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部淋巴结转移CT影像学表现
头颈部淋巴瘤的影像特征及临床病理分析

山西 医科 大学 第 二 医院
王
峻
【 摘 要 】 目的 探讨 头颈 部 淋 巴瘤 的 C 与 磁 共 振 成 像 ( I特 点 及 临 床 病 理 特 点 。方 法 收 集 3 T MR ) 7例
经手术病理或穿刺活检证 实的颈部淋 巴瘤患者 的临床病理资料及 C MR 资料 , T、 I 所有患者 均行 C T平扫及增强 扫描 ,1 1 例行 MR 平扫 , I 其中 3 例行 MR 增强扫描 。分析其 影像表 现及临床 、 I 病理特 点 。结果 3 7例 中 2 9例
位 及 冠 状 位 TS 2 IT 0 0 66 0msT 5 18 E T W ( R 40 ~ 0 , E 9 ~ 2
ms , 位 、 状 位 T W I 肪 抑 制 序 列 。对 比剂 : 喷 替 酸 )轴 冠 2 脂 钆 葡 甲胺 ( dD A) 0mL 平 扫 后 行 增 强 轴 位 、 状 位 及 G - TP 2 。 矢
1 资料 与方法
1 1 一 般 资 料 : 取 我 院 20 . 选 0 9年 1 生厅 科 技 攻 关项 目(0 1 24 山 22 0 1 )
通 信 作 者 : 晓 棠 杨
层 厚 5mm, 螺距 0 9 I3 5:1 .~ .7 。管 电 压 10k 管 电 流 2 V,
a d a oo vo s n a c me t a l e fr da t jc o f - TP n l b i h n e n s s p rome f r ne t no D A.T ee s olmp o e tsa s u e w a o ei i Gd h r wa n y h n d a t— me
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三章学习指导及练习题目

医学影像诊断学第三章头颈部一、学习目标1掌握常见疾病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2.熟悉正常和异常影像学表现;常见疾病的临床表现。
3.了解常见疾病的病因病理。
二、重点和难点内容(一)鼻窦正常及异常影像学表现1.鼻窦正常影像解剖及表现。
2.鼻窦异常影像学表现。
(二)颌面部各器官正常及异常影像学表现1.颌面部各器官正常影像解剖及表现。
2.颌面部各器官异常影像学表现。
(一)名词解释1.窦口鼻道复合体2.眼眶动脉造影3.眼眶静脉造影4.泪囊泪道造影(二)填空题1.鼻窦瓦氏位主要观察窦、窦和窦。
2.鼻窦恶性肿瘤,CT扫描主要表现为和»3.CT扫描,腮腺位于后, 前, 和之间。
4.颌骨低密度区见于和等病变。
5.甲状腺病变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6.颈动脉体瘤起源于化学感受器,位于o7.甲状旁腺一般有个,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见于、o8.甲状腺弥漫性增大多为、、o9.甲状腺肿瘤分良恶性两种,良性者多为,恶性者为甲状腺癌,以多见,其次为。
10.易发生淋巴结转移甲状腺癌是=11.鼻咽癌最好发的部位是.12.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好发年龄是,其增强扫描的特点是。
13.下咽部在临床上分为三个解剖区,即、、»14.咽部为一漏斗状纤维肌性管道结构,以和为界自上而下分为三部分,即、-O[5 .咽部软组织的基本病变包括、、、.16.急性咽部脓肿多见于.常因、、、等引起:慢性脓肿多见于、O17.鼻咽癌可分别或同时起源于鼻咽部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和鳞状上皮,按形态分为:、、、。
组织学分型国内常分为: 、18.鼻咽癌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为(三)单项选择题【A1型题】I.鼻窦华氏位,顕骨岩部上缘应重叠于上颌窦A.底部B.中部C.上部D.外1/3E.内1/32.上颌窦开口于A.下鼻道B.中鼻道C.上鼻道D.鼻咽部E.上中鼻道3.鼻窦炎症,在MR1扫描TzWI图像上呈A.低信号B.高信号C.等信号D.混合信号E.中低信号4.容易出现钙化的鼻窦炎是A.化脓性B.真菌性C.病毒性D.特发性E.细菌性5.鼻窦骨质破坏见于A.化脓性鼻窦炎B.真菌性鼻窦炎13.下列关于鼻咽纤维血管瘤的说法罄谖的是A.瘤内含有丰富的血管组织,容爲由血B.多起源于鼻咽顶部枕骨结节及蝶骨翼突内板的骨膜部C.肿瘤可压迫邻近骨质D.属于恶性肿瘤,具有侵袭性,范围广泛E.术后易复发14.咽后壁软组织厚度测量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诊断,其中不匂舞A.咽后壁外伤性感染B.颈椎病C.咽部早期肿瘤D.咽后壁脓肿E.食管上段炎症15.鼻咽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是I |A.手术切除B.放疗!章C.化疗D.手术+化疗|头E.以上均不正确16.下列肿瘤不層于下咽癌范畴的是;颈A.梨状窝'癌•’B.鳞癌:部C.网织细胞肉瘤D.腺癌E.以上均不正确17.鼻咽癌最常见的CT早期表现是A.鼻咽侧壁软组织肿块,突入后鼻孔B.鼻咽侧壁软组织肿块,侵入同侧咽旁间隙C.鼻咽侧壁软组织肿块,侵入咽后间隙D.一侧咽隐窝消失、变平E.鼻咽侧壁软组织肿块,侵入颛下窝间隙18.颈部脓肿最常发生的间隙是A.咽旁间隙B.咽后间隙C.翼腭窝间隙D.顕下窝间隙E.颈后三角间隙19.鼻咽癌放疗后纤维化与肿瘤复发鉴别比较困难,MRI表现中最有价值的改变为A.鼻咽癌放疗后纤维化呈长「、长T2信号B.肿瘤复发呈长写、长T2信号C.前者软组织影萎缩,后者软组织影增厚D.前者由于组织纤维化T2为等或低信号,后者由于肿瘤存在T?呈高信号E.前者增强后无强化,后者有中度强化20.关于鼻咽血管纤维瘤的描述不疋硕的是A.X线检查为首选方法B.CT或MRI为首选方法C.DSA术前检查对了解肿瘤大小、范围和主要血供有重要意义D.MRI冠状位扫描有助于显示颅内蔓延情况E.肿瘤呈短「、长T2信号21.关于鼻咽部纤维血管瘤的描述正确的是A.是浸润性恶性血管性肿瘤B.是有包膜的血管性肿瘤C.是无包膜、浸润性生长的血管性肿瘤D.CT、MRI增强扫描不强化E.常见于老年人22.急性咽部脓肿好发于A.老年人B.儿童第三章头颈部C.青少年D.外伤后E.新生儿23.CT增强扫描鼻咽纤维血管瘤的强化特点是A.轻-中度强化B.明显均匀强化C.快进快出D.明显强化且延迟强化E.无强化24.鼻咽部纤维血管瘤与鼻咽癌的主要鉴别点是A.前者病变局限,后者广泛B.前者界限清楚,后者界限不清C.前者无骨质破坏,后者可有明显骨质破坏D.前者不向颅内侵犯,后者可有颅内侵犯E.前者明显强化且延迟强化,后者轻度强化且早期强化25.甲状腺病变首选的影像检査技术是A. MRB. CTC. DSAE. X线D.超声26.观察颈部淋巴结情况,最佳CT检査为A.颈部CT平扫B.颈部CT增强C.颈部CT平扫、增强D. A、B、C均正确E. A、B、C均不正确27.下列对颈部MR检查说法正确的是A.MR对软组织分辨率高,所以作为颈部病变常规影像学检查B.MR为超声、CT的补充检查技术C.对病变内钙化显示比CT敏感D.对颈部病变诊断作MR平扫即可E.对病变范围、淋巴结转移等显示不如CT28.能够反映甲状腺功能的影像检查技术是A. MRB.核素检查C. DSAD.超声E. CT29.侧位平片显示鼻咽部顶壁软组织厚度平均约为A. 3.0mmB. 3.5mmC. 4.0mmD. 4.5mmE. 5.0mm30.侧位平片显示下咽后壁厚度不超过A. 5.0mmB. 6.0mmC. 8.0mmD. 9.0mmE. 10mm31.正常人体的甲状旁腺数目为B. 2个D. 4个A. 1个C. 3个E. 5个32.CT对甲状腺癌的诊断作用主要是A.确诊B.鉴别良恶性C.鉴别非肿瘤性病变D.确定肿瘤范围和淋巴结转移E.确定周围组织结构受累33.下列有关颈动脉体瘤的说法错谩的是A.肿瘤起源于副神经节细繭広学感受器B.良性肿瘤C.常发生在颈总动脉分叉处D.好发于老年男性E.挤压肿瘤可缩小34.关于颈动脉体瘤影像学表现的说法销谖的是A.颈总动脉分叉处软组织肿块B.增强扫描强化明显C.DSA颈动脉造影见颈总动脉分叉颈内、外动脉间距增大,呈“高脚杯”样D.MR检查可见多发迂曲扩张流空血管E.肿瘤常常发生坏死35.引起单纯性甲状腺肿最主要的病因是A.甲状腺素合成障碍C.甲状腺素需要量增高E.长期服用甲状腺药物36.甲状腺癌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A.滤泡状腺癌C.未分化癌E.腺瘤恶变37.恶性度最高的甲状腺癌病理类型为A.乳头状腺癌C.腺瘤恶变E.髓样癌38.与甲状旁腺素分泌有关的是A.垂体控制C.甲状腺控制E.下丘脑控制B.甲状腺素分泌增加D.甲状腺原料(碘)缺乏B.乳头状腺癌D.髓样癌B,滤泡状腺癌D.未分化癌B,血磷浓度D.血钙浓度39.下列有关结节性甲状腺肿说法寧谖的是A.甲状腺不对称增大,内多发島帛B.易发生出血、囊变、钙化C.出血、囊变的磁共振T2WI可表现高信号D.增强扫描结节实性部分明显强化E.钙化有利于与甲状腺癌鉴别40.左锁骨上淋巴结活检病理报告为转移性腺癌,其原发病灶最不可单的是A.甲状腺癌B.胃癌C.食管癌D.胰腺癌E,乳腺癌41.下列有关甲状腺癌影像学表现爭谖的是A.肿瘤边界不清,,B.可发生钙化、坏死C.实性部分明显强化D.可侵犯喉、气管、食管等周围结构E.发现颈部钙化淋巴结,多不诊断淋巴结转移【A2型题】42.患者,女性,36岁。
淋巴结转移影像学诊断标准

淋巴结转移影像学诊断标准淋巴结转移在影像学上的诊断标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小,淋巴结转移通常会导致淋巴结增大。
对于颈部、腋窝和盆腔等区域的淋巴结,一般认为直径超过1厘米是异常的。
对于腹部淋巴结,直径超过1.5厘米可能被认为是异常的。
但对于不同部位的淋巴结,这个标准会有所不同。
2. 形态,正常淋巴结呈椭圆形,边界清晰,而转移淋巴结可能呈现不规则形状,边界模糊或呈现分叶状。
3. 密度,转移淋巴结在CT或MRI影像上常常呈现不均匀的增强,甚至出现坏死、囊变等现象。
4. 位置,转移淋巴结的位置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比如在特定癌症中常见的转移淋巴结的部位是有规律的。
5. 功能性影像学,例如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CT)结合代谢活性示踪剂,可以更准确地评估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单纯依靠影像学很难对淋巴结转移做出100%的诊断,通常需要结合临床表现、病史、实验室检查等综合判断。
最终的诊断还需要由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或肿瘤科医生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化脓性淋巴结炎
婴幼儿和年轻成人多见,继发于咽喉炎、鼻窦炎、 牙源性感染。 临床局部或全身症状明显(颈部触痛肿块,皮肤红 肿,皮温升高,波动肿块)。 多发、圆形或卵圆形,部分融合呈不规则。 密度/信号不均,中央低密度脓腔。 增强厚壁环形强化(内壁规则,无壁结节)。 边界不清,与邻近结构粘连,周围明Leabharlann 渗出。明显强化。谢谢
鉴别诊断反应性淋巴结增生
可见于任何年龄,小儿和青少年最常见。 病原微生物感染、化学药物、异物等刺激引起的淋巴结增大。 临床症状不明显,局部可有轻压痛。 多见于上颈部淋巴结。 单发或多发,边界清楚。 正常大小或轻度增大;卵圆形居多。 密度/信号均匀(与肌肉类似)。 轻中度均匀强化。
男,13岁,左下颈无痛性肿物1周。
小结
原发肿瘤病史,大部分来源于甲状腺癌和颈部不同区域 的鳞癌。
发生部位与原发肿瘤的淋巴引流区域相关。 多发,大小标准不同,形态多为球形或不规则形,边缘
清楚或毛糙 。 淋巴结边缘强化伴中心低密度、中央坏死为鳞癌转移淋
巴结的特征性 CT 表现。 甲状腺癌转移淋巴结无论大小均可以出现囊变、钙化和
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癌特点
来源于鼻咽、鼻腔、副鼻窦、口腔、软腭、喉和喉咽等处的 原发肿瘤多为鳞癌。
一般较大。 容易出现坏死(表现为散在的低密度改变或环样强化,环壁
厚薄不均匀,有时可以显示出壁结节样改变)。 容易出现结外侵犯(边界不清)。 如伴有咽后组淋巴结和/或颈后三角区淋巴结肿大时,在除外
颈外侧区及锁骨上窝淋巴结肿大(质硬、无 痛、多发、固定)。 多数患者有原发肿瘤史,少数患者可不知原 发肿瘤而以颈部肿块就诊。
颈部淋巴结转移癌诊断标准
淋巴结大小:颌下、颏下淋巴结最小直径 ≥1.0cm,颈 部其它区域淋巴结最小直径 ≥0.8 cm, 纵隔淋巴结最 小直径 ≥1.0 cm ,只要 CT 发现气管食管沟淋巴结 (≥0.5 cm),即视为转移。
颈部肿块影像诊断

(二)增强检查
颈部软组织在平扫中多呈中等密度,多 数情况下与肿块密度相仿,CT平扫显示 不清或难以鉴别,因而颈部CT检查时常 需要增强扫描,使病变组织与邻近正常 软组织间X线吸收差别增大,从而提高病 灶的显示率和病变的检出率,特别是显 示肿块与周围血管的关系。
造物剂为离子型造影剂和非离子型造影剂,剂量为100—150ml儿童按体重计2ml/kg。 造影剂注射的方法有二种,一为快速静脉滴注法,一 般先静脉推注50ml,60%的碘造影剂,余下的50—100ml 经静脉滴注.同时作CT扫描,二是一次静脉注射法(或称 造影剂团注法),注射造影剂100ml,在进入2/3造影用量 后开始扫描,这种方法节省时间,用药量较小,但发生副 反应的机会多,常引起病人恶心而影响图像质量。
(二)颈部筋膜
l、颈部浅筋膜包裹颈阔肌,一般很薄 2、颈部深筋膜分四部分 ①颈深筋膜浅层,围绕整个颈部包绕胸锁乳突肌和斜 方肌,向后附着于颈椎棘突,向前在正中线与对侧汇合。 ②颈深筋膜中层,在浅层的深面,包裹舌骨下肌群, 向上附着干舌骨,向下附于胸骨的颈静脉切迹后缘.向 外与胸锁乳突肌深面的筋膜融合。 ③颈脏筋膜,包绕颈部器官(喉、气管、咽、血管、 甲状腺)分脏层和壁层,脏层贴于各脏器的表面,壁层 包括全部脏内的外面,由壁层延续向外又包裹颈内静脉, 颈总动脉和迷走神经之结构而构成颈动脉鞘。 ④椎前筋膜,覆盖在颈椎及颈深肌群前面的一层筋在舌 骨上有咽粘膜间隙,咽旁间隙,腮腺间 隙,颈动脉间隙、嚼肌间隙、咽后间隙 和椎前间隙等,在舌骨下有内脏间隙, 颈动脉间隙,咽后间隙、椎前间隙和颈 后间隙,不同间隙内有着不同的结构, 所发生的病变也不相同.
肌群
浅层肌群 :颈阔肌 .胸锁乳突肌 中层肌群 :舌骨上肌群:二腹肌、茎突 舌 骨肌、 颏舌骨肌、下颌舌 骨肌。 舌骨下肌群: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 肌、甲状舌骨肌、 肩胛舌骨肌。 颈深肌群: 正中/头长肌、颈长肌。 两侧/前、中、外斜角肌。
医学影像诊断

名解束腰征:垂体大腺瘤冠状扫描见肿瘤呈花生米状,为肿瘤向上生长穿过鞍隔时受其束缚所致。
白靶征:在T2WI上囊肿内囊液及周围水肿成高信号,而囊壁与囊内模糊不清的头节成低信号,低信号为囊虫逐渐纤维化、机化和钙化。
黑靶征:是在T1WI中囊肿内除有一点高信号之外,均成低信号。
直角脱髓鞘征:在多发性硬化中,横断面病灶呈圆形或椭圆形,冠、矢状面呈条状,可垂直于侧脑室这种征象称直角脱髓鞘征。
横s征:右上叶不张时,肺叶体积缩小并向上移位,水平间裂随之上移,成凹面向下,其与肺门肿块向下隆起的下缘相连,故形成反置的或横置的s征。
支气管袖口征:肺水肿时支气管壁和周围的结缔组织内有积液积存,使支气管环形壁影的厚度增加,称为袖口征填空或选择1 综合淋巴结肿大判断标准:>1cm为临界值>1.5cm 为病理值>2cm为恶性。
2 脂肪短T1长T2 水肿长T1长T2 钙化长T1短T2 肌肉长T1短T2 含水囊肿长T1长T2 脑白质短T1短T2 脑灰质长T1长T2 脑脊液长T1长T23 流空现象:4 脑内胶质瘤有少突胶质细胞瘤和间变形少突胶质细胞瘤。
约70%的肿瘤内有点状或结节状钙化。
5 T1值规定MZ恢复到其最终平衡状态的63%所需要的时间。
TR<500msTE<30msT2值规定横向磁化矢量衰减到其原值的37%所需要的时间。
TR>2000ms TE<30ms质子密度?????TR>2000msTE>90ms6 MRI检查有多个成像参数T1、T2、质子密度。
7 眼眶异物按吸收X线程度分:阴性异物和阳性异物。
8 出血的信号超急性期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急性期T1WI低信号T2WI等或略低信号;亚急性期T1WI高信号T2WI高信号;慢性期①T1WI和T2WI表现为高信号周围一圈低信号环②T1WI和T2WI均表现为斑点样不均匀略低和低信号影③软化灶形成T1WI呈低信号T2WI高信号,周边低信号环。
颈部淋巴结ppt课件

一处易误诊为淋巴结的影像
断层标本显示
颈部淋巴结转移 大量的手术与病理资料证实,头颈部肿瘤的颈部淋巴结 转移是有规律的,即从一个区域向邻近区域转移,就特定肿瘤 而言,还存在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区域。
Ⅵ区 ,亦称颈前间隙,包括喉前、气管前和气管旁淋 巴结及甲状腺周围淋巴结。上界为甲状软骨体下缘,下界为胸 骨柄,前界为颈阔肌和皮肤,后界为气管和食管分界处。外界是 甲状腺内缘、皮肤和胸锁乳突肌前内侧缘。对于气管旁和复发 淋巴结,上界为环状软骨下缘。对于气管前淋巴结,后界为气管 和环状软骨前缘。Ⅵ区接受来自甲状腺、声门和声门下喉、下 咽和颈段食管的淋巴管,是甲状腺、声门和声门下喉、梨状窝 顶和颈段食管肿瘤发生隐匿性转移的高危区域。
Ⅰb区包括下颌下淋巴结,位于二腹肌前后腹、茎突 舌骨肌和下颌骨体之间,接收来自颏下淋巴结、内眦、鼻腔 下部、硬软腭、上下颌骨牙槽突、颊、上下唇和舌前大部的 淋巴管。口腔、前鼻腔、面中部软组织和下颌下腺肿瘤易发 生这一区域淋巴结转移。
Ⅰa区
Ⅰb区
Ⅱ区包括颈静脉上组淋巴结,位于颈内静脉上1/3和副神 经上部周围。自颅底一直延伸至颈动脉分叉或舌骨体下缘。影 像学角度采用颈内静脉后缘做为Ⅱa和Ⅱb的分界。Ⅱ区接受来 自面部、腮腺及下颌下、颏下和咽后淋巴结的淋巴管,也直接 接受来自鼻腔、咽、喉、外耳道、中耳及舌下腺和下颌下腺的 集合淋巴管,是鼻腔、口腔、咽、喉和涎腺肿瘤发生隐匿转移 的高危区域,其中Ⅱb与口咽或鼻咽的肿瘤关系更为密切。
颈部淋巴结的解剖分区 4.腮腺深淋巴结:位于腮腺实质内 . 5.面淋巴结 颊肌淋巴结:位于颊肌表面 鼻唇淋巴结(眶下淋巴结):位于眶下孔附近 颧淋巴结:位于颧肌表面 下颌淋巴结:位于下颌骨体表面 6.下颌下淋巴结:位于下颌下腺与下颌骨体间或下颌下腺内
影像学综合试题及答案(含X线、CT、MR及B超)

一、名词解释1.空气支气管征(air bronchogram):当肺内实变扩展至肺门附近,较大的含气支气管与实变的肺组织形成对比,在实变区中可见到含气的支气管分支影,称为支气管气象或空气支气管征。
2.骨质疏松(osteoporosis):是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含量等比例减少。
X线表现主要是骨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稀疏,但边缘清楚。
3.Colles骨折(colles fracture):又称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为桡骨远端2-3cm以内的横行或粉碎性骨折。
常伴有骨折远侧断端向背侧桡侧移位。
4、半月综合征:进展期溃疡型胃癌X线常表现为不规则龛影,多成半月形,外缘平直,内缘不整齐而有多个尖角,龛影位于胃轮廓之内,龛影外围绕以宽窄不等的透明带即环堤,其中常见结节状或指压状充盈缺损,以上表现称之为半月综合征。
5.流空效应(flow-void effect):MRI检查血管内血液时,其发出的信号因为血液的流动而接收不到,使血管腔呈黑影,即为流空效应。
6.脑膜尾征(dural tail sign):部分颅内脑外肿瘤行CT或MR增强扫描时,强化肿瘤由于邻近脑膜增生增厚,出现线条样强化,超出肿瘤与硬膜相连的范围,向周围延伸,称为脑膜尾征。
特点是肿瘤连接部最厚,向外逐渐变薄。
脑膜尾征常见于脑膜瘤,但也可见于邻近脑膜的肿瘤或病变。
7.靶样征(target sign):脑结核瘤增强扫描时常呈环形强化,其中心密度常较高,呈脑组织密度,环内容物有时出现点状钙化或强化,即靶样征,是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
8.牛眼征(bull eye sign):为肝转移瘤重要影像学特点,典型者为病灶中心低密度,周围呈环状增强带,最外层呈增强不明显的低密度带,低于肝实质密度,其病理学基础为中央低密度的液化坏死区,中间高密度为肿瘤组织,外层低密度系正常肝组织和血管的受压改变。
9.多普勒效应(doppler effect):当声源与声接收器之间有相对运动时,接收器所接收到的声波的频率就会发生改变,这种物理现象为多普勒效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颈部淋巴结转移CT影像学表现
【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淋巴结ct影像征象,以提高诊断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瘤ct影像表现,总结其影像特点及特征性征象。
结果孤立及散在淋巴结45枚,融合淋巴结灶4个;增强呈环形强化淋巴结38例,结节直径大于5mm;均匀明显强化灶7例,直径均小于8-10mm;融合淋巴结灶呈花环状、网格状强化。
结论颈部转移瘤多为环形强化,早期以孤立或散在结节表现为主,晚期结节融合呈环状或块状。
【关键词】转移瘤;淋巴结;ct/x线计算机
颈部淋巴结临床表现多发结节或团块状占位,触诊可以了解结节的疼痛感及活动度。
通过ct检查可以进一步了解病变的分布、大小及强化情况,本文旨在通过总结转移淋巴结结节的ct影像增强表现,尽早明确诊断,以利于进一步积极寻找原发灶,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淋巴结转移瘤15例ct影像资料。
15资料中,男性11例,女性4例,年龄42-78岁,中位年龄58岁。
临床表现为病变结节、肿块;活动度差;轻压痛6例,9例无明显压痛。
1.2 检查方法均为semense16排螺旋ct容积扫描,15例均为二期增强扫描,均有mip、冠状、矢状位重建图像。
层厚、层间距2mm;矩阵512x512。
2 结果
15例病例共发现孤立或散在淋巴结结节45枚,融合淋巴结灶8个;孤立或散在淋巴结结节中增强呈环形强化者38例,环厚薄不均,结节直径大于5mm;均匀明显强化结节灶7例,直径均小于
8-10mm;淋巴结融合灶4例,均呈花环状、网格状不均匀强化。
3 讨论
3.1 影像学特点及鉴别诊断判断淋巴结肿大标准:影像上常以淋巴结大小、形状、内部结构以及分布来判断淋巴结是否有异常。
淋巴结最小径线在颈内静脉二腹肌淋巴结(2区)小于11mm,其他淋巴结小于8-10mm,大于此数值提示异常。
在原发肿瘤淋巴结引流区域见到3个或3个以上淋巴结(2区淋巴结最大径线8-15mm,其他区域8-9mm)也应视为异常。
正常淋巴结常呈椭圆形,在反应性增生淋巴结中最长径线与最短径线之比常大于2,小于2常提示转移,超声上容易观察,因为超声能很方便获得淋巴结长轴和短轴。
或者螺旋ct、mri多平面重建也能获得淋巴结长轴和短轴。
不管淋巴结大小,在增强ct和mri上淋巴结中心坏死是一个诊断转移最可靠的征象。
颈部淋巴结增多、增大原因较多,主要与淋巴结非特异性炎性改变、淋巴结结核、淋巴瘤等。
①淋巴结炎:常有典型红肿热痛临床症状,强化后常呈不规则后壁,边界不清,周围有蜂窝织炎,一般源于同侧扁桃体炎、咽部炎症。
②淋巴结结核:通常有结核感染病史,无恶性肿瘤病史,颈内静脉淋巴链和颈后三角淋巴结最常受累,
受累淋巴结较多且互相融合。
③淋巴瘤:常双侧多发淋巴结肿大,受累淋巴结肿大明显,均匀或薄环状强化,中心坏死。
3.2 临床意义颈部淋巴结转移瘤常来源于头颈部鳞癌、甲状腺癌以及淋巴瘤。
鳞癌是咽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影响鳞癌生存率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有无淋巴结转移,有颈部淋巴结转移肿瘤其生存率较无淋巴结转移肿瘤生存率下降50%。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表现多样,包括均匀强化淋巴结、出血、囊变、坏死以及钙化。
囊性转移含有高浓度甲状腺球蛋白,ct低密度,mri上t1wi、t2wi 均呈高信号;ct、mri增强灶周通常可见异常强化。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内钙化相对来说较常见。
其他部位恶性肿瘤锁骨上区淋巴结转移更常见,肾细胞癌、恶性黑色素瘤颈淋巴结转移血供丰富,可见出血,结肠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可伴有钙化。
影像检查还可以了解淋巴结转移有无包膜外浸润,淋巴结肿大越明显,包膜外浸润几率越大,淋巴结直径小于1cm,包膜外浸润几率为25%,小于2cm为40%,2-3cm为50%,大于3cm为75%。
包膜外浸润增强ct和mri示淋巴结强化壁厚薄不均,周围脂肪间隙模糊(放疗及颈部手术患者也可有此征象)。
淋巴结外侵犯后,肿瘤可侵犯胸锁乳头肌、颈动脉、颈内静脉以及第10-12对颅神经。
颈部淋巴结转移均位于脂肪间隙中。
ct上能很好地与周围组织分开,能发现毫米级淋巴结。
mri压脂像也能很好显示淋巴结,但颈部常有呼吸伪影感染,加上分辨率不如ct,因此常用ct来检查颈部有无淋巴结转移。
超声检查快捷方便,而且能直观多方位观察淋
巴结形态,在判断有无淋巴结肿大上有一定优势,超声上如果淋巴结失去其正常椭圆形形态、呈混杂回声以及淋巴门边界不清常提示异常。
淋巴结边界模糊时常提示结外侵犯。
cdfi上恶性结节常提示周边灌注增加,以及局灶性无灌注区、中心血管缺如及灌注不规则,但淋巴瘤以及淋巴结炎有相似表现。
参考文献
[1] 邵明海,王建华,胡炜,等.鼻咽癌腮腺淋巴结转移2例[j].肿瘤学杂志,2012,18(1):74-76.
[2] 王孝深,胡超苏,吴永如,等.218例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规律的影像学分析[j].癌症,2004,23(9):1056-1059.
[3] 张国义,胡伟汉,刘立志,等.pet/ct与mri在鼻咽癌淋巴结转移诊断和n分期中的比较研究[j].中华肿瘤杂志,2006,28(5):381-384.。