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八年级上册科学气温

合集下载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2课《气温》。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测量、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有:第一章第五节《气候与天气》中的第二部分《气温》。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理解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气温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温度计、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气温记录表格、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气温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引发学生对气温的思考,引入新课。

(1)展示夏天和冬天的图片,让学生描述气温差异。

(2)提问:气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1)气温的概念: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

(2)气温的测量:使用温度计进行测量。

(3)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气温的变化曲线,引导学生分析规律。

3. 例题讲解:讲解与气温相关的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1)例题1:某地一天中最高气温为30℃,最低气温为20℃,求这一天的平均气温。

(2)例题2:比较我国南方和北方的气温差异,分析原因。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气温测量、记录和分析,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1)测量教室内的气温,记录在气温记录表格中。

(2)分析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六、板书设计1. 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

2. 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规律。

3. 气温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测量并记录家中一天的气温变化,计算平均气温。

(2)分析气温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提出相应的适应措施。

2024年22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24年22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024年22 气温—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主要讲述气温的相关知识。

教学内容包括第三章“气候与生活”的第一节“气温的变化与影响”,详细内容涉及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分布规律以及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其分布规律,理解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气温知识分析生活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处理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以及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世界气温分布图、多媒体课件。

2.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气温分布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温。

2. 新课导入:讲解气温的概念、测量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气温的相关知识。

3.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气温测量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4. 例题讲解:分析气温的分布规律,讲解相关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与气温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气温的变化与影响2. 板书内容:(1)气温的概念与测量方法(2)气温的分布规律(3)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并说明影响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

(3)举例说明气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气温的相关知识。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全球气候变化,了解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气象站、开展气温调查等,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掌握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气温变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通过对天气和气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温的定义2. 天气和气温的关系3. 气温的测量单位及换算4. 气温的变化规律5. 天气对生活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关系,气温的测量单位及换算。

2. 难点:气温的变化规律,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利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3. 运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天气预报,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温。

2.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阐述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

3. 讲解气温的测量单位及换算,举例说明。

4. 分析气温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气温变化。

5. 讲解天气对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对恶劣天气。

6.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观察一周的气温变化,分析天气对生活的影响。

六、教学策略:1. 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深入了解天气和气温的变化。

2. 利用多媒体教学,如天气预报视频、气温变化图表等,增强学生对天气和气温的认识。

3. 设置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天气预报,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温的概念。

2.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基本概念。

3. 分析天气和气温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理解天气对气温的影响。

4. 讲解气温的测量单位和换算方法,让学生掌握气温的计量和转换。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精彩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精彩教案

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22《气温》精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2章《气温》。

教学内容包括:气温的定义、气温的测量、气温分布的特点以及影响气温的因素。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如下:1. 22.1节:气温的定义及测量;2. 22.2节:世界气温分布规律;3. 22.3节:影响气温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气温的定义,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理解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气温的因素;2.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气温变化的原因,提高实践操作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关爱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的定义、测量方法以及世界气温分布规律。

难点:影响气温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世界气候分布图、多媒体设备;2. 学具:气温记录表、学习笔记、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我国不同地区的气温差异,引发学生对气温分布规律的思考;2. 新课导入:介绍气温的定义、测量方法,引导学生学习气温的相关知识;3. 知识讲解:(1)讲解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展示世界气候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分析;(2)讲解影响气温的因素,结合实例进行分析;4.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气温测量,记录数据,讨论气温变化的原因;5.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6. 随堂练习:设计气温相关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气温》2. 主要内容:(1)气温的定义、测量;(2)世界气温分布规律;(3)影响气温的因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的定义及测量方法;(2)分析世界气温分布规律及影响气温的因素;(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气温变化的看法。

2. 答案:(1)气温是指空气的温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测量方法有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2)世界气温分布规律: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从沿海向内陆递减。

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课件:气温(共17张PPT)

新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课件:气温(共17张PPT)

3.一天中的气温是在不断变化的,所以在气象观测中,测量气温的工具 有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和最低温度计。
一天中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 午后2时左右 ; 一天中最低气温通常出现在 日出前后 。
4.温度计通常放在一个漆成白色的百叶箱里。原因:(1)百叶箱里气温比 箱外__低__;(2)百叶箱内的温度波动小,所以更能反映真实的气温。
A.早晨
B.中午
C.傍晚
(2)该实验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是 没有设置不装遮阳帘的对照组。
5.气温是指大气的温度,表示( B) A.大气温暖的程度 B.大气的冷热程度 C.大气的湿度 D.大气的成分 6.下列关于气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B.气温是指某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C.测量气温的温度计通常放在白色的百叶箱内 D.一天内最高气温通常出现在正午12时
3.小张同学想要测量家里的气温,为了使测得的温度更接近实际温度, 则温度计应该摆放的位置是(B )
A.朝南的阳台上 B.客厅里 C.朝北的后窗上 D.厨房内
4.读浙江省某地某日“气温日变化图”,该地该日的最低气温大约是( B) A.23.1 ℃ B.24.1 ℃ C.25.1 ℃ D.26.1 ℃
14.某气象站一天中测得以下几个时间段的气温,试回答下列问题:
时 间/t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温 度 12.2 10.4 9.4 11.1 12.0 17.6 18.5 22.4 20.5 18.1 14.4 13.9 /℃
(1)当地气温的最高值出现在_1_4__时,最低气温出现在__4__时。一天中的
7.下图是杭州市夏季某日的气温变化曲线图,观察后回答下列问题。 (1)气温日较差指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之差。这一天,杭州气温日较 差是( C ) A.10.5 ℃ B.9 ℃ C.11.5 ℃ D.67.5 ℃

浙教版科学八上22气温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上22气温教案

浙教版科学八上22气温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上册第22章“气温”,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气温的概念、气温的测量、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具体章节内容为22.1节“气温的测量”和22.2节“气温的变化”。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气温的概念,掌握气温的测量方法。

2. 理解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特点,了解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的测量方法、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特点。

难点:气温变化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温度计、天气预报视频、气温变化图表。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天气预报视频,让学生了解气温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气温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习气温的测量方法。

3. 测量气温:演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掌握气温的测量技巧。

4. 气温变化特点:通过气温变化图表,讲解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5. 例题讲解:分析实际案例,讲解气温变化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 随堂练习:布置气温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气温2. 内容:(1)气温的概念(2)气温的测量方法(3)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特点(4)气温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的概念及其测量方法。

(2)分析气温日变化和年变化的特点,举例说明其对生活和生产的影响。

2. 答案:(1)气温是大气温度的简称,反映了大气的冷热程度。

测量方法:使用温度计。

(2)气温日变化:一天中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午后14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

年变化:我国气温年变化表现为冬季气温低,夏季气温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操作、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气温的测量方法及其变化特点,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

八年级科学上册《天气和气温》教案浙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掌握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观察天气、气温变化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3. 通过对天气和气温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天气和气温的概念。

2. 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3. 气温的测量方法。

4. 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5. 保护环境,关注气候变化。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难点:气温的测量方法,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气温变化和天气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设置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身体验气温测量和天气预报的制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天气变化和气温差异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2. 讲解天气和气温的概念,阐述天气和气温的关系。

3. 讲解气温的测量方法,演示实验操作。

4. 讲解天气预报的制作过程,展示天气预报的制作实例。

5.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天气和气温对生活的影响。

6.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进行气温测量实验,体验天气预报的制作。

7.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观察天气、气温变化方面的不足。

8. 布置作业:让学生收集气象资料,了解我国气候变化趋势,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实践环节的表现,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评价设计评价目标:1. 学生能准确描述天气和气温的概念,并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气温测量工具,并解释测量结果。

3. 学生能够理解天气预报的基本原理,并简单介绍其制作过程。

4.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记录天气数据,展示对天气变化的认识和关注。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精品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精品教案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22天气和气温精品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在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上册第22课“天气和气温”中深入学习。

具体内容包括:气温概念、测量与记录;天气现象观察与描述;影响气温变化因素;以及气温与生活关系。

我们将重点学习教材中第一、二节内容,详细探讨气温测量和天气现象观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气温概念,掌握气温测量与记录方法。

2. 能够观察和描述常见天气现象。

3. 解影响气温变化因素,认识到气温与生活密切关系。

4.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气温测量与记录方法,天气现象观察与描述。

难点:影响气温变化因素及其对生活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气温计、天气现象图片、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我将给学生展示一组天气现象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天气情况,从而引出本节课主题。

2. 新课导入(10分钟)(1)介绍气温概念,引导学生解气温对生活影响。

(2)讲解气温测量与记录方法,演示如何使用气温计。

3.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教材中例题,让学生通过例题掌握气温测量和记录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知识拓展(5分钟)讲解影响气温变化因素,让学生解气温与生活关系。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天气和气温2. 内容:(1)气温概念、测量与记录(2)天气现象观察与描述(3)影响气温变化因素(4)气温与生活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气温概念及测量方法。

(2)观察并描述今天天气现象,记录气温变化。

2. 答案:(1)气温是指空气温度,通常用摄氏度(℃)表示。

测量方法:将气温计放在通风、遮阳地方,读取温度数值。

(2)请学生根据实际观察完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掌握程度如何,教学方法是否合适。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天气变化,解气候变化对生活影响,培养学生保护环境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低 气温
日出
气温
最高 气温
正午
日落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时间:时
气温
最高气温:一天中的气温最高点。 它出现在午后2时(14点)。
最低气温:一天中的气温最高点。 它出现在日出前后。
平均气温:每天2、8、14、20时 即时温度的平均值。
最低温度计通常是酒精温度计,其中置一长约二公分、两端呈球 状之黑色玻璃棒作为指标。当温度下降时,酒精柱顶端表面张力 作用,带着游标下降;当温度上升时,酒精膨胀,酒精柱经过游 标周围慢慢上升,而游标仍停在原来的位置上,并记录下最低之 温度。最高温度计則通常为水银温度计,水银装在尾端的玻璃球 中,其紧邻上方为一极狭小的颈部。当温度上升时,水银膨胀, 可以顺利冲过颈部,而升到较粗的玻璃管中,以标示温度。但当 温度下降时,水银收缩,却通不过颈部回到玻璃球中,于是所显 示的温度自然就是最高温度了。
单位是摄氏度( ℃ )
一天中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大概出现在什么时间?
仪器: 地点:
为什么要把 温度计放在 百叶箱里测
量气温?
观察百叶箱的结构
1、你知道为什么将温度计放在百叶箱里吗? 百叶箱的好处:能防止日晒雨淋,又能通风。在百叶 箱内避免阳光直接照射,气温波动比箱外小,真实地反 映空气的温度。
大气温度、风、降水、湿度等因素
天气是指短时间内大气综合状况
包括:大气温度、湿度、气压、风、 降水等要素,还包括雷电、下雪等
天气:强调“短时间内”,“多变不稳定” 气候:强调“长时间”,稳定 加以区分!!!
1、下列词语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
① 阴转多云 ② 冬暖夏凉 ③ 晴空万里 ④ 秋高气爽 ⑤ 和风细雨 ⑥ 终年高温 ⑦ 冬雨夏干 ⑧ 雷电交加 ⑨ 鹅毛大雪 ⑩ 四季如春 11 烈日炎炎 12 长夏无冬
3.下列叙述中,描述天气的是( ) A.山前桃花山后雪 B.春风又绿江南岸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E.山雨欲来风满楼 F.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气温(大气/空气的温度) 气温是构成天气的基本要素 (当地空气的冷热程度)
气温的测量工具是温度计 (普通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
D
4. 天气的主要要素是( ) A.A ) A.漠河 B. 吐鲁番 C. 南京 D. 杭州
6.下列描述中,前者属于天气,后者属于气候的是
(D)
A.长夏无冬,雷电
B.刮风,下雨
C. 终年高温,冬暖夏凉 D.阴转多云,四季如春
中国最低气温 的地区-漠河 – 52.3℃
中国最高气温的地 区-新疆吐鲁番 47.8℃
1、天气是指短时间内近地面__气__压_____、 ___温__度________、_湿__度_______等要素的综 合状况。
2、下列词语是描述天气的是__①__④____。 ①狂风暴雨 ②四季如春 ③终年高温 ④晴转多云
第2节 气 温
蚂蚁搬家是预 示着什么?
蜻蜓飞得很低 是什么时候?
预示着天气的变化
义乌市专业气象台2016年10月10日09时00分 发布的天气预报: 【市区天气】
今天多云,明天晴,后天多云转晴 温度:18—21 ℃ 【风力】东南风2级 【降水概率】30% 【相对湿度】 :最大75%,最小35%
从上面内容中你看到天气应该包括哪些方面?
狗为什么吐舌头?
气温与生物的 关系非常密切。 很多随着气温 的升高,狗的 呼吸频率会明 显加快,另外 狗会通过吐舌 头排汗而降温。
气温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也很大,人 体感舒适的温度约为22℃。而各种农作物则 都有自己不同的最适生长温度。
世界最高气温的地 区 美国“死谷” 56.7 ℃
世界最低气温的地区 南极 –89.2℃
1. 下列语句中描述天气的是
()
A.龙湾夏季高温多雨 B四季如春
C.雨过天晴
D.冬暖夏凉
2.通常一天中的最低气温,往往出现在 ( )
A.日落前后
B.日出前后
C.清晨2时
D.午夜24时
3. 气温对人类生活和生A 产的影响也很大,人体最 感舒适的气温约为( )
A.22 B.30 C. 18 D. 25
2、百叶箱为什么漆成白色? 漆成白色,阳光被反射掉,所测温度比较接近大气温度。
3、百叶箱离地面的高度一般是多少?为什么? 1.5m左右,这个高度的气温比较稳定,并且人类活动都在 这一高度,更具实用价值。 4.百叶箱朝向哪个方向开着? 避免太阳直射,北半球的百叶箱的门都是朝北的
气温
温度 ℃
32 30 28 26 24 22 20
1.下列叙述中,描述天气的是( )
A.山前桃花山后雪 B.塔里木盆地终年干燥少雨
C.昆明四季如春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记几个“天气”和“气候” 2.下列叙述中,不属于描述天气的是( )
A.今天傍晚下了一场雷阵雨
的例子 B.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
C.风和日丽
D.今天气温10-20摄氏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