性条件下淀粉本身分解也会加快, 从而影响实验结果。
长句应命题探究 答突破简答 题
如图为不同条件下,某酶促反应生成物的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
1.若表示的是不同催化剂条件下的反应,③是不加催化剂, ②是加无机催化剂,①是加酶,这体现了酶的高效性, 酶具有该特性的原理是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能显著降低化 学反应的活化能。

关于饲用酶制剂活性测定影响因素的分析

关于饲用酶制剂活性测定影响因素的分析

态 。这些都 直接影 响 酶和底物 的亲和 力 , 响酶解反 影
应速度 ( 王静, 0 ; 2 3 李险峰, 0 ) 据 文献报道 , 多酶 0 2 O。 0 很 的最 适酶解 o H值 都在 3 ~ . 间 ( A A R , .6 0 0之 N K MU A T
汪勇、 李富伟 , 单位及通讯地址 同第一作者。
酶、 纤维素 酶 、 一 B 葡聚糖酶 活性的测定 方法 。另外 , 许 呈水平 状态 : 4 、5 5 在 0 4 、0℃条件 下 . 相对酶 活分 别 其 为 5 % 、0 、0 而 当温度 大于 5 6 7 % 8 %. 8℃以上时 相对 酶
多企事业单 位也制定 了其它酶 制剂活性 的测定方 法 。
用酶 制剂 活性 单位 定义 中对 影 响酶 活 大小 的主 要 条 个方 面 :①过 酸或过 碱可 以使酶 的空 问结构 破坏 , 引
也 件进行 了规定 , 中包 括温度 、H值 、 其 p 时间 和底物 , 这 起酶 构象 的改变 , 影 响酶活性部 位催化 基 团和结 合
些都是 酶活性测 定系统 中最重 要 的因素 , 酶促反 应 基 团的解离状态 , 对 使酶活性 丧失 ; 当 p ② H值改变不是
加快 ; 另一方 面 由于随着 温度 的升高将使 酶 的稳定性
下降, 分酶蛋 白分子逐 渐变性 而失 去活性. 部 引起 酶反 反应 的“ 适温度 ” 对 于不 同的酶制 剂在不 同的情 况 最 。 下最 适温度 有一定 的差别 。研究木 聚糖 酶时发 现 , 在 3 ~ 0℃条件 下酶活 较稳定 , 04 5 0℃后 随着 温度 的升高,
收稿 日期 : 0 7 1 - 7 2 0 — 1 2
维普资讯
汤海鸥等: 关于饲用酶制剂活性测定影响遏盘 19 )研 究不 同 p 97 。 H值 对嗜热 毛壳 菌木聚糖 酶活性 的

唾液淀粉酶酶活性的影响因素及测定方法综述

唾液淀粉酶酶活性的影响因素及测定方法综述

唾液淀粉酶酶活性的影响因素及测定方法综述摘要:唾液淀粉酶是唾液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是反映自主神经系统最为灵敏的指标,有理想的应用研究价值。

本文总结介绍了影响唾液淀粉酶的常见因素,以及五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测定方法,对于临床实验以及后续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唾液淀粉酶,酶活性影响因素,淀粉酶活性测定一、引言生物酶几乎参与了生物体内所有的生物化学反应,并且酶是生命运动、细胞活动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它是一种具有生物催化活性的生物大分子[1]。

唾液淀粉酶(salivary alpha-amylase,sAA)是唾液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唾液总蛋白的40% ~ 50%[2],常用作唾液蛋白分泌的主要指标。

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协调作用于唾液蛋白的分泌[3],而唾液淀粉酶活性是交感神经最灵敏的指标。

随着技术发展,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测定的准确度及可靠性日渐增加,且常被运用于中医脾虚证的临床辩证、治疗等方面[4]。

而唾液淀粉酶作为一种生物催化剂,具有专一性和高效性的同时,它相较于常见的化学催化剂更易受外界环境影响,导致其活性下降,甚至失活,为临床研究造成困扰。

本文就对常见的影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因素与其活性测定方法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与整理,便于进行实验验证与探究。

二、影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因素(1)温度大多数生物酶的化学本质都为蛋白质,其抗热性较差。

在0℃~40℃的温度范围内,酶催化作用速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

温度超过60℃时,绝大多数的酶都会失去活性。

唾液淀粉酶的最适温度约为37℃。

(2)pH值酶对环境中的pH十分敏感,只有在一定的pH范围内才能表现出活性,超过这个范围,酶就失活了。

一般酶的最适pH在4~8之间。

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值约为6.8。

(3)AMY1基因拷贝数及多态性唾液淀粉酶的编码基因AMY1位于染色体1p21上,不同个体之间该基因的拷贝数存在差异,变化范围为2至15倍,研究显示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含量与AMY1基因拷贝数正相关[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 正向反应与逆向反应

LDH测定的选择目前尚有争议。 国内多采用正向反应(L→P),与IFCC在 2001年发表的操作手册一致。

正向反应有利于LD1的活性表达,同时试剂成本低 廉,稳定性好。
L 乳酸 NAD LD 丙酮酸 NADH H

国外常用方法曾是逆向反应(P→L),


EDTA、草酸盐和柠檬酸盐等抗凝剂,它们为金属 离子螯合剂; 在去除Ca2+同时也去除其中Mg2+、Mn2+等离子, Ca2+是AMY的激活剂,Mg2+是ALP、CK和5′-核苷 酸酶(5′-NA)的激活剂。
1.2 肝素


是一种粘多糖, 是对酶活性影响最小的抗凝剂, 对ALT、AST、CK、LD和ACP无影响, 适于急诊时迅速分离血浆进行测定。

酶的概念

酶活性浓度测定的主要影响因 素
1.
标本及标本采集和处理因素 2. 试剂及方法学因素 3. 仪器因素的影响 4. 测定条件与参数设置
1.标本及标本采集和处理因素 的影响及控制
1.标本及采集和处理的影响因素



1.1 1.2 1.3 1.4 1.5 1.6 1.7
溶血 抗凝剂 温度 空气与光线 标本副反应 酶蛋白浓度 其他
1.1 溶血

最重要的影响是RBC内酶的大量释出。


大部分酶在细胞内外浓度差异明显,且其活性 远高于血清; 如RBC内的LD、AST和ALT活性分别较血清中高 100、15和7倍左右。

RBC释放的Hb在300~500nm可见光波段能 使吸光度值明显升高,干扰分光光度计的 测定。

使用时

2. 酶活性测定的原理

酶活性与速度的关系
*酶促反应进程曲线
2.1 定时法与连续监测法的选用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全部采用连续 监测法,少用或不用定时法。 连续监测法可以选择线性期的反应速度来计 算酶活性,测定结果可靠,是首选的方法。 但该方法仪器要求相对较高。 在基层单位,某些酶采用定时法测定也可以得 到比较准确的结果。 ALP酶活性的测定,如加做样品空白,两法 的结果准确性相当。
ALT L 丙氨酸 2 氧代戊二酸 L 谷氨酸 L 丙酮酸
L 丙酮酸 NADH H LD L 乳酸 NAD
1.5 副反应的控制

可通过加入副反应抑制剂, 或对样品进行预处理等方法给予排除。 双试剂底物启动模式因不增加成本、不耗 费时间是最经济的方法。

反应速度是正向的3倍,成本也较低。
L 丙酮酸 NADH H LD L 乳酸 NAD
2.5 检测试剂的干扰作用

试剂酶的污染。

组织匀浆中往往含有NADH-细胞色素C还原酶, 它将干扰各种还原酶的测定。 很多硝基酚的酯类衍生物在水溶液中不稳定, 放置一段时间可自行水解释放出硝基酚。 如碱性磷酸酶(ALP)测定 是通过试剂空白管检出并加以校正。 选购IFCC或中华检验学会推荐的方法和质量 好的试剂。
3.3 ε 的校准(405 nm波长)


最常用的色素原为对硝基苯酚等。 对硝基苯酚在405 nm的,可用ALP测定试 剂的缓冲液作为测定试剂,对硝基苯酚标 准液作为血清标本,实际测定计算ε值。 对硝基苯酚的ε为18700。如果ε值偏差过大, 则需找维修部检查。

反应系统


检测系统

3 仪器影响因素的控制


在日常工作中,除常规做好仪器和设备的 正确使用和维护外, 重点应注意仪器的校准问题。
3.1 酶活性浓度的计算公式
A U /L K min

V 106 K v L

摩尔吸光系数 和系数 K 均为常数, 和 K受仪器诸多因素的影响,

样品启动模式。

2.3 底物启动模式与样品启动模式

双试剂与单试剂酶促反应时间进程曲线
2.3 需要注意

某些双试剂剂型是基于试剂稳定性考虑, 并没有将底物单独作为第二试剂,也起不 到消除内源性干扰的作用。
2.4 正向反应与逆向反应


一般根据测定底物或产物的难易程度来决定。 除原则上选择对底物亲和力大,酶转换率高的 方向外,还应考虑内源性干扰、底物价格和稳 定性等诸多因素。 例如, CK的测定普遍采用逆向反应,因其逆向反应 是正向反应的6倍,而且受影响因素少。
1.3 温度


由于血清清蛋白对酶蛋白有稳定作用,如 无细菌污染,某些酶(如AST、-GT和ALP 等)可在室温保存1~3天活性不受影响。 有些酶极不稳定,如血清前列腺ACP,在 37℃放置1h,活性可下降50%。
1.3 贮存不同室温体液酶的稳定性 (活性变化小于10%)
酶 LD -GT ALD ALT AST CK ChE 室温(25℃) 1周 2d 2d 2d 3d 1周 1周 1周 2d 5d 1周 1周 1周 冷藏(0~4℃) 1~3d§ 冰冻(-25℃) 1~3d§ 1月 不稳定* 不稳定* 1月 1月 1周

冬季气温低,血液凝固慢,血清分离时间延长, 可引起血细胞内酶释至血清,加上血清与空气 长时间接触,可使某些抑制剂遭到破坏,故冬 季测定LD的活性较夏季高。
2. 试剂及方法学因素 的影响及控制
2. 试剂及方法学的影响因素

酶的测定大多使用商品试剂盒

不同厂家酶试剂盒的测定原理、试剂配方(包 括缓冲液、底物、添加剂等)、产品质量、技 术含量等常有区别。 2.1 2.2 2.3 2.4 2.5 定时法与连续监测法 检测底物或检测产物 底物启动模式与样品启动模式 正向反应与逆向反应 试剂的干扰作用
酶活性浓度测定的 主要影响因素及控制
酶(enzyme)

酶的应用

临床诊断酶学产生至今已有100年的历史。 用于诊断的酶类已超过100多种,常用的数十种。 酶测定约占目前临床化学总工作量的1/4到1/2。 是一种由活细胞产生,具有高度专一性、高度催化活性的特 殊蛋白质,又称为生物催化剂。 酶的测定方法分为绝对定量法和相对定量法两大类,以后者 为主。 酶催化化学反应的能力称为酶活性(activity)。 酶活性浓度的测定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L 丙酮酸 NADH H LD L 乳酸 NAD
2.3 底物启动模式与样品启动模式

底物启动模式(IFCC推荐采用)。


指样品先与缺乏某种底物的试剂1预孵育一定时 间后,再加入内这种底物的试剂2,开始启动样 品中的待测酶的酶促反应。 好处是在待测酶酶促反应开始之前,可以除去某 些干扰物,包括内源性干扰物和外源性干扰物。 这种模式需要双试剂剂型。 指反应所需的试剂先混合在一起,然后加入样品, 依靠样品中的待测酶来启动酶促反应; 只是在延滞期去除部分干扰物。 这种模式可采用单一试剂剂型。

如波长的准确性、半波宽的大小、比色池光径及 磨损与清洁度、温控的准确性、加样系统状况等。

和 K 可用校准物定期校正。
3.2 校准物

可用作酶活性测定用的校准物分两类。 一类是产物的基准物质,

如对硝基酚、对硝基苯胺等, 用于校准仪器的 值(摩尔吸光系数)。 多是用人血清或动物血清作介质,与测定标本比 较接近, 用于校准仪器的 K 值(酶活性浓度定量系数)。
3.3 ε 的校准(340 nm波长)



NAD(P)H是酶活性测定中常用的指示辅酶。 在340nm 的NAD(P)H的,可用葡萄糖己糖激酶 法实测、计算其实测的。 NAD(P)H的ε为6220。 如果6 000>ε>6600为不合格,则需找维修部 检查。 注:干涉滤光片者需校准,光栅式可直接使 用文献或试剂盒说明书的数值。
1.1 Hb的吸光度曲线
1.1 溶血影响的控制

减少溶血


体外溶血可通过实施样品制备技术的标准化加 以克服; 分清体内溶血与体外溶血。 可通过设置样品对照,或使用双波长比色、连 续监测法以及改进商品试剂等措施,克服对分 光光度分析的影响。 应用血清(溶血)指数直接判断溶血程度。

减少溶血的干扰

底物的非酶反应。



解决的方法

3. 仪器因素的影响及控制
3 仪器的影响因素

加样系统

加样的准确性、重复性和携带污染; 反应杯的形状、表面和携带污染; 反应杯和反应槽温度的准确性、波动范围; 搅拌和清洗机构的效果和携带污染; 光度计的准确性、重复性、线性范围和杂散光等 均会造成结果的偏差。
1.6 酶蛋白浓度



酶蛋白在低浓度时易失活,可能是亚基易 解离、易吸附于容器上和易发生表面变性 之故。 酶蛋白在高浓度时较稳定,但活性过高超 过检测仪器的线性范围时,需将样品进行 稀释或减少样品用量后再行测定。 样品稀释后所测得的活性常偏高,可能与 抑制剂被稀释有关。
1.7 其他


样本器皿的质地和洁净度,采血部位,以 及血清中过量的胆红素、脂质,样品制备 过程中的振摇等,均可引起酶活性改变。 季节
2.1 连续监测法与定时法 的酶促反应时间进程曲线
2.2 检测底物或检测产物的选择

取决于哪个更方便,测定的结果更准确。 通常原则是选择测定产物的生成量而不是底 物的消耗量。


反应时底物浓度高,反应时间短; 这也是淀粉酶的碘淀粉比色法逐渐被色素源底物 所取代的原因之一。 除部分测定NADH减少可以看成测底物的消耗量外, 已很少采用测定底物消耗量的项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