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教学素材二:化学方面的有趣小故事
我的化学课堂教学小故事

我的化学课堂教学小故事引言在我的化学课堂上,我一直努力创造一个积极和有趣的研究环境。
我相信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来教授化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概念。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一个我在课堂上使用的化学教学小故事。
故事背景在研究化学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化学式的记忆困难。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些概念,我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来解释化学式的构成和意义。
故事内容这个故事是关于一群可爱的元素们的冒险旅程。
每个元素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特点。
首先,我们有氧元素(Oxygen),他非常喜欢与其他元素结合,因此他总是很容易找到伙伴并形成化合物。
然后是碳元素(Carbon),他是一个真正的组织者,总是能将其他元素组合成有机化合物。
氢元素(Hydrogen)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元素,他喜欢和氧元素结合来形成水分子。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还有氮元素(Nitrogen),他非常强大而稳定。
当氮元素与氢元素结合时,他们能够形成强大的氨分子,这个分子对植物生长非常重要。
故事的是关于硝酸的形成。
硝酸的化学式是NO3-。
我们有一个名叫氮氧化物(Nitrogen Oxide)的坏小子,他喜欢与氧元素结合,但是很容易爆炸。
所以,当氮氧化物与氧元素结合时,他们形成了硝酸。
通过这个故事,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式是如何构成,并记住一些常见化合物的化学式。
结论通过使用这个化学教学小故事,我发现学生们对化学的兴趣明显增加了。
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化学式,并开始将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这个故事还帮助学生们形成了对化学的整体概念,使他们对这门学科保持了一定的热情。
希望我的化学教学小故事能够给其他老师带来一些启发,让化学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意义。
有关化学的小故事

有关化学的小故事如果你想了解化学,那么通过下面这些小故事了解可以说是最简单的方法了,下面就一起来看看这些关于化学有趣的故事吧!1.酒精与水的混合物古代有个国王,他有个女儿很美丽,可是国王不喜欢这个公主,因为她总爱用酒精擦她那娇嫩的小手。
国王非常生气,决定要把这个女儿关起来。
接着国王把公主藏在一个房间里,只有公主一个人看不见房间。
国王又叫来大家轮流进去看着她。
结果她一直都在看着大家,因为大家都看不见她的手了。
后来有人说:这个小女孩被一个女子所救,女子将这个女孩送到了寺庙里进行教育。
2.水和酒精能同时蒸发一天,小明看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夏天有一种叫"蚊子"的害虫,它会将水当作"毒汁"喷射到人身上,小明就想看看这个"毒汁"究竟有多大的威力。
于是他拿了一个盛有半杯酒精的杯子,用针刺了一下杯子里的酒精。
不久发现,虽然酒精还没有被蚊子吞进肚子里,但是从杯子里喷出来的酒精却和蚊子吸进去的一样多。
后来他就想,这是不是说明酒精比水更容易被蚊子吸收呢?于是他用实验证明了这个观点:他先是拿起筷子蘸一点酒精到杯子里,然后再向杯子里加一点水。
结果发现,筷子蘸到的酒精和加入的水比起来就更多了。
3.乙醇是最强的氧化剂乙醇是液体,在液体中溶解度很大,并且不能与其他氧化剂反应,因此也可以说它是最强的氧化还原剂(当然这个概念有点模糊:乙醇和水的比例,以及它所能达到的最高氧化性)。
在空气中,乙醇与空气反应生成水和氧气,在水中,乙醇溶于水和氧的物质叫氧气。
在许多化学反应中,除了与氧气反应外,还需要一些其他还原性物质进行氧化剂的反应:(1)氧化反应中需要电子转移到新生成的物质上。
(2)还原时需要电子被氧化。
此外还有一些氧化还原剂也可以进行氧化剂的反应。
(3)还原性物质可以和其他还原剂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和加成反应。
(4)其它化合物和还原剂可发生类似或不完全类似的反应。
乙醇是最强的氧化剂——这主要得益于它有很强的氧化性这个特点。
化学小故事及其原理

化学小故事及其原理在我们生活中,化学无处不在,它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有趣的化学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化学背后的原理吧!故事一,变色龙杯。
曾经有一个神奇的变色龙杯,它可以根据杯中液体的温度变化而改变颜色,让人们惊叹不已。
这种神奇的变色效应是由于杯子内壁涂有一层特殊的热敏感涂料。
这种涂料含有一种称为热敏感颜料的物质,当温度升高时,颜料的分子结构发生改变,导致颜色发生变化。
因此,当我们倒入热水时,变色龙杯会从蓝色变成红色,这一切都是化学原理在起作用。
故事二,闪烁的火焰。
有一次,我在篝火旁看到了一种神奇的现象,火焰在燃烧时发出五彩斑斓的颜色。
这是因为燃烧时产生的火焰中含有金属离子,当这些金属离子受热激发后,会释放出特定波长的光,从而呈现出不同的颜色。
比如,钠离子会使火焰呈现出黄色,铜离子会使火焰呈现出蓝绿色。
这种现象正是化学原理的体现。
故事三,气球的浮力。
每当我们玩气球时,都会发现气球在充满气体后会浮在空中,这是因为气球内充满了比空气轻的氢气或氦气。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气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开的空气的重量,而氢气和氦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所以气球会浮在空中。
这就是化学原理在气球浮力中的应用。
故事四,香蕉的变化。
你有没有发现,当香蕉熟透后会发出一种特殊的气味?这是因为熟香蕉中含有一种叫做乙烯的气体。
乙烯是一种植物激素,可以促进水果的成熟和腐烂。
因此,当香蕉成熟时,乙烯的释放量会增加,导致香蕉发生颜色变化和散发出特殊气味。
这也是化学原理在水果成熟过程中的表现。
通过这些化学小故事,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化学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还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化学的神奇之处。
希望这些小故事能够让大家对化学产生更多的兴趣,让我们一起探索化学的奥秘吧!。
(完整word版)化学趣味小故事

化学趣味小故事化学趣味小故事1、神秘的鬼火:夏天的夜晚,在墓地常会出现一种青绿色火焰,一闪一闪,忽隐忽现,十分诡异.很多人遇到这些都会毛骨悚然,赶紧逃跑。
谁知,那火还会跟着人,你跑它也跑,古人认为是鬼魂在作呈悻就把这种神秘的火焰叫做“鬼火”,那么“鬼火”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其实人与动物身体中有很多磷,死后尸体腐烂生成一种叫磷化氢的气体,这种气体冒出地面,遇到空气后会自我燃烧起来,但这种火非常小,发出的是一种青绿色的冷光,只有火焰,没有热量。
夏天的温度高,易达到磷化氢气体的着火点尔出现“鬼火”,又由于燃烧的磷化氢随风飘动,所以,所见的“鬼火”还会跟人走动。
这就是旷野的“鬼火”.2、绿色的天空:蓝天白云一直是我们大脑里的美丽景象,可有一幅画却把天空“画”成了绿色。
是我们见识太少,还是画家别出心裁?其实,当时画家们绘画所使用的蓝色颜料,是一种叫“铜蓝"的矿石,可是时间长了,它发生了化学反应,就变成绿色的了。
铜蓝是铜矿石矿物,因呈靛蓝色尔得名,它的化学成分是硫化铜,可以和空气中的水、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浅绿色的硫酸铜.3、啤酒喷泉:在炎热的夏天,人们经常喝啤酒解渴,打开啤酒瓶盖时经常看到啤酒向外喷沫,有时还像喷泉一样喷出来,这是为什么呢?一般来说,每升啤酒中都含有5克左右的二(ke zuo you de er)氧化碳。
在制造啤酒时,通过一定压力把它灌进瓶里。
因此,每瓶啤酒里都溶解了一定的二氧化碳,尔瓶里是孕一定空隙的,打开时,只要轻轻摇晃,气体就形成泡沫从啤酒瓶里溢出来。
最近,国外的一些砖家经过近十年观察研究发现,啤酒的泡沫与麦芽有一定的关系。
酿造啤酒的重要原料是大麦芽,尔大麦在成长、收割、储藏期间一般是多雨的季节,大麦一旦受潮,极容易受到各种微生物的污染,使几十种霉菌得以生殖,用它来酿造啤酒便产生了一些泡沫。
固然,这些霉菌对人体没有什么危害,有的还是孕益的。
啤酒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含有17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和12种维生素,产生大量热量,有“液体面包”的美称.4、茶水变墨水: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喝茶,有龙井、玉观音、菊花等,茶水颜色各种各样,但没有一种茶水是黑色的,魔术大师将两杯茶水混合,竟然使茶水变成了黑色。
化学趣味小故事

化学趣味小故事化学趣味小故事在我们周围的世界中,化学是无处不在的。
它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塑造着我们的环境。
即使是我们身体里的化学变化都在默默地进行着。
这些化学过程,可能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它们所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在此,我将向大家介绍几个有趣的化学趣闻小故事。
1. 橙子和柠檬你是否注意到,当你将橙子榨汁后,切片的橙子会发黄变干,而柠檬切片则没有这样的现象。
这是因为柠檬和橙子中含有的柠檬酸浓度不同。
橙子中的柠檬酸浓度较低,因此切片后会发生氧化反应,使切片变黄。
而柠檬中的柠檬酸浓度较高,具有抗氧化性,可以有效地保护切片不受氧化影响。
2. 牛奶和芝士你可能会认为芝士和牛奶成分差不多,但它们在制作过程中是完全不同的。
当牛奶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其中的蛋白质就会发生变性,形成固态物质,即芝士。
这是因为蛋白质分子的结构发生了改变,原来的线性结构变成了三维结构,从而形成了芝士的纤维状结构。
3. 葡萄酒的味道葡萄酒是一种复杂的混合物,其中包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如酸、酯、醇、果糖等。
这些成分的含量和比例不同,会导致葡萄酒的味道和风味不同。
例如,酸的含量较高的葡萄酒通常会有酸味和酸果香味。
而含有较多醇类的葡萄酒会具有更浓重的香味和口感。
4. 酸雨和污染酸雨是一种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会对大气、水体、植物和动物造成伤害。
酸雨的形成是由于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硫化物与水蒸气反应形成硫酸和硝酸,从而形成酸性沉降物。
这些沉降物会对土壤和水体造成酸化,从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紊乱。
5. 绿植和光合作用绿色植物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唯一生物体,它们能利用太阳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氧气和葡萄糖。
这一过程中,植物吸收光子,其中光合色素分子的贡献尤为重要。
光合色素可以将不同波长的光线吸收下来,从而产生能量,并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
以上这些小故事虽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它们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是深刻而有趣的。
它们不仅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周围的世界,也让我们更加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和对环境的保护意识。
化学小故事或趣味化学

化学小故事或趣味化学化学是一门神奇的科学,隐藏着许多有趣的故事和实验。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无意间经历了一些有趣的化学现象,下面我将分享几个令人惊叹的化学小故事,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化学的奇妙世界。
故事一:魔幻的变色龙反应在实验室中,有一种被称为“变色龙反应”的化学实验引人注目。
这个实验展示了许多不同颜色的溶液如何在相互反应后迅速变色。
这种变色现象是由于溶液中的化学物质们的氧化还原反应引起的。
这个实验需要三种液体溶液:钾碳酸钾、硫酸二氧化锰和甲酸。
开始时,钾碳酸钾的溶液是无色的,硫酸二氧化锰的溶液呈浅紫色,甲酸则是黄色的。
当这三种液体混合在一起时,化学反应迅速发生,颜色随之变化。
溶液开始变色,从无色变为黄色,然后变为深橙色,随后是红色、深蓝色和紫色。
这些颜色变化是由于化学物质在反应中的氧化还原产物的不同形成的。
这个实验目不仅令人惊叹,而且让人感叹化学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故事二:可怕的炸碎瓶子在一次化学实验中,一个学生用一个空的玻璃瓶和硫酸、过氧化氢等化学物质进行了一次危险的实验。
当他将硫酸加入瓶中,并轻轻倾斜瓶子时,瓶子突然发出巨大的爆炸声。
这看上去可能像是魔法,但实际上是由于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了气体的压力。
硫酸与过氧化氢反应时,会产生大量的氧气。
这些氧气积聚在瓶子中,由于瓶口没有足够的空间释放气体,导致气体压力不断增大,最终导致瓶子爆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化学反应中产生的气体在封闭容器中会逐渐增加压力,当压力超过容器的承受能力时,可能会导致危险的爆炸。
故事三:冰与盐的“热情相爱”在炎热的夏天,我们喜欢用盐来融化冰块。
这是因为盐和冰之间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物理现象,即冰的熔点降低。
当我们向冰块上撒盐时,盐会与冰表面接触,从而改变冰的结构。
盐会与冰中的水分子形成氢键,使得冰晶逐渐解开。
在这个过程中,冰的熔点降低,使得冰块可以在较低的温度下融化。
这是因为盐与冰的相互作用降低了水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从而阻碍了冰的结晶。
初三化学课程故事

初三化学课程故事化学是一门有趣且充满挑战的学科。
初三的我,对化学课程充满了期待和好奇心。
在这一学年的课堂上,我经历了许多有趣的化学实验和学习活动,下面我将为大家分享其中几个故事。
故事一:奇妙的物质变化在化学课上,我们学习了一种令人神奇的物质变化- 酸碱中和反应。
老师在实验室里向我们展示了如何将碱液和酸液混合,亲手演示了酸碱中和反应。
当两种溶液慢慢混合时,我们可以看到溶液产生了热量,同时溶液的酸性和碱性也逐渐中和,形成了中性物质。
这一过程迅速引起了我的兴趣,因此我决定在自己的小实验室进行这个实验。
我购买了一些酸性和碱性溶液,并按照老师的示范精确地称取了它们的量。
我小心地将碱液和酸液混合在一起,观察着它们的变化。
令人惊讶的是,它们迅速产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热量,溶液的颜色也发生了变化。
这个实验让我更加明白了酸碱中和反应的原理,并对其中的化学过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故事二:神奇的元素周期表在化学课上,我们还学习了元素周期表,这是化学世界中的一个重要工具。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即元素的核中的质子数)进行排列,能够准确地反映化学元素的特点和性质。
初次接触元素周期表时,我觉得这张表格看起来有些复杂而难以理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元素周期表,我决定制作一个自己的元素周期表。
我收集了各种元素的信息,并用彩纸、胶水等材料制作了一个精美的周期表模型。
在制作过程中,我不仅能够记住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还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元素的排列规律和特点。
这个制作过程不仅让我对元素周期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培养了我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故事三:生活中的化学化学不仅存在于实验室和课堂中,还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我们在化学课上学到了许多与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这让我产生了对化学应用的兴趣。
举个例子,我们学习了食物中的化学变化。
当我们烹饪的时候,将食材加热会引起许多化学反应,例如蛋白质变性、淀粉糊化等。
我在家中的厨房里进行了一系列实验,通过观察不同食材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我更深入地理解了食物的化学性质。
化学趣味小故事及原理

小故事:奇妙的颜色变化实验
从前有一个小化学家,叫小明。
他热爱化学实验,尤其是那些能够产生奇妙颜色变化的实验。
有一天,他决定做一个令人惊叹的颜色变化实验。
小明先准备了几种溶液:一瓶是无色的酚酞指示剂,另一瓶是淡黄色的亚硝酸铵溶液。
他先在试管中滴入一些酚酞指示剂,这时试管内的液体呈现淡粉色。
接着,小明小心翼翼地滴入亚硝酸铵溶液,观察着试管的变化。
突然间,试管内的液体由淡粉色变成了明亮的橙红色,仿佛一场秋日里火烧云的美景。
小明睁大了眼睛,兴奋地跳了起来。
这个颜色变化实验真是太神奇了!
原理解析:化学反应的奇妙变化
这个颜色变化实验背后隐藏着一个有趣的化学反应原理。
在这个实验中,亚硝酸铵(NO₂⁻)和酚酞指示剂之间发生了还原氧化反应。
亚硝酸铵(NO₂⁻)在反应中发生了还原,氧化成了氮气(N₂)。
而酚酞指示剂则在还原环境下由无色变成了红色。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试管中的液体从淡粉色变成了明亮的橙红色。
这个实验不仅展示了化学反应的奇妙之处,还通过颜色的变化形式生动的呈现给小明。
这样的趣味实验不仅能激发孩子对化学的兴趣,同时也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化学反应原理。
或许,未来的化学家就在这样的趣味小故事中埋下了种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方面的有趣小故事黄青立整理收集化学元素名称趣谈在给化学元素命名时,往往都是有一定含义的,或者是为了纪念发现地点,或者是为了纪念某个科学家,或者是表示这一元素的某一特性。
例如,铕的原意是“欧洲”。
因为它是在欧洲发现的。
镅的原意是“美洲”,因为它是在美洲发现的。
再如,锗的原意是“德国”、钪的原意是“斯堪的那维亚”、镥的原意是“巴黎”、镓的原意是“家里亚”,“家里亚”即法国的古称。
至于“钋”的原意是“波兰”,虽然它并不是在波兰发现的,而是在法国发现,但发现者居里夫人是波兰人,她为了纪念她的祖国而取名“钋”。
为了纪念某位科学家的化学元素名称也很多,如“钔”是为了纪念化学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者门捷列夫,“锔”是为了纪念居里夫妇,“锘”是为了纪念瑞典科学家诺贝尔等。
为了表现元素某一特性而命名的例子则更多、更常见。
象铯(天蓝)、铷(暗红)、铊(拉丁文的原意为刚发芽的嫩枝,即绿色)、铟(蓝靛)、氩(不活泼)、氡(射气)等等。
此外,如氮(无生命)、碘(紫色)、镭(射线)等,也是根据元素某一特性而命名的。
秦始皇幻想帝位永在,龙体长存,日思长生药,夜作金银梦。
于是各路仙家大炼金丹,他们深居简出于山野之中,过着超脱尘世的神仙般生活。
炼丹家以丹砂(硫化汞)、雄黄(硫化砷)等为原料,开炉熔炼。
企图制得仙丹,再点石成金,服用仙丹或以金银为皿,均使人永不老死。
西文洋人也仿效于暗室或洞穴,单身寡居致力于炼金术。
一两千年过去了,死于仙丹不乏其人,点石成金出终成泡影。
金丹太徒劳无功而销声匿迹。
中外古代炼金术士毕生从事化学实验,为何中一事无成?乃因其违背科学规律。
他们梦想用升华等简单立法改变贱金属的性质,把铅、铜、铁、汞变成贵重的金银。
殊不知用一般化学立法是不能改变元素的性质的。
化学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种原子的总称,而原子是经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原子却不能再分。
随着科学的发展,今天“点石成金”已经实现。
1919处英国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元素使氮变成了氧。
1941年科学家用原子加速器把汞变成了黄金-人造黄金镄(一百号元素)。
1980处美国科学家又用氖和碳原子高速轰击铋金属靶,得到了针尖大的微量金。
金丹术士得知今人之丰功伟绩,在天之灵出会自觉羞愧的。
硫酸铜(CuSO4)的妙用烈日炎炎的夏天,当你纵身跳入淡蓝淡蓝的游泳池中游泳,你是否知道,这水池中的水就是很稀的硫酸铜溶液,它用来杀灭众多游泳者身上带进来的细菌,以保证所有游泳者的健康。
在医学上,硫酸铜还用来做呕吐剂。
当你吃了什么脏东西或误服了什么毒物,医生常用硫酸铜催吐。
或许你最感兴趣的是硫酸铜还是一种有效的防鲨药呢!要说防鲨药还得从第二次世界大战说起。
法西斯为了妄想霸占整个世界,把战争的火焰烧到欧、亚两大洲,在大西洋、太平洋上的海战也空前的残酷。
在海战中敌我双方都有大批舰只被对方击沉,船上幸存的指战员、士兵纷纷弃舰逃命。
但是这些亡命者仍然很难逃出死神的追杀,因为在海洋里还有很多饥饿的鲨鱼在等待着他们。
为了使自己的官兵能够免遭鲨鱼的围攻、吞灭,美国政府就号召全国有识之士都来研究防鲨的药品,许多科学家和各界人士纷纷响应,投入了以药防鲨的实验。
当时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大师名叫海明威,也在自己熟悉的海域里圈起了一快海面,做起了药防鲨的实验。
他把含有硫酸铜和不含硫酸铜的诱饵互相交错地布置在海面上,看鲨鱼有什么反应。
两天后,当他乘船前去检查这些诱饵时,他吃惊的发现鲨鱼已把不含硫酸铜的诱饵吃得精光,而含有硫酸铜的诱饵竟未发生任何变化,海明威高兴得跳了起来,他终于用一种简单的常见的盐类--硫酸铜就能防鲨鱼了。
不久,美国海军官兵们很快都配备起用这种硫酸铜制成的"护身符",来防鲨鱼。
喷火的老牛在荷兰的一个小山村里,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怪事。
一个兽医给一头老牛治病,这头牛一会儿抬头,一会儿低下头,蹄子不断地打着地,好象热锅上的蚂蚁坐卧不安。
近日来,它吃不下饲料。
肚子却溜圆。
手指一敲"咚咚"直响。
兽医诊断认为:这牛肠胃胀气。
他为了检查牛胃里的气体是否通过嘴排出来。
便用探针插进牛的咽喉,当他在牛的嘴巴前打着打火机准备观察时,他万万没有想到牛胃里产生的气体熊熊地燃烧了起来,从牛嘴里喷出长长的火舌。
兽医看罢大吃一惊,急忙后退几步;牛见火也受惊了。
挣断了缰索,在牛棚里东窜西跳,燃着了牧草,引起一场冲天大火。
虽然,兽医等人全力抢救,但也无济于事。
致使整个牛棚和牧草化为一片灰烬。
这头牛为什么会喷火呢?经有关人员的研究分析得出结论:牛喷出的气体是甲烷。
甲烷的分子式为CH4,在沼泽的底部往往有气泡一逸出,那就是它,因此又得名沼气。
它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化学性质比较稳定,它可以燃烧并产生大量的热。
因此,它是一种燃料。
把有机废物像人、畜的粪便,麦秆、茎叶、杂草、树叶等特别是含纤维素的物质作为原料,在沼气池内发酵。
由于微生物的作用,就产生了甲烷。
明白甲烷产生的条件,我们很容易弄清那头牛为什么会喷火了。
牛吃的饲料是牧草,其主要成分为纤维素。
由于牛患病,消化功能衰弱,在胃里进行异常发酵,产生了大量的甲烷引起了肠胃胀气。
当兽医插入探针后,就象一根导管一样,把气体引了出来。
甲烷易燃,所以遇火即燃,引起了这场大火。
从拿破仑到金发女郎有这样一个故事:1814年,拿破仑被俘流放,死在圣赫勒拿岛。
据美国《百科全书》记载,他死于胃病。
多年来,法国人却认为他是被英国人毒死的。
但谁也拿不出可靠的证椐。
一代君主的死,成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谜!150年后,科学家找到拿破仑的一根头发,如获至宝,把这根头发切成小段,放入原子反应堆中接受中子反射,发现头发里含有比正常人多40倍的砷元素。
因此确认,这位19世纪在欧洲叱咤风云的人物是死于砷中毒。
为什么纤纤细发竟能解开拿破仑死亡之谜呢?原来,头发跟血液一样,也含有几十种微量元素,它能准确地的显示出一个人的健康状况。
尽管拿破仑到底是死于人为的放毒呢,还是死于地方性砷中毒,尚无定论,但圣赫勒拿岛上的食物和生活用水,都含有较高的砷,却是谁也不能否定的事实。
当今化学证实,头发颜色及其变化,与所含的金属元素浓度相关。
黑色头发含有钼;红棕色头发含有铜、铁、钴;当头发中镍含量增多时,就会变成灰白色。
反过来,从头发颜色的变化,可以揭示环境污染的真象。
美国旧金山有两个金发女郎,漂亮的金发逐渐变成绿色。
盘根究底,是她们生活的铜矿区,受到铜污染的缘故。
头发犹如环境监测器,时刻在向人们报警:你生活的环境是否有污染,是何种元素作祟,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
大量的化学分析表明,城市居民头发的铅含量,大大高于农村居民,这是由于城市居民长期吸人汽车含铅尾气的缘故;在繁乱的交通线附近的居民和从事铅作业的工人,其头发含铅量更高;生活在海边,一日三餐有鱼虾的人,其头发汞含量比内地人高好几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人健美添光华的头发,将成为人们信得过的环境污染监测哨。
醋酸巧反应蛋中藏情报醋酸又叫乙酸,是一种无色的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熔点较低,室温低于16.6℃时,乙酸很容易凝结成冰状固体。
无水醋酸又称冰醋酸。
乙酸易溶于水和乙醇,具有酸的通性,能发生酯化反应等。
乙酸是人类最早使用的一种酸,可用来调味,乙酸在工业上有广泛的用途,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还可用于生产医药、农药等。
除此,在战争年代醋酸还为传送情报作过贡献。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索坶河前线德法交界处法军哨兵林立,对过往行人严加盘查。
一天,有位挎篮子的德国农妇在过边界时受到盘查。
篮内都是鸡蛋,毫无可疑之处,一年轻好动的哨兵顺手抓起一只鸡蛋无意识地向空中抛去,又把它接住,此时那位农妇立即变得情绪很紧张,这些引起了哨兵长的怀凝,鸡蛋被打开了,只见蛋清上布满了字迹和符号。
原来,这是英军的详细布防图,上面还注有各师旅的番号。
这个方法是德国的一位化学家给情报人员提供的,其做法很简单:用醋酸在蛋壳上写字,等醋酸干了以后,无任何痕迹。
但再将鸡蛋煮熟,字迹便会奇迹般地透过蛋壳印在蛋清上。
为什么化学家能巧出主意,蛋中藏机密呢?这主要是醋酸与其它物质反应的结果。
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用醋酸写字时,醋酸与鸡蛋壳碳酸钙反应,生成了醋酸钙,然后醋酸渗入蛋壳,和鸡蛋清发生反应,鸡蛋清是可溶性蛋白质,蛋白质是由多个a-氨基酸分子间失水形成酰胺键而组成的链状高分子化合物,它不很稳定,在受热、紫外线照射或化学试剂如硝酸、三氯乙酸、单宁酸、苦味酸、重金属盐、尿素、丙酮等作用下,发生蛋白质凝固,变性。
渗入的醋酸,与鸡蛋清发生反应,在蛋清上留下了特殊的痕迹,待鸡蛋煮熟后就会有清晰可认的字迹来。
所以化学家巧用醋酸反应,情报妙藏蛋中。
"鬼谷"之谜在北美州西北部,有一片十分宽阔的山谷地。
早在15世纪以前,这里曾住过不少印第安人。
奇怪的是,当地人常常会突然生病,头发一下脱光,眼睛失明,然后就痛苦地死去,甚至一些动物也逃脱不了死亡的的厄运,于是没多久,这里便荒无人迹。
由于这片山谷是那样可怕,人们就把这个地方叫"鬼谷",人们为什么会得这种奇怪的病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勇敢的地质学家再次闯入"鬼谷"。
经过他们实地考察与实验,原来这里土壤中含有大量硒元素。
硒经过植物、河水的"传递",进入人体。
人体硒含量过高就会中毒死亡。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
如果缺乏硒,也同样会引起疾病。
过去我国黑龙江省克山县,经常流传一种"克山病",就是由缺硒引起的。
这种病来势凶猛,病人开始呕吐黄水、继而心力衰竭最后突然死亡。
后来研究人员把一种叫做亚硒酸钠的化合物制成溶液喷撒在农作物上,人吃了这些植物以后适当补充了硒的含量.从而控制了"克山病"的发生。
现在,"鬼谷"之谜已被揭开,科学家因地制宜,把它变成一个硒的矿场。
人们在这片山谷地上种了一种叫紫云英的植物。
因为紫云英有一种"吃"硒的本领。
时间长了,紫云英的体内就会积累很多硒元素。
等紫云英成熟后割下晒干烧成灰,可以提取少量的硒元素。
据说,把1公顷紫云英烧成灰后可提取纯净硒元素2.5千克。
1、碘与指纹破案同学们在电影中常常看到公安人员利用指纹破案的情节。
其实,只要我们在一张白纸上用手按一下,然后把纸上手指按过的地方对准装有少量碘的试管口,并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底部。
等到试管中升华的紫色碘蒸汽与纸接触之后,按在纸上的平常看不到的指纹就渐渐显露出来,并可以得到一个十分明显得棕色指纹。
如果把这张白纸收藏起来,数月之后再做上述实验,仍能将隐藏在纸上的指纹显示出来。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指纹并不完全相同,而手指上总含有油脂、矿物油和汗水等。
当用手指往纸往上按的时候,指纹上的油脂、矿物油和汗水就会留在纸上,只不过是人的眼睛看不出来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