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案-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学设计

本 节 主 要讲 述 渗 透 作 用 的 原 理 , 物 细 胞 的 吸 收 和失 水 . 植 水 分 的运 输 利 用 和散 失 及 合 理灌 溉 等 内容 。 教材 是 按 “ 理一 原 应 用 ” 特点 进 行 编 排 的 . 的 即从 “ 什 么 能 够 吸水 ” “ 样 吸 为 一 怎 水 ” “ 收 的水 分 是 怎 样 运输 、 一 吸 利用 与 散 失 的 ? 一 “ ” 如何 合 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匪
《 物 对 水 分 的 吸 收 和 利 用 》 学 设 计 植 教
郭 劲 荣
( 北武 邑 中学 , 北 衡 水 河 河
教 材 分 析 ( ) 材 的 地位 和 作 用 。 一 教 本 课 是 在初 中 “ 物 吸水 的原 理 ” 础 上及 高 中学 习 了细 植 基 胞 的结 构 和 功 能相 关 知 识 后 .重 点 讲 述植 物渗 透 吸 水 这 一 生 理 过程 。 方 面 它 与前 面 所 学 内容 紧密 联 系 , 一方 面又 为 今 一 另
( ) 础 知 识主 动 学 习法 。 一 基
( ) 点 难 点合 作 分 析 、 二 重 自主 探 究 。
四 、 学设 计 教 我 首 先 提 出第 一 个 思 考 问 题 : 市 场 买 回的 新 鲜 蔬菜 , 从 放 久 了会 萎 蔫 . 放 人 清 水 中又 会 变 得硬 挺 。 什 么 ? ( 再 为 回答 : 植 物 吸水 了 ) 设 计 意 图 : 系 生 活 , 例 真 实 可 信 , 生 体 会 深 刻 , 发 联 事 学 激 探究热情 。 第 二 个 问题 : 地 球 重力 作用 下 , 往 低 处 流 。那 么 在 植 在 水 物体 内是 这 样 吗 ? 什 么 ? 时让 学 生 观 看西 双 版 纳 望 天树 图 为 同 片 , 又 如何 从 土 壤 运往 8 米 高 的 大树 顶 端 ? 分 进 入植 物 体 水 0 水 后 又有 何 用 处 ? 设 计 意 图 : 例 鲜 活 , 人 入 胜 , 步 设 疑 , 紧扣 本 节 内 事 引 步 又 容 . 起学 生强 烈 的 求 知 欲 . 激 并顺 理 成 章 引 入新 课 。 ( ) 透作 用原 理 。 一 渗 1活 动探 究 法 . 教 师 演 示 渗 透作 用 与水 分 流 动 的实 验 ,引 导学 生观 察 并 记 录实 验 现 象 , 思 考 回 答下 列 问题 : 述 漏 斗 管液 面的 变 化 并 描 情况 , 并说 明产 生 这 些变 化 的原 因 ? 设 计 意 图 : 生 很 容 易 答 出 : 斗 管 液 面 上 升 了 。但 其 原 学 漏 因就 未 必 清 楚 了 , 而 引发 进 一 步探 究 。 从 下 面 我 结合 动 画演 示 水 分 子 进 出半 透 膜 的 过程 ,让 微 观 的 问题 形 象 化 , 而 突 破 难 点 , 解 渗 透 作 用 的 概念 。又 提 出 从 理 问题 : 如果 将 半 透 膜 换 成 纱 布 , 斗 液 面会 不会 上 升 ? 那 么 渗 漏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水分代谢 包括水分 的吸收、 运输、利 用和散失。
吸水的主要器官
根
思考根尖各个部分细胞的吸水方式?
渗透 作用
吸胀 作用
一、水分的吸收 (一)吸水的部位和方式
主要的器官是:根 最活跃的区域是: 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
无大液泡的细胞 吸胀作用 吸水方式
有大液泡的细胞 渗透作用
曹杨二中高三(14)班学生
班级职务:学习委员
高考志愿:北京 大学中文系
高考成绩:语文121分数学146分
英语146分历史134分
综合28分总分
575分
(另有附加分10
分)
上海高考文科状元--常方舟
“我对竞赛题一样发怵”
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常方舟认为学习的高 效率是最重要因素,“高中三年,我每天晚 上都是10:30休息,这个生活习惯雷打不动。 早晨总是6:15起床,以保证八小时左右的睡 眠。平时功课再多再忙,我也不会‘开夜 车’。身体健康,体力充沛才能保证有效学 习。”高三阶段,有的同学每天学习到凌晨 两三点,这种习惯在常方舟看来反而会影响 次日的学习状态。每天课后,常方舟也不会 花太多时间做功课,常常是做完老师布置的 作业就算完。
D。 A液面高于B液面,B侧为无色
6。请根据渗透作用的原理设计一个实验,来测定细 胞液的大体浓度。
(1)按照一定浓度梯度,配制不同浓度的溶液。 (2)把相同的成熟植物细胞分别放入不同浓度的溶液中,
用显微镜观察发生质壁分离的情况。 (3)在显微镜下可看到几乎无变化及发生不同程度质壁
分离的细胞,细胞液的浓度应是介于刚开始发 生质壁分离和刚好不发生质壁分离的两个外界溶液的浓度 之间 (4)如果实验中细胞均未发生质壁分离,或者均发生太 明显质壁分离,则应分别提高或降低溶液的浓度。
五年级生物教案:植物在水分中的吸收与输送

五年级生物教案:植物在水分中的吸收与输送植物在水分中的吸收与输送植物作为生物的一种,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水分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并将其运送到整个植物体内各个部位,以满足植物生长所需。
本文将重点探讨植物在水分中的吸收与输送。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植物通过细小的根毛吸收土壤中的水分。
根毛是根系统的细胞特化结构,它们形成了密集的网状结构,增加了植物吸收水分的吸收面积。
根毛表面含有大量的细胞毛细胞,这些细胞毛细胞表面上有丰富的细胞质突起,增加了根毛对水分的吸附能力。
当土壤中的水分浓度低于植物根细胞内的水分浓度时,水分会沿着浓度梯度进入根细胞内,从而实现根对水分的吸收。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过程需要依靠一种特殊的物质运输机制,即细胞渗透调节。
当根细胞内部的渗透物质浓度高于土壤水分的渗透物质浓度时,根细胞内的渗透物质会释放到土壤中,从而形成一个渗透物质浓度较高的环境,使得土壤中的水分向根部移动,进而被根毛吸收。
二、植物对水分的输送植物通过一种被称为细胞饱和溶液循环(Cellular Solute Circulation)的机制,将根部吸收的水分输送到整个植物体内。
植物中的细胞都含有半透性细胞膜,这种细胞膜能够选择性地阻止某些物质的通过,使得水分和溶质可以在细胞膜之间自由地运动。
植物中的细胞内部含有大量的液泡,液泡中包含着各种溶质,如无机盐和有机物质。
当根部吸收到水分后,水分会被液泡中的溶质所吸附,形成细胞内的饱和溶液。
这种饱和溶液会通过一种被称为细胞质流的运动方式,快速而连续地在细胞间传递。
细胞质流是由细胞质中饱和溶液中的溶质颗粒和水分共同推动的。
细胞质流的输送速度相对较快,能够将水分和溶质迅速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位。
细胞质流通常发生在茎部的韧皮部的筛管细胞中。
这些筛管细胞之间存在着连通的胞间隙,形成了筛管组织。
在筛管组织中,细胞质流可以通过筛管元素的质膜连接而连续地流动,达到植物体内各个组织和器官之间的信息传递和物质输送。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与矿质营养

二、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与矿质营养巩固基础1.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2。
矿质营养}⎪⎪⎪⎪⎪⎪⎪⎪⎪⎩⎪⎪⎪⎪⎪⎪⎪⎪⎪⎨⎧⎪⎪⎩⎪⎪⎨⎧⎪⎩⎪⎨⎧⎪⎩⎪⎨⎧⎩⎨⎧+)(.:..::::::14:.......:........:不重复利用如形成稳定的化合物重复利用如形成不稳定的化合物如离子状态利用随水分运输而运输运输过程运输和利用矿质元素的主动运输吸收原理离子吸收形式离子在土壤中存在的形式矿质元素的吸收种种类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微量元素大量元素植物必需元素养营质矿Fe Ca Mg P N K Ni Cl Mo Cu Zn B Mn Fe Mg C K S P N O H C a把握要点考点一吸胀吸水和渗透吸水吸胀吸水是指细胞在形成液泡之前的主要吸水方式,其原理是吸胀作用。
当大分子的淀粉粒和蛋白质等处于凝胶状态时,这些大分子之间有大大小小的缝隙.水分子会迅速地以扩散作用或毛细管作用等形式进入凝胶内部,具有极性的水分子与亲水凝胶结合起来,使其膨胀,这种现象叫吸胀作用。
原生质凝胶吸胀作用的大小与该物质的亲水性大小有关,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的亲水性依次递减.因此大豆种子(含蛋白质多)比玉米种子(含蛋白质相对少)的吸胀作用要大.干燥的种子吸胀作用的力量相当大,人们用大豆等种子填入岩石裂缝中,灌水以后,大豆的吸胀力可使岩石崩裂;将大豆从枕骨大孔装入颅腔内,加水后利用大豆的吸胀作用可将头骨分开。
植物细胞形成液泡以后主要靠渗透作用吸水,这是因为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①细胞膜和液泡膜(原生质层)是选择透过性膜;②细胞液和外界的土壤溶液有浓度差,细胞液就通过细胞膜和液泡膜与土壤溶液构成渗透系统,因而成熟的植物细胞主要靠渗透吸水。
这两种吸水方式及其变化是考点之一.链接·聚焦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吸收水分的过程有何变化?提示:种子在萌发初期吸收水分的方式为吸胀吸水,当长出幼根,形成液泡后,主要靠渗透吸水。
第二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第一课时)

第二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第一课时)宁海县桃源中学王兆永【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水对植物生命活动的作用。
(2)演示植物吸水、失水实验,认识植物细胞吸水、失水原理。
(3)了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和利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合作形式进行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2)通过学习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求知欲。
【重点】:植物细胞吸水、失水原理,植物对水分的运输和利用【难点】:植物细胞吸水、失水原理【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进行预习“实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确定实验方案,准备实验用具。
【教学方法】:实验与讲述、观察与讨论相结合【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教师出示一盆已轻度萎蔫植物,同时演示多媒体,并结合植物在夏天傍晚的现象,提出以下问题:师问:植物为什么会出现萎蔫现象?结论: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吸水器官是根。
师问:如何消除萎蔫现象,使植物正常生长?从而引出植物又是如何靠细胞吸水、失水的?板书: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二、探究新知:(一)、植物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学生实验一用两块2cm见方,0.5cm厚的萝卜块,分别投入盛有清水和20%NaCl水溶液中,液体要浸没萝卜块。
过一会儿取出萝卜,迅速吸干,同时放在天平上称量。
比较两萝卜的质量变化及其大小。
现象:放在清水中的萝卜块质量变大了,放在盐水中的萝卜块质量变小了。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上述实验过程。
教师提问:植物细胞为什么会在不同的情况下失水和吸水?师讲述:为探究这个问题我们先要通过演示实验搞清“溶液”和“浓度”的含义。
教师演示实验二:取甲、乙、丙三只烧杯,放入等量的蒸馏水。
演示步骤(1):向乙烧杯中加入一小勺盐,形成盐水。
引导学生找出蒸馏水和盐水的区别,知道溶液的含义。
演示步骤(2):向丙烧杯中加两小勺盐使其溶解,问丙杯液体是溶液吗?与乙杯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理解浓度的含义。
高二生物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标夺市安祺阳光实验学校高二生物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学习内容:水分对于植物体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植物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
植物的水分代谢主要包括四个过程,即水分的吸收、水分的运输、水分的利用以及水分的散失,每一个过程都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其中同学们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水分的吸收。
本讲还要学习植物的矿质营养。
包括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以及合理施肥的基础知识。
初步学会确定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方法。
学习的重点是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学习的难点是确定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的方法。
二. 本周学习重点与难点:(一)学习重点:1. 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2. 原生质。
3. 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水、无机盐、糖类、脂类的作用。
(二)学习难点:1.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2.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的重要作用。
3. 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水、无机盐、糖类、脂类的作用。
三. 学习内容及疑难解析: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有两种原料:二氧化碳和水。
二氧化碳来自大气,通过植物的叶片吸收,再被利用。
而水分则来自土壤,主要通过根吸收。
1. 水分的吸收:(1)水分吸收的部位和方式:不同的植物器官,或者同一植物器官的不同部位吸收水分的方式有可能是不同的,即有些器官、有些部位是利用吸胀作用;而有些器官、有些部位则是利用渗透作用吸收水分的。
植物细胞吸收水分的两种方式:<1> 吸胀作用指的是植物体利用细胞内的亲水性物质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等来吸收水分。
<2> 吸胀作用的原理是淀粉粒、纤维素和蛋白质等在细胞内都是凝胶状态,水分子以扩散作用或毛细管作用进入凝胶内部后,可通过氢键与亲水凝胶结合,使其膨胀。
<3> 蛋白质、淀粉、纤维素三者的亲水性逐次递减。
所以含蛋白质较多的豆类种子吸胀作用比较大。
<4> 渗透作用是植物体吸收水分的主要方式。
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教案

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教案教案:植物根对水分的吸收一、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根吸收水分的过程;2.掌握根毛结构和功能;3.理解渗透压对水分吸收的影响;4.了解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和适应策略。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植物根吸收水分的过程;2.根毛结构和功能;3.渗透压对水分吸收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PPT、实验器材、图片和视频等;2.学生准备:参考书籍、纸笔。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通过引入相关知识,例如:“同学们,你们每天都会水植物,但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植物根部能吸收水分呢?植物根是如何吸收水分的呢?”2.提出问题(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实际植物,提出问题:“植物根部是如何吸收水分的?水分是从哪里来的?”3.实验展示(20分钟):教师进行实验展示,向学生阐述水分吸收的过程,并利用颜色示踪法展示水分在根部的运输路径。
教师在PPT中展示实验步骤和结果,并解释实验原理和过程。
4.知识点讲解(20分钟):教师通过PPT和板书,分别讲解植物根毛结构和功能和渗透压对水分吸收的影响。
教师可以使用图片和示意图进行解释,并逐步讲解相关概念和机制。
5.讨论和合作学习(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合作学习,讨论和回答问题:“为什么植物根部需要根毛?根毛的作用是什么?渗透压是如何影响水分吸收的?”6.总结和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刚刚学习的内容,并进行解答。
教师可以使用PPT和板书进行总结,并强调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和适应策略。
7.拓展学习(15分钟):。
高二生物《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案

高二生物《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过程;- 掌握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方式;- 掌握植物的水分利用方式。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会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 学会运用图表和实验来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方式;- 植物的水分利用方式。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实验来解决问题;- 如何理解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过程。
教学准备:1. 教案和教材;2. 实验器材和材料:葡萄和玻璃棉球;3. 视频或图片资料相关素材。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介绍植物对水分的重要性,引出今天的主题。
Step 2 知识讲解:通过教师讲解、视频或图片资料展示的方式,简要介绍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方式和植物的水分利用方式。
1. 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方式:- 渗透作用:根尖的毛细管现象;- 活动运输作用:根细胞主动吸收水分;- 生态运输作用:根的活动使水分上升到植物体的地上部分。
2. 植物的水分利用方式:- 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水分转化为有机物质;- 冷却作用:植物通过散发水分来降低体温;- 运输作用:植物通过水分在体内的运输来输送养分。
Step 3 实验演示: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植物对水分的吸收方式。
1. 实验材料准备:一颗葡萄,玻璃棉球。
2. 实验步骤:- 将葡萄的蒂部切掉;- 将葡萄放入玻璃棉球中;- 观察并记录葡萄表面是否有水滴出现。
Step 4 实验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方式。
Step 5 总结归纳:教师带领学生总结和归纳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的过程。
Step 6 拓展延伸:教师展示一些实际生活中与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有关的例子,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Step 7 小结反思:让学生进行小结和反思,并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疑惑。
Step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教案-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生物教案-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 1、使学生了解植物体吸水的部位及植物细胞的两种吸水方式。
2、使学生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
3、理解植物体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等过程。
4、理解蒸腾作用及其对植物的作用。
5、使学生了解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二、能力方面 1、通过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进一步训练学生制作临时装片的技能,同时培养其分析实验的能力。
2、通过分析渗透装置得出渗透吸水原理,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训练其科学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如应用植物吸水原理进行合理的灌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理念。
2、通过学生对水资源现状的了解,增强学生关心、自觉保护地球水资源的意识。
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以及合理灌溉等方面的知识内容。
1、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材选简要介绍了一下植物吸收水分的器官(主要器官是根,叶等器官也可以吸收水分)、吸收水分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的表皮细胞)、植物根尖的结构、以及植物吸收水的两种主要方式,即吸胀吸水和渗透吸水,指出未成熟的植物细胞,还没有形成大液泡,主要依靠吸胀作用吸水;而成熟的植物细胞,即有大液泡的细胞主要以渗透作用方式吸收水分。
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渗透吸水原理,教材通过分析渗透装置,总结出:(1)渗透作用的概念。
即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两个条件。
即一是具有半透膜,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之间具有浓度差。
接着分析为什么一个成熟植物细胞相当于一个渗透系统,指出当成熟的植物细胞具备上述两个条件时,就会发生渗透作用。
然后安排学生做《实验九、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以验证成熟植物细胞的确是一个渗透系统。
2、水分的运输、利用和散失水分是如何从根毛细胞最终进入植物体的每一个细胞的呢?(1)教材先分析了土壤溶液中的水分进入根尖以内的导管的两条途径①另一条途径是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根尖成熟区的表皮细胞、并且通过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的层层细胞向内渗入,最终进入导管。
②一条途径是通过成熟区表皮细胞细胞壁,以及成熟区表皮细胞以内层层细胞之间的细胞间隙向里渗入,最终进入导管。
(2)教材接着又简单介绍了水分如何通过根、茎、叶中的导管在值物体内的运输、以及少部分水被植物体利用和大部分水通过蒸腾作用散失掉的情况3、本节的最后教材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简要讲述了合理灌溉的原理和应用。
教法建议 1、引言课前可收集一些我国、世界有关水资源危机的事例或数据;也可结合节水的需要收集一些人类所采取过的一些节水措施;或者是植被对水资源起到保护作用的事例,这样引入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对为什么要节水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同时在本节学习结束后也会对为什么要保护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有较深的体会。
2、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植物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及散失。
水分代谢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陌生,因此,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以了解学生对水分代谢的理解程度,找出学生对水分代谢理解上的偏差和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使学生对水分代谢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后,教师可专心与学生一起来处理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一教学内容。
(1)分析渗透装置,总结出渗透作用的概念和渗透吸水的原理,这是本节的难点。
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所给的渗透装置,引导学生把与该装置有关问题讨论透彻,这是一次很好的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
在渗透作用中,水分子总是从密度高的一侧更多地向密度低的一侧运动,由于在细胞中水是溶液的溶剂,因此从溶液的角度来说,水分是从溶液浓度低的一侧更多地向浓度高的一侧渗透,对此学生的理解不易明白,应注意解释清楚。
细胞壁是全透性的,而细胞膜是半透性的(选择透过性),二者在通透性上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对渗透作用的影响、对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产生,都需要学生很好的理解。
(2)引导学生讨论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在搞清楚渗透系统满足的两个条件后,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成熟植物细胞(比如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的结构,它的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水分子和溶质分子都可以通过的透性膜。
原生质层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选择透过性膜。
原生质层包围着具有一定浓度的细胞液,这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区分一下原生质与原生质层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使学生意识到:渗透系统的两个条件在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中都是存在的,从而得出结论,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3)学生做《实验九、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在学生明确了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后,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呢?”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假设或自己的实验设计,之后与书上的实验九进行比较。
之后,学生做实验九,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结果可检验同学们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质壁分离的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等问题。
3、水分的利用和散失,这部分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是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这是本课题的教学的重点。
学生可能在初中已经知道,植物体吸收的水分中有99%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去了,据此,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蒸腾作用是对水分的浪费吗?从而引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以至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
4、合理灌溉这部分的教学可采取一边列举合理灌溉的实例,一边让学生分析该措施的生物学原理的方式,以强化学生对水分代谢知识点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第四节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植物体吸水的部位及植物细胞的两种吸水方式;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体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大体过程;蒸腾作用及其对植物的作用;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渗透作用的原理授课1课时,实验1课时挂图、多媒体课件、实验1、引言课前可准备两组天竺葵植株,一株正常浇清水,一株浇浓盐水,以备上课学生观察之用;课前可收集一些我国、世界有关水资源危机的事例或数据;也可结合节水的需要收集一些人类所采取过的一些节水措施;或者是植被对水资源起到保护作用的事例,这样引入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对为什么要节水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同时在本节学习结束后也会对为什么要保护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也会较深的体会。
学生讨论水资源方面的资料,同时观察两株天竺葵的生长异同,从而引入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学习。
植物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及散失。
水分代谢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陌生,因此,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以了解学生对水分代谢的理解程度,找出学生对水分代谢理解上的偏差和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比如,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①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②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是什么?③你了解植物根尖的结构吗?④植物体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通道是什么?你知道这些通道在植物体的哪个部位吗?⑤水在植物体内都可以参与哪些生理功能?⑥植物体内水分是如何散失的?⑦你了解蒸腾作用吗?这个生理过程对植物体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在使学生对水分代谢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后,教师可专心与学生一起来处理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一难点内容。
在向学生介绍植物的吸胀吸水后,可提出下面的问题供学生讨论:同样干燥的大豆种子和玉米粒浸入水中一段时间后,大豆种子和玉米粒相比,你认为哪种籽粒膨胀幅度更大?为什么?干燥的大豆种子和玉米粒浸入水中后,它们的细胞是采用吸胀的方式来吸水的,即大豆和玉米中的亲水性物质,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这些物质吸水引起的。
而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的亲水能力是不一样的,其吸水能力的顺序由大到小为蛋白质、淀粉、纤维素。
而大豆种子中主要的储存物质是蛋白质,而玉米粒中主要的储存物质是淀粉,且它们的细胞壁中都含纤维素。
因此豆类种子的吸胀现象就比谷物的种粒明显。
2、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向学生介绍植物吸水最主要的方式,即渗透吸水。
(1)分析渗透装置,总结出渗透作用的概念和渗透吸水的原理。
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所给的`渗透装置,引导学生把与该装置有关问题讨论透彻,这是一次很好的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
让学生特别注意渗透模型装置所选用的膜是一种半透膜,并向学生说明,这种膜的特点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而蔗糖分子很难通过。
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提出下面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①同学们已经观察到,漏斗中的蔗糖液面会高于烧杯中清水的液面,此时蔗糖液的上升是逆重力方向上升的,而且长颈漏斗的管径又不是很细,所以排除了毛细现象的原因,请你想一想,是什么力量使蔗糖液会逆着重力方向上升? ②如果把蒙住长颈漏斗的半透膜,换成全透性纱布,你认为蔗糖液面会上升吗?使学生得出半透膜的存在是发生渗透作用的关键。
③如果在烧杯中也放入与长颈漏斗中的相同的蔗糖液,你认为长颈漏斗中的蔗糖液还会上升吗?使学生得出浓度差是发生渗透作用的另一重要条件④如果把这个渗透装置再放置下去,漏斗中的液面会不断持续上升吗?为什么? 使学生理解渗透压这一概念通过以上的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出,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扩散;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是:一是有半透膜的存在,二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水分渗透的趋势是:水分子由浓度高的一侧向低的一侧渗透。
(2)引导学生讨论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在搞清楚渗透系统满足的两个条件后,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成熟植物细胞(比如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的结构,它的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水分子和溶质分子都可以通过的透性膜。
原生质层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选择透过性膜。
原生质层包围着具有一定浓度的细胞液,这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区分一下原生质与原生质层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使学生意识到:渗透系统的两个条件在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中都是存在的,从而学生可以得出结论: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3)学生做《实验九、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①在学生明确了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后,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呢?” 或“如果将成熟的植物细胞置于清水中(或低于细胞液浓度的水溶液中),这个细胞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实验设计,之后与书上的实验九进行比较,讨论:书上的实验设计好在呢?自己的实验设计好在呢?自己的实验设计中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对实验九的假设②之后,学生做实验九,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结果可检验同学们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质壁分离的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③实验结束后,教师可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比如教师可以问:《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的实验为什么可作为鉴别细胞死活的依据?通过分析渗透装置中发生的渗透吸水现象,应该能得出以下的结论:作为一个渗透系统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两溶液系统间一定有半透膜隔开;其二,两溶液系统间一定要存在浓度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